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0:26:58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1篇

一、对风险管理与监督机制之间关系的理解

目前,LX集团的监督职能主要由纪委(不设纪委的单位配置纪检委员)、监事会、职代会(工会)、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和风险管理部、监察审计部(与纪委办公室合署)等机构和岗位行使,其中纪委(纪检委员)侧重于对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在企业中履职行为的监督,监事会侧重于对企业治理机制、决策机制以及董、监、高履职行为的监督,职代会(工会)侧重于对与职工切身利益相关事项决策行为的监督,首席财务官(财务总监)侧重于对企业资金活动的监督,风险管理部侧重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运行维护,而监察审计部(纪委办公室)承担了纪检监察和内部审计两大监督职能,一方面作为纪委的办事机构,履行党纪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进行监督。这些机构虽然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总体目标一致,都是为了通过识别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从监督的角度看,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监督,是通过对各种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各种经营管理行为是否管控有效的监督,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行为及控制环节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并采取行动来保证企业处于安全运行的过程。也就是说,风险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监督(包括纠正与预防)机制,监督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手段。

二、构建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一体化”监督机制

(一)夯实“一体化”监督机制基础

发挥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严肃开展党纪监督。当前,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堡垒”、“先锋”的关键性作用。为防范党员的履职风险,保障党员队伍的战斗力,LX集团纪委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严肃开展党纪监督。逐步建立了纪委书记述职制度、纪检监察工作例会制度、单位领导人员廉洁档案管理制度、党风廉洁从业建设约谈制度等,研究制定了《巡察工作办法(试行)》,组织召开了巡察培训暨动员启动会议,组建党委巡察组到权属公司开展巡察工作,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制度,堵塞管理漏洞。畅通监督渠道,维护职工权利。推动实施职工代表民主评价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和民主监督制度,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监督体系。创新运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设立协同办公系统移动客户端,建立信息QQ群或微信群,公司经营管理、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等,能够第一时间传达,切实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好职工的民利。研究制定了《公司管理岗位人员实行任职回避和公务回避及报告说明制度的暂行办法》,在人员招聘过程中,加强对应聘人员社会关系的分析与研判,严格落实回避制度,防范出现“裙带关系”。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人员的轮岗交流使用力度,对各权属公司财务总监进行了轮岗交流,同时积极推行业务岗位与综合岗位、中后台岗位与前台岗位的交流任职,防范因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任职时间过长而出现的廉洁风险。

(二)抓住“一体化”监督机制构建的重点

多措并举,狠抓“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监督。聚焦“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落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党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办公会议事规则》等制度,坚持依法决策、科学决策、集体决策,强化对议事程序的监督,凡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定,决不允许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聚焦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研究制定了《关联交易管理k法》以及《关于严禁违规经商办企业的意见》,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自查自纠,广开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定期监督检查,对置若罔闻、顶风而上的,严肃处理。组织力量对集团业务决策管理办法、投资管理制度等文件制度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修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规范程序,明确责任。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国资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五年工作规划》的实施办法。根据业务工作的变化,持续开展廉洁风险点的排查,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措施。同时,结合集团经营管理实际,研究制定了《反舞弊与投诉举报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防止舞弊、违法违规以及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发生。针对集团以高风险金融投资为主业的特点,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风险防控,扎实做好考察调研、前期论证等工作,强化事前预防、事中监督,防止因投资决策失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促进“一体化”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不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LX集团围绕转型创新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监察与审计结合、管理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促进规范管理、依法经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制定下发了《内部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等基本审计制度,和《工程建设项目审计暂行办法》《计算机审计暂行办法》《工程量清单编制暂行办法》等专业性审计制度,夯实了内审工作的制度基础。定期开展对权属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内部控制情况的例行审计、绩效审计,单位主要领导人卸职调岗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定时开展对投资项目的股东审计以及各种专项审计等,比如目前正在对权属公司的费用支出、存续信托业务和自营业务的风险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书》《风险提示函》等手段督促存在风险隐患的部位整改。制定下发了《效能监察暂行办法》,定期组织协调人力、财务、风控、纪检审计等力量,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工作效率与质量情况实施效能监察,促使监察对象尽责履职、勤政廉政,查纠各种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发现管理缺陷,提出改进建议,防控廉洁风险,促进公司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

(作者单位为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2篇

第13号

《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第37次主任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5月14日起施行。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李荣融

二六年四月十四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促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是指总会计师在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以及企业投融资、担保、大额资金使用、兼并重组等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中的职责。

第五条 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明确总会计师的工作权限与责任,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国资委依法对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 职位设置

第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配备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符合条件的各级子企业,也应当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一)现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副院长、副所长、副局长),符合总会计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可以兼任或者转任总会计师,人选也可以通过交流或公开招聘等方式及时配备。

(二)设置属于企业高管层的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类似职位的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可不再另行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但应当明确指定其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

第八条 企业总会计师的任免按照国资委有关规定办理:

(一)已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总会计师,应当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并按照有关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

(二)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的总会计师,按照有关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

第九条 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各级子企业实施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委派等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十条 担任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应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诚信至上、遵纪守法;

(二)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一般应当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或者具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类似职称;

(三)从事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管理工作8年以上,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业绩;

(四)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或者在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任正职3年以上,或者主管子企业或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工作3年以上;

(五)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企业所属行业基本业务,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总会计师:

(一)不具备第十条规定的;

(二)曾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有弄虚作假、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重大违法行为,被判处刑罚或者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三)曾因渎职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

(四)对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营成果严重不实负主管或直接责任的;

(五)个人所负企业较大数额债务到期未清偿的;

(六)党纪、政纪、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任职或者工作应当回避:

(一)按照国家关于干部任职回避工作有关规定应当进行任职回避的;

(二)除国资委或公司董事会批准外,在所在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关联企业拥有股权,以及可能影响总会计师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重要利益的;

(三)在重大项目投资、招投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工作中,涉及与本人及本人亲属利益的。

第三章 职责权限

第十三条 企业应当结合董事会建设,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逐步规范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促进建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

第十四条 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

第十五条 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组织和规范本企业会计工作;

(二)组织制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确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三)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核算与管理,开展财务收支的分析、预测、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工作,组织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四)组织制定财会人员管理制度,提出财会机构人员配备和考核方案;

(五)组织企业会计诚信建设,依法组织编制和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六)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控财务收支状况。

第十六条 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制定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二)组织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组织拟订和下达财务预算,评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与发展战略实施相连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三)组织编制和审核企业财务决算,拟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组织制定和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开展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和财务安全性、流动性管理。

(五)制定企业增收节支、节能降耗计划,组织成本费用控制,落实成本费用控制责任;

(六)制定资金管控方案,组织实施大额资金筹集、使用、催收和监控工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七)及时评估监测集团及其各级子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开展财务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定期稽核检查工作;

(八)定期向股东会或者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和相关部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情况。

第十七条 企业财会内控机制建设职责主要包括:

(一)研究制定本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体系;

(二)组织评估、测试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三)组织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制,落实财会内部控制责任,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

(四)组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第十八条 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审核企业投融资、重大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担保等事项的计划或方案;

(二)对企业业务整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改革改制等事项组织开展财务可行性论证分析,并提供资金保障和实施财务监督;

(三)对企业重大投资、兼并收购、资产划转、债务重组等事项组织实施必要的尽职调查,并独立发表专业意见;

(四)及时报告重大财务事件,组织实施财务危机或者资产损失的处理工作。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赋予总会计师有效履行职责的相应工作权限,具体包括: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议权,以及企业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

第二十条 总会计师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是指总会计师应参加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者企业其他重大决策会议,参与表决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具体包括:

(一)拟定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二)制定企业资金使用和调度计划、费用开支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筹融资计划以及利润分配(派)、亏损弥补方案;

(三)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和企业资产管理工作;

(四)企业重大经济合同的评审。

第二十一条 总会计师对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具体包括:

(一)按照职责对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企业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向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提出内部审计或委托外部审计建议;

(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二条 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权是指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当事先征求总会计师的意见。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参与组织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二十三条 总会计师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是指企业按规定对大额资金使用,应当建立由总会计师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签制度;对于应当实施联签的资金,未经总会计师签字或者授权,财会人员不得支出。

第二十四条 企业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有权拒绝签字: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

(二)违反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三)违反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四)对企业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五条 总会计师对企业作出的重大经营决策应当发表独立的专业意见,有不同意见或者有关建议未被采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应当及时向国资委报告。

第四章 履职评估

第二十六条 为督促企业总会计师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应当建立规范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履职评估制度。

第二十七条 总会计师履职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述职和任期履职评估。年度述职应当结合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工作和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工作,对总会计师年度履职情况予以评估;任期履职评估应当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总会计师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 设立董事会的公司,总会计师应当在会计年度终了向董事会述职,董事会应当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议,董事会评议结果及总会计师述职报告应当抄报股东会或者出资人备案;未建立董事会的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将述职报告报送出资人,出资人根据企业财会管理状况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

第二十九条 总会计师年度述职报告应当围绕企业当年重大经营活动、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风险、内控机制等全面报告本人的履职情况,对本人在其中发挥的监督制衡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做好对其各级子企业总会计师履职评估工作。

第三十一条 对总会计师履职情况评估,应当根据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责权限,全面考核总会计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和财务动态编制工作质量情况;

(二)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三)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情况;

(四)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监督制衡情况,有无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五)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需考核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 为充分发挥企业总会计师财务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当保障总会计师相应的工作权限。

第五章 工作责任

第三十三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领导责任;总会计师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企业财务机构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直接责任。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财务会计报告,总会计师有责任提请总经理办公会讨论纠正,有责任向董事会、股东会(出资人)报告。

第三十四条 企业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主管责任:

(一)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合理性以及财务管理合规性、有效性;

(三)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四)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财务会计事项。

第三十五条 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相应责任:

(一)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企业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企业财务联签事项形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第三十六条 企业总会计师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企业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行为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应当依法追究企业总会计师的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 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总会计师不抵制、不制止、不报告的,应当依法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企业总会计师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

(二)企业财务基础管理混乱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力的;

(三)企业出现重大财务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

第三十九条 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过程中,总会计师未能正确履行责任造成失误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撤职等处分,或给予职业禁入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企业总会计师认真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由本企业或者由本企业建议国资委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条 对于企业总会计师,造成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严重混乱的,或、、以及其他渎职行为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一条 在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时,发现企业负责人、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一并进行工作责任追究。

第四十二条 企业未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或者未按规定明确分管财务负责人及类似职位人员兼任总会计师并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或者企业总会计师未被授予必要管理权限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的,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工作责任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承担。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三条 各企业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所出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相关工作规范。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所出资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规范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促进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依据《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总会计师工作职责是指总会计师在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以及企业投融资、担保、大额资金使用、兼并重组等重大财务事项监管工作中的职责。

第五条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和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明确总会计师的工作权限与责任,加强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资委依法对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二章职位设置

第七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配备符合条件的总会计师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符合条件的各级子企业,也应当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

(一)现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副院长、副所长、副局长),符合总会计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可以兼任或者转任总会计师,人选也可以通过交流或公开招聘等方式及时配备。

(二)设置属于企业高管层的财务总监、首席财务官等类似职位的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可不再另行设置总会计师职位,但应当明确指定其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

第八条企业总会计师的任免按照国资委有关规定办理:

(一)已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有控股公司的总会计师,应当经董事会审议批准,并按照有关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

(二)未设立董事会的国有独资公司、国有独资企业的总会计师,按照有关干部管理权限与程序任命。

第九条企业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对其各级子企业实施总会计师或者财务总监委派等方式,积极探索完善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监督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十条担任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应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诚信至上、遵纪守法;

(二)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一般应当具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等职业资格,或者具有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类似职称;

(三)从事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管理工作8年以上,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工作业绩;

(四)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或者在企业(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任正职3年以上,或者主管子企业或单位财务、会计、审计、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工作3年以上;

(五)熟悉国家财经法规、财务会计制度,以及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企业所属行业基本业务,具备较强组织领导能力,以及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十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总会计师:

(一)不具备第十条规定的;

(二)曾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财经纪律,有弄虚作假、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重大违法行为,被判处刑罚或者受过党纪政纪处分的;

(三)曾因渎职或者决策失误造成企业重大经济损失的;

(四)对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经营成果严重不实负主管或直接责任的;

(五)个人所负企业较大数额债务到期未清偿的;

(六)党纪、政纪、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任职或者工作应当回避:

(一)按照国家关于干部任职回避工作有关规定应当进行任职回避的;

(二)除国资委或公司董事会批准外,在所在企业或其各级子企业、关联企业拥有股权,以及可能影响总会计师正常履行职责的其他重要利益的;

(三)在重大项目投资、招投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工作中,涉及与本人及本人亲属利益的。

第三章职责权限

第十三条企业应当结合董事会建设,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逐步规范企业主要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促进建立分工协作、相互监督、有效制衡的经营决策、执行和监督管理机制。

第十四条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责包括: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机制建设和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

第十五条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职责主要包括:

(一)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运用现代管理方法,组织和规范本企业会计工作;

(二)组织制定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政策,确定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体系;

(三)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核算与管理,开展财务收支的分析、预测、计划、控制和监督等工作,组织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提出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的具体措施;

(四)组织制定财会人员管理制度,提出财会机构人员配备和考核方案;

(五)组织企业会计诚信建设,依法组织编制和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

(六)推动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控财务收支状况。

第十六条企业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制定企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并监督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二)组织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组织拟订和下达财务预算,评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促进企业预算管理与发展战略实施相连接,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三)组织编制和审核企业财务决算,拟订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和弥补亏损方案;

(四)组织制定和实施长短期融资方案,优化企业资本结构,开展资产负债比例控制和财务安全性、流动性管理。

(五)制定企业增收节支、节能降耗计划,组织成本费用控制,落实成本费用控制责任;

(六)制定资金管控方案,组织实施大额资金筹集、使用、催收和监控工作,推行资金集中管理;

(七)及时评估监测集团及其各级子企业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水平,组织开展财务绩效评价,组织实施企业财务收支定期稽核检查工作。

(八)定期向股东会或者出资人、董事会、监事会和相关部门报告企业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情况。

第十七条企业财会内控机制建设职责主要包括:

(一)研究制定本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制度,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体系;

(二)组织评估、测试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三)组织建立多层次的监督体制,落实财会内部控制责任,对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财务监督和控制;

(四)组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机制。

第十八条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监管职责主要包括:

(一)组织审核企业投融资、重大经济合同、大额资金使用、担保等事项的计划或方案;

(二)对企业业务整合、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改革改制等事项组织开展财务可行性论证分析,并提供资金保障和实施财务监督;

(三)对企业重大投资、兼并收购、资产划转、债务重组等事项组织实施必要的尽职调查,并独立发表专业意见;

(四)及时报告重大财务事件,组织实施财务危机或者资产损失的处理工作。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赋予总会计师有效履行职责的相应工作权限,具体包括: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建议权,以及企业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

第二十条总会计师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参与权是指总会计师应参加总经理办公会议或者企业其他重大决策会议,参与表决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具体包括:

(一)拟定企业年度经营目标、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发展战略;

(二)制定企业资金使用和调度计划、费用开支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筹融资计划以及利润分配(派)、亏损弥补方案;

(三)贷款、担保、对外投资、企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重大决策和企业资产管理工作;

(四)企业重大经济合同的评审。

第二十一条总会计师对重大决策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权具体包括:

(一)按照职责对董事会或总经理办公会议批准的重大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二)对企业的财务运作和资金收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权向董事会或者总经理办公会提出内部审计或委托外部审计建议;

(三)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二条财会人员配备的人事权是指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的任用、晋升、调动、奖惩,应当事先征求总会计师的意见。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参与组织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下一级企业总会计师的业务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二十三条总会计师大额资金支出联签权是指企业按规定对大额资金使用,应当建立由总会计师与企业主要负责人联签制度;对于应当实施联签的资金,未经总会计师签字或者授权,财会人员不得支出。

第二十四条企业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总会计师有权拒绝签字:

(一)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

(二)违反企业财务管理规定;

(三)违反企业经营决策程序;

(四)对企业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十五条总会计师对企业作出的重大经营决策应当发表独立的专业意见,有不同意见或者有关建议未被采纳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应当及时向国资委报告。

第四章履职评估

第二十六条为督促企业总会计师正确履行工作职责,应当建立规范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履职评估制度。

第二十七条总会计师履职评估工作分为年度述职和任期履职评估。年度述职应当结合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工作和下一年度财务预算工作,对总会计师年度履职情况予以评估;任期履职评估应当结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总会计师任职期间的履职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设立董事会的公司,总会计师应当在会计年度终了向董事会述职,董事会应当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议,董事会评议结果及总会计师述职报告应当抄报股东会或者出资人备案;未建立董事会的企业,总会计师应当将述职报告报送出资人,出资人根据企业财会管理状况对总会计师工作进行履职评估。

第二十九条总会计师年度述职报告应当围绕企业当年重大经营活动、财务状况、资产质量、经营风险、内控机制等全面报告本人的履职情况,对本人在其中发挥的监督制衡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十条企业应当按照人事管理权限,做好对其各级子企业总会计师履职评估工作。

第三十一条对总会计师履职情况评估,应当根据总会计师在企业中的职责权限,全面考核总会计师职责的履行情况,具体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企业财务预算、决算和财务动态编制工作质量情况;

(二)企业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情况;

(三)企业财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情况;

(四)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中的监督制衡情况,有无重大经营决策失误;

(五)财务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需考核的事项。

第三十二条为充分发挥企业总会计师财务监督管理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当保障总会计师相应的工作权限。

第五章工作责任

第三十三条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领导责任;总会计师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企业财务机构负责人对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负直接责任。对可能存在问题的财务会计报告,总会计师有责任提请总经理办公会讨论纠正,有责任向董事会、股东会(出资人)报告。

第三十四条企业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主管责任:

(一)企业提供和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

(二)企业会计核算规范性、合理性以及财务管理合规性、有效性;

(三)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

(四)企业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造成严重后果的财务会计事项。

第三十五条总会计师对下列事项负有相应责任:

(一)企业管理不当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二)企业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三)企业财务联签事项形成的重大经济损失。

第三十六条企业总会计师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企业出现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行为的,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的,应当依法追究企业总会计师的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对于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行为,总会计师不抵制、不制止、不报告的,应当依法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造成重大损失的,应当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企业总会计师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工作职责,致使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引咎辞职:

(一)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

(二)企业财务基础管理混乱且在规定时间内整改不力的;

(三)企业出现重大财务决策失误造成重大资产损失的。

第三十九条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过程中,总会计师未能正确履行责任造成失误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经济处罚、撤职等处分,或给予职业禁入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企业总会计师认真履行职责,成绩突出的,由本企业或者由本企业建议国资委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条对于企业总会计师,造成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严重混乱的,或、、以及其他渎职行为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一条在追究总会计师工作责任时,发现企业负责人、财务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其他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关责任的,一并进行工作责任追究。

第四十二条企业未按规定设置总会计师职位,或者未按规定明确分管财务负责人及类似职位人员兼任总会计师并履行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的,或者企业总会计师未被授予必要管理权限有效履行工作职责的,本办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的工作责任应当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承担。

第六章附则

第四十三条各企业可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具体实施细则。

第四十四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可以参照本办法,制定本地区所出资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相关工作规范。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4篇

“用心做事,功到自然成”是王增毅对多年工作经历的理解―――平实而简单,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

“王增毅是山上的一块奇石,放到哪里哪里行。”这是许多了解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也是组织上把他派到安监局并委以重任的一个原因。管安全,许多人推之唯恐不及,王增毅却没有犹豫,毅然上任。不负所望的是,在到任的一年里,安监局的工作卓有成效,令人刮目相看,许多作法可圈可点、富有创新!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和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制度的建立尤其值得一提。

讲创新更要讲实效

参观沙县党员干部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立刻给人一种感同深受的冲击力。警示教育基地就位于沙县安监局的入口处,与局办公室连为一体。只要你来到安监局,不可回避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回廊中一面面整齐精致的展板,在“入门”第一关就能让你感受到一次心灵的荡涤。展区规模不大却能因地致宜、独具匠心。其匠心独运在于,一是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不仅对参观者,同时是对全局的工作人员的日日警醒;二是在无形中树立了安监局良好形象;三是便于展区的维护和管理;四是减少了许多一般展览所需的运作成本。据介绍,该警示基地的建立不但在福建省,而且在全国也是首家。

在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中,最容易“作秀”和搞“花架子”,沙县的警示教育基地已运作近将近10个月了,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实际效果如何?当问起警示教育基地的诞生前后,王局长说:“警示基地的建立在于讲求实效,要能够吸引观众。”从组建、运作到改版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在资金筹集上,由县政府批准,县安监局牵头,县交通、交警、消防、建设等12个部门共同出资举办。在内容选题上,王局长和同事们单就寻找素材就花了足足半个月的时间,通过精心的采编、设计和制作,获得了各出资部门的认同,因此基地落成后常常组织其系统内的干部职工前来参观学习。此外,县安监局还利用培训、会议等各种机会组织企业领导和职工到此参观,办展不到10个月,就已接待了185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036名党员干部、1475名职工、360名学生到这里学习观摹。

看展览不能过眼云烟、过目即忘,借用各种培训的时机,安监局要求学员们必须在参观之后都写一篇观后感作为本次培训考核的一项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参观的效果。此外,来宾签名册和留言簿也是一个“法宝”。通过各界人士的签名和留言,使警示基地名声在外,也使展览变得更加鲜活,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水波”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同时通过对来宾人数和留言进行的信息分析,对改进展览内容和运作方式也很有意义。

安全生产履职报告制度也是王局长的一个首创,目前已在三明市和全省逐步推行。沙县安全生产履职报告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依据,对象是县安委员成员单位和专项整治重点单位,实行一季一报,其别强调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履职报告书涉及两项内容:一是共性的履职情况表,按固定格式把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具体化、表格化,量化各项指标,增强各单位开展工作的操作性和有效性;二是个性化的履职报告(说明),要求能真实反映阶段性工作情况和重点以及突出问题,以便安办能了解具体情况并协调解决。

履职报告通过制度进行督促,以制度完善管理,调动了各部门工作务实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责任制的相关内容落到实处,也使得各部门职责明晰、做到监管到位,为真正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新路。

服务企业,赢得威信

做事能举重若轻又能细致入微的人不多,王增毅就是一个。安全生产的关键在基层,基层的落脚点在企业,如何激发企业重视和自觉抓好安全生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王局长认为:“正确把握、运用法律武器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王增毅对安监局的一个定位。把安监局队伍建设和服务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是王局长统筹全县安监工作的一个致胜“法宝”。

“要想促进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就必须为企业做好前期服务,要深入、踏实地下到企业。”王局长谈道:“安全生产工作关口前移,服务也要前移。不要等到出事故才去查处,处罚不是目的,通过教育和整改,消除隐患才是工作的落脚点”。

对什么是服务,怎样服务?王局长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安监队伍要强化服务意识,要实现由“管”字当头的直接干预监控型向协调指导服务型转变,对企业不能简单讲“你做得不对”,而是要告诉企业“怎样做”。他认为服务的关键在于“实实在在”和“想企业所想”。一方面安监局长期以来为企业无偿提供“三级教育”培训,深入企业进行内容丰富的法规、案例教育,深受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好评,同时也获得了企业的好感。另一方面,为夯实基础,提高企业防范事故的能力,针对相当一部分企业不知道如何建立和编制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普遍问题,王局长和同事们一起自己动手参阅了大量法规资料,搜集了丰富的、具有指导性的案例,总结提炼编纂了一册《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范本,印制了2000余册无偿赠送相关企业。范本中拟定了企业各种岗位责任制共5章75条179款的内容,同时结合开展安全监察、安全评估等各项工作,指导企业从厂长经理、工会、车间、员工、财务等方面如何规范和加强责任制管理,促进了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了基层安全生产防范体系的建设。

一份付出必有一份回报,通过对企业真诚、实在的服务,在感动企业的同时也树立了安监部门良好的形象和权威。采访期间,县人大正好在对《安全生产法》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不论是调研组还是被调研的企业都给了安监局很高的评价,而在今年县政府对全县规模企业民主测评中,安监部门得分也列在全县执法机关的前列。

树立政府权威,是依靠执法和处罚还是沟通和服务,王增毅在此给出了新的铨释和思路。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治理;审计监督;法律规制

上市公司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其绩效和发展一直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焦点,管理界和法律界有这样的共识:上市公司运行健康水平是其生产力的前提和保证,而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了上市公司健康指数和经营状况。从世界范围来看,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有以英美为代表的独立董事一元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二元模式、以法国为代表的独立董事或监事会的选择模式,我国上市公司根据国情需要实行的是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二元模式。我国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监事会制度基础上于2001年和2002年分别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并从立法上配套规范。从公司治理的顶层设计初衷来看,上市公司内部监督二元模式加上审计委员会、内审部门、公司纪检部门的支撑,应能达成内部监督的既定目标和效果,而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现象普遍发生并已形成治理难题。

一、 南京、无锡地区部分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自2016年5月10日开始,至7月10日完成回收、识别有效问卷和汇总整理的工作,7月17日前完成对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南京、无锡地区60家上市公司,涉及软件、物流、机械、农业、建筑、房地产、贸易、咨询等行业,最后完成对50家公司的有效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取了走访面谈、会议座谈、电话采访、网络问卷等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是各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独立董事、内审人员、经理。

调查围绕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这一主题进行,接受调查的对象中,61.4%的董事、87.6%的监事、88.1%的独立董事、92%的内审人员、91.3%的经理认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现象普遍发生并已经形成治理难题。调查得到的有关失效成因反馈问题可汇总为:(1)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虽源于法律规定,但实践中无法保障;(2)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重叠,导致履职惰性和责任真空;(3)监事和独立董事的专业胜任能力不够、无法有效履职;(4)立法粗疏,对监事和独立董事履职所需权利仅有原则性规定,但缺乏实施细则;(5)董事会对监事和独立董事的选任权和薪酬决定权制约了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履职尽责意愿;(6)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制度设置不合理,经常性导致内部审计失败并波及外部审计的实施和效果;(7)监事和独立董事缺乏具体的履职路径和手段,无法有效履职。

二、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成因

1. 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无保障。《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59条规定,监事会职责是代表全体股东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中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一直未能很好地发挥监督职能,无法满足资本市场及投资人对良好公司治理的需求,为此,2005年公司法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对监事会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王彦明、赵大伟,2016)。在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基础上再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就是为了克服监事监督乏力这一难题。监事不作为固然有监事自身的诸多主观原因,但更多是客观上的体制黑洞侵吞了监事的独立性,其具体成因有:第一,监事的选任主导权由董事会控制,监事履职过程中一旦形成与董事会的对抗,这种对抗的本质其实就是监事监督权和董事会选任权的博弈,而董事会将毫无悬念地在权利博弈中胜出;第二,基于董事会对监事选任权的控制,使得监事会成员的来源庞杂,在很多上市公司监事任命仅仅基于一种职务安排而根本不考虑围绕监事的职责和使命来规划,不适格监事任职后因缺乏履职能力和履职自信从而无法自我保持独立性;第三,监事因缺乏实际有效的监督手段导致监督权无法行使,监事独立性自然丧失。

独立董事是指不持公司股份,不兼任公司的业务领导职务,与公司及大股东之间不存在任何影响其作出客观和独立判断的关系的人。他们负责对业务执行董事及大股东的行为进行监督,阻止内部人控制,防止损害公司及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江平、李国光,2006)。和监事相比,独立董事因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人身依附性更小,所以立法对其凭借独立性在监督效能上可能发挥的作用寄于更大的期望,所以从《公司法》到《关于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为《指导意见》)的第1条至第4条都详加规定。即便如此,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在上市公司管理实践中仍无法保障,原因有:第一,独立董事的聘用及薪酬决定权在董事会,一年一聘的合同期限使得独立董事的聘用关系很不稳定,独立董事更易关注聘用关系的维持从而努力揣摩董事会意见以避免不同意见的发表;第二,独立董事选聘成功需要提名权和表决权的支撑,而实际掌握这两种权力的只有大股东,使得独立董事无形中形成迎合大股东的职业惯性;第三,独立董事履职过程中,更多接触的是董事、高管而非中小股东,且其工作条件多由高管提供保障,发表意见时自然受限于和董事、高管的各种利益牵连。

2. 监事和独立董事协同不够。除“重大关联交易认可权”“发表独立意见权”“股东投票征集权”外,独立董事与监事在监督职能和监督权限上享有大部分相同的权利,主要是监督公司的经营活动、财务管理及董事、经理履职的合规合法性(高旭军,2016)。立法的初衷是通过在原有监事制度基础上再设置一重独立董事监督以加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力量,但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双重监督导致了监事和独立董事履职过程中互相推诿和责任真空的出现,监事和独立董事基于个人利益考量均存在趋利避害的趋向,双重监督经常性异化为相互推诿,并给他们提供了回避与董事会冲突的借口和依靠,监事和独立董事都希望对方多承担监督责任,立法也没有进一步明确监督责任的划分和两者协同监督的具体程序和方法。

3. 监事和独立董事专业胜任能力缺乏。监事和独立董事监督的对象实际是公司的核心经营管理业务,从理论上来讲,监督者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要比被监督者的专业能力更胜一筹才能符合监督履职要求。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监事和独立董事任职资格的相关规定,对其任免考虑的基本因素是受聘人选与大股东的关系或仅仅为了从组织形式上满足公司法的相关规定,绝少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实践操作中监事和独立董事遴选配比随意,此外,董事会聘请独立董事时更多偏好选择学者型独立董事,以借助其名望声誉扩大上市公司影响,而入选的学者型独立董事虽富有理论功底但少有实际经验,形成“花瓶效应”,最终导致监事和独立董事即使履职意愿强烈也无能力实现监督履职目的。

4. 监事和独立董事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相关法律对监事和独立董事以财务查询权、业务了解权为核心的诸多权利作了规定,但行权缺乏有效的具体手段和法律制度的保障,公司审计监督力量并不掌握在监事会手中,也没有向独立董事报告的义务,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均隶属于董事会,外部审计的聘任权均掌握在董事会手中,注册会计师获聘担任外部审计工作后,其工作内容并不包含支持监事和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的实现。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工作多体现在制度文件规定上、大多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和具体手段,形式主义泛滥,文牍主义盛行,而上市公司的业务和财务情况十分复杂,仅凭监事和独立董事的自身判断力无法有效监督,必须由以审计为主的各有关专业力量形成监督支撑并不断丰富监督手段。

三、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治理路径

1. 保障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1)减少、消除董事会对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影响。在《指导意见》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明确监事和独立董事的选任标准和选任程序,并对董事会违反法定标准和程序控制、影响监事和独立董事履职的行为予以法律问责。也可以考虑建立证监会领导下的全国性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公司,建立全国性的独立董事选聘标准和考核机制,上市公司只与公司签订独立董事聘请合同,独立董事基于公司的委派任职并从公司获酬,公司负责对独立董事考核,这样既可以促进独立董事职业阶层化并保证其正常的流动和轮换,又可以将独立董事的选任和委派彻底从上市公司剥离出来,割断董事会与独立董事的种种利益牵连。

(2)按上市公司规模配比监事和独立董事。监事和独立董事的数量要和上市公司规模相适应,同时可以考虑建立独立监事制度,独立监事同样可以考虑实行制度,与独立董事制度形成监督合力,加大内部监督力量独立性权重,同时注重监事和独立董事专业结构背景的多元化以及与公司经营方向的关联程度,为其独立监督履职提供专业化支撑条件。

(3)落实责任保险制度。立法应将上市公司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规定由建议性条款修订为义务性条款,并落实到监事和独立董事履职过程中,同时规定责任保险费由上市公司和监事、独立董事按比例共同负担。责任保险制度一方面解除了监事和独立董事对履职过程中可能发生风险的顾虑,另一方面激励了监事和独立董事履职积极性和履职自信。

2. 加强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协同监督。协同是指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质的结构和特征(赫尔曼・哈肯,1989)。监事和独立董事作为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中的两个子系统其协同的有效性决定了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立法赋予了监事和独立董事内容几乎相同的监督权,但对两者行权的协同和责任的划分并未规定清楚,如果是同权同责,那么会导致重复监督和监督资源的浪费,甚至导致两者均不作为。故此,至少应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设置监事和独立董事协同监督机制,明确协同义务和模式,可以分为监事主导制、独立董事主导制、联合监督制等类型,并允许上市公司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对协同监督过程中监督主体的法律责任要划分清楚,做到权、责、利的高度统一。

3. 提高监事和独立董事专业胜任能力。监事和独立董事的专业胜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有效性的实现程度。首先,要树立“专家监督”的理念,紧紧围绕上市公司监督目标确保具备符合履职资格的专业人士进入监督队伍,从立法和公司管理层面上要重塑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管理地位和法律地位,形成职业吸引力;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监事和独立董事的选任资格和选任程序并从立法上加以规范,最后,要严格控制董事向监事会的流动、监事在公司内交叉任职、独立董事过多兼职等情况的出现,促进监事、独立董事的职业阶层化及其在上市公司间的人才流动。

4. 创新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监督手段。监事和独立董事的履职效果取决于监督手段实施的有效性及创新性。

(1)保障监事和独立董事行使知情权。相关法律对监事、独立董事、董事赋予了无差别知情权,董事因直接主导公司经营管理活动,所以其知情权无需特别保障,而监事、独立董事因履职条件限制,所以必须对其知情权的实现规定相应的保障措施:第一,在列席董事会会议的基础上拓宽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知情权渠道,保证其可以向公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切关联方了解信息,以获得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夯实支撑监督判断形成的基础;第二,立法设定董事会报告义务,与监事和独立董事的知情权相对应,对董事会违反报告义务的行为可由公司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对董事会成员虚假报告行为应启动问责机制;第三,从制度上确保监事和独立董事知情权的层级和深度,为其行使知情权提供尽可能多的手段和方法。

(2)改革审计监督组织机构和职能。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核心部分,也是董事会经营决策的重要抓手。审计监督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获知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会计信息失真,那么构建在错误和虚假的会计信息基础之上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必然会产生负面效用,严重的还将导致整个公司治理失灵(吴利娟,2014)。目前,上市公司采取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工作这一模式。审计工作偏“决策服务型”而非“监督主导型”,内审部门并未实际纳入内部监督机构,所以也就没有监督履职的主动性。对此应予以彻底改革:第一,将审计委员会设在监事会,监事会领导整个公司的审计工作。将公司的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目标调整为:监督为主,决策服务为辅。第二,以审计监督力量保证监事和独立董事调查权的实现,避免调查权的空置。监事和独立董事在行使知情权的基础上还可以更加主动的行使调查权,而审计调查手段保证了调查权的充分行使。第三,以审计全覆盖为目标,改革审计监督的职能。审计全覆盖作为当前政府审计的核心理念和目标在政府审计支持国家治理中发挥了重要创新驱动作用,公司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子系统应当引入审计全覆盖理念用以指导公司审计监督工作。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对象、审计领域、审计范围、审计内容的全覆盖,是一种全天候的“雷达”监控(付忠伟、黄翠竹等,2015)。在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同基础上,应确保时间、空间、主体的全覆盖,同时,审计范围和层级要从审财务报表、审财务数据延伸到审行为、审事实、审绩效、审政策执行情况,会计信息是审计的出发点而非终点。

(3)设置内部监督支持制度。除了通过改革措施确保上市公司监督力量和资源的统一整合外,还要借助外部力量对内部监督机制形成有效支持,法律赋予了监事和独立董事对外部审计等咨询机构的外聘权,现在改革的关键是将这一外聘权的实现具体化和制度化,股东大会要单独批准外聘外部审计等咨询机构的预算,为外聘权的行使提供经费保障,使监事和独立董事监督履职时可以同时调配人、财、物,协同内外专业监督力量,形成高效统一的内部监督支持制度。

四、 结论

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决定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上市公司群体的整体治理水平也一定程度影响到国家治理的绩效,当前上市公司治理实践的实际反映是: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性普遍存在,从立法实践来看,对监事和独立董事权利义务的规定保持了不断更新补充,但法律规定与上市公司制度对接上存在断层,导致立法目的落空。而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诸多革新的前提是拒绝分权和放权,导致管理创新的形式主义。所以,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失效性治理,要在作好立法和管理的一体化考量和顶层设计基础上,充分整合内部监督力量和资源,辅以内部监督支持制度,以必要的人、才、物的调配权作为监督权实现的物质保障,以审计监督作为监督权行权的重要手段,同时加强对管理创新举措的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1] 王彦明,赵大伟.论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的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2016,(1):89-96.

[2] 江平、李国光,主编.最新公司法条文释义[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3] 高旭军.对我国上市公司“双核心监督机制”的反思[J].东方法学,2016,(2):58-67.

[4] 赫尔曼・哈肯.高等协同学[M].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5] 吴利娟.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4,(5):39-42.

[6] 付忠伟,黄翠竹,等.审计“全覆盖”的工作机制探析[J].审计研究,2015,(3):15-19.

[7] 胡坚.股份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8] 杨文珠.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制度的重构[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6.

[9] 夏雪.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法制演变的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10] 黄挽澜.公司并购中的关联交易监管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11] 陈云霞.公司董事义务和责任的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01.

基金项目:审计署2015-2016年重点科研课题“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研究”(项目号:15SJ01002)。

作者简介:苏欣(1969-),男,汉族,江苏省宜兴市人,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司法、审计法。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35-05

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10月12日的《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办法(试行)》(国资发干二[2009]301号,以下简称《办法》),引起了外界浓厚的兴趣,作为国资委推进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专职外部董事在体现浓厚创新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度背景概述

(一)专职外部董事的界定

公司董事依其是否在公司担任除董事以外的职务分为两类:公司员工担任的董事被称为“内部董事”(Inside Director),非员工担任的董事被称为“外部董事”(Outside Director)。①外部董事又根据其独立性分为灰色董事(Gray Director)和独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两类。独立董事是指不在公司担任除董事外的其他职务,并与其所受聘的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之间不存在可能妨碍其进行独立客观判断的关系的董事。②灰色董事虽然没有在被聘公司担任其他职务,但其与公司股东或存在一定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或政治等方面的联系,不满足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性要求。国资委《办法》中所称专职外部董事,是指国资委任命、聘用的在董事会试点企业专门担任外部董事的人员,其在任期内不在任职企业担任其他职务,专门在若干户中央企业担任外部董事职务。与此相应兼职外部董事是指除外部董事职务外,在中央企业或其他单位还担任其他职务的外部董事。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其任命的专职外部董事因与其有密切的联系而并不具备完全独立性,所以不能称为独立董事,其本质是全职灰色董事。

(二)设置专职外部董事的目的

设置专职外部董事是国资委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目的:完善央企治理结构,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中国169家央企中绝大部分是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注册成立,其体制结构与《公司法》确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四权三会”的公司治理基本框架相去甚远。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决策权和执行权不分、内部人控制和重要领导个人负责制蕴含着极大的企业风险。必须借助专职外部董事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强调集中重大决策的集体智慧和权利制衡,在发挥外部董事在企业管理中决策作用的同时,推进决策层和经营层的真正分开。(2)核心目的:加强外部董事职业化建设,促进董事会规范有效运作。外部董事职业化的推进,一方面能够保证外部董事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弥补监督人员之不足;另一方面,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监督各项工作是否落实,真正代表投资者对企业实施管理和监督。(3)终极目的:实现国资委自身的改革。通过建立规范的央企董事会制度,使国资委可以花更多精力研究和实施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集中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及优势国企。

(三)央企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

2004年6月7日国资委《关于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国资发改革[2004]229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在中央企业开展了建立规范的董事会试点工作。2005年10月17日,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依照《公司法》改建为规范的国有独资公司,成为第一家建立规范董事会、外部董事全部到位且超过董事会成员半数的试点中央企业。2005年12月27日,苗耕书出任中国外运集团外部董事兼董事长,成为中国央企第一位由外部董事担任的董事长。截至2009年6月,国资委已经在17家央企开展了董事会试点工作,下一步获准试点的还有7家。国资委于2009年10月12日《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快速推进专职外部董事管理制度。新制度对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防范重大风险有重要作用。

二、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创新

(一)选聘退制度创新

1. 国资委直接选聘。专职外部董事制度改变了传统公司治理中公司董事会、监事会或股东提名候选人并经股东大会选举决定外部董事的做法,由国资委直接选聘,这不但从人员关系和经济利益上阻断了外部董事与任职企业的联系,使其仅以受派员的身份到企业工作,避免内部提名对独立性的影响,而且也让专职外部董事更好地摆脱由于任职和利益对其严格履职造成的干扰,专心为企业服务,使国资委可以借助对外部董事的控制实现对央企的间接管理。

2. 提高任职条件。国资委选聘专职外部董事遵循社会认可、出资人认可原则和专业、专管、专职、专用的原则,对专职外部董事提出了较高的任职条件。(1)自然条件:初次任职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身体健康和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思想条件:有较高的政治素质,遵纪守法,诚信勤勉,职业信誉良好;(3)技术能力:具备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国内外市场和相关行业情况,具有较强的决策判断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识人用人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4)工作背景:一般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相关专业高级职称,10年以上企业经营管理或相关工作经验,或战略管理、资本运营、法律等某一方面的专长,并取得良好工作业绩。这一系列较为全面的要求为国资委选拔人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标准,保障了任职人员具备胜任专职外部董事的基本素质。

3. 改变选聘方式。专职外部董事采用选拔与聘用相结合的办法,有较严格的选聘程序,需要经过多次的考察、沟通和征求意见后,由国资委党委会议讨论决定。首先通过选拔,以组织推荐等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由国资委任命或聘任为专职外部董事;然后根据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会结构需求,从专职外部董事中选择合适人员,以国资委名义为具体任职企业聘用。

(二)薪酬制度创新

传统央企中外部董事的薪酬由任职公司评定、考核和发放,收入的依赖性和激励机制的缺失往往使外部董事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投降于管理层,在关键问题的表决上不能坚持原则,很难保持自己全面和公正的立场,也削弱了外部董事履行董事职务的积极性和监管作用。国资委专职外部董事薪酬首次尝试间接薪酬制度,费用由国资委支付,不由任职企业直接负担,支付的来源就是央企上缴的利润。具体薪酬标准由国资委制定,其中包括基本薪酬、评价薪酬、中长期激励三个部分。在这种支付方式下,(1)在物质层面上,专职外部董事有可能从国资委处获得更多、更公平和稳定的薪酬,激励其出色完成预先设计的工作内容;(2)在精神层面上,专职外部董事多为具有较高声望和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他们而言,被国资委聘请后身份发生了变化,个人价值体现为更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精神激励远大于物质激励;(3)在独立性上,一系列人事关系都在国资委和专职外部董事间发生,与央企不发生直接的利益往来,保障了外部董事的独立性,使国资委拥有更主动、完整的对专职外部董事管理控制能力,也使董事们更负责、放心地为国资委服务,切实地为公司的发展带来帮助。而这种帮助,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保证了公司决策的合法、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公司更长远的发展。

(三)监管制度创新

专职外部董事的管理注重依法进行,权利与责任统一、激励与约束并重。专职外部董事职务列入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名称表,按照现职中央企业负责人进行管理;在阅读文件、参加相关会议和活动等方面享有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相同的政治待遇。这大大提高了专职外部董事的地位和待遇,便于其提出建议、发表意见和行使决策权、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为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专职外部董事的工作情况和央企运行情况,国资委特别建立了报告工作制度,要求专职外部董事每半年向国资委报告一次工作,重大事项要及时报告。比较常规和琐碎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则委托给央企所在地的相关机构负责,既简化管理又方便当地管理部门与专职外部董事及任职企业的交流沟通和协调工作。

(四)退出机制创新

专职外部董事除常规的因年龄、健康或调动等原因退出任职企业外,国资委首次明确了履职不合格或造成恶劣影响退出的情形,将专职外部董事的履职考核与任免相联系,对年度评价或任期评价结果为不称职或者连续两个年度评价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予以免职,改变了过去外部董事混日子、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即使没有显著业绩、做老好人也能连任的局面;让工作不尽责或业绩平平者远离,留下真正努力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才。力求打破过去国有企业监督人员中长期存在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以更严格的工作要求促使其尽职尽责。在履职过程中如果发现对国资委或任职公司有不诚信行为者,无论其后果如何,也将面临免职处理。尤其是对于那些在董事会上不表明立场,常常通过投弃权票以回避责任或减少与管理层冲突的外部董事不作为行为,也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因董事会决策失误导致公司利益受到重大损失,专职外部董事未投反对票的也将被免职。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专职外部董事必须在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时有鲜明的立场并积极表态。

三、专职外部董事制度的问题

新的外部董事制度为未来完善央企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讨或完善的问题。

(一)独立性

专职外部董事虽然不需要具备与国资委间的独立关系,但其他的独立性特征依然是保证其能够严格公正履行职责,对国资委和民众负责。令人不解的是,对专职外部董事的独立性没有明确的文件要求,《指导意见》中仅含糊要求外部董事与其担任董事的公司不应存在任何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外部董事职务的关系:本人及其直系亲属近两年内未曾在公司和公司的全资、控股子企业任职,未曾从事与公司有关的商业活动,不持有公司所投资企业的股权,不在与公司同行业的企业或与公司有业务关系的单位兼职等。

独立性的要求有几个需要明确的问题:(1)直系亲属。这是个民间概念,在中国法律中并没有相应定义。《民法通则》解释中也只指出了近亲属的范畴是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这与《刑事诉讼法》中的近亲属含义还有差异。《婚姻法》和《继承法》则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的规定,但也不尽相同。国资委对直系亲属范围没有明文规定(如没有血缘关系的夫妻是否属于直系亲属),难以指导实际工作。(2)其他社会关系。由于中国历史传统影响,以血缘或婚姻关系连接的家庭成员间往往有比与其他社会关系更为紧密的联系,这很有可能对外部董事独立公正的履行职务产生影响。近20年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经验显示,干扰当事人履职的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与其有密切联系的非直系亲属社会关系。这些特殊血亲(如同胞、异胞、收养或继养兄弟姐妹,祖孙等)、近姻亲(如配偶的父母、配偶的兄弟姐妹、子女的配偶等)及比较密切的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应当有选择地将其列入回避人员名单。(3)其他人员。曾经为央企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的人员也应当排除在专职外部董事人选以外。这些人员大多来自中介机构或研究学术单位,先前的服务关系决定了其与央企间已存在过的利益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极有可能会对未来工作的公允性造成潜在影响。建议国资委应该在公开文件中严格明确专职外部董事的独立性要求,因为只有高独立性才能带给央企董事会真正变革的机会。

(二)人员比例

《公司法》规定董事会表决方式是一人一票制,外部董事只有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才可能在公司重大决策上占主导地位,保证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有足够的话语权,防止董事会被内部董事操纵。很多研究建议中国外部董事人数应当超过董事会成员的一半,美国甚至超过了70%。追溯国资委的相关规定发现,2009年实施的《办法》并没有提及央企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及其中专职、兼职人员的比例要求;唯一可见的规定是2004年《指导意见》要求试点初期外部董事不少于2人,并表示以后根据外部董事人力资源开况,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逐步提高外部董事在董事会成员中的比例。但5年的实践似乎与此规定有了很大的脱离,目前17家央企董事会中外部董事占比全部在50%以上,国资委共为他们选聘了69名外部董事,平均9名董事的董事会中就有5名外部董事。这个现象很是令人不解:是文件制定落后于央企董事会对外部董事的实际需要,还是国资委工作步伐前进太快超过了规则的制定。无论哪种情况,当央企董事会中出现过半的专职及兼职外部董事时,并不是人数的简单增加,这意味着董事会控制权从内部董事转移到外部董事的实质性变化。如果这种比例和转移是必须的,就应当在最近出台的《办法》中得到反映。虽然政策制定中会出现因考虑到制度的稳定性和连贯性而对其中一些内容有意回避或模糊规定,但对于已经试行5年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制度,仍然对人数这样一个重要问题不作规定是不能理解的。国资委文件不但应成为专职外部董事、央企及国资委自身工作的标准,也应是民众考核国资委工作规范性和严格性的依据。

(三)工作评价

1. 评价标准无据可查。国资委对专职外部董事的两份文件都没有涉及外部董事的权利和职责问题。仅以“董事通过出席董事会会议、参加董事会的有关活动行使权利”和“采取报告工作制度”一带而过,没有更多的解释。高标准的选聘程序,也不过是良好履职行为的前奏,制度的核心内容应当是专职外部董事按照相关文件或授权在央企中依照职权工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外部董事的实际工作是不能仅依靠一个头衔进行的,任何身份的人在企业中的权责都应该是有具体授受内涵和行使边界的。在一个法制国家,我们相信国资委在给外部董事的聘任合同中对其权责是有清晰规定的,但这种规定应该是有据可依的,所依据的应该就是国资委有关的文件。权利和职责规定也是国资委考评、奖惩的基本依据。

2. 评价机构尚未确定。从当前情况来看,国资委及其下设机构尚未在内部建立专门监管董事会方面工作的部门,也没有明确具体由哪个部门负责听取和审核专职外部董事的工作报告。要切实了解和准确评价专职外部董事的履职情况,依靠一年两次的工作报告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评价机构应该有较高的评判能力和地位,能够恰当地衡量专职外部董事工作业绩并保持各央企间的公平性。虽然国资委可以委托有关机构设立专职外部董事工作部门,但从所列举的工作内容来看,该部门的主要工作属于日常服务,并没有实际监督和管理的权利。

作为央企财产真正主人的社会公众,从国资委相关文件中看不到授权监管自己财产的专职外部董事到底获得了什么权利,应该承担哪些义务,更看不到国资委给外部董事的聘任合同内容及如何评价他们的工作并支付报酬,这不禁让人对制度的可信度和执行的有效性产生质疑。虽然有年度评价或任期评价不称职,或者连续为基本称职的免职规定,但在没有明确权利和职责制度情况下,国资委凭借什么来检查考核外部董事履职情况;反之,外部董事又以什么来约束规范自己的工作和行使工作中的权利。

(四)薪酬标准

国资委间接薪酬支付制度鼓舞人心,但并没有明确薪酬的发放标准。2008年央企平均资产达1 300亿元人民币,远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在许多上市公司大幅度提高独立董事薪酬、甚至已逾百万时,这些掌控巨额财富的精英们到底该拿多少钱是许多人极其关心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下,中国要逐步形成规范完善的外部董事市场,加速人才流动和合理利用,恰当的薪酬政策是制度顺利实施的必须。首先,薪酬标准不应当过低。选聘为央企专职外部董事的人员应当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如果其担任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可以同时在最多5家公司兼职,但担任央企专职外部董事,却只能在1家企业任职。假设每家公司薪酬水平一致的话,选择在央企任职意味着其最多可能损失80%的收入。长期以来,央企外部董事薪酬水平和增长速度远低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薪酬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状况不应当成为惯例。虽然“享有与中央企业负责人相同的政治待遇”是一种政府赋予的荣誉,我们也希望这些国际一流董事人才不是为钱而来,但这并不能成为国资委因此降低其薪酬标准的理由。长期低于市场水平的报酬会消耗任职人员的工作热情,打破心理平衡,还会让公众质疑他们愿意低薪奉献的真正本意和廉洁程度。其次,薪酬较高又可能降低独立性。其很可能为保住薪酬而减少对央企有益但需要承担责任和风险的事业,甘于对平稳局面的简单维持,开拓进取精神弱化。第三,薪酬是主要但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社会、政府和企业也应当给予专职外部董事更多的认同,让他们在收获金钱之外,还能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名望的提升。国资委务必尽快制定专职外部董事薪酬标准,充分考虑其担任的职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完成等情况,从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两个方面激励他们,为央企心甘情愿、长期稳定地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最后制定的薪酬标准是什么,都应当及时予以公布,对实际发放的情况也应当公开,接受人民的监督。

我们相信国资委在不断认真总结经验和积极探索中,将专职外部董事制度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指导试点企业建立起一套科学决策的体制和运行和谐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促进中央企业公司治理提升到新的水平。

注释:

{1}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是美国称谓,英国分别称为执行董事(Executive Director)和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

{2}中国证监会《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证监发[2001]102号)2001-08-16。

参考文献:

[1]李荣融.继续推进中央企业改制上市[EB/OL].www.省略,2009-12-18.

[2]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专题[EB/OL].www.sasac.省略,2009-12-20.

[3]谭忠游.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演进及其效率分析――兼论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制度[J].贵州社会科学,2009,(8).

[4]王中杰.董事会的构建与运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5]苗俊杰,任芳,章微.央企试引外部董事的战略考量[J].望,2005,(49).

A Comment on the System of Full-Time Outside Director in Central Enterprises

Li Qiulei

(Accounting School, Yunnan Finance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In 2009, SASAC issued a document to regulate the system of full-time outside directors in hopes of strengthen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ion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ptimiz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rapi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enterprises. This system embodied innovation in the areas of qualifications, employment style, indirect payment,exit mechanism and supervision method. However, there are also a number of unresolved problems which directly affect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such as the defini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full-time outside directors, quantity requirement, job evaluation and salary levels, etc.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7篇

目前,院级实体公司的组建是依照公司法,通过整合各研究院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资产建立的独资公司,兼具“一人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特点,其股东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实体公司内部,以母公司为主体,各公司转让相应院属厂所出资份额归母公司所有,从而建立起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企业集团。在母子公司中,依照公司法、公司章程等规定,除由股东行使的职权外,董事会对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投融资、重大项目运作等经营事项进行决策。院级实体公司母公司的职能定位主要是负责对各研究院两大产业履行领导、管理和经营职责,并作为院级投融资、决策、经营、管理的平台。这种职能定位有别于母、子公司分别从事生产经营或依照产业链分工、业务衔接的一些企业集团,母公司的宏观管理职能凸显。笔者认为,在此种管理体制下需要进一步理顺下列问题:首先,需进一步理顺院级实体公司与各研究院的关系。从出资角度看,无论是依照公司法组建的实体公司,还是基于传统事业单位管理的研究院,其出资方和管理责任主体都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实体公司的运作需要遵循市场规则,而研究院的传统管理模式仍保留有一部分的“行政”管理色彩,两者在运营中的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其次,需进一步理顺经营责任主体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实体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因组建和成长的过程往往是依托于院属厂所的主流技术或相应人才,其股权划归实体公司母公司后,研究院通过相关各方签订投资和管理内部协议,将经营责任主体下放到各基层厂所。在这种管理机制下,各厂所对子公司经营效果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该如何完善,尤其是对于经营上出现严重困难的公司,各基层厂所有多大的热情和资源来改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实践中存在较大困难。第三,需进一步解决好公司治理问题。母公司作为实体公司的基础,主要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和具体投融资管理等开展工作。而就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多方原因,作为具体子公司的治理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对于公司的监管机制仍需要不断完善,在追求效率的价值选择中,要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艰巨。第四,需进一步完善基于军民融合的产、学、研机制。院级实体公司的组建是要充分发挥军民结合的优势,但这种优势的发挥必须建立在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的前提下方可成就。如何以市场化的手段融通好各基层厂所与实体公司的关系,建立渠道通畅及激励明确的技术研发、人才使用、市场共享机制,实现军民融合、助推经济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管理机制不可回避的国有股权“双重性”

1.充分认识国有股权“双重性”特征传统国有企业建立的法律依据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法,理论基础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原则。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对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的修正,无论是国有独资、控股还是参股的公司,国家出资以后,其财产所有权转化为公司法人财产权。依据宪法学理论,国家所有权归全民所有,其权利性质属于“公权”,而股权则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市场主体平等的“私权”。国有股权具有“双重性”,既具有现代企业制度股权的特点,同时因国有资产的特点,相关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的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其享有相应的监督管理权利。2009年5月1日施行的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进行明了确规定,其核心在于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公权的前提下,更多强调通过运用“私权”的手段来履行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是需要对市场作出灵活、敏感反映的产业,在管理手段的应用上,一方面要认识到国有股权“公权”特点,认真履行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是去“行政化”,强化出资人履行职责的市场化手段,并以此来加强两大产业的运营管理。

2.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中相互制约、协调的机制当前,国有公司治理结构中突出的问题反映在内部治理结构弱化和外部监管不到位。前者表现为“内部人”控制和激励约束不健全,尤其是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不到位;后者则表现在外部监控机制不健全以及法律环境不健全。在公司治理层面,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不能单独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公司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其经营涉及到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有可能对公司造成风险。对于院级实体公司制子企业而言,多数公司是依托厂所而设立,公司在董事会构成上兼职董事过多,而且董事由于在本级单位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上投入较大精力,往往无暇顾及公司的经营情况。比较而言,经营层实际掌控的话语权较大,是掌控公司命运的主要力量,公司治理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偏向了经营层,即以经营层为代表的“内部人”问题。而在监事会设立和履行职责以及院本级经营监管履职方面,由于监督力量分散、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一个治理结构相对不完善的公司,在公司经营规模较小、主业相对明确的背景下是可以维持发展的,但在两大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要求下,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将是制约其发展的基础。

三、创新管理机制的措施与建议

航天科技集团院级实体公司的组建正经历从试点到正式运行的阶段,其管理机制的完善本身也是从实践到深化的过程,各研究院具体情况有所差别,不能完全照搬。为此,笔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如下建议及措施:

1.从战略管控、产业发展、军民融合等方面实施公司管理坚持按照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以院级实体公司为运行平台,理顺好实体公司与研究院(院级职能部门)、各厂所以及子公司的关系。当前,院级实体公司刚刚组建,其组织架构不能完全脱离院级职能部门而另起炉灶,不可避免地要依赖院级职能部门开展工作。但此种情况不可能绝对化,对照院级实体公司的发展重点,必要时可单独设立专职职能部门,将一些专业性强的业务独立起来,其它一些业务可交由相关职能部门协助管理,待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另行成立独立职能部门。在对子公司经营责任主体下放到具体厂所一级时,必须从资源支持、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统筹考虑相应的管理制度。需深化基于军民融合的资源共享与产、学、研机制。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的主流核心技术多是依托航天技术,应立足于当前建立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中心和工程中心,面向市场,建立、完善从基层厂所到公司制企业的技术孵化和产业化运行通道,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激发技术人员的创造性,为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以制度安排协调、平衡好厂所与实体公司的利益关系,形成发展合力。转变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所属公司的管理机制,淡化行政管理色彩,探索实践市场化管理机制。实体公司应重在对公司产业发展方向实施管控,建立科学的战略管控机构,采用内外结合的办法,必要时聘请各类社会专家对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进行战略决策与控制。当然,战略管理过程中要协调实体公司与研究院发展战略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实施战略管理中,要对经营困难或经营前景暗淡的项目果断进行战略抉择,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突出资本运营围绕公司治理,强化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建设。完善董事会履职规则,减少兼职董事数量,有条件的实行专职董事制度,必要时设置外部董事。为加强公司党的建设,可由专职董事兼任公司党委书记。严格依据工会法和国有资产监管的有关规定,在董事会中设置职工代表董事,同时其应按照相关要求在每年的职代会上报告履职情况。加强公司经营监管。针对当前公司监督较为分散的状况,可结合监事长制度创新,在每年年初,要求研究院各职能部门上报年度对控股公司的监督任务,进而汇总、整理形成统一的公司年度监督任务计划,而后以实体公司名义下发执行。同时,建立研究院财务、审计、纪检监察以及法律等职能部门的联席工作和会议制度,发挥监督合力,及时将有关问题反馈到公司董事会和经营层,做到有重点的改进。完善公司制企业监事会工作机制。按照中纪委关于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等文件精神,规范委派监事的程序,明确监事的任职资格要求,解决委派监事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上级文件规定兼职不能取酬,可采用提高委派人员在本单位职务或待遇的方法,以激发其履职积极性。委派的职工监事要按照工会法要求通过职代会同意,职工监事要定期向职代会报告履职情况。即将上市的公司可设置专职监事。应酝酿制定实体公司监事会工作规程、监督检查工作作业指导书、工作报告编报办法等制度,强化对监事会的统一管理,为公司监事会履职提供制度依据和参考样本。加强资本运作,提高实体公司资产规模和质量。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加快公司上市,搭建资本运作平台。做好公司改制,将实体公司的下属公司全部改制为公司法意义上的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整合等方式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实体公司运作过程中,要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及产业链情况实施战略并购,确保公司资本运作服务于实体产业发展。

3.强化子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在已建立的公司规章制度基础上继续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管理,本着优化流程、实现管理再造的原则强化规章制度的落实,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在完善公司规章制度方面,要特别注意制度文件与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与航天科技集团和研究院规章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要注意与公司股东方有关重大事项规章制度的衔接,以避免在公司具体开展业务时,因制度之间的冲突造成管理上的无所适从。从内部管理上设置并发挥内部审计、法律以及监察等职能。子公司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不过多增加资源配置的情况下灵活进行职能设置,必要时通过市场手段运用社会资源;对外经营业务中要严格执行“比价采购”和招投标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要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决算审计管理办法,采取预结算审计,对分项目的实施进行审计管理。将审计手段与财务管理及合同管理密切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降低经营成本,也可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子公司要特别注重加强以专利、商标、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专利授权较多的公司应研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针对公司各个发展阶段的经营目标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以有效防止侵权和被侵权以及无形资产的流失。同时注重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市场化应用,以专利许可、转让等方式实现无形资产的价值。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8篇

从2016年万科独董张利平自称因存在潜在关联利益回避表决,到今年5月12日深交所修订独董备案制度强化独董忠实履职,再到5月22日民生银行因未按相关规定聘任独董受到上交所监管关注处理,与独董相关的事件似乎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

自2001年8月证监会颁布《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独董指导意见》),独立董事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标配。然而在此后该制度实行的16年里,从红顶独董到高校独董再到专家独董,从独董不“懂”到独董不“独”,独立董事制度暴露出来的缺陷被不少市场人士诟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再升科技独董范伟红,瑞益荣融(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湖高新独董马传刚,围绕独董制度所面临的困境、上市公司独董为何不“独”、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等进行探讨。

地位“尴尬”的独董

独立董事制度,是一项从国外引进的制度。然而自在国内建立以来,似乎一直面临着窘境和尴尬。

“2005年10月,立法机关把独董制度写进了《公司法》。如果从证监会《独董指导意见》算起,独董制度已经走过了16年的历程。”马传刚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然而,从独董制度建立之日起,人们对其议论就不绝于耳,且几乎所有与独董有关联的当事方,都对这一制度颇有微词。

马传刚分析说,“一些上市公司认为独董制度只是个工具,独董只是凑凑数、签签字、领领钱;中小股东和市场人士认为独董是个花瓶,中看不中用;监管机构也经常说,独董未能做到勤勉尽责、诚实守信,‘独立’和‘董事’做得不到位;很多独董也常常抱怨,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没把他们当回事,得不到尊重,责任太重,权力太小。”

各关联方的吐槽并非没有根据。以独立董事为例,今年3月13日成城股份因未按期披露2013年年度报告,证监会对其下发了行政处罚书,独董郑江明、姜明辉、艾勇等3人也被给予警告,并领到3万元罚单。独董艾勇申辩说,自己任职时间短,年度报告并非其所能控制,成城股份也尚未支付独董报酬,从权利义务对等角度来说,其未享有权利,应减免责任义务。这种说辞似乎不是没有道理,但证监会并未采纳认可。

与以往在类似事件中独董只受到警告等行政处罚不同,这次对独董进行了罚款,独董的责任认定在加强。事实上,今年以来,有关加强独董监管的信号也频频出现。

5月22日,上交所对民生银行在信息披露、规范运作等方面存在的违规行为下发了监管关注函。其中比较严重的是民生银行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聘任独董:其一,公司董事会由18名董事组成,按规定应聘任至少6名独董,但实际独董仅3名,且长期未能补充;其二,这3名独董中有两名任期超过6年,违反独董任期年限规定。

在此之前的5月12日,深交所修订了2011年以来实施的独董备案办法,进一步细化了独立董事任职资格和独立性的相关要求。这被不少市场人士解读为监管层在独董制度方面监管将趋严的信号。

更早之前的5月4日,上交所公告称,旗滨集团独董周金明在股份买卖方面存在违规事项,对其公开谴责,并通报湖南省政府,记入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不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层对独董制度缺陷的修补以及对违规公司和独董的轻微处罚,很难从根本上阻止上市公司和独董违规现象的发生。据相关统计,独董违规主要表现为内幕交易、超限兼职、兼职不报和隐瞒不报等行为。

“任性”的独董津贴,差距近2000倍

独董的津贴一直被市场关注,也被认为是影响独董积极性和独立性的重要因素。范伟红教授告诉记者:“独董津贴很重要,津贴过高势必影响独立性,津贴过低又不能覆盖履职成本,不符合市场规律。”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对3115家上市公司2016年的独董津贴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公司总共支出独董津贴7.85亿元,平均每家公司支出津贴为25.21万元;从单个公司的独董津贴支出来看,中国平安支出394万元,位居第一;从独董人均津贴来看,分众传媒以69.24万元位居第一。

总体分布来看,有2790家上市公司独董津贴支出在10万元~49.99万元,独董人均津贴在1万元~10万元的上市公司有2580家。

分行业来看,无论是每家公司独董津贴支出,还是每家公司独董人均津贴支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均位居前列。

在2016年报告期内,共有8923名独董领取津贴(不包含0元)。如果不考虑一人兼任多家公司独董情况,曾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的郑海泉在民生银行所领取津贴为95万元,位居A股独董津贴第一名;大华会计师事账合伙人叶金福和上海汇石投资董事长王晋勇在利亚德所领取津贴仅为500元,垫底A股独董津贴;最高独董津贴是最低独董津贴的1900倍。

根据《独董指导意见》,“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大多数的独董在不超过5家上市公司任职,不过,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也有个别独董违规兼职超过5家上市公司的,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教授邵瑞庆兼职6家公司独董,包括城投、东方航空、华域汽车、广聚能源、凯众股份和第一医药。

如果考虑一人兼职多家公司独董情况,北京华明富龙财会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葛明从分众传媒和中国平安两家公司领取津贴137.48万元,位居A股独董津贴第一名;中兴财光华会计事务所丁小银在*ST智慧(601519.SH)领取津贴为600元,最高独董津贴是最低独董津贴的2291倍。

在《独董指导意见》中,对津贴有简单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董适当的津贴。津贴的标准应当由董事会制订预案,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并在公司年报中进行披露。”

不过,有一些专家认为,这项规定存在很大缺陷,“一是对于独董的津贴问题缺乏强制性规范,而是交由公司自行处理;二是规定模糊,对于独董津贴的支付形式、来源及标准等问题缺乏统一规定。”

独董提名的“熟人机制”是祸根

独董不“独”被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是独董制度的缺陷。在范伟红教授看来,除了津贴会影响独董不“独”外,独董选任、独董地位、独董权威性和执业上的规范性等都与独董的独立性相关。

范伟红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无论是盛极一时的官员独董,抑或是高校独董,还是专家独董,都没有改变提名上的熟人机制。尽管经过了董事会和股东大会的选聘表决程序,但根据‘由谁选任,对谁负责’的选举逻辑,独董履职的独立性还是会受到一定影响。人家控股股东或董事长请你来,你若把独董做成‘对立董事’,至少面子上会有顾虑。”

因此,范伟红向监管层建言,“可将独董归于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管理,改选任制为委任制,按照行业地区建立独董花名册,由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委任并统一收取上市公司独董费,这样一来,一方面能强化独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也能解放独董的束缚和顾虑,让独董真正独立履职。让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统一独董这一服务手段和服务途径,加强对独董的服务与监督也是顺理成章的。”

高明华也认为,当前对独董制度的修修补补起不到多大作用,“长效的解决办法是建立董事会备忘录制度。该制度是把董事会集体责任转化为个人责任的制度,即每次董事会上,都要求董秘把每位董事的发言、投票、会前与其他董事和相关者(如股东、员工等)的沟通、是否做了可行性报告等行为都记录在案,并经每位董事核实无误后签字。这样,一旦决策出现错误或失误,可以判定谁负责任以及责任大小。需要注意的是,对责任的处罚力度要足够大,包括民事、刑事和行政三重责任,要使每位董事认识到违规、犯错的成本很大,不值得。”

他还呼吁,“独董要更多地来自经理人市场,市场要透明,这样的市场具有信号传导和惩戒作用。减少从退休公务员、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学者中聘请独董,因为他们不能受经理人市场约束,干不好退出,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影响。职业经理人担任独董,做好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身价上涨,而做不好则不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身价会大跌,甚至不得不退出理人市场。”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9篇

一、积极创新监管手段,深化风险评估体系

(一)全面导入现场检查自查督导机制,实现了与“银行业自评——监管员初评——办事处联评”三级风险评估体系的有效对接。分“组织动员、全面自查和整改提高”三个阶段进行自查督导,实现督促被查单位真实全面反映存在的风险隐患。全年完成分局授权检查项目5个,配合分局参加7个检查项目,安排自查检查2个,开展自查督查2个,发现10个违规问题。

(二)推行走访监管制度。明确了走访的对象、内容、程序、台帐和纪律,做好《走访要情》,有效地克服监管办非现场监管相对滞后、现场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实现了主动监管、动态监管和持续监管的有机统一。全年共走访8家机构,共计15次。如针对辖内某行票据业务发展较快、保证金存款占比较大的现象,及时走访该机构,宣传讲解银监会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紧急通知,切实防范片面追求所谓“低风险”的票据业务而忽视风险防控,达到了以走访落实“窗口指导”的目的。连续多次走访邮储机构,逐一分析邮蓄业务潜在的风险点,指导内控建设,规范业务经营,确保了邮储体制改革时期的稳定和业务正常发展,深受被监管者的好评和推崇,并极大地促进了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互动。

(三)创新市场准入初审方法。改变以往以申报书面材料齐全、内容全面等静态、非现场审核为主的做法,探索静态和动态、非现场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新方法,加强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和行为动态等现场调查。及时完成了2个储蓄所升格为分理处、3个分理处和2个支行迁址,1个分理处终止营业、增设1家机构、1个邮政储蓄所和6台ATM机的调查初审工作,有效地杜绝了盲目设立或变更机构,使网点布局更趋科学性和合理性。探索合作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审核新方法。及时审阅17位同志近几年监管档案,注重拟任人履职行为动态管理调查、离任稽核报告真实性调查、任职过程合规性调查,有效消除潜在的道德风险。

(四)注重发挥调研职能,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对宏观调控逐步加强形势下的民间资金动态、造船业等经济新增长点进行专题调查,初步掌握了行业运作新动态模式和信贷资金、民间资金介入情况,引起了上级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积极发挥了省局信息直报点作用,发送调研文章4篇、信息30余则,分别被省局录用2篇和4则。针对一些担保中介机构,以垫资还贷、资金周转为由,从事非法高息借贷活动,及时向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出《风险提示》,要求高度重视并抵制非法高息借贷活动,加强对下属分支机构和从业员工的业务管理和指导,切实防范非法高息借贷风险转嫁到银行业,避免形成金融风险。适时向市政府汇报,走访有关部门,宣传非法高息借贷的危害性,形成了加强制止并打击非法高息借贷的共识。

二、积极开展“三项治理”,巩固审慎监管意识

(一)深入剖析潜在的监管风险,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及时组织全办员工进行动员,学习有关监管政策以及内部规章制度,深刻领会“三项治理”的重大意义。结合监管办工作实际,充分讨论,指出当前治理工作的重点环节为监管履职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审批、失职渎职和其他不履行监管职责、利用职权干预被监管机构业务活动并从中非法牟利和索贿受贿等行为,为有效监管奠定基础。对照《刑法》《银监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排查和分析各个监管业务环节,重审监管工作底稿,开展“三项清理”等,尚未发现违规违纪行为。

(二)落实“十个抓”,全面督查“三项治理”。召开监管通报会,专题部署辖内银行业案件专项治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商业贿赂治理等,贯彻“抓方案、抓评估、抓督促、抓分析、抓巡查、抓考核、抓同查、抓评比、抓交流、抓快报”,促使各行及时开展案件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进一步排查潜在的薄弱环节,巩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根据各银行业机构的业务特点和管理体制,突出了“三项治理”的个性和共性,强化“结构性抓降”措施。督促股份制银行重点加强业务基础性管理,及时开展风险大排查,加大柜员岗位制约机制和事后监督体系建设,减少一线业务操作风险。如某金融机构于4月成功堵截一起伪造身份证及房产证的贷款诈骗案,切实扭转“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同时结合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相对规范的特点,以个案讲解、政策引导等形式,鼓励金融创新,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现场督查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指导开展“内控管理月活动”,全面检查其自**年以来的监管意见,切实落实内控十项长效机制和十项必追究制度。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三项治理”,辖内银行业案件堵防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并促进了经济金融良性发展。截至9月末,辖内不良贷款余额1.56亿元,不良率0.6%,比年初下降0.1个百分点;11月末,各项存款余额312.22亿元,比年初增加60.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72.12亿元,比年初增加62.28亿元。

同时,针对目前严峻的社会综治形势,及时召开**银行业综治暨安全评估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年我市银行业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情况,部署元旦、春节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安全大检查工作等,要求进一步加强人防技防能力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客户利益。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基于**年经营情况综合风险评价,全面揭示风险底细的基础上,督促其在已建立的法人治理框架的基础上,以非董、监事和董事会下属委员会职能的履职以及“制度落实”为重点,持之以恒地抓好法人治理建设。一是督促健全并严格落实“三会一层”议事规则,充分发挥“三会一层”及各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建立科学的决策、运作和监督机制。二是督促建立、健全非执行董、监事和独立董事知情权保障制度,以信贷结构和市场定位、信贷资金管理、贷款核销、存贷款规模真实性、信贷资产质量真实性、绩效考核、内控机制建设、“三会一层”履职情况、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培训、监管意见执行情况及披露范围等十项内容为重点,制定具体制度,明确内容要求,强化对非执行董、监事的培训,及时通报工作情况,不断提高其履职意识和能力。三是加强尽职考核和问责,有效落实外部审计、三方会谈制度,建立了内控部门与监管部门信息接轨和披露制度,切实完善董(监)事会向监管部门报告制度。四是督促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促使各级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主动参与法人治理建设。

(二)围绕公司治理结构建设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现场检查。落实贷款偏离度检查工作,督促进一步加强资产管理,做到了以分类促管理,并按照“准确分类—提足拨备—做实利润—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完成了大额贷款、关联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现场检查工作,增强农村合作银行依法合规经营意识,防止信用联动扩张。专项检查董事长、行长、监事长履职情况,促使加强尽职力度,牢固“经济资本”管理模式的发展意识。对自**年以来的监管意见落实进行“回头看”,跟踪督促落实监管意见,要求巩固治理“三违”贷款成效,不断强化“三会一层”执行力。

(三)强化非现场监管有效性,巩固改制成果。及时发送《监管意见书》,提供监管指引。按月动态监测农合行运行情况,重点突出票据业务、大额贷款、单户超比例贷款。分析不良资产(包括已核销的呆帐贷款)形成的原因,发送《风险提示》,促使其加大支持新农村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小额农贷和联保贷款,采取积极措施适度控制个人担保贷款,及时清收不良资产,有效消除了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进一步显现强大的发展后劲。截至11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54.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2.42亿元,农业贷款余额30.89亿元,其中小额信用贷款余额355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1415万元;创建信用村45个,评定信用农户32000户;不良贷款6355万元,不良率1.5%,较年初减少417万,下降0.5个百分点。

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建设,巩固监管监管意识

认真开展组织生活,严肃“”制度,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学习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主动性和针对性。认真组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回头看”,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我党支部被分局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郑晓峰同志被授予省局、分局优秀党务工作者。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深化“三违案件隐患排查”工作,严格执行履职回避制度。专题召开党员学习会,开展“学九万、表决心”活动。邀请2名入党积极分子列席支部学习活动,向其灌输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拓宽了新时期党政工作教育面,其中1位同志已被支部接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召开全办述廉大会,认真开展“三项清理”。严格工作,全年共核查4份资料,做到件件有回音,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各项工作措施落到银行业监管的实际工作中。

五、深化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学习型组织建设

统筹制订了年度学习计划,注重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将集中学习讨论与自学相结合,通过听报告、看录像、写心得、谈体会等,既充实了学习内容,又解决好工学矛盾,保证了学习不图形式、不走过场。积极参加“1104工程”培训,为业务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以“三守”教育为载体,狠抓内部管理,做到“一岗双责”,不断规范工作底稿,制定了办事处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以“文明单位”复评为契机,深化创建理念,将各类创建活动纳为一体,增强创建活动的组织性、系统性。广泛兴趣,开展业务活动,我工会小组被分局授予“先进职工小家”称号,一位同志获得省局摄影比赛二等奖。

公司履职回避情况报告范文第10篇

摘要“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是新时期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严”字当头,在践行中得到提升,不断提高对党的忠诚度。对党忠诚是领导干部的灵魂,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第一原则;个人干净是领导干部的基石,是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第一底线;敢于担当是领导干部的责任,是领导干部为官的第一素质。

关键词三严三实忠诚干净担当好干部

第一,要加强政治纪律,提高忠诚意识。古往今来,忠诚是考量一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对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诚一不二,以忠诚立身。不忠诚是十分可怕的、极端危险的、极其致命的。古有岳飞谨遵母训“精忠报国”,亦有秦桧“勾结党羽、专横权势”;今有杨善洲、王瑛、高德荣等人民公仆忠心为党为民,亦有、、李云忠等“老虎苍蝇”践踏法纪。忠与奸自古以来便是是与非、善与恶的分界线。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政治纪律观念淡漠,违反政治纪律的问题仍时有发生:有的哗众取宠,口无遮拦当大嘴巴,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不讲“正能量”,传播“负能量”;有的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对违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错误言行不报告、不抵制、不斗争,甚至随声附和、随波逐流;有的对中央有关规定和决策部署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甚至阳奉阴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行我素;有的党员干部做事从个人、局部的利益出发,缺乏全局意识,遇到问题推诿扯皮,甚至上交矛盾。反问一句,共产党的事情,共产党员都不相信,都不拥护、都不执行,那人民群众又怎么看?再说小点,对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党员干部都不执行,我们职工群众又会怎么看,我们又从何体现先锋模范作用。所以,我们时刻要铭记自己是一名在党旗下宣过誓的共产党员,要无条件服从党的组织和党的原则,自觉接受党纪的规范和监督,用入党誓言约束自己。要以焦裕禄和身边的典型杨善洲、高德荣为榜样,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永不背叛自己的入党誓词和神圣使命。

第二,要加强组织纪律,提高执行意识。组织纪律中,最关键的原则是规定的“四个服从”: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指出,没有强有力的组织纪律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单枪匹马干不成革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当前,不遵守组织纪律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对集体研究决定了的事项执行不到位,或想变就变;有的摆不正个人与组织的关系,过分强调个人意志,过多向组织索取,不能自觉服从组织的决定;有的组织观念淡薄,对重大事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有的无视纪律,透露党委讨论的工作,牺牲原则,讨好个人。这些行为都会使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每名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自己是党组织的一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游离于组织之外,要尊重组织、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脑子里要时刻有组织、有领导、有制度、有程序,随时接受组织的约束和监督。真正做到不该讲的话不讲、不该做的事不做,该履行的职责必须履行,该承担的责任必须承担,该报告的必须报告,决不允许各行其是,更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了严格的组织纪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强了战斗力和活力,才能形成合力、产生效力,推动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实现。

第三,要加强工作纪律,提高担当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党员干部要“履职尽责、敢于担当”。 “履职尽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基于特定职业、职务而产生的任务,并对其结果负责。“敢于担当”就是在遇到难题、挑战时,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担起责任、担起重担;敢于担当凭的是精神、比的是气魄、靠的是激情。一要有担责的气魄。当前,李仙江水电公司安全生产关系亟待理顺,经营形势仍然严峻,在国家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抢发电量任务也很艰巨。面对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担责的气魄很多工作就推不动,也不会在生产经营管理上取得突破。在这关键时期,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有担责的气魄,敢想敢干,勇于在制度、政策的框架内开拓“新路”,努力创造更好的李仙江水电公司。反过来说,其实也正是有这些问题和困难的存在,才需要我们党员干部有所作为,才体现我们党员干部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些问题和困难,党员干部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二要有创业的热情。“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李仙江水电公司走到现在,虽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要看到的是,我们在人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开创了流域管理模式的先河,也取得过年发电量突破50亿度的好成绩。在此,要强调的是,“创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全体党员干部,要继续保持创业的热情大火,勇做“创业”的模范,让一个部门、一个岗位在我们的手中工作有进步、有成果,让自己的人生在事业发展中绽放光彩!那么怎么创业?我想有一条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想做事、乐做事、敢做事、善做事”,要有百折不挠的劲头,要有把手中的事做到极致的韧劲。三要有创新的激情。我们讲“履职尽责、敢于担当”,其时代意义就是要有创新的激情,人有激情,才能对事业充满兴趣和执着,才能激发出干事创业的进取心,才能攻坚克难、持之以恒地创造出辉煌的业绩。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克服在国企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懈怠心理,要努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今年,大唐国际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提出了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要通过活动挖掘干部员工的潜力、创造力,激发创业、干事的热情和激情,这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是相一致的。四要有团队精神。古人说:“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在国家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李仙江水电公司正处在理顺生产关系、扭亏增盈的关键时期,任务繁重,大事多、难事多。这就需要我们全体员工和各部门、水电厂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上,以开放和阳光的心态秉持团队精神,既要履职尽责做好份内的事,又要做好与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事,自觉把协同配合的事当成份内的事,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第四,要加强廉政纪律,提高干净意识。党员干部倘若思想观念里沾上了“不洁之土”“贪腐之蛆”,那么很容易在腐败的歧途上越走越远,迟早会受到党纪国法的惩罚。一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把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不想”;要守好廉政关,用好、用活各种资金的同时,绷紧干净的弦。二要进一步强化制度建设,形成“干净”的制度基础,从制度上做到“不能”。三要进一步强化正风肃纪,形成“干净”的惩治基础。对于腐败行为,始终保持零容忍的态度,做到有腐必反、有案必查、有贪必肃。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对条规戒尺心存敬畏,做到“不会”。四要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形成“干净”的防控基础。对干部在廉洁、作风和效能方面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情节轻微的违纪问题予以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及时提醒和监督,通过提前介入,主动干预,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做到“不要”。

上一篇:领导班子履职尽责报告范文 下一篇:村干部履职承诺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