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13 15:29:12

儿童感恩教育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幼儿园;感恩教育;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18-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一些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更为泛滥。一些孩子生活在被特别关爱的环境中,而爱别人的意识则相对淡薄。作为教师,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加强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懂得感恩,就能体会其中的快乐所在。因为感恩,所以快乐。为此,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懂得感恩,才会珍爱他人,珍爱自己;懂得感恩,才会受人尊敬,受人爱戴;懂得感恩,才会感受幸福,感受快乐,才会有一个精彩的未来。所以,要让孩子时刻怀着感恩的心,不为求回报,让孩子每天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情,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一、体验游戏中的感恩

游戏是孩子最能接受、感觉最轻松愉快的一种活动。游戏是孩子进入社会的最佳途径,通过游戏,可以使孩子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体验。除此以外,在游戏过程中,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孩子也可以轻松自然地接受。例如,孩子们在玩角色游戏时,能够体现感恩的很多情节。比如玩“娃娃家”时,爸爸和妈妈会分工照顾宝宝,喂宝宝吃、给宝宝穿衣等;在玩“医院”的游戏时,医生会帮病人看病,会安慰、叮嘱病人,病人会和医生说“谢谢你”;在玩“出租车”游戏时,遇到有急事的乘客,会相互谦让,等等。在这些游戏中,孩子们学会用商量、请求等态度与人交往,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合作的意识,体验到了感恩他人的情感。

二、寻找生活中的感恩

对孩子来说,相对于长篇大论或者晓之于理,他们更容易对故事感兴趣,更容易因为故事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晨间谈话、餐前故事环节、餐后散步、午睡环节等给孩子讲一些感恩故事,让孩子在诸如《乌鸦反哺》《黄香温席》等一个个经典故事中感受到感恩这一美德。与此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主题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感恩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我的一家人”的环境创设中,在主题墙贴上一家人的照片,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通过参观父母工作的场所,让孩子领悟到劳动艰辛的感性认识,引导孩子理解他们父母是如何辛勤工作,从而激发孩子热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感情。还可以设计一张“您辛苦了”调查表,请孩子找一找生活中爸爸妈妈为自己做了什么,他们是否辛苦。并尝试将感恩教育从家庭引向社会,让孩子走进社会看一看,在我们身边还有谁做着怎样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便利,是否辛苦。因为这小小一张调查表,孩子们在生活中找到了感恩的意义与切合点,认识到应该感恩他人,回报他人,成为一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有用之人。

三、感受节日活动中的感恩

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众多节日,进一步加深孩子们的感恩意识。5月1日劳动节、5月份的母亲节、6月份的父亲节、9月10日教师节等,这一个个节日已经越来越被人接受并重视,这些都可以成为孩子们感受感恩、学会感恩的契机。例如,将每周的开学第一天作为全园“感恩日”,设计感恩教育日活动记载表,邀请家长配合、参与幼儿园这一活动;利用11月感恩日,创设“甜蜜感恩节”活动,组织孩子参与“感恩清洁工”社会实践活动、“感恩生命”秋游活动、“感恩家人”亲子童话剧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恩。

四、重视教育活动中的感恩

感恩教育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进行的,作为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平时的活动和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引导孩子“言于行”。比如,可以在教育活动中引发孩子的感恩行为。例如,开展大班数学活动“礼物商店”,在活动结束之余提出问题:如果你有十元钱,你会在这个商店里买什么送给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感恩他们?结果,孩子们比我预料得更加兴奋。借着这个氛围,通过短信联系家长,给孩子们每人准备十元钱,第二天带孩子们来到超市选礼物、包礼物。这样,孩子们不仅学会十以内的加减法,而且体验到给家人准备礼物的快乐,感受到感恩的快乐,真正领会从“被爱”到“爱人”的转变。

五、结束语

现在有些孩子处于万千宠爱之中,已经习惯于“获得”与“索取”,感恩这一优良品质已经慢慢消失。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种意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极其重要。现在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一切的获得似乎都是理所当然,不知如何去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对帮助过自己的人要怀有感恩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享受因为自己的付出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感恩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爱的赞歌。对孩子来说,感恩是一种文明,又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责任。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的感恩意识更加强烈,感恩行动如火如荼。

参考文献:

[1]宋玫.以四个同步提高幼儿感恩教育效能[J].甘肃教育,2015(09).

[2]冯婉桢,叶平枝.幼儿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

[3]张伟云,吴文刚.幼儿园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J].韶关学院学报,2008(11).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从而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主要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与父母的沟通困难,不懂得父母在外的艰辛,也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感情上越来越淡漠,甚至对父母没有了爱。如此一来,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并极易使其养成各种坏习惯,滋生很多不良行为。对此,为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爱心,需要加强感恩教育。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学校教育现状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学校也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如此一来,教师只重视在课堂上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感恩教育,教师一般不重视,也认为没有必要。这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侧重点放在“智”上,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德育”。

2.家庭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到城市中,由于疲于生计,因而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对其关爱也不够。父母虽然尽量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在情感上的投入很少,想的都是哪怕自己受苦,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1]。如此一来,孩子的各种需求在得到满足以后,将逐步滋生不良习惯。孩子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他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将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容易让留守儿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将别人给予自己的爱当成理所当然,感恩意识不强。

3.社会教育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也逐步提升,社会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不过也产生了很多不良文化,滋生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思想,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恩品质则被忽视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于这样的环境下,身心健康也容易受到不利影响。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在学校中加强感恩教育

(1)将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留守儿童。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渗透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并将其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内容。每节课之前,教师可以为留守儿童出示一句感恩的名言,让留守儿童一起朗读,或者为留守儿童出示一些感恩方面的诗词,让留守儿童的心灵得到洗涤[2]。如此一来,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必将心怀感恩,既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可以逐步增强感恩意识。

(2)将感恩教育融入活动中,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真正践行感恩。通过课堂内外的双管齐下,可以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成效。对此,学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的主题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书信大赛;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各种教育影片,如《妈妈再爱我一次》,让留守儿童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举办“我与凡卡作比较”的主题班会;在母亲节当天,让留守儿童为自己的母亲制作一份小礼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中,既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又能懂得如何感恩。

(3)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顺利进行。在留守儿童品德形成的过程中,校园文化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农村小学要结合自身情况,塑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同时将其内化为留守儿童的实际行动[3]。从校园文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一是服从阶段。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留守儿童会将其与自身行为作比较,若是发现自身行为有不规范的地方,则会加以改正。二是认同阶段。随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加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对其也将更加认同,从而主动改正以往自身的不良习气。三是内化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在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会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养成良好的品质。所以,农村小学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塑造,可以将感恩教育相关标语张贴在校园中,并采取设置专栏、悬挂横幅等方法,展示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也可以将专栏设置在教室墙壁上,在上面张贴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果,通过发挥宣传的作用,以此激励更多的留守儿童。

(4)定期开展家长会。学校方面要积极组织开展家长会,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交流,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无法到场,教师则要通过手机进行联系,告诉他们孩子的现状。只有加强家校联系,才能形成感恩教育的合力,并提升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

2.在家庭中加强感恩教育

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家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之下,留守儿童才能受益K身。家长是留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其感恩教育上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为留守儿童做好表率,投入更多的情感。只有父母多关心留守儿童思想状态,与他们培养浓厚的情感,这样留守儿童才能理解父母在外的艰辛,才会更加刻苦学习,以报答父母的恩情。此外,父母还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增强其责任意识。同时父母还要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监管责任,积极主动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是过于溺爱孩子,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4]。父母可以为孩子讲述自己在外的艰辛,让他们真正明白幸福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这样才会使其更加发奋读书,生活上也懂得了勤俭节约。父母要多与学校和班主任联系,主动交换意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这样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3.在社会中加强感恩教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社会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脱离了社会,则教育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取得实效。对此,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各个机构加强配合,净化文化市场。同时还要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确保将相关教育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只有这样,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才能得到更多人关注,并能够顺利开展下去。

三、结语

总之,加强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让他们懂得如何感恩、如何生活,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的学习中才会心怀感恩,并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业,同时也能与人为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农村小学留守感恩教育任重而道远,学校、社会和家庭之间需要加强配合,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增强留守儿童感恩意识,使其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民懂.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5(11):369.

[2]李 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7):91-92.

[3]涂平荣,周素琴.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问题探微[J].青少年研究,2014(5):8-11.

[4]苏鹏举.例析西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91-97.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德育教育

留守儿童(left-behind children)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子女跟随父母一方或其他亲人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儿童。学术界也用以下三个指标来界定留守儿童,(1)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或经商;(2)留守的时间在半年以上;(3)年龄在16周岁以下而且处于学龄阶段。

2013年5月,全国妇联在中国教育报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最新数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的推算,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37.7%,占全国儿童总数21.88%。[1]留守儿童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和其他亲人一起居住,对父母、亲人情感淡漠。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了一系列由留守儿童偏激行为造成的惨案,家长、学校和社会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

“感恩”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学术界普遍认同陶志琼教授关于感恩教育的定义。[2]感恩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实施的关于识恩、知恩、感恩和施恩的教育。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培育留守儿童健全人格

在心理学研究中,感恩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24种积极人格特质之一,是典型的积极心理品质。[3]研究表明,感恩有助于培养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举动,产生亲社会行为。感恩有助于留守儿童与他人更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形成留守儿童良好品质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认识到他人对自己的恩情,培养其感恩意识,发展其感恩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推动其成长、成才。留守儿童的健全发展,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现状

1、情感淡漠,缺乏感恩意识、感恩行为

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感恩意识存在显著的差异性。部分留守儿童对亲人感情淡漠,他们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监护人对自己严苛,同学对自己歧视等,因而部分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较弱,人际关系较差。在一项调查中,留守儿童对学校教育的感恩、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恩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间接反映了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与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4]

2、家庭关爱缺失,缺乏对父母、其他亲人的感恩

亲子关系影响青少年感恩。良好的亲子关系,积极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对他人帮助和支持的感知,形成感恩意识和行为。[5]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大都文化素质偏低,加之父母常年在外务工,与孩子的交流较少,缺少精神上的关爱。另一方面,父母觉得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在金钱和物质方面尽量满足孩子,使得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缺乏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感恩。

3、学校教育目标错位,缺乏对教师、同学的感恩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三条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使适龄儿童在品德、智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然而学校教育重知识,轻德育,尤其是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学校德育教育的缺乏,使得许多儿童不懂得感恩,不知道怎么去感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恩缺失主要表现为对老师、同学缺乏尊重和感谢。上课不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校外见到老师不打招呼,甚至存在殴打老师的儿童。与同学关系不好,打架斗殴。他们认为老师、同学们和家长一样不关心他们。

4、身心发展不足,缺乏对社会、自然的感恩

研究表明,非留守儿童的性格更加温和,学习成绩较好,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倾向于向父母和老师寻求帮助;而留守儿童性格有的内心孤僻,有的外向奔放,呈现两个性格极端。肖聪阁的研究中也得出如下结论,留守儿童当遇到问题时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更多地采用发泄的方式,而不是尝试问题解决或者求助的方式来解决问题。[6]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没有父母的帮助,又与监护人之间存在隔阂,缺少学校教师的引导,他们往往容易走向极端,对社会存在敌对情绪,更加加深其对周围环境和社会的不满情绪。

三、加强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对策

1、加强学校教育,树立正确的感恩观

学校,作为教育的中心场所,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不仅是教会他们知恩、识恩,还应教会他们学会报恩、施恩,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觉感恩,将感恩之情投入到家庭、社会。这需要促进儿童形成一种感恩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内化,植根于心中。同时帮助他们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用行动去诠释感恩意识,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好好生活。

2、加强家庭关爱,学会表达感恩

从家庭开始感恩教育,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更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给予精神上的关怀,帮助和指导他们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关注和关爱,对父母产生一种依赖和感激之情。同时,父母也要以身示范,在生活中团结邻里,孝敬老人,感恩社会,一言一行树立起示范标杆作用。

3、加强社会熏陶,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

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首先,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广泛宣传感恩文化,在社会上树立以感恩为荣的道德观。其次,更新宣传手段,针对乡村学校、留守儿童采取符合其年龄结构特点和对象特点进行宣传手法和方式。最后,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促进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教师、普通群众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营造关爱、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下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产物,对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相互配合,整合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行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R].2013.

[2] 杨艳,刘长青.当代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9(2)109-113.

[3] 胡瑜,孙灯勇. 感恩:人格研究的新专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43-49.

[4] 李霞. 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2.

[5] 王建平,喻承甫,曾毅茵等. 青少年感恩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3)260-266.

[6] 范方,桑标. 亲子教育缺失与 “留守儿童” 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28(4)855-858.

【作者简介】

邓丽丽(1990-)女,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4篇

1.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等,这些主体在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都存在重视不够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1.1政府部门方面。

政府部门对如何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活动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有效的举措。

1.2教育主管部门。

教育主管部门没能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有关感恩教育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所进行的指导及监管不足,这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1.3学校方面。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决定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教书”轻“育人”;二是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学校的感恩教育工作缺乏合理的长期规划,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变成了“一阵风”工程,最终导致学校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以上原因导致了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不明显。

1.4家长方面。

家长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是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时间往往非常有限,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也比较少,在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时往往也只是关注孩子学习成绩,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少,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力度也不够;二是家长本身感恩意识淡薄,没能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三是家长无原则的宠爱孩子,对孩子有求必应,忽视对孩子的感恩意识进行培养。以上这几个方面原因导致了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

2.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不足。

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具体措施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感恩活动的形式单一。

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不少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大多为文艺表演及演讲比赛,单一的形式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低,效果不明显。

2.2活动参与者单一。

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活动的主体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本人。2.3感恩对象单一。就农村留守学生而言,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应该包括党和国家、社会、父母及其他家人、老师、朋友、同学、邻居等。但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时,感恩活动的感恩对象基本上只涉及老师和父母。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

1.构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对感恩教育的成功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有这四个主体都参与到感恩教育中,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感恩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具体做法如下:

1.1政府方面。

政府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把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其中;二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来对感恩教育进行引导和监管;三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1.2教育主管部门方面。

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对辖区内各个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及监管,以确保活动取得良好的成效。

1.3学校方面。

学校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二是把感恩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之中;三是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及内容,扩大感恩教育的感恩对象;四是积极创设校园感恩环境和感恩文化。

1.4家庭方面。

家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以身作则,对孩子的感恩行为进行肯定和鼓励,主动配合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2.实现感恩教育活动常态化。

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活动,这是目前许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惯常做法。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这种做法的有利之处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会导致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表面化,更严重的,会导致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学校应引导儿童把感恩寓于日常生活中,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受恩与报恩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化为感恩的行动,最终使感恩变成一种习惯。

3.创新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时至今日,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各种科技、网络技术层出不穷,感恩教育的手段也应做到与时俱进,利用科技手段及网络技术来创新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一般跟随农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据调查显示,中国有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其中有近1000万的留守儿童一年无法和父母见一面,这些留守儿童常年与父母聚少离多,家庭的感恩教育基本为零,以至于相当多的留守儿童不知道感恩,也不会感恩,这种感恩品质缺失情况令人担忧,面对家庭教育的不足,学校和社会应该对留守儿童的感恩缺失问题加以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现状

1.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感恩意识现状

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无法见面,缺乏应有的沟通,因此并没有形成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认为父母对于自己的养育都是应该的、是理所当然的、是约定俗成的,甚至还有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怨恨父母,这都是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缺失的表现,笔者走访了一些留守儿童的家中,有超过70%的儿童很少或几乎没有主动给父母打过电话,偶尔的几次打电话也是为了向父母讨要生活费,有80%的留守儿童没有主动关心过父母,也没有想过要如何对父母表示感恩。

2.留守儿童对教师和同学的感恩意识现状

留守儿童对父母尚且不知感恩,那么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是怎么样的呢?调查表明,80%的留守儿童认为教师对于自己的管理和关爱是一种工作,是教师自己的责任,自己并不用进行感谢,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这和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感恩教育力度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出学生不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上课无精打采,见面不打招呼等等。

笔者发现,在学校中,留守儿童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同学也没有相互关爱的意识,在留守儿童中女同学一般比较孤僻和内向,课间喜欢独自一人发呆,胆子也比较小,而男同学通常外向一些,但是男同学在情绪上比较容易烦躁,易怒,爱发脾气,经常会和同学打架,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

3.留守儿童对社会的感恩意识现状

现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因此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给留守儿童家庭很大的帮助和扶持,对此笔者也到一些受到资助的留守儿童家里进行走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知道对于陌生人的关心和帮助要表达感谢,但基本都是做了一些“长大之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表面功夫,也有一少部分留守儿童认为社会的无私帮助是应该的,针对他们弱势群体的扶持是应该的,自己无需表示感恩与感谢,这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现象,这部分留守儿童一般只是在抱怨社会对于他们的不公,没有给他们提供城里优渥的条件,却不会想自己要如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不会想如何奉献和回报社会。

二、目前留守儿童感恩素质过低的成因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社会环境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对于世界的认识又不够充分,周围缺乏正确的引导,尤其是农村容易出现的“金钱至上论”对于儿童有极大的影响,笔者在走访过程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父母进城务工是为了赚钱,有钱之后就能改变命运等等,这些消极的言论导致学生感恩意识较低。另外一些学校不够重视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过分重智轻德,一切以升学率为主,没有重视德育课程的开发,感恩教育方式单一,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教师对于教材进行讲解,硬性的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作业,并没有意识到感恩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枯燥的讲解令学生无法产生兴趣,而且课程实效性不高,没有得到重视,往往只是作榈掠课程的一个小节来进行介绍,没有系统的带领学生学习感恩。

三、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策略

1.营造社会感恩氛围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感恩素质的培养方面,不仅仅是需要家长、教师、学校的帮助,还需要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让儿童在这种环境被熏染,提倡人与人的互帮互助,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以感恩为题材的活动。同时,加大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改善农村寄宿学校的环境,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通过学校教育来提升留守儿童的感恩理念。

另外,对于媒体方面,要发挥媒体的正面舆论导向作用,传播正能量,多去播放与感恩有关的影视剧,减少一些负能量和充斥不良镜头的影视题材展示。在互联网方面,一些年龄较大的留守儿童也逐渐接触互联网,网络游戏沉迷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需要国家来加大未成年网络游戏防沉迷力度,对互联网信息予以净化,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也应积极传播感恩意识和观念,从而为留守儿童营造感恩的社会氛围。

2.提升留守儿童感恩能力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应该肩负起提升留守儿童感恩能力的任务,在日常教学和活动中进行渗透,树立正确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

(1)感恩家长。要求留守儿童主动关心父母及监护人,对于父母方面,留守儿童要主动给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的身体情况和工作情况,通过日常教育和组织的活动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爱和母爱的伟大等等,在监护人方面,通常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都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于这部分隔代的监护人,学校要引导学生理解监护人,感谢监护人对于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要在家庭中也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等。

(2)感恩教师和同学。在学校当中,培养学生对于教师的尊重,配合教师进行教学,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等等,对于同学而言,要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避免以自我为中心,遇到矛盾时要宽以待人等等。

(3)感恩社会和他人。学校组织一些课余活动,例如,看有关感恩电影,感恩作文比赛等等,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对于帮助过自己的社会和陌生人,要始终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不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善待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

3.重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组成,经调查,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比较缺失,对于儿童的影响很大,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的举止对儿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学校方面应该与父母和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学生父母自身作为学生的榜样,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实际行动对于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家长要做好孝顺父母、关爱子女、和睦亲朋、回报社会等等。

(2)转变教育理念。目前农村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应试教育层面上,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家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让学生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培养感恩理念。

(3)与学生加强联系。对于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这一情况,教师最好积极与学生父母沟通,辅导家长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诸如电话沟通、视频沟通等等,对于有条件的父母,应做到时常回家陪伴儿童,另外,在寒暑假时间,父母可以把儿童接到当地一起生活一段时间,满足儿童对于父母的情感依赖,促使儿童萌发感恩情怀。

4.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

在心理层面,留守儿童由于情感方面的缺失,情绪和行为上容易出现孤单、烦躁、闷闷不乐、忧郁、胆小、焦虑、无缘无故发脾气等等,往往会比较内向,心理上的偏差久而久之会产生心理问题,例如对于父母经常不回家的仇视,由于得不到关爱而导致的自卑和抑郁,由于孤单等现实环境无法满足而沉溺与网络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不利影响,学校应该积极应对,加强对于儿童心理上的疏导和调整,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来对儿童产生的不良情绪予以控制,对其灌输和传递感恩的意识,对于父母养育而感恩,对于教师的关爱而感恩,对于社会提供的种种便利条件而感恩等等。

四、结语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了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日前几例留守和惨案的新闻被媒体曝光之后,让大家了解到德育对于留守儿童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培养感恩意识是德育的一个主题,诚然,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素质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努力,将感恩教育贯穿到留守儿童的各个成长阶段,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许婷.农村留守儿童亲子关系伦理问题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2]李昌最.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的培养[J].教育界,2014(4):169-169.

[3]陈子华.朝鲜族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24种积极心理品质调查报告[J].科教导刊(上旬),2014(11):11-11.

[4]刘群.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比较――基于心理弹性、感恩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邓丽丽,辛勇,左果果等.我国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现状及思考[J].新西部(下旬刊),2017(3):133,148.

[6]陈姣.初中留守儿童的感恩行为与感恩归因的关系:移情的中介作用[D].西南大学,2014.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6篇

(一)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学习的环境与条件,老师教会了他们许多文化知识与做人的道理,他们对母校与老师应心存感恩。然而,仍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认为学校条件差,比城市的学校相差甚远,对学校常表达一些不满情绪。表现在对学校的公物不爱护,对学校的公共环境随意破坏,抱怨学校的校规校纪太多;违反校规校纪、打架斗殴、逃学、偷盗、沉溺于电子游戏机房和网吧的留守儿童也不少;不尊敬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给老师起外号等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他们对学校的教育之恩淡漠。当问及“你喜欢你所在的学校吗”,仅有58%的留守儿童表示喜欢,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不喜欢,14%的留守儿童表示无所谓。当问及“你觉得老师辛苦吗”,仅有46%的留守儿童表示辛苦,有38%的留守儿童表示教书是老师的工作,谈不上辛苦不辛苦,16%的留守儿童表示不辛苦。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对学校的教育之恩缺乏真正的感恩情怀,对老师的感恩意识不浓。

(二)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马克思曾经指出:恩情是一种朴素的道德情愫,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2]。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非常重视,2007年,同志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专门提出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全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怀也越来越多。不少农村留守儿童也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以后要回报社会、贡献国家。但也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的关爱之恩冷漠,在现实生活中对周围环境和整个社会产生抱怨甚至不满,有时甚至觉得来自社会的关爱是社会对造成他们留守状况的一种理所应当的补偿行为。笔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卷调查也显示出相似信息。如当问及“你会经常想到自己所受的各种恩情而教育自己应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吗”,仅有57%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有29%的留守儿童表示偶尔,14%的留守儿童表示从来没有。当问及“你成才以后愿意自觉奉献自己的力量服务社会吗”,仅有55%的留守儿童表示会,并乐于奉献,有28%的留守儿童表示视情况而定,17%的留守儿童表示不会,成才是自己的努力,与社会无关。

二、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足的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容乐观的成因错综复杂,既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道德教育乏力的原因,还有家庭教育滞后的因素。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不容乐观的现状与当前社会环境不佳是密不可分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现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价值观念改变、社会道德秩序的缺失有关。首先,受拜金主义思想影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对留守儿童有极大影响,他们的社会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身边直接影响他们的大人们谈论的是物质,金钱;父母让他们留守的社会原因也是因为要挣钱,所以他们许多人认为钱是第一位的,钱能改变命运。加上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让留守儿童觉得有钱就能盖楼房,买小车。有的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在村里备受人羡慕,心里存在一种优越感。他们在村中居住于高楼,高高的院墙与坚固的铁门把自己与村里的其他尚处于贫困的邻居隔离开来,加剧了村民间的心理隔阂。其次,“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教育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大学生即使找到工作所赚的薪水也不高。使得“知识难以改变命运、教育难以成就未来”的社会现实越发凸显,导致新一轮“读书无用论”、“不学数理化,只要有个好爸爸”等思想重新抬头,这对农村影响尤为深远。社会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那套认真读书、知恩图报的教育模式也逐渐失去市场。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乏力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校对道德教育并不重视,它们的中心工作在智力教育,道德教育被边缘化,有限的道德教育也严重乏力。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是非常不利的。首先,学校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倡了多年,但教育评价体制”唯分数论”仍未改观,中小学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的教育理念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的指标是升学率,学校评价教师的指标是考试排名,教师评价学生的指标是分数,都是以考试、排名次、升学率为标尺,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学校追求升学率,教师追求排名,学生追求高分,于是,中小学教育沦为升学的工具。其次,感恩教育方式单一滞后。当前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方式仍是以单向灌输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硬性规定、要求和限制繁多,而人文精神的培养、价值目标激励却不足。中小学虽然开设诸如语文、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却没有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语文课成为为考试拿高分的机械的背诵、反复的练习的主战场,而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等课程,则成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课表上的点缀,考试前几周基本都被“主课“占用。再次,感恩教育实效性差。目前中小学没有开设感恩教育专门课程,学生学不到足够的感恩文化知识。其实,感恩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情感培养,北大博导毕诚早在2007年就建议学校应将感恩教育开设为一门课程[4]。感恩言行是一种道德行为,需要知行统一。而农村留守儿童连感恩之“知”也缺乏,又何来感恩之“行”呢?而且,目前中小学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也基本流于形式,当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检查或是重要节日的时候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诸如临时让一些学生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扫地、擦窗户,等感恩教育活动接近尾声时又回到原来狠抓学生学习成绩的老路上来,一年中实施的感恩教育很少。而且中小学的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协作,感恩教育收效甚微。

(三)家庭教育理念的陈旧中国某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也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首先,“再苦不能苦孩子”是中国父母普遍的育儿理念。父母为了子女能够过得好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谈回报,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他们觉得让孩子生活贫困是自己对不住孩子,自己常年在外地不能照顾子女,心里更加对孩子怀有深深的内疚,所以他们想到的就是用物质对孩子给予补偿。比如给孩子买手机,或是给孩子大笔的零花钱,无形之中让孩子错误地以为父母在外能挣大笔的钱或是挣钱很容易,这样容易助长孩子好逸恶劳、花钱大手大脚的陋习。在“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理念的影响下,许多留守儿童家长认为父母或是长辈替他们照看孩子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所以即使回家也不给父母或是长辈抚养孩子的费用,而是将打工收入用来忙着帮孩子盖楼房。有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往家打电话,对父母或是长辈的身体不闻不问,总是强调自己在外务工很忙,抽不出时间,这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十分不利。再者由于监护人本身的文化水平有限或是力不从心,觉得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于爱的感受和认知能力特别差。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言行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一)社会感恩氛围的营造“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感恩的大环境,这个环境是人与人相互施恩与感恩的关系氛围。因此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减少不道德、不感恩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感恩社会氛围。首先,在农村广泛开展感恩先进人物与五好家庭评选活动,减少农村社会的不良行为和失德行为,尽量减少农村因家庭琐事而引发的家庭纠纷和家庭矛盾,建立一个互帮、互助的和谐农村环境。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应该对春节返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引导和教育,规范他们的不文明恶习如等,以身作则为留守儿童做榜样,加快乡风文明建设。可以在农村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常规性教育活动,并密切配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感恩教育活动,使得家长与孩子同时行动,这必将促进感恩教育取得实效。再次,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发挥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发挥感恩言行的正能量功效。可以通过影视媒体播放感恩方面的影视剧或者公益广告等来启发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例如:央视公益广告《家》就是很好的感恩教育题材,对孩子们感恩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启示作用。还有通过村镇广播对本年度涌现的感恩典型进行大规模集中宣传,促进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形成人人感恩、施恩、报恩的和谐社会氛围。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渗透教师作为除父母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他人”,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5],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肩负起感恩教育的任务。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要在思想品德的养成上严格要求学生;学校教育应该完善教育教学目标,在语文、历史、地理、班会等教学活动中,也应结合具体知识点,广泛渗透感恩教育。其次,在课外集体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使学生从感恩认知引导内化为根深蒂固的感恩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并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养成感恩的意识,并以身作则,以自己的细微、具体的感恩言行熏陶与感染学生。再次,学校还应适当开设感恩课程,并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感恩演讲赛、感恩书信评选、感恩图片展览、感恩社会实践周或日等,感恩教育要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和长期效果,从本质上促进留守儿童内在感恩品质的形成。学校感恩教育贯穿于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最后,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配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为这部分学生多提供一些心理健康服务。同时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必要的情感沟通渠道,加强与其家庭成员的联系,引导与督促留守儿童践行感恩言行。

(三)家庭感恩教育的感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深远。父母不但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还要以自身的感恩言行感染孩子。父母孝敬长辈,帮助邻里、同事、朋友的每个细节,可为孩子做出感恩榜样,潜移默化地感染孩子的感恩意识与言行。首先,在家庭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首先必须承担起感恩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不能一味地宠爱和顺从孩子,一定要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任感,可以让他们适当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比如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监护人完成一些家务或是农活,这样有利于培养其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意识,养成勤勤恳恳劳动的好习惯,在切身的劳动体会中意识到监护人的艰辛与不易,在此基础上他们才能懂得报恩、施恩。其次,留守儿童的父母要从自身做起,给留守儿童树立感恩的榜样。身为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孝敬和感恩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用实际行动引导孩子尊敬长辈。在外奔波回到家中不但要关心自己的孩子,也要关怀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样留守儿童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好习惯。再次,加强多方合作。留守子女往往缺乏的并不是物质上的帮助而是家庭亲情的缺失,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6]。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当经常与孩子、孩子监护人及老师保持联系。通过书信、电话、定期返乡等形式及时了解孩子各方面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思想,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7]。利用和孩子通话的时机或是和孩子团聚的时间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教育孩子尽可能地帮助长辈做家务,长辈生病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照顾长辈,教育孩子面对别人帮助时,知道如何表示感谢。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感恩品质就能够渐渐培养起来,并内化成一种自觉的感恩行为。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7篇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所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一种人文教育。它也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儿童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现在的儿童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加之父母长辈深爱有加,在平时的生活中,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他们的眼里,从不会顾及别人,有的只是自己,他们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理所当然给予自己的,所付出的一切都是应该为自己做的。

(二)父母对儿童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引导不够。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一些父母也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对孩子教育的投资。然而针对儿童感恩教育的认识与引导,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背景不同,家长对儿童感恩教育内涵认识也不尽相同,从而对自己孩子的感恩教育效果也参差不齐。

(三)教师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教师作为孩子的直接教育者,大部分教师都能意识到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四)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互相推卸教育责任。无论是什么教育都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完成的,而不单单只是靠哪一方,在教育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认为感恩教育重任应由对方承担,自己只是辅助,这都是不正确的,要让孩子真正懂得感恩,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与家长共同去完成,共同承担责任。

三、儿童感恩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让儿童识恩、知恩。在感恩教育中,对于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这一突出问题,家长与老师想要使儿童感恩教育取得显著效果,首先,要让儿童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然而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所导致的,因此,要让孩子改变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长辈对孩子不能过分的溺爱,孩子的事不能样样包办,更多的是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在解决问题中去体会父母长辈的艰辛,从而体会父母长辈为自己做的一切更不是理所当然,进而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二)父母加强感恩教育认识,正确引导是关键。我们知道,父母加强感恩教育认识,是感恩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的教育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在生活中无论是父母还是长辈都应该充分认识对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呼吁人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把感恩融进学习生活当中,形成知恩、感恩、进而报恩的氛围,从而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

(三)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儿童的世界中,他们眼中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教师要利用儿童的这一看待事物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在集体教育中,从一日常规中突出感恩教育,渗透感恩教育。诸如教儿童唱感恩歌曲,讲感恩故事、观看感恩教育影片等。此外,节日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凝结,反映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民族的传统习惯和道德风尚,节日蕴含着许多深远的教育意义。在感恩教育中,把节日融入进来,激发儿童的美好情感和感激之情,也是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四)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今很多家长与老师抱怨当今社会重智轻德教育理念使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儿童进入初中的工具。现代儿童教育领域中各种早教班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珠心算、早期识字班等违背儿童发展规律的产物应运而生。因此,改变学校和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儿童德育的发展,认真落实《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里的要求。针对此次调查问卷体现出来的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的问题,也应该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办法。从学校的角度看来,对儿童进行的感恩教育想要到达预期的结果必须通过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学校老师在校对儿童进行的感恩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比如教师可以向家长发放家园联系卡,内容包含儿童一周的表现和教师的工作,还可以包含哪些工作需要家长协助与配合。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家长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应该认为孩子交到学校,教育就只是老师单方面的责任,家长可以坐视不管。新时代的家长应该充分重视儿童的发展,尊重教师的辛勤付出,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及时主动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等活动,及时与老师配合共同引导儿童的感恩教育。让儿童知恩、感恩和报恩,不仅能影响儿童一生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在小学还是中学、大学,其感恩教育都存在着不少问题。笔者通过对曲靖市沾益县三所公立小学儿童感恩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之后发现,目前儿童感恩教育中存在着儿童以自我为中心,不知感恩;家长对儿童感恩教育认识不足,引导不够;教师对儿童实施感恩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学校缺乏统一安排管理;家庭与学校合作欠缺,互相推卸教育责任等问题。继而笔者联系发达地区儿童感恩教育的经验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儿童感恩教育的对策,以期进一步促进曲靖市沾益县儿童感恩教育发展,最终为其它地区儿童感恩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作者:李亚洲 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09.

[2][3]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9-12.

[4]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这一课[M].北京:北京教育高教版,2004:5.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引起农村很大比例的青壮年农民外出离家打工,他们的子女只能被迫留在家里,导致农村出现了这样一批特殊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长期缺少家庭教育,缺少良好的家庭成长的环境,他们的情感教育是无论如何无法弥补的。不但教育缺失,这些留守儿童还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例如叛逆心理、孤独自闭等等。这样一来很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为将来身心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还有可能逐渐变成社会性问题。由上述的情况我们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对个人情感的培养,这一方面的缺失需要从学校教育中得到补充。儿童时期是个人情感的养成的关键阶段,学校要尤其注重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能够与感恩教育有效契合,体现了语文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情感方面培养的有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的将教材中丰富的案例与儿童感恩教育的目的紧密结合,培养留守儿童的感恩意识和个人情感的健全,让留守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二、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感恩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对留守儿童而言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感恩教育涉及到了方面十分广泛,最基本的方面有对父母、自然、社会、祖国恩情的感受等。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从课堂教学出发,切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抓住一切时机渗透进入感恩教育,让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在课堂学习中无形的接受感恩教育的熏陶。让他们从小就培养起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的情感意识,这也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使命。小学语文课本里面包括的“感恩”是丰富和多样的,不一样的感恩之情,一样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自然哺育了一切,《特殊的葬礼》教会学生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只有一个地球》教会学生地球是整个人类的母亲。让留守儿童懂得感恩自然,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大自然的一切。感恩父母,是每一个留守儿童最应当学习的必修课,他们的父母为了一家生计离家别字外出打工,他们所受的一切的苦难动力都来自于自己的子女。作为留守儿童的他们虽然不能与自己的父母朝夕相伴,但是他们不能忘了父母对自己的恩情。感恩教育让他们心怀感恩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父母。感恩祖国与感恩社会,学会感受祖国的包容和伟大,学会感受社会的博爱和温暖,让这些留守儿童对祖国和对社会的眼光是柔和而温暖的,成长路上怀着感恩的心,相信能让他们走的更远更踏实。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选材大多文质兼美,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的选入“乌鸦反哺”之类的寓言,感恩主题的名人名言,名作篇章,指导留守儿童在学习中细细品读,老师再同时加以讲解,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感恩,感恩的重要性等等,让他们懂得情感培养的重要。另外老师也可以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适当的拓展学习,引入相关的学习内容,例如讲些富有现实意义的、短小精美的感恩故事,或者是当前社会反面事例,吸引学生们的关注,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老师再加以总结评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让留守儿童在课堂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优美的文字,可以唤醒和激发留守儿童情感的积极方面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每篇文字都展现出了世界上某一个美好的时刻。作者通过优美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些都是有利于留守儿童情感培养的。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品味这些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深刻体会作者情感产生的源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从情感到理性的迁移。留守儿童的一大问题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而缺乏亲情,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关爱别人,如何关爱别人。《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情表现出伟大无私的母爱,文章中有很多的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点激发学生们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们读懂文章,鼓励留守儿童能有自己的思考,从而由自身体会到母爱的力量,亲情的伟大,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方面的教育,切入学生个体的内心,激发他们的心灵共鸣,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促使他们能有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感恩教育如果缺乏情感体验就是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情感的真实体验,让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增加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从教材入手,让学生懂得知恩、感恩,同时抓住时机做好适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心声,把情感升华到报恩的层面上来。

四、小结

留守儿童本身缺失了家庭教育,这十分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成长,因此学校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加重要。而学校教育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教书”的层面,更多的是“育人”的层面,育人即应当抓住情感教育的主线,感恩教育是儿童时期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语文教育体现人文性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感恩教育,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成绩是显著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实践中利用一切时机进行渗透性感恩教育,帮助学生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帮助他们心中开满感恩之花,让这群祖国的花朵未来盛开的更加鲜艳夺目。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感恩思考

一、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

1.1社会现状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丰富,但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文化,形成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随着3G技术的普及应用,手机上网更加快速便利,各种新业务,新应用不断出现,丰富了手机终端的传播功能。在我们尽情享受手机上网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黄色、暴力等信息的传播也找到了一个极其便捷的传播通道……这些都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1.2家庭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批转向城市,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对孩子疏于管教,缺乏关爱,只重视对孩子的物质投入而不重视情感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让孩子受丝毫的委屈,孩子要10元,决不给9元,极力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岂不知,在无条件满足孩子欲望的背后,滋生着可怕的隐患,孩子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当孩子的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他们就会有出轨的行为。有的家长甚至认为教育无用,不重视教育,再加上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在幼小的心灵里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别人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

1.3学校现状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哲理依然支配着农村的教育,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老师只讲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使孩子的“德――智”这一天平极速向“智”的一端下沉。

二、加强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

2.1感恩父母

调查表明:外出打工农民最大的愿望不仅是能赚更多的钱,更希望子女进城入学,受更好的教育,更有出息,而将子女留在家乡也是不得已的办法。诚然,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亲和天下父母的心是一样的,都渴望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忍痛割受,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一方面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另一方面,又饱受着思念的煎熬。他们这么辛苦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为了赡养老人,为了养育子女。作为留守儿童,要理解父母的艰辛,感谢父母为家庭所作出的牺牲,而不要认为他们是丢下孩子不管而只顾自己在外享清福。

2.2感恩学校

留守儿童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校付出了很多努力。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设立了联系卡制度、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同学接触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同学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2.3感恩社会

留守儿童要感受到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因为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孩子的问题,他们协同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在具备条件的地方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制学校,由学校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和义务,让留守孩子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和关爱。公安、司法、法院和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协助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和娱乐场所的整治,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

2.4感恩“留守磨练”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也应该辩证地看待留守生活。也许父母外出客观上给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带来了机会,他们必须学会独立才能够更好的生活,这种独立生活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在这种独立的过程体味生活的艰辛,也许他们会更好地理解父母,从父母的生活经历中体验更加宝贵的精神力量。因此,这种留守生活对于孩子自身的磨练在某种意义上是有益的。留守儿童应用开放的心态感谢这种“留守磨练”。甚至有专家认为:强迫孩子离开家庭环境,对孩子便是适应性的考验,同时也是剥夺情感的考验,这些考验能把孩子武装起来面对人生。

三、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思考

3.1立足课堂,让课堂绽放光彩

教师应在课堂上为学生埋下感恩的种子,放飞感恩的思绪,将感恩教育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天在上课前让学生诵读一句感恩的名言,或一篇关于感恩的诗歌等,以荡涤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怀着感恩之情去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教育,使感恩的种子得到充足的养分,迅速的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3.2注重活动,践感恩之行

感恩教育通过课堂内化于心,通过活动,彰显于外。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感恩教育事半功倍,显示出勃勃生机。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如:以“感谢捐资助学的爱心人士”为主题,在全校开展书信大赛;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DANCING?WITHOUT?MUSIC》等教育影片,要求学生书写心得体会;举办“我与凡卡做比较”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在“母亲节”时,为母亲亲手制作一份小礼物并献礼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强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自我展现兴趣。

3.3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学生就会把自己的行为与之进行比较,从而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即服从阶段;其次,学生通过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达到认同的目的,就能自觉地杜绝一些不良习气,即认同阶段;最后,通过潜移默化,将校园文化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的良好品质,即内化阶段。因此,要在校园内张贴有关感恩教育的标语,悬挂横幅,并设专栏,将在各种活动中的优秀案例展示出来,在教室的墙壁上布专栏,将学生的成果张贴其中,让墙壁说话,从而起到宣传、激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霞.留守儿童感恩品质现状及教育对策.河北师范大学.2012

[2]李静.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课外阅读.2013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如何对留守儿童感恩教育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情感淡薄是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潜在危机。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是最能拨动人们心灵的话题。

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我经近年来的观察,发现:一些留守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严重。面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孝心等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道德理念严重缺失呢?这让我陷入了深思,我认为家庭、社会和学校责无旁贷!

留守儿童们失去的东西太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家长会溺爱他们,使他们养成了自私贪婪,事事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格缺陷。子曰:“人性本善,其恶者为也。”我觉得有义务帮他们找回自我,绽放他们的“美丽”,重塑他们的人格,我从“感恩教育”入手,捋顺孩子们漂移的思想,校正他们心海的罗盘。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 “知恩”,感受亲情、友情

当前,我们虽然对留守儿童施了恩,但还应该让他们知恩,让他们在知恩中改变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得起在外挣钱供他们读书的父母,对得爷爷奶奶,对得起关心他们的老师。我从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开始,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以“父母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又为父母做了什么”为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例如以王琴的父亲开货车,为了赚钱养家糊口,疲劳驾驶造成交通事故的事例,通过正面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艰辛,监护人的精心呵护,以写作文和给外地父母写一封信的形式,让他们感受思念亲人之情,呼唤爱,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是重要的,使他们对家庭、学校和亲人充满归属感,依赖感;并经常结合品德课内容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理解父爱母爱的伟大,同学朋友间的真挚友情等。

2 感恩,做有情有义的孩子

我们向留守儿童施恩,让他们知恩,目的就在于感恩。首先要帮助孩子们在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其次是让他们学会“感恩”,让他们了解到心中不仅要有自己,还要有他人,让他们心中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善待他人,善待生活。我以经典文化颂读为载体,组织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并定期开展读书心得汇报活动,如“夸夸自己”,“演讲比赛”和制作“感恩手抄报”等等。教会学生心存感激,那么孩子们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自律,多一份热情……这样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1 感谢大自然。结合5.12 汶川大地震和地球逐步转暖,引发孩子们的思考,鼓励孩子们将目光投向大自然:无论是一花一草,还是斜风细雨,都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想想那些在自然灾害中丧生的人们,如果我们对大自然还不心存感恩的话,那么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地震,泥石流、沙尘暴……逐步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唤醒孩子们的那颗爱心。

2.2 感谢父母、感谢“监护人”和感谢同学。结合品德课,我利用各种节日,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会,在实践中体会,在体验中成长。如:爱心家庭作业(为父母洗脚、制心卡片等)、“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为父母过节、组织演讲比赛、开展“成长进步周汇报”活动。并建立老师与家长及家长定期交流制度,时时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查缺补漏,对症下药。作为一名校长,我有责任使学生感悟到:父母给予我生命,让我健康长成,让我放飞理想,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爷爷奶奶在父母外出打工时,担起了家中的所有

重担,每日为我们洗衣、做饭,教育我们好好学习,不断成长,我们应该感谢爷爷奶奶;同学和朋友给了我友爱,让我在这尘世间不再孤单,让我在孤寂无助时倾诉、依赖,看到希望和阳光,让我体会到友谊的芬芳,我们应该感谢同学和朋友。为此,我提倡各班召开“感恩的心”为主题“家”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让学生感恩,并让学生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监护人和同学的一片真心,并发誓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回报关心他们的父母和监护人!

2.3 感恩从一点一滴做起。我教孩子们从学会说一声“谢谢”开始。从小事做起,小到给“监护人”端一杯水,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给别人一个微笑,随手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大到学会自理,学会自强。要从诸如教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教师有礼貌,尊重老师;关爱理解父母,理解监护人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父母师长的养育教导之恩,永不忘记他人的帮助之恩。

3 “感党和政府恩”

在留守儿童中开展唱红色歌曲谢党恩,打扫革命烈士墓碑,请老人讲革命烈士故事等,让留守儿童感悟革命者崇高的奉献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领孩子们到敬老院去献爱心,并从中让他们感受现在的老人多么幸福,他们的幸福是党给予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更加懂得了今天美好幸福的生活源于党的正确领导,源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让孩子们懂得感恩,激发爱党爱国热情。

4 感师恩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正确引导,只要多付出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留守的童年就会多一份快乐,就会心存一份感激,要让他们懂得:“老师带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带我寻找生命中最真最纯的意义,让我抛却愚昧,懂得思考,我们应该感谢老师,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呵护。”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我给予留守儿童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孩子们一点一点懂事了,我享受着成功的快乐,我打开了孩子们那颗尘封己久的“善良的心”。

“感恩教育”活动成效明显,留守儿童成长了不少,更得到了留守儿童家长和家长的肯定。如佳佳小朋友,父母离异,父亲远走新疆,母亲改嫁他人,由奶奶抚养,家庭非常困难,她性格腼腆,寡言少语,每次去她妈妈家回来后,就很不听奶奶的话,还顶嘴,我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后,她懂事了很多,能主动帮助奶奶做家务活,洗衣服,打扫卫生,知道孝顺了,她奶奶跟我说:现在我孙女可懂事了,得感谢你呀!阳阳的奶奶感慨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她说:“没想到,我的孙子在短时间里长大了不少,以前叠被、洗衣、扫地等事都不会去做的,现在可好了,我们忙着田里的事,小孩帮我们打打下手,烧饭、洗碗、打扫卫生,还帮忙除草,我们轻松了不少,这得益于‘感恩教育’,让孩子们懂得了知恩、感恩、报恩,学会了做人。”

通过“感恩教育”活动,促进孩子知恩、感恩、报恩美好心灵的形成,帮助他们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付出、离不开老师的引导,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培养了留守儿童感恩的心,唤醒了留守儿童的良知,锻造了留守儿童的品性,使留守儿童懂得了感恩、懂得了珍惜。使留守儿童明白了:学会感恩,就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学会感恩,就能带着欣喜与热爱进行生命的远航;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境界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就能拥有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做人做事

2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

3 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

4 中小学素质教育读本

5 教师科学素养读本

6 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与修养

7 爱的教育

8 未成年人保护法

上一篇:礼仪礼节培训范文 下一篇:科研团队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