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范文

时间:2023-03-09 14:13:17

地震救援

地震救援范文第1篇

剧烈的地震冲击波迅速向外扩散,成都、都江堰、理县、汶川、茂县、北川、绵阳、德阳……

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

迅速集结的救援大军,向汶川方向艰难而强力推进。

新华社数十名记者兵分10多路迅速奔赴汶川、北川、茂县、理县、绵竹、什邡等重灾区。他们在哭泣中拍照、在乱石纷飞间采访、在余震中写稿,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都江堰:通往汶川必经之路

都江堰是成都距离地震中心最近的一个市,也是通往汶川的必经之路。震后立即向汶川方向进发的新华社记者发现,都江堰通往汶川的公路完全中断,无法通行。

进入都江堰城区,记者看到部分房屋倒坍,主街道两边一些房屋出现大面积裂缝,楼房底层一些店铺玻璃门窗被震碎,有的房屋顶层屋檐被震垮,高挂空中。路边一处加油站围墙被震垮。在石油路,四五幢楼房被夷为平地,遍地瓦砾,一些人在废墟上拼命地刨……

都江堰市聚源镇聚源中学一栋三层教学楼被震垮,部分学生被埋并有死亡情况。当地政府组织了8台大型机械搜救被埋在瓦砾中的人;都江堰市中医医院住院部大楼垮塌,几十名病人和医护人员被埋在废墟下。被抢救出来的病人在雨中继续输液。

在都江堰城区客运中心附近,一两公里路段就有二三十处大面积房屋倒塌。这些倒塌房屋有的是简易搭建房,有的是修建仅两三年的商品房。城区广场聚集了数百名避险群众,他们搬来了被子、椅子等,准备在广场上过夜。

在都江堰市度假游玩的65岁退休人员樊光琪当地震发生时,正好在城内风景点南桥广场打牌,突然一阵地动山摇,连他在内的周围10个人即使抓住旁边的栏杆也站立不稳,灰尘漫天蒙住了眼,耳边全是瓦砾摔落声。等看清东西的时候,周边的三栋四层旅馆顶部已全部垮掉……

5月13日凌晨,在成都通往都江堰的成灌高速路上,100多辆闪着应急灯的出租车冲破茫茫夜色,疾速驰向都江堰抢救伤员。灾情发生后,都江堰运送伤员的车辆严重不足,成都市交通委员会通过交通电台紧急呼吁出租车驾驶员前往都江堰。短短几个小时,17家出租车公司的近千辆出租车前往,参与义务救援大军。

北川:县城几乎无一完整楼房

5月13日清晨7时,当新华社记者徒步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北川县城时,眼前的惨状令人难以置信:县城内的楼房几乎无一完整,几处废墟还冒着浓浓的黑烟,被砸扁的汽车随处可见。

每处堆积如山的废墟下,都可能埋着受困群众。县城里已基本没有了道路,救援者只能在山坡、水沟、河床里摸索前行。迎面而来的是一批批撤离的受灾群众,他们中,有的头破血流被人搀扶,有的昏倒在担架上。

北川县杨家街农贸市场是受灾最重的部位之一,它被地震中平移过来又倒塌的楼房彻底压在底下,前后几排楼房消失得无影无踪。42岁的向世勇当时刚好在另一条街道上,侥幸逃过一劫,然而,他那正在看管店面的妻子却永远出不来了。

在临近县城被当地人称为“三道拐”的地方,记者看到,公路像被人扯住两头生生折断了,完全扭曲变形成了“麻花”,与原来水平位置高低错位四五米。由此至县城方向,大大小小无数滑坡塌方覆盖了整条公路,七八米高的巨石堆阻断了行进路线,救援者和逃生者只能在巨石中爬行。

北川县商业街惨烈一幕让所有参与抢救的武警战士眼泪打转:一对年轻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一个压一个地护在两岁多女儿身上,40多小时后,这名女孩被成功救出……

在北川县农发行,12名工作人员仅7人逃出。银行办公室主任的妻子被埋在废墟下,他却顾不上悲伤,赶紧帮助抢救同事79岁高龄的老母亲,并一直把她护送到安全区。

自清晨6时30分塌方路段抢修通车后,1万多名武警官兵、预备役战士、志愿者和来自各地的支援人员陆续进入北川县城,有组织地在各个废墟点抢救被埋人员。据某武警指挥学院战士称,从清晨至中午,至少抢救出200多名幸存者。

灾难激发了人们最大的互助精神。在湿滑的山坡上,在危险的塌方上,无论是撤离的群众,还是救援的人们,无论年老年少,大家都自觉地互相搀扶,帮助传递担架。

14日上午9时许,在重型机械和生命探测仪、搜救犬帮助下,重庆、沈阳和四川消防官兵在城区边的北川中学救出几名中学生,而后,在县城主城区的救援人员救出数十位幸存者。因县城城区与外界仍无法通车,被救出来的幸存者全靠武警官兵抬着担架行走1公里多的山路到任家坪。成都、重庆、洛阳等地各大医院组成的医疗队紧张地为每一位幸存者检查、包扎及紧急处理,再将他们送上救护车。

在现场进行紧急救治的泸州中医院医生告诉记者:“这些幸存者被掩埋了40多个小时,大多受了伤,十分虚弱,医务人员会先进行简单包扎和紧急救治,然后把他们送往附近的安县医疗点进一步治理,需要做大手术的再送往绵阳救治点医治。”

14日,下了一天雨的北川晴了,更多支援者陆续抵达北川,救援队伍规模比13日扩大了几倍,救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绵竹:老师用身躯护住4名学生

地震袭来,位于绵竹市境内的东方汽轮机厂95%的建筑物和厂房坍塌,500多名职工和职工家属失踪,全县通信设施被损毁,信息无法向上级政府部门汇报,也无法及时向友邻区县求救。

东方汽轮机厂总经理张志英告诉新华社记者,工人们的搜寻和自救几乎同时展开。在雨中,缺少大型机械,大家就用杠杆撬,用手刨;听到废墟下有人呼救,就有工友主动驻足,凑近废墟中的缝隙试图与他们交谈。

武都卫生院内科主任贾正平24小时没有合眼、没有吃饭。他手拿刚刚争取到的消炎药,匆匆向病人住的塑料棚走去。贾正平焦虑地说:“缺药,真的缺药。”指着半边墙体被震裂的卫生院,贾正平说:“为救病人,有的医生几次冲进危房抢出药品。”

在绵竹灾区,常看到一辆辆卡车,坐满一手输液、一手托药瓶的病人,呼啸前行。这是为解决灾区病人猛增,救护车数量有限而“发明”的“卡车式救护车”。

13日一直下雨,灾区有伞可打的群众很少。没有公共汽车,只有个别出租车在营运,路上到处是招手希望搭车的受灾群众。他们需要更多饮用水和药物、御寒用品等。

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救援人员在东汽中学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4名学生。

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我外甥女是高二(1)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

学校操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被扒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身下是4个学生。4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述说。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一串鞭炮……

汶川、茂县、理县:

救灾“盲点”被突破

地震后,震中汶川县在10多个小时内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直到5月13日1时15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副秘书长、州应急办主任何飚才与汶川县县委书记王斌电话联系上。

王斌说,汶川县威州等乡镇群众的房屋大部分倒塌,汶川县城部分房屋倒塌、大部分房屋出现险情,当地已展开自救,县城3万余人在避难场所不敢回家。

13日下午3时许,经过20多个小时惊魂逃亡的汶川居民谭斌,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到达都江堰市城区。他向记者讲述了当地受创的惊人情景:大地摇晃,房屋几乎全部被夷为平地,大量居民被埋在瓦砾中,幸存的家畜吓得四处乱窜……

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接合部的汶川县道路本来就崎岖,大地震后,道路要么被山体滑坡严重堵塞,要么遭受地震冲击波断裂。即使使用大型机械的地面部队不停作业,开辟通道的速度也十分缓慢。

持续余震和阴雨让救灾抢险“雪上加霜”。震后,川西天气突然恶化。从12日晚起,川西地区开始降雨,13日凌晨雨势加大。于12日、13日连续两天派出直升机前往救援,都因天气受阻。14日凌晨,川西地区的雨势仍未停息。在频繁余震中,山路上不时有飞石伴随大雨滚落……

汶川、茂县、理县等几个县市,成为最难进入的灾区和救援“盲点”。

抢险救人,刻不容缓。、武警官兵及当地救援人员,从各个方向强力向这些受灾严重的“盲点”突进。

――13日夜,首支部队突进汶川县城。

12日深夜,某高炮团一支20人的侦察分队进入汶川境内。经过一天奋战,一支30余人的先遣队13日夜冒雨徒步进入映秀镇。14日12时,水路运送了200名到这里抢险。

13日23时15分,武警驻四川某部救援第一梯队的200名官兵由理县强行军90公里后,到达汶川县城。武警四川森林总队阿坝支队的100名官兵随后到达。

14日早8时,汶川县城已有上千名官兵开展救援,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开进……

恶劣的天气终于转好,雨停且透明度较高,汶川当地具备空投条件。2架军用直升机飞抵汶川映秀镇上空,空投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援物资。

14日11时50分,新华社记者随一支应急通信小分队搭乘直升机抵达汶川县城。眼前的映秀镇是一片瓦砾,飞机降落的空地旁是倒塌的学校大楼。一位消防部队的中校跑过来,请求让他搭飞机到都江堰:“这儿特别缺药品,缺专业救援队伍,我要去把我的队员带进来。”

――13日凌晨,武警官兵突进茂县。

受灾同样严重的茂县,在东北方向与汶川相连。12日夜间,武警驻川某师一路由数百名官兵组成,向茂县行进。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于13日早上抵达茂县附近,由于通往茂县的道路被堵,救援部队就地展开抢险工作。

14日9时20分,某红军师500名官兵进入重灾区茂县开展救援。某集团军军长许勇乘直升机在茂县空降。15名空降兵于14日中午成功伞降进入茂县,并传回该县10.5万人受灾、两个水电站损毁严重有决堤危险等重要信息。

14日12时15分左右,总参应急办通过无线监听测知,空降兵某军100人已在四川茂县实施空降。

14日18时,武警重庆总队前方救援部队500名官兵抵达茂县县城进行抢险,这是继14日空投的空降兵小分队后进入茂县的大部队。

――13日凌晨,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突进理县县城。位于正西方向的理县与汶川紧紧相连。12日下午在执行任务中因地震被困于汶川和理县间的空军某部雷达团42名官兵,就地参与抗震救灾工作。

13日4时,阿坝军分区机关干部及卫生救护队85人,连夜徒步6小时32公里,到达理县县城,并展开救援。、武警官兵相继赶到。

武警水电三总队100余名官兵携30余台机械和车辆,经过27小时奋战,于14日9时抢通从马尔康到理县县城的47公里道路。

14日夜,从成都经雅安市、甘孜州绕行数百公里抵达汶川附近的阿坝州理县的道路初步恢复通车,理县的固定电话经抢修基本恢复。

……

“徒步也要走到灾区,徒手也要挖出灾民。”救援人员与死神赛跑,尽最大努力抢救受灾群众。

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全国各地,献血、捐款的人排起长队……暖流如潮,涌入地震灾区。■

上海检察干警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

上海市检察院检察干警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市院机关的检察干警们身着检察制服肃立于检察大楼广场上,向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此时,检察大院内所有警车鸣笛致哀。

当四川汶川 “5・12” 大地震灾害发生后,上海检察机关干警心牵灾区,紧急行动,纷纷捐款,目前市院机关已向灾区人民捐出首批善款25万元。■

摄影报道:蒋爱山

中国以空前透明之举抗击汶川大地震

四川省政府13日下午举行汶川大地震后首场新闻会。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还向在场记者表示,类似会将定期举行。

从12日深夜起,多家中外媒体的记者已陆续赶到成都,有的已进入都江堰等灾区采访并发回现场报道。

“相当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高级官员的快速反应,与中国当年应对唐山大地震有巨大的不同。”美国《纽约时报》13日这样评论。

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12日下午突发8级地震后,震中附近交通、通信全面中断,变成一座“孤岛”;但阿坝藏族自治州政府网站不断滚动更新的灾情报告和求救信息,为外界获知震中灾情提供了唯一且宝贵的渠道。

阿坝州应急办主任何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灾情太严重,只有及时全面地公布消息,让外界充分了解震中的情况,我们才可能尽快得到救援。”

在这次32年来最严重的大地震发生后短短几个小时内,中国已进入紧急救灾状态。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政府部门的信息透明度之高引人注目。四川、重庆、甘肃等地民政和地震部门不断滚动最新灾情和遇难者数字等信息;目前,除因道路阻塞仍无法抵达震中区域外,海内外都能与救援力量几乎同步地了解到过去还属于“敏感内容”的灾情和救援情况。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国。针对舆论中的一些疑虑,中国地震局及各地地震监测部门迅即消息,明确否定了“北京12日晚将发生强烈余震”“浙江发生地震”等谣言;广东、河南等地政府还通过手机短信向公众发去安全提示。

三峡总公司也在第一时间了世界头号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安然无恙的消息。

及时的信息披露让各地民众很快平静下来。12日下午,从北京、上海多座高层写字楼台中跑出求生的职员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并如常下班回家。在成都等地,众多市民由担心自身安全逐渐转为关注灾区民众,走上街头采血车奉献爱心。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强调,以政府信息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2003年以来,中国陆续遭遇非典危机、洪涝灾害、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拉萨等地暴力事件和此次汶川大地震等重大突发事件,危机处理机制和能力受到严峻考验,也推动了更透明、更有力的危机处理机制的成熟。

在今年年初罕见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过后,中国提出:要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尽管灾区的伤亡数字还在上升,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地开始传出越来越多民众获救的消息。

地震救援范文第2篇

随后,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 0级地震。

4月20日上午10点前,上述网友通过微博了8条信息报告自己家附近情况,这些微博的文字及图片信息成为雅安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外界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

2008年汶川地震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人们更多地依靠电视、广播和门户网站获取信息。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的5年间,基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救助力量正在快速成长,并成为救灾的新生力量。

2011年日本大地震发生时,在通信网络陷入拥堵时,以微博为代表的SNS、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等都被充分用于寻人救灾。此次芦山地震中,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民众和社会团体传递灾情讯息、自发维护救灾秩序和舆论监督救灾工作的途径。

中国留学生写程序整合寻人平台

地震发生后,社交网络信息量激增,网友纷纷通过社交平台及搜索引擎、查询信息,传递灾区寻人的需求。新浪微博、百度、腾讯、搜狐、360、搜狗等相继开通寻人专区。

最早开通这种寻人平台的是谷歌公司。从美国大海啸到美国飓风,再到海地大地震以及前不久的波士顿爆炸案,“谷歌寻人”都曾发挥作用。4月20日下午,“谷歌寻人四川地震版”页面上线。

从平台界面来看,以百度为例,是将百度贴吧上特定寻人帖的留言整合到平台上,可以选择“我要寻人”或者是“我要报平安”的选项,搜索姓名和电话可以快速搜索到自己所关心的人。

但整个平台上寥寥数百条难辨真伪的寻人信息相互杂糅,加之多家平台各自运营,数据没有协同,很难方便快捷地定位信息,使得寻人效率大大降低。根据百度4月21日的统计,截止到4月21日10点30分,仅确认有6人与亲友取得了联系。

基于寻人平台的现实状况,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位计算机专业的中国留学生利嘉豪和龚渠成,熬了一个通宵,在4月21日写出了一项用来收集和整合目前各个寻人平台数据的程序。

来自广州的利嘉豪是计算器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来自无锡的龚渠成是计算器工程和工程统计数学双专业三年级学生。利嘉豪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并不是想要做一个垄断的寻人平台,只是想让国内互联网大公司意识到平台数据不通这个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确实因此意识到了平台整合、数据互通的重要性。4月22日,新浪微博宣布开放震灾寻人数据,与百度、搜狗、360等合作方实现打通,这是国内大型互联网公司首次在灾难救援方面实现数据互通。而百度则上线“百度全网寻人平台”,不仅整合了多家门户网站、微博平台的寻人信息,还整合了谷歌的寻人数据,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雅安”,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平台。

整合后的效果也很明显,上线一天时间,百度全网寻人平台已经聚合了各大网站近30000条寻人信息,搜狗则聚合了近15000条信息。截至22日下午3点,仅在百度贴吧寻人平台中,已有57人成功找到失散亲友,总点击量超过2451万人次。腾讯微博寻人平台则累计收集整理有效寻人信息共14700余条,369人被亲友找到。

高分辨率地理信息与手机定位

4月21日中午,四川省了地震地理信息平台,公众特别是对前往灾区的志愿者可以及时了解灾区地理信息,提前熟悉地理环境。点击该平台网页可查看灾区高分辨率影像、各类地质灾害点、滑坡点、道路阻塞点情况。

这些地理数据全都是地震后获取的最新数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第一时间赶制了雅安地震灾区震后无人机航拍影像图,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连夜对20日获取的宝盛、太平、龙门3乡镇低空无人机影像进行解译,并初步判定出宝盛乡、太平镇、龙门乡附近滑坡203处、公路被堵57处。

在放大版的电子地图上,可以清楚查看次生地质灾害点的标记以及堰塞湖的风险提示。地图内容显示为静态,却在不断更新中。4月23日第二版页面上线,平台影像及受灾点、测绘局救灾专题图更新。

智能手机的发展和普及也为地震救援带来便利。灾区电话通信瘫痪,使得网络通信在这时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微信成为信息流动的主要媒介,全国首个地震救助微信平台“芦山地震救助”的公众号上线,用户可通过手机将自己的地理位置、救助内容、现场照片等发出。然后,由腾讯公司将该账号收到的求助信息对外。截至21日中午12时,近10万人关注“芦山地震救助”,实时发送消息量达15万条。

特别是手机的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在本次救援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广州网警”官方微博20日讯息:“受四川雅安地震灾害被困的朋友,如你手中有带有GPS功能的手机并可上网,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应用告诉你的朋友或救援队伍,你的联系方式、大概情况及加载定位信息,让救援人员第一时间通过定位信息寻找你的被困位置实施救援!”

数据平台有待再聚合

芦山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引发的争议问题之一,就是一些个人、团体前往灾区参与救灾,由于道路狭窄、大量车辆聚集,以及信息不对称,使生命通道阻塞。

国务院办公厅21日下发关于有序做好支援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各界群众在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以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救灾需要高度整合化的管理,需要整体性的安排和协作。从汶川到芦山,地震后各类信息碎片扑面而来,整合工作未能高效跟进,交通、医疗、御寒、饮食、能源等资源都无法迅速达到最优化配置。灾区救援通道拥堵,中心震区以外很多地方的居民还缺乏帐篷、食物等基本物资,这些物资本身并不稀缺,但苦于供求没有及时对接。微博等平台上的众多信息,又让救援人员难以及时确认真实性。

基于定位数据信息的救援目前也存在信息零散的问题。网络上大量传输的附带地理信息的灾区照片,如果能形成有效聚集,将某一区域的多张照片呈现在一个页面中,形成类似街景的场景,其现场感和时效性甚至高于电视新闻报道,将给救灾指挥提供更大的帮助。

地震救援范文第3篇

汶川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指挥下,全军和武警部队约10万官兵投入救援行动,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夺生命的行动在神州大地展开……

地震救援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灾害救援中,几乎所有的救援队都要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数量巨大的等待救治的伤病员与有限的医疗资源之间的矛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可造成大批的伤员同时产生,伤员伤势轻重不一,加上受灾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破坏殆尽,内科疾病多发,灾后还易引发传染病的流行;相反地,参与救援的人员及药品设备在短时期内尤其是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难以一次性配置齐备。因此,只有建立一套高效有序的救治体系,能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才能保证“现场急救跟得上,危重病人救得活,普通病人治得好,传染病人查得出”。

地震救援中的分级救治体系

地震救援中的分级救治体系来源于战争年代医疗救治模式。随着战争历史的发展,一套分级救治伤员的救援模式应运而生。它综合伤情、伤势对伤员生命的影响,按照现场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救治、专科治疗、康复治疗的步骤,将救治过程从时间与空间上分段划开,并进行相应的医疗资源配置。这种步步推进的救援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火线战场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使越来越多的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了伤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

汶川地震:我们的医疗救援模式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我们结合地震灾难的特点和地震伤情特点对分级救治体系进行了改进,确立了“三分”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分”指的是“分类、分级、分重点”,它包括伤病员的检伤分类、医疗后送。一般而言,在灾害发生后的初期(10天以内)伤员大量产生,受坍塌建筑物的直接砸、压、埋等机械力学损伤骨折、颅脑外伤多发,并且容易合并失血性休克、挤压综合征等高致死率情况;中晚期(10天以后)伤员中未经处理的外伤病人或重症外伤病人数量明显减少,内科病人逐渐增多,散发的传染病例时有可见。针对这些特点,早期救援重点在救命,晚期在普通医学援助的基础上侧重于传染病的筛查。具体有以下措施:

一、现场急救 多数幸存者长时间被困于废墟中,脱水、饥饿、挤压伤导致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高发。派出2~3名医护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参与到地震现场进行伴随医疗保障。主要任务有:对搜救出来的伤员进行分类,死亡者由搜救队员统一处理,幸存者进行检伤;处理幸存者中出血、气胸、窒息、开放性损伤;对昏迷、休克病人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对轻伤员或经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者贴上伤标后可就近转运到流动医院或当地医疗

机构进行观察治疗。

二、地震早期伤员救治 设立分诊组、内科组、外科组、手术组、特检组,在灾区展开一个中等规模的流动医院,地震早期当大批伤员被转运到流动医院后首先在医院入口处接受分诊。按照“先到先分诊,重症先分诊,边分诊边抢救”的原则,分诊人员重点对伤员的生命体征、受伤部位、伤势进行检诊并建立野战病历登记。分诊后的伤员使用流动医院内部统一的分类牌对其进行标识。分类牌共有四种颜色组成:红色代表危重伤,需要立即实施抢救,否则将会危及生命,包括:气道梗阻、动脉破裂、张力性气胸、休克、颅内出血、高位截瘫、内脏破裂等,这类伤员抢救起来时间长、难度大、所需人力物力多,多数需要医疗官现场指挥,统一调度,多科协作,但因病人数量有限,治疗后生还的可能性大,故应优先救治。黄色代表重伤,这部分伤员,如果经过积极救治可转为轻伤,但治疗不及时可恶化为危重伤,包括:四肢开放性骨折、肠穿孔、外伤合并严重感染、肋骨骨折等。由于人数较多、病情演变快、救治难度小、对整体死亡率的影响大,所以救治这部分病人获益最大,应重点救治。绿色代表轻伤,这部分伤员人数最多,通常经过简单处理即可恢复劳动力,当医护人员不足时可组织其自救或互救,其中极轻的病人必要时还可以抽组起来成为救援机动力量,负责伤员的搬运或人员的疏散工作。黑色代表死亡,抢救成功率极低。

地震救援范文第4篇

1队伍名称:市地震灾害救援队。

2组成及规模:人员由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60名消防队员和部分地震专家、工程专家、危险品专家、急救医疗人员组成。市地震救援队所有人员的原任务、隶属关系不变,市地震救援队由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地震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建设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建。不增加编制,总人数控制在80人左右,挂靠在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副大队长2名(其中市地震局1名)同时设指挥组、通讯组、保障组,市地震救援队设大队长、政委各1名。由市公安消防支队按有关程序负责任命、组建。

每个中队设1个搜索组、3个救援组、1个专家组、1个急救医疗组。每个中队均能够独立执行救援任务。其中,市地震救援队下设两个中队。搜索组、救援组由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负责组建;专家组包括地震专家、工程专家、危险品专家,其中地震专家4人(每小组2人)由市地震局确定,工程专家4人(每小组2人)由市建设局确定,危险品专家2人(每小组1人)由市公安局确定;急救医疗组8人(每小组4人,2名医生2名护士)由市卫生局确定。

二、主要任务

最大限度地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邻近地区遭受灾害时,市地震救援队实行“一队多用、资源共享、专兼结合、平震结合”市政府对突发性事件应急反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对市内因破坏性地震和其它灾害、事故造成的被压埋人员和重要物资实施紧急救助。受邀实施出境救助;平时负责市区的灭火和其他紧急救援任务。

三、行动目标

陆续配置装备,市地震救援队年着手组建。建设训练基地,边组建边训练,力争年下半年能够独立开展地震救援行动,逐步形成一支反应迅速、装备精良、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地震紧急救援任务的紧急救援队伍。

四、组织领导及协调管理

市地震救援队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领导和指挥。

负责协调救援队的有关事项。联席会议制度由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及市地震局、市公安局、市公安消防支队、市卫生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的负责同志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地震局,建立市地震救援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主任由市地震局局长兼任。

市地震救援队的日常训练与管理由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负责。

五、启动条件和行动程序

(一)启动条件

1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建筑物倒塌、人员埋压)根据《市地震应急预案》政〔〕12号)规定。派遣救援队到地震灾害现场实施紧急救援。

启动市地震救援队实施紧急救援,市内发生其它造成人员和重要物资压埋的灾害、事故后。市地震救援队由灾害现场总指挥统一调度、指挥。

2邻近地区发生严重或破坏性地震后。由市政府根据地震灾区政府的请求,派出地震救援队。

3其他地区发生严重和特大破坏性地震。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下达调用市地震救援队的命令后,由市政府派遣。

(二)启动程序

市地震局根据启动条件,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和造成特大损失的严重破坏性地震后。及时向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提出派遣市地震救援队的建议,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向市地震救援队下达出动命令。市地震局负责通知专家组和急救医疗组到指定地点集合。

接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市地震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实施紧急救援时。

六、训练基地

逐步完善训练基地功能,市地震救援队的训练基地设在市公安消防特勤大队。适应地震紧急救援平时训练的需要。

七、经费

地震救援范文第5篇

1.1编制目的

为快速、高效、规范、有序地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提高我区卫生部门应对地震灾害的反应速度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预防和减少灾区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保护灾区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应急预案》、《徐州市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试行)》、《徐州市救灾防病预案》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区境内,由地震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照《*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执行;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引发有毒有害化学物品泄漏以及核和辐射等其它突发事件时,按照我局下发的相关预案执行。

其他地质灾害危及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时,可参照本预案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基本原则

1.4.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以抢救生命和保护健康为第一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公众伤亡率及致残率,同时尽力减少财产损失和其他社会危害。

1.4.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做到常抓不懈。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建立完善地震灾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技术规范和各项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做到快速应对,依法、高效、规范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1.4.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区卫生局在区人民政府或地震应急总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按照分级负责、协同应对的要求,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切实履行起卫生部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神圣职责。

1.4.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预案的规定,认真履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职责,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和规章制度,通过培训演练进一步检验和修正应急预案。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为区卫生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将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定期检查,以加强监督管理。

1.4.5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机制,充分动员和发挥医疗卫生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形成统一指挥、责任明确、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区卫生局与交通、通信、环保、军队等相关部门建立协作机制,通过通力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应对,共同做好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

1.4.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地震灾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科研工作,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提供科技保障。要通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卫生应急指挥人员、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的素质和能力。要大力普及地震灾害避险、自救、互救等知识,提高公众科学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2组织机构及职责

2.1组织体系

地震救援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地震救援 装备 建议

中图分类号:E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7-139-02

1 引言

装备在地震应急救援尤其是地震救援占据着决定性的作用,探索创新装备配备,总结、分析、研究如何建立完善按建制配备与按专业配备的装备配备模式,提升装备训练、装备作战、装备储备、装备运输“四个一体化”水平,事关政府灾害危机管理水平、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地震应急救援战斗力建设,能有效提高应对各类灾害危机能力,能有效提高应急救援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能有效提高复杂恶劣条件下、重特大灾害事故中的攻坚能力。尤其是随着高新装备的不断配备,如何编撰体系健全、贴近实战处置要求的技术项目操作规程,对于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尽快熟悉、掌握技战术和高新装备操作的要领,加快地震应急救援核心战斗力的形成意义重大。

地震属于大灾,而大灾一般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除了因为先期到场力量不足外,更是因为不少地方平时的装备建设仅仅是为了满足“达标”,结果一遇大灾往往难改“敌强我弱”态势。因此,各地应将满足“达标”为主向满足大灾救援需求转变,努力构建以“科技含量高的攻坚装备”为核心的新的体系攻坚能力,形成攻坚克难的“杀手锏”和战斗力新生点。体系攻坚装备,就是由若干个攻坚单元或“杀手锏”装备,在现场指挥部指挥下,构成完成不同攻坚任务的拳头集成,从而生成高效的救援能力,其目标是实现攻坚力量的科学组合、救援行动的有机配合、救援效能的高效聚合。装备是一项复杂、具体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体系攻坚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深刻理解“体系攻坚能力成为战斗力新生点”的思想,研究和把握装备现代化建设的特点规律,以大灾救援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体系攻坚装备建设,为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奠定坚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 地震救援的主要任务

2.1 营地搭建

地震发生后,大部分房屋垮塌,没有垮塌的房屋也基本形成危房,救援力量需要在空旷区域设置若干营地搭建区,就地搭建营地,不仅要满足救援、办公和休息需求,还需要有生活垃圾、排泄物等物质的处置措施,而搭建的位置选定、搭建方法和牢固程度都必须满足地震救援需求。

2.2 垮塌建筑救援

地震会导致钢砼多层建筑倒塌、房梁楼梯断裂、墙体开裂等各种整体、局部破坏形式和因建筑倒塌造成的人员被困、埋压现场,并会形成若干个竖井、巷道,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坍塌形状,尤其是巷道内包含水泥板、钢筋网、木栅栏等障碍设施。要使用搜救犬搜救、雷达生命探测仪、音频探测仪搜寻、视频探测仪定位,并要开展挖掘、破拆、切割、牵引、伤员现场急救与转移。

2.3 深井救援

地震发生后,深井、斜井、横坑等部位极有可能有人员被困,并且存活的几率很大,救援人员需要根据井口情况,灵活运用救助器材辅助救生;在黑暗、狭窄、污染空间开展通信联络、照明等,并设置现场安全员对内部救援情况进行实时检测,明确紧急撤离的信号和方式。同时,结绳法、滑绳自救、支点和三脚架设置、坚井救助等方法都必须要能正确运用。

2.4 废墟搜寻救援

由于地震坍塌可能导致车辆埋压、人员狭小空间被困等情况,救援力量需要设置大面积搜索区域,利用搜救犬、人工、仪器进行搜索,救援队伍通过破拆、支撑、牵引等技术清理埋压物上的建筑废墟,待清理完毕后通过破拆将被困人员救助至地面,在进入内部搜索的同时也必须避忌危险区域,搜索作业时不能触及危险区域。

2.5 地下建筑救援

地震发生后,地下建筑被破坏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在湖泊及有水的地形,容易发生水倒灌进地下建筑,给被困于地下建筑的人员带来二次伤害,尤其是建筑包括横向和纵向管道,并有圆木、钢筋网、钢筋混凝土板、砖墙、斜道、圆管等障碍,需要救援队伍利用破拆、顶撑、转移等救援技术将被困人员和遇难人员救助至地面指定区域。这不仅需要进入水域作业能力及防护,还需要专门破拆工具的选择和方法和钢筋网的切割和处理,同时还要避免被困人员的二次伤害。这种情况下,救援人员需要对倒塌建筑结构作出安全评估,方可组织人员进入废墟救援。内部救援必须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必要时实施顶撑防护,听到撤离信号后,作业人员要迅速有序撤到安全地带。

3 地震救援装备配备

地震救援的主要任务在上文已经做了介绍,那么如何从救援任务着手,不断加强地震救援装备建设,从而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提升装备配备实战化

始终坚持以任务需求为导向,有序推动装备科学发展。加强装备评估论证结果运用,优化装备结构。强化特种车辆配备,包括地震救援车、综合抢险救援车、多功能消防车、水难救援车、搜救犬运送车等应急救援车辆,专业救援器材随车配置。强化个人装备配备,根据各作战分队的人员编制,按建制配备基本个人防护装备和特种个人防护装备,并按照各作战分队72小时内的物资实施自我保障的要求,配备个人携行包。强化保障装备配备,统一配备野外生活保障车、医疗救护车、移动式电源应急车等保障车辆,保障器材随车配置,为减少装备器材的非作战损耗,还应配备相应的训练装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如防化服、隔热服、避火服;堵漏器材,如金属堵漏工具等。

3.2 强化装备管理规范化

基本形成分级、细化、配套、全面的装备管理制度体系。推进装备统型建设,救援车辆和救援人员基本防护装备纳入集中采购;规范装备采购合同技术文本的制定程序,强化前期论证,建立救援车第三方验收制度。发挥装备技术骨干作用,开展片区装备互检互查工作,推行装备助理员、装备质量检验员、装备技师对新购装备验收制度。加强装备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维护,建立完善主要装备电子履历表,提升包括装备规划制定、采购配备、实力统计、使用维护、维修等在内的装备全寿命管理水平。

3.3完善装备保障体系化

明确装备维护管理主体责任,落实装备检查、维护保养岗位责任制。发挥战勤保障的技术服务实体作用,定期开展装备巡检、测试、校验、标定等工作,提高装备完好率。开展特种装备接装培训,实行装备采购前期论证制度。所有装备操作使用人员达到“一懂两会”(懂基本性能、会检查、会维护保养)要求;装备技师达到“四会一懂”(会维护、会管理、会示教、会指导、懂维修)要求。

3.4推进装备队伍专业化

进一步优化装备专家库,为装备建设评估论证、规划、采购、维修、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组织开展装备管理干部、装备技师的预任和在岗培训,提升装备管理人员队伍业务素质。按照编配标准,配齐配强装备技师,强化落实装备技师岗位津贴等待遇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装备配备、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完善按建制配备与按专业配备的装备配备技术标准,提升装备训练、应用、储备、运输、投送的能力和水平。

3.5确保装备运用全员化

(1)加大装备日常普训普考力度。要定期组织装备训练考核,推行装备技术运用岗位培训制度。选送有装备维护特长、热爱装备工作岗位的优秀人才参加培训,采取以一带十的方式发展培养装备技术人才。

(2)推行装备技术运用等级达标。加大特种车辆(举高类)驾驶员队伍建设,推行特种车辆驾驶员持证竞争上岗制度。确保所有地震救援人员100%达到装备技术运用相应的岗位等级要求。

地震救援范文第7篇

2010年4月15日,在遍布悲伤和紧张的青海玉树地震灾害现场,一名在废墟中被困了近12小时的藏族女孩用带有浓烈口音的普通话向艰苦的救援人员表达着谢意。她的获救感言随后被通过网络视频迅速传遍了全同,迅速令许多人感动到流泪――为了遭遇地震灾害的玉树,更为了,那一颗懂得感恩的同胞之心。

玉树地震与此前的汶川地震情况有所不同,后者受灾的主要是汉族,而前者90%以上的居民是藏族,因此玉树灾区呈现出来的天气恶劣、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高原反应及语言障碍等多种因素使救援难度空前。

截至2010年4月25日,玉树灾区遇难人数达2220人,另外有70人失踪,1.2万余人受伤,受灾总人数多达20万。按照统一部署,大批伤员已经被迅速分送到青海、甘肃、陕西和四川的多家医院里进行救治。

国旗再次为平民而降,警报再次为罹难者长鸣,许多人相信:中央政府又一次为不幸遇难的普通民众降国旗志哀,让逝者带着尊严安息,既体现了高层重视民生问题,也包含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同胞――藏族同胞关怀的深远意义。

同内外许多媒体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结束后都发出了“中国式救援”的感慨,而玉树地震再次为灾难中的中国救援行动提出了考验。社会力量的身影

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迅速动用多种资源。从全国各地召集专业救援人员参与抗震救灾工作。不过,参与救援行动的人员和物资不仅仅来自于政府的力量。

包括政府组织的,民间自发的,各种各样的地震救援队、医疗救援队及志愿者们,带着许多钱物从震区四周,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海外的许多华人机构、团体同样进行了大量赈灾活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向玉树灾区捐赠了50万美元物资。

其中,来自香港正在玉树进行志愿者工作的46岁义工黄福荣,因为奋不顾身救助受困的1名老师和3名孤儿而不幸遇难,其事迹被广为传颂。当地许多人闻讯后纷纷在废墟中捡拾木板,以石块作铁锤,订制了一个简陋的棺术,希望他高尚的灵魂有个栖身之所。4月18日,黄福荣的遗体被运回香港,香港特首曾荫权公开表示敬仰其“无私奉献、舍身成仁的精神”,称其是“香港的光辉榜样”。

另外,令人注目的除了着装统一的、武警官兵和警察外,更有数千名身着绛红色僧袍的藏传佛教僧侣(喇嘛)参与其中――赊了自发徒步、骑摩托、挤货车赶到灾区进行各种救援行动,他们还负责颂经祈祷,为不幸遇难的人进行宗教仪式。藏族僧侣们史无前例与其他救援队伍并肩工作,搜救地震幸存者和处理遇难者遗体,有效地帮助了许多遇到灾难的人和家庭,成为玉树地震救援中的一大特点。

随着当地学校的逐步复课,藏族僧侣们悲痛的祈祷声经常与孩子们诵读课文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特殊的冷静与希望。显然,政府组织的有效救援行动和积极的关怀态度不仅促进了汉族与藏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藏族人民的心也被汉族人民的广泛支持感动了”,这样的情况将使中央政府获得更多藏民的好感,得到更多少数民族同胞的拥护。

尽管地震带来了巨大灾害,但是随即展开的大规模的救援行动非常出色。不过,由于当地的各种条件恶劣,政府不得不限制志愿者进人地震灾区,甚至要求一些在现场参与救援的志愿者先行离开。

不过,志愿者的身影一直没有消失。玉树地震发生后,作为国家指定医治伤员的4个省份之一,四川省先后接收了281名地震伤员,分布到省内共7家医院。位于成都市的西南民族大学内500多名藏族同学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轮流到成都市内的4家医院进行志愿行动,除了担任藏语翻译,同学们还在生活起居方面为伤员们做了许多事情。正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内服务的藏学学院二年级的藏族学生吉合老说:“我们很愿意为同胞服务,也觉得医院、政府在救治伤员方面安排得非常好,很让我们藏族同胞感动。”

四川省在全力救治、强化康复、院感防控、伤员传染病防治和玉树地震伤情特点等进行了研究和安排。四川省人民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还说:“我们已经接到国家的指示,玉树地震的伤员将全部免费治疗直至出院。”

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18日的国务院新闻会上,国家民政部救灾司司长邹铭表示,针对此次玉树地震,拟不发动全国性的救灾捐赠。

如此决策的背景因素来自于许多方面:普通老百姓的经济压力在增大,政府的财富也不断在积累……显然,救灾本是政府的职责,如果政府的财政能力能够帮助灾区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就不适宜再组织全国性的救灾捐赠。这体现了珍惜民力的思路。

事实上,民众的善良和无私不需要鼓动和提醒,只要有明确的信息传来,每一次灾难来临民众都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显然,他们愿意和同胞站在一起,和国家站在一起。

另外,互联网继续成为玉树抗震救灾的信息和感情传递平台,除了各门户网站普遍提供网上祈福和捐款,刚出现不久的“微博客”更是大显身手。这些现代高科技信息传播方式,使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知道了事件的情况,在信息的催化下,愿意动的、必须动的人和机构都动起来了,为全社会衬映出丰富的身影。

震痛的危机

尽管玉树地震救援中再次出现了众多令人感动的画面和故事,但是其背后仍然显现出了许多存在已久的危机。

在强烈的地震面前,玉树当地许多土木结构的房屋轰然倒塌,很多地方变成一片废墟,不少人被掩埋。当地高寒缺氧,救灾物资、救灾人员等严重匮乏,帐篷棉被、医疗物资、食物及饮用水普遍匮乏。

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救援人员的体力、物资、技术等保障都面临严峻的考验,救援工作难度很大,严重的高原反应曾经令最少400名救援人员需要撤离灾区,就连搜救犬都不能正常工作。另外,尽管玉树处于、四川的接合部,但运输能力弱,主要通往灾区的214国道道路狭窄曲折,紧急时分只能单向行驶,进出灾区两个方向车辆严重拥堵。

另外,由于受灾者和救援者许多都语言不通,造成现场秩序的一些混乱,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外界救援人员的工作难度。震后的混乱中,不少藏族灾民一见到医务人员就伸出双手大拇指,意思是请求帮助。

随着救援行动接近尾声,如何重建灾区将成为新的任务。玉树州是青海省最贫网的地区之一,地方财政困难。青海省副省长张光荣表示,玉树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本地基本上没有砖瓦厂、水泥厂,将来所有的建筑材料都要从西宁和外面运进去,同时当地地形狭窄,电力保障弱,重建需要大量投入资金。

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许多校舍倒塌,大量学生被活埋。玉树当地教育部门曾经有过统计,60%的学校在地震中倒塌,玉树县第三完全小学80%房屋倒塌。4月18日,国家主席在玉树一处帐篷改建的临时教室中看望孤儿时,用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随后,他还带领孤儿们反复读着这些话。

“我仔细体会了国家主席在玉树灾区的足迹和举动,再次对学生的安全忧心忡忡,深感学校危房的排除责任重大。”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说,“这些问题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教育界的官员,我们不能再回避,不能再等待了。”

在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罗崇敏就在全国率先提出,无论是新建校舍还是改造校舍,都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处于地震带上的校舍抗震设防标准,至少要按8度设防。他当时说:“云南省中小学校舍中还有近600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这是个非常大的压力,所有D级危房都要坚决拆除,不得再安排师生使用。特别是对砖木结构、土木结构、预制块建设的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危房,坚决拆除。”而在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各种学校建筑是最牢固、最安全的,所以学校的建筑几乎都成为了各地政府指定的避难所。

“学校和教育的安全,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罗崇敏说,“在近期各地的强烈的地震中,学校的伤亡比较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学校内人员集中,二是校舍安全达标不够,三是对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三生教育’不够,尤其是对‘生命’的教育,即应该如何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他本人也一直在努力使“三生教育”进入国家教育体系。

他举例,玉树州孤儿学校的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在地震中遇难,藏族女学生拉姆索玛表示学校教给了她们抗灾防使的知识,在宿舍碰到地震时,大家立即钻到了床底下,保全了生命;汶川大地震后,该校的老师们就反复给同学们讲如何防御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学校还开设了防御地震、水灾等课程,还经常组织同学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玉树发生地震时,罗崇敏正在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云南省文山州农业学校检查工作,他发现那所拥有4000多名师生的学校竟然建在一处滑坡体上,于是当场呼吁:“无论怎么困难,学校必须搬迁,越快越好。”他明确建议,鉴于校舍安全工作历史欠债太多,需要资金巨大,完全由各地政府来承担显然不现实,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应该是一条可行之路。

地震救援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框架研究;制度控制系统;管理控制制度;地震医疗急救

一、引言

(一)概述

地震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山区时。但迄今人类尚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将在何时何地发生,以至很难防范。我国是大陆强震最多的国家,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且人口众多,地形复杂,近年又进入地震频发期。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是当今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资料与分析

1、从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医疗应急措施看我国的医疗应急管理体系。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8级地震。此次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国家信息中心预计,汶川大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4000亿元-5000亿元。如何有效组织救灾工作,减少损失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挑战。

2、内部控制的定义及作用。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文化飞速发展,但是有许多关系人民基本生活的问题却没有得到改善,如上文提到的地震救灾应急医疗系统。与抗震经验丰富的日本相比,我国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震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相对薄弱。

二、中日医疗应急体系的比较

为了解决我国在救灾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分析世界上救灾体系比较先进的国家的应急医疗体系。以此为基础,找出我国医疗体系的软肋,寻求解决方案。

(一)日本危机管理机构的特点

日本是一个地震灾害频繁的国家,多年的经验使得日本的地震救灾体系十分完善:日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分为: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由主管卫生和福利的厚生劳动省负责建立,并以之为中心,纳入整个国家危机管理体系。

我国应急体系始建于2003年,2006年正式成立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和“一案三制”。一案是应急预案,三制是机制、体制和法制。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危机应急处理机构,医疗应急救援由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从国务院和地方各应急管理机构建立的各类专业人才库抽调人员组成临时专家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同级政府或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二)日本危机管理网络体系与职能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用。除已有较完善的气象防灾信息系统、流域信息系统、道路灾害信息系统及覆盖全国的“中央灾害管理无线广播通讯系统”等外,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民、政府与企业的应急电子政务系统已开始使用。日本不少高校设有“危机管理”专业,专门培养高层次的防灾救灾、应急管理方面人才。部分非政府机构成为防灾减灾的法律主体,如银行、红十字会、电信电话公司及广播协会,积极推进地方公共团体、指定中央和地方公共机关实施防灾事务,并进行综合协调。地方管理也明确指定包括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媒体等公共事业需无条件积极配合抗震救援。

在我国,医疗急救属于急诊医学的范畴,基本仍侧重于院内急诊。而真正作为院前急救的培训教材和课程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更缺乏灾难医学、空中、野外等特殊环境的急救培训教材。虽然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大部分专业内容互通,但两者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即使是一个专职的急诊科医生,不经过专门的培训,也很难较好地完成院前急救工作。

目前,有些政府部门、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及医院对院前急救工作并不重视,在我国几乎没有人将院前急救作为终身职业来看待,也没有人愿意在5年医学本科毕业后从事目前这种“担架员”的工作,而对普通公众的急救培训更是少之又少。

三、我国地震医疗救援现状

(一)由此次汶川地震而发现的问题

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的应急医疗急救能力得以很快完善,但是在此次汶川地震急救过程中还是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

(二)以管理学中内部控制的方法为依据提出的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之制度控制系统。制度控制系统是指企业通过规章、条纹的形式规范和限制企业各级管理层与全体员工的行为,以保证管理活动不违背或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运用到地震急救管理中,则表现为:

1、建立完善的急救医疗组织结构。由于地震救灾属于特殊时间的特殊行动,采用金字塔式的功能化组织结构效果比较好。这是一种具有组织内部的严密性,严格的制度和层次等级来保证信息工作有效的组织结构。

2、应急管理机构常设化。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卫生问题上,日本有分工明确的常设卫生应急体系负责指挥,并与其他应急部门形成网络联系。而我国现有的医学救援模式是“应急处理多、应急管理少”,一旦发生突发公共事件需医学救援时,需临时成立救援指挥机构,缺乏持续的运行机制和常设机构,难以应对复杂的救援管理和指挥。

3、网络化。日本不仅建有专门地震基础数据库,还十分注重医疗资源共享,并特别强调积极与媒体沟通,形成完备和发达的监控信息系统。日本将媒体视为“政府应对危机的最好朋友”。在灾难应对方面有丰富经验的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紧急事件管理证书项目协调员玛丽安・布恩认为:紧急事件中及时向公众如实事态信息,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恐慌,提高公众在紧急事件中的主动配合,且有利于发挥公众在紧急事件中的集体智慧。

我国经济实力仍很薄弱,加上人口基数大,在借鉴国外医疗应急救援管理模式的同时,应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自身能力,分阶段,在宏观决策、统筹规划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国情,最大限度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和成本-效果最优化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模式。

四、结论

由于专业、语言、网络等限制,直接获取、阅读和理解各国现行法律法规及政府文件存在一定困难,不排除对各国法规等理解和阐述存在一定偏差。但是,综合考虑我们能够发现,我国的地震应急医疗急救系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本文的一些看法和意见由于专业知识所限可能存在偏颇,旨在为我国的急救管理系统有所贡献。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越发需要保持冷静,一项有条不紊,控制有序的医疗急救系统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也许我们可以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对这一系统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晶晶.地震与中国人如影随形:解读中国地震带[J].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6).

2、思远.世界进入强震周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J].2008(6).

3、姚国章.典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及其借鉴[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2).

4、邹铃,任建萍.国外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

地震救援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交通应急;地震救援;信息系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因交通破坏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救援人员与物资的到达时间,从而间接地增加了人员伤亡。通过这些教训,总结经验,提高交通应急的处置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提高交通救急的效率,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1 建立交通应急信息系统

无论是灾情统计。还是决策制定,都离不开确实可靠的基础信息。交通基础信息平台作为交通应急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是我们开展交通应急的先决条件。

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通过对行业数据资源的数据抽取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行业数据支持;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实时行业数据在指挥时对预案进行修正,并对预案的执行进行实时监控;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以电子地图等直观方式为指挥人员提供现有资源情况的展示,同时根据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对预案执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在地图中直观地展现出目前任务的执行情况;数据及通讯子系统是指挥人员与现场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本子系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现场情况,指挥人员以数据或音视频对话等方式下达任务,交流任务执行情况。

当然,就破坏性地震的应急通信而言,利用卫星通信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可靠方式。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当中,由于通信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且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我们采取了卫星IDR传输设备+地面电路的传输方式、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事卫星终端、全球星终端)、VSAT远端站、卫星应急车等多种方式来保障应急通信。

一项交通应急任务可能涉及到公路、水路、运输、人员、机具设备等等方面,在指挥决策时也就需要对各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而目前这些基础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相关的业务部门手中,指挥中心在决策时要实现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直接分析还需要一个行业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建设过程,将行业内各业务数据整合到行业数据整合数据中心,这样指挥中心可以直接掌握行业所有业务数据,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作出指挥决策。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应急指挥决策要得到基础数据支持只能采取如图1中所示的方案,从行业数据资源中通过数据抽取和调用的方式,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要实现这种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指挥中心和业务数据所在部门有专用网络连接;二,业务数据库需向指挥中心开放数据访问权限;三,相关业务系统需向指挥中心提供查询分析模块或接口。

2 加强立法方面的工作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各国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立法工作,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发达国家,其应急法律体系大都已经成型。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作为应急管理的一部分,虽然上述国家也很少为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有所涉及。内容包括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的预案制定、应急预警与响应、救援行动、事后处置、机构设置与职责、资源调用、各类组织与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各个相关方面,正是基于这些法律法规,国外的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稳定地开展。

我国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8年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里特别提到。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备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里关于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是“铁道、交通、民航部门组织对被毁坏的铁道、公路、港口、空港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对于地震等重夫自然灾害的交通救灾应急,应当制定救急和减灾法案。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紧急事态和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程序,明确减灾救助的资源,界定相关政府结构的职能,明晰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关系。确立资产征用和补偿的范围与方式等重大问题,指导救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鉴于交通应急运输在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事件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为交通领域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于不同层级的交通应急,各级政府部门的处置规范,对于各个运输领域,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业单位都应制定相应的交通应急颓案。

3 组织体系的建设与保障

交通应急运输在地震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中的重要性,使得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必须依靠一套广而有效的蛆织机构体系来实现持续、高效地运转。部分发达国家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专职机构全面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应怠工作,如美国在其运输部下设了专职负责交通运输救急的支持委员食(ESF),日本由

消防厅主管全国的交通应急急救,而在地方,交通应急机构更为重要,它们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主体,承担着应急现场的指挥、协调、调度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交通应急组织。但我国也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2008年有关专家向交通部提出了在郑州设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议,交通部也表态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非常有必要,该提议提出在交通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以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及高速公路路警联合指挥中心等已有资源为基础,建立救助救援基地,连接周边省份各有关机构、部门,建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协调和服务河南、河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八省约21540公里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53400公里的40.3%)的应急保通工作。

4 加强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前瞻性设计

根据国内外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的财产损失分析。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损失会占地震灾害直接财产损失的1/4左右。其中,城市的桥梁、隧道、有轨交通等将受到严重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并在后续救援与疏散工作中及时使用;地面道路系统也将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堵塞。只有一部分道路系统可以保存下来,以承担后续的救援和疏散任务;水路交通受损最小,但破坏桥梁会成为水路的障碍。城市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存下来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交通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有很大区别。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来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方面的需要,同时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这些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因此,交通系统应急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在重大灾害中交通系统运行与组织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进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加强交通系统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謇袭击的可靠性评估。把灾害中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城市救援生命线的畅通和疏散需求,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5 宣传与社会动员

由于地震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从事救灾应急运输的相关人员常常会遇到许多在平时的运输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极少遇见和难以蓣料的问题。应急运输的环节、程序和处置技术也不同于日常运输管理活动,相应的应急运输预案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如何得到贯彻和落实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平时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动员机制具有两个方而的优点,一是经常性和社会化,即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经常性的灾害应对教育和准备;二是机制性,即有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灾害应对机制,而不是仅依靠临时性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因此,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体系及其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救灾力量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

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的特征决定了其不可能像地震、火灾和海上救助那样,建立一支完全专业化的救助队伍。只能依靠社会动员机制实现应急运输保障的目标。一方而,利用社会动员机制选择和掌握全社会的各种专业运输资源,通过交通主管部门或政府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明确其应急运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充分利用专业运输企业的运输力量,提高应急运输保障的效率和快速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而,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导致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应急运输需求,仅仅依靠本地的应急运输储备运力可能无法满足应急运输的需求,此时,需要发挥社会动员机制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各种运输资源及时地参与和承担应急运输保障任务。迅速地形成应急运输保障的增援队伍。保障应急运输的供给能力。

地震救援范文第10篇

地震发生之时,孙中山正在广东东江前线率兵和陈炯明叛军作战,当他听到日本人民遭遇不幸的消息之后,在9月4日代表中国人民致电日本皇室,表示诚挚的慰问,电文说:“天皇陛下、摄政王陛下、东京:请接受中国人民诚挚的慰问。由于贵国发生了巨大的灾祸,使贵国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我相信贵国有勇气和毅力克服这种困难。”

除了致电慰问外,孙中山还责成忠于他的四川讨贼军总司令熊克武在四川筹募赈款,援助日本灾民和在日受灾的华侨、留日学生。熊克武遵照孙中山的指示,马上通电四川省筹集赈灾资金,由于当时熊克武的四川讨贼军正在讨伐忠于北洋政府的四川地方小军阀,善款一时间难以募集,因此熊克武、刘成勋将军先从军费中垫付了大洋5万元(按购买力相当于现在1500万元人民币)汇交给中国驻日公使转发给日本灾民、在日受灾的华侨、中国留日学生。

孙中山之所以救援日本地震,有如下几点原因。一,日本朝野人士中有不少是其肝胆相照的真朋友,如犬养毅、头山满等,在日华侨商人、留学生均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他们曾或多或少支持过他领导的中国革命。二,作为其政敌的北洋政府已经开始救援日本地震,为了和它争夺合法性、民心、道义制高点、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孙中山必须有所表示。三,孙中山救援日本也和其日本观有关,他主张以日本为盟主、中国为副盟主的“大亚洲主义”,而且颇具超前意识。四,通过此举可以提高广州护法军政府的知名度、美誉和国际声望。五,孙中山具有儒家的仁爱、基督教的博爱思想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

中日是比邻而居的两个东亚强国,利益息息相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和则两利,斗则俱伤,而欧美一直对中日进行分化瓦解,分而治之。中日友好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符合中日人民的愿望,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孙中山对日本地震的支援,不但体现了他的仁爱心胸,也体现了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上一篇:汽车救援范文 下一篇:救援服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