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范文

时间:2023-11-02 23:00:08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1

一、选择适宜的语用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1.“消极用语”的存在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上课,最常见的就是对课文的一般性描叙,另一种是伴随着老师在课堂上无意的一些话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些被称为“消极用语”,而这些由消极用语引起的不良现象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积极用语避免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些教师一开篇就告诉同学们要感谢地震中的父亲,他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救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升华感情:我们也要谢谢自己的父亲,他们同样伟大。随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这么伟大?”“为什么儿子阿曼达要坚持等自己的父亲?”最后:“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们读一遍,重点笔记抄写在书上,升华感情,这节课也就这样乏味地结束了。

2.让积极语用的乐趣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但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言文字的乐趣,感受自主学习、自悟语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我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视频,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导学生来叙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朗读。音乐插入,让学生感受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凭着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台自编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现各自的表情与心理变化,感悟父爱的了不起。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和不理解的难句,老师加以指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互相解答。接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老师在旁边做讲解,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积极语用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快乐地锻炼,激活了儿童内在的言语需求,让学生适应了积极用语。

二、发挥积极语用的作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小学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各种上课“招式”都比较熟悉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富有气息。那么,该怎样改善这种现象呢?

要以学生为本,更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用最贴近学生语用的发展区去找准学习的支点。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谈话引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课后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名句。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同学回答:“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切切故乡情。”“悠悠天宇旷,月是故乡明。”……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兴致勃勃讨论后积极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想念。在同学们情感达到高潮时,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回答这是出自哪首诗。课件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文做铺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了解学情,四人小组交流读书所得,互听互评,让学生感性地朗读、品味。再如第二自然段:“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让学生读后写批注,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理解了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带着想像去补充自己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写出来或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种“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也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发言自主权,让学生充分表现,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去感受积极用语下小学课堂活泼动人的景象。

三、结论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2

前个星期,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学了以后,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课文讲的是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中,儿子的学校成了一片废墟.父亲抱着"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样的一个坚定的信念,不顾别人的劝阻,不怕别人的误解,最后,父亲挖到第38小时的时候,终于在瓦砾堆下救出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的事.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中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文中出现了3次,它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瓦砾堆下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爱他的儿子,父爱多么伟大啊!

我的父亲也很爱我,从一年级起,我有什么不会做的题都是爸爸教的.有一次,我有一道题目不会做,想了好一阵,还是不会.我跑去问爸爸,可爸爸却说:“ 自己做,不要一有不会就跑来问我.读多几次题目. ”我委屈极了,想,有什么了不起的,反正下午老师会讲,大不了不做,过了一会,爸爸进来,问我那道题做了没,我冷冷的说了声:“没”爸爸便交我做了.

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更加深了我对爸爸的爱.长大后,我一定会好好孝敬爸爸的.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灾后心理辅导;适应;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G62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96-02

1 个案档案

刘杰(化名),男,1998-09-13出生于四川省广源市青川县大桥镇某乡。父母均为现在该生就读小学所属街道范围内的一个工厂的工人。孩子来自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汶川地震后于2008年8月底转入我校就读,而此之前与祖父母生活在农村,就读于所属村小,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

2 问题概述

初来学校刘杰给人胆怯懦弱的印象:蜷缩在自己的座位上,不能大大方方的坐在位子上;不论上课还是课间都不敢跟人交流,一双大眼睛总是在小心翼翼的观察四周。接下来,在老师的鼓励下很多同学会主动与他交流,但是问题又来了:同学随意的拿起他桌上的一件文具想借机与他套近乎,可他非常紧张的把文具抢回来,并且把意图与他交流的同学推的很远。课间排队或者游戏时同学们间互有推搡,一旦碰到他,他会变的非常激动,疯狂的追打其他同学,把同学摁倒在地拼命的捶打。

1 原因分析

3.1 没有有效监护

小杰在2008年下半学年转入我校之前都是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属于留守儿童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比上代监护好在,监护人还是直系血亲,监护人一般会尽心尽力。但是这种监护有它无法弥补的缺陷。(一)由于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祖孙关系,一般监护人会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孩子。老人觉得孩子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父母之爱已经非常可怜,做为爷爷奶奶心中更是不舍,这种看似善意的爱却毁了孩子。(二)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不同,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老人们对很多新事物并不了解,祖孙之间“代沟”的形成难以避免。(三)老人家年纪大了,精力也比较有限。孩子年纪尚小,多新生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激情,但是年老的爷爷奶奶无法配合他,长期如此他对祖父母一代的信任和崇拜就会减退甚至消失,最后爷爷奶奶可能无法对他进行有效的管理。

3.2 父母关爱的缺失

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结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由于没有父母有计划的培养他与人交流的勇气和方法,也很少有与人交往的机会。他与人正常交往的能力远远不如生活在正常家庭的孩子。因而他渴望交往又不会交往,渴望爱又不会表达爱,时间久了,这样的体会变成了一种痛苦和压抑,最终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异常。最开始他渴望和父母在一起,这种渴望长期没有得到满足,于是父母在他的心里逐渐生疏,最后虽然来到父母身变,这时的父母对他而言就像是陌生人。此时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不能自然的亲近自己的父母,隔阂早已产生,并非一朝一夕。

在班级中他成绩不好,作业马虎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当老师给全班听写默写时他都全对,但是你让他单独默写他就什么也写不出来了,同学们多次举报他考试作弊。课间与人交往经常是以打架的方式,而且他也会选择比他弱小的,比他强的他不会去惹,这样一个经常欺负其他孩子的坏孩子形象就出现了。

3.3 父母的愧疚心理助长了孩子的恶性发展

刘杰的父母都是性情温和的人。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候,他们每次回家都给孩子买很多的零食,怕孩子委屈了,私下里还会给孩子很多的零用钱。给了一堆的零食给孩子却没有时间告诉孩子:什么叫分享。孩子觉得难得的零食应该属于自己,他小心的收自的享用,自私就这样渐渐的形成了。每次父母给的数额巨大的零用钱没有人指导他怎么花,他会买各种各样的小贴画,小玩具,参加小店里的抽奖。

虽然地震后,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心态还只是愧疚。任由孩子撒谎,把钱拿去上网,责备无力。而且当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觉得是自己一手造成,不是孩子的错,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指导和矫正,仅仅停留在愧疚当中。长期下去孩子就算来到了父母的身边,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在工厂工作的父母,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早出晚归,自己也根本没什么时间去真正的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

3.4 灾后第一时间里没有得到正规的心理指导

地震发展之后,孩子所在学校出现了房屋倒塌,有一个学生在地震中遇难。孩子所在的村镇也有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生命,或者落下身体的残疾。如果一个人在经历危机事件之后,不做心理辅导,可能表面上看似度过危机事件了,但还会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若干年后,有的人仍然会回想起那些场面,出现情绪扰动、从噩梦中惊醒等现象,或被相似的情景重新唤起创伤的记忆,造成创伤的累积。还有一部分人,长期无法度过危机,出现严重心理障碍,比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对他的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杰的亲人虽然没有在此次地震中丧生,但是地震的阴影也或多或少会有。有校友丧生,有同乡丧生,有新闻上每天报道的死亡人数。这样的外部环境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抹不去的。在一堂“感悟生命,情系灾区”的班会课上刘杰抽泣了,讲述起自己身边发生的悲剧,可见灾难在他的心中是存在的,并且已经在他的心中留下烙印。而这个孩子在灾难后没有专业的心理 辅导,忙着重建家园的爷爷奶奶没有时间照顾他,也没有地方照顾他,于是他被父母接到了父母工作的城市。虽然来到父母身边,当工作忙碌的父母哪有时间去时刻关注他,他的孤独只是换了个地点而已。接着来到学校,城乡的差异使他与其他同学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他没有自信反而有些自卑。他害怕周围的同学,充满了防备同时又极具进攻性。

4 问题解决尝试

4.1 指导家庭教育

刘杰的家长非常朴实,是中国千万农民工的代表。他们朴实善良,爱自己的孩子。忍受各种各样的痛苦,背井离乡来到大都市。在城市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城市的距离。没有文化,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只能做低收入的工作。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工作让家庭富裕起来;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孩子过上比自己那代人跟更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基于此我们需要对家长进行必要的指导:①注重孩子的卫生教育。孩子的衣服可以旧,但不可以脏。刘杰的衣服总不那么整洁干净:扣子掉了没补上;领子袖子不干净;衣服看不出原色而且皱巴巴的;白鞋子永远也不白其实这些虽然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事,但家长得认真对待,因为一个孩子生活在集体中,要和其他孩子融合在一起就必须有共同点。其他孩子都很整洁,而一个脏孩子与大家在这个方面就有些格格不入,自然受到排挤,无法与大家自然融合。所以家长首先要重视孩子的个人卫生,让他在这个方面和其他孩子一样。

②很多孩子的家长认为自己没文化没能力教育孩子,认为家长只要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没办法的。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坏是因为孩子的个人素质不行。但这样的观点必须改变。“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虽然时间久远,但却明确了教育子女是自己无法推卸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老师是孩子在校信息掌握人,家长不要觉得跟老师交流不好意思,而是要经常多跟老师接触,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便于抓住一切机会教育孩子。

③家长还应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多花时间陪孩子。怎么陪?孩子写作业有困惑,家长可以坐在孩子身边陪他,帮他一起思考,陪他渡过难关。周末有时间和孩子多进行语言交流。创造情景,例如:一起去公园,一起做饭,一起打扫卫生等。这样才能更近一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孩子对家长也不会感到那么陌生了,孩子跟家长亲近了,他才能更理解家长,明白家长的苦衷。

4.2 激发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①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让儿童教育儿童”比单纯的教师教育更有效。集体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这类特殊的孩子,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感受到尊严与温暖。这样他们才会对班级产生向往感,感到亲切。因此我利用班会队会等课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让大家知道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每个人都需要机会。给班干部们做思想工作,让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逐渐形成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的气氛。

②老师多关注,多点时间来谈心:基于他的特殊性,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很广,不拘限于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喜怒哀乐,消除他的困惑与迷茫,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他是老师心中最牵挂的学生。生病了,我把他送到医务室;体育课受伤了,给他擦药,鼓励他男子汉要勇敢;生日到了,给他送一件他小礼物,让全班同学为他庆祝。我还尽量找他的闪光点,每次的举手发言都会鼓励他。渐渐的他有自信了、也有上进心了,有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上来了。进步的他又得到老师的称赞,同学的羡慕,越来越有自信,心理也越来越明朗。这样教育的效果逐渐展露出来,孩子的内心开始良性发展。

③挖掘社会力量 协助孩子成长:孩子进入城市,也就从原来的农村社区,来到现在的城市社区,融入社区是必要也是自然。社区会给这些外来建设者的孩子怎样的帮助了?六一的慰问、暑假寒假的社区活动,不管是本户居民的孩子,还是外户居民的孩子都享有同等的权利。让这些孩子自然的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社区大家庭的一员。那觉得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外人的想法就会逐渐淡漠,孩子的自尊心才会不断增强。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杰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课间和其他同伴们一起嬉戏。总之,一个孩子的身心、人格、思想的健康发展离开不了教育。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营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象刘杰这样的特殊的群体正处于教育的重要阶段,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爱。才能使他融入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中来,让他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刘电之 教育科学出版社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4

那些天,学习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文中那种深厚的父子亲情,深深的震撼了我。文中大体意思是: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冲向孩子的学校,当时学校已经倒塌,别人都放弃了寻找孩子,只有这个父亲坚信他的儿子在等着他来救他,父亲不停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

自从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奥林匹克的练习题。当做到一道推理题时,我被难住了,不知道从哪儿想起,我心烦气燥,便把本子放到一旁,有点想放弃。这时我想起《地震中的父与子》里的父亲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面对困难时,不动摇,不放弃,苦苦的挖掘了38小时,将自己的孩子救出时,于是我就又拿起本子做了起来,查找资料,我想来想去,终于知道怎么做了。

相比之下我十分缺乏这种坚定的信念,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我要加强培养信念,面对困难时要迎头而上,充满自信心。

山东省烟台市芝水小学四年级:张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5

——读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一个个严格的要求,一张张慈祥的笑容,一句句亲切的话语,一声声热情的鼓励……都是父母对我们的爱,这爱比山高,比海深,从我们出生起,就沐浴在这种爱里,在爱里长高、长大。

这篇课文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课文歌颂了父亲,赞扬了父亲,但是父爱促使这位父亲不停地、不吃、不喝、不睡地挖了38小时,这是多么有惊人、多么超出常人的毅力!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下救出儿子和14名同学的故事。

那么,是什么让这位父亲挖了38小时,因为,父爱的力量洋溢着他的全身,还是因为他曾经对儿子阿曼达许过的诺言:不论发生什么事,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所以父亲才拼命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要救我的儿子!他不会死,他在等我!其实,在那种情况下,说他失常,但失常得很伟大!说他不失常,却不失常得很惊人!

我明白了,什么是爱,爱是不疲倦的,爱是坚持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这些让我想起2008年黑色的5·12,也是爱产生的力量,也是爱拯救了我们的兄弟姐妹,是爱成就了我们大家!爱的力量是无穷大!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6

最近,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深深地被这一首父爱的颂歌所感染了 。

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有一年,美国洛衫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后,冲向孩子的学校.正当他望着废墟绝望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于是,他开始挖掘已经变为废墟的儿子的教室.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人来阻止他,可这位父亲不管不顾,坚定地挖了38个小时,最终他成功地把包括自己儿子在内的14名同学救了出来.

读了课文以后,我想:这位拥有着一颗对儿子责任心的父亲秉乘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心理,坚定不移的挖了38个小时,这是多么伟大而又令人敬佩的父爱呀!而他的儿子呢?满怀着对父亲的信任等了38个小时,而且不单自个儿等,还带动自己的同学一起等,这样才使其他的孩子也活了下来.在安全出口开辟出来以后,他又冒着再次坍塌的危险,先人后己,让自己的同学先出去,自己则最后出去,这是多么了不起呀!

但是,这篇文章不仅有令我感动的地方,还有些地方,使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比如,"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的离开.”读到这里,我十分气愤:这些父母怎么可以这样呢?他们怎么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怎么可能放弃自己孩子的生还的一线希望呢?还有,"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快回家吧!”这一段话令我恼怒,想到:我们中国不久前,也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可是,我们并不是像你们一样,放弃生命,而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体会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一颗责任心有多么伟大,感受到了,孩子对父亲的信任,明白到世界上不只有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父爱也如此,不过,还有一项---默默无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7

今天我们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它讲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与他儿子的故事。父亲跑道儿子上学的学校,看到一片废墟的学校时,仍要救自己的孩子。而别的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都悲观失望的走了,路过的人见到他在废墟中不停的挖,都以为他疯了,所以没有帮助他,最后经过他坚持不懈的挖,终于救出了儿子。通过读这篇文章,使我懂了一个道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是一种伟大而无私的爱。”

文中讲到父亲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会和你在一起。”就因为父亲对儿子说了这句话才使父子重逢。它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正是有这种爱,也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承诺:我总会和儿子在一起。当他面对一片废墟,在所有人都选择放弃时,这句话使父亲想起了自己的承诺,于是他就坚持挖,最后终于救出了儿子。但儿子让别的同学先出去,这又是因为有这句话,才使儿子有这样坚定的信心!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事要有必胜的信心,再就是要对周围的人有爱心。读了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上三年级,因长水痘发高烧。我都烧到40度了,虽然吃了退烧药也不见疗效,爸爸妈妈见了这个情况很着急。便用热水在我身上擦了许多遍,一夜都没睡,才把我的烧由40度变成了36度。这都是爱把我救了。

这种爱真伟大呀!今后我也要向文中父亲那样,用爱去关心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向儿子那样,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篇8

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小小的我驶向彼岸,是爱的动力,是爱的决心,是爱的毅力,是爱的自信,才使我到达彼岸,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高尚的,爱是崇高的!自从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我才真正了解到父爱的无私、伟大。

文章记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后,一位年轻的父亲不顾各种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在人们认为几乎不存在希望的情况下,执著地从瓦砾堆中营救儿子的动人事迹。

没有这种无私而伟大的父爱,谁也不可能坚持这样长时间的、希望渺茫而危机四伏的挖掘,儿子也许便因为人们的放弃而葬身于瓦砾堆中。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也许,我们的爸爸平常对我们的关爱不像妈妈那样无微不至,但我们仍然能时时感到父爱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闫老师对我们说,区里要进行古诗背诵比赛,让我们把背过的诗打印。其他人都不屑一顾,我却牢记在心,一回到家,就急忙告诉了爸爸,爸爸一听,立刻给我忙活起来。

晚上,我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可谁知爸爸努力抵抗着“睡魔”的干扰,依然给我打印着,生怕我完不成老师交给的任务。第二天,我一起床,发现爸爸的眼睛变成了“熊猫眼”,妈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我感动极了。

还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大人给我买自己心爱的玩具、零食,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有时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也许,爸爸的爱不是生病时的陪伴和呵护;不是考试前的千叮咛万嘱咐;不是睡觉时给我们盖被子的身影。但是,父爱,同样是伟大的。

上一篇:我的好朋友爸爸范文 下一篇:一辈子的朋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