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19:17:40

地震教案

地震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震中的父与子》 说课教案

The prelection teaching plan of the text Father and Son in the Earthquake

Hai Ying

【Abstract】This paper is the about the preletion teaching plan of the text, Father and Son in the Earthquake. The writer has made an expatiation from the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goal, teaching emphasis and difficulty, method of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design of the writing on blackboard.

【Keywords】Father and Son in the Earthquake Prelection teaching plan

1.说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后,一所小学不幸倒塌,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哭喊过后,绝望地离开了。而其中一位父亲他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营救,因为他曾经向儿子承诺过: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和阻拦,日以继夜地挖了38个小时,直至救出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是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极力烘托情感,让学生在研读、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本中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2.说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研读方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说教学重点、难点。

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3.2 教学难点:理解“了不起”的含义及“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说教法、学法。本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法、点播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是以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并辅以小组合作研究。

5.说教学设计。

5.1 激情引趣,导入新课。新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

本文发生在地震后的一片废墟上,这样的特定场景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但是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留下的震撼还让人心有余悸。所以我在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大地震的录像,并通过音乐的渲染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看后让学生谈感受。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开了个好头。

5.2 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学生先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对这对父子的评价是什么?学生不难答出,作者对这对父子的评价是“了不起”。

5.3 精品细读,感悟父子的了不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细读课文,画出表现父子“了不起”的词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5.4 品词析句,以训练促人文。语文教学应体现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解析之外。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汇报中抓住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词语反复读,细细品,在体会父亲了不起的同时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在品味阿曼达的了不起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父亲在废墟外挖了38个小时,阿曼达在废墟下也等了38个小时,那么此时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从而多渠道、多角度地理解了文章的精髓。

5.5 以读为本,感悟父子之爱的力量源泉。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读是关键,读是悟的基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于是,我设计了多种方式的读,有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力求将每个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并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找到文章的中心线索,也是支撑父子战胜困难的信念,即: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6 对比感悟,升华父爱的伟大。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找出了描写其他父母言行的词句,并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从他们“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词语可以体会到这些父母也很爱他们的孩子,但是文中这位父亲的爱更加不寻常,他的爱更执着、更深厚,充分体现出“不抛弃,不放弃”这句话的真谛。这位父亲用他的爱创作出了奇迹。

5.7 回归整体,拓展阅读。“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让学生在丰富的阅读实践中体验语言的魅力,品味亲情的幸福,享受阅读的乐趣,这才是树立大语文观的宗旨。因此,我在这部分补充了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父爱,懂得轰轰烈烈是父爱,平平淡淡也是父爱,他们一样伟大。然后给学生一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的阅读材料:《点亮一盏灯》、《游子吟》、《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目的是让学生的阅读从课堂走到课外。

最后在成龙演唱的《生死不离》这首歌曲中结束本课,同学们伴着歌声离开教室。

6.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适当铺垫;忌浅忌偏;且慢结论;交流互动

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种好的教育理念应当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预见性,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思想的转变,特别是课堂教学要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从教师单向传递向师生间多向交流转变。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师生之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提问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本手段,在引入新知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被采用。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提问方式不恰当,就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之同的交流互动过程就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教师设计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学生追索答案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重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需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课堂提问水平,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问题的设计要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问题的设计是整个师生互动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就会影响师生互动的效果,甚至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要设计出精妙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能够全面的、准确的、深刻的把握教材,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即教师要达到“用教材”的境界而不是只有“教教材”的水平。不少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较注重知与不知、使与不使的问题,而忽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教材的分析,能同时考虑学情和教情的不多见。比如教师在讲“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时,甲的问题是:“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地表形态有没有变化?” 乙的问题是:“据报载在我国台湾海峡发现有煤炭资源,怎么解释这种现象?”甲的问题仅仅是根据教材所要讲述的内容,为提问而提问的问题,谈不上什么设计。乙的问题设计显然更为精妙,体现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对此问题也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思维能够很顺利地引入到这一问题的讲解中。

第二,问题提出应有适当铺垫

尽量少用单句直问。单句直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问题指向所需获得的答案或结果,学生可以直接作出回答。这种提问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较快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切换,但往往因为缺少铺垫,答题门槛过高,学生—时难以作答而导致心理紧张,使师生交流难以顺利进行。问题设计好了,还必须研究提问方式,问题的提出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不要用教师的思维过程去替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做到学生按照问题思维过程,能自然得出结论。比如在讲:“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时,甲的提问是:“日本为什么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乙的提问是:“请同学们回忆世界主要的地震带,再看日本所处的位置,思考日本为什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乙的提问方式明显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活动过程,结论的得出体现了“自然”二字;而甲的提问方式大多数学生不能直接作答,学生缺乏思考的空间,缺少思维的启迪过程。

第三,问题设计忌浅忌偏

师生交流互动中的问题,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引”和“导”,“引”即引出教师或教材欲讲解的问题和内容:“导”即让学生根据问题的设计思路,自然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切忌牵强。问题设计的“浅”是指学生完全没有思考空间和认知过程,可以不假思索的随口作出回答,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启迪无任何意义。问题的“偏”是指问题的设计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上规律的无序;另一种情况是指问题答案存在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师生问答的结果是“引”而“不当”,造成教学上的混乱。比如教师在讲“西亚和北非”时问:“埃及在非洲的什么部位?”这样的问题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显然过浅。又如教师在讲“地球的形状”时问:“地球为什么是扁球体?”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无法回答的。再如教师在讲:“日照与赤道方位”时问:“我校教学楼的朝向哪一幢最合理?”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可能与教材将要阐述的观点完全相反。因为教学楼中有的因光照条件太好——太阳暴晒,会出现影响学生上课的情况。这就是“引”而“不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四,不要忙于获得结论

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学生答题并非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时,为了尽快获得结论,教师往往对学生不够准确或近似的答案不予理睬,大量地采用转问他人的形式,直至问到自己所期望的答案。这里缺少关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启迪。在转问无果时,干脆师代生答,这样既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同时学生对问题的答案也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教师在讲“黄赤交角”时问:“黄赤交角扩大后,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学生很难直接回答。如果把问题变换为:“五带的范围是如何划分的?五带划分的界线与黄赤交角有什么关系?如果黄赤交角扩大,会对五带的范围有何影响?”第二种形式大多数同学能正确答出,当然花的时间要更多,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如果教师只是忙于得出答案,学生就只能是记住这个答案而不是会解答这种问题。

第五,师生交流互动不要受教案的束缚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跳出教案和教材的束缚,过分关注教学进度,硬是按照自己预先的设计,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案中来,在问答过程中牢牢抓住是否与自己的设计好的教案程序相吻合。教案的设计只关注教学内容,关注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自己需要的结论。当然,教案是为了教而准备的,应该是教学中的参考和依据,但教案是死的,教学过程是活的,只有做到课前课后有教案,课中无教案,才能真正把课上活。要相信,师生互动的精彩是无法预约的。

地震教案范文第3篇

生活理念地理课堂教学设计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地理湘教版教材地理优质课大赛,是一次高水平的教学比赛。经过激烈的角逐,江苏徐州树人中学的刘剑老师获得了初中组特等奖的好成绩,同时该课还作为示范课例刻录成光盘随《教师教学用书》一并全国发行。欣喜之余,笔者更多的是对“什么样的地理课才算是一堂好课”进行了深入思考,并且重新梳理了整个备课过程,希望从中得出一点启示。

一、课堂重播

环节一:生活引领,预热课堂

一首歌曲:课前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叮当猫》主题曲配以和日本相关的图片展示。

一句问候:“はじ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水到渠成:从播放的音乐和刚才的问候中大家肯定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国家。

环节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1:自我感知,整体把握

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说出从哪些方面介绍日本。

探究2:查阅地图,认准位置

合作探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邻国位置。

纬度位置:北纬22度到北纬48度左右,东经130度到东经145度。南北狭长,东西狭窄。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亚洲的东部,太平洋西岸。

邻国位置:北面隔海与俄罗斯相邻,西南以朝鲜海峡与韩国为界,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探究3:描画轮廓,记住地名

教师板画日本轮廓图,学生描绘日本轮廓图(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标出以下地名:

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太平洋、日本海、濑户内海、津轻海峡、朝鲜海峡、东京湾、富士山、关东平原等。

探究4:研读地图,分析地形

日本地形图:看地形图颜色(图例中的海拔高度)探究出日本地形特点。

探究5:查找资料,归纳气候

提供世界气候、亚洲气候分布图,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图。探究得出日本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探究6:模拟防震,学以致用

(1)视频《3.11日本大地震》片段;

(2)板块学说分析日本多地震、多火山;

(3)讲清“十六字”防震口诀:“保持镇静,灭火断电,就近躲避,抱头闭眼。”

(4)防震演练。模拟地震发生时,学生在教室就地躲避的情景。

环节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日本自然环境诗歌

日本四大岛本州面积大

海岸曲折长人稠地狭小

山地丘陵多地震活动频

温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

森林水力丰矿产资源少

环境是基础要点要记清

环节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试题设计原则:(1)按照认知规律,面向全体,由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2)尊重生活理念,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2.比赛规则:(1)采用快速抢答的方法,当老师读完试题后,说“开始”方能抢答,否则无效。(2)抢答时不必举手,只需站起或走上讲台作答即可。(3)评选出优胜小组和先进个人,颁发奖品。

3.试题设计:(1)日本是岛国还是临海国?中国呢?(2)日本领土主要有哪四大岛组成?(3)日本的最大的岛是?(4)日本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还是以山地平原为主?(5)日本的气候具有大陆性质还是海洋性质?(6)日本的最高山是?(7)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做,就近演示?(8)“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可以看到广阔的原野,可是在日本却发现很多农田面积都很小,这是为什么?”日本人种地只能用一些小型的农业器具?这是为什么?”(9)“每年的9月1日,我国的中学生都背起书包进入新的学年,聆听老师的新学年的教导,可是在日本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防震演习的图片):为什么?”

二、备课历程

第一环节:“三路”合一,自主备课

备课首先要领会编者的编写意图,即“编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即“学路”;凸显自己的教学特色,即“教路”,做到编路、学路、教路“三路”合一。基于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研读课标,领会精神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课标是根,教材是树,无论大树怎样枝繁叶茂,始终是和根相连的。关于课标认识国家自然环境部分的内容标准:

(l)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精神:第一,厘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第二,无图不成课,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是学习的重要工具。确立本节课要以地图为探索主线;第三,明确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国家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2.钻研教材,突出重点

教材是个例子,教材内容不应该等于教学内容,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必须对教材进行必要地增删、取舍、重组、包装和加工,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我们对教材做了细致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第二环节:构思环节,创新备课

有人说,课堂教学就像一部电影。结构上要有起伏:铺垫、过渡、高潮、结局等。而教学重在思考,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有人硬是说课堂像电影的话,那么我想课堂的演员应该是学生,教师是跑龙套的服务生,课堂当中的结构就是教学场景的组合和变化。教学中心问题是逐层展开的:有引入、有铺垫、有深入,是逐层展开的过程。过去讲授国家地理时,就是按照自然和人文两方面,从位置与范围、地形、河流、气候、自然资源与灾害,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民族、地区文化等方面逐一分析,分析的时候大多的情况就是拿一幅地图让学生阅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人归纳为“地理八股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地理八股,我认为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错就错在严格按照以上罗列的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学生们不爱学习地理的主要原因就是内容陈腐,与生活关系不密切,体会不到知识的价值,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这节课我在内容上虽然基本上是按照上面呈述的几个方面来考虑的,但是出现的先后顺序,轻重详略,而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具体特点有所侧重取舍的。起初我们设计三个环节:环节一:地理观察;环节二:地理探究;环节三:地理新闻。后来经过斟酌,我们改为四个环节,六大探究主题,从逻辑上讲是合理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三环节:课堂演练,反思备课

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备课因反思而永恒。课堂是天然河,而不是人工渠:基于教案,高于教案。教案是预设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还没有发生,教师按照对学生的分析,对教材的分析,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然后在假设的情况下制订的教学方案。教案是教师上课的基本要求,没有教案不能上课,因为编制教案的过程就是充分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的过程,无论是在知识的准备上,重难点的处理上,还是在教法的的设计上都事先精心考虑,周

密安排。如果你把教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都原封不动的在课堂上实行,这样就僵化了师生的思维,肯定是失败的课堂。很多经验欠缺的教师不是他教案设计得不好,而是教案实施的不好。只知道忠诚地完成教案,不关注课堂的生成。如在探究日本位置时,惯性思维是,大部分学生说纬度大约是从30°N~45°N,经度大约是130°E~145°E。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是30°N~45°N,而是24°N~45°N,琉球群岛南端在24°N左右。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同学,鼓励其他同学要向他一样要仔细认真地看图,不放过任何死角。学生的及时发现,老师的简短表扬,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深远的。在教案的再设计过程中我就注意这一问题。另外,在课堂演练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简案的书写问题、姿体语言的运用、教师的站位、走位、时间的调配问题、教鞭的使用、主板书和副板书搭配问题、彩色粉笔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控、抢答问题的组织等这些细节,我们都做了认真的准备和调控。

三、心灵感悟

1.“虚实”结合,“色香味”全

评优课也好,家常课也罢,我们既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掩饰下,我行我素;也不能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固守着知识的本位;地理课既要有“恋人”般的浪漫,还要有“夫妻”般的朴实;既要一招一式“练武”,还要扎扎实实“练功”,即“虚实”结合,“色香味”俱全。做到尊重生活理念,有思想、有文化、有知识、有智慧、有亮点,从而达到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学生学会了吗?过程方法――学生会学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得愉快吗)的和谐统一。

2.“声气”和谐,“喜烦”明显

无论什么类型的地理课,“四声、四气”不能少,“四声”即师生的掌声、笑声、讨论声、质疑声不能少,老师的勇气、底气、大气、精神气即“四气”不可无。不论什么地理课,都有“喜烦”之别。即喜现代,烦传统;喜生成,烦教条;喜动,烦静。

3.做毕福剑,不做易中天

地震教案范文第4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就人的发展而言影响重大。创设情境是我们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他们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抽象思维尚未形成,教师要善于设法创设情境,善于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如我在教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课文讲述的是1998年美国洛杉矶发生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由于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课文内容有很大距离,我以刚刚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在声与画的渲染下,把学生的思维拉向地震的惨烈现场。学生一下子被影片中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地震画面感染了,为后文学生体会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做好了铺垫。

当然,还可以用游戏激趣、悬念激趣、活动激趣等常用方法。总之,教师应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信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的那句话:“兴趣象柴,即可点燃,也可捣毁。”

三、构造合理的评价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地震教案范文第5篇

廿二载讲坛春秋 谱写耀眼育人华章

“照教材讲述而没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思想,这是‘念书’不是‘教书’。年年一样的教本,但应是年年不一样的教案。”颜丹平所教授的“地球科学概论”,是学校具有60多年历史的经典课程。多年来,他在传承前辈经典的同时,坚持及时和准确地将地球科学领域发表的重要论文、即时发生的重大事件渗透进课堂,他的教学内容每年、每课随时更新。

教学主张因人而宜,针对地质类与非地质类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颜丹平始终坚持灵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在教学中,他采用大量图件、动画、小影片等,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既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又便于学生记录,从而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和通俗。

在颜丹平的课堂上,他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和研究,完成课后作业、小论文、报告等,经过教师修改后进行3分钟~ 5分钟简短的演讲,然后在学生间进行提问与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并将这种讨论计入学期考核,课堂演讲获得同学积极响应者可以获得加分,从而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与学习中来。

从1999年起,颜丹平与教学成员一起,开发完成《地球科学概论A》和《地球科学概论B》两套多媒体课件,教案采用了全新的思路,文、图、动画和电影短片相配合。经多年实践和不断补充修改,教案得到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每年更新率在10%以上。多媒体教案为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20余所兄弟院校所采用,也成为学校“地球科学概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学术和教学之外,颜丹平更是一位亲人和朋友。他生活简朴,谦逊随和,淡泊名利,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怀备至,倾注爱心,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他办公室的门总是开着,随时欢迎学生去请教和讨论问题。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2005级毕业生刘鹤说:“有一次老师听到我的工作上遇到了一些挫折,连夜和我通电话询问情况,并和我一起认真分析,鼓励我继续努力……”

“千做万做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这是颜丹平教授最为推崇的一句话。他教过和指导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数千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有的已步入国外著名学府继续深造,也有的已成为科研机构的研究员、大学教授……

求实创新锐意进取 地学领域勇攀高峰

作为学校构造解析学方向的学科带头人,颜丹平始终站在学科前沿,为学科建设服务,以研究成果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他积极承担科研项目,1985年~2013年间,先后在北京西山、雪峰山―武陵山构造带、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松潘―甘孜造山带等进行构造变形分析、盆地山脉关系、构造年代学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科研工作。其中,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作为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第一时间奔赴灾后一线,出色地完成了工作,被九三学社北京市委评为2008年“抗震救灾赴一线工作”先进个人,并获得时任总理的接见。

他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传承和创新,同时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强调野外工作中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于构造地质学研究来说,野外地质调查是关键,颜丹平踏勘了几千处华南和藏东的地质露头,掌握了多种造山带和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特征。研究过程中,他始终强调实事求是,重视野外地质调查与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以及不同资料、不同方法的相互验证。他经常对学生说:“做学问,要实事求是,敢为人先,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威。”这是他对学术内涵的深刻领悟和恪守的准则。

目前,颜丹平已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专题3项,部级重大专项项目1项,合作项目6项;作为主要研究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部级重点攻关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4个,油气田勘探开发研究项目多项;已发表各类研究论文、专著和教材共100余篇/本,其中在国际SCI检索杂志30余篇,以第一作者名义发表15篇(2篇为摘要),SCI引用近690余次。

尽心当好政协委员 为国为民建言献策

1998年12月,颜丹平加入九三学社,2012年由校党委推荐被选为海淀区第九届政协委员,2013年担任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颜丹平在政协工作中,从自身从事的构造地质教学和研究领域出发提交了《关于“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地质―地理、生态和人文资源,建设北京西山综合休闲旅游区”的建议》的提案,以及《关于在海淀西山增设地质―地理科学景点和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建议》提案。为了加深民众对西山地质―地理景观的认识,扩大提案的影响,他还应海淀区政协邀请,专门为区政协常委会作了《北京西山地质成因》的专题报告。经过他的努力,提案交上去后,得到了北京市旅游委、海淀区政府和区科协的高度重视。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颜丹平还经常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如实反映社情民意。他多次抽出时间,在不同时间段对成府路至中关村五道口周边的道路进行实地考察,并到海淀交通支队调研,综合分析了造成五道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关于“综合治理和进一步改善成府路至中关村五道通状况”的建议》的提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三条可行性解决方案。

另外,颜丹平还参加了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教体文卫委员会和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的大量调研活动;就我国地震防灾、减灾问题及其对策与规划、地质等艰苦专业学生思想状况跟踪调研等方面,向有关部门进行呼吁,并提交了意见和建议。

地震教案范文第6篇

【现场对话】

笔者:你认为这篇课文的风格与其他课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主持人:这篇课文属于情感类教材,但思想性很浓,教育性也很强,其他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笔者:你认为这篇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主持人:活动前,我看了教学参考书,上网找了好几篇别人上课的教案,没有发现他们对教材结构有分析,我觉得这篇课文的结构不是很清晰,就是讲了几个时间,很难弄清。

笔者:你认为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

主持人:这篇课文讲的是地震来临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习谭老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知道谭千秋老师是一位英雄,要引导学生学英雄,当英雄。

笔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你认为这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怎样?

主持人: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心情很沉重,感觉整篇课文的情感调子比较灰色,尤其是“最后”两个字让人觉得很伤感。

【深度思考】

以上对话告诉我们,这位教师虽然知道这是一篇情感类的课文,但并没有真正读懂课文,没有弄清楚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怎么回事,只知道看教参和上网找教案,不知道如何去解读。那么如何去解读这类教材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思考。

一、析课题,弄清文本结构

当我们拿到一篇课文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课题,课题是课文的旗帜和眼睛,常常隐含着课文的脉络,透过它,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探寻出课文的行文结构。虽然有的课题直接显示结构,但大多数课题不直接显示,我们可以通过对课题审、读、问、拓、比、琢等行为来分析结构,弄清文脉。《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的题目没有直接显示课文结构,我们可以这样来对课题进行分析:课文几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按什么顺序来写?采用了哪些方法?通过思考,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文三处写到了“最后的姿势”,第一处是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对谭千秋具体动作的描述,第二处是地震后救援人员的叙述,第三处既是对谭千秋的评价,更是直接点题。读着这三处描写,我们就能发现课文是按照地震前、地震时、地震后的顺序来写的,先写地震前谭千秋对家人和学生的行为,再写地震发生时的危急时刻谭千秋的言行,最后写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评价,借助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多角度、立体式地歌颂了谭千秋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这样解读,课文的脉络就很清楚了。

二、寻文眼,体悟文本情感

俗话说,“言为心声”。每一篇课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那份情感,这类课文尤其明显。如何去体会这份情感呢?抓“文眼”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方法。“文眼”是课文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是窥探作者情感的窗口。它一般在课文的开头或结尾,有的就在课题里。因此,读这类课文时,我们要寻找“文眼”,通过追问“文眼”来把握情感。仔细读一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课文始终是围绕“最后的姿势”这句话来写的,其中“最后”二字最打动人心。因此,这篇课文的“文眼”用一个句子来概括就是标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最后”二字。读着“最后”这个沉甸甸的词语,追问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会越来越清晰:为什么是最后的姿势而不是感人的姿势?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姿势?叩问文眼,反复阅读文本,我们豁然开朗:这是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对工作负责任的姿势,是留给人们的永恒的姿势,是用生命诠释对学生爱的姿势……读着读着,我们会自然明白:课文不仅仅是一件事情的叙述,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的传达,一首爱的赞歌。

三、循线索,明了选材特点

这类课文的写作线索一般很清晰,常常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材料,选材典型。阅读这类课文,先要沿着写作线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板块,弄清楚文章选取了哪些典型场景,然后细腻深入的品读,弄清楚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如何来组织材料的,从而明了课文的选材特点。初读《最后的姿势》,我们很容易发现课文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循着亲切一震颤一赞颂的情感变化线索,选取了三个不同时段的场面:一是地震前谭千秋带女儿散步和给学生讲课的温馨场面,二是地震中谭千秋在危急关头舍己救人的紧张而让人震颤的场面,三是地震后人们对谭千秋的深情追忆的场面。仔细读读这三个场面,又会发现这三个场面的选材各不相同,第一场面选取的是平常的生活材料,第二个场面选取了在地震这个特殊环境下谭千秋的语言动作材料,第三个场面选取的是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同事这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对话材料,从侧面烘托谭千秋在地震中的的高大形象,最后夹叙夹议,通过议论,点明中心。整体再读这些场面,又会发现整篇课文的选材不仅典型而且巧妙。课文选取了5 . 12汶川大地震这个典型环境中的一位普通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这位普通人不普通的举动,以小见大,以平常现伟大,使人物丰满、细腻、生动。三读过后,这篇课文在选材上的特点也就一目了然了。

四、究背景,把握文本价值

这类课文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言语层面,更体现茌精神层面。它不仅强调真实性,更强调时代性和教育性。而时代性和教育性与课文特定的写作背景密不可分。我们阅读这类课文时,应把课文中所描述的事件放在特定的背景中去审视,深入地思考这件事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意义与价值,明了作者宣传这件事的用意所在。不少教师在读《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时,不能真正领会课文最后一句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的含义,认为作者仅仅是在宣传英雄,让人们学做英雄。如果我们从作者写这篇课文的背景去思考,我们就会有新的认识。这篇课文是根据5. 12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主要记叙了四川省特级教师、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在这次地震中,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宣传这件事?当代中国人最缺乏的是什么?这位教师的行为对当代人有怎样的教育意义?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我们就会发现,课文不仅是在告诉人们,在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谭千秋老师用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保护了学生,展现了一位教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用生命诠释了师德灵魂,更是在教育当下的人们面临灾难时应如何选择,如何在灾难中保持今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进而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岗敬业,做一个有爱、有责任、有道德的人。

情感类课文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一类比较难解读的课文。我们在阅读这类教材时,只要能够追寻到以上四个抓手,深入思考,就能准确地解读这类课文。

地震教案范文第7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作的十七大政治演讲;学习有关“十七大”会议文件精神及《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十七大演讲学习百问》中国共产程》观看了金钊教授做的以改革创新精神,本学期积极参与学校和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政治学习和活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到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系列活动中来。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辅导演讲;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重要论述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北京市及大兴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重要文件、政策、法规和有关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理念等内容。学习中坚持做学习笔记,撰写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和“迎奥运,庆七一,话改革”主题征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好各项工作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5月12日。以总书记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震撼人心…从抗震救灾中,看到党和政府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在巨灾考验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和党员干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协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创新的工作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灾区的重建和奥运的胜利召开做出的最大贡献。

二、工作方面

对上传的资源及时进行审核。1认真做好“教育资源库”维护管理工作。

2教育教学资源收集与管理工作:

1对原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打包压缩(小学各学科素材480m中学各科素材720m为上传资源工作打好基础。

空虚“大兴教育资源库”和“大兴教师进修学校网站”/资源下载板块各学科教育资源内容。共收集下载中小学各学科教案、课件、试题共10.9g各学科教案1185个、课件898个、试题267套)还有一局部资源已完成了购买(76个订单约800余个教育资源)等待下载。从“电驴网”上下载各方面内容的通用资源约48g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百科等视频教学参考片和电子图书资源。2收集下载和上传教育资源。

含课件659个、课件素材类1.35g、创新教案、学案设计235个,完成上传了中小学各科教学资源。初中九个学科的新突破同步练习38册,各类视频资源238个,华夏神话》小说精品集》系列专辑等音频资源136集,电子杂志类83期、电子图书《中华古典精华文库》鲁迅作品全集》汶川大地震(纪实、追思、振兴)系列丛书等168部,大大丰富了区的教育资源。对每个上传的资源进行了资源属性设置,并在教师研修网各学科协作组中都进行了有效的资源链接。

配合市教科院关于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数图”应用综合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3依照市教委要求。拟定了区的具体的活动措施及评比活动方案。参与了市教育网络和信心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版的论证验收会。下学期组织开展综合评比活动)

三、业务学习方面

对自己做好资源的下载、整理与上传起到很大的协助。工作中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了解决的方法,本学期能够注重业务知识学习。学习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掌握了罕见的文件压缩格式、音视频文件格式的转换;各种图片格式和各类多媒体文件格式的适用范围;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学习提高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有些已经付诸于工作实践中。对在学习中比较难记的知识一一做了学习笔记,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四、其他工作

1完成了一些学校的服务性工作;

2认真做好了党小组的事务性工作及领导交给的临时性工作。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地震教案范文第8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震撼人心……从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的是党和政府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在巨灾考验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和党员干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我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创新的工作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灾区的重建和奥运的胜利召开做出的最大贡献。

二、工作方面

1、认真做好“教育资源库”的维护管理工作,对上传的资源及时进行审核。

2、教育教学资源收集与管理工作:

(1)对原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打包压缩(小学各学科素材480m、中学各科素材720m),为上传资源工作打好基础。

(2)收集下载和上传教育资源,充实“大兴教育资源库”和“大兴教师进修学校网站”/资源下载板块各学科教育资源内容。共收集下载中小学各学科教案、课件、试题共10.9g(各学科教案1185个、课件898个、试题267套)。还有一部分资源已完成了购买(76个订单约800余个教育资源)等待下载。从“电驴网”上下载各方面内容的通用资源约48g,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百科等视频教学参考片和电子图书资源。

完成上传了中小学各科教学资源,含课件659个、课件素材类1.35g、创新教案、学案设计235个,初中九个学科的新突破同步练习38册,各类视频资源238个,《华夏神话》、《小说精品集》系列专辑等音频资源136集,电子杂志类83期、电子图书《中华古典精华文库》、《鲁迅作品全集》、汶川大地震(纪实、追思、振兴)系列丛书等168部,大大丰富了我区的教育资源。对每个上传的资源进行了资源属性设置,并在教师研修网各学科协作组中都进行了有效的资源链接。

3、按照市教委要求,配合市教科院关于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数图”应用综合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拟定了我区的具体的活动措施及评比活动方案。参加了市教育网络和信心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版的论证验收会。(下学期组织开展综合评比活动)

三、业务学习方面

地震教案范文第9篇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学期积极参加学校和部门组织的一系列政治学习和活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投身到了学习“十七大”会议精神系列活动中来,认真学习了胡总书记作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学习有关“十七大”会议文件精神及《十七大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十七大报告学习百问》、《中国共产程》;观看了金钊教授做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辅导报告;学习了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北京市及大兴区“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及重要文件、政策、法规和有关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理念等内容。学习中坚持做学习笔记,撰写了“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心得体会”和“迎奥运,庆七一,话改革”的主题征文,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政治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好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指导作用。

20*年5月12日,四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即率领全党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展开了气壮山河的生命大营救,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震撼人心……从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的是党和政府对生命的珍视和关爱、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这是党和人民政府在巨灾考验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核心理念的集中体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各族人民和党员干部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灾区人民度过难关。我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创新的工作精神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灾区的重建和奥运的胜利召开做出的最大贡献。

二、工作方面

1、认真做好“教育资源库”的维护管理工作,对上传的资源及时进行审核。

2、教育教学资源收集与管理工作:

(1)对原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分类、打包压缩(小学各学科素材480M、中学各科素材720M),为上传资源工作打好基础。

(2)收集下载和上传教育资源,充实“大兴教育资源库”和“大兴教师进修学校网站”/资源下载板块各学科教育资源内容。共收集下载中小学各学科教案、课件、试题共10.9G(各学科教案1185个、课件898个、试题267套)。还有一部分资源已完成了购买(76个订单约800余个教育资源)等待下载。从“电驴网”上下载各方面内容的通用资源约48G,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自然百科等视频教学参考片和电子图书资源。

完成上传了中小学各科教学资源,含课件659个、课件素材类1.35G、创新教案、学案设计235个,初中九个学科的新突破同步练习38册,各类视频资源238个,《华夏神话》、《小说精品集》系列专辑等音频资源136集,电子杂志类83期、电子图书《中华古典精华文库》、《鲁迅作品全集》、*大地震(纪实、追思、振兴)系列丛书等168部,大大丰富了我区的教育资源。对每个上传的资源进行了资源属性设置,并在教师研修网各学科协作组中都进行了有效的资源链接。

3、按照市教委要求,配合市教科院关于组织开展北京市中小学“数图”应用综合评比活动的通知精神,拟定了我区的具体的活动措施及评比活动方案。参加了市教育网络和信心中心主办的“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图书馆”——2.0版的论证验收会。(下学期组织开展综合评比活动)

三、业务学习方面

本学期能够注重业务知识学习。学习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掌握了常见的文件压缩格式、音视频文件格式的转换;各种图片格式和各类多媒体文件格式的适用范围;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的要求。通过学习提高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的能力,对自己做好资源的下载、整理与上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在工作中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有了解决的方法,有些已经付诸于工作实践中。对在学习中比较难记的知识一一做了学习笔记,便于加深理解和掌握。

四、其他工作

1、完成了一些学校的服务性工作;

2、认真做好了党小组的事务性工作及领导交给的临时性工作。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地震教案范文第10篇

的思想品德(以下简称“思品”)学科课堂教学,十分需要动态生成性教学,这是由思品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思品课堂教学的育人复杂性所决定的。注重思品课堂教学的适时动态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去理解去实践。在科学预设的前提下,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动态生成的知识、方法、资源,方能使思品教学切实提高实效,让思品课堂呈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最大限度地发挥思品课程的育人功效。

1.精心预设,促进动态生成

思品教学的动态生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充分预设的精彩生成。因此,思品课要生成精彩,提高课堂实效,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精心预设。但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从“以教定学”转变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充分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所有因素。只有这样,预设才更有深度和广度,也更利于课堂教学生成精彩。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在我放完有关课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说说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疼爱自己时,一位女学生面无表情地自言自语:“爸爸就不喜欢我。”女学生的说话声音虽然很细微,但我还是留意到了。于是,我乘机追问她:“你爸爸为什么不喜欢你呢?能告诉老师吗?”这女孩木然地说:“爸爸总说我是个小丫头,长大后要嫁给别人。”面对这样的回答,我及时捕捉住了这一生成资源,发动同学们帮助这位女同学一方面找到爸爸疼爱她的平时点滴,一方面讨论如何让她的爸爸改变看法。思品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说真话、诉真情,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同时尊重孩子的理性思考,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生动情境与鲜活的课程资源。

2.伺机挖掘,丰富动态生成

思品课程资源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思品倾向和社会认同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这就说明基于生活取向的思品课程,所追求的必须是一种真实化的教育,需要教者善于挖掘这些动态生成中产生的生活化资源,诱导学生运用既有道德水平加以分析、判断与探究。

如在执教《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这一课时,针对部分农村家庭学生不孝敬长辈的现象,我预设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 这时,从教室后面传来学生轻微的讨论声:“我妈让我不要对奶奶好。妈妈说我小时候,奶奶从来没有抱过我……”我立刻关注到了这一鲜活资源,和蔼地问这个学生:“老师刚才听见了你的话,那你现在是怎么想的,能告诉我吗?”那个学生思考了会儿说:“我妈跟奶奶吵过架,有时我帮奶奶做点事,她就会骂我。”“前两天,他奶奶还买苹果给他呢。”有同学立即插上话来。我又问:“你想对奶奶好吗?”孩子点点头。面对此番情景,我没有立刻告诉他该如何做,而是引导全班同学:“他是个孝顺老人的好孩子,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妈妈也能孝敬奶奶呢?你们能帮帮他吗?”同学们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很多办法。这不是预设的目标,却使得全班学生用在这生活经验中,无意间进行了孝敬长辈的自我教育。

3.捕捉反馈,推进动态生成

虽然教师精心预设了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思品教案,但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动态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精彩生成和推进。

在上《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当讲到地震灾害时,我播放了汶川地震的视频,让学生思考:汶川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多少痛苦时,大多数学生都结合看到的视频画面发言。可有一位学生流着泪说:“那些地震中死去的孩子太可怜了,我要把我的零花钱存起来寄给那些受伤的孩子……”面对这位学生的生成性话题,我没有让之稍纵即逝,而是带头鼓掌表示赞赏,并夸奖:“你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老师、同学和你一起帮助那些孩子。”学生们的爱心在这动态生成中油然而生,如此赞赏与评价无形中增强了思品学科德育实效性。

4.科学评价,妙用动态生成

思品教师不能受预设教案的限制,而要扣住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评价时要适度赞赏学生敢于探索、质疑、表达的勇气,尊重学生所提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去尝试分析、探究且解决。如此教学评价会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且具有真实生命力的。

在教学《父母的难处》这节课时,我请来家长和学生一道上课,设置场景让家长与孩子对话交流。可就在这时,一位父母离婚的学生趴在课桌上哭泣。面对此即时生成性资源,我没有因学生“干扰课堂”而批评这位学生,而是亲切地走过去给了他最温暖的拥抱,用自己的行为替代了“语言评价”,让这个孩子在得到老师关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生活自信心,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

思品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需要教师更理性地去理解和实践。作为思品学科教师,要立足德育文本,以生为本,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科学的预设中呈现教师的匠心,在精彩的生成中闪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更有助于打造品德高效课堂。

上一篇:社团教案范文 下一篇:落叶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