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

时间:2022-10-22 09:10:14

中国地震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二) 陈章立

地震震源深度分布模型的统计研究 胥广银,高孟潭,俞言祥,王健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中活断层滑动面的显微构造研究方法 晁洪太,邓起东,李家灵,王志才,满洪敏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 祝意青,陈兵,张希,张四新

地震时空影响域、复发间隔和有效孕震时间 王绳祖,张宗淳

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演化特征分析 兰从欣,郭大庆,郭心

1999年四川绵竹5.0级地震序列揭示的孕震结构 赵珠,汪碧澜,龙思胜

1976年唐山地震前后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崔效锋,谢富仁

新疆伽师强震群震源应力环境分析 赵翠萍,顾瑾平,白彤霞

中小地震深度分布特征与中长期前兆机理分析 王健,张雷

华北中北部地壳运动与张北地震 杨国华,王敏,韩月萍

北部湾6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过程及预测启迪 沈繁銮,周静,刘伟,陈金燕,袁锡文

岩石中裂纹孔隙率的实验测定 刘新美,杨玉荣,耿乃光,刘晓红,郝晋升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陈章立

新疆黑孜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蒋靖祥,温和平,尹光华,刘辉

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磨西-冕宁段的滑动速率与强震位错 周荣军,何玉林,杨涛,何强,黎小刚

地震非均匀度在华北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 王炜,宋先月,谢端,王峥峥

青藏高原地震波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 丁志峰,何正勤,吴建平,孙为国

台湾及邻区Mb≥4.0地震受月相调制的时空统计研究 李丽,陈颙,张国民

卡兹克阿尔特断裂带活动特征 尹金辉,陈杰,郑勇刚,李锰,胡军

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类型之间的关系 吴忠良,黄静,周公威

强震时-空综合概率增益模型与中长期预测方法效能研究 王晓青,吕金霞,丁香

北京地区地震动的三维有限差分模拟 高孟潭,俞言祥,张晓梅,吴健,,丁彦慧

中国城市地震研究概述 时振梁,曹学锋,闫秀杰

历史地震资料的应用与开发 汪素云,张晓东,时振梁

历史资料短缺地区估计地震活动性参数方法初探 黄玮琼,吴宣

对1216年雷波马湖地震震中位置的质疑 梁小华,李文纲,杨建宏,蒋溥

不同温压条件下居庸关花岗岩脆塑性转化与失稳型式的实验研究 周永胜,蒋海昆,何昌荣

天山地区地貌系统的自仿射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 李锰,朱令人,龙海英

新疆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研究 朱燕,史勇军,巴克,高祥真,黄建明

2000年6月4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部 Ms 8.0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周云好,许力生,陈运泰

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韩竹军,邬伦,于贵华,叶燕林

东天山阜康断裂的变形方式与全新世滑动速率 尤惠川,任利生,陈国星,王伟君

强震活动有限元模型研究及其初步应用--以西南地区为例 陈化然,蒋淳,王俊国,李轶群,刘杰,李丽,马宏生

有关闽粤赣交界地区应力场和地震动力学的讨论 吕坚,张福平,胡翠娥,王治国,黄双凤,谢徐强

川滇地区若干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强地震复发特征研究 易桂喜,闻学泽,徐锡伟

爱辉历史地震考 关玉辉,孟宪森,陈洪洲,王杰,戴忻志,杨成

活断层工作方法在中早期历史地震研究中的作用 刘百篪,郑文俊,郭华,曹娟娟

图们江流域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与研究 金东淳,崔天日

历史地震资料与地震的中长期预测 金学申,傅征祥,朱艾澜,邵辉成,刘志辉,孙彦雪,魏连生

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刍议 刁守中,周翠英,华爱军,侯海峰

海域活动断裂探测和古地震研究 邓起东,晁洪太,闵伟,钟以章

云南中北部地区水平形变应变场研究 李延兴,郭良迁

山西断裂带活动趋势与动态特征 杨国华,王敏,韩月萍,周晓燕,王秀文,郭跃宏

2000年云南姚安Ms6.5地震余震序列S波分裂研究 钱晓东,李白基,秦嘉政

地震共轭破裂及极限主应力随地壳深度的变化——以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为例 谢新生,王维襄

1973年炉霍大地震(Ms=7.6)最大余震(Ms=6.3)的库仑破裂应力触发 刘桂萍,傅征祥

四川较场弧形构造与1933年叠溪地震发震构造的再讨论 黄祖智,唐荣昌,刘盛利

攀西地区不同风险水平下基岩地震动参数之间的关系 雷建成

四川沐川5.7级震群子序列的震源参数变化 程万正,李桂芳,乔惠珍,陈天长

永胜6.0级地震灾害调查及分析 王锡财,崔建文,施伟华,非明伦,吕明,钱进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三) 陈章立

大青山山前断裂呼和浩特段晚第四纪古地震活动历史 冉勇康,张培震,胡博,郭文生

川滇菱形块体边界的现今地壳形变 吕弋培,廖华,苏琴,王兰

攀西地区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编制 雷建成,张耀国,周荣军,蒲晓虹,黄祖智

四川省房屋建筑易损性研究 何玉林,黎大虎,范开红,刘盛利

2000年1月15日姚安6.5级地震的震源断层与震源应力场 王绍晋,龙晓帆,李忠华

兰州1125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袁道阳,雷中生,刘百篪,才树华,刘小凤,王永成

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 石树中,沈建文

近10年华北地壳水平运动的若干特征 杨国华,韩月萍,王敏

基于GIS的中国灾害性地震震例与灾情信息系统研究 丁香,王晓青

用S波研究雅江地震序列震源波谱 张永久,程万正

位于预测区边缘附近的地震统计检验问题 史勇军,吴忠良,白玲,蒋长胜,蔡明军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冯锐,武玉霞

青藏块体东北缘及其周围地区现今时空运动变形科特征 张晓亮,江在森,王双绪,张希,王琪,陈兵

1920年12月16日海原8.5级大地震的伤亡人口再评估 刘百篪,张俊玲,吴建华,郭华

中国大陆7级强震活动与西昆仑-阿尼玛卿弧型构造关系的探讨 张晓东,王慧敏,吕梅梅,余素荣

对强震迁移的统计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 秦承志,周成虎,裴韬,李全林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 平建军,张永仙,张清荣,刘素英,陈建国,黄万发,米雪梅

用临界点理论讨论应变能加速释放现象和孕震区尺度 彭克银,尹祥础,和锐

城市群地震灾害特点与防震减灾对策 高孟潭

岩石受压破裂的ULF和LF电磁前兆信号 钱书清,郝锦绮,周建国,高金田

近场震级起算函数确定与爆炸余震震级计算 李学政,王海军,雷军

兰州马衔山-兴隆山活动断裂系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 袁道阳,刘小凤,郑文俊,刘小龙,刘百篪

川滇地区现今地壳形变及其与强震时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 李铁明,邓志辉,吕弋培

城市活断层的抗干扰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勘探研究 潘纪顺,张先康,刘保金,方盛明,王夫运,段永红,张红强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崩塌发育特点 王赞军,党光明,田勤俭

2001年10月27日永胜6.0级地震的成因探讨 周光全,苏有锦,王绍晋

五大连池火山区地名考 陈洪洲,高峰,吴雪娟

1668年中国郯城8.5级巨震在韩半岛的地震影响区及地震海啸 李裕澈,李德基,吴锡熏,尹龙勋

从陕西省扶风县古水路堑剖面剖析渭河断裂第四纪活动 冯希杰,戴王强,董星宏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沈正康,万永革,甘卫军,李铁明,曾跃华

地震构造的能量积累和释放特征与新疆天山部分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 沈军,李莹甄,汪一鹏

民乐-山丹地震的区域构造变形背景与中短期前兆 张希,王双绪,崔笃信,张晓亮,薛富平,陈兵

全球、中国大陆和华北地区地震活动韵律性时变特征及趋势分析 刘希强,林怀存,黄耘,李红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小波分析 邵辉成,傅征祥,王晓青,江在森

场地相关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的统计分析 吴健,高孟潭

方解石变形温度回零微观标志的实验研究和相关问题讨论 姚大全,翟洪涛

关于网外地震的定位问题--利用福建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资料测定台湾地震震源位置 林仙坎

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中的知识表示方法 王炜,吴耿锋,张博锋,郑兆苾,刘辉,李生

关于疑难历史地震研究 曹学锋,阎秀杰,时振梁

黄海及其邻区的历史地震 吴戈

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及其在地震预报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金学申,刁建新,高淑云

1902年汪清6.6级地震与春阳-汪清-珲春NW向断裂带活动 金东淳,崔天日,金美兰

1303年洪洞地震的赈灾对策 陶君丽,光春云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蒋长胜,吴忠良,史勇军

地震预报专家系统ESEP 3.0 王炜,吴耿锋,张博锋,李胜乐,郑兆苾,陆远忠

阿尔金断裂东端的旋转构造及其动力学意义 王萍,卢演俦,陈杰

上海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初析 章振铨,刘昌森,王锋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张杰,沈小七,王行舟,沈业龙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区的冻土及地震破坏特征 陈永明,王兰民,代炜,王伟峰,戴华光

川滇前兆群体异常与成组强震 石绍先,程万正

2003年伽师6.8级地震序列特征和震源机制的初步研究 高国英,聂晓红,夏爱国

上一篇:中国水土保持 下一篇:物探与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