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9 04:01:07

德育小故事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1篇

一、“小故事”承载“大德育”:两个真实案例

镜头一

试卷发下去之后,一个女同学过来找我,怯生生地跟我说:“老师,我应该是满分。我的这个选择题是对的。”我接过来试卷,仔细看了看,试卷上有刚改动过的痕迹,虽然正确答案是B,但试卷上被新笔迹改成B的D还是能够看出来。我笑了笑,说:“哦,那也许是老师判卷时粗心了。”

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与讲课内容相衔接,我自然地引入了一个故事。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学生们都非常兴奋,个个瞪大了眼睛。我讲述了下面的故事。[2]

从前,有一位聪明的国王,他决定从王国的众多孩子们中间挑选一个做自己王国的宰相。

国王的方法很独特,他给每个孩子发一些花种,并宣布谁能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能够成为宰相。

孩子们得到种子后,开始精心培育,从早到晚地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王国的宰相。

有一个出身贫穷的小男孩也分到了一些花种,虽然尽心尽力地培育,但是花盆里的种子始终没能发芽。

最后,比赛的日子到了。富人家的孩子们个个都穿着漂亮衣服走上街头,他们捧着盛开的鲜花,盼望得到国王的垂青。国王乘着马车缓缓地巡视在花海里,但是,面对着朵朵争奇斗艳的鲜花,他一点都不兴奋,直到他看到那个捧着空花盆的小男孩儿,国王的脸上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位捧着空花盆的小男孩儿得到了宰相的职位。因为,国王发的花种全部都是煮过的,根本就不能够发芽开花,国王是想通过这样的方法选到具备诚实品性的人做王国的宰相。

第二天,这位女生拿着试卷到办公室找到我,对我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的试卷不应是满分,我应该做一名诚实的好学生,我应该向那位贫穷但诚实的小男孩学习”。我欣慰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

镜头二

期中考试过后,由于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全班同学士气低落。

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给全班同学分享了下面的故事。[3]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来找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么孤独、痛苦和寂寞。长途跋涉使我疲惫至极,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与苦辣,为什么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了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如果时刻不忘,就会成为人生的负累。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如此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现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快,比以前快多了。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听完这则故事之后,同学们似乎都陷入一种欣喜的凝思之中,大家都在思考着什么,眼中似乎闪动着希望的光。作为教师的我,在讲完这则故事之后,似乎已经没必要再多说什么,再多讲些什么大道理。渐渐地,大家开始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我发现,同学们所讨论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如何应对考试受挫的话题,话题已经逐步延伸到生活中,讨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怎样看待受挫、痛苦、孤独、寂寞与眼泪,并讨论怎样才能放下精神包袱,走向新的起点。说实话,这样的德育效果是超出我的想象的。讲一个小小的故事真的要比讲一大堆条条框框的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二、关于“故事德育”的几点反思

在上述两个真实的德育情境之中,小小的故事,却发挥着巨大且持久的德育功能。然而,在我们强调“故事德育”的理念及方法时,还必须反思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只要儿童听(读)故事,儿童的品格就会得到发展呢?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儿童听(读)故事与儿童品格发展之间发生因果联系是需要中介的。新品格教育者认为,儿童听(读)故事就能发展品格的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道德故事的主要意义在于它能承载某种价值观并激发儿童的道德想象。儿童之所以能在听(读)故事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感性模仿,正是因为叙事者所选择的故事或故事的叙事方式与儿童头脑中的道德图式契合,叙事过程与儿童叙事思维特点契合。因此,好故事与美德之间的链接不取决于故事本身,而取决于儿童在听(读)道德故事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道德想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合理引导。道德想象是把道德故事和儿童的道德生活串联在一起的绝妙思维工具。[4]所以,我们在运用故事德育的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想象能力。

其次,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哪些故事进入德育课堂呢?对于故事甄选的标准,有学者指出,第一,选择具备积极正面榜样力的故事。故事甄选必须首先坚持正面的价值导向原则,即坚持选用体现正向积极意义的核心价值观的故事体裁,比如爱国主义体裁、勤劳简朴体裁等等。第二,选择具备感染力、能够打动人心的故事。故事甄选还要考虑感动原则,选用的故事必须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真正做到引人入胜。当然,这不是说一定要选用情绪激扬的故事场面,而有时,那些安然静怡、超然洒脱的故事意境更具备无声却撼动人心的长久力量,并往往令人回味深长,甚至终生难忘。第三,选择可以激发个体反思力并对个体保持充分开放性的故事。虽然故事的选用是针对全体教育对象的,但选用的故事情节不可僵化,故事结局不可固化。即使是真实的历史故事,也要挖潜其中开放性的一面,以供个体反思。也就是说,选用的故事应具备针对每个个体可反思的价值以及开放的可反思空间。[5]

再次,我们应该怎样“叙”好这些甄选过后的故事呢?笔者认为,“叙”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感动性原则。不论所叙之事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要“叙”出感动,“叙”出真情实感来,强烈的感动才能带来深刻的感悟。增强故事内容的感动性、叙述风格的感染力和叙述过程的移情性,是提高叙事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感动性的强弱一般以“感动指数”来表示。感动指数指叙事德育产生的情感感动和情感共鸣系数。从“无动于衷”到“震撼心灵”一般以“0―1”的幅度来标识。从0开始,越接近1,感动指数越大,感动程度越高、越强烈。[6]二是启发性原则。小故事之中大道理的展现需要借助恰当的“叙”的艺术。故事中的大道理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并触动学生的心灵,关键在于“叙”的启发艺术。“叙”事要善于“留白”,[7]恰当留下“空缺”,留给学生进行道德思索的动力及时空,也就是说,“叙”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三是审美性原则。故事德育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德育的“无痕”,不直接讲大道理,而是把道理蕴含在美的世界之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并把其中蕴含着的道理内化。所以,从“叙”的载体选择、方式选择、时机选择等诸方面都必须坚持“叙”得优雅、自然、恰切、生动。这样美的“叙”的方式本身就会强化故事自身的德育功效,使善与美在叙事过程中达至浑然天成之境。

参考文献:

[1]张秀青.用精彩故事塑学生心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9).

[2]凯歌.小故事里的大道理[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63.

[3]陈方南,宣小贵.几则故事的教育启示[J].教育文汇,2005(12).

[4]郑信军.从“听”故事到“说”故事[J].课程•教材•教法,2007(9).

[5]李西顺.故事:一种德育课程[J].教学与管理,2011(28).

[6]李季.拨动“情”弦:有效德育叙事的艺术[J].小学德育,2009(8).

[7]李西顺,李瑞玲.故事留白:德育课教学风格的新视域[J].中国教育学刊,2011(6).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2篇

王××,男,11岁,身体魁梧,性格暴烈。开学第一周同学之间完全陌生,互相不知道姓名等信息,各方面表现正常。第二周的星期二晚上下自习后他因为同寝室同学一个善意的提醒就大发雷霆,仇视所有人(包括他的父母),经过生活指导老师的耐心教育,他又恢复了正常,我也以为新生,也许是在家当小皇帝惯了偶尔发脾气正常,所以就没有放在心上。过了几个星期后,他又表现不好了,周末回家作业经常不做,问他说:作业不想做;在学校谁也不能惹他,否则会发脾气难以消停。于是我跟他父母通电话反映情况,希望家长配合教育。如此又过了几周,他不仅故伎重演,还变本加厉,班级内同学都不敢提醒他了,同桌也不愿意与他坐一起了,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太可怕了。怎么会这样呢?他在家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那么恨自己的父母及亲人。我要争取家长配合教育。

经过和他母亲及其亲属的接触了解到,他的父母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因为孩子从小脾气就大,家长又因为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早期对他没有加强教育,到了学龄阶段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遇到问题就实行棍棒教育,由于家长平时比较忙,根本就没时间管,他留在家里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管理,爷爷奶奶管不住他,有时候家人不能及时满足他的要求,他就越来越暴力了,十岁那年还因为他母亲教育了他,他竟然出手打了他母亲。

为了帮助他改变自我,我经常找他单独谈话,鼓励他,从正面引导他,提醒他。有一次,他因为旧疾复发,我亲自带他去三甲医院检查诊断,后来又从生活上关心他,渐渐地也许是他那不羁的性情受到了感动,偶尔能交作业了。他有时犯了班规班纪我也不是像对其他学生那样严厉批评,我尽量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他,感化他。现在他上课专心听讲,交作业的次数多了一些,但是我知道他那暴力的性格绝对没有彻底改变。本学期结束了我不知道下学期他会变成什么样?他还会冥顽不化吗?可有一点我很清楚,无论再暴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多加关爱,多加尊重,长期下去他会有所改变的。如果这个学生下学期还能来上学,我会再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抽一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多和他谈谈心,能及时知道他的心里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尽其所能解开他心中的郁结。再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去教育他,以便他走出暂时的心灵阴影,而步入人生灿烂的阳光地带。

刘××,男,6岁,身材矮小、不善言谈、喜欢独处。记得每次在课上观察刘××的时候,他总是自己一个人摇着小脑袋,东瞅瞅、西看看,本来我也就以为这无非就是性格活泼,爱玩爱闹而已,但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震惊了我。

有一次放学回家,当我骑着脚踏车,路过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发现刘××也在等红绿灯,小脑袋不停地看着过往的车辆,可是他接下来的举动,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丝后怕,他突然走出斑R线,径直走向马路,旁边的轿车疯狂地摁着喇叭,他只是默默回了下头,我马上从脚踏车上跳下来,把他抱回斑马线,我马上跟他的父母进行了电话联系,让他的父母来接他,在那个夜晚我跟刘××的父母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谈话。

通过他父母的描述,刘××从小就跟别的孩子不同,哺乳期中,刘××竟然不会吃奶,别的孩子能说话的时候,他却迟迟不会发音,长大一点的时候,叔叔阿姨给他买的玩具他总是自己把它排成一排,帮他收拾之后,他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晚上看电视总是一会打开,一会关掉,尤其是大小便的训练,到了四岁才完成。刘××对某些特别声音表现出一种恐惧感,比如吸尘器、理发电动推剪、引擎启动声等等,刘××的父母文化水平并不高,认为无非就是孩子发育晚而已,也就没放在心上。

经过他父母的描述,我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建议他的父母带刘××去医院检查一下,周末刘××的父母带着刘××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确诊为自闭症,这个结果对于刘××一家来说,如晴天霹雳,刘××的父母带着他去参加复建治疗班,帮助刘××进行语言和肌肉训练,我经过长时间的资料查阅,建议控制刘××的饮食习惯,刘××对面筋特别过敏,所以我建议刘××吃饭的时候,所有含面粉的食物都不能吃,洋葱、辣椒等调味品也不能吃,多让他吃青菜等有机蔬菜。

在学校中,我尽量使课堂充满欢乐的氛围,音乐是有效的疗伤药剂,时刻关注刘××的举动,下课的时候经常跟他聊聊天,让他保持愉悦的心情;课堂上经常举办一些才艺表演,鼓励刘××上台表演,提升他的自信心,经常跟他的父母进行沟通,掌握刘××的治疗进展。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3篇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 每个人都有一只手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之歌。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选择独霸利益。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哲理小故事;德育工作;原因;做法;注意事项;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059

一、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原因

1. 有必要。班主任不但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这就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有了这些,是否就能够做通学生的思想工作呢?其实不然。比较“乖”的学生一说就通,比较“皮”的学生听惯了道理灌输,产生“抗体”,已然不以为意。这时,我们不妨利用哲理小故事来教育学生,更有说服力,更有现实教育意义。

2. 有实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宜导不宜堵,只能采取对症下药、循循善诱的说服教育的办法,而不能采取粗暴压制的做法。学生是有思想的人,更愿意听取富有说服力的批评,如果能带有点哲理,那就更好。所以,班主任在做思想工作时,必须集思想性、知识性、现实性、哲理性于一炉,详细耐心地阐明道理,只有这样,才有实效。

3. 有可能。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对哲理性的德育故事加以理解领会。班主任选择有哲理性的、有寓意的德育故事来教育学生,让其体会其中深刻的意蕴,激发其情感,以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4. 有互动。说教式的德育方式太注重于灌输,班主任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注入器,而学生成为了接受器。班主任只是按照社会道德的要求来宣讲学生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未能使道德达于学生的心灵,起不了震撼心灵的效果。而讲述一个哲理小故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就有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故事之间的思想碰撞与认识上的冲突,是一种互动的德育方式,学生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认识与体验,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德育的积极性。

二、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方法

1. 定期印发哲理小故事。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印发几则哲理小故事,发动同学讨论故事的哲理所在,引导同学发掘故事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用一则则生动的故事来阐述一条条人生的哲理,远比空洞的大道理和说教更容易令人乐意接受。经过同学的充分发言讨论后,班主任作最后的总结发言,阐明故事的教育意义,并结合班级情况类比引申。

2. 适当增加经典短名言。在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古今中外的名言经典,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功效,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

3. 导入课堂激发求知欲。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上课之前讲一两个小故事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探索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考,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才会产生持久的正能量,专注课堂。

4. 撰写心得润物细无声。把哲理小故事编辑成校本教材,让学生经常翻阅,写出心得体会。学生在阅读故事、撰写心得的过程中如沐春风,感悟和理解了故事中的事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了“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感觉有人在教育他”的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

三、利用哲理小故事的注意事项

1. 单位时间内故事不宜太“多”。太“多”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彻底消化故事内容。哲理故事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2. 哲理故事不宜太“长”。大量的篇幅内容可能造成主次不分、本末倒置、适得其反,要力求短小精炼,微言要义,以小见大,以浅掘深。

3. 哲理故事不宜太“远”。引用的故事要围绕德育主题,恰当精准,避免离题万里、覆水难收。

4. 平时做好德育小故事的积累和分类工作。我们可以把哲理小故事分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热爱科学”“团结协作”“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文明礼仪”“爱护环境”“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好学”等12个主题。

四、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案例

案例一:《温水煮青蛙》

哲理故事: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把青蛙放到一锅热水中,那青蛙遇到剧烈的变化,就会立即跳出来,反应特别快。但是要把青蛙放到冷水中去,慢慢给水加温,你就会发现青蛙刚开始会很舒适地在水里游来游去。锅里的水温度在慢慢地上升,它毫不察觉,仍然感到暖洋洋的自得其乐。一旦温度上升70~80度时,它觉得有威胁,想跳出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它的腿不听使唤,再也跳不起来,最后只得被煮死。这就是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德育观点:“温水煮蛙”道出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戒备而招灾的道理。突如其来的大敌当前往往让人做出意想不到的防御效果,然而面对安逸满意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拘小节的松懈,也是最致命的松懈。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

案例二:《心中有盏灯》

哲理故事:一只捕蟹船上住着老艄公和他的儿子。常常,他们爷俩高挂桅灯,摇着一叶扁舟到海里捕蟹。那满船的星光,满怀的明月,是老艄公岁月里恒开不败的花朵。可惜,老艄公害上了眼疾,几乎致盲。但是,他仍陪着儿子下海捕蟹。一夜,艄公父子正捕蟹,突然乌云乱滚,恶浪汹涌,狂烈的风哗啦一声就拍碎了桅灯,顿时他们被卷入了黑色的旋涡,覆舟在即。“爸爸,我辨不出方向啦!”儿子绝望地喊。老艄公踉踉跄跄地从船舱里摸出来,推开儿子,自己掌起了舵。终于,蟹船劈开风浪,靠向打火辉煌的码头。“您视力不好,怎么还能辨出方向?”儿子不解地问。“我的心里装着一盏灯呢!”老艄公悠悠地回答。

德育观点:人可能平淡,可能暗淡,甚至可能(下转第49页)(上接第59页)遁入黑夜,但是心中唯独不能缺少一盏灯。只要心中有盏灯,走到哪里,都是光明。

一则则哲理小故事,让学生醍醐灌顶,也让班主任拥有了人格魅力。我们的教育也就在学生入神倾听与积极思考中实现了。我们不冀望于一则小故事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但至少,这些故事会化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份份营养餐,帮助他们更加愉快地学习、更加健康地成长。

利用哲理小故事教育学生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探求故事中的哲理来强调德育中“人的内省”,是实在而又有实效的。我们班主任要善于从社会生活中选取并加工出哲理性德育故事,让学生听、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班主任们,让我们的德育远离空洞的口号,让我们的德育充满哲思的意境吧!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故事演讲;中学德育新课程;课程学习的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36-02

一、引言

上课铃响,在同学们欢快的掌声和期待的目光中,有两位同学走上讲台,在三尺讲台上尽情地展示自我的风采。随着同学的一声问候,所有的心都走进了浩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高贵的灵魂……讲到高潮处,班上静悄悄的,同学们的感情燃烧起来,思想飞翔起来,心灵活跃起来,在又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同学一回到座位,旁边的同学碰碰他,示意老师开始讲评……这就是我在七年级(1)班实行的“课前演讲”。记得才开始实行半学期多,我的学生已经喜欢――不,应该说是迷恋上了“课前演讲”。

二、“课前演讲”的教学理论背景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1]。魏书生所提学生“十二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二即为演讲的习惯。

德育新课程改革也要求探索多种教学途径,教育部《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提出倡导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为此本学期开始我尝试在课前几分钟给学生进行小故事演讲活动。通过课前小故事演讲,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促进了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讲故事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用过,但把它作为一个锻炼学生演讲能力,自主建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途径,并使之成为一种长期的内化动力还是不多见的。本人就本学期开始实行的“德育课前小故事演讲”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和反思。

三、课前小故事演讲的教学实践的经过

(一)小故事演讲的操作实践

在几年的初中德育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学习气氛,成了德育科任老师必须面临的课题。从本学期开始,我便在七年级(1)班实践课前小故事演讲策略。在开学最初几周由我自己每节课前讲述一个小故事,几周之后,开始逐渐让学生来演讲。具体做法是:由两名学生演讲,然后根据同学的演讲,由学生或老师做简短的讲评。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站在座位上讲,后来到台上讲,从自由讲话逐渐发展为课本知识相关的内容讲话,即兴演讲。内容可讲所闻所见所感。

刚开头几节课,出于好奇,所有的同学都兴致勃勃,而且,有几个同学的表现也着实让全班同学吃了一惊: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原来也如此健谈,而且还头头是道。但接下来的几节课,便渐渐的暴露出来一些弊端:首先,好多学生在小学大都很少接受这方面的训练,且很少上过讲台,因此,大部分同学是拿着稿子读。针对这种情况,我做出调整,要求上台的同学争取把小故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讲述给同学们听。

又过了几周,同学们相对比较熟练些了,又针对同学们演讲时缺乏思想性,我在学生演讲后,补充讲了一个小故事,并且在故事最后加上一两句评语。要求接下来的同学在小故事演讲时,应有点评或评语,这样就可以把小故事内容深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又过了几周,我又加深要求,要求学生能把课前演讲的内容尽量能与课本内容相联系,这样我就可以顺势导入新课学习。通过这种形式的演讲,能让学生通过小故事演讲,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前小故事演讲内化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在小故事演讲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学生一到了台上,由于过度的害羞或紧张,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即使勉强讲了出来,也是东一句、西一句,颠三倒四,乱七八糟。台下的学生更是听的目瞪口呆,不知所云。再者,有些同学虽然有很好口才,但由于台下不好好做准备,到了台上,即便声若洪钟,却言之无物,索然寡味。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并争取了好多学生的意见后,我改变了策略。其具体的做法是:我从提高认识,端正态度入手,告诉学生,一旦你们走上讲台,面对所有的人,作为演讲者,你要珍惜自己的形象,要将这作为造就和展示自我形象的机会。

(二)课前小故事演讲内容与形式

1.演讲的内容可以是最近读到的名篇,亲身感受到的能引起同龄人共鸣生活琐事。演讲后,由学生来尝试点评,方式要有个性化,生活化。上台演讲可以带演讲稿,但是不能读稿。带稿是为演讲因紧张等原因中断时以备查看的,起到提醒作用。

2.演讲时必须面向全班学生。所谓形式的多样性指的是,在老师要求的大的演讲话题内,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演讲,可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讲身边的故事,校园新闻,即兴讲故事等。学生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课前小故事演讲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很好的舞台,实践证明,学生们也恰恰找到了这种感觉,使每一节课的课前演讲成为一种期待,一种满足。

3.今天,我们的社会更倡导赏识教育。每次演讲,有时一个学生要准备好几天,紧张又兴奋地期待好几天,对学生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测验。演讲过程中,学生的优缺点会暴露无遗。老师要及时做出正确而中肯的点评,评价应遵循“表扬为主,鼓励为主”的原则,并且深层次挖掘拓展学生演讲的话题,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满足于老师给予的肯定的同时,真正意义上也提高了自己。

四、课前小故事演讲实践的意义反思

(一)“课前小故事演讲”有哪些好处呢

首先,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演讲,学生内在的表达能力在教师和全体同学面前真实地外传。“演讲”使学生比较准确地了解了自己的表达能力。而且在讲话中,学生看到了别人,也看到了自己,讲评别人的同时,也在规范着自己。

其次,“课前演讲”为进行思想教育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因为学生演讲内容摄取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深远。尤如涓涓细流,渗入心田。

第三,“课前演讲”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敏捷的思维能力。学生能通过演讲前的准备,扩宽自身的阅读知识面。通过广泛课外阅读,用心观察感受生活,才能出见解、长智慧,充实头脑,活跃思想。

(二)有利于突显学生作为课程主体的地位

“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学生不是完全地通过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批判能力和建构能力的作用。那种视课程为“法定知识”或“圣经”式的文本而不准越雷池一步的观念,早该摒弃了。”[2]“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发展的主体,外界可以为学生的体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但绝对无法代替”[3]学生讲的小故事不是课本现成的知识的复制,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对知识的建构,讲的过程本身又是对知识再一次加工和重现,作为行为主体的学生,说与写的能力同时得到了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能力之一。”[4]小故事写作本身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管理的过程。使学生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

(四)经过几月的课前小故事演讲的尝试,从学生个体成长而言,最大的收益就是,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丰富了语文素养,成为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一个健康快乐的人。课前三分钟演讲,恰恰能帮助学生逐步扫除说话时的怯意,让学生开始“善”说,“能”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世界,关爱他人,关心自己的情感,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走向“想”说,“乐”说。

五、课前小故事演讲的教学实践的反思

反思本学期课前小故事演讲的教学实践,感想颇多。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些困惑和迷茫。

(一)成功之处

1.兼顾品味和口味。注重学生口味:从形式、内容、情感、思维方法等方面贴近学生特点,使学生乐于品尝。学生做主:在看似平常的课前学小故事演讲中渗透德育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增加学生的素养、增强学生主体性意识。

2.课堂向两端延伸――演讲前的准备及演讲后的点评。演讲前做到内容有要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之战;演讲后:有点评、有提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提升学生能力和品味的目标。

3.学生时刻。鼓励学生增加课余阅读量、增强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成果。通过课前小故事演讲,让学生在阅读、演讲和聆听中去感悟,去体会,积极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

1.加强业务学习,促进专业成长。只有教师先提高自身品味,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2.多了解学生小故事演讲的准备情况,多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有针对性给予学生指导,从而获得更好的课前小故事演讲的实效。

3.反对两种倾向:一是无视基础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学生形式上的所谓演讲活动,有活动无内容;二是不从教学实际出发,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为活动而活动。

4.创设更加民主化的课堂,树立学生演讲的信心和勇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设置课前小故事演讲活动的目的之一,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演讲的信心和勇气。

总而言之,德育课教学中的课前小故事演讲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影响其成效的,除了有演讲者本身的因素外,同学的评价、老师的指导安排也会影响它的质量。对此,要认真准备并长期坚持才能使之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出现也希望得到老师与专家们的关注与支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198-199页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代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第4页

[3]陕西师大张熊飞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55页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德育 故事 道理 启迪 美化 滋养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23-01

随着物质的丰富,精神文明跟不上步履,我校的留守儿童日渐趋多。由于留守的学生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正常沟通造成了许多教育问题,作为教师一味地说教收效甚微,故事是学生们最为喜爱的一种德育载体。故事是认识精彩世界的一扇窗口,是启迪智慧人生的一把钥匙。优美的故事浓缩人生哲理,汇聚智慧点滴。我们借此为突破口运用小故事大哲理的教育法:让故事成为德育的教材,让故事成为德育的载体,用故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用故事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用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通过课题实践,笔者认为“课前学生讲故事,课堂上教师讲故事,课后读故事”对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收效甚佳。

一、课前故事,美化学生的心灵

在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针对班里出现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收集德育小故事,每天都利用课前3至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站在讲台前讲德育小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口语表达的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这些故事主要讲述一些古今的先进德育事例,还有身边的一些典型。由于这些典型人物具有典型性,令人感动,充分满足了学生求新求趣的心理;同时小故事讲述时间短,形式活泼,避免了简单说教式的干瘪枯燥,乐于为学生们所接受,使他们在快乐和趣味中不知不觉中受到爱心的浇灌、美德的熏陶。

二、课堂上的故事,启迪学生的心灵

1. 班会课上的故事,有的放矢。如果班会课上总喜欢对学生讲大道理,要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间一长学生对你的讲话耳熟能背,就显示出已经知道或不耐烦的神色,讲话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我对自己的讲话进行了加工处理,发现用小故事进行教育效果甚佳。如我班的少君同学。自开学以来,她上课不专心听讲,各科作业经常不完成,考试的成绩只有三、四十分;课后有时还和一些不良少女玩,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找少君谈话后,我才知道她是一个留守儿童。少君的父母离婚后,妈妈走了、爸爸出外打工赚钱养家,日常生活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缺少管束的她自觉性又差,因此成了一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我给大家讲了“全国十大自强奋进留守儿童”的故事。其中《遥望星空》的小亚楠给学生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在班会课后的感想流泻下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遥望星空的故事》中的小亚楠让我反思自己:我的父母在我的身边陪伴着我,可我还不知道满足,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找父母的不是。有时嫌弃妈妈长得不漂亮,甚至讨厌她来我们的学校找我,有损我这个大队长的面子。听老师讲了小亚楠的故事,我觉得自己太自私了,我都为自己的过去感到惭愧,愧对我胸前的队徽。我回家一定真诚地对妈妈说声对不起!”

少君也在感想中这样写道:“《遥望星空的故事》让我明白一个耐人寻味道理:一个人只要有信念、有理想,通过不懈努力,理想总会实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我有自己的父母,和小亚楠比起来我是幸运的,我还有什么理由自暴自弃呢?”听了这个故事,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们自然会明白今后怎样做。

又如今年的校动运会上,我班的学生垂头丧气。我为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豁达、勇敢顽强、奋发向上的良好品质。在动员会上我就给大家讲了《斑羚飞渡》。

讲完了这一故事,同学门都感动了。从他们的眼中,我发现故事给了他们很大的震撼,一个个的眼神中都流露出了信誓旦旦的承诺。如我所愿,他们在运动会中表现得非常好,参加比赛,后勤工作,都尽心尽力,井井有条,结果是在校运会上我班取得团体总分第一名。从这次活动中我认识到:一个有意义的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2. 语文课上的故事,入心入脾。德育教育不能只在品德课堂上或专题活动中,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时时刻刻、点点滴滴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方面都成为了很好的德育话题。

如小学语文第十册第9课《老人与海鸥》(语文s版)描写了老人爱海鸥,海鸥对老人有情有义的回报。在教学中,我注意除了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还让学生们去感悟人与动物之间因为相互付出收获的和谐、默契美,去体会一个人真心为动物付出真、善、美的一面。

三、课后读故事,滋养学生的心灵

读书可以增长一个人的见识,读书可以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去读故事,领会其中的道理。常常在上课时,学生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在课后告诉他们,对他们的学习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告诉他们还有哪些故事值得去看。于是学生们自己看书,自己思考,自己领悟,自然而然渗透到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让班主任工作轻松很多。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7篇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内容和体裁多样的三种辅助教材:《德育歌曲》、《德育儿歌》、《德育小故事》。当读完这三种辅助教材之后,我知道了要充实和加强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弘扬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内容,儿歌在我国流传很广。它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包括德育、智育和美育。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儿歌的故事;有多少儿歌,就装载着多少童年的记忆,因此,儿童以短小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情趣,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每当我读到一首儿歌时,都会接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感觉很快乐。

不但,《德育儿歌》使我受到了深刻教育,而《德育小故事》使我受到的教育跟加深。

这里的《德育小故事》,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明白了怎样做人。因为,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要做。然而,惟有一件事是必须坚持做一辈子,而且一时一刻都不能停顿不能丢弃,也停不下来丢弃不掉的,那就是做人。也就是说,只要你活着你就在做人,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从中,我还知道了做好人的标准有“三个善待”: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因为你明确了标准,有了奋斗方向就要行动,所以,只要你坚持不懈,沿着学做好人这条路不断走下去,你最终就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高尚的人、有所作为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想,我读了这本书之后,以后一定会受到教育的,会做一个真正的好人的。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8篇

一、讲故事,提升道德认识

每次班会或夕会时间,都是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刻,因为这时候他们总能陶醉在一些喜欢的小故事里。每天晚上,我都会精心挑选几个故事,先讲给我儿子听,根据儿子的反应,我再选择蕴意深刻、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与他们分享故事里的喜与乐。在深入浅出的故事里,学生感受了故事的真谛,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我的良苦用心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前段时间,学生反映班里有几个孩子经常欺负同学,我曾苦口婆心、喋喋不休地分析利弊;也曾怒气冲冲、危言耸听地进行严厉说教,各种方番上阵,但收效甚微。受欺负的学生仍是忍气吞声,欺负别人的孩子们依然“耀武扬威”。

班会中,我适时为学生讲了《晏子使楚》的故事:机智聪明的晏子在楚王的屡次羞辱下,不但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维护了自尊,而且使楚王十分难堪。我讲得声情并茂,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讲完后,学生都陷入了沉思,先是几个被欺负的孩子站了起来:“晏子很聪明,很了不起。”“是啊,在楚王这样的大人物面前,晏子都能不慌不忙想出办法。”“我从今天开始也不怕被欺负了,我要向晏子那样聪明地反击……”说着还不由地转头看了看欺负他的学生。欺负别人的学生脸红坐不住了,他们也纷纷站了起来:“我不该欺负同学,我要向他们道歉。”“我也是,那样我不就跟楚王一样坏了吗?”“我也是――”一时间,课堂里涌动着一股股真挚的友情。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微笑不语。此时此刻,任何语言都会显得多余,故事的引领正在孩子们心灵的土壤播撒真善美的种子。

二、读故事,引领自主思考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高尚的人谈话。”在为学生讲故事的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各种经典故事书,引导自主思考并领会其中的道理。我常常会在故事讲到一半时戛然而止,让学生自己回去接着把这个故事读完,然后讲给其他同学听。每次我都会得到别样的收获。谈起自己读故事的体验,他们个个激情飞扬。有时,我也会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故事会,提前告知学生故事会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故事,阅读故事,筛选故事,增强故事体验,学会思考,感悟道理,提高收获。在孩子们的德育周记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长,如我班曲译林同学在读了《时代广场的蟋蟀》一书后,在周记中写道:“小动物的友情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之间的友情更为珍贵。想想自己,有时会为了芝麻大的一点事就与朋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理睬,真是惭愧啊!”读故事,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健全学生人格不可或缺的捷径!

三、演故事,增强道德体验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不光喜欢听故事、读故事,还钟情于演故事。我在班级设立“故事剧场”,将学生分成四个故事演出队,每月利用一节班会课进行一次演出,并评选“优秀演员”和“优秀演出队”,此举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如学生常常小有进步,就沾沾自喜,这时给学生讲“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空洞乏味,学生未必听得进去。于是我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表演《龟兔赛跑》的故事,将谦虚和骄傲的后果通过故事表演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懂得道理。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过强,他们根本就不懂得怎么合作,这时候指导孩子们表演《天鹅、梭子、鱼和虾》的故事,通过生动的表演,学生理解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体验角色的心情,增强了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良好的道德体验使教育变得轻松自然,游刃有余。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故事 普通话 德育

“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个温馨的午后,大家准时收听‘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我是普通话测试员老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美丽故事是……,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是安徽省淮南师范附属小学广播站每周三下午信息课播出的“听故事,学普通话”广播节目,由校内省级普通话测试员老师自编自播。自从开办以来,“听故事,学普通话”广播节目已走过了7个春秋。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精选的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和人生智慧的短小精悍的故事,把德育和推普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学会做人。实践证明,这个广播节目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开辟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阵地,有着积极向上、深远的校园影响。

1 节目产生的背景

2004年9月的推普周,学校要搞一个推普活动,于是校长找到几个测试员老师,和她们商量推普事宜,并希望淮师附小的推普活动不走形式,能持之以恒,并且利用好校园广播这一渠道,把推普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德育阵地作用。怎么整合呢?大家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小、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于是"听故事,学普通话"这一校园广播节目也就应运而生了。虽然每位测试员老师都有自己班级的教学任务,但是对于这项崭新的工作,老师们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找故事,确定普通话训练重难点,提取思想品德教育精华,细细碎碎,精心准备,力求广播节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小故事的育人价值、老师们的发音吐字,力求精益求精;故事中引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生命智慧的汲取,力求历久弥新。

2 如何发挥我校推普广播节目的德育功效

素质教育直至今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使命,“德” 育是教育的核心,而德育的根本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现代画家丰子恺先生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

如何在每期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引导孩子们既学会说纯正标准的普通话,又学会做人,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孩子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升华为人一生的追求?这是我校每一位节目编播老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她们不断尝试着的课题。老师们把节目分为几个层次:①导语;②讲故事;③提示语;④教师带读词语;⑤结束语。为了提高节目质量,我校编播老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故事选材要过关。老师们注意选定的故事,符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至真、至善、至美,短小精悍、积极向上。为了让故事的德育涉及面更广、更全面,根据当前社会状况和学生实际,老师们商议出每月确定一个主题,由一位老师负责,并查找大量的资料和书籍。当播音老师讲故事时,全校3000多名学生都能静坐细听,一个个小故事犹如一碗碗鲜美的心灵鸡汤,最大限度的滋润着学校每一个孩子成长中的心灵。

其次,故事中育人精华的提炼要准确到位,德育引导要适时。每位编播老师在选定故事后自己要把故事读透,领悟其精神内涵,提炼成德育重点。节目播出时,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完一个故事,总要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似乎悟出点什么时,老师再进一步点拨,通过“提示语”的形式将故事中的德育精髓提炼出来,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听故事,在一次次地感动中受到人格教育。学生中常常发出“哦”的感慨声,可见孩子们领悟到了故事中的真、善、美。

再次,德育渗透和普通话训练有效结合,力求双丰收。一个个耐人寻味、精心筛选的小故事是学校德育渗透的载体,同时也是普通话训练的载体。一个节目两种功效,两手都要硬。“提示语”之后,老师会把故事中容易发音错误或容易发音缺陷的词语集中在一起,给全校学生进行诊断性训练。3000多名学生在那一刻同时训练,态度认真,声音整齐,效果良好。

一个有意义小故事的魅力会比你最富有鼓动性的言词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会让你得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它震垮了房屋和校舍,却震不倒全中国人奋发向上的意志和大爱无边的情怀!我校在当月周三的“听故事,学普通话”节目中播出了面对灾难系列,《救命稻草》、《在那生死一瞬间》让学生感到处于人生困境时,不要放弃真理和求生的欲望,尽力做到镇定、勇敢。哪怕是一个信号、一只小鸟,只要能给我们带来一线生的希望,都要为之做最大的努力;《废墟中的亲情》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血浓于水的父子亲情、浓浓的伙伴友情,人性的善良和真挚折射出的美丽光芒,使很多孩子都流下感动的泪水。

总而言之,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点滴之中达到育人的功效。

3 反思和总结

德育工作早已不仅仅是班主任、思品老师的责任,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需要共同努力的长期工程。7年来,我校把每学期每一期的节目如实记录,捧着沉甸甸的记录本,一种厚重而踏实的感觉油然而生;翻看图文并茂的每一页记录,字里行间都凸显着我校德育工作无处不在、扎实有效。德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故事是教育者和青少年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理想的媒介和桥梁,以校园广播为载体,让学生在一个个美丽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做人,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德育小故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效果;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8-01

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人们学习和工作逐渐离不开互联网,学校德育工作也是如此。网络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有时也带来一些弊端,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利用网络的优点,建立网站、开设微博、开辟论坛,结合学生特点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建立网站,搭建德育工作平台

网络上的信息繁多,在丰富人们生活、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有时渗透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学生年龄较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对网上信息进行精心筛选,搭建一个有益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德育网站。开设德育网站,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德育能够有效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制作网站时,教师要注意挑选一些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比如,教师可在网站中设置“新闻快报”板块,挑选一些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在挑选时政新闻时,教师要注意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时要及时更新,与时代同步,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新知识、新资。也可以在网站中设置“每日故事”板块,每天更新一个小故事。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比如传统美德小故事、哲理小故事。这些小故事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外的,只要能对学生有教育意义、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感悟就行。故事不可太长,内容也不可过于难懂,以免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不必要的障碍。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孔融让梨”“夸父追日”“沉香救母”“负荆请罪”“曹冲称象”“掉进米缸的老鼠”等很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二、利用微博,开创德育新局面

自微博出现以后,便成为一匹“黑马”,逐渐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主要平台之一。学校德育工作也可以借助这匹“黑马”,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增强德育内容吸引力。教育工作者要深入了解微博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创德育新局面。众所周知,微博上的信息来源广泛,内容庞杂,这是教师无法控制的。学生若浏览不良信息,会给其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起到引路人作用,要告诉学生微博中哪些信息是该浏览和学习的,哪些是不可以看的,从而让微博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博,平时在微博上一些校园新闻、问题解答等,并让学生和家长关注。教师也可以建立一个微博,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上传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学习资料,供学生在课下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微博。学生可以在自己的微博上记录学习心得,宣泄自己的情绪,让压力得到缓解。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微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疏导,避免偏激的事情发生。当前,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还不太适应这种网络教学形式。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开设网络技术培训班,让教师们熟悉微博,让德育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

三、开辟论坛,丰富德育的层次性

论坛是进行德育工作的好地方。论坛顾名思义就是议论的地方,学生和教师在里面都可以尽情地发表意见,讨论关于德育的见解。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德育工作,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同时还受到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如果学校开辟论坛,德育就不再受到地域、时间限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论坛里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从而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特点开辟相应的论坛,让学生通过论坛了解班级的内部事务,并在论坛里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这能够丰富德育的层次性。德育工作是离不开实践的,因此,教师可以在班级论坛里面设置“实践活动”模块,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实践活动的意见。学生可以在论坛中告诉老师自己希望学校组织怎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打扫敬老院;也可以在论坛中发表自己参加过的德育实践活动的感受,写一写自己的收获与心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学校还可以在校园论坛中设置“答疑解惑”板块,让学生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苦恼,教师则通过论坛对其进行开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冲击。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网站搭建德育工作新平台,利用微博开创德育新局面,同时开辟论坛丰富德育的层次性,并与学生家长密切配合,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贾海滨,蜣.网络让小学德育百花盛开[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

[2]廖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新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朱启涛.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网络时代学校德育的使命[J].中国德育,2010(05).

上一篇:奖励制度范文 下一篇: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