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1:07:05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青海省高考 地理知识点 试卷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满分300分。其中,第Ⅰ卷1~11题为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第Ⅱ卷的36题、37题及选做题(三选一)42、43、44题为地理题,分值分别为22分、24分、10分、10分和10分,共56分,地理试题共计100分。对2013年的地理试题进行分析,旨在把握新课标实施工作以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以促进中学地理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一、高考地理改革前后的变化

2013年新高考地理学科和往年相比有两大变化,即考试内容的变化(普通高中新课程)、试卷结构的变化(增加选答题、取消了跨学科综合题)。与旧大纲比较具体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命题指导思想来看更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

2.从考核目标与要求来看更全面、具体,增加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较高要求。如:“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能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等。

3.从考试范围和内容看,新大纲分为必考部分、选考两大模块。必考部分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增加的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内容变化较大。另外,必考内容中虽然没有明确初中内容,但考试范围与要求中还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新考纲内容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选考内容,青海省选考内容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

二、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1.试题的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

从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核情况来看,本套试题主要考核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空间的变化、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等多方面的知识点,其分值所占比例各不相同,区域地理的分值最高,约为52%。通过对地理科学要素知识考试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本套试卷重点考查学生掌握中学地理主干知识的情况及对多个地理要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详情见表1、图1)。

2.试卷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

通过对本套试卷的地理试题人文地理知识考点和自然地理相关知识考点的统计分析,得到自然地理知识约为64+10(选做题:42题)分,分值比例为93.3%,人文知识约为26+20(选做题:43、44题)分,分值比例为6.67%(详情见表2)。

3.试卷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

对本套试卷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发现,2013年青海高考试卷中,中国地理知识78+30(选修题:42、43、44题)分,约占90%,世界地理知识点12分,约占10%。由此可见,本套试题中与区域地理联系十分密切,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详情见表3)。

4.试卷中地理感性和理性知识分析

地理感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景观、地理演变和地理数据。这些地理感性知识是直观的、具体的,是通过人们对地理事物的直接感知获得的。本套试题中,地理感性知识分值占37.5%,其中地理分布和地理演变的内容分别占6.67%和30.83%(详情见表4)。

地理理性知识是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这些地理理性知识是抽象的、概括的,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整理、加工后形成的。本套试题中,地理理性知识分值占62.5%,其中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的内容分别占31.67%和30.83%(详情见图2)。

5.试题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分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基本依据。我们要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这是新课标所特有的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而不能游离其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人文性。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升华。

在本套试卷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值分别占36.36%、48.86%和46.67%(详情见表5、图3)。

三、结语

依据以上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青海省地理高考试卷考察的知识点分布广、考察样式多样,学生应全面地、综合性地复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将书本上的内容应用到学习生活中,并将生活中的内容应用于到书本和考试中,注重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各种地图进行区域定位

图表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体现。近五年山东卷中出现的有区域图、统计图、剖面图、立体景观图、表格、遥感图像。区域图既有世界区域,又有中国区域;既有等值线的地形区域图,也有空间事物分布的区域图;既有宏观尺度,又有微观尺度,图表类型多样,且均为教材以外的原创图表;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国地理时,要以课本中的图表为例,复习把握各种图表判读的一般方法,而不仅仅是复习课本。

明确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包括经纬度位置(经纬度间隔、经纬度大小变化的方向和规律)、相对位置(相临区域、海陆位置)、范围、轮廓、地理界线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准确的区域定位,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把各种地图分解到不同的章节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中国政区图识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经纬度范围、全称、简称和省会名称及其空间分布,记我国的主要邻国及其分布、我国疆界的四至点。②利用中国地形图识记我国的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丘陵、三大平原及其空间分布及经纬度范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③中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识记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总结归纳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④利用中国水系图识记我国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空间分布;利用长江流域图和黄河流域图识记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地形区、上中下游分段点等。⑤利用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名称及其分布。⑥利用中国铁路线分布图识记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的名称及其分布。⑦利用区域地图把前面的各种地理要素综合到一幅图中。

二、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在复习的过程中打破教材、章节间的界线,通过学案、课件进行重新整合,补充相关的知识点。首先从原理上能够把握,把初中中国地理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利用相关的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描述问题的能力。

1、等值线的判读

本部分内容可以整合等高线地形图、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判读(等值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影响气温、降水的因素;在等压线图中如何画风向等。

2、我国的气候特征

本部分可以整合气候类型的特征描述、判读方法、与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东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天气状况描述时涉及风向问题。

3、区域地理部分

区域地理的复习是对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复习的一种概括和应用,这部分内容的复习与必修三的案例复习结合起来,形成基本的复习脉络:区域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区域的发展方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例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案例: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区域,可以设计一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巩固:1、城市区位分析,2、工业区位分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区域发展条件分析),3、生态问题(咸潮、赤潮等),归纳区域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高考题带动学生复习

2012山东卷重视问题探究,展现地理思维过程,如综合题第26题,一改往年对区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即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围绕该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诸多方面进行扫描式地考查),转而注重对一个区域内某一主题要素进行梯级式、深层次地考查;试题设问层层递进,具有很强探究性。要求考生能从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循着设问的引导,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区域问题,试题对考生地理思维过程的考查要求较高。

题目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承接关系:第一问表面上是绘制地形剖面示意图,实则让考生明晰该区域东西侧河流所流经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由此引出第二问设题背景及问题:辽河干流水量主要来自其东侧支流、泥沙主要来自其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并让考生分析此现象产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设问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设问答案的一个要点。

通过第二问看出的"辽河是条含沙量高的河流"又为第三问--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的原因打下伏笔。在第三问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这一要点就是从河流高含沙量这一特征得来的。试题中第二问和第三问所设问题看似让学生分析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实则隐含着该流域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农业发展造成该流域缺水严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第四问-河道整治工程"丁坝"的作用、第五问-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并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该流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最后两问是对前面三问隐含的生态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措施及其意义。整道试题从影响水系发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问题以及水生态、水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紧紧围绕辽河流域的"水"这一区域地理环境的主题要素展开,让考生不断进行区域问题的分析、演绎、归纳和探究,完整地展现了考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全过程。

所以,今年地理高考对学科的一些"老问题"进行"新视角"的考查形式。高考题的呈现方式:图、文、表、区域背景、文字材料、统计数据、设问角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表达方式--层次性、逻辑性,我们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从现在开始就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和答题习惯。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方法;策略

科学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这样,教师可以教育学生听懂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探讨。

一、实现初中中考教学大纲的突破与创新

初中中考中的知识只是告诉了我们一些考点,初中地理教学大纲则规定了教学的内容,规定了教学的评价体系,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应该记忆,哪些知识应该领会,哪些知识应该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应该教育学生找准知识的定位,梳理知识的脉络,重视中考知识的总结和梳理、概括,补充没有提到的知识,因此,这样的中考复习方式才是最佳的复习方式。

二、把握内容,及时归纳,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结构脉络,学会灵活运用

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部分。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刻分析教学内容,实现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和地理性的特点。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点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克服地理的缺陷,创造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重视地理位置的、自然等要素的结合。

三、掌握中考知识,科学高效地复习,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特点,分清学习的主次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给学生复印中考说明,重视教育学生进行复习讲解,重视对考点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教育学生查找学习的疏漏,消除学生知识的缺漏区域。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地理教学的考点,理解知识,教会方法,教育学生掌握地理复习方法。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教育学生系统拎清楚知识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系统的知识,掌握记忆的内容,重视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差题、偏题、怪题。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掌握考点,理解考点,详略得当地解决问题,主次分明地进行复习,掌握学生复习的要点,教育学生学会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育学生重视主要的考点,次要的内容简单粗略地看看,做到大致的理解和掌握。

四、科学练习,实现多角度思考、掌握讲解、操练和考试的融合,帮助知识消化和吸收

教师要教育学生掌握考试大纲,选择一些好的地理复习资料给学生练习和掌握,教师定期组织一些复习讲解和检查,帮助学生进行考试练习和考查的活动,教育学生深化地理知识,内化并理解知识,教育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巩固理解,深化认识,形成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形成知识结构,教育学生学会训练,拓展知识,选择新颖的知识,涵盖更多的知识面,设计精巧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选择精当的内容让学生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锤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从一些材料,多个知识的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视教学练习,重视教学分析,提高学生纠正错误的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学生在对待主观问题的时候,能够理解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掌握学习的观点,科学分析问题,提高解答问题的精准性,教育学生科学地解决问题。

五、教育学生关注知识点,带领学生一起进步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学会分析热点问题,掌握教材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会科学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多看新闻节目,多看社会热点话题的节目,多了解书籍和报纸的材料,掌握一些国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生政治和历史知识的全面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搜集资源,了解环境,理解人口知识和历史知识,发展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适应学生中考复习的需要。

六、提高学生地理中考的解题能力,积极鼓动学生主动学习

1.掌握解题技巧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掌握选择题,简单明了地分析,了解涵盖的内容,拨开迷惑性的特征,排除容易混淆的答案,完整地回忆内容,直观地再现知识,综合地分析问题,加强训练,学会归纳和概括,学会分析问题,掌握解题的要点,学会开放性地解决问题,掌握解答问题的要点。

2.专心审题,理解题目

教师要组织学生审清楚题目的含义,掌握好的思维活动,重视从文字和图表,数据材料等方面掌握信息,重视把握词语的含义,理解题目的要求,重视加工、处理和分析问题,教育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3.理解图画,掌握含义

学生应该理解图像的特点,掌握图像的含义,看清楚图像,理解内容,分析图形中的含义,掌握各种条件,教育学生记忆学习内容,全面高效地理解图标,实现图像和文字的结合。

4.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答的准确性

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构思解答问题的答案,叙述清楚题目的解题方法,解答的词语要准确,考好每一场试。

因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到了中考阶段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掌握好的方法,重视教学因素的综合,鼓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创造地理学习的条件,提高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实现中考地理课堂复习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谈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策略.姜洪杰,刘峰.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第11期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新旧教材 人地关系 发挥新教材功能 兴趣 方法 教具 实践活动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日、俄罗斯、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一、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

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的国家,地名、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

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

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在思考、启迪。通过“想一想”,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文。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图象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照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封面配以卫星照片图;一些形象幽默的漫画,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旧教材八股式的结构体系和呆板的文字,于教于学都不利。上课念课文、作业抄课文、考试背课文的现象时有所见,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教材更新后,必然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使用新教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兴趣。旧教材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义务教材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内容上加以选择,讲求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注意到趣味性。

2、教给学习方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对于初中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地图的运用和简易图表的绘制,培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想一想”,问一问“为什么”。

3、开展实践活动。传统地理教学多偏重于传授知识,闭门施教,忽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地理知识的运用。新教材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地理教师切切不可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要创造条件建立地理室(或地理园),成立地理学习小组,阅读地理书籍,收集地理资料,开展气象、地震观测、天气预报,举办地理板报、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校内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质博物馆、科技馆、经济建设展览、动植物园)、地理调查(地形、河流、资源、环境状况、工农业生产),撰写地理小论文。这样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打破教材内容顺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现行的中学地理教材主要是按照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部分来编写的,同一部分的知识点往往分散在不同的单元内,复习时要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能够承上启下、前后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现以大气知识点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大气”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全球大气及气候内容,初中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则分别介绍中国和世界主要的典型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其余教材中则零星介绍有关天气与气候的知识。复习时要通过天气与气候这根主线将高中地理必修一,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大气环流、主要天气系统、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气候变化及影响等方面全面复习,重点复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气候特征、气候成因和典型分布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指标和依据,比较不同气候类型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典型分布区的成因,与自然带的相互关系等,再辅之以适量的强化练习,通过知识的整理、归纳,使学生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二、帮助学生克服畏图心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许多学生对地图比较陌生,无法正确读图,不能从地理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给解题造成极大的障碍,甚至有恐惧心理。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障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呢?首轮复习时要让学生明白高考地理试题中几乎逢题必有图,而且各种图表五花八门,想要参加高考就必须迈过图表这道坎的道理。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畏图心理,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是首轮复习的重中之重。复习中要让学生做到:读图时一看图名,这点常被许多学生忽略了;二看图形和图的内容,判断是示意图、景观图、地形图还是剖面图等;三看图例,这是把图表读懂的钥匙。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强化读图、看图和用图的训练,能让学生在复习中找到读图的方法并不断完善,使之能最终用于高考实践并取得好成绩,还能使学生在读图中得到乐趣,乐此不疲,由畏图逐渐转变为爱图、懂图。

三、从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入手,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客观题通常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考查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而地理主观题(通常以简答题形式出现)则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层面的能力,更能评判出学生的能力水平。2001年以来,运用地理知识的专项能力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年来,高考能力考查又出现了新变化,即在重视地理单科能力考查的同时,不断强化跨学科能力的考查。据笔者了解,学生主观题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答案要点太多,或把一个要点拆成多点来讲;审题能力差,不会提取有效信息或用不上材料提供的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差;分析归纳能力不足,不善于多角度、多层次考虑问题等。因此,能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特别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就成为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四、以生产生活实践为案例,传授实用的地理知识

《地理课程标准研修》明确指出,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教师在首轮地理复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传授一些临危逃生自救的方法和知识,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野外迷路了,如何确定方向?方法有多种:一是利用北极星定向;二是利用手表通过真太阳时来确定南或北的方向;三是通过辨别树木年轮的疏密情况(在北半球的亚热带和温带地区通常是朝南的一侧年轮较稀,朝北一侧的年轮较密)来确定方向;四是通过查看树木表皮的情况来定向(我国森林通常是北侧苔藓多,南侧苔藓少);五是设法找到小水沟,顺着水流的方向可找到大沟,进而找到较大河流及河边的人家,从而使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五、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新课教学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部分学生对原理、规律等理解不深,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首轮复习时,要坚决纠正错误,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规范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比如锋的两侧为冷气团和暖气团,而部分学生总是把冷锋与冷气团、冷气流、冷空气等同,把暖锋与暖气团、暖气流、暖空气等同,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在首轮复习时花大力气重点讲清有关的原理、规律和各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用正确的知识取代原有错误的结论。类似问题在首轮复习中经常遇到,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先“破”后“立”,逐个破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规范的知识体系。

六、关注热点问题,与时俱进,突出时代特点

高考历来与现实紧密联系,因此高中地理复习要关注热点,与时俱进。教师在首轮复习中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节能环保”、“循环经济”、“防灾减灾”、“工业化与城市化”、“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全球变暖”、“气候峰会”等热点问题。学生是明天的主人,未来的希望,增强学生的时代意识和忧患意识,以及主人翁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为将来勇挑重担打下基础。如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复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全球变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量森林被人类破坏;二是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其次要指导学生分析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后果,比如沿海低地被淹,一些岛国可能遭遇灭顶之灾;低纬度地区的大部分国家的农作物将减产,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全球变暖将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温带地区由于温度升高,水分蒸发量增大,农作物减产,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而高纬度地区则因为气温上升更适合一些作物的栽培。但从全球来看,全球变暖是弊大于利,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所产生的后果。要帮助学生寻找解决全球变暖问题的途径:减排温室气体;大力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采用新能源;全人类通力合作,共同为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作出贡献。

初中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马文海 江汉油田教研室)

人教社“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在总结了近四十年的地理教材编写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美、英 、日、前苏联、德及港台的地理教科书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同以前的教材相比,新教材不论内容、结构体 系,编排方式、装帧设计都进行了改革。它以全新的面目呈现在师生面前,受到普遍赞许。

新教材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地理学是研究人 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生对于人与地的关系应有一个 基本的了解。过去的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学,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教学内容,侧重于 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而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不足。旧教材中概念多,地理材料多,知识点多 ,不能很好地反映人类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新教材注意克 服上述缺点。改为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组织教材。例如,新教材的世界地理部分,打破了“总 论──分论──总论”的旧体系和以大洲为单元的框框,分为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包括地球、世界的陆地和 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带)、世界上的自然资源、世界上的人类以及自然、资源、人类三结合的分区地理( 如西亚和北非为一区)等几个大单元。这样,使形成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一主线。

二、减少层次,降低难度。过去的教科书往往从本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出发。因此,篇幅长,分量多, 内容偏深偏难,脱离学生实际,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新教材注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在深入浅出地介绍 新的地理学科理论、观点、方法和问题的同时,删繁就简,适当降低难度,对于一些难点。或者舍去,或者改 为选讲。例如,世界地理内容结构由原来的四个层次减化为三个层次,讲授国家由40多个改为10余个,地名、 数据也大大减少。这样,学生不必在有限的时间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记忆地理材料,而有较充足的时间学习地 理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三、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技能训练。以前的大纲中虽然提出了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但不具体,由于教 材的关系,很难达到目的。义务教育大纲对各部分内容都提出了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 基本技能训练要求(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和思想教育要求。为了达到把技能训练要求落实到各部分 教学内容中去的目的,新教材设立三个小栏目,分别为“想一想”、“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重 在思考、启迪。其中的问题,有的是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的是为联系实际而设立的。通过“想一想”, 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做一做”重在实践、运用,其中的内容,主要是动手操作的小实验、小制作,以及 一些读图、计算练习。“读一读”重在拓宽知识、激发兴趣,选择的文章多为与课文密切配合、短小精悍的短 文。

四、图象的改进和创新。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显示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在帮助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原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旧教材中的各类图象(彩色、黑色照片、素描画等) 有的配置重复,有的选图不当。有的描述文字与图象搭配欠佳。例如,世界地理讲述日本时,配置了一幅日本 富士山素描图,并配有文字描述,而课本封面也有一幅富士山的彩色图片,并且与课文中的素描图一样。图象 的重复出现,影响了文字与图象配合的效果。新教材注意了图象的改进和创新。首先,新教材体现了图象应有 的地位。图象在旧教材中被称为插图、附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教材不仅用图象来说明文字,而且把它 们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许多教学内容就是通过读图、提问让学生掌握。其次,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 图象量大大增加,仅第一册就有图300余幅,彩色图50余幅;同时图的质量也有提高,图画简洁清晰,信息量多 ,重点突出。其三,图象形式多样。为了说明地理事物的分布,配以地图;为了反映地理事物的面目,配以素 描图;为了增强直观感受,每册课文前配有大量彩色照片;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封面配以卫星照片图;一些形 象幽默的漫画,使课文更加生动活泼。

旧教材八股式的结构体系和呆板的文字,于教于学都不利。上课念课文、作业抄课文、考试背课文的现象 时有所见,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技能的培养。教材更新后,必然要求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随之更新。只 有这样,才能发挥新教材的教育功能。使用新教材,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兴趣。旧教材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 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义务教材针对学生的生理、心 理特征,在内容上加以选择,讲求实效,既考虑到科学性,又注意到趣味性。例如,小明和小强关于“我们生 活在地球上还是天上”的争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故事,漫画“苦难母亲”等等,生动有趣。具有培养学生情 感、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在利用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 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注意收集地理趣闻、图画、小故事等资料,适时适当渗透于课堂教学,以利于学习兴趣的 培养。

2、教给学习方法。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空间广大,地理知识浩繁。对于初中学 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记忆大量的地理材料,而是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懂得地图的运用和简易图表的绘制,培 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新教材在开篇中就提出了“怎样学好地理”的问题。首先要多动脑筋,养成勤思好问 的习惯。对于所学的对象、地名、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以及地理事物同人类的关系等问题,都要认真“想一 想”,问一问“为什么”。二是学会阅读地图、绘制地理图表,以及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地 图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地理的工具。学习地理必须“左图右书”,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三 是参加课外活动,注意从课外读物、影视、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拓宽知识面。

3、用好直观教具。地理教具是传授地理知识的重要媒体,是获取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具可分 为图象、影视片、模型、标本等。新教材中大量的地图、示意图、景观图、漫画与课文配合紧密,相得益彰, 是即手可得的好教具,应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教学挂图、模型、标本均能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增加感性知识。影视片、幻灯投影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形象生动,具有增大知识容量、信息反馈迅速的特点 ,向来为学生喜闻乐见。坚持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地理教学,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开展实践活动。传统地理教学多偏重于传授知识,闭门施教,忽视学生技能培养和地理知识的运用。新 教材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地理教师切切不可忽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要创造条件建立地理室(或地理园),成立地理学习小组,阅读地理书籍,收集地理资料,开展气象、地震观 测、天气预报,举办地理板报、地理知识竞赛、地理游戏等校内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地质博 物馆、科技馆、经济建设展览、动植物园)、地理调查(地形、河流、资源、环境状况、工农业生产),撰写 地理小论文。这样,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

上一篇:中考地理知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必修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