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14:50:49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学科教学知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91-04

信息技术学科经历了十余年,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关于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的讨论。如关于信息技术课“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问题,既涉及教育、教学理论又涉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且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跟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结构呢?本文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角度来谈谈如何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及后续演绎

20世纪80年代,舒尔曼(ShuLmanl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概念,简称PCK。他认为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作为一门像医生、律师那样的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在复杂的教学工作中使用的,并且有别于单纯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的“混合体”。

关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科克伦等人从动态角度将舒尔曼的静态“学科教学知识”概念改造为“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Knowing,简称PCKgl,并将其定义为“教师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在科克伦看来,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主动建构和反思,是教师在已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教学环境重组而成的,是多种知识的有机组合。教师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情境性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而学科教学知识则是以上四种知识的“交汇融合”。此后,学科教学知识日益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焦点。

从PCK的概念及后续演绎可以看出PCK的形成是教师个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并逐步形成的,具有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缄默性等特点。其概念的核心内涵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如何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修活动实践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个体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教师的日常研修,如理论学习、教学反思等是促进教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受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因此,培训和一定的环境压力是促进学科教学知识形成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如观摩、区域化研修、专业引领以及各种评比等。本文从区域化研修活动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培养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

1.找准切入点,确定研修目标

我市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结构比较复杂,教师之间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在大市各类评比中成绩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从2007年起,我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问题,并开展了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教师培训的课题研究。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以教学的一般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学生的知识和教学情境的知识等为基础,其中教学的一般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起到关键的作用,基于我市信息技术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以“学科内容知识”(教什么)和“教学的一般知识”(怎样教)为培训内容的切入点,通过区域化研修活动,对全市的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2.着眼基础性,设计研修主题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是建立在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基础上,融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技术性学科,它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通俗地说,就是为教师提供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方法指导,而学科教学知识正是“教什么”与“怎样教”知识的混合体,因此,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为此,我们确定从教学设计和教学技术的角度着手,设计研修主题(见图1)。

上述模块,涵盖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是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如“任务设计与实施”的主题,涉及学科内容的知识、学生的知识、教学情境的知识和学科教学的一般知识的综合运用。

3.突出实践性,设计实施方案

学科教学知识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学科研修活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必须有利于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因此,优化研修活动的模式,营造良好的研修氛围,开展高质量的学科研修活动显得尤其重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总结了研修活动的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

上述研修活动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活动准备阶段、现场展示阶段、交流研讨阶段和反思总结阶段。以高中信息技术“任务设计和实施”为主题的研修活动为例。

(1)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夯实学科教学知识的基础

在理论学习方面,主要安排两个环节,一是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研员提供的跟主题相关的理论方面的参考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学习心得:二是在交流研讨阶段,教研员或学科名师针对主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案例作专题讲座,如与本主题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现代学习理论等,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展现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各种知识的交叉融合,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根据研修活动的主题选择合适的课例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修活动中,在考虑教学进度的基础上,选择了高中的多媒体教学内容――《flash综合课》,由于是综合课,教师有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自和灵活性,能充分体现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活动准备阶段,要求每一位教师根据《nash综合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教学任务,包括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及任务实施的过程和环节目标等。

(3)通过现场展示与交流,分

享学科教学知识的经验

在现场教学展示阶段,我们安排了两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上公开课,一位是奉化市级高中信息技术教坛新秀,另一位是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两位教师在课前进行了试教,并安排了部分骨干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两节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差异性。另外,在上课前还安排了两位老师进行说课,充分听取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通过这种形式的公开课,对于促进上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同行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研讨等,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分享学科教学知识。

(4)总结与反思,促进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建构的。离不开教学反思。在研修活动中,通过专家针对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的剖析,使每位教师更加明确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指出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上课教师通过交流研讨、点评、反思以及后续的行为跟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业务水平。

上述所有过程性的资料均上传到学科网络研修平台,进行共享、交流。图3是在研修活动网络平台积累的过程性资源的部分截图。

这次研修活动历时2个多月,与学科教学知识紧密结合,并能通过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无论是上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均能在活动中受益。

4.关注发展性,开展多元评价

根据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阶段性的特点,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多元评价,从而激励教师更加重视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评价方面,结合研修主题,对不同阶段的教师开展不同形式的评比。如对处于学科教学知识形成初期阶段的教师,在开展了“教学前期分析”的专题研修活动后,组织教师开展“教材解读”、“说课”和“教学设计”等比赛:对学科教学知识充实阶段的教师,在经历了“情境教学”、“任务设计与实施”、“命题技术”和“课堂调控技术”等专题研修后,组织开展了教师的“命题”竞赛、中青年教师教学论坛、任务设计比赛和评课比赛等:针对全体教师,开展教师教学论文、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教坛新秀评比等。通过各类评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近四年的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研修活动实践证明,教师培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了一批信息技术学科的骨干教师。我市现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70多位,在这四年中,在宁波市级及以上各类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14人次(二等奖及以上),其中获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1人次、省级二等奖及以上2人次:围绕研修主题的论文在宁波市级及以上论文评比获奖18篇,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的论文16篇。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区域化研修活动,对于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促进学科教师教学知识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主观的努力和主体参与,否则所起的作用不大。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新学期的研训工作。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学习《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推广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研训基地和学科中心组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学研训的系列活动,提升我市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努力促进我市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实施。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总结已有经验,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

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

新学期中,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五)有效开展研训活动。

市相继有一批新教师被分配到学校从事信息技术学科的专职教学工作,1.继续做好青年教师会课活动和学科中心组活动。近来来。但由于多数学校只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因此平常的校本化研修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为此我将密切关注这一实际问题,继续策划、开展新教师会课等研训一体化的活动,以弥补校本研修活动的不足,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继续组织好市学科中心组的研训一体化活动。通过长效的研训活动,引领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持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深入认识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改革,细致观察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新学期的研训工作,以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工作中心,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特别是学习《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研究水平。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开展专项研究。总结、推广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课程建设与实施能力。加强研训基地和学科中心组的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落实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学科教学研训的系列活动,提升我市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努力促进我市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年新颁布的《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把握好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更新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继续组织高中学科教师认真学习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通过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教材。

在对这两个指导性文件的学习与研究中,重点突出对“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互动研讨,对“信息素养”与“计算机操作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辩析,倡导大家认真比照新颁布的《指导纲要》与旧版纲要的变化与发展、与高中新课标的异同。期望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达到提高认识,明晰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方向之目的。

(二)加强指导和管理,提升课程实施水平

随着《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状况势必将发生一些变化。为此继续开展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学段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了解动态情况,明晰问题所在。

对我市各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情况、课时保障情况、课堂教学与资源建设等状况进行调研。掌握这门课程的实际状况,总结已有经验,寻找主要矛盾,分析影响与限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理清理顺课程内部关系,把握学科改革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改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质量

1.组织全体技术任科教师认真学习《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并通过交流讨论,进一步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测试与评价、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的基本要求,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基本途径的认识,养成专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2.引导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教学沙龙和教学观摩活动,以期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有学科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方法,具有实践特色的学生学习新方式,以及具有动态特色的过程评价新亮点。引导教师认真进行教材分析、开展教学创意或教学设计竞赛、推进案例与课例评析以及练习与试题编制的研究,切实提高对学科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3.组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针对新版教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衔接、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各年段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螺旋式上升问题、不同年段信息技术学科适用教学方法的差异、义务教育阶段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等等。

4.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积极推动技术学科网络教研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对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开发、建设、使用与评价策略的研究,帮助教师确立动态发展的课程观点,激发教师创新课程价值的意识,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教学实践能力。

(四)重视教育科研,深化课题研究

1.做好学科中心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教学多维度目标达成的行动研究》的持续研究工作。本项课题研究已经全面展开,在新学期中,要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继续开展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的行动研究,并做好中期评估的准备工作,要认真开展相关资料的整理、搜集,中期研究成果的总结与等工作。

2.继续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与研究活动从文本引向实践,多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五)有效开展研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继续做好青年教师会课活动和学科中心组活动。近来来,我市相继有一批新教师被分配到学校从事信息技术学科的专职教学工作,但由于多数学校只配备了一名专职教师,因此平常的校本化研修活动难以正常开展,为此我们将密切关注这一实际问题,继续策划、开展新教师会课等研训一体化的活动,以弥补校本研修活动的不足,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继续组织好市学科中心组的研训一体化活动。通过长效的研训活动,引领市学科中心组成员持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理论,深入认识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改革,细致观察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水平、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1 目前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现状

为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笔者组织陇东学院500名新生进行了一次信息技术课摸底考试,主要内容为键盘操作、WindowsXP、Word2003、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等6个基本应用模块。摸底考试结果如下。

1)键盘:80%的学生对键盘不熟悉,找不到顿号、双引号、单引号、省略号,不会标点符号的全角、半角切换方法,不会使用快捷组合键;30%的学生不会计算机的安全关机方法。

2)XP:对复制粘贴,80%的学生只会一种方法,还有5%的学生不会复制粘贴;99%的学生从未使用过帮助信息;99.5%的学生不会使用控制面板;95%的学生对开始菜单和任务栏的属性设置不熟悉。

3)Word:95.5%的学生首行缩进采用的是空格的办法,而不会用段落设置。

4)PPT:72%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幻灯片,85%的学生不会设置背景和选择设计模板,99%的学生不会修改设计模板。

5)Excel:98%的学生不会插入新的工作表,99%的学生不会设置打印区域。

6)Internet:有40%的学生没有自己的QQ号,78%的学生没有自己的邮箱。

而这些内容都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的最基本的内容。为了弄清楚学生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普遍较差的原因,笔者对从陇东学院8个班级抽取的40名新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结果为:1)初中的信息技术课基本就是玩游戏,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做一些简单的Office练习;2)一般在初中开设0~3年信息技术课,在高中开设0~2年的信息技术课;3)在初中基本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信息技术课,高中部分学校有专任的信息技术教师;4)每周的课时量大多数都是一个课时,还有一些学校因停电不开机房或信息技术教师不到位等原因,经常以上自习或上其他课代替;5)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升学的压力,甘肃省各中学不得不压缩信息技术课的课时,高中毕业生有没有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无人问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问题更是无人监管。这些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时,大学层次的教育无法进行,大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要求的内容上。长此以往,大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也得不到提升。因此,要建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的共同体,成员包括中小学和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任务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指由具有研究实力的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院校组建的,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与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水平提升的研究机构。共同体的人员构成是以高校或高中为主持单位,团队成员由30%的高校信息技术教师、30%的高中学科教师及教研员、各20%的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构成。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的基本任务应包括下面几个主要方面。

1)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或教科书、考试大纲以及与实验相关的文件等,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研究影响学科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建构符合甘肃信息技术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体现甘肃特点且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

2)每个共同体至少选择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与一所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实验活动。以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学习活动设计理论为指导,把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系统化设计,建立网上学习空间,构建开放性网络学习与指导环境。

3)每个共同体在一个周期内要系统指导不少于3所小学、3所初中、3所高中的18名以上的学科教师,采用网络研修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科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研究成果在学科教师所工作学校的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应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同时要开放所建设的学习空间,供广大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学习与研讨,指导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进行学习,引领学科教师的发展。

3 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共同体的监管措施

共同体应工作的基本要求 共同体主持单位要提供办公场所、实验设备、研究资料等支持环境,确保团队活动的时间;要保障共同体开展活动的经费,使研究共同体各项经费支出合理、高效;制定研究计划、指导计划、研究与指导方案及相应的总结报告,形成工作过程材料;制定学科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管理条例、共同体成员管理与考核办法,方便对团队成员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反馈,确保共同体的正常运行。

共同体研究活动的基本原则 根据研究计划,围绕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难点问题,设计研究主题,并能够促进学科教师新课程有效教学能力的发展。

针对新课程有效教学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内容,能重点突出,体现学科的特色,发挥教学研究共同体的优势,促进新课程有效教学经验的传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过程完整,充分利用网络研究与指导平台,开展高频度、深层次的在线研讨活动,形成丰富的成果。

空间建设的基本要点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科教学改革研究与教学实验及指导学科教师的空间,内容组织方式合理,结构层次清晰,对共同体开展教学研究实践与指导工作提供保障。

空间建设中形成丰富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资源,展示研究、指导、实验验证的过程及成果,资源具有示范性、扩展性、更新性,可供广大学科教师借鉴学习,运行流畅,易用、扩展性良好。

共同体运行应实现的基本效果

形成丰富的成果材料,反映共同体成员专业发展的成长轨迹,能说明学习前后教学行为、研究能力的变化。学科教师在参与指导学习后,能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教学实践,促进学科教师发展。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后,推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共同体要以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研究对象,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研究推动甘肃省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实施的策略,总结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形成适应甘肃省实际需求的成果,为提升全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2]蔡春,张景斌.论U-S教师教育共同体[J].教育科学研究,2010(12).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一、深度学习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对深度学习的定义,对深度学习与肤浅学习进行对比,归纳了一些异同。深度学习有以下特点:1.学习者将想法与以前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2.学习者能识别出模式和表面上看似无关的规则。3.学习者通过检查证据,与结论联系起来。4.学习者检查逻辑和论据是慎重而又批判性的。5.学习者有意识,想要发展必须学习。6.学习者开始对课程内容感兴趣。肤浅学习有以下特点:1.一些没有联系的知识点被学习者当做课程。2.学习者持公事公办的态度,只是依据记忆中的事实。3.学习者对于一些新想法、新思路很难弄明白。4.学习者无法体会课程或任务的价值或意义。5.学习者只是学习,没有任何关于学习目的的反思。6.学习者有过度的压力和忧虑。

联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因此,不管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要学习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学习的帮助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角色的作用,学习如何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深度学习教材、教法等,学会深度学习是教师从教的基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下,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学习的系统性与反思性,并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体系。

二、信息技术教师需深度学习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的学习。纵看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科目的教材,初中是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高中则是对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所有教学都是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展开的。在此过程中,更加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开展对学生的教,是教师必须学习的。

1.开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多参与网络教研和团队学习。十佳网络教研团队比赛是一个较好的开展深度学习的方式,也是教师获得教学设计等专业知识的一种强有力的途径。整个比赛过程安排得相当科学与紧凑,环环相扣,第一步是教学设计:在现场给出教学内容,教师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一份个人教学设计,在个人教学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整合、碰撞形成团队教学设计;第二步是评价与修订:对前一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进行评价,并根据后一团队对本团队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建议,对本团队的团队教学设计与课件进行修订。第三步是陈述与答辩:现场陈述本团队教学设计的思路与亮点,回答评委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历时两天半,是一个充满紧张、活跃、理性、有序的过程,更是一个能够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有效“借力”,提升自我,更新理念的过程,重在培养教师教学设计与专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感觉收获很大,进步很大,是一种深度学习的方式。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同伴互助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学习他人的长处与知识,不断习得专业知识。

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开展个人学习与互动学习。其途径是向书本学习,博览群书;善于运用网络优势,在互联网上汲取教育精华;在实践教学中,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反思,只有经过反思的实践才能出真知灼见。信息技术教师之间应该开展互动学习,互动学习可以促进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学习。常言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教师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多交流,多探讨,甚至可以相互比较,这样才能激发教师更强烈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教师个体学习的深化。

2.开展教学技能的深度学习

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审视新高考方案后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师担任信息技术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优化教学效果,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学技能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对照自身实际巧妙移植。信息技术教师只有通过深度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把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又恰到好处。

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深度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必由之路和重大使命。

三、学生需深度学习

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给学生带来了多大的压力?从各地区的信息技术一线教师反映的情况来看,最担心,压力最大的还是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学生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一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缺少相应的对策,二是学生自身的学习问题,三是应付学业水平测试的方式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教师必须从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两方面加强和开展深度学习。

需要大力改进复习迎考的方式方法,主要是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教学目标。

多数学生的学习都属于肤浅学习,特别是在目前的形捃下,在意识定位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平时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都是为了完成任务。他们缺乏积极主动性和自觉性,尽管教师不断地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那些知识不是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所以学生学不好。要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进行深入学习。再者,教师要学会赏识教育,多给予学生鼓励与奖励,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学生可以选择多种方式进行深度学习,比如,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化,这样对问题的思考不会只停留在表层,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目前网络上有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协作学习,同学之间共同进步。

主动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如何调动,首先要给学生选择权,让学生在学习的内容、时间和方式上有主动权与选择权。从将选择权还给学生开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为什么学生不主动、不愿动、不敢动、不会动,是因为教师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动的快乐,没有真正起到引导、主导的作用。如果他们尝到了“主动”的甜头,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肤浅学习成深度学习。

四、结语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真正从根本上加以重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前提,开展教师与学生双向的深度学习。只要每个学生与教师能持之以恒,持续不断练习,则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将会呈现欣欣向荣的氛围,随着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信息时代的深度学习,2004.

[2]Weigel.V.B.数字时代的深度学习,2001.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03-0057-03

为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江苏省淮安市教研室率先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了自主开发基于ASP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性评价作品评价平台”。并于2011年5月举办了全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优课评比”活动,要求参赛选手借助作品评价平台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笔者有幸参加了本次赛课活动,这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起我的诸多感慨和思考:教育牵系万家,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也不仅仅只关注过程和结果,把分数、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既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主旨,更伤害了家长和学生的自尊,破坏了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如果教师在评价中能够关注相关的心理学效应,努力营造评价的磁场,让评价走进学生心灵,就一定能使评价发挥对学生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评价既能反馈之前的学习效果,又能成为继续学习的催化剂,可以说评价关乎到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适合本学科的评价策略和方法。设计符合实际的评价方案,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评价,以下仅以个人的教学评价实践作点滴阐述。

一、推陈出新,发挥多样化评价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往往都是以个人主观评价为主,总是停留在“很好”、“不错”、“很棒”等平淡无奇、形式化的课堂评语中,甚至有时还会忽视了评价,没有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众所周知,初中生活泼好动、大胆率真,喜欢新鲜的事物,他们需要目标、需要导向、需要激励,我们只有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他们及时的反馈,才能让他们在不断的信息变换和认知的产生中去挖掘知识的深刻内涵。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可喜的变化,如小组讨论学习、主题活动、分享作品、完成评价表等学习活动。这些内容不管是在欣赏还是在比赛中,都融入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彼此之间的比较,在这些反馈信息中的学习已不再是学习的个体,其在潜意识中已渗透了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课堂评价用语需要推陈出新,需要融入教师的智慧,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质,教师对学生的鼓励语言应该有个性、有创意、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本人在优课评比中执教《个性化年历的设计――用“我形我速”软件处理图片》时,教学刚开始由于有评委坐在后面,课堂氛围比较紧张,我先以一组课前临时抓拍的本班学生照片导入。在照片中,我故意放了几幅亮度、角度不太好的照片和几幅处理好的照片进行比较,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我趁机提问:“怎样让这些不太好的照片变得漂亮呢?”并以此引入课题。学生先是带着问题尝试操作,分组学习软件的使用。接着,在我和学生共同小结软件界面切换及图片修饰的方法时,一位同学突然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这样做更简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故”,我当下灵机一动,便对他说:“喔,那你就给大家露一手吧。”学生演示了他的方法,果然技高一筹,大家一致赞同他的方法可行,我也称赞道:“果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同学们立刻呵呵地笑起来,整个课堂氛围也都轻松起来。

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提出该生的学习方向,并指出怎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发挥学生的未来潜力,而评价无疑是面大旗,指挥着学生学习的方向。新课程倡导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不仅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要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感情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强调评价方法多样化,不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重视过程评价,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色彩斑斓,推进层次化评价水平

生命的姿态万千闪亮,一颗流星、一点流萤在广袤的夜空中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我们感受到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自然界中的生命是丰富多样的,也正是这多样的生命才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大自然。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体,他们千差万别,其中可能有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所以,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显然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言语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交流了。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长短不同,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层次也十分明显。所以,在课堂中经常会出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想让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除了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评价内容上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以外,还要有层次化的评价,以此激发每位学生都去积极思考、各自进步。于是,我也效仿其他教师,尝试了多种方法。如采用传统的方法,每节课让学生上传作品进行展示,但因为时间原因,也只能对个别作品进行展示、评价,不能很好地展开活动,全面评价;或班级内建立班级博客和论坛,让学生学会上传文件的方法。后因为有的同学家里没有计算机,又有部分学生住校,所以此方法也难以实现好的评价效果。2010年,淮安市教研室自主开发的“初中信息技术作品评价平台”的推广和使用,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给学生布置任务和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并且上传保存到服务器当中,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补充提高。同时,学生之间可根据标准相互评价、打分,教师也可以给每个同学或小组打分、写

评语,定期评比优秀作品及优秀创意小组,学生很受鼓舞。

三、关注成长,巧用综合性评价潜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课程评价的总体要求做出如下规定:“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首先,评价要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学生,发展地看待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凭印象。学生是发展的,是有上进心的,能够在教师教育指导、同学互助协作中不断进步,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所以,教师的评价眼光也应该是发展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鼓励,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变得更优秀。

其次,评价要有标准。什么样的学生才能算得上优秀?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成功?除了给全体学生一个明确的课堂标准外,针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作品评价同样需要标准。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在激励优秀学生的同时,更多地鼓励动手能力差一些的学生,让他们建立自信,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享。

最后,评价还要做好价值导向。评价学生及作品时,要从学生作品、思想品德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等方面设定评价标准,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可以多设置些“创意小达人”、“助人为乐小勇士”等封号,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个性,尽可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发展性教育课程,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中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依据,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精神。

只要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善用评价、巧用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的课堂也会跟其他学科一样精彩绝伦。如何做好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有效评价,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有待一线教师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和完善。相信有我们的努力,一定能雨后见彩虹!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成功体验

曾经,信息技术老师是最让中学其它学科老师羡慕的。因为信息技术老师没有高考压力,上课时只要打开计算机让学生玩就可以,很受学生欢迎。当然这是一种表面的现象,事实上要上好信息技术课,还是要认真备课、改作;信息技术老师还要维护网络教室设备等不为其它学科老师所知的繁杂工作。但是有一点是正确的,那就是在一般的中学里信息技术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信息技术老师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广泛了解,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老师发现信息技术课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虽然学生依然喜欢信息技术课,但信息技术老师似乎越来越不受学生的欢迎了。

为什么随着学校电脑的软硬件条件、上网条件越来越好,从网络中可以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却在降低呢?笔者就此开展了探索和实践,逐渐找到了学生针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学习兴趣。

一、学生浅层次的学习兴趣

在电脑上,游戏和聊天是最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由于学校有严格规定,学校的教学电脑不允许上不良网站和玩游戏。学校对上网聊天的规定是不赞成,但并不禁止。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时间,经常刚好是直播NBA的时间。因此,看NBA比赛也是学生的一大兴趣所在,还有看动漫节目、电影电视剧、小说。当然,管理QQ空间中的个人日记,或撰写学生个人博客的也为数不少。

在此,将这些兴趣归类为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浅层次兴趣。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来吸引学生,或者没有办法将学生引导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学习兴趣上。那么,学生则永远徘徊在浅层次的学习兴趣中,没有任何进步。

二、学生次层次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信息技术课,都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融于技术的教学中。可是学生新鲜了几节课后又不感兴趣了,为什么呢?对情景教学反思后发现,教师设计的情景可能会吸引学生,但是情景之后,学生做的内容还是教师提供的范例。这种针对技能训练的作品制作称之为验证性制作,而非创造性制作。由于学生制作的内容没有自己创意的内容,因此,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又没有兴趣了。

为此,我进行了一些教学实验,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了改变。整个教学过程用两条教学主线展开。一条教学主线是:教师的教学范例;另一条平行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制作自己的主题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严格的过程性评价。当一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的教学范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每个学生(或某几个学生)形成了自己个性的主题作品。

由于学生最终能做成自己的主题作品,虽然大部分作品比较初级,甚至有些幼稚,但毕竟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化了大量精力做出来的完整作品。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还是非常的欣赏,充满成功的喜悦。许多学生对自己作品中某些有创意之处、与他人不同之处津津乐道。这种个性作品制作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

次层次学习兴趣教学实验说明:

这几年,开展了学生电子小报制作(字处理单元)、主题网站制作(网页制作单元)、用数据说明问题(电子报表单元)、个性博客制作(网页及多媒体制作单元)、动画制作(多媒体制作单元)等学生作品制作的教学实验;目前,正在开展数据库作品(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实验,在吸引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上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让老师感到惊讶。学生总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

三、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个经心设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可以将学生从只会简单获取信息中得到的浅层次兴趣,提升到能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并能够获得成功体验的制作学生作品的次层次学习兴趣的层面上。学生不再认为信息技术课只是简单的上上网、聊聊天,而是培养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用的创意策划能力,从而感受学习信息技术的快乐。

那么,能否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高一层次呢?许多信息技术老师想到了信息学奥赛辅导,在学生经过艰苦努力、超常规的学习,并在终于完成一个解决复杂问题的程序时,会产生特别的兴奋感。

事实上,除了信息学奥赛,还有诸如独特的、需要用到复杂技术的特效网站,精致Flas的制作,通过编程制作一个小而实用的应用软件,搭建一个功能独特的机器人等,都可以将学生引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中。

更高层次学习兴趣教学实验说明:

这一学期,特意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中做了次有益的尝试,引导更多的学生将学习兴趣提升到所谓的“更高层次的学习兴趣”层面上,并得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教学实验中,我对全体学生的要求是制作个性化的主题数据库作品,包括主题数据表、针对主题数据表的有实用价值的查询及窗体报表等。当学生们基本构建了自己的主题数据表结构后,准备向数据表输入记录的时候,我增加了通过制作动态网页来输入和显示数据表记录这一教学内容,因为这是网络数据库应用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结束语

能否将学生的兴趣转移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上来,是信息技术老师所要研究的。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验,提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块,引入不同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有成效。同时也摆脱了信息技术教师有被学生赶出网络教室的尴尬局面。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好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主编.《初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课程体系建设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如图1)。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除了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技能外,我校信息技术课程定位在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六个方面的核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沟通展示分享的能力、实践运用操作的能力、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反思与批判的能力、关注与追踪前沿的能力(如图2)。

基于这个理念,人大附中设置了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如图3),开设了不同主题、不同类别的信息技术课程。除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针对高中生开设了多门国家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丰富的校本选修课,同时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为早培和高一年级开设基于主题的研修课;为初中开设综合活动实践课;为高二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课程。

(1)国家课程校本化

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课程体系中,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是36学时,2学分;五门选修课,每一门课均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在高中阶段需要完成必修课与一门选修课的学习,修满4学分。根据对人大附中学生的访谈调查发现,大部分高一新生对必修课部分学习内容已经掌握,而他们对选修课学习抱有很大兴趣与期待。因此,我们对国家课程做了校本化处理(如图4)――对必修课进行了优化压缩,改为18学时和1学分,内容方面压缩了多数学生已经掌握的部分,删除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陈旧知识内容,增加了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内容,安排在高一上学期学习;将五门选修课均拆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模块,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学生从五门初级模块中选择两门来学习;在高二下学期,学生从学过的两个初级模块中择一个对应的高级模块。这样,从实际学情出发,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学科视野的广度,又增强了其学习的深度。

(2)大学先修课的开设

依据人大附中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引领国内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批判性地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校率先进行了大学先修课开设实验,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和《计算概论》两门大学先修课。我们开设的《Java程序设计》主要借鉴了美国的AP课程 Computer Science,当时国内还没有高中开设大学先修课的先例。

2013年,北京大学首批推出六个学科的大学先修课,人大附中作为首批试点学校,在信息技术学科开设了《计算概论》大学先修课程,每期课程持续一年,今年已第三期。该课程的上课学生数逐年增加。最近统计该课程考核情况,发现截至目前参加北大统一的大学先修考试人数近20人,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获得优异成绩。

我校各类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孤立的,课程间融通整合,共同构成促进学生在本学科个性化成长的体系。所有学生参加必修课学习之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适合的选修课,学有余力者申报研修课或大学先修课。如果对某一个信息技术研究主题特别感兴趣,还可以参加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技术领域的课程,在课外参与相关社团活动。更进一步,我们对在信息技术领域有突出特长的学生,邀请其加入兴趣小组在学校的智能交互实验室开展项目研究,在学校实验室环境无法满足研究需要时,教研组会为学生联系大学实验室和导师开展课题研究,达到一定水平的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相关竞赛活动。下面这两朵“花”(如图5)分别是在“算法与程序设计”领域和多媒体技术领域学校的系列课程、兴趣小组与实验室环境。

课程实施形式

为了满足学生的多元发展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从2011年开始,我们开始探索实施跑班制。每两个班的同学同时上课,开设3~4门课程供学生选择,打破了传统的按行政班级上课,整个班级学习相同内容的授课模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着力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授课形式由原来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逐渐转变为以小组协作学习为主的组织方式。学校的Moodle在线学习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平台上包含了几乎所有学科的各类课程,仅信息技术学科就有数十门课程,使学生泛在学习成为可能。

以温婷婷老师教授过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初级)》为例,这是一门典型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操作技能学习为主、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从开课至今,每周的课程都在网站上清晰可见。学生们可以提前预习、课上学习、提交作业、分享讨论、课后复习。请假的学生也不用担心会落下课,因为每周伴随着任务都有微课视频、详细步骤文档、丰富资源、素材图库、作业要求及评分标准等。学生在线提交作业,教师在线反馈客观评分和主观评语。

基于Moodle在线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带来了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前教师花近一半的课堂时间用于教学演示操作,剩余的时间回答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重复问题;现在教师提出任务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部分时间用于回答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个性化问题。以前教师要等到下节上课才能给学生反馈量化分数,现在在线批改,师生随时进行反馈互动交流,不但量化而且更全面细致(见表1)。

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我们的学生认知风格不同、学习习惯不同、学习步调有差异、初始技能有差异。这样的模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学生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程实施特色

人大附中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鼓励教师创新,探索能更好促进学生发展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课上分享会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较为成熟和成功的特色教学模式。

1. 课上分享会

《信息技术基础》是在高一年级上学期开设的必修课,是本学科所有课程的起点课。在高一新生刚入学时,我们给学生做过一套课前调研问卷。其中有一道题目是“你最喜欢的信息技术课是什么样的?请用形容词描述它” 。统计结果排名前五的形容词是“轻松的”(66%)、“创新的”(66%)、“前沿的”(56%)、“深入的”(44%)、“基础的”(27%)。

既前沿又基础,既轻松又深入?这些词看起来很矛盾,因为前沿的并不是基础的,深入的往往也不轻松。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这几个词恰恰反映了当下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的期望。在移动互联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们早已不满足只学习教材中的那些内容。

我们结合国内地图版、广东版、人教版教材和国外IGCSE、AS-Level、A-Level教材重新规划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大纲。但由于主题内容太多,18课时又远远不能满足,况且这些内容不都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因此,我们规划出最重要的内容纳入教师授课范围。其余内容怎么办呢?我们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能力――自主学习、沟通展示分享、实践运用、创新、反思批判、关注前沿。

干脆让学生们来做个课上分享会吧!我们研究了学生特点和课程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决定了对学生分享活动的具体要求。包括:(1)人数――2~3名学生一组,自由分组;(2)时间――每组汇报不超过10分钟;(3)内容――与信息技术相关;(4)评价标准――从主题、个人观点、内容、形式四方面做出明确要求。

真正实施下来,总结发现:

(1)学生们的主题丰富多样,大多是对他们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前沿主题的关注,当然也有比较专业的主题(如并行算法)、比较基础的主题(如404 not found)等。(2)学生们在分享时大多具有个人观点,而不是复述网上软文或他人观点,有时甚至会引起一场激烈的辩论(如开放还是封闭、电脑该不该“裸奔”)。(3)从内容上,大部分学生的主题内容从生活实践或实际问题出发,如从选课失败到系统攻防;部分内容是课堂内容的延伸,比如在老师新授完《高性能计算与超级计算机》一课后,一组学生做了“天河二号缘何六度称雄”的分享,既关注了技术,又有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操。(4)从形式上,学生们精心准备,大胆创意,不再局限于PPT展示,有相声、小品表演、三句半、自编自创自演歌曲等,有的小组找其他班同学来友情客串,还有一组学生在讲解主机内部构造时现场拆装了他自己带来的笔记本电脑……

课上分享会的主题每年不尽相同,这个活动也真正给了学生展示交流、发挥创意的空间,完全体现了我们培养学生六个方面能力的目标。如果说“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话,是不是“我教会了别人,就思考和理解得更深入而透彻”呢?当然,学生在这个活动中不但经历了自主学习,也在把知识和观点传递给别人的同时体验快乐和成就感,在分享和辩论中思考应该如何承担信息社会下的责任,在关注前沿信息技术中体会我国高科技发展的快速步伐。

2. 基于项目的学习

人大附中各类信息技术课程都力求给学生提供基于项目的学习环境。在学生学习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时,我们给学生安排了学校机房建设招标活动,让课堂与真实世界发生关联。学生们不但对计算机系统组成、当前市场品牌及价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好地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课堂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此外,组间的竞标演讲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展示与交流的能力,学生之间提问互动,在比较、质疑与回答中获得深入理解。老师们为这个项目设计了严谨的表格以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也给学生指明了任务方向。

除此之外,多媒体技术(初级)选修课上的期末微电影作品展映项目、研学课上的国际空间站项目、研修课上的Adobe青年之声项目、人机交互项目,还有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数字创意项目和机器人项目,都是基于项目学习模式的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六项核心能力为目标。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项目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以创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核心学习内容,引导他们有效学习并能将其所学付诸应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空间科学项目既是基于项目的学习,又是跨学科的案例,下面介绍这个项目在人大附中的发展历程。

这个项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斯坦福大学牵头,召集数十位航空航天领域的专家,为应对地球的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等问题,探索在外太空建立一个新的人类聚居区。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勾画出了一个在未来50~100年间,在太空中建立一个能容纳1万人定居的空间的框架。我们带领学生学习研究的内容就是基于此开展的。

这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的科技项目,包括结构设计、基建组装、空间交通、人居环境规划、自动化技术、商业开发等,具体涉及数学、物理、计算机工程、航空航天、化学、生命科学、地理、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天空”,既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又要敢于创新,勇于挑战。

2012年学校引进空间科学项目,由外聘校外专家主讲,我校佟松龄老师做助教,开设了每周一节的初级校本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招收热爱这一领域的学生。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变为佟松龄老师主讲,外聘专家支持的授课模式。2013年开始,佟松龄全面负责课程实施,课程增设为每周两节,面向高二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方向,开始侧重对学生空间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这一年,学生们自发成立了空间科学学术俱乐部,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活动,参与的学生从初二到高二,采取学长带学弟的模式,基于项目开展学习,以学生为中心。2014年,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空间科学实验室,逐步形成学生课内学习、课外研究的开放平台。该实验室与多所高校实验室、专家建立了资源链接,为多层次的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形成了以课程为立足点,兴趣教育为单位,实验室为支持的三位一体的活动结构,实现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很特殊:一方面来自近几年师生共同搜集整理的十几万字的学习材料,这部分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改进;另一方面,使用几十本各类原版书籍,上百篇学术论文作为参考材料供学生学习研究,这部分“教材”原汁原味,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课程采用了学术沙龙、专题报告、技术“头脑风暴”、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学生们在课程中也表现出很强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查阅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理念,不断创新突破。

课程结束,每个团队都会完成一份比较专业的全英文科学论文,并进行论文内容的报告展示,这是每位同学的荣耀展示。同时,每位学生还会得到由他参与完成并印有其名字的论文。对于绝大部分同学,这都是他们人生第一篇比较专业的科学论文,这是对他们自身努力的肯定与褒奖,也是对他们今后学习发展的莫大激励。

每学期都会有四五十名学生选修这个领域的课程,很多还加入了空间科学俱乐部,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近三年选此课的学生累计有260多人,加入俱乐部的人数也超过200人。从这里走出的学生很多都参加了国内国际各项空间站设计赛事和空间科学学术大会。在那里,学生们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高超的解决复杂问题能力,优异的表现给各国专家评委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目前,我校学生已经连续三年获得国际空间站设计大赛中国区冠军,两次晋级全球总决赛赛场,一次斩获全球总决赛的亚军。佟松龄老师两次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一次获得突出贡献奖。当然,这项奖项只是表面的收获,学生们背后的付出才是最真实的:利用课余时间,涉猎各领域知识,广泛采集数据并论证,一遍遍改进创意,细心认真完成规范科学的研究论文。这些经历,这种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会让学生们受益终身。

学生个性化成长,教师专业化发展

为了满足学生更高的研究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开展合作。自2008年以来,我们每年选派一批学有专长和有研究意向的学生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高校导师与本组教师组成专家团队,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感受学科魅力、培养专业思维,在科学家身边获得专业成长。

学生的个性化成长,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化指导。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倡导“每位信息技术教师术业有专攻”,组内同事各自在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领域内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开设各类课程和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教研组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一是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提供平台。信息技术教研组鼓励每位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开设选修课程,辅导学生兴趣小组,指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提出申请还可以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并带领学生开展研究。

二是努力为教师在职学习创造条件。人大附中一贯鼓励教师在职学习,教师可以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并能报销部分或全部学费。教研组鼓励教师参加各类专业技能进修和跨学科培训课程,在课时调整和费用报销方面都有计划和预算。这有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跨学科开展研究的水平。

三是教师拥有对学科发展的参与权。在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老师们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方案并参与讨论。每位教师对自身教学有一定的自和控制权,可以选择开什么课,以什么方式来上课,在哪个学段开课。这种来自工作环境的激励会加速教师向专业化迈进的步伐。

四是与团队共进步。信息技术教研组特别注重团队发展,采用师徒制、备课组、项目组、课题组等形式组成交叉团队。教研组为每位新入职教师指派师傅结成师徒,徒弟跟班听师傅的课,向师傅学习,师傅听徒弟的课,指导徒弟开展教学。同备课组教师轮流主持备课,共享教学素材,交流教学心得,每一轮教学都坚持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同项目组教师一起开展项目教学和指导,同课题组教师一起参与课题研究。这种团队协作非常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行间的交流更能促进将彼此隐性知识进一步显化,实现年轻教师向成熟教师和成熟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结束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要把最新的技术和理论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坚持创新,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国际视野,批判性地借鉴国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有德育意识,培养学生信息社会的责任和爱国情怀。

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外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比较研究”(课题编号:HDGH2015334)研究成果。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校际联盟;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079-03

开展校本教研遇到的困惑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教改方式之一,其特征是以校为本,围绕自身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使教师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通过校本教研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我区各学校的调查访谈可知,信息技术学科的校本教研存在以下问题:①多学科组成教研组,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有针对。②事务繁杂牵扯精力,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常规。③理论不足缺少引领,信息技术校本教研难成规模。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走出这种尴尬局面,还得放宽视野,拓宽思路,另辟蹊径,探寻一条适合学校特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研新形式,为此,我们探索了一种校际联盟式的教研,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搭建校际联盟教研平台

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教研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校际联盟教研组,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教研,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新的空间。

1.构建联盟组织

校际联盟的构建,可以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也可以在区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构建。参加联盟的学校3~4所,人数在6~8人,以确保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也防止人员过多影响效果。联盟的形式一般有同质联盟和异质联盟两种,一般来说,地理环境、生源结构、学校规模、办学质量等因素大致相当的学校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同样,上述因素差异很大的学校也可以结为教研联盟;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培育之后,还可以产生第三种结盟方式――随机抽取,随机组成,以优化联盟的内部结构,促进成员学校的整体水平提升。

2.建立活动机制

由于这种联盟是非隶属关系的联盟,关系较为松散,行政制约力弱,因此要建立起活动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实际效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召集人),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活动,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教研地点能确定,教研主题够具体,教研流程能落实,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有了这样从形式到内容的机制之后,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基本就能够得到保证。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提前做好相应的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注意积累资料,在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梳理与反思。事实证明,对活动结果进行成果化表达,可以增强教师的成就感,激发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兴趣与信心,推进校本教研的良性循环。

3.寻求专业指导

校际联盟式的教研活动具有民间性、草根性、自主性,由于年轻的信息技术教师缺少理论积淀,理性思考不足,因此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低效性,研究水平达不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要主动寻求区级教研部门、师训部门等部门和大专院校专家的指导,尤其在研究方向、教研主题、方案设计、组织实施、成果归纳等方面寻求专业指导。通过自主研修、骨干引领和专家指导,不断提高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层次。

制订校际联盟式教研方案

为更好地解决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校本教研”这一平台发挥更大的实效,在区教研员的指导下,浙师大附属笕桥实验中学、丁兰实验中学和景华中学这三所同类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校际联盟教研组,统筹规划,共同商讨制定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

1.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理念

校本教研强调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努力促进联盟教研组每位教师的成长与提高。

2.校际联盟教研的总体思路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重点放在教学和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素质提升上。

3.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安排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时间定为每个月第二周周四下午,遇特殊情况(如有区级研训活动)顺延,三联盟教研组的教师一起共同制订具体方案,各校轮流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

4.校际联盟教研的基本任务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任务是要在先进教育理念与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之间构建桥梁,使先进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实践并产生积极的成果;把教师从单纯的课程被动者角色中解脱出来,真正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创设者;创设一种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文化环境,使校际联盟成为一个促进教师不断成长与提高的学习共同体,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

5.校际联盟教研的主要形式

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立足于课堂教学,以集体备课、微格研课和课堂观察为主要形式。集体备课主要针对某一选定的课题内容,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比较论课等方式,在反复求同存异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微格研课主要是利用微格课堂,拉开听课教师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呈现出最平实的常态课堂。课堂观察改变了以往的听评课模式,通过边听课边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的方式,对课堂进行分项诊断。

6.校际联盟教研的后续跟进

上课教师要提供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师课件、学生素材)、反思感悟、部分学生作品等;听课教师要完成本课的教学设计,撰写评课感想或反思感悟。每次校本教研之后都要及时整理资料,包括活动小结、观察报告、活动照片、课堂实录等,以便在区域内交流分享。

校际联盟教研的实施策略

教学研讨的真正价值在于课堂和教师,即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而后一个“促进”是前一个“促进”的结果,所以校本教研的价值指向是促进课堂教学不断精进,因此,我们将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定位:“基于教学流程的主要环节而展开”――课前备课,课堂上课,课后评价。

1.基于同课异构的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能优化教学设计,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的集体备课应建立在个人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因此在我们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中,确定了“同课异构”型的集体备课,通过独立备课、集体研课和比较论课三个环节展开。首先,确定好某一教学内容后,每位教师先独立备课并撰写出教学设计;然后,组内教师聚在一起,按照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进行分项研讨,最终形成书面文本,再分发给每位教师;最后,进行比较论课,老师们拿到集体备课的文本,在反复的求同存异中明晰富有价值的教学点,相互补充,实现智慧共享。

2.基于微格课堂的教学演练

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需要拿到课堂上去落实、去实现。以往的组内教研,1~2位教师,你上我听和你听我上是唯一方式,如果只有一位教师那就更难以得到同行的听课建议了。组成校际联盟之后,听课的教师多了,研讨的氛围就浓了。此外,采用“微格课堂”的形式,可以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常态教学。

例如,在一次主题为“课堂中预设问题的有效实施”的教研中,由一位刚从教一年的新教师执教。为了更好地体现常态,不给上课教师和学生造成干扰,联盟组的其他教师通过现场实录同步观摩。课后,大家聚在一起议课,各抒己见,教研气氛轻松自由。上课教师感叹道,老师们没在现场听课,给她营造了“无人”的境地,可以更加自如地发挥。

3.基于课堂观察的分项诊断

教学设计是否有效?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与验证。在区域大主题“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的引领下,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的课堂观察可以做得更加深入细致,将以往的经验型听课评课转化为专业化的观课议课,通过“分解教学内容”、“设定观察指标”、“分项诊断议课”来逐一分步实施。联盟教研组在进行基于课堂观察的校本教研时,一般都选择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个疑难问题,组内成员分工协作,边观察边记录,这样精力才会更集中,观察才会更细致,数据才会更准确,得出的结论也才会更加科学贴切。

例如,我们曾连续几次就信息技术的“课堂提问”开展观课议课,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大家一起设计观察记录表,分工合作,归纳整理。其中一次关于“教师候答”数据统计显示:“没有停顿”占57%,“候答时间适当”占14%,“教师耐心等待”为29%,“候答时间充分”为0%。可见该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少“耐心等待”,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这样的提问其效果大打折扣。用数据说话,使得校本教研更加有实效,让教师意识到不仅课堂提问是值得研究的,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去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

校际联盟教研产生积极效应

校际联盟校本教研拓展了校本教研的平台,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实效性,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这三所同质学校的6位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的联盟教研组,经过两年多实践探索,得到了区域、学校等各方的支持,使得校际联盟教研丰富有序,研讨内容不断深入,运作机制更加自主。联盟组的教师们真情投入,积极参与研究,在教研团队中得到历练,分享智慧,形成了主动发展、合作共享的校本教研文化。在近两年中,联盟教研组内的教师中有4人执教了区级公开课,在各级各类论文案例评比、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成绩显著提升,其中一位教师还在第二届全国机器人课堂教学中获一等奖。

这种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基于学校、立足课堂的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是我区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团队在整体集中教研、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教研基础上,对教研形式的一种新的探索,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带来了基层教研方式的创新。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之路,我们才迈出第一步,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总是千变万化,校本教研永远也不会缺乏题材,有效的教研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如何,校际联盟式校本教研为我们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萍.教师同伴互助的校本教研模式研究[G].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2007.

[3]郑彩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科研培训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04).

初中信息技术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一、依托教育信息网。

使全县广大师生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教育局及各科室的工作动态和最新的教育信息,教育信息网的开通。对宣传教育、沟通信息、政务公开、民主监督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电子政务是教育系统内部的网络办公平台,用户由局领导、局机关各室站、各联校、各中学以及县直各学校组成。各基层用户设专人负责每天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严格按教育局规定的每天上午、下午的上、下班时间,4次检查当日最新信息,确保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准确掌握教育局的工作动态,使各项工作及时、有序的开展。目前,教育局下发各种文件、公函、通知全部是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向各用户传达的不再向各基层单位和学校下发纸质文件、通知等。各用户上报的各种资料信息也通过电子政务或专用FTP服务器来完成,完全实现了全县教育系统内部办公的网络化、信息化,使信息传送变得更加及时、便当。截止目前,下发各类文件、通知、数据1815次,教育信息网总访问量54209人次,总浏览量97552人次,为全县教育管理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各用户间的视频和语音双向传输,覆盖了所有的县直学校、乡镇初中学校、各联校以及乡镇中心小学,视频会议系统农村小学覆盖率达到42%教师覆盖率达到80%以上。从2008年4月份开始运行至今,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共召开各类会议80余次,未经局长批准,不允许召集基层学校人员回局里集中开会。通过教育信息网、电子政务和视频会议系统的运行,教育局的管理效能延伸到最基层的学校,使偏远地区的师生及时了解和掌握教育信息,随时就地对教师进行业务能力培训,实现了校际之间的网络教学研究和课题交流。相比以往的会议模式和教师培训,无论从通讯费、纸张印刷费、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误工费等,大量节省了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极大地节约了管理运行本钱,提高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突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二、依托视频会议系统。

县教研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在每周三、每周四下午开展了教研大讲堂网络教研活动,从上学期开始。组织县学科教研员和部分省、市教学能手及县学科中心指导组成员,分别就中小学校本研修、联片教研、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难,为全县的教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引领、学习与提高的机会,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措施。本学期,县教研室举办的2009年中考试题分析视频讲座,各学科教研员根据学科规范及考试科目说明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全县各校教学实际,对今年的中考试题以及学科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导、研讨交流。这在过去只能集中面对九年级教师,如今,通过网络视频,全县各中学所有年级教师都能直接受益。由于讲座内容准备充沛,与教学、教材紧密结合,针对性强,通过网络视频交流,大家对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得到深入探讨,其相关知识也得到扩充,知识点更加明晰和准确。

使教研中心下移,开展网络教研。为教师带来了便利和实惠,教研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拓展,基层教师不出校门就能听到同仁的观点和建议,不远程跋涉就能进行交流互动式的教学研究,为提高全县教师的专业素质起到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一年来,就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11次教师培训和61网络教研,受众教师达到28756余人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教育网和视频会议系统为平台的远程教育培训,打破了地域狭隘、人员集中、管理繁琐、培训空间上的限制,促进了全县各级各类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师的网络办公和网上交流,使教师省时、省力又省钱,即可接受各种培训,使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和校际交流成为现实,形成了良好的应用氛围。

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全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7月10日至15日。全县68个培训点的2554名教师同步参与了这次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师德建设、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等内容。有关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聘请了市电教馆网络中心副主任做了博客专题学习网站与教师的专业生长》和《远程教育资源介绍、应用及课程整合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县电教馆老师做了题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题讲座,中学的老师、联校小学的老师分别做了题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和观点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生长、课程整合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维、观念、理念。整个培训过程,组织严密,管理严谨,不只各培训点有专人负责,而且,县教育局在各乡镇派出督查人员具体督查每天的缺勤、签到以及培训情况,县电教馆利用视频对各点的培训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对整个培训讲座进行全程录像,便于教师随时调用学习,确保每次的培训扎实有效、不走过场。由于采用了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培训,不只缩短了培训的时间,扩大了培训覆盖面,而且防止了教师大规模集中培训带来的方便,使全员培训变得快捷、便当,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加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究。把信息技术学科考试纳入全县统考范围。

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通知》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纳入选修课,1为了能更好的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排入学校和班级总课程表。

重新修改并扩大了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成员,22005年筹建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的基础上。新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由3名电教馆人员、1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3名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3名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组成,教研组人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研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听课、评课,为县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中学的中学的获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称号,中学的老师在全省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代表市进行公开课教学,受到与会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好评。

并从2007年开始,3统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所有初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利用智博考试系统,纳入全县统考范围,每学期统考一次,统考效果记入学生发展档案,并作为衡量各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开展效果的重要指标。同时,利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试题库的建设任务,使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逐步走上正规。

四、依托教育信息网,实现全县信息化管理和校本资源的完全整合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资源共享。上学期,为进一步提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县教育局对各联校、各中学、县直各学校的网络管理员进行了校园网站和校本资源建设专项培训,网站建设力求内容新颖,突出特色。本学期,各校网站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网站内容包括了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所有信息均在网站上公布,增强了学校同教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方便了教育局对学校各种信息掌握的时效性和指导性,有利于校际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校本资源库建设依照分类明确、条理直观、使用方便,服务教学的建设原则,各联校、各中学的校本资源库依托各自的网站,开辟专门频道,选择那些经过教学实践检验,富有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空虚到校本资源库中。资源建设上,充分发挥各个教师所长,远程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和整合教育教学课件,把自己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心得体会及专题节目等提交到本校资源库,不时完善校本学科资源,逐步使之成为适合本校教育特色的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目前,全县10所联校,27所农村初中和县直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站和校本资源库,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小学依托教育空间和博客网络平台,建立了本校的校园网站,并实现了同联校网站的连接,依托教育信息网进行整合,真正实现了校际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进一步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和教学研究搭建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以博客引领,加大校园网和校本资源库建设的同时。网络交流为主的新型合作交流模式正在逐步兴起。小学校长、小学校长、中学校长等不只自己建立了博客,带动下,学校教师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工作心得、随笔、效果、案例都放到自己的博客中,积累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同时,也为其他教师的学习交流提供了参考和学习的平台,起到沟通、交流、合作、进步的纽带作用,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和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五、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督导评估体系。

县教育局根据外地实际,为全面落实晋教基〔2007〕50号《关于进一步推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和阳教基字[2008]1号关于《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教育教学应用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出台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工作的通知》作为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通知对学校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建设、责任落实要求、教育教学应用要求、项目管理员职责、信息化设备的管理、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建设、三种模式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及对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和手段开展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督导、教研、普教、人事、综改、电教、仪器等科室各负其责,狠抓落实、确保应用。同时,制定了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评价规范,形成激励机制和刚性约束机制。每学年,由督导室牵头,开展一次专项督导评估,评估结果纳入一年一度对校长、学校的考评中,并作为对学校教育目标考核和奖励先进单位的重要依据。

六、依托“典型引路。

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设备的作用,为促进各校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效推进。切实提高应用效益和水平,依照“实事求是逐步提升、典型引路,分类推进,打造精品”原则,今年一月份,县各联校首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应用”现场会分别在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小学、宁艾小学、西回小学、小学召开,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会观摩,通过观摩课堂教学,交流应用研究经验,档案管理及成果展示,全面促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试点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本次活动共进入课堂听课二十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能运用电教设备,有序地进行讨论、学习和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促进了学生的共同生长。校长们汇报了自己在校本研究、远程教育、德育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演示教师能利用因特网、校园网进行资料收集和下载,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利用校本研究网、各学科资源网、多种搏客、远程教育网等网站平台进行经验交流,同时把“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学与教的探究”为重点研究课题,加大远程教育应用研究力度。以课题研究带动应用工作的全面开展,实现了网上教研、网上教学的新模式,全县营造了管理促应用,培训促应用,服务促应用,活动促应用,研究促应用”全方位应用氛围。大面积优质资源进入了各科课堂,实现了学校管理及教学工作的网络化。紧紧抓住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科课程整合、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远程教育为农服务四个方面,全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对教育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真正实现了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要求。找准了远程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点,进行整合,不时学习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的引进,为学校教育带来了三多”三变”教师的研究教育教学的老师多了主动采集信息资料的老师多了自主学习的学生多了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教学方法发生了改变,学生学习习惯发生了改变。老师们通过对各种资料进行采集、整合、小组复议、完善整理、教学运用、反思、创作、上传发送等活动,获得了两百多项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教研效果。

增添设备,建立校园网,做到本校资源共享。联校小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微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让教师随时应用设备,做到设备随时对教师开放。联校小学专题教研有声有色,评课水平高,既有理论又联系实际,教师素质的提高体现了远教资源应用的优势。联校小学教师人人做课件,给课堂教学创设轻松、活泼、快乐的氛围,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学习。小学、小学、小学、小学自筹资金30余万元,实现了农村小学班班通,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三月三十一日,县在中学、示范小学召开了教育技术装备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现场会。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副处长、图书科科长、装备处老师,市教育局副局长、仪器站站长、电教馆副馆长等省市相关领导和专家列席会议。县教育局领导和相关室站主任、各初中校长、联校及县直小学校长,电教、仪器管理员共7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校在教育技术装备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方面抓住机遇,强化管理,努力提升其应用水平。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逐步提升,该联校及时确立了以“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教育资源应用,突出抓好建设、管理、培训、应用和提高五个环节,初步实现了教育技术装备“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用于教学”总体目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示范小学,与会领导和参会同志共同观看了联校关于“教育技术装备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电视专题片;示范小学校长就如何管好用好现有设施设备作了经验交流;小学副校长、小学教师分别就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作了经验交流;中学校长、联校校长分别就图书馆建设和联校教育技术装备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作了经验交流。县教育局副局长回顾总结全县教育技术装备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工作的同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具体布置。市教育局副局长、省装备处副处长分别讲话,对我县近几年来教育技术装备及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效果给予了肯定,对我县今后继续推进教育装备和信息化建设的普及化及提高使用率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县教育局局长主持了总结会,强调指出,教育技术装备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好与坏,事关教育发展全局,石门口联校小学各方筹集资金。与会校长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通过这次远程教育应用现场会,推出新典型,交流新经验,推动应用工作不时深化和提升,形成了全县资源应用的良好氛围。其次建设优质资源、优化硬件环境、推进应用研究、强化技术服务、加强考核评估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就是十月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十月九日。省电教馆安馆长带队一行3人,由市电教馆张馆长、冯副馆长陪同,对我县网络应用进行专门调研。县教育局,首先听取了局长对我县网络应用的工作汇报,郝局长就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的认识问题指出,认识是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认识先到位,教育信息化的各项工作才干有突破、有进展,基层学校的校长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第一责任人,认识比我高的向前走,认识比我低的跟我走,认识跟不上的退下去”从主观上体现了以信息化应用为主的校长任免思想。随后,省、市领导到中学和联校考察了学校网站建设和校本资源库建设,深入课堂,参与听课评课,中学参与了联片教研活动,与广大校长、教师座谈,就关心的网络效益的整体发挥和教育行政管理二者的关系,教师培训的内容、层次、培训后达到教师技能状况、后续培训的情况,资源的应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优化,教师教学行为与备课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习惯的转变,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网络应用效果,以及省、市、县三级电教机构应该做些什么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研。通过两天深入的调查研究,县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研究、资源的应用给省市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县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沛的肯定。

七、依托网络化管理。

学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的不时增加。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资产管理日益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资产的作用,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本学期,为更好地发挥学校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合理调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杜绝资产闲置、重复购置、管理混乱、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县教育局采用了较为幼稚的金算盘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固定资产实行全县统一管理,对学校申购固定资产的审批、购买、调配、报废实行网络化管理和行政审批顺序,对未经审批购买的固定资产,系统将拒绝录入固定资产管理账目,并依据情况,追究校长的责任,杜绝了一些不合格或伪劣产品走进校园,节制了基层学校校长购买教学设施设备的随意性,使学校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流失得到控制。目前,学校现有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建筑、电器、电子产品、交通运输、仪器仪表、音体美卫劳等设备)录入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并设定了审批流程,实现了对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

八、依托远程教育工程服务保证体系。

依照省教育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文件(晋教基〔2006〕36号)关于印发《2006年度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中的有关要求,为保证远程教育工程设备能更好的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每年远程教育工程41万元运转和维护经费已经列入县财政预算。经费保证的同时,县教育局在加大对学校网管员业务素质和职业修养培训的基础上,由县电教馆设专人负责学校信息化设备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工作,装置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服务维修保证电话,购置了专用车辆,建立了远程教育设备售后服务登记制度,定期深入学校检查远程教育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做到有问题及时提供咨询和维护。随报随到不分严寒酷暑,狂风暴雨,白昼还是晚上,假日还是上班,由于处置问题及时,保证了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使学校教学秩序稳步推进,深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九、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

校园平安日益成为学校管理的重中之重。以三中为试点的校园网络监控工程已安装完毕,随着学校信息化设备的增多和校园内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并投入正常使用。监控范围覆盖了整个校园的入口和学生主要的活动场地,不只学校可以对整个校园进行实时监控,而且,教育局通过网络也可以随时对校园环境进行监控,对学校财产的平安和校园内部管理起到积极地作用。目前,县直各校及一些重点学校的校园网络监控工程正在逐步实施过程中,届时,各校的校园平安将纳入网络化管理,教育局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对学校校园的实时监控,准确掌握各校的运行情况。

十、依托远程教育资源应用。

上一篇:信息技术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信息技术校本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