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范文

时间:2023-03-11 05:34:08

初中物理教材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1篇

(一)部分重点和难点虚化,若干物理本质尚未澄清课程内容的重点在不同课程层次中具有延续性,即课程标准中的内容重点一般也是教材的内容重点,而内容难点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可变性。抽象且缺乏生活经验支撑的内容无论在课程或教学的哪一环节都是难点,编制艺术高超的教材可能会降低传统难点内容的难度,而编制艺术欠佳的教材可能会使传统较易的内容变得难以理解。重难点内容是物理教材的核心,即物理教材对重难点内容的良好组织与呈现会为物理教与学提供契机。由于现今物理教材过分追求简约,导致部分重难点内容出现虚化现象,具体表现如下。1.形式单一,过程虚化物理教材中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呈现几乎全部采用实验归纳的方式,理论演绎方式为数甚少(如三套教材中仅有教材B“推导串联电路总电阻”一例),几何学方法的运用与代数方法相比略显失调。三套教材中,控制变量法和比值定义法等均有多次运用,传统的等效替代方法和直觉思维方法则几乎绝迹。图片是无声的语言,教材中丰富生动的图片能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而生动、深刻的文本案例也能丰富学生的物理表象,且与图片具有相互不可替代性,但三套教材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案例却极少。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促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与形成物理表象方面确有作为,但在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缺陷。“事实胜于雄辩”,精彩的实验确实在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方面比单调的文本语言更有说服力,但在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事实并不能完全代替雄辩”。另外,由于物理教材主要以实验归纳方式呈现重点和难点实验,侧重“做中学”而不是“做—思—学”,教材确实通过实验为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引发的思维过程太简单,抽象环节大大减少,最终导致“思”环节的缺失。比如,对于“升华与凝华”,某教材通过简单的“想想做做”直接告知升华与凝华的定义,而电压、电流和电源的概念更是直接告知。2.删减调换,有意回避物理学之所以难学,主要是因为其概念抽象、逻辑关系复杂、数学要求高。笔者通过对三套教材关于传统难点的处理情况进行了统计。由表1可知,教材编者不论基于对物理课程标准旨意的遵从,还是由于自身的编排技术考虑,上述难点内容在各教材中或删或减或隐。在世界范围内,物理学科内容呈现由普通物理学下移至高中学段、高中学段内容下移至初中学段的趋势。但对于上述重点和难点,若上移至高中学段,则与世界潮流相背离,若简单删减则肯定对高中相关内容学习造成影响,若隐性放至栏目或习题中任由教师二次开发,教师若不予处理则可能对学生学习造成不利影响。像这样,重点和难点的回避或虚化可能导致物理本质缺失与悬置。如串并联电阻计算的简单回避可能导致学生对“伏安法测电阻”理解不深,并联电路开关问题的虚化可能导致电路在实际运用中形成诸多局限,光路图的删除可能导致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物理本质理解的缺失,电功概念的删除可能导致电功率概念、焦耳定律理解模糊不清。如果某一版本的物理教材鲜有计算与公式可能是其特色,但如果所有版本的物理教材都鲜有计算与公式,则是物理教育的悲哀。

(二)附属栏目略显失当,若干实验与实际背离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正文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既相互依托又相互补充〔1〕。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初中物理教材栏目不仅数量显著增长,而且其类型和功能也日渐丰富。由表2可知,上述教材栏目确实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实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栏目功能重复与缺失并存上述教材栏目中,如“STS”、“科学世界”、“信息快递”和“生活•物理•社会”等均由传统物理教材的“阅读材料”分化与拆解而成,拆解的目的是为了使各栏目各具特色、各司其职、放置灵活。然而,上述资料类栏目内容与功能均有重复之嫌,教材A将“STS”栏目功能定位为“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将“科学世界”栏目定位为“介绍有关科学知识的扩展性内容”,但不知向何方向扩展物理科学抑或技术、社会、历史。根据该教材对栏目的功能定位与分类,“STS”栏目应该侧重科学与技术、社会问题的深层探索。笔者对该教材“STS”栏目和“科学世界”栏目的部分标题与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其内容与形式以及承担的功能很难区分。教材编制的艺术在于学科知识逻辑、学生心理逻辑的和谐统一,多视角关照物理与技术、社会、生活、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内在联系。对于上述错综复杂的逻辑与关系,物理教材正文无法完全厘清,因此可以在附属栏目予以支持与补充。像这样物理教材栏目分工不明不但会导致栏目功能的重复,也可能导致栏目功能的缺失,如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物理前沿、物理与职业等在上述三套教材很少得到体现。2.若干栏目内容存在繁、偏、旧现象由于栏目功能的分化,附属栏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拓展,理应短小精悍,放置灵活。而教材A和教材B的部分资料类栏目(如科学世界、STS和信息库等)存在篇幅过长、内容过繁的现象。新课程改革诟病的“繁、难、偏、旧”现象虽然在教材正文难觅踪影,却在上述栏目再次出现。这些资料栏目的内容有的完全可以融入正文之中,但编者可能担心正文过于繁难从而导致重难点内容难以达成,因而只能以栏目形式置于章节之后,从而游离于正文之外,不能与具体内容相融合,从而影响了其原初功能的发挥。3.若干物理实验理想化,实验器材缺乏可替代性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新教材实验活动的数量、类型和品质远优于传统教材,实验与活动贯穿课内与课外、正文与栏目之中,新型实验器材以及计算机辅助实验的引入为实验活动增添了现代气息,但是也存在如下不足。(1)若干物理实验理想化物理实验理想化指物理实验没有充分考虑或过低地考虑了非本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理想化包括实验方案理想化、实验过程理想化和实验结果理想化。如教材B“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认为“将物体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动,使其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无法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度直线运动)”;实验“比较质量相等的不同燃料充分燃烧时放出的热量”要求分别用10克碎纸片、10克酒精给相等质量的水加热,而学生学习该内容的时间大致在11月,根据实验装置图,若考虑散热因素,用10克碎纸片作为燃料加热时,水温升高可能不明显,从而会影响实验结果。(2)实验器材缺乏可替代性三套物理新教材在“探究或活动”栏目中引入了许多新的实验器材,如示波器、音频发生器、教学投影仪、望远镜、显微镜和密度计等,它们的引入与使用无可厚非,但若考虑教材使用对象有可能为农村偏远中学,教材没有提供可替代的实验方案以及替代的实验器材。教材还以图片形式呈现了许多现代化的专业仪器,如噪声监测仪和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学校对这些仪器的配置存在二难选择:若不配置,则教师只能讲授仪器;若配置,则会因其成本高而使用率低。新教材每节一般都设置有多个实验探究活动,但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耗时较长,如水的沸腾实验、焦耳定律实验、红光外侧的热效应和晶体熔化实验等,在实际物理教学中,做这些实验可能会因为时间不够而匆匆走过场。

(三)某些语言修辞失范、物理情景失真物理教材运用修辞必须求得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有些过度的修辞可能使人觉得诙谐生动,虽符合文学规范,但可能失于科学规范。物理源于生活,但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的生活,而是实然的、符合自然逻辑的生活。生活不可能以原生态形式进入教材,它需要教材文本、图片予以抽象或再现以作为物理概念规律呈现的情景。情景引入中弱化非本质因素、突出本质因素,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除去非本质因素而违反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使物理情景与生活严重不符,就会有虚假之嫌。如教材A以图12.1-7说明地球各处物体所受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该图与生活不符之处在于苹果树只生长在温带地区,不可能同时在图上四个地方生长。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新教材若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条地遵循课程标准,缺乏适应与创生依据课程编制逻辑,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先于教材编制。基于课程标准的纲领性地位,课程研究者通常将课程标准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与基准,此乃课程标准的应然状态。然而,应然不等于实然。在现实中,课程标准的不断修订与完善说明课程标准也存在不足之处。既然如此,教材编者理应与课程标准相互适应抑或适度创生,而不是教条式地服从课程标准。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用行为动词规定了内容水平要求,以三级主题形式揭示了物理课程的学科逻辑结构。但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乃初中学段物理课程的最低水平标准,针对不同教材的使用对象,教材编者可以适当增添或加强,物理课程标准的三级主题所揭示的学科逻辑结构也并非物理课程的唯一学科逻辑结构,课程标准所列举的案例与活动建议供编者选用而非必须。但几乎各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都采用了课程标准的案例。由于传统教育“一层卡一层”的消极局面,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写具有强大的约束作用,“教材与课标的吻合程度”成为教材是否通过评审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教材编写人员在课程标准面前唯唯诺诺,导致物理教材编写自我意识的缺失,更谈不上相互适应与创生,教材编者将物理课程标准的体例与活动建议都当作刚性处理,从而导致新旧概念缺乏连接。而一旦出现内容浅、逻辑结构弱、内容要求低、内容没有焦点〔2〕、教材同质化和传统重点难点虚化等问题,那么物理本质缺失便成为可能。

(二)片面理解课程理念,缺乏对立统一的辩证观首先,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限度与适用范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物理课程也迎来诸多新理念,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和“改变学科本位”等。这些理念确实有效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积极引导编者创造性地编制物理教材。但是,因“面向全体学生”而不顾学生的异质性,因“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而轻视学生当下发展,因“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而完全湮没“从物理走向物理”的演绎之路,因“注重科学探究”而完全废除讲授法,因“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而虚化物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因“改变学科本位”而否定物理学科逻辑,则物理课程仍会偏执一端,美国课程改革的钟摆现象将会在我国重演。其次,对立统一乃自然辩证法则,也是教材编制的基本原则。而教育理论领域的真命题在教材编制过程中未必就是真命题。愿望良好的课程理念由于多次矫枉过正,在实践中难免与其原初理念存在一定的课程落差。因此,物理教材编者不仅要看到课程标准关于“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同时也要看到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要在以科学探究方式组织教材的同时,也给其他教学方式的实施提供接口与转换的空间。“从生活走向物理”中的生活不是抽象意义的生活,也不是普遍意义的生活,而是编者精选的符合学生生长规律的生活,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还原,而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有人生智慧结晶的生活”。“从物理走向物理”不是物理课程的最根本目的,但也不能彻底被“从物理走向社会”代替。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但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也是有一定宽度与深度的。“改变学科本位”不能成为排斥物理学科逻辑的理由,而应理解为将学科逻辑作为教材编制的重要选项而非唯一选项。

三、新课程改革之下初中物理教材编制的建议

(一)初中物理教材编制应甘于中庸与教育迟滞教材编制中庸绝不是平庸,它只是坚守教育道德底线。甘于中庸意味着恪守均衡课程观,不偏激冒进;甘于中庸并非拒绝创新,而是审慎创新,因为教材直面的是人,是不能作为实验品、牺牲品的人〔1〕。因此,教材编制主要运用的是成熟且操作性强的教育理论。我国教育的后发优势在于能迅速地吸收他国的成功经验,避免重复他国所经历的挫折,绝不能重复钟摆式的改革,也绝不能成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实验场。教育迟滞现象指一个新的教育理论由理论中心区向外扩展时,由于受到各种阻抗而进行的自我调整现象。笔者认为,适当的教育迟滞现象合适且必要,这并不是甘于落后。因为教材编制不是教育理论研究的源头,也不是科学研究的策源地,教育理论只有经过迟滞、调整后才更成熟、更理性、更具有操作性。如果教育理论因为各种阻抗而在传递过程中其理论的典型性消失殆尽,那就说明该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检验,这样的理论更不能在教材编制中盲目运用。关于科学发展前沿内容以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笔者同样认为需要适当的迟滞,需要让这些前沿内容或进展经受检验,千万不可将反面事例作为正面案例引入教材。也就是说,教材编制应该采取跟跑技术,应当在东西方教育的极端中寻求某种平衡。

(二)初中物理教材编制需要长时间精心打磨教材编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课程事件。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不乏知名物理学家、物理学科专家、地市物理教研员和一线物理教师的协商合作,教材初审后也要在一定数量学生中进行试验,但是,仓促时间内所做出的判断多是即时判断,且溢美之词多于诚恳建议。因此,教材编制不是通过评审便万事大吉,而应是永远处于未完成之中。如电功概念是否能省略,电压、电流概念引入方式是否合理,插图的夸张程度是否合适,栏目语言是否简洁深刻生动形象,没有引入串并联电阻公式中学教师对比会怎么处理等,这些问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教材的经典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所涉及科技前沿内容、案例和插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一旦社会文化经济发生变化,编者便需考虑所采用的案例是否合适。如可否考虑用天宫二号调换神舟6号,由于伦敦奥运会的召开与北京奥运事件,刘翔作为案例可否考虑调换,等等。

(三)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亟需稳定的专业队伍国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团体和个人编写符合中小学教学改革需要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如今,教材编制由人教社一家独大变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政策的这一突然开放使得各部门措手不及,许多松散的业务关系的单位、集体或个人因为教材编制而临时协作,一旦教材编制完毕,这些松散的组织就面临解体的可能。事实上,教材需要长期的跟踪研究,师范院校人才齐全、人脉广泛,且教材与教学研究是师范院校的重要研究领域。但是,一旦主编退休、骨干教师调动或研究生毕业,教材编制队伍则面临考验。初中物理教材编制不是来料加工,也不是简单模仿,它需要历史积淀,需要专业编制队伍的相互默契,不同分册不能因为其编者不同而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但是,不同编者可以各有所长,他们或文笔优美,或视野开阔,或实验造诣深厚,但他们必须有共同的课程旨趣与教育愿景。此外,作为教育理论者,一定要相信广大一线教师具有教材的再开发能力;作为教材编者,一定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因为教材是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材编者应重视教材对教师教学的引导作用,关注教材的适切性。毫无疑问,教材编制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是历史的进步,但在创新的同时也应充分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材 思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51-02

当前素质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不仅仅是需要教学学生的知识,同时也是对人格的塑造以及以后人生之中思维方式的创新。对于物理教学来说痛也是这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对于问题的研究以及解决能力,从抽象的角度来讲则是对物理思想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之中,不能死教书,需要注重多种综合方法的应用,不断培养起学生的物理思想。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将事实作为其基础,促使学生可以从具体的情景之中对物理知识有所体会,逐渐搭建起学生的物理结构之时,并且将物理思渗透到其中,笔者结合近些年的物理教学经验分析了当前物理教材之中的集中常用物理思想。

一、物理模型的应用

在物理教学之中,注重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化,将次要的因素舍弃,主要可以应用主要因素,将一些比较具体问题进行理想化的处理,同时构建一个比较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物理思想,比如说,均速直线运动,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生活之中很难找到的比较严格的匀速直线的运动。同时诸多的运动情况,同匀速直线运动之间的情况比较接近,则就可以一种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进行处理,则就可以有效降低其难度,并且得到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精度,并且在误差范围之内同具体情况相适应。同时,杠杆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型,其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因为受力的影响, 其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通常此种变化比较微弱,对于结果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杠杆教学之中,就认为是一种理想化,默认其无变化。

二、学科之间的彼此交叉

在知识类教学之中,要求对知识进行深化以及扩展,不断对其知识点进行探讨。比如说,学习绪论等等部分内容之时,则就可以提出相关的课题,在人力发展历史之中物理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在提出“摩擦力在生活之中的应用”。

三、定量比较的思想

一些物理量是通过几个与之相关的物理量彼此综合进行确定,为了将同类的物理量的大小进行比较,则就可以促使在之中一些量相同,通常是选取的是单位量,进而比较相关量的大小,这样的话就可以获得结果,比如说:速度可以取单位时间之内的通过的路程来比较,而密度则可以取单位体积的质量进行比较,比如说功率、压强、比热容等等都可以使用定量比较的思想。

四、理论求新的思想

根据当前已经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作为其依据,并且通过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导以及论证,进而获得一个全新的科学论断。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之中的第108面以及112面,在这之中对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以及每一个电阻的关系进行论证,同时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同每一个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推导,都使用的是此思想和方法。

五、实验推理思想

在比如说牛顿第一定律不是通过实验之中获得的,而是在客观实验的基础之上,在笛卡尔以及伽利略等科学家对其继续科学推理之中而得到的。并非建立在形而上的,可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使用实验推理的思想,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广泛性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浮力公式的推理实验,可以检测金属块的具体密度,并且杠杆的平衡实验之中都使用的是实验推理的思想。

六、虚拟假定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为了可以将物理现象描述清晰,将物理情景及时阐明,进而有效解决物理问题,通常会人为引入一定的虚拟假设的内容,力求可以清晰、便捷、准确的将物理情景以及事实表述出来,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比如说磁感线以及光线等等,并非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出来,都是虚拟假定的,但是在教学之中可以清晰直观的将形象描述出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方便理解。比如说在人教版教材的第一册之中为了将连通器的原理标明,其通常会在U型管底部之中假想的液片,也是应用了虚拟假定的思想。

七、类比的思想

在物理之中一些概念往往是模糊,并非是直观,便于理解的,因此为了将此表述清晰,通常会使用一些比较具体以及有形,同人们生活之中较为常见的事物来将类比说明一些比较陌生、无形以及抽象的事物,并且在类比之下,人们也会对其要揭示的事物具有具体、形象以及直接的认识,在量的积累之下,慢慢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之上。

八、图示的思想

物理教学之中有诸多抽象的概念,需要在实际之中使用一些比较物理图形,将其具体化以及形象化我。促使学生对其物理意义可以最大程度接受,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在教材之中较多的使用图示,比如说电路图、杠杆结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由此可见在初中物理教材之中图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九、结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学生的接触的时间较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习吃力的情况,因此在基础物理教育阶段,要注重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科学的在教材之中渗透物理思想,为学生日后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颖.中英初中物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9.

[2]王赛兰.初中物理前沿知识的教学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陈红霞.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学史的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教版 初中物理 教科书 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使用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新课程理念改革下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并更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环节。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运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该教科书的精髓和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物理科学入门带来更多的乐趣,本文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改进空间进行探讨,提出可以改进的空间和措施。

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2.1生动活泼,简洁明快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制过程中,力学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在开始研究一个新的课题时,引用有趣的故事、生活现象和常见事例来开始话题的讨论,并通过实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来说明概念。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还采用了很多插图来说明问题,有的插图是采用漫画、拟人的形式,比如,将氧原子、氢原子化成小人的形式,来说明电解水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2.2编排顺序合理

初中物理教材的体系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知识逻辑的展开,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基本上按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即以力、热、电、原子的次序排列,逻辑体系比较合理。一定意义上来说后面章节的知识是建立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的,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力学,后面研究的热学、原子等有时需要借助力学的基础理论,所以顺序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2.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特别注意让学生主导学习,体现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题地位,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物理结构和规律的关系,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主线。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读书,本教材注意了学生的指导性学习,以便学生预习和巩固。整体来说,在生动的插图、合理的顺序和难度实习的习题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4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且将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评估交流。可见,本教材对探究实验的重视,但每一个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进行,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学实践而有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是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

3、 正确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3.1转变教育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而始终摆脱不了应是教育的干扰,因为会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思想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理论知识也在被不合理地拔高,往往给学生灌输尚不能被消化的高难度知识,甚至强化“题海战术”,是原本实用有趣的物理科学,变得枯燥乏味,且让学生感到不堪重负。这是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需要转变观念,在观念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的改革步伐,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教学时,掌握并灵活运用该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是正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效果的前提,如前说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如下: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编排顺序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3.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由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共同决定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因此课堂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

4、 总结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载体,也是教学实施方法的主要线索,与时俱进的教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是本着这种理念来编写和改善的。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应先看它是否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五条主要标准。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经过时间的考验,凭借诸多优点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掌握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登花.浅析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J].成功(教育版),2010(8)

[2]何伟才.“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困惑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4)

[3]邓明军.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J].读写算(科学教育研究),2010(8)

[4]苏国栋.对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一点认识[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5]王改河,李彦霞.对初中物理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物理通报,2012(2)

[6]黄海玲.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以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殷相婷.浅谈初中物理新教材[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8]李长华.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可行性[J].学生之友(初中版)上,2012(6)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初中物理教材;人文教育;学材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163-03

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分为三册,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一册。总共分十六章,概括了声、光、电、磁、力、热六大部分。本教材较以往的初中物理增加了很多图片并且这些图片都是以彩色的形式呈现,使得学生在看书和学习时增加了新鲜和乐趣。在每一节中都有“想想议议”或是“想想做做”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积极思考和动手,可以开动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并从中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本教材较以往教材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使得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例子和科学前沿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学习物理时更多的联系到生活和社会,体现了STS教育的理念。STS教育重点在于要求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感念。本论文针对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一、物理教材内容的次序编排调整

(一)物理教材内容次序调整的理论依据

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教材内容的安排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要考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奥苏贝尔提出有意义的学习,其中一条要求是学习的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也就是说能够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建立起联系。这就要求教材内容之间也要注意这种知识内部的联系,在教材内容安排时要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和承接性。

(二)物理教材内容的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要了解实验的工具和基本的测量单位,在教材中可以分在与之相关联的章节中讲解,也可以集中把比较常见的或者是基础的测量工具放在一起呈现。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中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分为四节来讲物理中基本量及其测量的方法:一是宇宙和微观世界;二是质量;三是密度;四是测量物质的密度;五是密度与社会生活。但是这些量都是常用的基本量,放在九年级这一册来讲不如放在八年级上册来讲,基本物理量的内容要放在其他内容之前来讲。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物态变化分别有以下四节: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但是第五章到第十章都是电磁学部分,第十一章是基本的物理量的内容,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是力学部分的内容。直到第十六章才是热学部分。第四章和第十六章的内容具有知识内在的连贯性,并且第四章物态的变化和第十六章热和能放在一起讲可以使得学生对热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放在一起还可以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在教学内容按照声、光、电、磁、力、热的顺序依次呈现。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来学习。本教材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全册。而力学部分和热学部分位于九年级这一册。总体来看力学分布在最后。按照物理的六大部分分布来看,本教材。但是力和热是学习电和磁的基础。例如,第八章电功率中第一节能,在这一节中涉及到了机械能、热能的概念。但是在这之前,力学和热并没有学习。如果在学习这一章之前,力和热已经学习了,那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电能和电功率的学习掌握。但是由于力热部分在电磁学后面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没有关于力和热的整体概念,更不要说机械能和热能的理解啦。当给学生讲到机械能和热能时就比较吃力,并且还得不到好的学习效果。

经典力学作为物理学最早研究成型的理论体系,是后来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本论文认为在初中物理教材编排时要考虑到学习内容之间的承接性,所以本论文认为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应该把力热部分放在电磁学的前面。大体上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史上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物理科学发展前后有顺序的问题,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整体上也要按照物理科学发展的先后顺序。物理学发展顺序是人类认识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学习认识过程。因为学科内部具有一定的前后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所以无论是物理也好其它自然科学学科也好,在编排教学内容是都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二、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

(一)物理教材中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

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自然科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随着人类进一步的大分工,学校教育的学科划分也越来越细,自然科学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培养技术工人,科学家时,教育者忽略了学生本身,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人文精神的养成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世界观。所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的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5]

教育本身是关于人的教育,在查尔斯・赛尔博曼的《教室中的危机》提出“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而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对一个人的一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观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学习的自发性、自由性、情感性、向善性。强调教材内容编排上引导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进而使得学生达到向善的目的。所以在教材编排上要体现人本主义取向的教材编排的观念。[6]

(二)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虽然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但是在物理教材中参透人文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物理学发展史本身无数的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付出了艰辛的奋斗史,每一个新思想、新理论的形成过程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他们奋斗的过程充满了“人情味”他们奋斗的过程本身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

在众多的物理学家身上有许多宝贵的精神,例如爱国精神,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为科学大义献身精神,不畏困难和权威的科学精神等等。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物理学家的奋斗过程中对学生本身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在物理教材中或者是除了物理教材之外另外附加一本与教材学习内容相一致的一些物理学家的奋斗故事。例如在物理教材学习浮力时开始让学生学习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时的小故事,起初国王要做一顶纯金的王冠,但是等王冠做好之后,国王认为这顶王冠里掺杂了银,但是王冠的重量和起初国王交给工匠金子的重量一样。国王和大臣们都没有办法了。国王把验证王冠是不是纯金这件事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也试过很多方法,但是都没有得到好的效果。有一天,当他一边考虑这个另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边洗澡时。他看见浴池里的水由于他的进入而溢了出来,他突然跑了出来大喊“我知道了”。然后他通过验证得到了浸在液体里物体的体积等于排开液体的体积,以此他验证了王冠里掺杂了银。一边洗澡发现了浮力,这是由于阿基米德对问题专注和对真理的不懈的求解。学生看完故事可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也想做一下实验。这样利用物理学家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学精神的陶冶。还有很多物理学家的精神是我们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牛顿,伽利略,本杰明・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等。

将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不仅可以增加物理教学中对人文精神的教育。物理学史融入物理教材中还有其他的优点:第一,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第二,物理学史的融入还可以拉近学科之间的距离。第三,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有力的消除物理课堂中的教条主义。[2]

三、物理教材向学材过渡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斯腾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教材要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材。以便于学生的自学,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

(二)教材中的问题

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不适合学生自学,内容讲述不详细,学生自学有困难。例如九年级全册中第十三章第一节压强,在压强这一节中开始是“想想议议”给学生展示了几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沙漠之舟之称的骆驼还有蝉的口器。接下来就是“探究”这一模块,在这一模块中根据上面提到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讨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接下来就讲到压强和压强的应用。我们知道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压强的形成或者说存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压力,但是在这一节中并没有对压力做出解释。初中的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概念,这样在学生自学时就会造成困惑。

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物理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更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他们强调“顿悟”并且认为通过“顿悟”获得的知识不仅不容易遗忘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迁移,这种“顿悟”不是靠老师灌输而是学生自己内化理解从而真正掌握的知识,这种“顿悟”要基于学生的自学。[4]在教材编订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储备,在内容编排上把一些需要解释的概念和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内容述说详细以便于学生自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孙嵘.转变学科本位思想重视物理教育的人文价值[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4(4).

[3]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 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雅士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作者简介:刘晓鸣(1988-),女,河南安阳人,吉林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5篇

1合理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

学生的需求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个心理需求,另一个是学生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如果让我们的教材去满足这两个需求,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

1.1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物理教学是一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按需教学,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不再是表象兴趣,而是内在的求知兴趣,这时我们就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内心需求,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因此在我们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对教材中无法满足学生合理心理需求的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而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在学习气体压强的过程中,2011年的课程标准已经不要求学生去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原因可能出于两点考虑,其一是用托里拆利实验来测量的话,存在安全隐患,有一定的危险性,不适合去做学生的课堂演示实验;其二是用其他方法去测量,误差较大,且方法繁多,学生较难理解.2012年的人教版《大气压强》中,就把托里拆利实验以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想要自己动手测一测大气压的大小的,面对学生这样的内心需求,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地补充和拓展一下如何测量大气压的大小.如果班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都较强的话,我们不妨给学生自己动手测一下大气压强的大小,用如图1所示的方法即可,这样的修改可能不能很好地符合教材的要求,但是面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教材补充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何尝不是一种帮助.

1.2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改善生活.那么在我们的物理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否能进一步满足学生在生活中相关的合适的需求呢?这些也是需要我们老师开发和挖掘的,在初中物理中,很多都是以生活为原型,经过对生活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实验得出相应的物理规律,那么我们在结合物理教材,揭秘物理规律的同时,能不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的需要,比如在苏科版《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一节中,我们知道,眼睛与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通过我们的物理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眼睛的了解呢?其实从学生的内心世界分析,学生希望对眼睛了解更多一些,了解更多关于视力保护的知识,了解近视眼形成的过程,还想知道,在我们平时用眼的过程中,我们疏忽了哪些事项.因此,笔者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中考的考点内容,也不能仅服从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而应该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的话,我们可以利用社团课程,利用综合实践课程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进一步实践和研究发现,我们采用课堂引导、点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眼睛的工作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了解视力的矫正,通过课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如何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如何注意用眼卫生,远离眼科疾病的困扰.由此可见,原先是知识源于教材,服务生活,改进后是知识高于教材,而改善生活,这样的行为提升了教材本身的价值,提升了教育的价值.

2适度服务社会的现实发展

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而现在我们所教学的物理知识也应该更好地满足现实社会的发展.因此,结合物理教材,我们要适度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具体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

2.1满足时展的需求

科技的进步不断推进着时代的发展,而物理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的教材不可能一年一更新,但是科技却在天天进步,其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也是在天天更新,和初中物理有关的知识也有很多.比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光学知识的时候都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特点,而其中一条重要的应用就是照相机成像,而现实社会中的照相机都是数码相机,现在的市场上都找不到用胶卷的相机了,而我们的教材中却只字不提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其实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也就是一步之遥,它就是把原先的光学影像转化成数字信息存储在电子存储器中,而数码相机的使用方法还是一样的,甚至有些地方更为简单.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一群经常接触数码相机的学生,那么我们还在和他们一起深入研究胶卷式相机的工作原理,成像特点及如何调节等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也不大,如果我们以学习胶卷式相机为起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适度研究胶卷式相机和数码相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结合学生实际的使用经验,对数码相机进行适度的补充和拓展,从而提升学生对数码相机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简单摄影的技术,这样的物理教学即满足了时代的需求,也服务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2.2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

各地有各地的地方特色,沿海地区的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早穿棉袄午穿纱”的情境,内陆地区的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台风的威慑力,那么面对类似的地方特色,我们物理教学也要充分挖掘地方发展的需求,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物理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也要尽可能去挖掘相关素材,或者是可以延伸、拓展的素材.以沿海地区为例,生活在海边的学生对风是深有感触的,大风在他们那里是随处可见,而在这能源危机的当今社会,如何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已经成为人们最迫切的需求.这种迫切需求有必要让学生也深入体会一下,因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直接影响他们后阶段的生活和发展.因此,沿海地区的物理教师就应该结合物理教材,对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适度的研究和实践.比如,简单了解当地对风能的开况,了解风能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了解风能发电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风能的推广和高效使用还存在哪些困难等.这些知识都可以利用课堂的引导、切入,利用课后的研究、实践,从而提升学生对风能的真正认知.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对教材的适度开发和延伸,在一定意义上说并没有超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一定程度上也顺应了新课程标准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在很多教育发达地区,都在每年的中考中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南通近五年的中考压轴题,都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知识都来自教材,情境都来自于生活和社会,来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如2012年的风光互补路灯系统、2013年的变频空调等.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6篇

然而,教师在为课堂教学准备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只着眼于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或忽略了整个教材的体系。那么,应该如何恰当地处理好教材呢?

一、教材处理中的“瞻前”

瞻前,是指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既要着眼于该部分教材,又要考虑以前学过的知识,促进学生对已教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江苏省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曾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和家长一起到公园玩,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失去了玩的兴趣?徐斌老师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家长的步法太快,孩子跟不上节奏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同样,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也关注到这个问题,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并非是线性的,所以我认为教者在处理教材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

1.释疑性“瞻前”

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依据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的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中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让学生从大量表象中感悟物理知识,进而在后续学习中逐步了解其本质。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在第一节“透镜”中教材先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性上知道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不同作用,然后在第五节“光的折射”中让学生通过对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现象的“联想”,让学生从理性上知道“透镜的奥秘”。所以教师在处理第五节教材的时候,要意识到这是进行释疑性“瞻前”的契机,通过释疑性“瞻前”,常常能让学生茅塞顿开。

2.递进性“瞻前”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是以“能量”为主线的,教材中分四个阶段来逐步去认识“能”。第一阶段:从个别的事例中认识能量,如利用某些声音能用来粉碎人身体内结石的实例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第二个阶段:对各种能量作进一步的认识,如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内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第三个阶段: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能量及有关知识,如从电能与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角度认识电动机和发电机等问题;第四个阶段:从整个自然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能量转化与守恒的问题。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教师在对每个阶段的教材进行处理时要考虑到引导学生感受“积跬步致千里”的历程。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处理好这种递进性“瞻前”,能给学生创造出一种“山高人为峰”的良好情感态度,为他们增添学好物理的动力。

3.归纳性“瞻前”

归纳性“瞻前”是可能且必要的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教材中分散着许多物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这些知识点及时归类。如苏科版八年级第二章物态变化最后一节“水循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然界中的各种水循环方式总结到“物态变化”这个知识框架中去,从而建构更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对提高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十分有益。

二、教材处理中的“顾后”

既然教材编写是结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所以每部分教材的知识点就可能会在后续学习中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处理教材时还要考虑到“顾后”。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内容,而且要放眼于后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深化,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教材处理中我认为要处理好下面几个问题。

1.明确方法

明确方法能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裨益,如在八年级引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时注意观察器材的特点、实验现象的细节等等。引言中也系统指出“科学探究”的方法,这些都为学生以后“做科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置疑点

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是:简化概念,用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内涵,把着眼点放在对有关现象,特别是学生熟悉现象的描述上,不过分纠缠概念的抽象定义,不追求“一步到位”。如在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时有学生问为什么光通过三棱镜会改变传播方向?学到光的折射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可又有学生问为什么七种色光通过同一个三棱镜偏折程度不同?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懂得“学海无涯”的道理。

3.渗透知识

与后置疑点相反,后面教材中的难点也可以适当前移,把与后面教学难点相关的知识预先在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加以渗透。如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得出的物像之间诸多规律的同时可以渗透照相机、投影仪的使用技巧,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以致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求精神。

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材中的“瞻前”与“顾后”是对教材进行处理的两种方法。处理教材时,教者既要能“顾后”,又要能“瞻前”,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遵循学生认识规律,优化物理教学进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材特征;使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许多地区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了适合本地区教学发展的物理教材,都具有一定的特色,同时也体现了当前对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为了更好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本文对当期物理教材的一些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高效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提出了一些建议。

1 教材的特征分析

要想使用好教材,首先要对当前初中物理教材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要全面把握了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涵,才能遂心应手,充分的利用好教材,下面就对当前初中物理教材所体现出的一些特征进行简单的分析。

(1) 在知识结构方面

在知识结构布局方面,体现在知识的内在联系性和使用性。以前的教材中首先学习的是在物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能问题,如测量的方法。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进行内容的讲解学习;在知识的布局方面也是非常严格的按条条框框进行安排章节。然而在当前的教材中,则是直接进入对主体内容的学习,可能遇到的技能问题,也是在真正遇到时,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前提下进行探索解决;在知识体系的布局上则是以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为出发点,在分析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流畅自然、水到渠成,不仅掌握了具体的知识,更是在学习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在实验探究方面

在实验探究方面,当前教材则是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完全抛弃了过去教材上的验证试验,更加的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当然包括已有的认知和对知识的实践。而且这种思想几乎占据了整个初中物理的学习阶段,从章节的引入,到学习的过程,直至学习结束的总结,几乎都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完成的。书上也不在有任何的所谓的“完整的概念”,都是一些探究的过程,对于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结论则是以完成表格的形式出现。

(3) 在知识归纳方面

在知识的归纳方面,摒弃了过去黑体字表述的形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在对新的知识学习完、探究完、讨论完以后,还要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归纳,老师则应及时对学生所归纳的结论给予指导、纠正。初中物理教材的这种安排,完全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地位,同归学生的亲身探究、体验、总结,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每一章的后面都会给出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以箭头的形式表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复习、整体把握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 在课后习题方面

在课后习题方面,当前的教材也做了极大的改变,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加的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新问题的分析能力。论述题明显增多,实验分析题明显增多,而且其题面大多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思考问题,深化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如何有效的使用初中物理教材

通过前面对初中物理教材的分析,不难看出教材的编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提升学生物理素养。为此,本人对如何有效利用初中物理教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一些有趣的现象或实验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到最佳状态之中;

(2)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进行体验、感受和总结

(3)作为老师要能够与时俱进,反观当前的初中教材,里面的许多阅读资料都是一些非常新的技术或发现,如果老师不能很好进行掌握则很难让学生学的很好;

(4)注重对学生全局上的引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要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

(5)物理课程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实践、探究性的学科,既如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只要是合理就是正确的。

比如在学习凸透镜一节时,学生在小学《自然》中已经简单的学习过凸透镜,对其中的一些现象还记的,但对其原理却不知道,老师可以旧事重提,就很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通过望远镜、人的眼睛等来开始课程的学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然后再相互对照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继而探究不同的原因,养成学生良好的科研习惯;在总结上,也是学生先总结,老师进行必要要补充。

在面对一本教材时,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进行全面的把握,客观的分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才可能真正发挥出教材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靳莹. 科学教育中学科结构的依据及其意义[J]. 教育科学研究,2006,6

[2] 行动 研究 反思——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使用的实践与思考[OL]. http:///Html/18/Menu/9/Article/1041/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8篇

一、立足教材,发挥教材的基本效能

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本源,它是我们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汲取知识、获得技能、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从这个角度上讲,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基本效能是物理教师从事物理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1.吃透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的编排体系,建立板块教学机制

《物理课程标准》是编者进行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物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必须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定位好教学的重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了解该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从形式到内容,从显性到隐性,清楚各大版块的知识点、方法研究方面的联系,从而建立板块教学机制,让学生能够从教材和教学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更高层次。

在苏教版物理教材中,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就是以能量为主线,辅以方法研究(诸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法、理想实验法等)为暗线,将初中物理内容分成声学、力学、光学、热学、电学五大板块。在各大版块中注重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和对学生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同时注重在教材中创设便于学生探究的情境,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内容的安排上强化生活中的物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和实验中探究物理现象,获得物理知识,形成实验操作技能。

2.充分运用教材中图片和文本,实施课堂的有效教学

基于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在解决问题上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所给予的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内化物理知识,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苏教版物理教材中每章的引入部分,通过导图的形式,结合诗样的言语,将本章的教学要目,一览无余地呈现出来;在每节的开始部分,通过喜闻乐见的卡通画人物对话或漫画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形象而又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一些知识要点,通过“信息快递”的形式呈现,同时,为了扩大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每章的后面安排“信息库”专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进行阅读,拓展视野。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些教材资源,这样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深入教材,丰富教材的教学内涵

深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和外延,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空间和时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体现物理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课改理念,是教师使用物理教材的理想境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教材中每个知识要点,认真揣摩每一个单元、每一章节以及每一个定律、法则、每一道例题和练习的编排意图,做到对教材的架构了然于心,这样才能掌握住课堂上的轻重缓急,而不至于信马由缰。以苏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下第八章力为例,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机械运动和物质属性等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学生们进入力学世界的开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和特征,进而归纳出“力”的概念及测量的方法,直接为“压强和浮力”“力与运动”“机械功”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而该部分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就应该定位在:1.能通过常见的物理现象了解弹力、重力和摩擦力,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2.学会运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在实施教学环节时,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强化这些知识要点,从而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只有深入教材,感知教材的内涵,摸清学生的困惑,才能取得与学生对话的资格,有效地组织教学。如,在教学“伏安法测电阻”时,由于学生已经对欧姆定律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又有前一节内容(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探究活动基础,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按照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进行:1.设疑激趣,引入课题:教师出示一个电阻值模糊不清的电阻,问谁有办法测出它的阻值,引导学生回答。2.设计方案,自主探索: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电路图,再从课本中所列出的器材中选出自己需要的实验器材,并将自己设计的实验电路及准备进行实验的步骤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针对学生们设计的电路中是否使用滑动变阻器进行进行讨论。3.学生纠错,实验操作:由于实验电路中涉及到的器材较多,故而在讨论、交流时清楚连接电路的一般方法、电压表和电流表以及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要求。最后将完善好的实验步骤、实验实物图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4.汇报交流,评估反馈:学生报告测量结果,揭开定值电阻上封条,核对自己测量结果的正确性。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了感知――尝试――交流――合作等过程,自主探究了测量电阻的方法,解决了自己学习中困惑,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

最后,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外,还要品味教材的言外之意,领略教材的弦外之音,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如,在学习声现象时,可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插图认识噪声的来源、噪声的危害,知道噪声是一种污染,让学生确立环保意识;在学习浮力运用时,可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图片――我国自己研制的核潜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学习机械功中“功的原理”时,让学生明确功的原理这一理论是我们众多的先辈们通过了大量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教育。

三、开发教材,充实教材的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既能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凭借教材,又能整合教材,这是教师使用教材的最高境界。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张弛有度地使用教材。

1.适度调整

编写教材的专家往往在一些细节性方面的问题有可能照顾不到,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可能遇到教学不顺手、学生学习存在困难等困境,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不改变教材宏观目标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剪裁、调整,最终达到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所得。如,苏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中将“光的反射”内容放在学生学完“平面镜”后才出现,这样的安排虽然有编者的意图,但在教学中往往会感到教学内容的不连贯、教学环节上不紧凑,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深刻理解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原理,很有必要将“光的反射”调至“平面镜”前进行学习;再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一节,教材中是将凸透镜的几种成像规律安排在一节课中进行学习,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内容多、难度大,学生一下子接受这么多知识,学习的困难较大,所以,可在学生辨别凸透镜、凹透镜的方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学习凸透镜成虚像的条件,在学生深刻理解了虚像后再学习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样也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2.恰当延伸

新课程下的物理教材编写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期待教师去进一步完善和创造的教材。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可以大胆、恰当的延伸教材,不断丰富、充实教材的内容,让教材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活”材料。以“气体压强”这部分内容为例,教材中介绍了大气压的存在、变化以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等知识点。如果就教材讲教材,那么学生很难将重点理解透彻、难点一一突破,所以就必须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实验器材,才能让学生将该部分内容学深刻透彻。如,通过纸片托杯、小试管在大试管中上行、瓶吞鸡蛋、变形的易拉罐等演示实验以及让学生自主选择器材自制实验道具,体会大气压的存在,加深理解大气压的特点;运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或者玻璃板、塑料挂衣钩、钩码等器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巧妙地估测出大气压值的大小;利用学生身边熟悉的乒乓球的上下旋球、足球中的“香蕉球”等现象进一步理解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3.有机整合

除此以外,教师还要根据教材中的教学重难点、班级中学生的学情、学校校本资源等情况,对物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期在内容多、课时少、时间短的情况下,达到物理教学的有效达成。首先要注意同一版本不同内容的整合,如,苏教版物理教材九年级下的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共分为五节,在教学中就可以将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内容进行合并,其主题就是“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发展历程、核能获得的两种方式以及利用、太阳能利用的三种形式,重点掌握住能源的分类。其次要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收集多种版本的教学素材、课件资源,结合自己使用版本教材的教学实际,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整合,形成教学中新的课程资源,不仅有助于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视野,为高中物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当教师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想法走向教材时,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已经挣脱了教材的束缚,获得个性的发展,教材的实际应用功能才会体现出来。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9篇

1声波的传播距离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介绍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等相关知识,关于超声波介绍的比较多而次声波介绍的比较少.笔者建议:教材能否在介绍完次声波后再介绍一下“声波的传播距离与频率的关系”.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可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轮船和火车的汽笛声能够传得很远(通常能达到几十千米),而小汽车的喇叭声却不能传得很远,除响度因素外它们的声音还有哪一方面的因素不一样?为什么蚊子只有靠近你的耳朵飞才能听到,离人耳稍远些就听不到了?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有什么特点?教材然后给出结论,大量事实和实验表明:声音的频率越低,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得越慢,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远.这就是为什么地震、核爆炸等产生的次声波能够绕地球2~3周的原因.这个知识点的引入不仅能够解释以上提到的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很好的解释次声波传得远的原因.可谓是一举两得.

2天平的量程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托盘天平的铭牌上标有“称量(max):200g”,与之配套的砝码盒上也标有“200g”字样.笔者认为铭牌就相当于说明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该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应为200g.不过,当我们打开砝码盒去数一数,发现里面砝码的组成情况是:100g一个,50g一个,20g两个,10g一个,5g一个,砝码的总质量不是200g,而是205g.那么,这架天平能否测量205g的物体呢?在学完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教材给出四幅图片,要求我们找出“天平使用中的错误”.其中图1是将砝码盒里的全部砝码都加在了右盘中且标尺上的游码也移到了最右端,天平仍然没有平衡.假设天平平衡了,该物体的质量就是210g.那么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就是砝码总质量与标尺上的最大数值之和.对于天平的量程问题,希望教材能给一个权威的说法.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第八章《力》第三节《摩擦力》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结论部分,旧版教材中写道,“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可是,笔者一直没有弄懂“在一定范围内”的含义.在最新版的教材中笔者又特别留意这个地方,结果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一句话没有了,也就是说教材回避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笔者“百度”了一下相关知识,想了解一下摩擦力的产生机理,可是网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也参阅了一些文章,暂且不论这些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就这些文章本身来说理论性太强,非中学生可以理解.也征寻了一些同事的意见,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就目前初中阶段来说,笔者更加倾向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因为生活中有大量的事例可以支持这个观点,比如:赛车的轮胎比正常的汽车轮胎要宽,也有些车友为了驾驶的乐趣会对汽车的轮胎进行改装,换上更宽的车胎,因为更宽的轮胎可以提高汽车极限运动时的抓地力;用绳子扎口袋时,为了扎的牢靠往往需要在口袋口上多绕几圈;如果要移动一大块地毯,把地毯卷起来拖要比平铺时直接拖容易得多.

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插图作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5-081-1

合理利用好插图对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物理教材中插图有何作用?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好插图实施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时,大多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天上的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地上的汽车、火车、潜水艇、种类繁多的家用电器等等,无不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物理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每章每节安排了较多的插图,这些插图的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实际,都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因而,即使一个不起眼的插图,也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为学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揭示物理现象、抽象物理规律于有趣的画面之中,寓教于乐,情切意浓,这些漫画插图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主要因素,从而改变了“物理无味,物理难学”的观念。例如:教材中的插图揭示“蒸发吸热”的热现象,形象直观,学生易懂易记。又如教材中的插图讲“滑轮”,学生很容易从漫画中去体验定滑轮的特点,感受物理就在身边。这样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本单元,它是在物理现象和科学实验基础上抽象其本质而形成的,有一定的抽象性。这对刚刚涉及物理学科的初中学生来说,建立一些物理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而教材中有意识安排大量插图,许多插图总是从不同角度渗透物理概念。教学中若结合插图,恰到好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无疑能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如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力”的概念,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安排了排球运动员击球、自由下落的小球和从桌上滚下小球的运动状态三幅插图,通过对这三幅图观察、分析,抽象其本质,学生很容易得出 “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初中物理教材在建立物理规律同时,常借助于实验并辅以插图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规律,理解规律的内涵。这对实验条件较差,无法开展某些实验活动的学校而言,插图安排更显其重要性。

三、利用插图导入课文

利用插图导入课文,就是从文中的插图说起。这种导入从直观现象入手,比一般的导入更自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特别是对于一些实验条件有限、教学任务繁重,有些演示实验都难以准备的农村中学来说,这些插图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例如:在讲初二物理“运动的速度”一课时,利用插图,先让学生通过对图中六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整体感知,认识到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插图文字中所提供的信息,确定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简明易懂地引入本节重点: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两个因素。怎样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呢?这样既生动形象,又发人深思,使学生迅速进入境界,又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悬念,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引导学生探讨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与插图,启发学生自觉地学习与思考,主动索取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插图说明的问题,所揭示的结论及其相关因素,从而为概念、规律形成与建立,一些器材的正确使用打下基础。如在进行“温度计正确使用”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读图,考虑图示错在何处,由此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如何改正?在读图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温度计的正确用法,最后用教材的论述加以概括总结,以此可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进行设疑,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启发他们主动地思考、探究。例如:在学习“物质的密度”一课时,我从分析插图入手:铁比木头重吗?难道一个铁钉会比一艘木船重吗?利用图中文字自然设疑。再如:讲“光的折射”时,利用插图提问:插入水中的金属杆为什么弯了?利用这些鲜明的、直观的插图进行设疑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不但能唤起他们学习知识的渴求,更能促进他们积极的思维。

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地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资料,强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插图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科学家对科学真理的探究精神,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利用插图向学生介绍: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奇妙声学现象更是举世闻名;《墨经》中早在2000多年前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创造发明,这与他在家庭实验室不断进行实验、探究分不开的。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树立起学习中外科学家勇于实验探究、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学习志向。

上一篇:教育叙事案例范文 下一篇:科研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