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04:19:51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自主探究;初中地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103-01

“自主探究”教学法,是指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 探究主题要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兴趣是学习的火车头”,当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充满了强烈的兴趣时。他们往往不再需要过多的外在刺激,便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因此,要想学生能有探究的欲望,就应该提出有趣味性的探究问题,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想问题。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个人经验与生活环境,更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地理课程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比如在学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时,可以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学气对太阳的散射作用时,可以提出 “为什么交通警示灯呈红色,汽车尾部呈红灯?”再如,学习我国民居特色时,提出“北平南尖”“南辕北辙”、陕北窑洞、傣族竹楼……客家“围屋”的问题。还有根据冬夏季的作息时间表来体验“随季节的不同,各地昼夜长短也不同”,“太阳光照进教室距离的远近”说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随季节变化的地理现象等。

二、探究过程要有的放矢,保持学生探究热情

同班学生有差别,不同班别的学生更有差别。要使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首先要深入备“学生”,这是为精心拟定讨论话题打下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心理个性等,拟定的话题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其次是备教材。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面。

例如在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师要先设计探究提纲,分组分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发言的要点,讨论才会有深度。当然不要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垄断”探讨“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

三、探究课题要难易适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在进行探究课的时候,老师所选的探究题要有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不能过深过难,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理不清预习内容的思路。这样的探究就毫无价值。

一个好的议题一般有以下三大特点:①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反映某一地理现象;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有利于突破重难点;③学生普遍关注,迫切希望掌握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北半球回归线附近地区为什么大陆东侧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大陆西侧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该问题既是教材的重难点,又是历年中考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四、探究要结合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生对身边发生各项时政热点充满了好感,我们要善于抓住他们的这个特点,课堂上除了注重身边的地理知识外,还指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时事热点,让学生有个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活跃的思维方式,从而需培养独立的思想意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比如中东始终是一个不稳定地区,海湾战争与石油危机,朝核和伊核问题,世界能源危机,铀的提炼与核能,未来取之不尽的月球新能源―氮3,中国与多国联合开发热核能技术,我国南海勘探首次发现地球新能源――可燃冰,松花江水污染,金沙江流域植被遭破坏,挑战南极最高点,在挪威建立北极考察站,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俄罗斯石油外运线路的确定,美国转嫁污染等。这些有针对性、更有新意、更有实效的实例,不仅能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关心时事热点的习惯,使地理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反映我国和世界科技成就的新动向。

五、探究要善于整理与总结,促使学生知识升华

学生的讨论是各抒已见,教师则应善于总结归纳,并进行提炼升华,使讨论的结果更完善。整理与总结能使零碎和粗浅的认识理性化和系统化。整理过程的目的是加深并强化全体学生的认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加以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这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讲解《城市化》时,通过给学生看上海的城市变迁和人口规模变化图,提出了城市化概念和城市化特征问题。接着提出了为什么人口呈现这样的变化和流动,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事物的本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城市化。又接着提出不同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情况是否一样,从而得出目前两类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的差异。然后又提出,两类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没有产生共性的问题,由此推出了城市问题,那么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又是如何解决的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又从哪些方面入手的呢?而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呢?问题层层深入,从书本到生活,从理论到实际,从国家到自己,既理解了知识,又增强了爱国热情。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数学;减负;增效

随着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的深入人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目前还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疑在“减负增效”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各项要求,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数学“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逐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一、重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与“增效”,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教学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降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负担。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程导入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例如,在初中数学“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先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进行展示,如钻石的形状、花瓣的形状、雪花的形状等,通过生活中一些教学实例的引入,可以让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集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效统一。

二、善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减负”首先要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负担,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利用情感教育手段,多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构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舒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同步改善。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解题中经常犯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解题过程粗心造成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改正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而是要同学生进行平等的相处,同学生“打成一片”,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开展相关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和错误的纠正,这样才能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数学教学的“增效”效果。

三、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缓解学生内心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例如,初中数学“多变形及其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等知识点,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工具,在课上玩“拼图游戏”,如让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的四个角剪下来,拼接在一起,看看能否组成180°、360°的角。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引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降低了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记忆负担,也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初中数学教学的“减负”与“增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反思能力

教师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正确的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反思、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整理个人的数学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反思,通过合作性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学习差距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从传统被动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明显提升。

结语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讨论式 初中地理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紧扣讨论的主题——不离不弃

离题或在某些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是讨论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因此,在讨论过程中,要使讨论始终围绕问题的中心展开,要帮助学生从地理角度去思考问题,教会学生用地理思维方法去想问题。例如,讨论楼兰故城衰落和消失的原因:大多数学生会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环境方向找原因。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主要从人文地理环境角度去分析。让他们紧扣“水资源共享绿洲最珍贵的财富和生态平衡的关键”这一主线,分析上游灌溉地区过量用水,导致下游水量减少,乃至断流,下游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承受人类过度需求,最终沙漠侵吞了楼兰城。从而得出“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结论。

2 区分个体差异——有的放矢

同班学生有差别,不同班别的学生更有差别。要使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深入备“学生”,这是为精心拟定讨论话题打下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心理个性等,拟定的话题才能激起学生讨论的欲望。其次是备教材。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的前面。例如在讨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时,由于学生对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教师要先设计讨论提纲,分组分任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收集资料,写好课堂讨论发言的要点,讨论才会有深度。当然不要让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垄断”讨论“市场”,否则多数学生对讨论就会丧失积极性。

3 拿捏讨论问题的难易度——难易适中

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接近学生知识和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思考题不能过深过难,否则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理不清预习内容的思路。这样的预习就毫无价值。一个好的议题一般有以下三大特点:①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能反映某一地理现象;②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密切联系教学素材,有利于突破重难点;③学生普遍关注,迫切希望掌握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气候的因素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北半球回归线附近地区为什么大陆东侧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而大陆西侧却是热带沙漠气候,该问题既是教材的重难点,又是历年高考普遍关注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学生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4 调控讨论时间——有始有终

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见解,容易造成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主动合作学习的目的。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担心学生的讨论偏离主题太远,于是情急之下帮助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讨论未展开就草草收场。其实当学生在发言中有错误时,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他同学参与质疑和争论,同时还要根据讨论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讨论的进程和内容,从而使讨论走向有序,最终达到预期的讨论目标。

5 认真倾听——保持回应

仔细倾听也有助于我们掌握何时应当鼓励学生发言,仔细倾听还有一个很大的益处就在于增强讨论的延续性,包括发言与主题的一致性。教师不再是回应的唯一承担者,教师在回应学生的观点或者问题时,尽可能把发言的机会和空间让给学生,让倾听的学生回应刚刚讲述的观点,进行彼此之间的互动。这里也有三种方法:①沉默等待其他学生回应,其间教师可以用非言语方式鼓励。如目光注视着全班同学,面呈微笑、身体前倾以视期待等等。或是言语方式的鼓励,用“哦,对,是的”,或重复发言者的话等方式鼓励发言者;②让一位你知道其观点与发言者的观点不同的学生起来发言,以便激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③提出一个与发言者的发言直接相关的问题或者话题。

6 善于整理与总结——提炼升华

学生的讨论是各抒己见,教师则应善于总结归纳,并进行提炼升华,使讨论的结果更完善。整理与总结能使零碎和粗浅的认识理性化和系统化。整理过程的目的是加深并强化全体学生的认识,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加以去粗取精,提炼升华,形成全体学生的共同认识。这对于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求:①语言要科学、精炼、准确和规范;②观点要鲜明,层次要清晰,同时要注意其适用对象、条件和局限性,不可绝对化,以免形成思维定势。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初中;推理能力

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推理能力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得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过程的活动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高低最重要的标志。地理推理能力,是将地理判断以适当的方式联系起来,利用已有地理判断推导出新的地理判断的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较高层次的主要能力之一。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千变万化,异中有似,似中有异,因此,进行地理推理时要小心谨慎,但又要大胆进行。地理推理能力对于压缩地理记忆的信息量,对于认识大量难以直接感知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大有用武之地的。地理教学中应当给予学生练习地理推理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形成地理推理能力。

一、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归纳能力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漂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地理归纳能力是地理推理能力之一,是从多个地理个别案例中推导出地理一般规律的能力。在教学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大量的地理素材、地理案例,单独学习和记忆存在困难,而通过地理归纳,就可轻松应对。例如,通过田纳西河、长江等河流综合开发的学习,总结归纳,提取共性,上升为一般规律和一般知识结构。流域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区位、流域气候特征、生物资源优势、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概况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二、在知识应用中培养演绎推理能力

演绎是与归纳相逆的推理过程,即从一般地理规律推导出个别地理事例的过程。由于地理同类知识的知识点多,加上地理新教材注重演绎式内容体系,地理演绎能力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常用。因而地理知识的恰当合理的运用,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例如,从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机械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发展方向(从改进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可以演绎到美国和我国东北、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等。这样,既可避免学生在回答有关农业问题时缺乏答题方向,又可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又如,如伦敦,虽然有严重的空气污染,但缺乏高温和强光条件,就可推知伦敦不会产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再比如江西南昌,在7、8月份常有伏旱天气,易形成高温和强光,如果再有严重的空气污染,就很有可能产生“光化学烟雾”。

三、在新旧知识联系中培养类比推理能力

地理类比能力是地理思维能力中颇有特色的推理能力,是从个别地理事物推知其他个别地理事物的能力。地理类比并不具备充分的推理条件,带有猜想的成分。在没有现成的地理原理可用的情况下,地理类比有时可以推导出地理事实,乃至揭示出地理原理。所以,地理类比虽然不尽可靠,但具有一定的创造功能。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养成学生正确的类比意识,既敢于进行类比,又注意不造成错误。?在地理教学中,应提供地理类比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类比意识和类比方法。例如,学习拉丁美洲的巴西,不急于展示教材中的现成材料,而引导学生回忆南部非洲在地理位置上与巴西类似之处,然后从南部非洲的物产推出巴西的物产——可可、咖啡、香蕉和甘蔗。又如,学习欧洲岛国英国,可以从东亚岛国日本来作类比,推出海运发达,进口原料,出口制成品,渔业发达,果菜进口等。现在重视了农业之后,利用高科技,在粮食自给方面进步很大。虽然地位有所下降,但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纺织均为两个发达国家共同的工业部门。地理事例中有一些似乎相似实则不同的事例,应当明确指出其不可类比,杜绝不正确的类比发生。例如,地球上的“五带”与中国的五个温度带,虽然名称类同,范围上有的大部分重叠,但却不能轻率类比。

四、结束语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 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7-0069-03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如何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机统一,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笔者认为,教师作为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无疑在“减负增效”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职责,因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主要体现在作业负担、识记负担以及心理负担上,这都与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减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识记、作业、心理等方面的压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和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数学“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逐步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轻负担、高质量”。

一 初中数学教学中强调“减负增效”的必要性

1.教学环境过于封闭,课业负担过重

对于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在课下又会布置大量的数学习题,在强化学生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同时,反而忽略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实,现实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尤其是学生身边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资源,但是由于初中数学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学生在课下的课业负担过重,所以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非常小,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效率不高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还是以中考为导向的,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学生数学学科应试能力的提高上,并采取单向、统一化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学习的空间,没能凸显出数学课程开放性、实践性、主体性的教学特征。而对学生数学情感等方面的教学却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很多学生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情感,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所以教学效率不高。

3.学生的主体性不强,师生关系不够和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高低,有时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努力程度,但有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引导措施也存在很大的关系。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只能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个人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加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导致初中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数学自主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很多学生看似学习很用功,但是学习效率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可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 初中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开展策略

1.重视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深入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尊重初中生的学龄特征和数学学习规律,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尽量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形式,多留给学生一些思考和反思的空间,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热情的保持,降低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心理负担。对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在课程导入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例如,

在初中数学图形认识初步的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可以先就生活中多姿多彩的图形进行展示,如钻石的形状、雪花的形状等,通过生活中一些图形的展示,让初中生充分感受到几何知识的内在魅力,激发出主动学习的兴趣,有效地集中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实现“减负”与“增效”的有效统一。

2.善用情感教育手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由于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多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还需要情感上的引导,加上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在数学学习的情绪和心态上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需要积极利用情感的教育手段,多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构建和谐化的师生关系,要用自己的爱心和包容心去关心学生的学习,舒缓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心理负担,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同步改善。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组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在解题中经常犯错,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知识不牢固或者解题过程粗心造成的,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教师只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改正自己以前高高在上的教学姿态,要同学生进行平等的相处,与学生“打成一片”,先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用个人的积极情感去化解学生内心的坚冰,然后再开展相关数学知识的深入讲解和错误的纠正,这样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

3.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成绩千差万别,而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却又不尽相同,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也大不相同,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想保证数学教学的“减负增效”,就必须摒弃传统标准化的教学路线,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初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化特征设置有层次的问题,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例如,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压力大,是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有的学生则是缺乏学习兴趣,还有的则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充分激发出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和探究欲,让每个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都能够学有所长、学有所获,这样才能将“减负”与“增效”落到实处,促进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地不断提升。

4.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缓解学生内心的学习压力,而且也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营造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应有的主动性。例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四边形内角和为360°”这个知识点时,完全可以引入游戏教学法,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纸板、剪刀等工具,在课上玩“拼图游戏”,如让学生对四边形的四个角剪下来,拼接在一起,看看能否组成360°的角。这种游戏教学手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引入,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降低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记忆负担,也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5.指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反思能力

教师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正确地发挥自身的引导性职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纠正能力。一方面,教师要摒弃题海战术,引导学生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反思、掌握各种方法和技巧,总结不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方法,整理个人的数学思维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中反思,通过合作性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对个人学习差距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此一来,不仅充分保证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让学生自己从传统被动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学习效率将会得以明显提升。

6.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减负增效”,凸显了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职能和作用。在每堂数学课上,学生的个人精力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和枯燥,这样很容易使学生的感官疲劳和注意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通过对2014年修订的香港《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和台湾《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两个纲领性文件进行课程框架体系、文件内容方面的深度解读,了解香港和台湾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和课程评价方式等具体的操作理念和流程,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历史课程标准 比较 香港 台湾

2014年1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对2007年版《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指引》)进行了修订。同年2月,台湾也对《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以下简称《纲领》)进行了修订。这两份文件修订时间相近,本文将从两地高中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框架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包括概论、课程架构、课程规划、学与教、评估、学与教资源和附录七个部分。第一章概论从背景、课程理念、课程宗旨、课程目标、学习成果,以及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等部分进行阐述。第二章课程架构从课程设计的原则和课程架构及组织两个方面论述。第三章从主导原则、学习进程、课程规划策略和课程统筹四个方面来论述课程规划。第四章学与教包括知识与学习、主导原则、取向与策略、课堂互动、照顾学生的多样性。第五章具体介绍了评估的角色和评估的目标及方法。第六章学与教资源不仅介绍了教科书、参考材料、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等重要的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强调要注意资源的管理。

台湾地区《纲要》包括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普通高级中学必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历史课程纲要微调修订对照表四个部分,其中主要介绍了必修和选修纲要,这两个纲要均包括目标、核心能力、时间分配、教材纲要和实施方法五个部分。其中必修目标方面从历史知识、能力、自我认同感、多元文化认识、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提出了要求。选修目标方面从培养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三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在核心能力方面均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和运用史料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教材纲要作为《纲要》中最重要的部分,必修对台湾史、中国史和世界史按主题进行分类,选修主要选择六种世界文化类型进行阐释,说明各主题中的基础知识,并标明重点。实施方法包括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评量、教学资源和教学相关配合事项。

港台地区都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资源等进行了探讨。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详尽介绍了其制定的理念以及作为高中课程与初中教育、高等教育及就业出路的衔接,从更大的系统背景对其解读。内容方面,台湾地区《纲要》更简洁明了,香港地区《指引》则更详尽,比如《指引》在附录部分作了七个案例,并在附录词汇释义部分解释了“公开评核”等24个核心用语,并罗列了14页参考文献给中学历史教师提供备课的资源。

二、港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1.课程目标分析比较

香港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次。其中知识层面的要求主要有: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用不同的方式陈述和诠释历史以表达不同的观点、信念、经验以及行为对世界的影响,理清主要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技巧层面的要求主要有:分辨客观史实与主观见解,构建历史的观点与视野;比较、鉴别、诠释历史数据,运用新史料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辨别、解释历史档案和文献;合理地选择、取舍史料,依据史料提出观点;学会搜集、整理、甄别、选择史料,对史料的价值给予鉴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历史解决问题。价值观和态度层面的要求主要有:站在当时的立场、置身当时的环境来解读当时的历史;尊重和包容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观念;保持探究人类文化的精神;拥有全球和世界视野,具有国民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台湾的课程目标是从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层面来规定的。其中必修课方面规定: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具备搜集史料、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具有历史思维;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识世界历史的发展,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选修课方面规定:认识世界各重要文化的内涵,进而养成思考、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了解世界重要文化演变的重大问题及现象,进而养成重视本土、尊重多元、关怀弱势文化的胸襟;从文化省思与传承的角度,关怀世界重要文化的发展,以形成宽阔的世界文化视野。

香港和台湾的课程目标表述都逻辑分明、条理清晰、层次感强。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从知识、技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对历史教育提出了目标要求,同时对其进行了详尽阐述。台湾地区非常注重历史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表达历史时序、理解历史、解释历史、运用史料等四项学科核心能力,并单独作为第二部分表述。

2.课程内容分析比较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港台两地都采取了将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符合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在必修科中两地都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用以培养学生表达历史时序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性。在选修课设置方面,香港地区从文化、地理、人物、制度、宗教和性别等六个不同的角度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与现实和自身的关系。而台湾地区则是从文明的角度,介绍不同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更具全球视野。

从时间分配上看,香港地区历史课总共约为250个课时,其中必修课14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56%),选修课70个课时(占总课时的28%),中国历史概论(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8个课时,历史研习的态度与方法(不列入公开评核范围)12个课时,校本评核部分20个课时。台湾地区的历史课程课时总共为206个,其中必修课128个(占总课时的62%),选修课78个课时(占总课时的38%)。

3.课程实施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在《指引》第四章“学与教”中指出:归纳、分析、比较、综合、评价等,都是常用的历史研习方法,同时也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直接讲授、问题探究、对话交流、善用资料研习、创设模拟历史情境、利用资讯科技学习、从阅读中学习、照顾学生的多样性。台湾地区《纲要》特别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提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认知经验、能力和学习为起点,灵活考虑如讲述、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参观访问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中指出小组讨论法是发展学生核心能力的重要方法。

香港地区在《指引》中详细论述了教科书、参考材料(史料、史学论著与论文、工具资源)、科技与网上资源、小区资源四种资源,还强调要从配合教学目标、照顾学生的多样性两方面来灵活运用学与教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管理,包括学与教资源的共享、学与教资源的整理两方面。台湾地区强调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的运用,指出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教学资源包括:历史挂图、重大历史事件演进历程表、重要文物模型;历史教学的幻灯片、录像带、光盘、视听教学设备、人物画像复印件、历代碑帖拓片以及和教材相关的照片等。

4.课程评价分析比较

香港地区《指引》根据评估的两个重要目的(促进学习、了解学习成果)将评估分为进展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香港的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笔试)及校本评核两部分。公开考试占总分的80%,分历展和历史专题进行,分别占48%和32%。评核准则不再单凭内容要点评分,而是采用水平评核方式。

台湾地区的教学评价包括总结式评量、形成式评量和诊断式评量,目的在于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纲要》指出教学评价除了要了解学生学习成果外,还要配合教学目标,以及核心能力、教材纲要内容的要求,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语文能力,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成就和学习困难,作为改进教学、提升教学成效的依据。《纲要》建议教学评价要采用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把学生平时各项学习活动的表现,详细、客观地记录下来,并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评价的参考资料。

两地的评价都加入了形成性评价,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同时两地都建议采用多元考核的方式,台湾地区《纲要》提出考核的方式可包括定期纸笔测验、课堂提问与讨论、撰写报告、辩论比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香港地区《指引》还提出了如专题研习、评论写作、服务学习、考察活动、读史心得、课堂汇报、小型研习/模拟研究(可分阶段评分)、史事分析、史料搜集、历史悬案讨论、历史剧讨论、反思日志等方法。不同之处在于香港地区《指引》对最后的公开考核方式及各部分比重作了详尽介绍,而台湾地区《纲要》中我们看不到相关的介绍。

三、启示

从文本的表达方式上看,香港地区应该借鉴台湾地区的编排方式,将课程目标编写得更加清晰明了,高度精炼概括,使用起来快捷方便。而台湾地区在内容的编排上应该学习香港地区考虑课程标准的实用性,给中学历史教师更多的案例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同时提供更多的备课资源。

从课程内容的选择看,香港地区的课程内容必修从历史线索的角度,选修从专题的角度来截取知识,使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必修科各单元主题选取的知识点可以看出,香港课标所选的知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根据重点选择典型材料,避免了教材编写的烦难杂。选修课的六个主题基本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未来更具能力参与社会事务及处理个人问题。

从课程评价的制定看,相比台湾地区的课程评价,香港地区的课程评价更加具体和全面,不仅指出了评估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评价的规范化和合理化,香港地区的历史教学评价各部分比例以及实施原则和注意事项。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注重结果性评价,既注重公开评核又注重校内评估,尤其成绩调整部分和按照分数来界定五个表现等级的具体方法也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S].2014.

[2]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领――历史科[S].2014.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才会引起注意,并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从而执著地追求和钻研,他的智力因素也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说:“兴趣是成功的秘诀。”在初中教学阶段,物理这门新学科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声、光、热、电、磁、力、原子等科学基础知识。在新课程下的物理教学中,除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外,还要从周围的生活环境中挖掘学习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投入物理这门生动的、有趣的、有用的学科的学习中,以浓厚兴趣和极大的信心探究物理现象、规律,探究物理科技发展前沿,探究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及科技中的应用。如在实际教学中适时介绍物理学家的动人事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这些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直观中获得真知

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课堂演示实验能充分体现物理现象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演示前要目的明确,交代清楚实验所涉及的仪器和过程,以及怎么操作,要注意设置悬念,在实验中还要配以形象的讲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有两只粗细相差很小的试管,向大试管中装满水,把小试管底朝下放在大试管里,问:把两个试管倒过来,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议论纷纷:小试管将上升,还是下降?这就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样老师稍加引导就收到明显效果,引起了学生的积极探索。分组实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尊重科学的良好习惯,还要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和不足,给予帮助和指导他们,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加强教法研究,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的选择要因人而异,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很多问题教师看起来简单,但是学生理解则很困难,这就要求老师把握好学生的接受能力,运用易于让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物理概念时,如果就概念讲概念,智力水平低的同学就难以理解,在课堂讲解时可以用一些生活实例作比喻。如在讲电流概念时类比水流,一个是电荷的定向移动,一个是水粒子的定向流动;讲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与切割韭菜类比等。这样的类比,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理解。在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对学生是否“会学”重视指导。新物理课程标准也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应在研究教法的同时注重研究符合学生心理个性特点的学法,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使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四、注重情感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与体验,快乐的情绪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教学过程既是师生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交流情感的过程,教师应真诚地热爱学生,关心、爱护、理解、体贴、尊重学生,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时时处处给学生以亲切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结合认知、技能内容,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寄托着殷切希望的每一个眼神,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是一位重感情、有事业心、值得信赖的朋友,更喜欢、尊重教师,从而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预设的学习活动中。这样就可以营造出热烈、融洽的气氛,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接受老师的教学指导与要求,其学习必然会是高效的。

五、磨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意志是克服学习困难的保障,但有些学生在物理学习上没有韧性,缺乏毅力和信心,认为“物理难学”。有些同学对一些幽默的科学故事和实验中的奇特现象等很感兴趣,但要他们分析这些现象的实质、总结规律时,往往却表现出知难而退、不善动脑的懒惰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在传授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进行思想教育,用科学家靠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事例和物理学曲折的发展历程激励他们。如介绍法拉第为了研究电磁感应现象,耗去了十年的时间和精力,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天做风筝试验等,这些事实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困生,除了课下多谈话多辅导外,课上还应注意提出一些在他们能力以内能够解决的问题,使他们也尝到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疆区内初中班 多元智能特点 成因

中图分类号:G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080-02

依据课程教学标准新的要求,在从事教学中,要让各级学生能够掌握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能力,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培养各类人才[1]。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需求,使在教学中的每一位学生尽可能掌握发展和锻炼的基础知识。新疆区内初中班是自治区加快新疆地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培养民语与汉语兼通的新疆杰出人才,而采取的重大措施,期望区内初中班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建设新疆现代化的主要力量[2-3]。

在多元智力教学理论中,主要倡导的是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提高每位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得到全面进步[4-6],多元智力教育理论在很多教育观点理念上与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借鉴多元智力教育理论的观点应用在我们的教学中。但究竟怎样将多元智力教育理论及其教育观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并能结合实际课堂的教学现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昌吉地区的回民中学区内初中班中的民考民班学生,分析了这些学生的多元智力特点、结构共性及形成的原因,以便使在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的学生情况

研究对象为昌吉地区的回民中学区内初中班中的民考民班学生(以下简称内初班)。调研中实际发放调查问卷合计190份,其中回收了186份的有效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7.9%。

1.2 调研测量工具

根据加德纳研制的智力核查表和内初班实际情况进行修订,构成了该研究所采用的问卷调查表。加德纳原核查表共计有80道题,根据内初班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情况,依据美国Surfaquarium咨询公司所研制的多元智力教育调查问卷,经过修改和局部完善了加德纳原核查表。为了确保调查问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尽可能早些发现调查问卷等存在的问题,在进行正式测试之前,首先进行了相应有关方面的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的结果,进而再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完善。最终正式使用的调查问卷信度为0.743。该调查问卷合计有40题,试题采用五级记分法计分。共从不同的八个维度考察内初班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分布情况及特点,每个测试的维度有5道题,该问卷测试根据学生们回答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分析能够获得学生们的多元智力情况和特点,如学生的智力哪些是强项及哪些弱项等,授课教师也可通过调查分析的情况和特点进行改进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1.3 测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测试,首先由测试人向学生们读取测试问卷的要求,等待学生们基本全部理解要求,然后再示意学生进行答题。在进行具体的y试的过程中,学生在做题时遇到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或其它困难时, 可以随时举手询问测试人。为了有效减少测试学生的担忧和获得测试数据的真实有效性,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答题,一般15―20分钟学生即可完成问卷的测试,问卷现场收回。然后统计数据,将有效问卷的原始数据依次录入电脑,依次对统计的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2 新疆内初班学生多元智力情况及特点

根据对内初班学生多元智力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各维度的特点见表1。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可知:(1)按学生多元智力的平均值排列顺序,学生自我内省智力值最高,其次是逻辑―数理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值最低。(2)在八个维度多元智力中,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相对比较大是音乐―节奏智力,平均值的相对离散程度最小的是逻辑―数理智力。可见在内初班的学生在音乐―节奏智力方面的相对差异还是较大的,相对差异比较小是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

3 新疆内初班学生分布特点成因分析

在多元智力各个维度方面,内初班学生相对比较强的是在自我内省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而表现最弱的则是在人际交往方面。

3.1 内初班学生表现为较强的自我内省智力

自我内省智力是指对本身自我的认知及其在认知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相应行为的能力。它可使个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以及处理个人问题;该方面智力较强的学生一般都会比较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在哪些方面有所得,哪些方面有所失。因此该智力方面较强的学生会比较注重学习方法,及时总结经验;能够积极主动的结合具有的问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安排、制定学习计划,因此学生一般都能够保持比较强烈的学习意识。

学生在进入内初班以后,他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可能一年有三百多天将要在学校里慢慢度过;因此,针对刚入校的内初班新生的出现的各种不适应的有关现象,学校都会去积极的引导学生,充分去发挥学生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积极深挖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的潜质,达到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目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组织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新生等活动。学校通过组织部分高年级的学生,用他们自己过去的亲身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经历,来帮助和引导刚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们,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因为高年级的学生说的比较具体的事情和内容,而且都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也起到了比较显著的效果。二是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组织,例如学生会及共青团的组织建设,使学生会及社团等学生组织机构能在学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中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起到连接学生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的作用。通过学校及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幅度的提高了内初班学生的独立意识、生活及学习的自理能力。

在比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内初班学生在逐渐成长,不断走向成熟。因此,他们对人生的理解及自我认识更加具体和深刻,使学生们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在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他们逐渐意识到必须发挥自己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能够进行仔细和主动地去观察,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复杂新鲜事物和新的问题也不再是人云亦云,而是学会了以批判的态度从多方位和多角度去看待新的问题。在新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在心理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通过多种形式的不断强化,在内初班学生身上自我内省智力就表现的相对比较突出和优秀。

3.2 逻辑――数理智力表现较强

依据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人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对其智力的发展具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哪一种智力得到了鼓励,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就有可能向那方面倾斜。内初班学生在逻辑―数理智力方面表现为比较发达,原因是我国的测试及教育导向产生的影响,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较大关系。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重视逻辑――数理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采取的考试方法选拔内初班学生在逻辑――数理智力等方面具有比较高的区分度,因此具备该方面特长的学生才可能有机会被选拔到内初班。

3.3 人际交往智力表现较弱

主要包括来自环境和教育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赖以产生、存在和进行发展的基础保证的前提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决定了社会文化。从自治区整个大的环境来考虑,地理位置是在我的西北部,位于亚欧大陆的腹地。而且这里高山环绕,大多数的人口均集中在被高山、沙漠和戈壁切割而成的绿洲上,自然气候环境相对比较恶劣,交通多有不便,因此导致信息闭塞。相对封闭的环境条件也容易造成人们保守和封闭的心理。对于内初班学生来说,主要招收的都是乡镇及村级小学的应届毕业生。相对城市来说,新疆的农村更加封闭,因此对人际交往观念的认知也相对比较落后。第二各方面来自教育的影响。内初班学生在上小学时,由于受到师资力量、师资水平、教学方法及教师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学生的人际交往智力往往没有得到及时的引导和开发;而且教师在讲授各门课程时,没有重视对学生之间的互动及交流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比较有限;学生在考入内初班以后,学校全部采取的是寄宿制和全日制教育方式, 导致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内初班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新疆内高班培养优秀的生源,因而每个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没有其它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之外的事情上。

4 结语

多元智力教育理论主要提倡学生要全面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的综合素质。可以学习和借鉴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将多元智力的基本理论与新疆内初班的实际教学现状相结合,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每个学生的多元智力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目的。

参考文献:

[1] 徐亚妮.新课标背景下运用教育技术推进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创新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4):114-116+120.

[2] 武金峰,刘军.新疆区内初中班办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1):85-88.

[3] 赵霞.新疆区内初中班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师范学校为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117-124.

[4] Howard.Gardner著.霍力岩、房阳洋等译.智能的重构―21 世纪的多元智能[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5] 郑新丽.让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4-15.

[6] 霍力岩,赵清梅.多元智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每次训练、比赛后,我都和同学们一起畅谈、分享彼此在篮球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一段时间后,一些学生的变化让人惊喜:上课调皮捣蛋的孩子,自控能力增强了;消极自卑的孩子开始展现笑脸了,有自信了……他们开始成为班级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我想这和篮球运动的严密性、竞技性、规则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杂多变的比赛过程,提高了学生们神经系统的灵活性,进而提高了大脑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运动中的集体配合,培养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提高了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竞争对抗的游戏形式,使一些不喜欢运动的学生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篮球训练的过程中,我努力营造一个快乐、轻松、信任的氛围,整个团队在训练过程中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学生的自信心和心理自我调控能力逐渐得到提高,积极情感得到了极大激发。

篮球运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每一次运动后的总结、分享又延伸了篮球运动的意义。

团体心理辅导组织的篮球训练与比赛,和体育课上的篮球活动是不同的。第一,团体辅导对象是有选择的,针对性强。第二,两者目的不同。团体辅导目的是在篮球运动环境中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自信,培养公平意识和创新精神。然后通过分享讨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运动后的分享讨论是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核心。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不失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更直接地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服从规则的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包容品质,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都是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健康生活必不可少的因素。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利用自己的特长,创新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中去,更好地提高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效。

一、学习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

公正是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公平与正义的伦理原则。他人是一个与自己完全对等的客体,在涉及利益关系时,双方都有对等的权力,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双方都应遵守相同的准则和义务,为了保证合作成功,也为了各自在合作中顺利实现共同利益,对规范的同等遵守的公正十分必要。

这在篮球运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篮球比赛是一项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的集体运动项目,比赛中允许适度合理的身体接触,这就必然会产生犯规现象。但是公正、公平的原则必须坚持。

“篮球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突然一名队员故意用脚勾他人使其摔倒,轻而易举把球抢了过来……作为裁判的我及时判罚。”比赛后,我组织学生们讨论有关比赛公正的问题。让学生们认识到篮球比赛乃至生活中所有的竞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平竞争才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不择手段的竞争往往会给活动带来消极的影响,在竞争中应提倡平等公平。通过篮球活动与比赛,学生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得到了培养,也学会了公平参与竞争的方法,并且懂得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自由和尊严,还表达了要把公正意识运用于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的愿望。

二、学习真诚文明的待人礼仪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涵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优雅的仪表,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良好的氛围。

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我组织队员学习一些篮球礼仪,进行角色模拟,如赛前的入场仪式,比赛前后的互致问候,比赛中的尊重对手、尊重裁判等,培养孩子们的优雅气质和风度,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

“篮球比赛进入‘白热化’,突然有对手受伤倒地,我并没有吹停比赛……有进攻优势一方的一名队员,停下奔跑的脚步,伸手去帮助那个倒地的对手……”在团体讨论分享活动中,我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感悟运动中的礼仪魅力,提升人际交往中的真诚相待、互相包容的品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那些攻击性强的孩子也逐渐成为“谦谦君子”,这就是篮球的魅力。

三、学会直面挫折

挫折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外界消极因素不能被消除或被有效地抵制,就会出现各种消极意识和心理问题,挫伤他们的积极心态,使其情绪低落,心理阴影扩大,丧失对前途美好的憧憬。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挫折,第二次的影响力度和影响广度比第一次要弱得多。

我在给面对困难消极逃避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就利用篮球运动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有效抑制了他们在遭受挫折后的消极心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经过激烈、艰苦的篮球比赛,冠军最终只有一个。面对失败,在众目睽睽之下、情绪激昂之时接受比赛的结果,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这正是挫折教育的契机。我引导学生们在分享讨论中意识到:敢于胜利,也要敢于失败,失败的经验有利于以后遭受挫折时的心理调整。篮球场上的一次次胜利与失败,有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直面学习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

四、学习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和自我表现欲望。常以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走向成功的主要障碍之一。

合作意识很难通过讲座的形式得到培养。它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等去培养。

在组织队员们进行篮球比赛时,我观察到那些在班级里缺少合作意识的同学,在球场上眼里也常常只有篮球和篮筐,不注重配合,因此容易产生埋怨和赌气心理。

“篮球比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每个队员都争先恐后主动请缨……技

术最好的小林当然成了第一人选。然而在比赛场上,因他的进攻欲望过强,总是喜欢‘单打独斗’,很少传球,队友和场下同学对他的抱怨不断升级……最终,他们输掉了这场关键比赛。”

于是在团体讨论过程中,我利用篮球比赛过程中的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明白篮球比赛是一个团队在作战,而不是个人的精彩表演。大家在争论中明白,在一个团队中,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团队的最高目标为准则。好队员会把自己融入团队之中,除了自己享受竞赛所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外,还要与队友分享。比赛中队员在明确自己角色分工的同时,更要时刻关注同伴的情况,随时给予同伴合理、必要的支持。

一场比赛的失利,队友发挥失常或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沟通、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只有良好的合作,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睦,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更大。

在竞争挑战中,在交流协作中,学生们不仅仅体验到了篮球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而且逐渐能正确理解输与赢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懂得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五、学习规则意识

初中学生正值心理断乳期,他们一下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强烈要求独立和自由,这些是有利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成长的,也是成长的必须阶段。但他们同时也容易走向极端,怀疑一切规则,尝试破坏规则,不愿意承担触犯规则的后果。老师们常抱怨,初中生相对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是最难管理的,课堂纪律总是要不停地维持。

利用篮球规则来教育缺乏纪律意识的学生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纪律及班级规定,在规则修改以前要遵守,触犯了规则要承担责任,不要“狡辩”和“耍赖”,不失为教育的良策。

初中地理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环保意识 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人类生存的环境却在不断恶化,近些年来,“雾霾”等现象更是屡见报端,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把环保教育引入历史课堂,鉴古知今,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一、把环保教育引入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明白人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尊重、热爱与保护自然,进而激发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

结合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是环境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之一。历史教材注重的是史实,很少有明确的对环境问题内容的叙述。教学中应注意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找到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1.教师以身作则。

在课堂上,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不抽烟,不随地吐痰,将粉笔头放在专用的盒子里,而不是随意乱抛。当看到学生乱扔纸张时,及时提醒他们,必要时可以将废弃物捡至纸篓,起到表率作用。另外,在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更要注意以身作则,例如准备好专门的垃圾袋,用来清理个人生活垃圾。若我们能从日常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学生在潜移默化下多少会形成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可能成为一名环保者。

2.对比教育。

(1)利用教材正反两方面的材料进行教育。

保护环境正面教材,如汉武帝治黄后,80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东汉王景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几十个县被淹的土地变成良田。破坏环境的反面教材:如楼兰、党项等民族的衰亡;秦末暴政、大兴土木等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在讲古代都城时,让学生体会其宏伟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破坏基础之上的。

(2)历史知识的古今对比,借古论今进行教育。

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提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诞生在黄河两岸。我介绍了古代黄河的一些情况,如先秦时期,黄河上游沿岸森林覆盖率50%,那时的黄河清澈、晶莹,也较温顺。虽然每到夏季来临,暴雨成灾,河水暴涨,淹没一些农舍田庄,但它没有像今天这样暴戾。如今黄河为什么会这样暴戾?黄河的暴戾有多种原因,主要原因是环境被严重破坏,提高了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我们要想完全改善黄河现状,必须停止对黄河沿岸的自然资源的破坏,加紧沿岸的绿化造林工作,逐步减少水土流失,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黄河泛滥造成的灾害。在古今对比中,使学生认识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可持续发展。

3.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渗透科学发展观。

当讲到战国时期儒家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时,我给学生补充了史料“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告诉学生这是孟子提出的主张,让学生知道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的政治、经济、军事活动,无不对环境产生影响,近代工业的发展更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当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时,工厂日益增多,人类对自然大规模地开发和利用,导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大量释放。地球上种种危机开始产生:水土流失、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等不断加剧;水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等不断出现,严峻的现实逼迫我们觉醒,要求我们今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讲“张骞出使西域”一课时,我介绍到西汉初年,西域有大大小小几十个国家。在讲到“玄奘和鉴真”时,讲玄奘西游天竺经过20几个国家,终于到达印度。我补充,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是“朝贡不绝,商旅相继”,“沃野千里,仓稼殷积,人民炽盛,牛马千里”,更有“七里十万家”的繁华城市。然而,昔日鼎盛繁华的西域诸国,早已堕入了历史的烟云。这一带如今是“四望黄沙,城垣倾颓”,森林毁灭,“黄龙”肆虐,文明一个个被黄沙湮没。其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破坏了环境,大自然的报复,使这一带变成了戈壁沙漠。而且这一地区沙漠化的进程至今仍未停止,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沙漠的面积扩大了一倍。直到国家进行了“三北防护林”的建设,才在部分地区控制了沙漠的扩展。

4.正确看待课本内容,寻找与环境保护的结合点。

(1)人口问题。

中国古代人口问题,经常被用来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局稳定、社会繁荣的最重要依据。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能源消耗,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这些都是困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经常以大都市的人口数量作为反映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准。人口多代表经济繁荣,要让学生联想到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人们需要的资源越来越多,这样自然环境就会随之改变;使学生认识到人口与生产、生活和社会进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如果人口资源比例失调,就必然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2)殖民掠夺对环境的破坏。

新航路开辟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殖民掠夺在利益的驱动下步伐大大加快。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他们在中国贷款、筑路、开矿和办厂,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还肆意开采,滥掘乱挖,伐木砍树,掠夺有限的资源,使中国重工业无从发展的同时存在大量堆放的矿渣,污染了的水源和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环境。后来日本侵华期间,对中国资源的掠夺包括森林的砍伐、植被的毁坏、煤铁的采掘、石油的滥炼和其他矿产的毁灭性冶炼、攫取,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3)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退化。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然而,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一度令人们陷入两难境地。如蒸汽机的发明应用反映了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但高耸的烟囱,如山的矿渣,飞扬的粉尘,如墨的污水,轰隆的机器却打破了大自然的静谧、祥和,使天空污浊,鱼鸟远逝,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灭顶之灾。五十年代出现的伦敦烟雾事件曾使12000多人痛苦地死去,还有人不少留下了终生受难的后遗症,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吸取。目前我国经济日渐发展,环境却日益严峻:水流污染、洪涝灾害、沙尘暴、森林锐减、西南藏羚羊哀鸣。痛定思痛之后,我们要真正认识到可持续性发展的深远意义。

5.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寻找结合点,强化环保教育。

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世界,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有许多政、史、地三科知识的结合点有待我们探索。为何古代养蚕缫丝非常发达的北方,到现代早已凋零?为何曾以生命之水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今日竟被视为“中国的忧患”?这些问题深刻说明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要加强历史与地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环保教育这个主题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以下认识:铭记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正确处理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绝不能急功近利,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上的一时发展;必须禁止盲目开荒和乱砍滥伐,努力植树造林;树立环保意识和观念,探求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客观联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工业;加强法制建设和素质教育;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

6.利用活动课、社会实践等机会积极拓展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如结合现今的“雾霾”现象举办小型活动课,依托相关史料了解南京地区古代与近现代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使学生从中认识环保的重要性,反思历史,审视现实。

社会实践活动中碰到人们随意破坏花草树木、森林植被,以及现如今越来越严峻的滥杀乱捕野生动物的现象,可以回顾历史,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律》中统治者对滥捕野生动物行为就有明文规定并予以查禁,反映了古代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视,即使是猎狩活动,也有一定的区域和范围的限定。尽管封建时代禁捕止杀的目的与现代社会有本质的不同,但是至少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是值得称道的。

7.改革教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环保教育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育教学更强调注重学生主体性,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境问题教育,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更需以学生参与为基本前提。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多使用投影片、幻灯片、录像带等直观教具教学。变“说教式”为“讨论式”;变“背结论”为“重过程”;变“一言谈”为“群言谈”;变“教师讲”为“学生说”,激发并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做评论者、评判者、模拟决策者,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能够丰富与拓展历史教学。为了保护环境,建设美丽家园,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穿环保知识,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李斌.中学历史教学中环保教育之思考[J].历史教学研究,2005(Z1).

上一篇:高中地理知识总结范文 下一篇:地理八知识点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