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廉洁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12 11:02:23

传统廉洁文化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1篇

文章阐述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提出企业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廉洁制度,让廉洁理念固化于制;加强教育,让廉洁理念内化于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关键词】

传统廉政文化;继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传统

1、“以廉为本”:古代先哲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贡献

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廉为本、廉政必先廉吏”的思想,法家提倡富民安邦、礼义廉耻是国的“四维”的思想,道家推崇知足常乐、抵制贪欲、清心养廉的思想,墨家则践行节用爱民、“廉、爱、义、哀”君子之道的“四行”思想等等,这些都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如北宋的范仲淹,为人正直不阿,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已熔铸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激励着无数的后人和为官从政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

2、“大官廉则小官守“:古代君臣对“廉政”的倡导和实践

唐太宗贞观之治,其核心内容就是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纳谏和用人,这些都与廉政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太宗对侍臣说:“自古帝王凡有兴造之事,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百姓没有怨气,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百姓造福。秦始皇营建宫室,引起民怨,其原因是为徇其私欲。我今天准备修建一宫殿,材木都已准备齐全,但一想到秦始皇之事,遂作罢。”正是皇帝的倡导,在此后20年间,出现了社会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的清明景象,为贞观之治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治吏最严、惩贪最严者非朱元璋莫属。明朝政权建立伊始,即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对官吏加以严厉处罚。如官员贪污赃银60两以上者,将被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尽管由于封建社会体制等多种因素,官员贪腐行为不可能杜绝,但在当时这些规定对官员贪腐行为的震慑作用是极大的。

3、“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中国古代重才的思想火花

(1)“治国之道、务在举贤”的重才思想。早在西周时期,太师姜尚就提出了“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的思想。墨子认为。治国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清康熙皇帝的人才思想更具有经典意义:“自古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故“致治之道,首重人才”。这些论述,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天下兴亡、社稷安危、国运盛衰,皆系于人才的道理,即使今天的人读起来仍觉获益匪浅。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坚持全面看人,慎选贤才。荀子提出贤才需是“谏、争、辅、拂之人”是“社稷之臣,国君之宝”。孙武提出为将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的基本素质。司马光进一步提出了“道德足以尊主,智能足以庇民”的人才标准。

坚持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并不是将德与才等量齐观,而是非常重视德对才的统帅和主导作用,把德放在首位。司马光在《论选举状》中明确表述了“德帅才资”的思想:“取才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明初在选举官吏把也把“德行”作为选任官员的首要条件。

(3)“唯才是举”、“量才授官”的用才路线。“唯才是举”是隋唐时期确立的科举制,宋明时期得到逐步完善。不论什么人都可以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入仕”资格。取得这一资格的人,绝大部分还要通过铨选,即“量才授官”才能担任官职。北宋初,太祖赵匡胤为得到大批人才,除要求各级官员及时向朝廷积极推荐各类人才外,主要是通过考试将大量有用的文人收罗到自己周围,为宋朝服务。明朝初期,统治者在官吏的铨选和考核方面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制度,考核由吏部负责。明初的考核制度之完备和严密为前代所不及,通过考核制度的认真贯彻执行,惩处了一大批贪官污吏,同时选拔了一批清正廉洁之士。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中国古代廉政思想和文化经过漫长历史的积淀,在历代思想家和一些明君贤臣的直接倡导及身体力行实践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后人留下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为今天企业所进行的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

二、继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完善当今企业廉洁文化建设

1、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党中央提出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于企业而言,首先是要高度重视廉洁文化建设,将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把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搞好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主要领导要真正担负起本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一岗双责”责任范围,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廉洁文化建设工作安排,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其次,纪检监察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协助党委加强组织协调,搞好责任分解,量化考核标准,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核,加大责任追究力度,促使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2、制定和完善廉洁制度,让廉洁理念固化于制

以制度建设为起点,把廉洁文化建设与内控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要从规范人、财、物的权力运行入手,建立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比如加快“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合同采购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专项治理、财务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以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失职责任的追究办法、廉洁从业承诺制度等廉洁从业管理规定。其次是加强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报检查结果,使廉洁从业要求渗透到每项工作中,渗透到广大干部和职工的日常行为中。

3、加强教育,让廉洁理念内化于心

廉洁文化是全员的文化。企业要将廉洁从业培训作为每批新入职员工必修课,让以廉洁从业为核心的廉洁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中自觉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主动维护企业形象,做勤廉兼优的表率。对人、财、物等关键(敏感)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提高按程序办事的意识,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企业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认真学习《廉政准则》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学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摆正权力与利益的关系,坚守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倡导与职工攻坚克难的企业精神,以自身廉洁从业行为倡导廉洁文化,切实承担起干净干事、教育约束好身边人和配偶子女的责任,一级示范一级,上行下效,层层推进。

4、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构筑廉洁校园

中图分类号:G4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1-007-1

一、巍巍“百家姓”,皎皎师生心

1.蒙学明心。

《百家姓》之所以能成为蒙学,与其丰富的内容是分不开的,看似只是简简单单的姓氏,其实每个姓氏后面都有着深刻的故事,一部《百家姓》,就是一部微型的家族兴衰史,那些清正廉明之士永远受人尊敬。让师生听这些故事,讲这些故事,能从思想上实现对师生的引领,凝聚起廉文化的“精、气、神”,让师生以史为镜、以史为鉴、以廉为荣,懂得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心灵种下民族自豪感的种子,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蒙学正心。

广场正前方是“仁义礼智信”五个方方正正的大字,这五个字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礼是人际关系的正常规范,如礼仪、礼制、礼法;智是明辨是非;信是言无反覆、诚实不欺。这些字每天都在发表着无言的演讲,无声地指引着师生为人处事的方向,使大家从心灵上做到正气浩然。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价值观,引领老师为人师表,洁身自好,坦坦荡荡哺育桃李。

3.蒙学正气。

在《百家姓》边上,是一条刻有二十四节气的大道,除了能让师生学习节气的知识,其实也告诉大家,做任何事都要顺应节气,天道自然,要有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任何想违背万事万物规律的做法最后都会自取灭亡,我们为人处事要顺应节气。同时,也寓意希望大家做有气节的人,注重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一身正气,一生正气。

二、泱泱“经典国学文化”,诚诚师生情

1.经典怡情。

无论是《三字经》还是《千字文》《弟子规》,都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学校不仅开设诵读课,而且还将其上墙,拉近了学生和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陶冶其高洁的性情。

2.经典立德。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在这些经典国学中蕴含着指导全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学习国学经典,能砥砺学生的品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懂得做“识大体,明大礼”之人,而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低能儿,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从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知道要做有能力有担当的人。学校食堂大楼取名“当思楼”即源于此。

3.经典树人。

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但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变得更加谦让、团结同学、尊重师长了。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我校也涌现出了许多道德典范:彭卫平父子捡到装有几千元现金的皮包,但他们面对金钱不动心,拾金不昧,失主感动得写来了感谢信;退休教师刘秀女多年来经常接济邻里乡亲……他们的事迹在社区街坊传为美谈,丹阳的一些网站上也对我校教师的行为赞不绝口。

三、悠悠“廿四孝”,清清师生行

1.孝而必信。

信,就是诚信,是指真实无欺、遵守承诺和契约的品德及行为。诚信是人类由孝道构建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在道德体系中拥有根基和本原的地位。在二十四孝中,处处流露着诚信的力量:《哭竹生笋》《涤亲溺器》《卧冰求鲤》……这些故事如清风荡涤着师生的心灵,引导师生向传统美德回归,挖掘传统孝道文化的诚信资源,把握传统诚信精神内涵,并依靠教化的力量,重新筑起现代化诚信的心灵价值长城。

2.孝以生智。

孝能让人净化心灵、丰富情怀、增厚德行、增强判断力、成为智者。因此智也是从孝开始、由孝衍生的。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离娄上》)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孝与智的关系。只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孝者,才会是一个崇智求真的人,而一个智者,必然是个孝子,也就能真正明明白白地做人。所以,我们现在来学十四孝,并不是简单效仿,而是让大家从孝中不断获取营养和前进的动力,并以智力的增长回馈于孝,这才是孝达成的正途。也就是要完善自己、仁爱大众、服务社会,从教育上来讲,也就是做敬业奉献的表率,做行风建设的表率。

3.孝能促廉。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3篇

一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概述

我国古代的廉政思想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周礼·天官·小宰》中对从政者提出了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的“六廉”标准,要求官员必须同时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和明辨是非等六种品格,而“廉”则是从政的前提和基础。孔子与老子尽管在出发点和手段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提倡清廉,主张廉政,认为官员自身的廉洁,是政权稳固的保障和社会廉洁风气的基础。孔子并不反对富贵,但要用道义来获取,否则宁可安贫乐道,保持清廉。老子主张清心寡欲,摒弃私念,不图安逸。他们还都提倡节俭,反对侈奢。孔子认为从政者应当“惠而不费”、“欲而不贪”(《论语·尧曰》),要求统治者不浪费、不贪婪,要给百姓以实惠。老子提出的“三宝”中,“俭”列在第二位。

春秋齐国的晏子是明确提出廉政概念并躬行不怠的第一人。他说:“廉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杂下》)。并主张节俭,反对向人民横征暴敛。郑国的宰相子产身居高位而两袖清风,被孔子赞为“古之遗爱”;楚国的宰相孙叔敖功勋卓著而自守清贫,被司马迁许为“循吏第一”。

两汉时代的廉政思想逐渐制度化。汉武帝一方面设立“察举制”,用“举孝廉”来确保官员品德的廉洁;一方面又创立刺史巡察州郡的制度,授刺史以“六条问事”之权,主要纠察地方官员的违法乱纪和行为。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以赵广汉、杨震等人为代表的清正廉洁与反腐倡廉的典范。

隋唐时期,廉政思想与制度进一步完善。隋文帝杨坚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节俭皇帝,他一面大力表彰清廉官吏,为从政者树立榜样;一面又提倡节俭,躬自践行,为臣民作出表率。到唐代贞观年间,勤政廉政更成为君臣一致的共识,并促成了闻名后世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中说,当时“官吏多自清谨。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滑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唐太宗十分重视最高统治者自身的廉洁效应,他说:“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贞观政要·政体》)。他登基伊始,就整顿宫廷的奢华风气,下令放还宫女,停止四方进贡奇珍异宝。太宗本人身患气疾,但坚持居住隋朝旧宫,拒绝新修宫殿。他还以隋炀帝的荒淫亡国为前车之鉴,教育警示自己和群臣。在他的率先垂范下,贞观之臣大多清正廉洁,戴胄、屈突通、魏征、岑文本等朝廷重臣,身死之后皆家无余财。就连长孙皇后也倡廉尚俭,临死遗言以“俭薄送终”。

唐代的廉政文化还体现在廉政立法和加强监察力度两个方面。《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严禁官员侵吞、挪用国家财物和非法占田,严禁行贿受贿和搜刮百姓,严禁官员经商和因公接受礼物。唐代还扩大御史台的规模,强化对各级官吏的考课与监督。这些制度措施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宋代的建立者虽然以武力得天下,但却讲求文治,注重廉政建设。除了用行政、法律手段打击贪腐之外,还注意用经济手段促使官员廉洁自律,这是宋代廉政思想的一个特色。宋朝优待文官,施行增俸养廉。宋太祖曾说:“吏不廉则政治削,禄不充则饥寒迫”;“俸禄鲜薄,未可责以廉。”宋代还重视官员的廉洁教育,自太宗时,天下州县皆树立“戒石铭”,上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让为政者时刻自警自律。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清代。

金元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从稳固统治地位出发,也必然要吸收和借鉴历史上的廉政思想与制度。金世宗完颜雍和元代清廉名臣耶律楚材、张养浩等,都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廉政思想。金世宗吸取完颜亮骄奢横暴导致灭亡的教训,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他倡导节俭,施行仁政,整顿吏治,奖廉惩贪。其统治期间,政局安定,吏治清明,形成了节俭淳朴的社会风气。耶律楚材曾向元太宗窝阔台奏上《便宜十八事》,在这个临时纲领中,有七个方面涉及廉政内容。张养浩为官数十年,廉洁从政,以身殉职,他将自己为官的切身体会总结成《三事忠告》,阐发了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注重修养的廉政思想,其内容笃实,意义深刻,价值宝贵。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走向集权的时代,其时的廉政建设也呈现出集权统治的特征。朱元璋面对元朝所留下的官场贪腐风气和吏治不清局面,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惩贪措施,他颁布《大诰》,将“法外用刑”合理化,惩治贪吏的酷刑多达三十余种,甚至用“剥皮实草”来警示官吏。当然,他同时也注重选任贤能,奖励廉吏,并且躬亲节俭,勤勉从政,以恩威并施的手段来反腐倡廉,当时效果也较为显著。明代的一些名臣,如邱濬、张居正等也都有自己的廉政思想。邱濬提出德、礼、政、刑兼用,而以教化为先的观点;张居正则主张“以法治天下”,认为朝廷“纪纲不肃,法度不行”,是由于廉行不振所造成的。然而张居正本人并未能廉洁自律,他的主张也未免偏颇。在明朝中后期的反腐倡廉过程中,东林党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赵南星以成周“六廉”为标准,以鼓舞士气为号召,引导士人重廉耻而轻富贵,并努力践行其主张。这时期还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清廉官吏,如“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清廉爱民、以死谏皇帝的海瑞,以及贫不爱钱的开封知府鱼侃等人。

清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鉴于前明亡国的教训,清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廉政建设视为巩固皇权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顺、康、雍、乾四朝皇帝,他们从司法、行政、监察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的制度和体系,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清朝的廉政建设既有继承前代的做法,如建章立制,重典防贪,表彰清廉官吏,树立正面形象等。此外在养廉惩贪方面也有新的举措,如雍正时期推行的“耗羡归公”与“养廉银”制度,这一措施规范了征税程序,减轻了人民的额外负担,增加了官吏的薪给,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起了积极作用。再如雍正朝的密折奏事制度,允许各级官员相互监督制衡,从而达到遏制官员腐败、保障廉政的效果。在惩治科场舞弊行为方面,清朝的力度可谓空前绝后,这其中不仅为了防止贪贿,更含有威慑知识分子,防范排满情绪的用心,但在客观上治理了腐败的源头,扩大了廉政的范围。

清代在奖廉惩贪方面的力度也较历代都大,在康雍乾三朝,涌现出于成龙、张伯行、汤斌、陆陇其、钱沣、王杰、刘墉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清官楷模,至今仍被人们所传颂。在惩贪方面,则先后有顺治朝的江苏巡抚土国宝贪污案,乾隆时的浙江巡抚王亶望贪污案、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案,嘉庆初年的查抄和珅案,咸丰时的顺天乡试舞弊案等,这些大案、要案的查处,其中难免掺杂着权利斗争和人事恩怨,但它毕竟显示出国家主体惩治贪腐的决心和力度,对净化官场风气、挽回民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廉政思想与制度建设,归根结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和维护皇权服务的。其目的并非是执政为民,其思想主张与措施手段也还不够完善,甚至于存在偏颇。但廉政必高效,清官总爱民,廉洁文化无疑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它所积累的丰富成果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清正廉洁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1清正廉洁是反腐倡廉、执政为民的需要

行败是一个世界性顽症,也是古今政府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在我们党和共和国的历史上,倡导廉洁与惩治腐败一直是一项倍受重视的课题,特别是随着改革发展与经济市场化的进程,贪腐现象有抬头蔓延之势,这早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出台了相应的制度与法规,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为了给改革开放保驾护航,发挥廉洁高效的行政职能,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我国的《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应当履行清正廉洁的义务。新世纪以来,中纪委又制定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决定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其目的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务实清廉。《实施纲要》还指出,反腐倡廉应注重预防,廉政教育是基础,并坚持继承和借鉴古今中外反腐倡廉的有益做法。而我国古代的廉政文化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只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总结与选择,吸收其中符合当今国情的思想精粹,借鉴其制度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古代廉吏的优秀品格,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成效。

2清正廉洁是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施纲要》还强调,反腐倡廉教育要面向全社会,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特别要把廉洁教育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增强全社会的反腐倡廉意识,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的一些领域和地方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时有发生,公职人员、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损害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应当引起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

诚如所言,贪腐现象不仅在各类公务活动和各级领导干部中存在,进而也蔓延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考验着我们的职业操守。近年来,商务活动中的贪腐行为,基建过程中的行贿受贿,医生收红包、拿回扣,教育界的学术腐败,体育界的足球黑哨,文艺界的潜规则等等,贪腐现象四处蔓延,社会风气严重污染,这对青少年和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当前必须面向全社会加强廉洁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以净化社会空气,改善公民道德,促进社会和谐。

3清正廉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不健全的文化,廉洁文化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的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而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是因为其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官本位意识、享乐主义观念、拜金主义思想、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在当今社会还有着一定的市场。因此,我们要大力建设廉洁文化,弘扬廉洁精神,增强廉政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廉洁风气,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这样,才能从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给腐败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心理压力,从而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形成风清气正、社会和谐的局面。

三如何学习古人,塑造清正廉洁的品质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特别是公务员队伍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廉洁教育十分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以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也可以把它融入校园文化活动、校风学风建设和社会实践的各个环节。既要用当代的廉政理念和先进人物加以引导感染,也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廉洁教育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古代廉政文化,塑造清正廉洁的品质,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励志敦品,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品格。自古以来,清正廉洁就是中国人崇尚的一种优秀品格,对于从政为官者尤为必要。古人提倡临财不苟,立身贵廉,为官要做到清、慎、勤。于谦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刘宠、张伯行为官,“誓不取民一钱”;真德秀为官,以廉洁勤政共勉;张养浩从政,以戒贪自律忠告。当代大学生应当仿效古代先贤,胸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要树立天下为公的志向,学习古人廉洁自律的精神,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对待金钱,要不存贪念,取之有道;对待富贵,要淡然视之,不为所惑。砥砺清廉之节,常怀高远之志。古代儒家主张处事应明辨义利,我们应铭记孔子的“见利思义”之语,凡事要义字当头,切不可见利忘义。一个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格的人,绝不会贪求一己私利,也不会玷污清白节操。杨震拒绝馈赠,留清白与子孙;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陶母不受鱼鲊之馈,崔母戒子洁己修身。他们都珍视清廉品格,或以之自律,或以之教子。管仲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说:“廉耻,立人之大节……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包含了廉洁文化的内涵。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践行“八荣八耻”,培养清廉品德。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将来才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第二,要崇德尚贤,学习古人的清廉节操和甘于淡泊的情怀。古代的清官廉吏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其品格令人敬仰,其事迹令人感动。当代大学生要以古代廉政名人为榜样,学习他们的清廉节操和淡泊情怀。诸葛亮教子,“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司马光训子,崇尚节俭,力戒奢靡;杨长孺“七百万钱都不要,脂膏留放小民家”;张伯行舍弃家财,赈济受灾百姓。孙叔敖、晏子、公仪休、杨震、诸葛亮、娄师德、司马光、张俭等人,官至宰相,身居高位而恪守清廉,生活节俭而甘于清贫,他们的遗产不是金钱财物,而是廉洁品格与清白家风。孙叔敖粝饭菜羹,面有饥色;晏子乘弊车驽马,脱粟为食;娄师德家无余蓄,妻子匮乏;海瑞为母作寿,市肉二斤;鱼侃贫病交加,麦粥充饥;于成龙日食萝卜青菜……这些古代廉吏自奉如此清贫,有常人难以想象者。今天的社会发展及生活水平远超古代,我们不必效法古人的布衣蔬食、家无余财,关键在于继承他们的精神品格,保持中华民族的节俭美德,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清正廉洁的精神实质,汲取古代廉吏的道德力量,受到有益的廉洁教育。

第三,要律己拒惑,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古代先贤和廉吏都能严于律己,拒绝各种诱惑。孟子说大丈夫应当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张养浩认为“士而律身,不可不严”;赵南星要求士人“重廉耻而轻富贵,则可杀而不辱。”杨震以“四知”谢绝馈赠,于成龙和张伯行都颁布檄文告示,严禁贿赂。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关键就看我们的自律能力和拒惑意志是否坚强。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素质 高校 传统廉洁文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4.001

Abstract China has a rich tradition of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 and historical resources, it has provided us with a valuable and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current anti-corrup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houlder the task of training pillars for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us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is essential.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ased on teachers,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In this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students' honesty and self-discipline, and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of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 of clean and honest culture; education

当前,反腐倡廉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惩治腐败、弘扬正气成为每个公民的普遍愿望。作为承担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校,其在学生成才的教育过程中居于最核心环节,学生完成大学课程学习毕业后就踏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在当下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冲击的下,很难抵挡住社会不良思想的侵蚀,有必要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清正廉洁方面的内容。在历代安邦治国的方略中,整治腐败和提倡清廉一直被统治者所重视,不同历史阶段的廉洁思想既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廉洁价值观的认同,也反映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些丰富的内容为当代高校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基于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教法等各个环节,在这过程中嵌入传统廉洁文化教育,必然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1 传统廉洁文化的基本内涵

“廉洁”既是普通民众对清廉政治、公平社会的向往,也是古代知识分子对个人修养的不懈追求,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纵观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传统廉洁文化,其丰富的内涵可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以民为本的爱民思想。春秋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儒家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在《荀子・哀公》中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及宋代名臣范仲淹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思想观念,都无不彰显了以民为本的爱民廉洁思想。

其二,淡泊自好的节俭思想。在《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黄帝提出的“声禁重,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理念,表明了早在3000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出现了节俭的思想。春秋时老子在《道德经》中建议统治者要洁身自好,“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墨子也在其《墨子・节用》提倡节俭,认为“节俭则昌,淫佚则忘”。此后又有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朝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其三,重典治吏的廉政思想。俗话讲治国必先治吏,《夏书》就记载夏朝时有“昏、墨、贼、杀”的规定,“己恶而掠美为昏,贪以败官为墨,杀人不忌为贼”。春秋时期商鞅注重治吏就是一个典型,他提出对那些贪赃枉法的污吏不仅要治重罪,而且要株连九族。战国时韩非子将法制思想更加系统化,他在《韩非子・有度》中提出“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的理念。此后《魏律》、《唐律疏议》以至《大清律》等对于处置的规定更加完善。

其四,任贤以德的尚贤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选用贤才标准,在《论语・子张》中指出“学而优则仕”的举贤途径。墨子在《墨子・尚贤上》中也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主张将“贤”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并把使用人才上升为治乱兴衰的根本国策。宋代的司马光也提出选贤任能时要注意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思想。

2 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利用和加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既能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素质的提升,最终也将推动学生的职业生涯健康发展。

第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成为了重要的课题。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不仅需要保护和提倡,更要振兴和传承。肩负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理应成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廉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这块教育高地中加以发扬和传承。

第二,有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包含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等内容,传统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中看不见的精神层面,其意义不容忽视。它能够为社会上的道德信用缺失、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解决途径。高校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廉洁自律、诚信守法的道德理念。

第三,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社会中的知识精英群体,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等方面将深刻影响其今后人生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育人的使命尤为重要。高校培养大学生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使之成为名符其实的国家栋梁、社会表率。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包含了身心健康、德智并举、理论丰富、实践操作等各方面素质,其中最基础的素质是形成健康人格和价值观,这种价值准则与传统廉政文化思想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第四,有利于推进高校反腐倡廉进程。当前,现象屡禁不止,这种歪风邪气也在不同程度上浸染着高校,在部分的高校党政干部、师生中存在不同形式的腐化现象,高校党政领导干部时有贪污、挪用公款的现象、一些教师学术失范现象时有发现、部分学生党员干部拉关系初见端倪。高校这块本应高尚的净土变得不再纯洁,这些不廉洁现象不但扭曲了广大师生的价值观,丧失了他们的理想信念,更是泯灭了其做人的道德底线。

3 人才培养环节中传统廉洁文化教育嵌入的途径

大学时期是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利用传统廉洁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校廉洁文化的教育既不能单是课堂教学中以灌输为主的教育,也不应是用强制说教性讲座式的教育,而是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的嵌入式教育,是一项综合工程。

第一,建立专业且稳定的师资队伍。高校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各高校可以从现有的两课教师、辅导员、管理队伍中选拔,也可以从社会上聘用师资,组成专业的教学教研室。同时选拔必须具有较高的门槛,教师必须具有人文学科相关教育背景、坚定的思想素质、乃至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能力。同时,为了稳定这支队伍,学校还应从政策上给与支持,如安排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关注学术前沿、开展教学研究等,有条件的还可以鼓励教师向专业化发展。

第二,开辟多种渠道的传统廉洁教育课堂。高校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首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主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教育、社会公德、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内容和传统廉洁文化的内涵相似,把它作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主课堂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增加传统廉洁文化的章节内容,也可以采用传统廉洁文化中生动的历史案例来以案说法,渗透廉洁意识。其次,与职业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当前各个高校一般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等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规划自己的职业未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未来从事岗位的风险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仁义廉耻、克己奉公、公正无私、节俭创业等传统廉洁文化知识点。再者,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安排专题教育。按照国家的相关要求,高校在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形式与政策教育教学,介绍国家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家在反腐败工作中重拳出击,因此在每学期的计划中安排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适逢其时。最后,在党课中开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高校组织发展工作中会安排学生上党课,党课是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教育,对新党员的教育标准就包含了传统廉政文化的理念要求,因此党课中安排相关的讲解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利用专业实践课程加强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在高校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最基本理论教学课时,一定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专业教师在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专门安排传统廉洁文化方面的环节,对学生进行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如果在校外的教学实践基地,所授课的人员也是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可让专家深度讲解和剖析行业内或者相关企业风险点,也可以列举本行业或企业曾发生的、违法违纪的鲜活事例对学生进行举案说法,效果必将事半功倍。

第四,组织编写特色校本教材。高校设立专门机构或者组织兼职人员在丰富的文化中挖掘传统廉政文化,如果加以整理编印成校本教材,要求每个大学生加以学习,必将增强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感染力。而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开设传统廉洁文化通识教育课或选修课,设定1~2个的学分,让传统廉洁文化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使高校真正培养出具备廉洁文化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第五,创新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教学教法。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将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近些年来,MOOC、微课等新兴教学形式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形式很大的冲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传统廉洁文化的教育可以打破原本的框架,利用新式的教学形态,丰富和发展传统廉洁文化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魏俞满.加强高校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路径探究.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

[2] 唐金培.论中原传统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州学刊,2014(9).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廉洁教育

廉洁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主要是表现为从政者、管理者和各类从业人员在利害矛盾、冲突面前节制谨慎和方正刚直的品德。大学生是未来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条战线上的领导者、管理者和主力军。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不断提高道德自律意识,增强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廉洁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腐败由来已久,在领域甚至根深蒂固,它已经成为人们很平常的一种认识,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合乎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加之对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方法单一,因而收效甚微。

对大学生而言,由于尚未走出社会,对社会现象接触尚浅,因此,大学生廉洁教育不同于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应具有在校大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方式和机制。应立足于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规律的探寻,将廉洁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积淀,其有关“廉洁”的内容相当丰富,成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丰厚资源。以科学的态度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使大学生廉洁教育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间发生深层的契合,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这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廉政”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具有稳定的、强大的生命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廉政文化植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是廉政文化的深厚基础。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勤劳和廉洁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历代思想家提倡的基本道德规范。它不仅被视为仕者之德、人生大纲,而且被视为立国大纲。明时的周新悬鹅拒礼,宋代的包拯以清正爱民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清官的典范。海瑞、于谦、于成龙、林则徐等一大批历史上的清官廉吏,一些廉诗、廉文、廉戏、廉政格言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颂,正是由于传统廉政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廉是指人对待财利的一种正确态度。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在这种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过程就是廉洁从政。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俭朴是一切美德之首,奢侈是恶行之源。商朝提出重民用德,不任用贪财聚货的人,而任用努力为臣民生财造富的人;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大变革和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廉政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决不排斥对富足生活的向往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合乎道德为前提,强调“取财”要保证公利、民利不受到损害。他认为,为政者欲把政治搞好,就要自身廉洁,不,为民做出榜样。在《论语》中,围绕着廉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两层含义:一是对针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的行为规范而言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告诉人们要廉洁处事。其二是上升到为官从政的关系规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西汉的贾谊认为“廉”是为人为官都应具有的一种道德品质,为政者必须注意自己的品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是一位仕途并不如意的政治家,但他却在充分了解民族和封建官僚机构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去贪致廉的措施;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鳐・五行相生》“至清廉平,路遗不受,请谒不听,据法听讼,无有所阿”。唐代姚崇《辞金戒》“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宋代司马光 《训简示康》“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简素为美”。《明史・梁寅传》“清慎勤,居官三字符也。”。明朝的海瑞一生宦海浮沉、坎坷不平,但却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为民伸冤,深受百姓拥戴,被誉为“海青天”,他认为要彻底扭转官场中的贪污腐化之风,在提倡廉洁奉公的同时应大力严惩贪官,对贪赃枉法者处以重刑,同时鼓励百姓对贪赃官吏放胆来告,并且能在权贵面前严格依律秉公执法,这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在封建社会是十分可贵的。

二、当代大学生的“腐败”现象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和深入发展,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分化和重组,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样社会背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市场竞争强化了他们独立进取的精神。但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加之是非判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弱,很难区分和抵御腐败意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拿来主义的思潮不断>中击着人们的思想,>中击着大学生逐步形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对他们即将树立的廉洁思想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一)大学生养成了信奉“权力至上”、“金钱万能”的人生哲学。

部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纯,把入党当好就业的资本;有极端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思想,为当选学生干部搞“贿选”、收受同学礼品后给予对方“照顾”;在就业过程中走“捷径”,“拉关系、走后门”,置公平公正天不顾;拜金主义思想蔓延,一切思想和行动崇尚金钱,以金钱来衡量一切,同学与人交往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取金钱,一旦目的达到或是无法达到,双方关系就再也无法延续,把金钱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因此而变成了裸的金钱关系。

(二)急功近利思想使大学生出现了庸俗的人际关系。

在校大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和亲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中得到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从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来看,人际关系适应不良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有些大学生常常把是否有利用价值作为与其他同学交往与否、选择与谁交往的出发点,只看重这种交往对自己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是否有帮助。热衷于拉关系,讲“交情”,为当上学生干部或者为赢得各种荣誉而请客吃饭,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赢得他人的承认和尊重,而是设法走“捷径”, 对老师主动示好,拉拢同学,领先得到各种“好处”;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往往只从个人利益和需要出发,拉帮 结伙,讲哥们义气,维护“自己人”,搞“小团体”。这些做法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法则,使校园本应纯净的人际环境变得混浊而复杂。

(三)追求时尚,生活腐化。

大学校园理应是莘莘学子们学习知识并为自己的未来职业设计蓝图的好场所,然而,在各种潮流的冲击下,莘莘学子和社会接轨相融,不少大学生面对花花绿绿世界的巨大诱惑变得迷茫起来,甚至迷失了方向。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为拉关系、结同盟,也为摆阔气、显潇洒,名目繁多的聚会、聚餐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学生会是大学中最大的学生组织,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的学生组织。可是据北京晨报报道:本来是大学校园里优秀群体的学生干部却被自己的同学冠以“小衙内”、“新兴贵族”之类的绰号,因为这些掌握着一定资金和权力的学生干部也存在是否清廉的问题。

(四)学术腐败造就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学术腐败是九十年代之后风靡中国大陆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继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之后的另一个大规模、深层次的社会腐败。学术腐败在大学生中的具体表现就是考试作弊,学术抄袭剽窃成风,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还有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干部、三好学生。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造成了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价值

学校廉洁教育,作为国家廉政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和举措,也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所做出的重要决策之一。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其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华民族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能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顽强拼搏而生存,是与其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分不开的。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资源。

(一)传统文化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文化是一种软环境,客观上具有心理调控功能。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不仅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廉洁的内容,经过历代人们的探索、加工和改造,在不断与现象的斗争中发展、深化,形成了带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内容。先贤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染其心,利害不移其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种文化的特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

当前,许多大学开设《大学语文》和《中国经典文化》等课程,无疑是要铸造大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而这些课程选编的内容,无不体现了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色彩。如《论语》曰:“知耻近乎勇。”胜己者,胜人。人最大的勇气是战胜自己,而这正是“知耻”的结果。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陷阱,人们的性格上有许多弱点。《宋史・范纯仁家训》中也有“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格言,大意是:只有节俭可以使人廉洁奉公,只有宽容可以使人养成好的品德。《记王忠肃公翱事》所着力赞扬的俭朴廉洁的美德。像这类文章,在传统文化中比比皆是。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通过传统文化简朴的故事情节、醇厚的文学诗词启迪、让大学生切身感受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潜移默化结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能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树立“廉洁”观念,约束自己行为;相对于盲目“说教”、枯涩高调的宣传有着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廉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伴随中国社会的发展面发展的。高校不仅为大学校园廉洁教育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氛围,更要为的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环境。

要建立廉洁的社会,就必须致力于建设廉洁和谐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未来的社会精英人群,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踏人社会前接受廉洁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清腐败现象的本质、根源和危害,增强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洁文化建设的阵地。将廉洁教育融人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从业观,让大学生认识到廉洁不仅是一种职业道德规范,认识廉洁文化可以成为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国之本,从而将反腐倡廉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华文化中优秀的廉洁文化遗产,挖掘廉洁文化的现代价值,将廉洁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内容中去,使廉洁教育得以规范有序、富有成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蔡东士,重视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N],人民日报,2006年5月26日

[2]许国彬,对廉政文化进校园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20―23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干部修养 廉洁教育 传统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反腐倡廉,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一个重点。

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人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准、幸福指数却不能与之同时提升的现实,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日益引起有关部门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出现的“国学热”、“孔子热”、“老庄热”、“传统养生热”等就是生动的写照。我们应当利用好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教育广大干部,提高他们的廉洁从业水平。

一、企业和社会现实带来的启迪

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廉洁制度、监督机制,这既是企业需要,也是社会责任。但社会现实告诉我们,机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而廉洁教育光靠简单说教,治本力度也是不够的。与其在大千世界的理论瀚海中去寻觅廉洁良方,不如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瑰宝中去汲取精华,像中医治本一样直指人的心性,以明心见志,调养心灵。唯有从人的心灵深处着手,塑高尚人格,养浩然正气,才是廉洁文化之根本。扶正固本,治病于未起,防患于未然,才能筑起廉洁的心堤。

二、传统文化是领导干部汲取智慧、提高修养的重要教材

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智慧,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为领导干部做事和决策提供智力上的指引和清醒气息。在中华民族正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今天,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学习一点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传统文化倡导修身。修身是做人的基础。古人早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华对于我们今天领导干部修身养德,保一方政通人和、风清气正很有裨益。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养心,滋补我们的精气神。阅读传统经典,等于与古代先贤在心灵上进行交流和对话,有利于缓解许多现代领导干部疲惫的身心。

传统文化由孝道开始,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领导干部在孝的基础上培养出民本、尚公、仁爱、贵和、诚信的高尚品德,进而以敬业、奉献的实际行动,体现对企业、国家的忠诚。

传统文化可以警醒领导干部要慎独。传统文化讲“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要做到慎独。慎独是先贤倡导的一种自我约束方法,也是领导干部应有的一种境界。领导干部应把慎独作为悬挂在心头的警钟,作为抵御诱惑、阻止因而陷进深渊的一道屏障。

传统文化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领导干部,怀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求真务实的作风,再加之良好的内才和谈吐,自然会增强个人魅力,更好地带领和影响更多的人朝既定目标共同奋斗。

学习传统文化,主要是丰富思想,充实底蕴,提高修养,另外,还可丰富领导干部的业余生活,使之能官能民,自得其乐,消除单调和寂寞,“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今多少是同心”。

三、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

推进廉洁文化建设,要尊重文化的传承性,选择有效的路径,按照知行统一的目标,不断探索形成自身特色的廉洁文化发展之路。

一是要明辨义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重义轻利”,从政为官崇尚廉洁清正为民。如彪炳史册的羊续“悬鱼”拒贿、子罕“以德为宝”、包拯铁面无私、海瑞刚直不阿等,他们因不受物质利益诱惑、立场坚定而受到万众拥戴。当代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明辨义利,洁身自好,杜绝贪污腐化。

二是要身正德高,常存公仆情怀。孔子日: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士大夫的最高政治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启示我们: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身正德高,才能有吸引力和感召力,领导班子才有凝聚力。“德高”才能“望重”,像焦裕禄、孔繁森一心为公、甘做人民公仆的精神,自然会得到人民的爱戴和信任。领导干部要常存公仆情怀,学习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以“为官一任,造福万民”为己任,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

三是要淡泊名利,清廉自守。领导干部要学习传统文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面对名利,要“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无数革命先烈和先进模范人物,默默地为党和人民奉献,却从不考虑索取,从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自觉接受监督,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真正为人民群众掌好权、执好政。

四是要把好“人情关”,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多结交“志于道”的朋友,摒弃任人唯亲、攀附权贵的陈腐交际方式,近贤人、远小人,把“君子之交淡如水”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不编织“关系网”,通过平等、和谐的人际交往,密切党群关系,树立领导干部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加强对“后院”的管理,加强对家庭成员的教育管束,经受住各种考验,防止“祸起萧墙”。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廉洁政治;反腐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53-02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强调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自我建设和自我完善,九十年的历程,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党的建设,一直成为党的中心任务。作为执政党,拥有八千万党员,六十几年的执政经验,昭示了这样一个启示:廉政建设理应成为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不动摇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之一。

在加强党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党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结合新形势下的国情、世情、党情的变化,在党的十报告中适时地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五个方面: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为我们今后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反腐倡廉建设是我党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中国历史昭示了廉洁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清白做人,廉洁做官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在中国历史上执政为民的思想理念由来已久。如汉代的“举孝廉”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选拔出在家孝顺、为政清廉、为国尽忠的父母官。汉高祖刘邦实行的宽松无为的政策,他主张废除严刑苛法,大力发展生产,降低人民负担等政策,为汉朝历经四百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的后人汉文帝刘恒更是将“俭”与“廉”运用到执政中来,做了23年的皇帝,一件袍子缝缝补补穿了16年,难能可贵。作为一国之君,汉文帝的不言之教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当然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贪赃枉法之徒,最终天网恢恢,难逃法网。清代和■开始也算清官,后来开始贪污,当时可谓风光无限,形成了巨大的贪污集团,最终成为阶下囚,被赐死。因此,诸葛亮在《诫子书》告诫他的儿子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了重要的修养之道,折射出熠熠闪光的人生智慧,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它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勤俭节约方能培养和塑造人的高尚品质。

我们党的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廉政建设的历史。1947年10月,同志在《中国人民宣言》中,把“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作为党的一条重要政策。1989年9月,邓小平同志同志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1993年8月,同志在十四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2005年1月,同志在十六届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重申要建设廉洁政治。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政治立场。

二、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和理念

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签署了《巴黎宣言》,并且提出:“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其中包含了廉洁自律、勤俭节约的思想。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修身是根本,强调安贫乐道,尤以颜回被孔子称赞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的“贤”是因为他甘于贫穷,守住寂寞,颜回的乐是因为他贫不变节,乐在其中。颜回的快乐使我们懂得了快乐在内不在外,人应当内求,而不要外求。

道家创始人老子崇尚“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在乱世中,他看到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因此他强调圣人应“为腹不为目”,满足基本生理需求,不要追求过多的物欲刺激,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实则是告诫世人要努力做到这三点,因为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其中的俭就是节约、简朴。崇尚节俭,就不会被物欲控制,摆脱外在物质世界形形的刺激和影响。因此,老子告诉统治者,治国之道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客观上减少物质对人的五官刺激,使人不在欲望的牵引下走上没有尽头的道路。老子重“俭”的思想还体现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啬。”他把吝啬当作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老子的俭不是主张人应禁欲,而是应该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人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佛家也说人有八苦,其中就包括“求不得”,还有五蕴盛苦,“五蕴”所指的色、受、想、行、识,均是说或是主观或是客观都在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下,产生诸多的烦恼。而若消除这些烦恼的唯一方法就是修心,使自己凡夫心能够清静下来。

我们的心本来是清静的,正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诱惑,所以变得躁动不安,才会心猿意马,易放难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心被蒙蔽了。故此,无论是儒释道哪一家文化,都是告诉世人,清心少欲,使人心回归自己的本性,方能保全自己,方能在现实社会寻求到一个宁静的家园。亦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就是这个道理。在《论语·为政篇》中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善用人,用好人的思想,作为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执政为民的思想,确实是人们的福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廉洁政治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指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深刻地阐述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因此腐败一日不除,反腐败斗争就一日不会停止。

加强党的建设,纯洁党的队伍,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加强,也就是从外因和内因找答案。“内因”是要求党员自身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外因”则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严厉惩治预防腐败、严明党纪、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等。党的十在党的建设中保留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正是体现了这个原则。在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则是从内在提升党员的自身修养。

1.廉政思想有利于个人修身养德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不断地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时刻警钟长鸣,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廉政思想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通过学习,不断修正自己思想中的错误认识,以及随着社会的发展头脑中不适合工作需要和岗位职责的偏差观念,自觉地做到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新时期党员干部的要求。

此外,廉政思想要求我们在生活中奉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追求奢华之气,减少应酬活动,减少被腐败的机会和可能。同时要以身作则,教育和带动家属、子女共同洁身自好。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带动周围的群众,营造一个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崇尚节俭、腐败可悲的社会氛围。

2.廉政思想有利于保持高尚的气节

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社会思潮多元、利益格局多变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一些中共党员在思想上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开始动摇,出现“信仰危机”;工作上干劲不足、落实不力、纪律不严、政令不畅,贪污腐化、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信任危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本色,在工作实践和生活中自觉地学习,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认识,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自己的思想和现实的不适应性,坚守自己的清廉自律,洁身自好,减少自己在物质方面的过度追求与享受,无欲自刚,自觉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保持高风亮节,真正做一个人民满意、社会放心的公仆。

3.廉政思想有利于自觉规避风险,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在《易·否·象传》中有说:“君子以简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古人说:“君子以节俭,约束自己来避开祸难。”作为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履行一定的岗位职责,尤其是分管人、财、物的,每一个决策都需要谨慎行事。越是在重要的岗位上,越是要求我们自觉地规避一些来自岗位职责所带来的风险。因此,慎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知道权为民所用,切忌权为己所用,合理运用权力,反对。权力的至高无上,也间接说明了它的危险性,要从源头上杜绝权力的滥用,制度监督是客观约束,更主要的是来自主观的认识到位。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时刻提醒自己善于把握手中这把利剑,无愧于人们的重托和期待,成为一心一意为民谋利、改善民生的父母官。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廉洁文化;大学生;廉洁教育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持续奋斗。”大学时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形成、发展、稳定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大学生的廉洁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是否拥有正确、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

一、传统廉洁文化的主要思想

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体系完备,为当代大学生的廉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此后一直沿用至今。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物品,不让自己的清白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廉洁”一词,也从个人修养领域发展到政治领域,成为官员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到今天,“廉洁”已经成为一种普适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作为当代大学生,本着一种求知和追求真理的认真态度,理应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理念。

(一)关于“民为邦本”的廉洁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德治思想中的民本思想特点在于,他们认为,为政者在对待百姓时,必须以道德为原则,首先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用高尚的道德品格取信于民,通过言传身教,用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来管理百姓。荀子在《君道》中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这些包含着廉洁思想的民本观念是孔子道德观的核心,也是做人和从政的根本。

(二)关于“仁者爱人”的廉洁思想。孔子提出统治者应当以“仁”的胸怀治理国家、处理君民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晦,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儒家思想认为为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得民心在于道德教化。因此,善政不若善教,道德教化是为政的根本。他提出“仁者爱人”、“道之以政,齐之以礼,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轲曰:“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些都强调只有通过加强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使人们能够从内心认可道德准则从而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

(三)关于“诚信为本”的廉洁思想。所谓“诚”,是指一种真实不欺的品格。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诚,信也。”《礼记•大学》对诚的解释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所谓“信”,是遵守诺言,不欺骗的意思。从其字形结构来看,从“人”从“言”,会意为人言可信。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把“信”看作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原则。当子贡问怎样才可以叫作“士”时,孔子回答道:“言必信,行必果。”就是说话要有信用,行动要果断,说到做到。同时,他主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放于利而行,多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在古代儒家观念中,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还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诚信既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而且也是“立政之本”,可见,诚信是古代儒家德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廉洁文化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传统廉洁文化对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有重要导向作用。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洁身”、“省身”、“诚身”等表示道德上的修养。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民,廉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一条道德底线。中国传统廉洁文化中的“修身为本”思想不仅是当今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文化基础,也是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在儒家修身集大成的《大学》中,其思想主旨是“大学之道”即“三纲领八条目”。朱熹将“三纲领”概括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将“八条目”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三钢八条目”就构成了一个以“修身”为核心的道德体系。这种“修身为本”的伦理思想,在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今天,同样需要将“修身为本”的廉洁教育思想贯穿到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将其内化为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不断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意识,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自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传统廉洁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德财观培养有重要意义。“德”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德财观”,在“德”与“财”问题上作出正确的取舍,不仅事关大学生今后的政治生命和职业生涯,更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中认为的“德财观”是“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物有本末,事有所终。知所先后,由近道矣”。这里就表明了道德是一个人的根本,是人的本质,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1]大学生的廉洁教育首先是“立德”教育,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职业人”,廉洁的“德财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自觉做到廉洁从业,正确处理“德”与“财”的关系。因此,充分挖掘传统廉洁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

(三)传统廉洁文化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规矩观有重大影响。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廉洁职业观必然要涉及到如何引导大学生通过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懂规矩、守纪律。在这方面,《大学》中的“絜矩之道”为我们学习传统廉洁文化提供了积极借鉴。《大学》原文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于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也。”传统廉洁文化的“絜矩之道”就是教育大学生做事要有原则、守规矩,以清廉公正为尺度来处理各种关系。同时,传统“絜矩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继承,它倡导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榜样示范作用。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是懂规矩、守规则的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因此,要运用传统“絜矩之道”修身正德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廉洁意识、规矩意识、增强为民服务的观念,培养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优秀品德。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路径

(一)将“反省内求、修身正己”的道德自律融入大学生廉洁德育建设。党的十报告重申,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因此,高校应该立足课堂,把握知、情、意、信、行的内在联系,不断丰富“两课”教育内容,探索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具体实例,将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反省内求、修身正己”的道德自律思想融入到大学生自身德育培养中,通过形式丰富的历史小故事、名言警句等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树立廉洁意识夯实理论基础,引导他们确立“廉洁光荣”的是非观。[3]同时,除“两课”外,在党课教育中增加廉洁教育的专题内容,针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团员开展传统“反省内求、修身正己”的廉洁文化教育。它所蕴含的廉洁文化自律观,有利于大学生在立身处世方面,坚持严于律己,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成为带动全体学生学习和弘扬传统廉洁文化的骨干力量,最终实现廉洁教育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目标。

(二)将“与人为善,诚实有信”的人格修养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与人为善”,源于《孟子》:“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相处过程中也要从真诚友善出发,它既是一种品性修养又是一种处事原则。周敦颐说过“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以至于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应该发扬“与人为善,诚实有信”的人格修养,互相感受健康向上的廉政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与人为善,诚实有信”廉洁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园法制文化的建设,学校领导、老师应率先加强思想政治和党风廉政建设,树立廉洁自律风范;同时,应不断完善学校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从而营造廉洁教育的优良环境,并将大学生法制廉政教育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

(三)将“言行一致,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学家张伯苓在对学习进行道德观引导时,更加重视将道德观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实践。他曾说过:“先时教育多尚空谈,殊觉无用,若无实习,恐且有害……诸生欲按此尺而为道德高尚之人,幸勿仅求理论,更当于身所在之社会,实在有所效用。”[2]如果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义利观教育,很容易产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意识。因此,应当将传统文化中“言行一致,以义制利”的义利观融入大学生职业教育中,使廉洁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更具针对性。例如,将“讲诚信、树医德”融入进医学教学专业中,将“司法公正”理念融入法学教育中等。[4]实践出真知,廉洁教育只有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例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就业应聘、勤工助学、毕业实习等,将传统廉洁文化中诚信、讲道德思想意识融入这些实践活动中,从而丰富廉洁教育的内容,拓宽廉洁教育的渠道,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职业道德,切实提高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夏云强.《大学》德财观与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4):79

[2]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71

[3]陈秀香,罗殿宏.大学生廉洁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98.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倡廉固本;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1-053-02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是东汉末年一首广为传颂的讽刺童谣。童谣中反映出的“举孝廉”是由汉武帝时代便开始实行的汉朝推举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需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反观今日,在社会价值体系和日常工作中,关于“廉”这一品质的重视和推举远远不及当时。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加以梳理、传播、弘扬,并在工作中一边传承其精神,一边开拓新方法已成了当务之急。

一、廉洁文化“源远流长”

“廉”之说法,源远流长。据考证,“廉”之由来,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西周统治者最先实行将“廉”作为选官任官乃至衡量官员政绩好坏的重要标准,这种最初的对“廉”的诠释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西周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效应。

从春秋开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贪贿之风开始流行,诸侯国因贪贿而亡国的事例时有发生。恰逢“百家争鸣”时期,有识之士纷纷自由发表政见之时,不少思想家认识到贪贿的危害,并对此大为抨击,有关“廉洁”的道德风范和官员素质问题引起了各学派思想家的争鸣,他们针对“廉”的理解和举措发表了看法,希望通过理想与道德的教育追求政治上的清廉,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就是提倡“仁政”的儒家。“廉为政本”、“廉为官宝”,东汉班固在《汉书・宣帝纪》中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对“廉洁”最开宗明义道出重要性的阐述。追根溯源,儒家倡“廉”是与它的本质思想相一致的。儒家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另一方面又强调“仁者爱人”,这两种思想结合起来,便是“平政爱民”的思想了。一直崇尚“德政”的儒家思想中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以义制利”和“以道制欲”的说法,意思是要通过官员思想和道德认识的提高,以形成“士大夫”的一种气节,来牵制“不廉”的行为。

对于廉洁文化,法家也自成一言。法家的重要代表、春秋时期的管子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其中的“廉”即行为方正,廉洁自守。管子认为,“廉”是维持国家稳定的四大柱子之一。韩非子对于“廉”也自有一番见解。他说道:“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贤士者修廉而羞与奸臣欺其主。”(《韩非子・孤愤》)即廉洁的人是不贪财的,正直的官吏往往洁身自爱,是羞于同奸臣一道欺骗君主的。韩非子还是首位提出以法制规范贪贿之风的思想家。

道家思想中对于“廉”也有多处涉及。老子主张将“廉”德置于无为而治之中,提倡“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德经》)。

二、廉洁文化建设新形势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中华传统廉洁文化开枝散叶,但是经历改革开放、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后,廉洁文化建设遇到了新难关。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要素的流动性和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推行廉洁文化的经济基础。经济利益分配机制发生了重构,公权力约束机制的不同步导致廉政建设的客体们价值观产生分化。其次,在科学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的浪潮下,“信仰危机”开始产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一些官员、企业职工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员信仰坚持下降现象显化,党的廉洁政治理论根基出现了虚化的趋势。在廉洁文化被压制成长的情况下,“贪腐文化”却势头勇猛,这种形式对紧抓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迫切地要求。

(二)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廉洁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廉洁文化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腐倡廉战略与企业文化发展的有机结合。

要倡廉固本,建设廉洁文化,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建设,不能缺失廉洁文化建设的部分。一来两者都属于观念形态,都服务于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中心;二来党员干部的廉洁形象、共同价值取向、企业精神氛围的形成,要靠廉洁文化去强化,而企业文化的培育,则又需要有力的廉洁文化去推动和促进。故而在新形势下提倡建设廉洁文化,不能脱离企业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不能离开企业自身情况的背景。

三、承创并举,开拓廉洁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弘扬传统美德,培育个体社会价值文化

中华廉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文化。唐太宗“贞观之治”曾有著名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记载,古往今来政治清明和民风纯朴向来互为充分必要条件。故而自企业的廉洁文化建设中要让继承“先行”,培育个体“正心、修身、齐家”的社会价值文化,让廉洁逐渐成为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职工的重要美德,成为人人都追求、向往的一种准则,成为长期作为大众自律以及他律的道德标尺。长此以往,廉洁文化必然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标准流传于企业内部。

(二)完善制度建设,增强廉洁文化的感染力

要坚持将廉洁文化理念融入到制度中去,实现廉洁文化与公司廉洁从业制度、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的对接。

首先要建立健全完备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制度,以及廉洁从业规定准则、行为规范等。用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规范从业行为,弘扬廉清精神,是廉洁文化建设保持生命力和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其次要把廉洁文化的要求纳入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中,尤其是体现于人、财、物等重点管理环节,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尤其要在重点环节例如招投标、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物资采购、人事任免等方面加强制度完善。要以制度制约来规范企业运作方式、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用权的行为,采用的方式可以是设置权力界限、实行市场化运作和制定业务往来廉洁公约。注重制度细节,堵塞腐败漏洞,努力把廉洁思想变为廉洁规范,廉洁规范变为廉洁行为。

再次要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建设,一百分的理念加上零分的执行力依然等于零。对制度落实情况要加大监督和检查的力度。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只是基础,增强执行制度的刚性和自觉意识才是廉政文明的灵魂,必须使制度真正成为实践廉洁理念和强化反腐倡廉的基础保证。

(三)开创新颖形式,开展多样活动

除了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制度的完善之外,要真正将廉洁文化建设从口号落实到行动,要依靠多种形式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中,要加强职工的参与感,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廉洁文化活动,将新颖的时代元素添加入内。

传统廉洁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廉洁文化建设 意义 原则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开展的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在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中,在既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又深刻总结企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先进文化。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当前构建和谐企业所面临的紧迫课题。

一、深刻认识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廉洁文化是以先进的廉政理论为依托、以先进的廉洁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制度体系为基础,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秉承了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艰苦奋斗、廉洁从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蕴含着企业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更新和发展的成果,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因此,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培育廉洁理念,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先进性、传承性、群众性、渗透性等特点和作用,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第二,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惩防体系、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内容。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开展反腐败建设的基础工程,通过企业廉洁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熏陶,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从而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第三,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健康、持续、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给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这将极大地促进各级经营管理者勤廉敬业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并积极影响广大职工群众,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最终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和谐发展。

三、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加强新时期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要挖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括本地特色的廉政文化,提炼升华历史上清官廉吏的廉政思想,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的廉政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坚持重点与载体相结合,体现廉洁文化的群众性。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职工,职工群众是企业各类文化的创造者和执行者,企业的一切文化来源于群众的实践活动。首先,要突出廉洁文化的教育重点,紧紧围绕树立廉洁文化价值观深入开展各种活动。企业廉洁文化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职工认同这一核心价值观,并在行动中践行这一价值观。其次,要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载体。不断丰富廉洁文化教育的载体,广泛开展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企业廉洁文化教育如果没有重点,则会失去灵魂和方向;如果没有载体,廉洁文化教育则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引人入胜。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做到寓教于乐,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握廉洁文化的时代性。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既要保持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特色。企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要注意把握时代特点,不断适应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体现时代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在廉洁文化建设的形式上,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现代传媒来传播廉政文化,使廉洁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断发展。

三是坚持内容与对象相结合,增强廉洁文化的针对性。就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而言,应立足实际,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如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活动,要坚持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以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为主题,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目标。针对职工的廉洁文化教育,可通过举办廉政主题讲座、为职工发放廉政教育读物、设立廉政宣传实物橱窗等形式来开展。针对领导干部配偶的教育活动,可组织其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举办贤内助廉政培训班、签订助廉承诺书等形式进行。而对轻微违纪的领导干部,则及时给予诫勉谈话,早打预防针。

四是坚持领导带头与职工参与相结合,注重廉洁文化的成效性。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成效如何,关键在领导干部的认识是否到位、措施是否得力。因此,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抓好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职工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发挥企业“大宣教”的作用,构建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宣教格局,整合各方面的宣教资源,调动各方面参与廉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上下联动、干群合力和广泛持久的廉洁文化建设,让廉洁文化进领导班子,进区队科室,进工作岗位,进职工家庭,在企业形成“人人思廉、人人倡廉、人人促廉、人人反贪”的良好风尚。

上一篇:多层建筑设计范文 下一篇:初中统计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