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范文

时间:2023-03-17 03:28:13

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范文第1篇

中国传统民俗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团圆亲情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明人高启有诗云:”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即佳节思亲犹如山之绕郭、水之东流一样自然而然。因此,过去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人们就会如期去上坟扫墓,以示对亡故亲人的怀念,而对于那些浪迹天涯的游子,人们则往往遥对明月,以寄托情思,倾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掸娟”的心情。

(二)欢庆喜悦

每到传统佳节来临之时,人们就会沉浸在普天同庆、万民同乐的气氛之中,而心中的温馨喜悦之情也会如期而至。

现在有许多对都市生活产生审美疲劳的人们,常常借节日放假之机外出旅游,在恬静自然的山水间寻找一种好心情,尽管旅途劳累,十分拥挤,但许多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买罪受”。这是因为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曲折地体验到传统节日固有的乐趣。

(三)乐观自信

首先,节日文化可以寄托乃至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如年节时的春联、年画、鞭炮等,都围绕着团圆美满、幸福吉祥的喜庆主题而展开;汤圆、月饼则象征着团圆如意等等。

其次,从节日活动的信仰崇拜中,人们可以求得一种心理平衡。比如年节乞求神灵庇护及祭拜祖先等,看似无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灵净化作用。

再次,节庆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益智娱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风筝、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其强身健体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

(四)历史意识

清明节扫墓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慎终追远的道德意识。它的文化意义类似于西方感恩节。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泪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

(五)淑世情怀

比如民间流行的祭灶时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动,就有明显的淑世情怀的烙印:一些围绕着老人、孩子、女性、恋人等而设的节日,将福禄寿禧和太平团圆、多才多艺的淑世情怀展示了出来,都是关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谐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迷信色彩的现代解读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多与祭拜神灵有关,具有深重的迷信色彩,仔细考察,这些民俗多是在迷信外衣下有实用的目的,虚幻的功利性背后都有直接的物质功利性。

比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习俗。据说灶王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察报人家善恶。人们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来祭灶王。为的是得到对联中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好结果。祭灶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其实是表达对来年的一种美好祝愿。

春节期间燃放的原意在于驱逐恶鬼。《申异经》云:”西方山中有人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魁(传说中的独脚怪兽)。以竹着火中,哗哗有声,而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放爆竹主要是娱乐,表示除旧迎新,取个吉祥兆头。

端午节饮雄黄酒。传说很神奇。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以为这样便可以使孩子们免受虫蛇伤害。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

重阳节登高,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古人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在同时人们通过登高望远,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护种娱乐活动了。

三、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的继承和弘扬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圣诞节越来越火。随着圣诞节临近的那段日子,大小商场的门口无不摆上一个白胡子的圣诞老人。现在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冷落。

(一)中国传统节日民俗受到冷落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为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大门,各国文化进入中国,产生了对传统文化,包括节日文化的冲击。在强势文化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2、西方的一些节日大多以自娱自乐为形式,注重热情奔放的情感追求,过节方式洋溢着狂欢和自由,比较迎合年轻人的心态。而中国节日虽然也注意创造欢乐祥和的气氛,讲究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但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总更趋向于实用理性,尽量用理智的行为去指导情感的活动。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内敛而含蓄的,圈子局限在家人之间的其乐融融。不少节日还讲究礼节,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很繁琐的一套礼仪,稍不注意,很可能会让长者找出晚辈的’.无礼”之处,这对于年轻人来说,无疑成了他们的一种负担。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媒体、商家为捕捉商机,大肆宣传,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吸引顾客、制造影响。这样做法本来无可厚非,但却在无形中助长了圣诞的气焰,为”洋节”推波助澜,使它们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似乎更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4、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

5、一些国人”崇洋”的思想在作怪。一些国人总以为只要是外国的东西便是好的,因而,”洋节”当然会比’‘土节”更有情趣,更罗曼蒂克。他们将一些国外的东西一任搬来,不分国情,不理会传统,只要沾上”洋”字便大肆流行起来。仿佛只有这样,才更能显出自己的”洋气”,才更能”与世界接轨”。

(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需要发扬光大

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节日文化可以说是最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民族文化的风采和底蕴。它像语言一样,是族群传承文化、交流感情、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接受一种节日就意味着对这种文化不同程度的认同;白主过节的意识越强,相应的文化认同感就越强。如果大多数国人热衷于过洋节而冷淡传统节日,这对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并无益处。因为民族文化的丧失就是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丧失,一个民族一旦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就会不打自垮,绝对不可能在世界的竞争中立下脚来,更无庸说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是,我们乐观地认为,传统节日文化不会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中消失或者变味,因为老百姓对传统节日的认同程度远超过对洋节日的认同。中西方所有的节日,都是在其各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中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有着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和自成体系的丰富内容,以及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以及调整人际和天人关系而出现和发展的,不容否认,这些问题在当今乃至未来社会中仍将客观存在,因此,传统节日的存在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年轻人喜欢圣诞节,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说明年轻人是以兼容并取的心态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年轻人在圣诞节品尝西方文化,而在春节则回归传统的文化,这两者并不矛盾”。所以,洋节会取代土节,对此不必太祀人忧天,毕竟节日是文化与民俗的结合体,一个节日的产生、流传、演变,都有着民族心理与文化的背景。它紧密地伴随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在传承过程中又不间断地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和发展着。比如,经过数千年的沉淀,春节己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不会轻易消失。

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凸现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己成为了一个”地球村”。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节日的中外交流也势所必然。的确,我们身边是弥漫着洋节文化,但同时,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也正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种子撒播到地球的各个角落。据报道,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确定为当地的法定节日。

所以,我们对洋节日不必避退三舍或拒之千里之外,完全可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进而以积极客观的态度来认同其中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有参考、充实、提升价值的丰富内涵,加以适时吸收和消化,在传统节日中注入现代元素,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相信传统节日定会在未来社会中找到应有的位置。节日的前景将和文化的前景一样走向繁荣和多元。新晨

(三)弘扬中国传统民俗的对策

首先,要重视中国传统民俗的巨大作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不仅学校要重视,整个社会,包括商家、媒体等都要重视,都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传统民族文化深入人心。

其三,要积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己经被列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其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使之深入人心。

其四,要吸取西方节日的某些合理形式,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庆典形式等等。比如:年夜饭的团圆气氛可以在饭店里完成,鞭炮可以要到城区以外燃放,也可以把假爆竹高高地悬挂在现代化的大厦前。红包可以换成用美元装的。在与时俱进的都市里,民俗发展成什么样,不用紧张和担心的。

传统节日范文第2篇

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我们既要记住它们,又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永远继承下去。

【赏读一】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③杏花村④。

【注释】

①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4月的4、5或6日。

②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③遥指:指向远处。

④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极致。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古诗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有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赏读二】

过年

丰子恺

我幼时不知道阳历,只知道阴历。到了十二月十五,过年的空气开始浓重起来了。我们染坊店里三个染匠司务全是绍兴人,十二月十六日要回乡。十五日,店里办一桌酒,替他们送行。这是提早举办的年酒。商店旧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鸡,摆法大有道理:鸡头向着谁,谁要免职。所以上菜的时候,要特别当心。但我家的店规模很小,店里三个人,作场里三个人,一共只有六个人,这六个人极少有变动,所以这种顾虑极少。但母亲还是当心,上菜时关照仆人,必须把鸡头向着空位。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

二十三送灶之后,家中就忙着打年糕。这糯米年糕又大又韧,自己不会打,必须请一个男工来帮忙。

二十七夜过年,是个盛典。白天忙着烧祭品:猪头、全鸡、大鱼、大肉,都是装大盘子的。吃过夜饭之后,把两张八仙桌接起来,上面供设“六神牌”,前面围着大红桌帷,摆着巨大的锡制的香炉蜡台。桌上供着许多祭品,两旁围着年糕。

绝大多数人家二十七夜过年。所以这晚上商店都开门,直到后半夜送神后才关门。我们约伴出门散步,买花炮。花炮种类繁多,我们所买的,不是两响头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转银盘、水老鼠、万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年底这一天,是准备通夜不眠的。店里早已摆出风灯,插上岁烛。吃年底夜饭时,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来,预祝来年人丁兴旺。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如果吃三碗,必须再盛一次,哪怕盛一点点也好,总之要凑成双数。吃饭时母亲分送压岁钱,我得的记得是四角,用红纸包好。我全部用以买花炮。吃过年夜饭,还有一出滑稽戏呢。此时笑声、喊声充满了一堂。过年的欢乐空气更加浓重了。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个元宵佳节,然而赛灯之事,久已废止,只有市上卖些兔子灯、蝴蝶灯等,聊以应名而已。二十日,染匠司务下来,各店照常开门做生意,学堂也开学。 (有删改)

【赏析】

传统节日范文第3篇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

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春节的由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才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春节准备

布置“新”家

春节到了,把家收拾得利利落落、干干净净,并通过一些特殊的布置给家里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这样客人来了才会感觉舒服、快乐,同时将家收拾整齐也是对客人的尊重。不管宝宝是否理解,妈妈都可以给宝宝讲讲布置“新”家的重要意义。妈妈在布置房间的过程中,可以让宝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让他递递抹布,和妈妈一起设计灯笼或者其他装饰物的悬挂方式与位置等等。如果宝宝全面参与了“新”家的布置过程,他就会懂得珍惜妈妈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至于肆意破坏“环境”,或者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礼貌待人

礼仪不仅仅针对外人,对家人也一样重要。妈妈在和宝宝聊天的过程中将一些常用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对不起”、“您”等等逐渐灌输给宝宝,并且一定要教会宝宝使用这些语言的具体场合。毕竟宝宝还小,如果笼统地向宝宝说教,他会感觉毫无头绪。比如,妈妈可以选择除夕夜临睡前提醒宝宝:“明天是大年初一,清早起来要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过年好’,给他们拜年,做个文明的乖宝宝。”当然,爸爸妈妈也不要忘了问宝宝“过年好”,全家齐心协力为宝宝营造一个人人都讲礼貌的家庭环境才是上策。不仅如此,春节期间,通常会和一大家人在一起,在热闹的同时,也会让宝宝情绪有些激动。这时,要让宝宝记得一些小“规矩”:吃饭要请爷爷奶奶等长辈先就座,并先请长辈尝尝,然后再自己吃;离家或回家记得跟长辈打招呼;如果老人午休,叮嘱宝宝在爷爷奶奶睡觉时不要大声喧哗;如果住楼房,要求宝宝不要在房间里做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到邻居。

拜年的礼仪

自家拜年

初一一大早,晚辈起床后,要向长辈拜年。先把家中辈份最高的老人请在床上坐好,其余的人按辈份依次行礼拜年;然后次一辈的人再接受晚辈拜年;最后是辈份最小的平辈人中年幼的给年长的拜年。即使是尚不会走路的幼儿,也要由大人抱着象征性地拜一拜,图个喜兴吉利。家中人的拜年话很简单,只是说爷爷、奶奶、爸爸、叔叔等“过年好”,但仪式很正规。现在,晚辈给长辈拜年,基本都由磕头,改成鞠躬了,也要先垂手站立在受礼者面前再行礼,不能随随便便。受礼的长辈也要“回赏”几句吉祥话,如“一顺百顺”、“事事如意”之类,以表示对儿孙们的祝福。此外,就是必须赏给拜年者“压岁钱”或称“压腰钱”,所以拜年之后,辈份越小的压岁钱越多。

外出拜年

人们在路上相遇,晚辈也要向尊长拜年问候,并要站在路边请长辈先过去再走。

按照习俗,拜年一般都是在上午,因为过年的几天家家户户基本都是下午和晚上合家聚宴或款待亲友。

过了初五以后去拜年称“拜晚年”,对于平时往来密切的亲友,这样就等于不太礼貌。

在宝宝拜年的时候,对于比较常见的亲人,宝宝都应该知道如何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有的客人宝宝平时不常见,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宝宝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口生。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宝宝称呼,宝宝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宝宝“排练”着称呼一下,宝宝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很多小宝宝都有这个习惯:一出门见人就扭扭捏捏,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说话,尤其是人多的场合宝宝更感到羞涩,甚至会用任性哭闹来催促妈妈快些离开这令他不愉快的地方。这时候,如果妈妈顺从宝宝的意见,就会助长宝宝这种见人发憷的习惯。

此时,首先,父母应该鼓励和肯定他说话的内容,并经常教他一些儿歌,短小的故事,让他感到“我很会说话,我讲的话很好听”。而且,父母可以利用节假日走亲戚,比如上爷爷奶奶家,外公外婆家的机会,让宝宝当众讲述故事和儿歌,让他在这样的场合中,体会到自己说的话大家都很愿意听,从而增加说话的勇气。

过年见面总要讲吉利话,人们希望通过这些给新的一年一个好兆头。如果宝宝刚学会讲话,那么简单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身体健康”之类的吉利话就够他记了。再大一点的宝宝,可不满足模仿大人。如果家里有这样一个“小人精”宝宝,父母可以在年前找个机会,和宝宝一起来策划――新年里,遇到不同的人应该讲什么样的话。对于长辈而言,身体最要紧,所以宝宝一定要讲“身体健康”;对和爸爸妈妈差不多大的叔叔、阿姨而言,宝宝可以讲“心想事成”“幸福美满”;至于对宝宝的小朋友讲什么,宝宝可以想想自己希望听到什么好听的话。

如果小宝宝话还讲不清楚,那就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新年祝福吧,父母可以教会他一边拱手作揖,一边点头。

拜年衣着

现在的拜年着装并不一定非要穿中式衣服,但一般还是讲究穿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戴全新,还需“全洁”,即整洁干净。通常,宝宝衣着的颜色都很亮丽,红色较多,不仅渲染喜庆,还带着传统意义上的趋吉避邪的意思。宝宝还可以穿上小唐装,这样就更有喜庆的效果了。理发。俗语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拜年时,必须将头发收拾干净整洁。

现在的宝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家里没人跟他们争夺什么。可是到有宝宝的人家家里做客,或者有宝宝来自己的家里做客,情况就不同了。父母若不加以教育,宝宝之间常会闹个不愉快。春节期间,探亲访友活动频繁,正是宝宝学习待客之道的大好机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训练宝宝,对提高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熟悉待客礼仪可谓好处多多。

作为做家长的一定要让宝宝知道,无论是做客人还是做主人,都要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宝宝们还没见面跟他说,他会明白道理的,但当宝宝已经哭了、闹了,你再教育,宝宝在气头上,怎么听得进呢?

传统节日范文第4篇

过去清明节扫墓,那似乎都是大人的事,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是头等大事,爸妈从不考虑带我去,而今年的清明节我们也放假,爸妈说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全家一起去踏青赏春、缅怀先人吧!我听到爸妈的安排别提多高兴了。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推崇一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我们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些符号,端午节的符号有两个,一个是吃粽子,还有一个是龙舟竞渡,这是增强凝聚力、健康向上的一种体育活动,同时也包含着某种文化在里面。所以说,过传统节日并不是单纯的休息,而是要回味文化、体味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因为它代表花好月圆人团圆的美好愿望。今年的中秋节我已和爸妈商量好,一起回老家去看望奶奶和亲戚,并分享他们丰收的喜悦。

传统节日放假是一种情感需求、精神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我们在传统节日享受亲情的同时,也提升陶冶了自己的情操。

朱坤鹏妈妈如是说:

人们对国家假日调整的事情,虽然各执己见,但当我听到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已经正式被列为法定的节日,并且把大年三十列入春节假期,心中不觉为传统节日放假鼓掌叫好。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应该是很重要的很正确的一步棋。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节日更是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机会。

过去每到清明节,为了扫墓,还要向单位领导请假,现在有了法定节日的名号,就可以很自然地带着孩子去缅怀先人、踏青赏春了。中秋节,更应该是全家团聚、悠闲赏月、聊聊家常的日子。今年的中秋节我们准备带上孩子回老家看看双方的老人,在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话家常,有了闲暇也许就会多份心情。

小编有话说:

朱坤鹏同学说“我们在传统节日享受亲情的同时,也提升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朱坤鹏妈妈说“把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应该是很重要的很正确的一步棋”,正是这步“棋”,让我们有机会尽情地享受节日带给人们的温馨、惬意和满足。

传统节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 传统节日 西方节日 博弈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日益增进,西方节日在我国从最初的微风细雨发展到如今的暴风骤雨,尤为年轻人欢迎和追捧;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每况愈下,在西方洋节的冲击下愈加淡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精萃、民族灵魂的外现。一个民族的节日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节日文化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反映了民众的文化情趣和文化情感。①

2008年,我国宣布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力图保护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这样,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无声的博弈开始了。

一、“土节”和“洋节”此消彼长的原因

我国传统节日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却随着西方舶来的种种“洋节”日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被国人淡化,这并非偶然事件,存在一些内在原因。

1、我国传统节日受冷落原因

南师大教授常国武先生提出,传统的民族节日被冷落和西方的洋节被追捧并非偶然事件,这说明我们对自己传统的节日保护得不够,宣传得不够,尤其是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弘扬得不够。②除此原因之外,笔者认为我国传统节日遭到人们冷落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是传统节日遭受冷落的间接原因。我们知道,有许多节日是人们为“吃”而设计、创造出来的,春节恐怕也是如此。古时候,生产力十分低下,所能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十分有限,我们的祖先生活异常艰苦,平日里没有什么好吃的(也吃不饱),便希望找个节日来庆祝一番以便借机打打牙祭吃饱一些、吃好一些。由此,春节之类的大小节日便应运而生。③但是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吃穿用都可以随时购买,因此人们不再对节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了,而是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而交通和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省去了登门拜访,少了很多繁琐的礼节,因此看来传统节日比之从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

(2)新一代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环境跟冷落传统节日有着密切联系。80后、90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西方各种各样的文化进入,得到这些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的认同并效仿,加之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和教育不够,而商界利用“洋节”进行牟利和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些青年一代更倾向于接受西方节日的狂欢,而对传统节日却没有多大的认同和兴趣。很多孩子只知道公历,对我国传统的农历时间很是模糊,更不要说建立在农历基础之上的各种节日了。

(3)传统节日本身的欠缺是其受到冷落的内在原因。我国一些传统节日创新不够,缺乏新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如春节无非就是吃饺子放鞭炮;中秋节无非就是吃月饼赏月亮,这对追求新鲜刺激的现代人而言实在缺乏吸引力,而“洋节”则不同,人们不分等级、辈分可以尽情狂欢,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更能吸引所谓的现代达人。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价值是节日里最主要的核心。一些传统节日之所以中断乃至消亡,实际上是它的精神内涵被人们忘记了,它的精神载体不复存在了。④

2、西方节日在我国日益流行的原因

西方节日的流行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⑤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节日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并日益流行,我们不得不认真分析其原因。

(1)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强势文化对外输出的优越性是西方节日在我国日益流行的主要原因。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在多元文化相互交流与渗透的现实生活中,西方文明无疑显示出了强劲的输出优势。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⑥如今,西方个别别有用心的大国利用西方文化削弱甚至取代其他民族的文化,进而削弱这个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2)西方节日本身所具有的优势得到人们的欢迎和认同。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愚人节,“洋节”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而这些,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前进的必然,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群体性、众人共同参与性,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共同发泄情绪的愿望。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⑦

(3)很多年轻人追求时尚,盲目跟风,也是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原因之一。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认为外来的文化就是好的,就是前卫的,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西方节日的狂欢队伍中去,而丝毫不注重西方文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方面。这种不加选择的全盘接受,正中了某些西方国家给我们设置的“文化陷阱”,即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侵略和渗透,达到文化同质化的目的,削弱我们的民族凝聚力。

二、全球化背景下两种节日博弈的制衡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传播该何去何从?两种节日博弈的最佳制衡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1、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加深年轻人对其的了解和喜爱

我国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然落后;而失去了民族文化固有的血脉,国家和民族也就没有了根基。⑧因此,我们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我国节日的主流,让传统节日的烙印深深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诸如在国外“欢庆中国春节”,举办“文化周”、“文化交流年”等等类型的文化输出,将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关注和喜爱。

2、坦诚面对并接受传统节日的陈旧与不足,汲取西方文化精华将其改造为与时俱进的节日

在西方文化肆虐的语境下,我们不能孤芳自赏,而应该努力拯救并传承传统节日的精粹文化,剔除其中陈旧、不合时宜的东西,吸收西方节日中与时俱进的、引人入胜的先进文化,将传统节日改造成人们津津称道、乐此不疲的主流节日。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着理性、正确的态度,既要警惕和防止传统节日在西方节日冲击下不断淡化,也要看到传统节日的不足之处进而加以改造,在改造中发扬光大,在改造中进步,让其在大众生活中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正确引导人们认识西方节日,汲取合理成分防止过度沉溺泛起消极沉渣

西方节日中,圣诞节带给我们狂欢快乐,情人节带给我们浪漫温馨,愚人节带给我们幽默诙谐……它们所包含的个人快乐主义与我国传统节日所宣扬的家庭幸福感完全不同,它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日常休闲,这对于追求新鲜感喜欢模仿的年轻人而言着实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我国传统节日可以汲取西方节日带给人们欢乐和自由解放的合理成分,努力将传统节日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娱乐人们身心的健康节日和优秀文化。但是西方节日并非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前卫和完美,很多有识之士对于它的流行深感忧虑。

首先,西方节日大都是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之上,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宣扬无神论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世界观,尤其是青少年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西方节日中的耶稣、上帝等这些宗教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其次西方节日往往带来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潮流,这直接关系到国民的价值观,因此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认识到西方节日的长处与不足,对其有个正确的态度,可以娱乐,但要拒绝西方文化中消极方面的渗透。

我国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博弈是为了使世界文化不再同质化并向着多元化、民族化的方向发展,唯有如此,这个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绚丽缤纷。■

参考文献

①殷莉、韩晓玲:《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⑥李丽敏,《论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传统节日的回归》,《鸡西大学学报》,2009(4)

③王明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以春节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4(11)

④刘元旭, 张建松,《洋玫瑰盖过汤圆,元宵节不敌情人节》news.省略/20060212/n241784212.shtml

⑤张伟佳,《“洋节”流行的符号学解读》,《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综合版)》,2007(2)

⑦⑧佟景洋,《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的保护》,《时代人物》,2008(11)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传统节日范文第6篇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日”的情况,早在2006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十位哲学和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洋节日。随后,新民网分别与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动的发起人取得联系,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但是七年弹指一挥,洋节日不但没有从我们身边走开,反而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现在在国内确实存在过热的现象,这一方面与国人的盲目崇洋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洋节”中存在的与“家节”迥然不同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先进性的因素有关――西方节日注重精神内涵,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过于务实,国人过节的方式更是“唯物主义”,缺少激情浪漫。想想,从端午节、中秋节到春节,哪一个节日不是与吃喝有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遭受到沉重的打击,现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过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春节怎么过,许多节日没有了文化气息,没有了文化记忆,文化出现了断层。节日中大量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美好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等早已与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其实,面对洋节日,我们需要多一点文化自信,而不必大惊失色,更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提出抵制洋节日这样极端的看法,这绝对是因噎废食之举。我们应该把洋节日还原成一个普通节日。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情人节,这些洋节日本质上都是一个节日。为何洋节日在国内备受欢迎,年轻人为何喜欢过这些洋节日?这应引起我们国人的思考:我们应该从洋节日中取取经,将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继续保持下去。

中国的传统节日为何会失去魅力

不可否认,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人际关系都在发生着变化,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在现代城市里已经很难见到,甚至很难操作,并且一些习俗,比如清明节烧纸钱祭拜先人,在现如今看来多少有些“不文明”。因而,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将传统节日简单地看成是一次“休假”,而不在乎节日的文化意义,只是关注节日会放多少天假,可以去哪里旅游。不知不觉中,传统节日丧失了原本的魅力。而“洋节”相对更加私人化,在现代社会中更易“操作”,加之商业部门把节日成功地商业化,使得“洋节”更符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因而逐渐占据了上风。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呼吁保护传统节日。的确,我们应该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弘扬自己的传统节日,但这种弘扬绝不是简单地与“洋节”对立,强迫青少年去过传统节日,而是要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支持、倡导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改变一些繁文缛节或是不文明的习俗,比如用鲜花代替烧纸、用电子鞭炮代替传统鞭炮,让传统节日能够与时俱进,更加富有新意。

中国的传统节日应该向“洋节”取哪些经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注意到这样一件事――尽管如今很多中国人将欢度西方节日视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但2013年的感恩节在中国却没闹出多大动静。即便在节日消费氛围颇浓的北京,也几乎没有商家大张旗鼓地趁这个时间节点促销;而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关于感恩节的话题也是寥寥无几。这个在大洋彼岸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为何在几乎不会错过任何“洋节”的中国全面遇冷?

与朋友谈起这个“反常”现象,他认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感恩节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美式节日,与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难以“兼容”。很多人都知道感恩节的历史渊源――1620年,一艘名为“五月花号”的船,载着一批不堪忍受英国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他们在冬天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是善良的印第安人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美国人设立这一节日,最初是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

从文化渊源和宗教习俗的角度寻求解释,固然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思路,但我觉得这个理由难以自圆其说。理由很简单,中国人过“洋节”很少真正考虑节日背后的文化和宗教因素,只要能给狂欢制造噱头就能流行。事实上,圣诞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宗教节日,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备受中国年轻人追捧的热门“洋节”。

既然如此,我认为问题并非出在感恩节本身,而是与中国的节日生态有关――更准确地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的原因,其实是受到“光棍节”的制约。现如今,节日消费实质上已成为节日文化的内核,几乎只有那些能与节日消费形成共振的节日才会流行。在感恩节之前的“光棍节”,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被集中释放――数百亿元的消费额,甚至已经“透支”了不少国人的消费需求。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商场的实体店家,还是淘宝、京东等电商,近期内都不太可能再次调动消费者的购买欲。与此同时,不少店家在“光棍节”的促销中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也没有再搞一次促销的意愿。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处于相对低潮的时期,这使得“节日氛围”严重不足,感恩节自然也就“火”不起来。

借用电影行业的术语来说,感恩节在中国难以流行,主要是因为它赶上了一个糟糕的“档期”。如果没有之前将民众消费需求榨干吃尽的“光棍节”,这个以感恩为主题的节日,应该会备受商家们的青睐吧。事实上,时间退回到几年前,在“光棍节”购物狂欢尚未形成规模前,那时的感恩节确实比现在要更热闹一些。

分析一个节日为什么流行或遇冷,最能启发我们如何走出传统节日的危机。一方面,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如今很多人对“节日变成消费日”的现象嗤之以鼻,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西方社会的几个重要节日也都是商家促销的黄金时间,狂欢式节日消费何尝不算一种新的节日传统?

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要从危机中突围,就不能固守包粽子、吃月饼等单调的传统习惯,而应该懂得“与时俱进”的艺术。尤其重要的是,要创造出一些新颖时尚的节日形式,提高年轻人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以此延续传统节日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感恩节在美国本土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和延续,依旧散发出勃勃生机,这其中应该也有值得中国传统节日借鉴的地方。感恩节不是“人造节”,而是已经完全融入美国民众的文化传统,这样的节日在增强民众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均功不可没。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妨也向这些“洋节”取取经。

此外,我们要让传统与时代相连,让时代接受,让年轻人接受。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开发与节日相适应的文化载体。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扩大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可以借鉴春节、中秋节等文化模式,开发代表相应传统节日的食品、礼品,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交活动,营造热烈的节日氛围。

因此,我们与其排斥洋节日,不如赋予传统节日以新内涵。土节和洋节完全可以共处,洋节可以登陆中国,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样也可以进入异国他乡,比如我们的春节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已渐成气候,也没见洋人气急败坏地抵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传统节日果真衰微了,我们就应该追问传统节日为何衰微?保护传统节日不是通过排斥洋节的方式就可完成,而应该把洋节的兴盛当做我们反思传统节日的契机,这一点上冯骥才说得好,“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传统节日范文第7篇

在西方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相互交融的今天,有的人坚持中国传统节日,而有的人却一心过着洋节,而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

就以平安夜与圣诞节为例,本来就是西方的一个表示祝福的节日,但却因为商家的炒作和有人媚洋的因素,使得这个节日变得失了本来的意义。西安的一个学校在平安夜组织学生看爱国教育片,也是反对盲目的过西方洋节。还有比如光棍节,情人节,都成了商家牟利而炒作的对象。

每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他是一种纪念也是文化,我们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传统节日范文第8篇

过节是中国人的一种客观需要

传承自己的历史,追思先人,弘扬英雄,欢庆丰收和胜利,传承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节日里人们尽情欢乐,展示才艺,扩大和深化相互的交流。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不断加深着各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方和民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每一个中国人,哪怕行程万里、漂流海外数十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魂牵梦绕,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春节喜气丰收、展望新年;清明春雨如酥、闯入生活;端午百花争艳、春水如蓝;中秋月明如镜、晴空如洗;重阳秋高气爽、红樱烂漫。人们在节日的活动中,不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变迁,感谢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节日的主体

人是节日的主体。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自然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合家团圆,或探亲访友,或祭祀祖先,或男女相会,或归宁省亲,或尊老爱幼,或扶贫济困,或团拜、或共游。一声恭喜,互泯恩仇,万人同乐,在融融之乐中,家庭、邻里、社区同时都增加了凝聚力。

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对生命的颂歌,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春节给孩子的压岁钱起源于抵抗邪恶的祝愿。腊八粥用杂粮制作,不仅是节俭的表现,而且是有利于健康的习俗。踏青赏春、龙舟竞渡、舞龙舞狮、重阳登高都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端午采艾是防止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更是全民性的卫生大扫除,尤其以厨房卫生为重点。

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这种理想和追求,也都大量地渗透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节日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其中的内涵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也包括健康、长寿、忠贞美好的爱情、亲人的团聚、学业事业的进步,更包括道德理念的弘扬。常见的春联就有“积善人家春常在”、“诗书传家久,道德继世长”等等。

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国人以勤劳、智慧、勇敢著称于世。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就成了人们展示智慧和才艺的最佳机会。家家户户大门口的春联,实际上形成了才思和书法比赛的大展厅。元宵节的灯会展示着各种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手艺。庙会上百戏杂陈、百艺斗胜,使人目不暇接。文人可以联句咏诗,村女也可以当场对歌,刘三姐不输于酸秀才。灯谜竞猜,让人绞尽脑汁。窗花剪纸,生动传神。小女儿斗草,比的是植物知识。秋千起伏,风筝入云,孔明灯升天,荷花灯入水,各有胜场。七夕的乞巧,更是以成为巧手姑娘为美。

传统节日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传统节日,文化意义,比较

中俄两国的传统节日

1.1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大的一个传统节日,即为岁之始,月之始,预示着新的开始,万物复苏,春天降临。春节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结,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愿望、伦理、信仰都聚集在这一传统节日上,使之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感情的重要力量。

清明节:清明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汉族的节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大约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在有些地方又俗称“寒食节”,流行扫墓,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实现由冬到春的转换。

端午节:农历5月初5,最早的记载始于战国时代,各地过节的习俗大同小异:吃粽子、赛龙舟,放风筝、悬挂艾草、给孩子涂雄黄等。

中秋节:农历8月15,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最为流行,面对朗朗明月,他乡游子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期盼团圆,故此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俄罗斯的传统节日

新年:1930年苏联政府将新年正式定为全国性节日。新年的庆祝活动极其隆重,人们从新年到来之前就开始忙碌,庆祝新年应先喝香槟酒,然后才能喝其他的酒和进新年晚餐,年轻人有的会整夜狂欢。

送冬节:俄罗斯第二个最热闹的节日。在俄罗斯的民间节日中,送冬节是一个最古老的,富含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的规模和主题类似于中国的春节。

复活节:大致的时间在春分后的第三个满月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俄历3月22日至3月25日之间。根据传统,在复活节这天,人们见面时要互相祝福并亲吻三次以示祝贺,同时要相互交换复活节彩蛋,吃俄罗斯复活节蛋糕,所有人可以去教堂随意敲钟。

夏至节:庆祝太阳在天空中达到最高点的古老的民间节日,是东斯拉夫人古老的夏至节。人们在夏至节日前夜聚集在河岸,围着篝火条圆圈舞,等待日语通会时刻的到来,并用河水洗掉身上所有的疾病和失败。

圣诞节:基督教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现为俄罗斯的一个传统节日,为纪念耶稣诞辰而去确立。

中俄两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比较

中俄两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或与宗教有关,或与生产劳动有关,或为纪念某一代表人物。但是中俄两国传统节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形态,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却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2.1传统节日来源上的相同之处

首先,源于自然崇拜是中俄两国传统节日的一大共同点。中国传统节日的雏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端午节这个节日发源于吴越民族,是祭祀龙图腾的日子;中秋节则体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与俄罗斯的一些传统节日中,俄罗斯的送冬节、桦树节、夏至节就源于许多民族自古以来对太阳、动植物、神灵的崇拜。

其次,在中俄两国传统在节日中,很多节日根植于农事活动,两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与农事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民族是最早形成农耕文明的民族之一,很多节日依附于农耕时令。同样,俄罗斯的送冬节、桦树节、丰收节、迎冬节都是农民进行农耕的依据,农民对这些节日非常重视。

原始宗教是中俄两国传统节日形成的土壤和温床,同时,宗教选择依附于传统节日来扩大自身影响。例如中国元宵节张灯、观灯习俗源于佛教的燃灯法会;腊八节与佛教的“佛成道日”为一天,俄罗斯的谢肉节源于神教时期,复活节、圣诞节都是东正教最重要的节日。

传统节日文化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传统节日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更为密切。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节日本身就反映出农业社会一年四季的生活规律,与农业有关的天文、历法又直接影响了节日的发展演变。俄罗斯的传统节日与宗教关系更为密切,自古以来俄罗斯文化主要是宗教文化,作为文化重要表现形式的传统节日自然也带有浓厚的宗教味道。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吃喝为主题,饮食文化内容是节日活动不可或缺的内容,无论是春节、端午节,还是立春、夏至、重阳节、腊八节都有特定的饮食文化。俄罗斯的传统节日文化以娱乐为主题,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自由欢乐的民族,尽情的玩耍娱乐是他们在传统节日里表达内心感情的主要方式和主题。

中俄传统节日在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功能是有着相同之处的,与此同时,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所孕育出的传统节日有着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2010.北京:中华书局

[2]丁淑琴.冬天里的故事――俄罗斯冬季里的几个重要节日[J].视野

[3]金宏图.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M].2007北京:学苑出版社

[4]林移刚.中外民俗概要[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5]严敬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

传统节日范文第10篇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9山西太原)

2 古诗文名句填空。

我国把端午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说明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请写出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中秋节等)有关的古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2009浙江嘉兴)

解析:将语文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与传统节日有机结合起来,为答题提供了语言环境。第1题将“保护并了解”改成“了解并保护”,符合逻辑规律。第2题答案不唯一,参考示例: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以下两则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韩国江原道江陵市5月26日至30日举行2009年端午祭。江陵端午祭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材料二:5月28日,来自国内外的11支龙舟队在汨罗江举行直道竞速赛。全国人大代表纪宝成指出,端午节不仅要有粽子、有龙赛舟,也应该有大众的祭祀方式。还可以考虑每年开展一次学术讨论会。让屈原精神得到进一步弘扬。

答:____________(2009湖南长沙)

解析:此题考查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分析能力。一则新闻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解答此题要抓住节日中“文化传承”这一中心来思考。答案示例:保护端午文化。弘扬屈原精神。符合要求即可。

三、综合性学习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____________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____________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____________节日习俗:____________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____________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____________。(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2009湖北黄冈)

解析:题(1)比较简单。只要能大致理解诗意,都会得出答案。一是中秋节,二是重阳节。题(2)考查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答案示例:屈原投江;吃粽子、插艾叶。题(3)在“知识与能力”这一层面考查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考查的是对传统节日的价值认知。看法示例: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宣传标语示例:“彰显民族文化瑰宝”“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练一练: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瓯越大地到处张灯结彩,竹报平安,迎春接福。让我们走进春节,看一看家乡“过年”的习俗吧!

【过新春】正月初一早餐,温州人喜欢吃年糕,寓含“年年高”之意,也有喜欢吃汤圆的,寓含(!) 之意;有些地方,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吃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 (2) ”之意。

【写春联】鼠年的春联,请从“嚣、响、喧”中选择一个字填入这副春联的空缺处。使之对仗工整。

子夜鼠欢爆竹乐,门庭燕舞笑声____________

【话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州人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有的人选择发短信表示新年的祝福,也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但是,打“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你知道温州人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吗?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

(2008浙江温州)

答案:【过新春】团圆,怀念祖宗(敬重祖宗)

【写春联】喧

上一篇:传统课堂范文 下一篇:传统媒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