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29 11:11:08

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范文第1篇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⑤《(五心〉教育》(见光明日报》1994年6月12日.

传统教育范文第2篇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是该民族成员世代传承相沿的共识符号,是族群内聚力和整合的象征。在外来文化干预出现之前,每种文化本身的教育功能是维持传统文化系统。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对自己的文化系统有信心,其社会才能发展。_2历史上,土族儿童基本上与学校教育无缘。所以,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辅之以私塾和寺院教育。为了生存和繁衍,其传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产劳动教育、宗教教育、乡规民约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等等。

(一)生产劳动教育

历史上,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土族民众的日常活动基本上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因此有关生产、生活的教育内容在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土族很早就从事农耕经济,但由于受原有畜牧业生产及生活方式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的影响,还兼营一定的畜牧业和园艺业。为了掌握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搞好农业和其他生产,求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生产劳动教育就成为土族传统教育的首要内容。如当小孩刚满周岁时,阿妈就领着学步的布勒(小孩)沿着粪堆转三转,说:“阿妈心尖上的小布勒啊,你别嫌它臭,你别嫌它脏,马帮的金子在驮子上,农家的金子在粪堆上。你要把土族人家的粪堆,积攒得像高山一样。”到了秋天,阿妈又把小布勒带到场院里,对着青稞说:“阿妈肝花连肉的小布勒啊,你别怕它高,你别怕它长,喇嘛的希望在经卷上,农民的希望在麦垛上,你要争口气,要把土族人家的麦垛堆到云天上”。_3土族人民参加劳动时经常携带孩子一同参与,孩子们的玩耍形式绝大多数是属于模仿性劳动,如挤奶、耕地、挖锅灶、捏泥碗锅、做饭待客、奕棋、游艺等,在潜移默化中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教育

土族除了信仰藏传佛教以外,还信仰萨满教、道教、苯教等,崇拜多神。土族对天地、日月、水火、山石、树木、祖先等都有崇拜。许多土族村庙里既供奉龙王、圣母等道教神祗,又供奉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佛教佛像;既供奉山神、地方神,也供奉全村及家庭的各种保护神和神箭。此外,文昌、关帝、-"l~lg神也是他们顶礼膜拜的主要神祗。逢年过节,许多人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对孩子们往往起到一定的道德教化作用,如祖先崇拜使孩子缅怀祖先的养育之恩,增强家庭团结,强化家庭成员尊老爱幼的家庭美德;对土地的崇拜、自然崇拜教育孩子爱惜土地、保护水源和植被等。

(三)乡规民约教育

历史上,土族地区发生纠纷诉讼等事宜,往往通过两种途径予以解决,一是官办,即依政府法律裁决,一是私了,即以民约乡规为准,由村民选出的“老者”和“特柔其”按照乡规民俗负责监督执行和调解。这些乡规民约逐渐发展成为土族民间的习惯法和社区行为规范。如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各地以村落为单位,召集村民大会,制定以护苗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推选出“特柔其”,具体负责全村的护苗任务,并监督乡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调解村民间一般性的纠纷,对违犯乡规民约者予以处罚。有的村子还制作专用木牌,从即日起逐户传递,轮流值日巡视,发现村民吵架,或在田埂、护坡上放牧,牲畜和孩童踩踏农田麦苗,在村内唱情歌等,及时报告“特柔其”,由其罚处,村民必须绝对服从处罚。土族青少年在这些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受到村落秩序与规范的实践教育,自律意识和村落社区认同得到提高。

(四)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土族人民将社会礼仪与伦理道德教育视为做人之本,并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往当中。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常以年龄、疏密、通例等作为待人接物的伦理规范,讲求人与人之间论资排辈、大小有序、男女有别,彼此以礼相待。喜庆佳节,村舍邻里、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庆贺。在公开或有长辈的场合,妇女不能摘下帽子,不准脱去衣衫,不得高声喧哗。途经寺庙、拉什则,必须绕行,或下马步行。春节期间,禁止家人间发生吵架等不愉快事情。到他人家中拜年,要携带礼物(如馍馍、茶、酒等),不能空手去做客等等。去土族家做客,不论相识与否,都会受到热情招待。民间有“客来了,福来了”之俗语,表现出土族好客的良好风尚。在款待客人时,不能使用裂纹的碗碟、长短不齐的筷子,凡事特别讲究一个圆满如意。5此外,土族民间的谚语、俗语、俚语格言和传统故事中也含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教育思想,这也成为土族民间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

土族民间关于自然和社会的许多知识多蕴藏于民间传统故事、史诗和巫术文化之中。神话传说故事记载了土族民间对天地万物、人类起源和民族历史的认识;阴阳、法师的咒语、念语、诵词中含有哲学、民族史方面的知识;卜算活动中含有原始天文、历法知识及数学的概念;除魔驱鬼活动中则掺合有医药知识。土族民间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通过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巫术这些载体加以传播,尽管带有神奇虚幻的色彩,往往披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来源于土族先民的实际生活,赞美了人们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可贵精神,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着激励推动作用。故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教育历来为土族民间所重视。土族民间将擅长讲述神话、传说和史诗者视为知识渊博之人,不仅尊重他们,还积极向其学习。

二、土族传统文化的教育者

土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由熟悉本民族文化的族长、特柔其、法拉、派头、法师等口耳相传或口手相传,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传统教育的施教者。

(一)族长。土族村民称宗族为“家伍”或“党家”,族长一般由辈分较高、年龄较大的人担任。他们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办事公道,热心公益,熟悉乡规民约,能说会道,活动能力强,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是土族村落成员的师长。

(二)道把式。土族爱唱歌,每逢喜事、重大节日,都吟唱歌曲,好多道把式被土族人认为是有知识的师长,他们经常在婚姻宴席上,演唱叙事歌、劝事歌,讲故事,讲民族历史,受到土族人民的尊敬。

(三)阴阳、“波奥”(法师)、“胡古什典”、“什典增”(法拉)、“班爹”、“欢爹”。其中“班爹”、“欢爹”分别是土族人对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与宁玛派僧人的称呼。¨6他们有的是土族民间文化人,有的与土族民间文化紧密相关,往往集宗教经师和医师、舞蹈家、故事家为一身,通晓土族民间的史诗、传说、歌舞、祭祀礼仪等,懂得一定的医药知识,有的还会一些武术功夫和魔术技巧,被土族村民视为与神鬼打交道的使者和能人,认为他们能预卜凶吉,驱鬼除魔,消灾祛病,在社会上颇受人们的尊重,他们在传播和发展土族传统宗教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派头。是民和三川土族民间组织头目,每年在各村庙举行纳顿会前选出下届派头,分为大派头和小派头,大派头只能选出一位,多是村里威望高,熟知土族风俗,有魄力的老人,小派头有七八人,多为干练的青壮年男子。大小派头不但筹集当年纳顿会的花销,而且平时指挥田间管理,负责村庙内的日常供奉,维护本村落的社会秩序和治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土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特柔其,亦称“堪过”,意为领头人,是土族社会的一种民间称谓。在“插牌”的一天,由众人推举产生或村民按户轮流担任,任期一年。其职责是组织召集村民商议宗教、民间重大事宜;监督执行众人议出事项;调节群众中的一般纠纷等。直到秋后举行“换届”仪式后,便终止其义务。

三、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日常生产、生活活动

土族社会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在个体家庭劳动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是土族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男孩长到七八岁即跟随父亲(兄)参加放牧、割草、耕地、收割等农业生产活动,女孩长到六七岁即跟母亲(姐)学习刺绣、缝衣、纳鞋、做饭等。长辈们还注意通过起灶、嫁娶、丧葬等日常活动及民间人情交往对青少年进行生活礼仪和生活技能等教育,通过日常生产生活的行动教育和口头教育,使土族青少年学到了生产技能、劳动本领和适应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生活礼仪和行为规范。

(二)以村庙为中心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

土族各村寨都有自己的寺庙,土族群众一些宗教活动如青苗季节的“饽”法会及“插牌”、“祈雨”、“斯过拉”等活动,都集中在村庙前举行土族村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参加村庙的各项活动,受到了本民族习惯法、伦理道德观念、生活礼仪、生产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接受了民族文学的熏陶,提高了组织、协调的办事能力,促进和推动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宗教祭祀活动

土族文化中的许多英雄史诗、祭词、祭歌、神话,还有祭祀舞蹈、戏曲、音乐等都是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土族有信仰萨满教的遗俗,认为万物有灵,鬼魂观念较重。疾病、天灾、人祸等自然现象或社会异常现象的出现,都认为是神差鬼使。故凡事大小,如起灶、搬迁、求子、育儿、求雨、治病、消灾、丧葬等活动,都要举行预卜等巫术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希冀安居乐业。土族民间凡举行大型的宗教祭祀活动,围观者成百上千,宗教活动往往体现扬善除恶的观念,人们耳濡目染,不仅使人们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和教育,而且也起到传播社会生活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作用。

(四)节日庆祝活动

土族传统文化多是通过民族节日活动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土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和庙会,如纳顿节、端午节、“花儿”、擂台会、观经会、刚日纳顿、正月二十、二月二、谷雨、“天社”会、九月九庙会、腊八、冬至等等。每逢节日,人们都穿上节13盛装,享用美味佳肴,举行摔跤、射箭、跳舞等娱乐活动。届时,多姿多彩的民族节日,成为服饰、饮食等物资文化交流的展示台;成为舞蹈、音乐、美术等精神文化的交流园地;是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感情、共同风俗习惯集中表达的场所。总之,土族民间节日庆祝活动实为土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展示的载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交际联谊活动

土族人际交往频繁,每逢搬迁、嫁娶、生育、增寿及老人过世等红白喜事,亲朋及近邻都要前往道贺或表示哀悼。族中大事都由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来承办。人们通过这些活动,交流了思想,传递了感情,增进了友谊,也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教育,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如土族各种礼俗歌、生活歌、情歌、念词和颂词,就是在这些交际联谊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土族婚礼为例,从出嫁、迎娶、拜堂,无不在歌声中进行。在举行不同的婚礼仪式和程序时要唱不同的歌曲。人们通过歌声,介绍情况,展现才华,建立感情。

四、土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功能

“一切社会制度或习俗、信仰等等的存在,都是由于它们对整个社会有独特的功能,也就是说,对外起着适应环境、抵抗外力,对内起着调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作用。”土族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社会教育,有着显著的宗教性、文化性、民族性,其功能也有着特殊性。

(一)促进个体发展和民族角色认同

土族人民喜爱体育活动,并常与群众性娱乐活动交织进行。如轮子秋、合尼、瓦日、打作若、路路套(赶猪)、打儿冈、罕跃(赶羊)、母胡古、瓦日(玩石子)等游戏培养娱乐者的灵敏性、协调性等能力。这些传统文体活动,不仅是一种竞技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愉悦了生活,增进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培养了土族人民勇敢、坚毅、进取的精神。同时,土族人民在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民族文化习惯逐渐内化于土族民众的内心,成为他们普遍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在日常的土族文化仪式中以相同信仰为基础建立起的共同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彼此联系起来,彼此认同,恪守已成为民族习惯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角色和使命。

(二)提升土族民众民族美感素养

土族是个爱美的民族。土族的民居建筑依山傍水,排列整齐,林木葱茏,给人以美的感受;土族民间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有色彩斑斓的传统故事,有种类繁多的民间歌谣,有悠扬动听的土族音乐,还有古老的民间舞蹈、民间刺绣。仅民间故事而言,就有讲述人类、事物起源发展的神奇故事;有反映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有歌颂英雄勇敢无畏的精神故事;还有智勇过人、爱憎分明、诙谐乐观、敢于蔑视权贵、同统治阶级抗争的机智人物故事;有表现男女爱情,向往美好生活的优美故事;有赞美勤劳、鄙视懒惰的传统故事;有反映穷苦人民悲惨生活情景,揭露、控诉财主、富豪、贪官污吏凶残面目及人民的反抗斗争的故事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艺术,反映了土族人民的希冀、愿望和追求,显示了土族人民的聪明才智,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总之,这一切体现了土族传统教育的隐,它实现了土族对青少年的美感陶冶。

(三)维护土族村落秩序,维护社区稳定

历史上,土族人民的信仰为土族民众提供了一整套社会行为准则和道德法规。信仰体系本身,以及以信仰教育为核心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开展,具有维护社区、社会平衡的作用。另外,土族传统教育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民族互助、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禁止偷盗、勤俭节约、婚姻自由、关爱自然等社会规范,有利于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维护土族村落秩序和社区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传承和发展土族文化

传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魏书生 教育思想 教学艺术 科学 民主

在当下的严峻形式和大背景下,在我国社会整体发展形势受到影响的环境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步履艰难,传统教育在带给我们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系列体制和制度已经对我们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桎梏,变革传统教育和呼唤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新的教育理念以及一整套的教育体制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也发展的必须,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和艺术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和革新,他站在时代的高度和前沿,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一、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特点:

1、民主化教育思想----魏书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所谓民主的方法,就是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民主与法制的方法。在魏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是“和学生商量”的方法。魏书生说:“和学生商量,就是实行教学民主。”“我觉得民主化、科学化像语文教学的两翼,它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魏书生民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的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魏书生认为,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牢固树立驾驭民主的思想,经常注意抑制自我中心意识,“真诚的认识到自己是为了学生服务的”,要有为学生服务的公仆心;主张教师一定要为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向学生敞开”,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主人,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凡事要与学生商量,不要自作主张。在魏书生的驾驭理念里始终把学生当成助手,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他建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民主思想体系,引导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设计实践,从中认识自己的学习过程,驾驭自己的学习过程:

学生参与教学制定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制定大大小小、近远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即明确目标的意义和要求,又掌握了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这样由学生自己规定出目标,比由老师规定出要好的多,也更容易接受,能由被动的接收老师的任务变为主动实践自己的设计,学生参与能满怀信心坚定不移的沿着既定目标而前进。

学生参与选择教学内容。除了学习编辑语文教材之外,学生参与增选学科知识内容,如:心理学、教育学、名篇时文、科学的学习方法、科技知识等,扩大学生的智力活动的范围,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满足求知欲望。

学生自己出题考试。通过复习、出题、答卷、评卷等一系列工作,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自我评价,促进自己端正学习态度,调整学习方法和行为,进一步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

2、科学化教育思想

所谓科学思想育人,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育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贯穿在教学始终,指导学生用辩正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看世界,看宇宙、看历史、看人生,看别人,看自己,看教育,看幸福,看万事万物。他经常向学生说“―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一切理论都接受实践的检验,包括你自己原来的认识。”所谓科学方法育人,是指用唯物辩证法、现代科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魏书生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方法论体系,探索了教学思想的科学化,指导全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人,展开自我教育和自学的两翼,飞向理想的彼岸。

魏书生科学化的教育思想有一下几个系统而组成一个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监督系统。为了坚定不移的执行计划系统的6类34件事,使之落到实处,就要建立监督检查系统,制定自捡、互捡、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语文教师抽检等5种方式进行监督,并落实检查的时间、方法和奖惩措施,从而及时获得计划时的反馈信息,给调控管理做准备,提高管理的效率。

建立总结反馈系统。为了计划适应变化着的时空条件,于是就有必要建立总结反馈系统,确立个别讨论反馈、班干部反馈、班集体反馈、家长反馈等4种反馈方式,定期评论计划,对不完善的予以补充、修正,对不合理的予以废除,是计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调整和控制,更有利于确保学生的发展,确保学习主人的地位。

二、魏书生课堂教学方法:“六步课堂教学法”

定向:定向就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形成、德育熏陶等方面的内容。以知识学习为例,每节课的学习重点就从本课书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魏书生喜欢从单元、从整册书、以至于从语文总体知识角度看,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是魏书生自己提出,有时是由学生自己提出,也有时是由学生的讨论而定,有时魏书生提出的重点,被学生否定,那么就按照学生提出的重点去做。重点提出之后魏书生常常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自学:学习目标已经确定,同学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己深入学习教学内容,课采用自己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去探讨、去寻找答案。

讨论:经过自学之后,大部分问题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自己记下来,前后左右四个人组成小组进行讨论,研究自学的过程当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答疑:分组讨论之后,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同学解答。如果全班学生也解答不了的,则由老师解答。在答疑的时候。可提出学习重点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方面,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读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若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可以予与回答。倘若不带有普遍的意义,并且无深度的解答必要的话,为了节约课堂的时间,则根据实际,下课后再与学生研究解答。

自测:自测即自我检测,检测方式不同。有时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时候请一名学生出题,大家解答,也有时候每一组出一道题,其他的小组解答,还有时候魏书生出一组题,或者做书后的习题。需要书面回答的问题一般都限定时间,全班同学进入竞技状态后,用几分钟时间做完,然后立即拿出红笔评卷,错的地方用红笔写出答案,回答之后将红色的地方再用蓝色的笔做一遍,再用红笔评卷。这样自我检测,既明确了自己当堂课有哪些不会,哪些重点没有掌握,又明确了经过课后的努力又有哪些地方取得了进步。

自结:自结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自我总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当中有哪些主要环节,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自我总结的形式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或者说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坐在自己的凳子上采取大声说或者自我复述的口述形式,也有时候请一位同学站在自己的座位上进行一下总结,其他的学生对于自己感觉不正确的地方或者模糊的地方进行更正和校对。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小结:

创新是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 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参考文献:

1、王林溪:《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肖琪坤:《教育改革家---魏书生》[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3、赵伟士:《魏书生教学改革经验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

传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教育 教育缺失 弟子规

一个人的成长所形成的人格是在身心两方面来培养起来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是影响人成长的主要方面,如果笼统的把教育的失败和人格的畸形问题埋怨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未免有些不妥。其实教育的初级基础就在家庭教育,正因为家庭教育的普通才不被人重视,例如我们所理解的家庭教育有什么标准么?具体应该怎样去做?当父母和老师的是否有为人师表的仪态呢?或者当父母和老师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是否够水准呢?倘若忽视这这些问题那么家庭教育的圆满性就无从谈起了,最终把家庭问题牵加在儿童,老师或家长身上就成为真正的思想问题了。

依照古礼,古代的文化制度孩童从“洒扫应对”开始学习,用现代语讲就是先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然后接受待人接物的教育。它的教育精神是注重人格的培养和礼仪的规范,并非同现在六岁入小学便传授技能的教育为理念。“洒扫应对”是在儿童在家庭中就受到家长身教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已经完成对孩子初期的教导,这便是孔夫子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这个中心思想便可理解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先树立孩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人格的养成,然后才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至于学而优则仕是在青年阶段的教育了。至于后来被划为封建束缚观念的“礼教”是后人在以成人的思想观念编纂成文,没有基于教育的根基出发,并非是儿童教育的范本,从而以讹传讹最终扭曲了传统中教育的意义。

自汉文帝,汉景帝以后,以孝道治天下的教育精神便已经在中国奠定基础,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特征,也是我们民族的美德,但是再好的精神传统若要是遭到破坏和误解势必也会成为被人们作为落后封建的批斗对象。孝精神的出处不用赘疣,且但了解孝的含义即可,孝在古文中的写法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孝的含义就是上一辈人要时刻提携下一代人,子女要时刻不忘回馈上代人的养育之恩,这个孝的含义就明显了,但对于正确孝的态度也是从家庭教育中树立起来了,教育子女要有良好的理论依据,就是用文化来教育,所以中国的教育理念非常明显,“教,上所施,下所效”“育,使做善也”就是教育的全部精髓。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人格的养成,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虽然在交通信息不能广泛的推广之下,但人们都有孝悌忠信的基本人格观念。在现在孝和教育的观念解体,把家庭中孝的含义“演绎”的五花八门,溺爱和乱爱作为培养下一代的知见。中国素来有养儿防老的思想,下一代和上一代是承传的关系,中国古代少有年老人孤独晚年的情景,西方老年人的生活是在养老院中度过,接受政府的福利,晚年孤苦伶仃的景象比比皆是,现在人只羡慕西方福利社会 的一端,没看到在这种社会制度之下对人的长久影响。现在教育下“孝”的观念含糊不清,成人普遍认为孩子必须就要孝顺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往往把这种成人的孝顺规则强加于孩子。但是何时想过成人何时教育过孩子要孝顺呢?小学生守则第一条“爱祖国,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唯独没有父母,这在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们以致现在暂露头角的九十年代生人又有几成的人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孝”的教育呢?反过来训斥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把责任推给学校社会就敷衍了是。至于后世人们,错解“孝道”的思想,把错误的三纲五常理念定位千古不移的诫令,“父子有亲”用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倘若父母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只是单方面的要求子女来尽孝,那也是不合情理的,其他方面以此类推,不必细说。

孝的观念不是强加于谁的,而是从小就应该培养儿童孝的观念,此处的孝并非新华字典里“孝:旧时指儿女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解释,而是指培养儿童从小树立起对父母的恭敬心,这种恭敬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对一切人事物的恭敬,当这种观念推己及人对待兄弟姐妹都非常友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表面的礼貌,孝的深层含义是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样时刻注意自己德行培养的人就是古时候常讲的“忠臣必出孝子之门”的来由,而并非以愚孝来作为不同情理的训诫。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有正确的家庭观念,难免出现以“孝”来强加于家庭教育,以“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的理念管教子女,上文提到教育的“教”是“上所施,下所效”,教育的施行者,也就是父母必须做到“身教”,行为示范,自身要有良好的品行才能教育好子女,这样便可看出孝不仅是单方面一味的愚孝,死守训诫。孝是家庭一面的承传,甚至是多方面的,从而教育出的子女在学习文化技能之前早己经奠定坚实的人生品德和善恶是非的区分能力。

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还是依然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夹缝里 ,在新旧观念混淆不清的矛盾现象中出现偏差,尤其新式家庭受西方文化生活方式的皮毛影响,对外来文化教育一知半解的崇洋心理作祟,将社会媒体上流行的外国电影中浪漫的生活方式照搬到现实生活当中,并且当作为潮流的象征,在血液里流着中国人的血,头脑里充斥这外来新鲜事物的刺激,树立不起长久的生活理念,新家庭成立后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束手无策时便怨天尤人,并美其名曰社会进步的体现,在自家手中培养出“社会杀手”不说,抱怨社会不公,命运不济,把问题统统推向别人,自己似乎永远没有错误,子女受其影响,将上一代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自私自利的生人悲剧重新演绎的更加“青出于蓝”,这样下去那么我们中国的未来谁来承担?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07.

[2]南怀瑾,著.亦新亦旧的一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传统教育范文第5篇

继百度领军人物李彦宏在公开场合呼唤“用互联网升级教育”之后,近日,业界又传出“淘宝同学”即将杀入在线教育领域的传闻,而仅2012年下半年,便有前网易总裁李甬创办粉笔网,前世纪佳缘CEO龚海燕创办91外教网。一时间,在线教育成了香饽饽的言论甚嚣尘上。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2012年也被称为在线教育元年,成了投资热点。在线教育平台仅靠2万美元起家,在没有任何外部投资的情况下,连续盈利15年,而且在2012年创造了1亿美元的营收。今年年初,这家公司刚宣布成功融资逾1亿美元。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业者、投资人正在期待技术带来的教育革命。眼下,传统教育企业加大了在线教育业务的投入,互联网企业围观在线教育业务,创业公司也凭借一腔热血冲进在线教育市场。

搭建平台

淘宝进军教育产业,不足为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焦建利对本刊记者说:“在线教育尚处于蓄势待发阶段,市场规模非常巨大,发展前景也很乐观。现在整体上是比较散的,发展的空间还很大,机会很多。”据悉,2012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达到4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9%,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正快速壮大。有业内人士估计,目前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

依据内容由自己提供还是第三方提供,在线教育企业可分为“B2C”和“C2C”两种模式:学而思网校、新东方网校是典型的B2C模式;用户自发上传内容并呈现出电商形态和社区形态的当属C2C模式。“发展在线教育需要教育和互联网两种基因。互联网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虽然有不熟悉教育的短板,但凭借其互联网基因,仍有成为优秀平台的优势。”焦建利表示。

在C2C模式企业中,YY教育比较典型。“YY教育作为卓越的平台提供商,不仅拥有优秀的互动通讯平台,而且还有庞大的注册用户群,这一点跟淘宝同学是一样的。他们杀入教育,立刻就能掀起波澜,因为他们的技术优势和用户资源是其他在线教育企业很难具有的。”焦建利表示。

目前已有1600家机构入驻在YY教育平台,举办公开课达到10万场,已经有几千万用户在线上学习,其中活跃用户量超过百万。2012年10月,YY正式开通支付业务,到目前为止,有超过10家在YY上授课的教育机构课程销售额超过百万元。

“有一个比较好的工具,就会吸引越来越多老师和机构聚在上面开课,这期间不需要YY自己去产生的,我们只需要做好运营的工作。”YY教育总监印亚兰表示。为了让YY教育的产品更加好用,YY教育已经开始从客户端向网页端转移,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老师和学生的使用成本。

除了YY教育,各大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平台。据了解,网易旗下有网易公开课、网易云课堂,最近更有传闻网易CEO丁磊斥资400万美元购买91外教20%的股份等;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都是发展教育现成的产品;优酷则与在线教育网站Udacity合作,推出中文的Udacity在线视频课程;腾讯有“腾讯微讲堂”,并在腾讯儿童中重点推进教育产品。

专注于内容

“在线教育领域至今一直都没有一家企业能独占鳌头,互联网企业进入在线教育,势必会对在线教育的整体格局造成较大的冲击。”焦建利表示。但教育本事是一个复杂过程,不可能仅仅需要互联网技术,更需要深谙教育这件事。

例数八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教育企业中,新东方、学而思、弘成、正保远程教育、安博均开展了在线教育业务。2000年,新东方在线正式上线,其网络课程横跨留学考试、学历考试、职业教育、英语充电、多种语言、中学教育等6大类60余小类,共计1200多门课程。截至2012年12月,新东方在线网站个人注册用户已逾1000万,移动学习用户超过200万。学而思网校自2009年上线以来,已成为覆盖全球近200个地区、拥有逾二十万学员的中小学远程教育培训平台。

焦建利认为:“在线教育市场正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一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体验越来越好。二是社会进步对学习和发展的需求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第三,在线教育市场机会越来越成熟,条件已经具备,包括社会性网络和社交媒介的流行,在线教育倍受瞩目,应在情理之中。”对于新东方、学而思等传统教育企业而言,线上教育可以覆盖线下教育尚未覆盖的市场。

特别是对于众多创业公司而言,相对于平台,更适合于做内容,而且必须专注于某一点。比如51Talk、91外教网等,只做某一个教育领域。据悉,51Talk和91外教网均为英语教学网站,两家网站都主打外教牌,51Talk主打平价路线,而91外教网的目标用户是出国留学、移民等有英语口语需求的群体。

瓶颈待破解

“在线教育除了要有教育基因和互联网基因,还需要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源自于对在线教育的长期跟踪、扎实研究和宏观把握。而这才是在线教育长青基业的核心和精髓。”焦建利说。中国的企业似乎都尚未找到更好的途径来突破瓶颈。

2013年7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慕课(MOOCs)三大平台之一,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将和耶鲁、MIT、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一起共建、共享全球最大在线课程网络。

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慕课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目前,仅Coursera上就有230多万学生免费学习由36所美国大学提供的课程。

据焦建利介绍,慕课设计、开发和组织、实施的资金来源是比较多元的。一,大学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项目的核心支持单位之一。其次,一些基金会,尤其是互联网文化、在线教育和网络创新相关基金。第三,是风险投资。比如2012年,Coursera就获得了KPCB与NEA两家投资公司累计2200万美元的投资。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已进入美国教育理事会(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慕课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由此开启。

传统教育范文第6篇

小时候,喜欢画画,自己摸索着画,没有什么比喜欢一件事更让我舍得花心思的了。于是有了很多水彩和素描作品,被视为天才儿童。可是上学之后,我的美术课总是不及格,因为我写不好美术字,画不好老师要求的图画,于是断了这门心思。直到学期终,老师拿一个陶罐放在讲台上,做为考试题目,结果全班只有我一个人得优,两个得良,其他都是及格或不及格。当时我9岁,觉得这件事太荒谬了。“荒谬”一词是后来学会的,当时只是隐隐觉得有什么事不妥,便再也不画了,兴趣转到了文字上,还好每篇作文都是范文,补偿了心里的一点缺憾。

到初中时知道了“荒谬”这个词,觉得想在学校学点真正需要的东西还真难。于是开始逃课,看课外书,成绩一落千丈,也有一点挫败感。大哥教了我一个暑假什么叫重力加速度,我怎么都理解不了。平面几何还很好玩,一到立体几何就懵了,怎么也想象不出哪个空间在哪儿。由此也可以看出我的弱点――想象力严重匮乏,并知难而退。我逃课时总是躲到学校围墙的另一面,那是一个世外桃源。后来我写了一篇文字,就叫《墙的另一边》,大哥看了之后很感动,游说父母别勉强这个孩子。于是我轻松地走过了叛逆的日子,开始与父母平等对话。需要说明的是,初二时我得了一个重要的全国作文比赛的奖,为老师评职称加了分,很得班主任的宠爱。初三临毕业,因为别人一句“你肯定考不上重点校”而恼火,花了一个星期白天黑夜时间苦读,结果还超过录取线40多分,当然考试结束之后,连考的是什么都不记得了。可见荒谬之另一斑。

高中三年个性得以真正发展,完全放弃了学业。除语文成绩还能名列前茅,其他大都交了白卷。因为哥哥们都考上了重点大学,我不必背负父母望子成龙的压力,相反他们接受了我不可能按照别人认可的标准生活的事实,并有可能平庸度过一生。后来全校只我一个没有参加高考,居然成为某学弟的榜样。再后来,在家自我封闭了两年,从书中认识了李敖,对传统教育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想换一个环境,于是决定继续上学,为父亲的一句“在20岁才开始听话,可是我已经很满意了”而落泪。莫名其妙地上了学,又莫名其妙地毕了业,除了继续在书中查找生命的意义,什么都没学到。再然后,就到了北京,应用到工作中的还是课外学会的东西。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我的路就是没有路,这是勉强不来的。我认同这种平庸的生活,并觉得很惬意。

可是,有很多的如果可假设。如果历史不是教科书,也许我会很喜欢;如果地理不是用那么刻板的方式,也许我不会时常迷路;如果老师再真实一点,也许我会喜欢坐在课堂上……可是没有什么如果,我也不打算回答愚蠢的假设问题。

今天听一个朋友讲,她小时候学画,老师让她画一个苹果,画好之后,老师的评语是“极差”。她不服,老师说,画你自己心目中的苹果。她想了想,画了一个卡通的苹果,眨着眼睛。老师评了一个优,说因为你有自我意识。第二节课,她又画了一个卡通,老师又评了极差,理由是因为你在重复。想过之后,她开始素描,老师再次评为优,说因为你开始掌握素描的基本功了。

那个卡通苹果成了朋友的标志,用到如今。

本来我也应该有一个这样的卡通苹果,却被扼杀了。

传统教育范文第7篇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传统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只会“舞文弄墨”、“满口‘之乎者也’”,尤其是到了明代,“八股文”的僵化使教育内容更显得空洞。但是,要是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大家稍微阅读一些中国古代教育典籍就会发现,中国传统教育内容并非如大家所想像那样空洞;我们有平民圣人――墨子领衔的墨家学派,他重视自然科学知识教育;我们有逍遥自在的庄子,他提倡适应自然的教育;我们有“六艺”教育,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在儒家内部也不是八股文一统天下,我们有王安石、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提倡实功实事;我们有颜元提倡劳动教育,注重实践;到了近代,我们有陶行知,他提倡生活教育;我们有陈鹤琴,他提倡活的教育等等。由此可见,若是指责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空洞、无用,可真是有点“冤枉”传统教育。假若大家抽点时间来看看教育典籍,便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倘若只是把八股文教育内容当作中国传统教育的全部内容,那可真是以偏概全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两句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据说这是宋朝皇帝为了鼓励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而写的。到了近代,成为经常被引用的两句话,其引用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性,读书是为了黄金和美女而去的,从而极大地败坏了学风,蛊惑了人心。由此,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过于功利性,也成为了近代以来国人“讨伐”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主攻方向。中国传统教育确实存在“功利性”,但是却不是当代人所形成的那种“功利观”。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功利性”主要是随着儒家学者中的“事功学派”的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如宋代的王安石、陈亮、叶适,近代的魏源等人就是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张可以用“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来概括,主张在传授传统教育内容的同时,加强教育的“实用性”,提倡“务求实际,务求实学的革新精神”,而非现代西方意义上的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主要目的的价值观。因此,认为中国传统教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功利性”却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就好像把现代人戴的帽子硬要戴到古人头上,倘若以现代的眼光看待古代的事物,不顾历史实际情况,不知道又会发现多少“罪过”。退一步说,就算以现在的标准认为传统教育是功利的,那么造成这种功利的也不是传统教育本身,而是中国古代社会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

中国传统教育读物中“苦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且多半是持一种赞扬的态度。所谓“十年寒窗苦”,用当代人的眼光来看,实在太“苦”。从而,传统教育就成为了“苦学”的代表。除苦学之外,还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灌输、过于呆板,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殊不知,我们的孔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再者,这里不能不提我国的书院制度,私人办学、自由教学、注重个性、思想活泼自由的书院,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大亮点。就连曾经批判中国传统教育非常厉害的胡适都认为“我国书院的程度,足可比外国的大学研究院”。也十分欣赏书院的风气,曾以书院为楷模创办湖南自修大学。他认为书院的好处,“一来是师生关系甚笃。二来,没有教授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三来,课程简而研究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最后,与官学同样源远流长的私学,体现着“学在民间”的传统,其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由此笔者想问的是,中国传统教育何“死”之有?不知大家是否知道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天才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可见,要想有所作为就得“苦”一番!所以,一定程度的“苦”学无太多坏处,而把“苦学”的“专利”给了传统教育似乎“冤枉”了她!

其实,中国传统教育的所谓“罪过”,并不来自于传统教育本身。若要追寻原因,其实还是要归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甚至是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于教育的影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传统教育逐步发展、逐步完善,形成了许多闪光的智慧点,这是值得肯定和加以挖掘的。时代在发展,中国传统教育也面临着变革挑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是事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教育的种种观念仍然在影响着我们。当今教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中国教育史中找到问题的由来、根源所在。然而,自上世纪初期,人们对于“传统教育”的误会愈发加深,甚至形成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凡是传统的,必定是劣弱的。其实,中国传统教育的许多智慧,比如人人皆可为圣贤的教育理想;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材编制的自主性;科举制度中的分区取士等等何尝不是一种财富呢?为什么就因为传统教育有一些缺点就连同这些优点全部抛弃了呢?

所以,恳请国人在空闲之余能够抽空读读中国传统教育典籍,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这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尊重。倘若连我们都不重视自己的传统教育,不愿意研究本土教育理论,而是以西方教育理论为“膜拜”对象,这对中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说并非是件好事。

传统教育范文第8篇

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有三:1.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2.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3.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有四:1.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2.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3.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之中.4.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关键词:传统教育原则方法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青年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当代青年的历史传统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由于过去长时间的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摧残和“反传统”教育,把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置于与传统隔绝的状态,这种消极影响至今还在一些人的思想深处留有“阴景”.同时,刚刚恢复的传统教育,虽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少好的作法和经验,但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社会性传统教育机制和系统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传统教育在总体上还存在着薄弱现象.为此,作者在总结、借鉴国内外传统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就当前我国青年传统教育的指导原则和一些可行性方法,谈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⑤《(五心〉教育》(见光明日报》1994年6月12日.

传统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统教育;教育理念;变迁

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从最初的口耳相传、模仿学习,到现在规范式教育,经历了数千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随其所属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教育也可以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其成员的社会适应能力,以求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古代的石羊商业繁荣,文教昌明,这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

一、石羊尊孔崇儒的教育理念沿革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的一种超现实的理性认识和理想状态,它可以指导人们开展各种传统教育实践活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反过来还可以对教育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和审查。尊孔崇儒是古代石羊的教育理念,它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造就的。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得益于盐业的发展,儒家文化较早就进入了石羊地区。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遣司马相如到西南彝地蜻蛉一带,设讲坛讲学,提出了“教学授经,著有贤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10年),韩说、司马相如同开益州,领弄栋、蜻蛉诸县。是时,白井属蜻蛉,沐其德化,人皆感仰焉。”这里的“德化”,就是儒家的道德教化。

早期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影响并不大,而是以“教学授经,著有贤声”为理念兴办学校,后来提出了“造塔坊以培文风而显文明”,彰显文化的繁荣昌盛。在这种思潮影响下,东汉时,益州太守蜀郡王阜提出“政化尤异,始兴学校,渐迁其俗”。宋代已设学,唐樊绰在其《蛮书》中写道:“土地肥沃,士人务学,盐井之利,赡于列郡”。元代开始设立儒学,令诸路、府官子弟均须入学。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在石羊蓬勃发展。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明朝在楚雄彝族聚居区,增设儒学,选拔彝族土官的“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孔庙是传播儒家文化重要的办学场所,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14年(公元1681年)年间平息了“三藩之乱”后,康熙大张旗鼓地提倡尊孔、崇儒,重教兴学,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康熙25年御赐“万世师表”这块匾后,当地的提举司便开始扩建文庙,筹备着竖孔子铜像,直到康熙52年孔子铜像历经7次铸造完成。这些举措,强化了儒家文化在石羊的地位,用儒家文化的纲常伦理来的教化和统治人民,使尊孔崇儒的理念深入到当地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从古代文化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实际情况来看,尊孔崇儒的思想极其浓厚。《重修龙吟书院记》云:“井中人士学以致道,得所依归,夫士之学以心性为基,以道德为垣,以仕义廉耻为牖,士不可败其基,丧其垣……”。《提举刘公重修学宫碑》说:“盖学宫者,风俗人心之本也。……遍颜天下学宫,以彰尊崇至圣之意。亦无非欲,正人心而厚风俗也。”石羊在清乾隆年间,政府除增加土司子弟儒学进取名额外,要求在“夷倮乡村,多设义学,以为变俗之方”,允许当地的少数民族接受教育。光绪33年,在石羊创办了女子高等小学,使男女都有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二、石羊传统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形式,人们可以循序渐近地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在传统社会里,学校教育主要有私塾、州学、府学、县学、书院等。汉代时,教育思想在石羊开始萌芽,但一直都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机构。直到明代,由地方官、绅举办书院、义学和社学,同时,私塾和学馆也相继出现。明洪武年间,建立了白盐井提举司学宫。学宫教学设礼、射、书、数4科。习“礼”即宫发经、史、律、诏、礼仪各书,令生员熟读精通,设“射圃”习射练武。习“书”是临人法帖,日习500字,习数“须精通《九章算术》”。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8年),开始出现由灶绅捐资、官方主持的社学。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陆续建立了绿萝、张公、龙吟、灵源四所书院。书院是不分班级的,阅读的书目主要是四书五经,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雍正年间石羊有八所义学,义学没有统一的教材,随科举考试内容而定,多为儒家经典。分蒙学和经学两个阶段施教,蒙学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太公家教》、《性理宇训》等,经学学习《论语》、《孟子》、《中庸》、《书》、《诗》、《大学》等,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背诵、抄写、然写。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全国各地开始大量办学。石羊当时有16所初等小学校,1所高等小学,共709名学生。初小是四年级以下的教育,相当于学前教育。高小的教育则十分全面,开设了国语、算术、珠算、常识(理、化、生)、书法、美术、音乐、手工、体操等课程,每个年级都有固定教室和专职教师。

(二)家庭教育

明代以前,因未形成较为稳定、有组织的教育体系,石羊的家庭教育占据着重要位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事务中实施的教育,它以血缘为基础,长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及耳濡目染,将自己的生产生活经验和对人生的感悟等无私地传授给下一代。传统家庭教育中,一般是晚辈向长辈学习,父母承担着主要的教育任务。这种家庭教育是较为灵活和广泛,没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性别和年龄教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的。孩子出生后,从最基本的认知事物开始,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接受家务、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教育。父母带着孩子下地干活时,教授孩子一些耕田把地、种植庄稼、施肥打药等农业知识。父母或其他的长辈在家时,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勤俭、诚实、礼貌、谦让,监督孩子做家务,把建屋造房、编织竹器、纺织刺绣的技能传授给孩子。当子女长大成人,父母就要教授他们一些有关婚姻和家庭的知识,鼓励他们成家立业。

(三)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的扩大化便出现了社会教育,它是通过实施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往来和联系,巩固了民族间和地域间的团结友好。早期,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存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较低,许多生活事项只依靠个人或家庭是很难完成的,因此,需要集体进行合作互助。在石羊的很多村寨,像盖房子、婚丧这种大事历来都是全村人一起合作来共同完成的,大家相互帮助,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日常闲暇时间长辈都会讲一些有关本民族的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来教导和激励后代。在一些重大的节日中将民族特色展示出来,如唱歌、跳舞、传统技艺,让后代人学习并将其传承下去。

三、传统教育的功能

民族地区社会繁荣发展及民族团结,都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不管是有形还是无形的,它的实用性和经验性都很强,目的就是使个体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自身素养,保持社会安定。

第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借助人类的种种教育活动,逐步地被模仿、采借,使文化得以传递和发展。这种传递不是生物上的遗传,而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对社会文化世代连续性过程的同化与顺应而引起的文化潜移。石羊因孔庙和孔子铜像的存在,儒家的理论知识、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世世代代被当地人所倡导。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断地用这些理论思想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育后代,为石羊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时代的发展,迫切地需要人们去创造更新的文化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这是一个不断积累与升华的过程,不仅是要掌握了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而且一刻也不能停止对文化的再造。

第二,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格尔兹认为,在面对一些有关血缘、语言、风俗的问题时,人的自身会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民族文化难以抗拒的强制力,这种强制力可能会因人、因社会和时代而异。石羊境内有彝、白、哈尼、回等少数民族杂居,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承方式均不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不同民族通过联姻、商品交易等,相互来往密切,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吸收、借鉴和适应,便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认同与整合。

第三,文风盛行,人才辈出。石羊自明代开始办学以来,就文风盛行。历史上曾有五大书院、一所学宫、八所义学、无数的学馆和私塾,这些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人才。石羊从明成化甲午年起到清末废科举止,科甲中试者共285人,包括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副榜6人。传统教育的熏陶,使民国年间石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军官、教育者和商人。在石羊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教育气息浓厚,文化底蕴深厚,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四、传统教育的现代变迁

传统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内外兼修;做人之道;传统教育;现代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37-1

一、传统教育之主旨

大学之道是内圣外王的做人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教导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而这也是传统教育的主旨。

(一)大学之道。南怀瑾大师将《大学》解释为“大人之学”,所谓“大人”就是学识修养皆达到一个水准的内外兼修之士,要做到“大人”,仅仅是饱学之士是不够的,还要是谦谦君子;仅仅是自我修身养性是不够的,还要惠及他人。

(二)内外兼修。作为对“三纲八目”说法的修正,南怀瑾将《大学》之精要提炼为“四纲”“七证”“八目”,皆为内外兼修的寻求之道。

“四纲”是指大学之道的大道、明明德、亲民及至善。大学之道的“大道”,是四纲之首,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人伦之道,是人自立立人而达于至善之道。大学之道的“大道”包括内明与外用:内明即是“明明德”,即是人要有自知之明,明自己,从而达到人自立;外用即是“亲民”,是在“明明德”的基础之上,由内而外,推己及人,从而达到己立人。内明与外用均达到了,就达到了至善的境界。

“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是求证大道学养的步骤。“知”不是能,不是知道,而是指个体自己亲身感知、感觉得到的。对“止”的理解是在“知”与“止”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知”是主,在前;“止”是宾,在后。“止”字也分为“内明”之“止”与“外用”之止。前者是指个体明白自己的心理心态。后者则是指个体怎样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恰如其分的止。“定”是指心定,安定,定即是佛学中的“禅定”。“静”是定慧的最高境界,是心理修养的最高层面,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大概是定境的最佳诠释。“静”是指人心理层面,而“安”是指身体层面。与现代忧思、忧虑之意不同,大学之“虑”在“思”,是细致宁静的,而不是跳跃不定虚妄不在的“想”。“得”的意思在于,经过前面几个层次的修养以后,思虑开发了,就能够达到内明明德的境界,见到真正的成果。至此,个体也就达到了修身养性的内明之道。

作为具体实现大学之道的“八目”,也同样有内明与外用之学的区分。人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修养身心的内明之道,继而从己出发,推广出去,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用之道,达到内外兼修的最高境界。

“格物”不是程朱理学曲解的“格去心中的物欲”,而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而“致知”与“七证”中的“知”是共通的,是所知,而不是能知。接下来是“诚意”,要诚其意,就不能自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修身在正其心。“心”是生理、精神合一的代号,既不唯心,也不唯物。《大学》中“修身”的道理,有身体内所表达在外形行为的态色,还有身体内在生理习性所发生的“恐惧”“好乐”和“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修整的学问。

自立内明之学达到一定水准时,就可成为“贤人”,而要成为“圣人”,需要进一步“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传统教育之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大道”到“明明德”,是每个人自立自修的学问,是内圣内明之学。再由“明明德”到“亲民”,是真正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德,是自立而立人,自利而利他的外用之学。从内明修养到外用之功,皆达到一个水准,才算是达到了“至善”的境界,才意味着人伦大道的完成。

二、现代教育之缺失

从《大学》中,我们读出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明外用之道,此乃传统教育之根本。反观现代教育,我们在人格教育之路上越走越远。我们知识技能以爆炸式的速度不断增长的同时,人格培养的缺失越来越明显。整个社会的教育求多,求快,基本的人格养成教育严重缺失。人格教育缺失的恶果在当今社会已在开始显现,“食品安全危机”“诚信危机”等都是教育失败所造成的后果。文化教育的失败,造成人与人之间无信,人既不信己,也不信人,人人自危。

南怀瑾大师明确表示对现代教育持失望的态度,并认为,中国近年来一切问题的根源,是文化教育问题。中国的未来在人才,人才的核心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做人”。教育必须要正本清源,牢固以做人为根本的教育原则为此,南怀瑾大师在儿童教育视为解决之道,鼓励开展儿童读经运动。

三、结语

南怀瑾通过从儒释道等方面对原本《大学》做出详尽解释,为我们展示了内圣外王的大学之道。做事先做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也是我们传统教育的主旨所在,而今,教育的马车已偏离轨道,越行越远。“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塑造的不仅仅是单个个体,而是一个民族的秉性、灵魂与未来。教育的目标崇高而远大,引用宋儒张横渠的话概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南怀瑾.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J].文汇报,2006,(8).

上一篇:税务资产管理范文 下一篇:日常制度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