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3 10:55:13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邹德华,湖南省劳模、湖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现任娄底检修公司副总经理(兼输电运检业务部主任),他领导的“老虎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其雏形为娄底线路管理所QC小组,现有骨干成员22人,均为国网湖南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一线员工,是一个朝气蓬勃、精干高效、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团队。

自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团队积极围绕建设加强电网和输电线路安全生产的重点和难点,大胆进行技术革新,先后完成了25项科研和技术革新项目,科技创新成果突出,连续三届被评为湖南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连续五年荣获湖南省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荣获全国电力职工创新成果三等奖,国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在部级刊物三篇,申请国家专利三个,被评为湖南省“示范职工创新工作室”、湖南省学习型组织创建“优秀学习载体”。

机制保障,激发创新动力

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肩负着纵横于湖南益阳、怀化、湘潭、邵阳、娄底5个地区10多个县(市)440多个乡村1800余公里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与维护管理重任。现有职工64名,但拥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仅10人,员工整体文化层次不高。随着国家电网公司推进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创建国际一流电网企业的发展要求,但部分员工难以适应智能化电网和“一强三优”现代化公司建设的要求。

为此,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以员工开展的QC活动和群众性创新活动为切入点,以人才素质提升为突破口,以科技创新先进典型邹德华为核心,精心策划学习载体和平台,创建了“老虎创新工作室”,努力提升员工技能、技术水平,并通过不断索和积累,建立起一整套创新工作管理、激励机制,推动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向前发展,使科技创新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制定了《“老虎创新工作室”成果及奖励制度》、《“老虎创新工作室”业绩考评制度》、《“老虎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

明确计划持续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2012年科技创新重点工作计划》、《2012年科技创新工作计划》、《2011-2015年工作规划》等详细的学习计划,为员工的学习创新活动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强化了学习创新活动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结合实际促提升。以“老虎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将职工科技创新工作与绩效管理相结合,加大奖励力度,激励并调动员工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与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两个办法”的实施相结合,不断拓宽人才成长通道,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潜能、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引导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进步,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成才的“双赢”局面;与班组建设相结合,以QC小组的创新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班组活力,推动班组管理水平提升。

喜结硕果,彰显创新力量

工作室始终坚持“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和“来源于工作实际,服务于安全生产”的创新工作理念,并通过团队成员的不断努力进取,攻坚克难,创新成果破茧而出并得到推广应用,大大提升了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减少了停电次数,为电力企业深化优质服务做出重大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带电跨越网”在娄底电业局2008年至2009年输电线路抗冰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确保施工中所有跨越均未受任何影响,所有跨越的电力线路均无需停电,得到了当地政府、居民和铁路部门的交口称赞。同时也因“带电跨越网”展放施工的安全快捷使得娄底输电线路抗冰改造工程项目均安全、优质、提前完成。

“全方位旋转升降绝缘平台”的推广应用,解决了以往城区狭小街道、小区以及城郊等带电作业斗臂车无法到达的地点无法开展配网带电作业的困难,打通了优质服务的瓶颈,大大减少城区停电。

创新成果在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安全效益的同时,也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线路融冰短接装置、电动飞车、全方位旋转升降绝缘平台、单双线走线飞车、拉线弯曲器、防盗锁芯等六个创新成果成功申请国家专利,“全方位旋转升降绝缘平台”和“带电跨越网”均得到推广应用,“融冰短路装置” 获全国电力职工科技成果三等奖,“全方位旋转升降绝缘平台”获国网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和湖南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一等奖;“人工除冰研究”获湖南省电力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娄底局应用,“电动省力滑车”获湖南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通用闭式卡”、“折叠式转向双滑轮电动飞车”、“钢绞线弯曲器”、“地线提升器”等一大批技术革新与工具改进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

全员参与,提升整体战斗力

“老虎创新工作室”的带头引领作用及各项创新成果产生的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员工自主学习、提升创新能力的激情。在老虎创新工作室的带动下,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四个QC小组,从线路检修、消缺、提高效益、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展开活动,解决了工作中“急、难、新”的问题,创造了连续4400多天的安全生产记录。

员工也在长期的创新实践工作中尝到了甜头。如员工黄海利用创新成果“线路融冰短接装置”的研制评上了高级技师,严成利用创新成果“全方位绝缘升降平台”评上了技师等等。目前,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人才密度已大幅度提升,有7人取得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 20人取得线路技师,16人取得高级技师(包括高级物流师等), 8人取得助理师职称。

在创新机制的激励下,全体员工工作热情高涨,参与培训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2010年至2012年省电力公司现场培训竞赛中,娄底检修公司输电运检业务部获得了两个全省第一名和一个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使竞赛选手如虎添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2011年的现场培训竞赛中改进的“钢绞线弯曲器”、“双拉线更换装置”、“拉线制作用调节板”、“直线杆塔地线卡具”、“单导线、双分裂导线两用走线飞车”等新型作业工具,2012年研制的“通用闭式卡”、“翼型卡”等新工具在实际作业中有效降低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为竞赛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为两次摘取桂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选好工作室带头人。带头人是搞好工作室的重要保证,要求其热爱技术创新工作,具有奉献精神、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承担创新工作室日常工作。可以从候选个人的职业资格、工作业绩、创新潜能等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优先选择技能专家或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师担任。第二步,选好工作室成员。工作室成员应有志于技术创新和传技带徒,选择技师以上的人员,或有培养潜力的高级工,人数不少于10人。第三步,做好工作室审核工作。公司组织专家组进行申报材料的审核,并对活动场地、设施设备进行考察,符合条件后批准设立,并以“所属单位+职业(工种)+技师创新工作室”方式命名。如,“海油工程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技师创新工作室任务界定一是针对生产运营、设备维护中的问题,集体攻关,解决生产操作难题。二是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积极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三是组织开展技能交流活动,及时总结推广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等,推动队伍整体技能水平的提升。四是推进“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经验得到分享,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五是组织开展技能人才专题性、小型化的创新成果研讨。

二、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方式基层单位应在资源等方面支持工作室开展工作

包括提供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提供技改技革和技能培训所需的设施、设备和材料。根据创新工作及人才培养计划安排给予资金支持。工作室应建立运行和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明确的创新攻关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和任务(年度工作计划)。要求工作室成员妥善处理好日常工作与工作室活动之间的关系,立足本职工作开展创新活动,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参加工作室的活动,并鼓励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新。根据人员分散的特点,尽可能利用已有的先进网络通讯手段,开展跨单位、跨工种的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创新研讨。技师创新工作室运行情况工作室成立初期,重视对工作室带头人的培养,加强技师创新工作室的功能开发、工作研究与交流。一方面,充分认识“走出去,请进来”的必要性,组织技师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到青岛港参观了全国闻名的许振超大师工作室,与许大师进行了热诚的交流。邀请中国石化河南油田的技能大师到公司讲课,传授技能创新的经验。另一方面,加强所属单位之间的内部交流。2013年,组织工作室带头人和骨干到所属单位“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现场参观,并开展了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中海惠炼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了经验介绍。同时选派技能专家赴德国学习交流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和“二元制”职业技能教育。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中国海油下属单位的生产特点、专业特性、地理位置、支持力度等,创建了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涵盖了主要生产单位及核心工种。13个工作室的带头人中,有3人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专家,有4人是所属单位技能专家。这13个技师创新工作室,构成了新的技能人才创新网络,通过该网络成员的影响力,构成了一个促进技能传承、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3.在技术创新上获得多个奖项。

工作室立足于本职工作,针对本单位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解决生产工艺操作等难题,推进了“师带徒”活动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传承技艺技能,分享经验,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组织开展了技能交流活动,对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绝技绝活、创新成果及时进行总结推广。组织高技能人才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设计、小窍门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节能减排、降本增效、提高效率、提高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中海油服测井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设计的“打捞加重棒快速固定装置”、“中海化学机修钳工技师创新工作室”进行的“泵的防静电腐蚀和机械密封冲洗装置技术改造”和“尿素成品装置散装供料单元和皮带输送系统改造”,均获所属单位技术革新奖。中国海油每两年举办一次职业技能大赛,还选派优秀员工代表参加国际大赛、行业大赛,屡获佳绩。青岛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和建造公司电焊工技师创新工作室,通过技能带头人的传、帮、带,使青年员工的技艺技能得到很快提升,派出的代表队参加国际焊工大赛连续三年获得佳绩:获得三个第一名、两个第二名、两个第三名的好成绩。2012年,中海化学派出的代表队在石化行业第五届大赛中,获得钳工组决赛团体一等奖,个人一个金奖、两个银奖。

4.在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

与2014年相比,总公司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部级技能人才从2人增加到5人,全国技术能手增加到18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增加到59人,中国海油技术能手增加到71人,总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从9人增加到24人。技师、高级技师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3.21%增加到5.19%,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占主体工种技能员工的比例从20.18%增加到39.22%,为公司优质、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技师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改进建议

技师创新工作室是技能人员进行技改技革的平台,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促进这支队伍中骨干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力推手。虽然积累了部分经验,但是在工作室运行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一是在工作室成立后,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室带头人的许多工作量,有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上的冲突,如何处理带头人在自己岗位上的本职工作与负责开展工作室各项工作与活动的关系,有待根据不同的情况逐步予以协调解决。二是工作室工作涉及面比较广,诸如涉及生产技术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因此,工作室必须依靠多方支持和参与,才能又好又快的发展。应提高基层单位对工作室重要性的认识。三是不断建立工作室评估奖惩制度,应做到评估科学,奖惩分明。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劳模;创新;工作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奏响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作为企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式。开展创建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是实现创新的重要载体,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提高了职工思想认识,涌现出一批创新成果,激发了职工劳动创造热情,有效提升了职工综合素质,推动了职工岗位学习、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岗位奉献,助推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工作室逐渐成为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人才的孵化器、全员的方向标。

那么,如何做好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呢?笔者认为,要做到“1234”,即“围绕一个中心,抓住两个关键,注重创建三性,把握四个坚持”。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生产经营为中心

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党委领导下,工会牵头组织搭建的创新平台,必须牢牢把握和落实好这一要求,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开展活动,把它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开展创建活动,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才不会跑偏,才有生命力,才能长远发展。

二、抓住两个关键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劳模精神,需要劳模及专业技术领军人物辐射引领作用。弘扬劳模精神和发挥劳模辐射引领作用是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根本要求,企业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创建过程中要始终注重紧紧抓住这两个关键。

(一)弘扬劳模精神。树劳模典型,立职工标杆。弘扬新时代知识型、创新型劳模精神是创新工作室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通过事迹宣传、专题报道、组织学习等方式广泛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优秀品质;通过创新工作室的团队学习、创新攻关、成果分享推广等活动,让广大职工近距离感受到劳模身上敬业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倡导和形成学习劳模和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二)发挥劳模(专业技术领军人物)辐射引领作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创新工作室为劳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提供了舞台,劳模(专业技术领军人物)负责组织确定工作室科研攻关项目,以投标、揭榜等方式确定项目负责人,负责指导项目完成,带领岗位职工创新创效,充分发挥了他们专业技术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扩大劳模的“名人效应”,激励和带动全体职工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敢创新、我能创新、我会创新”成为每个职工的共识,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注重创建“三性”,即:群众性、系统性、实效性

(一)群众性。注重群众性是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基本工作方法,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工作室的工作才不会脱离实际,才有基础,也才能紧紧围绕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在实践中,注重职工合理化建议的收集,注重吸纳职工参与团队学习和项目攻关,注重向职工进行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工作室不再是孤军,背后有广大职工支持。

(二)系统性。注重系统性是“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基本创建思路,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工作室的创建与本单位的生产管理、技术革新、队伍建设等实际相融合,避免了“两张皮”、得不到支撑的现象,注重引导工作室的创建工作统筹、建立长效机制创造好创新条件与氛围,预防了“成为拐子,走不远”问题。

(三)实效性。注重实效性是“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活动的根本工作要求,所有的创新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中心这一目的,使之成为对企业发展有所作为的一项活动,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必须注重创新工作室创新活动破解技术难题、推动降本增效、培养新型职工的三个实效性,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发展工作室。1、与搞好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紧贴生产中的难点,开展群众性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研发活动,有效解决生产中的技术壁垒,推动技术进步。2、与“运营改进、成本削减”紧密结合,通过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生产和设备成本,努力推动降本增效取得实效。3、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发挥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在团队培养、知识共享方面着力,努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职工。

(四)把握“四个坚持”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跨入新世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一时间,在全国各行各业企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和弘扬统一企业文化(即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要求,面对建立“五统一”企业文化形势任务,公司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何做好传播工程、落地工程和评价工程做出一些思考与探索。经过两年来的实践,建立企业文化载体现场职工书屋3个、流动职工书屋6个、图书角2个以及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其中,创建省总、全总职工书屋示范点各一个;创建省总、国网劳模创新工作室各一个。

【关键词】

企业文化;文化载体;探索

1 企业文化载体职工书屋过去与现在对比(公司机关职工书屋)(如表1)

2 科学优化企业文化载体,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2.1 结合工会职能任务,选定企业文化优秀载体

工会工作主要有劳动生产、民主管理、宣教文体、班组建设、自身建设等几方面重大工作,其中,最能够直接面向职工群众、最具有文化工作性质、最能展示先进文化特征且能常年持续开展活动的项目,无疑是职工书屋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我们选择把它们作为企业文化载体的主要原因。

2.2 结合工会资产优势,选取具有实力的企业文化载体

在公司工会评选企业文化载体之前,公司在职工文化建设中就初创了图书馆和技协办,虽然存在办公设施条件差、资金投入少等不利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占有一块得以发展的场地以及一大批劳模先进群体人员。通过不断充实完善,我们把他们打造成了职工书屋和劳模创新工作室文化阵地,并取得多项具有创新精神文化工作业绩。

2.3 结合受众文化和创新性选择企业文化先进载体

职工普遍接受过初中及以上国民素质教育,具有读写能力和走进图书室接受文化熏陶基本条件;其次职工兴趣爱好千差万别,没有哪一项活动载体能尽兴满足他们的要求,而职工书屋藏书上万,种类丰富,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职工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三,作为职工群众的先进代表劳模及其工作室,是以技术创新活动为支撑的活动项目,它的创造性能极大满足职工探索需求,创新性的理论产生最能代表新的文化,从而引领企业文化新方向。

3 着力创建形式多样的职工书屋、完善企业文化落地工程

3.1 结合企业组织体系,进行职工书屋布局选点,深入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工作

公司现有5个分公司、13个项目部,按照公司职工书屋三年规划全部覆盖总体要求,我们依据工会组织单位的设置,参照送电、变电、土建专业特色,计划每年建设5个职工书屋。2012年建成现场职工书屋3个、图书角1个、流动职工书屋2个、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2013年建成现场职工书屋2个、图书角2个、流动职工书屋1个。职工书屋阵地遍布省内外工地,基本满足了基层单位构建职工学习场所需要。

3.2 上下共建,完善设施,为职工建设良好的阅读学习环境

按照基层单位提供硬件设施,工会提供软件的原则,近两年我们选取了8家条件成熟的单位,建立了现场职工书屋和图书角,购置了书柜、阅读桌椅、空调扇、进行了墙体美化等工作,为职工提供了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

3.3 认真调研,精选良书,最大限度满足职工不同需求

发放订书问卷调查表,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形成采购指南,同时邀请基层兼职图书管理员一并到书店或图书城进行选购,并按配送比例安排人员、车辆将各类图书、音像等资料送到工地现场,满足了职工图书资料学习所需。

3.4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提高职工阅读兴趣

近两年来,我们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职工读书心得作文比评、职工赠购书(与书商合作,进厂销售)和假期职工子女阅读等活动。不同类型的读书活动,既调动了职工群众的读书积极性,又提高了职工群众文化修养水平,为企业潜移默化培养了人才队伍。

4 严格评价工程,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4.1 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职工书屋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实施者

工会领导高度重视,实施了坚强领导。除成立领导组外,将职工书屋、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纳入了工会年度全局性或重点工作计划中,有关责任部门按月度分解任务具体实施,并制定年度考核细则考评。实现工作有布置、有实施、有考核完整闭环管理。

4.2 依规行事,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书屋管理制度》、《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图书管理员工作职责》、《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书屋考核办法》、《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书屋阅读竞赛活动细则》、《国网山西送变电工程公司职工书屋图书配送制度》以及劳模创新工作室各项规章制度10余项,做到了职工书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管理依规行事、有据可查,且档案清晰、资料齐全、记录完整。

4.3 开展职工书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评选工作,跨入了行业排头兵

2011年—2012年,职工书屋、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建成后,取得阶段性成果,职工书屋遍及施工现场,职工读书上千人次;劳模工作室取得技术创新成果20余项,2项获得国家专利。2012年职工书屋被山西省总工会授予全省职工书屋示范点先进集体、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优秀职工书屋先进集体、2013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职工书屋示范先进集体;同期,岳宏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山西省总工会和国家电网公司授予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先进集体。创先争优评比活动,极大促进了企业职工书屋、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推进了企业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2012年是全面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开局之年。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2012年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将通过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培养共计96.9名的专业技术人才,分布于13个领域,即: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及现代服务业。

《计划》提出要具体做好六项工作:大力实施高级研修项目,探索推进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统筹实施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构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基础建设以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舆论宣传和信息沟通工作。

150个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虚席以待

近日,2012年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工作正式启动。今年全国将建设1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央财政对每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一次性补助资金10万元。根据人社部相关要求,无论是评选部级技能大师,还是建设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都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

技能大师是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工作,并且还应具备以下三项条件之一: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称号;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积极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取得有一定影响的发明创造,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绝技绝活,并在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工艺上作出较大贡献。

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旦建成,必须有相应的项目产出。首先,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定期开展活动;其次,建立完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度、办法,规范运作;第三,通过传、帮、带,使技艺技能得到传承,年均为企业或社会培养8个以上青年技术技能骨干;第四,将创新成果、绝技绝活、具有特色的生产操作法及时总结推广;第五,积极开展技术革新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湖南省安仁县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活动

2012年3月20日,是湖南省安仁县一年一度的民俗传统节日“赶分社”,数万城乡百姓云集县城交易中草药、土特产、农具,观看社戏、走亲访友。街道广场,人流如潮。利用这一机会,安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该县县城八一广场设立服务窗口,开展“春分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活动。活动当天,工作人员向过往人群发放《务工指南》《劳动维权》《社保问答》《人事》等宣传资料二万多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16人次,受到百姓热烈欢迎。(通讯员/陈尚平 摄影/傅岳平)

广东: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

近日,广东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全面开展。这是广东省继2010年创新搭建了“百校千企”校企合作平台后,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有益探索和创新实践。在广东省全省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工作会议上,举行了校园对接产业园签约仪式,全省21个市人社局、82所技工院校与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计262家企业达成了1880项对接合作意向。合作对接项目主要集中在优先配置技工院校毕业生、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开展“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开展产教研训对接合作、设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五个方面。

慈溪市64家企业赴粤高薪揽才

近日,浙江省慈溪市人社局组织64家企业远赴广东东莞,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广东省春季人才博览会和珠三角机械模具人才专场招聘会。

此次慈溪市在东莞设摊招聘,旨在更多地引进该市企业紧缺的各类中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机械模具类人才,以满足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在招聘会现场,慈溪市企业共推出1000余个招聘岗位,由于招聘高技能人才待遇较高,吸引了近万名求职者进入慈溪招聘专区。据统计,共有82人当场被慈溪企业录用,600余人次达成进一步洽谈意向。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

为劳模(技能大师)创建工作室,是一件创新型的工作,开始的时候并不被人们所接受。多数人会认为只有科学家、艺术家才拥有自己的工作室,要为劳模(技能大师)建立工作室还是头一回。为此,各创新工作室的领头人在思想上大至经历了心理接纳、工作展开与效率提高三个阶段。

工作室成立的初期,领头人从心理上并没有接纳和领会自己工作室的创建意义,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反倒觉得心里很忐忑,感觉压力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甚至还感到如果自己干不好,就会对不起领导的信任,对不起一起埋头工作、默默奉献的职工,对不起自己得到的这份荣誉。

随着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的推进,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的指导、鼓励和支持,各领头人对自己工作室的基本内容与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开始了对本工作室团队成员进行工作内容与心里认知方面的肯定,进而逐步进入了较之前更好工作的实践。

在领头人接纳并熟知了创新工作室的职能与职责,逐步进入了较之前更好工作的实践之后,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有了工作室之后,一改之前优秀人才难以集中、优势没能得以充分发挥等负面因素,让技术创新更加合理有效地运用到了日常工作中。通过工作室的平台,从公关课题立项,到组织实施及最后完成,让领头人都感到受益非浅,激情与信念都得以巨大的提升,在思想上增添了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劳模(技能大师)作用的发挥

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其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达成了创新与完成生产任务相结合的目标。创新工作室都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提出了年度要完成的攻关课题。领头人的脚踏实地,依托创新工作室团队的特有优势,充分发挥“学习在岗位、创新在岗位、奉献在岗位、成才在岗位”的新时期劳模精神,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其次,让劳模效应得到了进一步扩大。在任何一个企业与团体中,劳模总会给人以榜样的力量和带头作用。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使得优势力量从一个人发展到一个团队,如果说一个人的带动力量是有限的,那么以工作室为整体的创新工作室必将把劳模(技能大师)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呈现出辐射性极强的传播力,使更多的职工从仰望变成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从学习再变成实践,其引领作用越来越突显。

第三,激励与提升先进人物的创新意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涌现的劳模先进人物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忘我地努力奉献。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的进步,劳模们将遭遇新的要求与挑战,那就是如何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思想观念上创新,从工作技术方面创新。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见上到整个国家,下至每一个企业都需要不断创新,否则就没有发展,不会有进步。作为时代的先行者,劳模们的创新意识必将在大小环境的驱动下,在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特殊环境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得到发扬与壮大。

第四,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思路的创新,来自于不断实践与不断学习,也必将带来预期目标的实现。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立,将劳模(技能大师)个人的力量加以整合,使得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一群人的力量,一个人的智慧变成一群人的智慧,让能量成倍增长,必将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进程中,团队成员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优势,有效地为企业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思考

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是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劳模作用,提升全体职工参与积极性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它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如何以创建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契机,更为有效的发挥劳模效应,引领和带动全体职工投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是我们现阶段应该思考的课题。

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已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在目前企业中少数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带动和引领下,中国的企业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诞生,因为它不仅是劳模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发明创造的场所,也将成为培养爱岗敬业、技术精湛的职工队伍的课堂。为此,应充分发挥工作室团队优势,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名师带高徒”的范围,与职工的业务轮训、技能培训、思想教育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劳模在提升职工职业道德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和创新创优素质上的示范带头作用,培养广大职工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培养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学习创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技能;推动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总之,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有更多的(劳模)技能大师工作室诞生,就会让更多的拔尖人才展露才华,一批又一批勇于奉献、积极创新、不断进取的精品团队,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第二重型机械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员工专业素质;提升

作者简介:张黎明(1975-),男,浙江嵊州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党支部副书记,政工师;杜晗晗(1983-),男,江苏泗阳人,浙江绍兴电力局袍江供电分局综合管理部,经济师。(浙江绍兴312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37-02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是提高企业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强“三个建设”的继续和深化。随着同业对标工作的持续深化,同台竞争的力度越来越大。在浙江省电力公司员工队伍“四个通道”建设征程中,袍江供电分局以员工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为抓手,努力提高员工的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

一、袍江供电分局员工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袍江供电分局成立于2005年11月,共有职工138人,其人力资源具有明显的“三高”特点。

1.青年员工比例较高

分局成立时间较短,业务发展较快,对于人力资源需求一直较大。35周岁及以下的青年员工63人,占员工总数的46%。

2.员工学历水平较高

新进员工较多,而且新进员工的学历普遍偏高,均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使得分局高学历员工比例较高,共有3名研究生、58名本科生和36名大专生,占员工总数的70%。

3.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

年轻员工所占比重较大使得员工整体技能素质偏低,低技能人员比例较高。全体员工中,具备高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只有2名,中级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27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的有109人,初级及以下职称或技能素质人员比例高达79%。

员工素质“三高”特点说明:一方面,分局员工的技术技能经验相对缺乏,在坚强智能电网推进中,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员工专业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现有人员结构中以青年员工为主,青工成长成才诉求比较强烈,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接受能力强,专业素质提升空间较大。企业亟需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实践

1.搭建一个平台,发挥“发电机”作用

一个平台是指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分局遵循“软硬兼施、建管并举、人企共进”的建设思路,举全局、全员之力,突出技能、创新“双提升”,以抓目标量化、抓制度固化、抓组织强化、抓资源优化等四个方面搭建集约化平台,充分发挥其“发电机”作用,为员工专业素质提升注入动力。

(1)抓目标量化。工作室明确以“提高团队政治素质、文明素质和专业素质,改善知识结构,提升技能素质和创新水平,扩大成果转化,构筑人才高地,推动科学发展”为团队愿景,发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创新创效、共进共赢”的团队精神,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思想争先、工作率先、业绩领先”的行动理念,致力于打造“企业科学发展与员工素质提升”的互动共进平台,明确工作室创建目标和员工素质提升目标,使工作室成为聚精英、育人才、树品牌、创效率、促发展的新阵地。

(2)抓制度固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就是规章制度,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措施成功的重要保证。制订了《创新工作室管理细则》、《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制度》、《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组织机构》、《创新团队学习培训制度》等制度4项,针对青年员工制定了《促进青年职工岗位成才管理办法》,固化了在入厂教育后,必须进综产安装公司见习半年,考核通过后方能二次分配的制度性规定,明确了到岗后的5年内必须年年参加技术比武的规定。通过一系列制度建设,规范了工作室的正常工作流程、明确了管理办法,为搭建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平台夯实了基础。

(3)抓组织强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有两级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由党政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由专职管理人员、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在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创新工作室工作小组和相关职能机构具体管理,各类高技能人才和项目负责人具体实施的管理原则,推行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

(4)抓资源优化。为了保证工作室能够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保证技能和创新的指导水平,优化配置内部优质资源。1)软件方面,配有一支强大的顾问指导和工作室成员队伍。顾问指导主要由分局的省公司劳模、国网技术学院兼职培训师、国家职业技能抄核收鉴定员、省公司内训师、部门级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组成。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在企业各岗位尽职履责、取得突出业绩并得到群众公认的各类先进典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比武能手、科技项目负责人等组成。2)硬件方面,企业为工作室单独设置了专用科研室和一个操作训练室。科研室由学习研讨区、成果展示区、研发实验区组成,配备办公桌、电脑等设备;操作训练室有一般操作训练、技能培训等各类必备器材,为开展技术切磋、项目探讨、经验交流、实训操作等提供了条件。

2.推进“两提”建设,发挥“三个”作用

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积极推动“两提”建设,即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建设和提升员工创新水平建设。技能提高主要是指员工固本强基,掌握工作所必须的各项技能,创新提升是指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创新。

(1)开展技能培训,做夯实技能基础的“孵化器”。首先对员工进行本专业的技能需求重点测评,对员工现有能力水平进行全面摸底,并建立了完备的技能基础档案,根据各员工的技能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

创新工作室的培训主要分为:顾问指导培训、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外聘专家培训。对顾问指导和工作室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业务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显性化,明确他们的主要培训方向,让专家顾问各有侧重,特点更突出。顾问指导和高技能人才根据员工技能需求分析,制定详细的授课计划。规定内训师一季一次、一年四次的培训量,注重培训的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适时调整培训计划,加强培训质量管控和考核。为了保证培训的广度和深度,工作室也有针对性地聘请外部专家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方面的难点问题。授课培训注重灵活性、针对性、有效性,在培训中,积极做好培训结果的记录工作,做好与员工的沟通和反馈工作,并根据培训掌握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采用“以点带面”的培训与交流方法,将培训与生产、培训与交流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定期组织开设专业技能培训、专题讲座,成为夯实员工业务技能基础的“孵化器”。

(2)开展技术比武,做激发技能素质的“催化剂”。一方面,创新工作室紧密围绕企业总体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和培训工作计划,在员工中积极推行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特别针对青年员工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提高青年职工的技能素质,共有45名青年员工得到了锻炼。同时运用好比武结果,实现全面量化分析评估比武水平,建立评价、激励、考核、改进机制。另一方面,对于上级部门组织的竞赛、比武活动,工作室积极做好参赛选手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让每位员工都有技能提升空间,激发员工提高技能素质,培养技术业务尖子。

通过技能比武,既检验了培训工作成果,督促员工自我约束,提升培训效果,也让员工看到与别人的差距和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了员工学技能、比技能的热情,成为促进员工积极主动提高技能素质的“催化剂”。

(3)推进项目研发,做提升创新水平的“推进器”。把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和员工科技创新的首要平台,予以重点培育和支持,结合生产、经营、科研创新的实际要求,确定创新项目,并进行明确和要求,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并作为首要任务来完成。

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实行科技项目自主化、专业化的原则,即各部门、班组自己提出问题、调查了解情况、分析现状、研究方案、制定措施、动手实施、申报立项。科技项目的选题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立足于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及薄弱环节。通过自主化、专业化立项,培养项目团队自主思考能力,分析动手能力、提高员工科技项目立项水平。每个科技项目在完成本身研究工作的同时,持续吸纳新人,通过传、帮、带锻炼培养新人。

科技项目实施期间,各个项目负责人需要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包括所做的主要工作、开展的创新活动、项目进展情况、取得的创新成果、工作经验等内容。在此期间,创新工作室每年至少召开两次科技项目工作交流会,以促进创新工作室横向交流和经验共享,拓宽项目参与人员的视野和思路,促进其科技创新综合素质的提高。

科技项目完成后,对创新工作室成员和项目负责人的绩效情况、创新成果进行评估。对于那些优秀科技项目,一方面积极推广运用到生产经营实践中,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创新成果会,公开表扬,充分调动员工投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方位、多角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提升创新水平中的“推进器”作用。2011年工作室科技项目立项4个,其中2项已通过上级验收。

三、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实施效果

1.全员化学习创新氛围日趋浓厚

以提高技能素质和提升创新水平为重点,以顾问指导、各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课题项目负责人为带头人,聚全局之力,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了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科技项目研究与应用等活动,在企业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员工踊跃报名参加工作室开展的各项培训,根据员工学习需求,工作室共开展了12项顾问指导培训、29项高技能人才培训、11项外聘专家培训,1200余人次参与。借助高技能人才工作室这个学习平台,广大员工通过一线锻炼、岗位互助、师徒结对、函授教育等方式充电学习,新进青年员工组成青工技能学堂共同成才。

工作室立项4个科技项目,其中2项被立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群众性科技创新项目,农电扁平化管理被列为国家电网公司管理咨询项目计划、浙江省电力公司2011年重点调研课题,并有3名职工的科研论文被核心期刊录用。

2.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初步建立

在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强化组织机构保障,健全工作室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两级组织体系,确保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顺利开展。先后健全了制度体系、运作流程、评价标准、改进机制。对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的开展时间、次数、质量、考核、奖惩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对科技项目的立项、研发、报验、验收、成果评审、成果交流与推广等方面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有效指导、规范了具体工作的实施,形成了组织、制度、实施、场所四位一体、协调运作的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常态工作体系。

3.专业化技能素质与创新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发挥创新工作室平台优势,开展技能培训和技术比武,将规范操作与把握技巧结合,强化本岗位技能与学区其他技能的结合,推进员工技能鉴定、技术比武与考前辅导培训、考后分析相结合,员工在安全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有效提高了员工技能素质。

在引导和激励分局青年职工岗位成才方面,开展青年职工技能比武暨“三位一体”竞赛活动,分专业从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两部分考核,将比赛结果与年度个人评先直接挂钩,与参赛选手所在班组的平均分与年度集体评先直接挂钩,有效地提高了青年职工理论知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为目标,促进生产营销管理等部门积极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实践,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提供技术咨询和解决方案,提升了员工创新素质和企业创新水平。

创新工作室成员在省公司调度自动化专业“业务培训、技能比武、岗位建功”竞赛中获得先进个人三等奖。研发的绝缘均压罩的原料配方及其生产工艺正在申请发明专利。在绍兴市电力局2011年科技进步奖评选中,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项目,2项获得三等奖,1项获得优秀奖。创新工作室成员参与的供电服务品质测评系统建设与应用项目,被评为“浙江省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三等奖”。

四、专业素质提升平台建设的两点思考

1.有机缓解“工学矛盾”是关键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各种培训、比武和科技项目的开展,使得员工学习时间增多了,相应的工作时间变少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学矛盾”。

在工作室平台的建设中,主要通过效率换时间的方法缓解“工学矛盾”。将培训、比武、科技项目研究和工作在实践的基础上内在统一起来,紧密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营销服务、经营管理、科技信息等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技术培训、技能比武、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革新等活动,以学习成果直接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工作实践检验学习成果,从而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和学习工作“两促进”。

2.有序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进步”是核心

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可分为两级,其中生理、安全和归属是一般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即可满足;尊重和自我实现属于高级需求,只有内部因素才能满足。根据企业实际分析,目前员工一般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如何激发员工实现高级需求,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技能大师;技能人才培养;企业管理

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十二五”高技能人才(专项)规划》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公司高技能人才在带教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创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结合公司目前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研究。

一、主要研究目标

在公司创建适合公司实际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探索研究工作室的运作方式、工作方式、各项制度等,创建以项目攻关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自主开展系列技术研究、交流、培训等,加速公司优秀技术人员的成长。

1.带团队:通过三年为周期的培养计划的实施,有效推动培养对象的专业成长,力求在一个工作周期内使工作室成员经验技术的成长,课堂教学上出精品,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以引领本工种团队的共同发展。

2.抓项目: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瞄准新课题项目的实施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改革,探寻技术革新的新思路、新方法并确定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研究(科研项目),并以此为研究方向,在实践探索中解决难题,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3.做展示:每个工种的工作室负责人,每年组织成员开展一次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现场指导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播本工种工作室内先进的培训理念和经验方法,各工作室内互相借鉴,有助其他工作室吸取经验更好的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工作室的带头、示范、辐射作用,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4.出成果:工作室成果以科研项目成果奖项、项目攻关成果、课件、论文、课题报告、专著等形式向外输出。

二、研究创新成果

(一)探索人才的培养

1.通过选拔各部门生产骨干,组成10人工作小组,其中,按照人才培养需要设置年龄段及技术等级要求,在小组负责人的带领下进行各项工作。

2.工作室成员通过参加工作室制度的工作计划,参加项目攻关、技术交流等活动,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加速工作室人才培养,形成人才培养机制。

3.在促进工作室内小组成员技能提升的同时,加强青年成员的学历提升。

4.课题研究的具体方式方法:课题来源主要借助生产部门或针对某一工艺进行的技术革新。工作室成员要积极参加工作室的科研课题,做好课题的计划与研究过程的记录、整理、反思、总结、交流等。小组负责人要深入到工作室成员的实际生产中,定期听取工作室成员的反馈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纠正;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探索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考核机制

为了督促技能大师工作室各小组成员更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须结合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工作特点,制定工作室成员的考核机制,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年度考核。

1.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不予担任工作室小组负责人。考核内容:主要从工作室任务实际完成情况;传、帮、带情况;学习制度;技能辅导;撰写报告;技术绝活、竞赛及获奖等方面考评。

2.工作室成员主要由其小组负责人进行考核。主要从工作态度、创新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论学习等方面进行考核,每年度进行一次自我小结,考核不合格者调整出工作室。

三、总结

1.成果辐射。工作室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现场指导、专题研究、课题研究等形式对成员进行培养。以科研成果、项目攻关、论文、讲座等形式展现相关工作过程、工作策略及工作成果,形成名优群体效应,实现资源共享。

2.师徒帮带。有效培养青年技术人才技能后劲,发挥工作室负责人的导师作用,并与工作组成员实施带教,制定具体进步计划,安排培训过程,使其工作组成员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等级稳步提高。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

包头供电局调度处闫志刚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7月,由1个专家小组和5个创新小组组成,共26名成员。其中:劳模4人、专家1人、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技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师和高级工5人。主要围绕调度处中心工作对安全生产、电网管理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闫志刚,1974年出生,高级工程师,现任调度处二级工程师兼技术员。1997年内蒙古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学及信息系统专业毕业后到包头供电局参加工作,长期从事电力自动化专业的生产运行和管理工作,熟悉电力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理论,了解电力自动化设备、系统的技术性能、运行状态和原理。

2010年荣获“包头市五一劳动奖章”;参加内蒙古电力公司第十届员工专业技能大赛自动化专业个人第一名;被评为内蒙古电力公司2009-2010年度“十佳”爱岗敬业职工;并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项课题成果获部级荣誉,11项课题成果获内蒙级荣誉。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以“集聚团队智慧,激发职工活力,实践出真知,创新促发展”为理念,围绕降本增效、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方法,解决调度处和包头供电局的技术发展瓶颈,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调度处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调度处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下设5个创新小组:调度专业创新小组、方式专业创新小组、保护专业创新小组、综自专业创新小组、自动化专业创新小组。

项目及成果

在创建过程中,重点针对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完成了《在线电量采集及线损管理系统应用》、《综合自动化系统多系统仿真平台的搭建》、《地区故障信息系统的建立试验》和《配网自动化演示模型的构建》4项科技课题,开展了《综合自动化系统电压合格率统计分析功能的研发》、《模拟遥控试验开关的研究与应用》2项五小活动和《加强风电理论和管理理论的研究,提升地区电网风电管理水平》、《完善调控一体化支撑功能,提高调控一体化运行水平》2项QC活动。

闫志刚创新工作室组建之后,结合调度处工作实际,确定了攻关课题和任务目标,并制定了从学习培训、名师带徒、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实施方案,帮助工作室顺利运转及快速成长,带领各科室职工提升整体业务素质,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岗位能手。

张彦斌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成立于1994年,承担着内蒙电网500kV主网架变电设备的检修、维护及校验工作。修试管理处于2011年6月成立了由劳动模范、华北及内蒙电力技术院专家、专业技术带头人及生产骨干组成的张彦斌创新工作室,为广大员工搭建平台,提供展示机会。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张彦斌,1972年出生,现任内蒙古超高压供电局修试管理处处长,继电保护专业技师,主要从事500kV变电站变电设备检修校验、日常维护、大小修及技术改造等管理工作。曾获得2007年华北电力公司青年优秀工程师;2007年内蒙古电力公司劳动模范;2011年超高压供电局首届劳动模范;2009年被华北电力技术院评为生产技能一级专家;2012年被内蒙古电力技术院评为电力工程技术专家。

2004年QC成果《永圣域断路器三相不一致保护分析》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创新工程活动重大成果奖;2010年《提高500kV主变风冷全停保护正确发信率》取得了内蒙古电力公司QC成果一等奖及中国水电质协优秀QC;2009年参与《远程视频检修指导系统开发及应用》科学项目获得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1年主持的《电力系统故障远传及专家诊断分析系统》科学项目申报内蒙古电力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工作室目标

主要工作定位在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和工作方法,围绕超高压供电局安全生产、技术改造、五小活动等开展工作,从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学习交流等入手,结合变电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为超高压供电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

项目及成果

重点研究项目有“智能化标准作业管理系统”在工业手持机、标准化作业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办公网络,实现生产现场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现场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科学化;“继电保护装置信息智能管理系统”提高了继电保护基础信息统计的准确率,避免因为统计错误造成的版本错误或定检超期;“远程视频防误操作检修支持专家指挥系统”通过视频诊断故障或缺陷原因的功能,确定解决方案后指导运维或检修人员开展现场检修工作。促进了“运检一体化”工作推进速度,通过科技手段缩短了维护半径,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工作效率。

共计开展“UPS不间断电源可靠运行方式分析”、“顶针式末屏结构改造”、“220kV GW16-252D型隔离开关改造”等40余项创新项目,其中获得公司级局级各项奖励20余项。全面提高了检修管理处设备综合治理水平,为安全生产工作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

通过创新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创新工作室开花结果,成为了激发职工创新创优的“发动机”、弘扬劳模精神的“宣传台”、促进职工成长进步的“加油站”。

卫志刚创新工作室

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金属所长期承担着蒙西电网内电网和电厂金属技术的科研、监督和检验等工作。2012年初,金属所依托自身重点试验室建设,挑选所内技术骨干人员,按照创建活动文件的各项要求,全面创建“卫志刚创新工作室”,设置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及4个创新小组。成员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14人,高级职称12人。

工作室领军人简介

卫志刚,1965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内蒙古电力技术院电力工程专家,内蒙古电机工程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力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委员会委员,电力工业焊接学组华北分组理事,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综合试验中心主任。

1994年至2004年期间,卫志刚先后获内蒙古电力公司“优秀青年岗位能手”、“优秀青年工程师”、“青年技术革新能手”荣誉称号;2008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优秀党员”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公司“先进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特殊贡献个人”称号。近年来,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电力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十余篇,参与编写电力行业标准两部。近年来,工作室共完成科技项目20余项,获各类奖项近20次,50余篇。近年来,创新工作室所在的金属所为发供电企业发现并处理重要设备缺陷近两万余处。

工作室目标

创新工作室主要任务是科研开发、技术推广、技术交流、人才培养。围绕内蒙古电力发展,着力解决电网运行及电源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紧跟电力发展前沿,深入开展课题研究,重点培养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内蒙古电力公司可持续发展、电网安全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项目及成果

创新工作室重点研究项目《高压输电架空线路微风振动分析》,研究内容包括输电线路导地线所处地形、气象环境分析,输电线路微风振动现场测量分析研究,防振装置选择,设计与安装位置分析研究,防振效果评估试验方法研究,防振效果评估现场测量评价体系研究等。

参与国家能源局“风力发电场金属技术监督规程”编制。很多风电场在设备方面的检修维护力量薄弱,造成叶片脱离、螺栓断裂、塔筒倒塌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制定此规程对规范风电设备的检修维护极为重要。

开展“铁塔用角钢使用性能影响因素及断裂机理研究”。该项目为蒙西电网基建和运行单位提供铁塔用角钢的验收和在役检查技术规范,以具体、全面、有效地指导铁塔角钢的质量验收和长期运行铁塔的质量监测,减少倒塔事故的发生。

开展“火电厂带缺陷压力容器安全评定系统研究”。通过使用该系统对内蒙古国电能源准大发电厂#1机除氧器焊缝长260mm夹渣缺陷进行安全评定,避免了返修处理。

创新工作室全面带动了金属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升了金属所全体员工的责任与创新意识。

链接

内蒙古电力公司为实现“建设一流省级电网,建设大型送端电网,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现代企业战略目标,更好地发挥职工队伍的主力军作用,调动广大职工投身经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广大职工加快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在所属各单位开展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该公司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旨在以这一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创新争优的积极性,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目前,职工创新工作室是以在技术技能、发明创造、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专长,有一定理论水平、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劳动模范、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领军人物为负责人,围绕本单位、本专业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专家团队组成,一般由7—20名技术技能人才组成。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和工作方法,带动行业或专业技术技能素质水平的提高,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的技术发展瓶颈,围绕降低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技能培训、管理创新、科学研究、学习交流等活动,结合各专业实际,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影响和带动广大职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为此,该公司专门制定出台了多项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名师带徒”制度,具有精湛技艺的职工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与具有一定等级的工人签订了师带徒合同,建立了培训目标。通过师带徒,提高现有技术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实际技能,为打造专业技术领军人物奠定基础。

各创新工作室按照工作室制定的管理制度、活动研究计划、科研创新项目、工作目标等,围绕企业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建设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发明创造、管理创新、专题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QC活动等,每年按照工作计划至少完成1-2项创新成果,同时带动职工参与创新活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为职工发明新技术、创新工作方法、培养高技术人才搭建了一个崭新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不仅为企业培养选拔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而且通过科研创新、项目攻关、名师带徒、技能培训、技术交流等形式,还能为企业生产经营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工作室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一、学习与研究并重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是老师们最头疼的课程,因为无论你怎么想方设法,怎么费尽口舌,总是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学生们总是怕拿起笔写作,怕写不好,怕无话可说,总是不乐于写作。写作成了孩子们(尤其是农村孩子们)心中最不愿做的事。针对这一情况,本学期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教学研讨就主要围绕新课标作文教学以及“写读结合”阅读课研讨来进行。在五次主题教学活动中,每一位工作室的献课教师都紧紧围绕研讨的主题,运用多种方法为大家展现了一堂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研讨课。

在研讨活动中,我校学员通过与名师面对面交流探讨的方式,在交流与讨论中释疑解惑,总结出了更多的教学经验。活动过后,活动组的各位成员及学员又根据学习情况,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得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整合,及时形成与实际学情相适应的教学思路,然后在各自任教的班级进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位成员不仅善于学习他人之法,更注重总结自己的经验,所以我们的每一个学员在校本研讨课上,总能让其他老师有新的收获。

另外,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和学员虽然本身都是学校的骨干老师,但是学习却比较自觉。为了帮助自己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大家还积极地阅读县名师工作室配发的《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设计》及《云南教育》等刊物。这不仅强化了学员员们的学习意识,更使他们在理论层面有更多的积淀。所以说,我们的异龙名师活动组现在正在朝着学习型、研究性的方向发展。

二、主要成绩

学校的研讨课让工作室学员员之间的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次在进行研讨课时,成员们总要经历了紧张的备课、准备教具、试教、点评等多个环节的研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家协调分工,将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到个人;遇到同课异构时,每人都积极贡献自己的想法;课后点评,每个人都真心实意的为授课教师指点迷津…… 融洽的氛围让大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到求实的精神,在倾心的交往中学到道德的伟岸,在智慧的碰撞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而学员们的教学水平在集聚集体智慧后,更是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县名师工作室实施“小学中高段语文‘写读结合’实践研究”课题期间,我们名师活动小组的学员主动承担起了课题实验班的教学任务。大家积极的按计划为课题组进行了习作素材呈现课、主题阅读分享课、趣味活动“写读”课、师生共读经典课等实验课程的指导与实践。为课题的研究搜集了的许多宝贵的信息和资料。

三、存在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名师活动小组的工作仍有亟需进一步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活动时间相对紧张,有些具体计划有时不能按期进行,导致部分工作不能全面实施;工作室成员自身水平、研究能力存在差异,对整体工作有所影响;如何引导区域学科发展方向,并有效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有待加强。

四、努力方向

为了更好地开展名师工作室以后的各项工作,我们将朝以下方面努力:

1、加强工作计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同时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与时间,增进与学校领导的沟通,寻求学校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妥善处理工学矛盾。

2、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培训实效。活动组要充分借鉴他人的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式,搭建锻炼平台,创造磨砺机会,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有效引领、传带,帮助成员内化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进一步提高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性。

上一篇:文明村创建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社区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