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21:38:58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构建;路径

一、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背景分析

“看病难,看病贵”是当今最受关注,也是最棘手、最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牵涉多个领域,构成因素纠葛复杂。虽然对其改革路向众说纷纭,但一致的观点认为,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开看病贵难题的第一把钥匙。

经过长期的探索,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已从城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及退休人员逐步扩展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截至200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7983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人数为3131万人①。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在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和职工的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制度框架及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截至2007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2448个,占全国总县(市、区)的85.53%,参加合作医疗人口7.3亿,占全国农业人口的85.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220亿元,累计受益2.6亿人次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避免了“小病扛,大病拖”现象的发生,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稳定、保障广大农民权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已经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顺利实施。但是也应该看到,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城镇其他非从业居民尚未被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随着社会转型的日益加快、疾病风险的困扰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带来的分配不均等,广大城镇居民对医疗保障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专门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7]20号),就开展试点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主要政策及组织实施办法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城镇人口5.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44.9%,其中就业人口2.94亿,非就业人口3亿。城镇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2.21亿人(其中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4068万人),占全体城镇人口的37%,比上年增加6319万人①。尽管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许多城镇居民仍然徘徊在医疗保障体制之外。因此,构建健全完善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在实践中推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了当前的应势之需,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实现全民医保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欢迎。但也应该看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毕竟还处于试点时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加以完善。

1.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为一项惠民工程,许多群众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都持欢迎的态度,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许多试点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居民依然徘徊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许多已经参保的居民对城镇居民医保的真正内涵和一些具体细节也缺乏了解。部分群众对报销补偿费用期望过高,对设立的起付线不了解,对医疗费分段计算补助也不熟悉,尤其是对报销程序还不是完全清楚。这就有待于各试点地区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使广大群众在真正了解、熟悉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踊跃地支持和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工作。

2.统筹层次低,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局部试点地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统筹层次一般为县、市级统筹。统筹层次低,不仅不利于进一步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调剂和发挥更大的互助共济作用。从保障水平来看,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许多试点地区还是以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支出为主,最高报销上限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各试点地区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城镇居民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在化解住院和门诊大病风险的同时,要逐步试行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探索统筹解决城镇居民门诊费用问题的办法。

3.监督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健全

从试点地区的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支出管理方面,个别定点医疗机构仍有开大处方、开用药目录之外的药和不合理的大型检查等情况,导致部分群众获得的补偿金额降低,也导致了参保居民对医保制度的误解和不信任。个别定点医疗机构把门诊病人转化为住院病人,诱导病人过度消费医疗资源,造成参保居民住院费用增长。有的医院审查不严,个别患者冒名顶替套取资金,严重侵害了参保居民的权益。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给付方面,也没有建立包括基金运行分析制度、运行情况通报制度和常规基金运行监督检查制度在内的基金的收支监测预测预警系统,还没有形成包括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制度监督、行政监督、业务监督、审计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在内的内外部双重监督体制[1]。

4.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近年来,各地医疗保障服务体系无论是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这与广大城镇居民的医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许多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医疗人员的业务素质还颇有微词;就医环境需要改善,尤其是城镇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还很薄弱,亟待加强。

当然,这些措施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要加进一步努力打造健全的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省心、放心、舒心的服务。

三、新时期健全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路径选择

被誉为“国民保健服务之父”的贝弗里奇曾经说过:病人因没钱而拒绝医疗,这是任何文明社会都不相容的。保障每一个公民病有所医,享受基本的医疗保障是每一个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总体来看,我国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以民为本,因地制宜,多方努力,在实践当中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1.加快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立法工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完备的法律框架

近年来,尽管我国城镇居民的医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但毕竟还处于试点阶段,许多措施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社会保障法是关系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制度,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就没有健全、完善和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新型配套的政策和实施办法,规定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法定地位,并将之严格纳入到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明确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未来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

作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设计上必须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做到“基金筹集多渠道、费用缴纳低水平、待遇保障多样化、保险服务便捷化”。

(1)形成合理的筹集机制

首先要完善筹集机制。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应坚持“低缴费、广覆盖”的原则,在缴费能力与医疗待遇之间找到个平衡点。在实践当中,一方面应加大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宣传的力度,提高广大居民参保缴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稳定的配套资金保障体制,将各级配套补助资金固定下来,为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提供财政支持。同时,中央、省级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城镇居民的财政补助力度,以实际行动促进和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次要积极拓宽筹集渠道。在将政府财政拨款和救助以及城镇居民缴费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的同时,应不断在实践中拓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积极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不断充实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基金。

(2)健全管理体制

应建立健全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严谨长效的管理方法、便捷有序的管理流程和先进高效的管理网络,构成科学简约、调控灵敏的医疗保障管理体系,以实现保障到位、基金平衡、调控灵敏、服务周到的管理目标。在组织管理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我国广大县级城市可以借鉴河南舞钢市的管理模式,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管理资源,借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现实性的制度体系进行监督和管理。较大的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地区,应该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专门的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对制度运行的社会监督。在基金管理方面,要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统一管理,单独列账。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等有关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探索建立健全基金的风险防范和调剂机制,确保基金安全[2]。

(3)规范运行机制

首先要合理确定参保范围,明确保障重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参保范围主要是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围中的广大城镇居民。在保障的重点方面,由于我国当前生产力整体上还不够发达,且经济发展呈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所以应因地制宜,确定不同层次和级别的保障标准。其次要科学制定费用支付标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确定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确保支付待遇与缴费水平相适应,做到合理控制医疗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行。再次,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医疗保障评价系统。针对医疗保障的运行特点确定一套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对参保情况、基金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医疗机构的服务、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等进行深度研究和评价,以便为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指明方向。

3.健全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服务体系要按照管理社会化、服务人性化的原则,建立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简捷方便的医疗保障服务网络[3]。积极发挥社区医疗保障制度平台的作用,依托社区平台,建立医保机构同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制度,为广大居民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要加快社区医疗体制的创新,形成社区医疗服务、专业医疗服务和综合性医疗服务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网络[4]。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调整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结构、功能、布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4.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要想健康发展,在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政策的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医疗卫生、药品流动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同时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今后我国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医疗服务市场上,要把供需双方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增强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与数量进行事先判断的能力,提高其选择的主动性;通过建立医药专营制度,逐步实行医、药经营分离,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合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

5.建立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

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是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当中,要把对城镇特别困难人员的医疗救助作为促进城镇居民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合理结合起来。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要建立专项城镇居民医疗救助基金,交由当地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和使用,也可以通过成立基金会,由专门机构负责进行运营。通过此项基金,对符合医疗救助的对象进行适当救助,以使比较困难的城镇居民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在救助方式上,可采取缴费参保、减免医疗费用、建立社会福利医院及实行定额补助等办法解决。同时,要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救助管理办法[5]。总之,要把医疗救助计划与整个医疗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城镇困难居民群体因病返困、因病致穷,避免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振平.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p677~678.

[2]许勇胜.关于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安全管理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p35.

[3]郑秉文.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攻坚[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p79.

[4]张琪.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7(2):p77~80.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2篇

据《中国劳动保障报》报道历经3个月的推荐评选,由中国劳动保障报社主办,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协办的“2010年诺华杯中国医保十大新闻”目前在北京揭晓。《社会保险法》为医保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医保覆盖人数逾12.5亿人等代表2010年我国医保事业发展的亮点新闻入选。

2010年诺华杯中国医保十大新闻是:

一、《社会保险法》为医保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依据;

二、我国医保覆盖人数逾12.5亿人;

三、我国参保者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四、流动就业人员医保关系可转移接续;

五、我国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六、我国加快推进医疗费用即时结算;

七、参保者用上了新版医保药品目录;

八、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确定重点联系城市;

九、我国异地就医实时结算快速推进;

十、医保制度城乡统筹探索中前行。

昆明6县市区试点医保“三险合一”

据《昆明日报》报道“将在主城4区及安宁、呈贡新区试点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三项保险的‘三险合一’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险均等化”。谈及“十二五”社会保障,人大代表范光华说。

我国现有的医保制度有3个险种,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目前这3个险种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筹资标准、报销待遇都不相同。范光华说,“三险合一”将整合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3项分类保险,然后拉平报销支付额,变成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险平衡、均等化。昆明试点“三险合一”医保后,意味城乡居民享受相同的医疗保险待遇。

北京9家医院试点电子病历

据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报道从2011年1月4日起,北京市9家医院启动电子病历试点。未来5年内,该市居民将拥有自己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

据介绍,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诊断、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药物、出院情况等信息,都将统一汇集到总索引库,且根据患者健康状况实时更新,医院和医疗管理部门都能查询到。如有用户登录、访问患者电子病历,系统将自动生成、保存使用日志,医务人员对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病历进行修改时,系统将自动记录并保存修改内容、修改人、修改时间等。据了解,居民健康档案包括:姓名、性别等个人基本信息,血型、过敏史等健康基本信息,传染病、精神疾病等疾病信息,重大手术、治疗等诊疗记录。

张家界市5篇医疗保险学术论文获国家省市奖励

本刊综合在2010年中,张家界市有5篇医疗保险学术文章分别获国家省市奖励。其中《破产改制经营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情况调研报告》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金流向研究》两篇文章在2010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中心分别评为2008~2009年全国社保经办系统优秀调研报告论文。《张家界市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平衡运行背后的问题与风险》和《居民医保社区首诊转诊制度问卷调查报告》两篇文章在2010年2月被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分别评为“湖南省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研究会2009年度医疗保险学术论文征文活动”三等奖;《困难职工医疗保障情况调研分析》被中共张家界市委,张家界市人民政府评为张家界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据统计,张家界市自2000年1月推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几年以来,共撰写医疗保险学术论文30余篇。分别在《医疗保险》、《中国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中国医疗保险研究》、《社会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研究》等杂志刊物上发表。

北京出动300人严打利用社保卡骗取药品

据新华网报道日前北京市药监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动300多名执法人员,在北京市医院周边、互联网络上同时展开行动,采取网络监测、专项检查、市场巡查的形式,对非法收售药品及利用社保卡骗取药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严密防控。

北京市药监局副局长王福义说,北京市药监部门为净化网络药品环境,联合北京市通信管理部门,及时关闭非法收药网站。去年一年,北京市药监局监测到IP地址在北京市的非法涉药网站41个,并全部移交通信管理部门予以关闭;检测到IP地址为境外或外省的非法涉药网站205个,并全部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协调国家通信管理部门进行关闭。现已屏蔽非法收药链条150条,清理信息1530条,“收药”帖吧第一时间予以关闭。

18种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江苏医保

据《南京日报》报道日前从江苏省人社厅获悉,2011年起,脑瘫肢体综合训练、社区康复测查等18种医疗康复项目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需康复治疗的参保(合)人员持卡就诊实行即时报结。

该优惠适用对象包括: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且需医疗康复的参保(合)人员,需抢救性康复的0~6岁残疾儿童,需适配辅助器具的持证肢体、视力残疾人和0~6岁听力残疾儿童。纳入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项目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自付比例,定点康复机构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自付比例。

上海“第二医保”将大幅提高标准

据南海网报道为配合上海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而推出的工会医疗互助保障计划,从2011年1月1日起作出调整:保障范围有所扩大,如“特种重病保障计划”新增加保障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和严重Ⅲ度烧伤。给付力度大幅提高,如“意外伤害保障计划”的身亡给付金额从5000元/份提高到10000元/份。保障计划的份数有所增加,如“特种重病保障计划”和“女职工特种保障计划”最高可参保份数均提高到3份,最高给付额相应调整至30000元。

工会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已覆盖了上海60%的在职职工和95%的退休职工,有效会员达725万人次,累计为665万人次职工办理了住院、大病等疾病给付37亿元,被称为“第二医保”。

海南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力度药品加成将取消

据新华网报道从海南省卫生厅获悉,海南省2011年将进一步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着重加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药品加成将取消。

据悉,2010年,海南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海南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试行)(2010-2012年)》已起草工作完成,现已报省医改办;率先在全国推行以独立第三方社会专业化机构对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评鉴及医疗服务质量监管新模式;探索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开展临床路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等试点工作等。

“家庭医生式”服务2012年年底覆盖北京所有家庭

据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报道北京将推广

“家庭医生式”服务,2012年年底将覆盖北京全部有意愿接受此项服务的家庭。

“家庭医生式”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为核心,在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服务团队与服务家庭签订服务协议。为保证服务质量,一个“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最多签约家庭不超过600户。所有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居民都可以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没有户籍限制,可以免费获得健康咨询等服务。

成都启动专项整治医保基金骗取套取行为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今起到3月底,成都将开展专项整治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在此期间,成都市人社局将会同市卫生、医管、药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全市范围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开展违规、套取医疗保险基金违规行为进行检查整治。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及时追回基金;对套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的行为,将依法严处。

南昌:残疾人康复项目有望纳入医保范围

据《南昌日报》报道

日前从南昌市残联获悉,2011年起,江西省将投入3000万元为全省15万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将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同时江西省将为20000名贫困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救助,为20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为1000名肢体缺失者免费安装大、小腿假肢各500条等。

辽宁省两年内实现医保“一卡通”

据《沈阳晚报》报道两年内,辽宁省内其他城市居民来沈阳看病,带张医保卡就能结算……1月11日,辽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会。蒋斌副厅长表示,辽宁省2011年将全面启动省内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工作,在两年内完成异地就医结算平台的建设。

“截至2010年12月底,全省。5个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沈阳市已经基本实现了市级统筹。不久,全省范围内的异地就医结算会在几个市先做试点。沈阳肯定是试点城市之一。按照计划,一两年之内就应该能实现全省范围内的异地就医结算了。那个时候,省内其他城市居民如果来沈阳看病,只要经过了当地医保部门的批准核实,来到沈阳后一刷医保卡,就可以在沈阳就医了,报销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不停地垫支与跑腿了。”蒋斌说。

昆山城乡居民大病报销“不封顶”

据人民网报道2011年月1日出台的昆山医保新政规定,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一样,取消大病医疗保险20万元/年度封顶线。

昆山居民医疗保险政策调整内容包括:取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20万元的年度封顶线,参保人员超过20万元以上符合结付规定的医疗费用,继续由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报销95%;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规定,首次将因病情需要使用血制品及急救、抢救、特殊适应症用血的医疗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年度内第二次住院起付线标准为首次的50%,第三次及以上统一调整为200元。与此同时,居民医保筹资标准也作了相应调整,市级财政2010年补贴总额达到3450万元。

青岛提高城镇职工医保支付限额

据健康报网报道从2010年12月起,山东省青岛市城镇职工医保统筹金最高支付限额再增3万元,达到了15万元。这是青岛市自实行城镇职工医保以来作出的第5次调整。加上20万元的大额救助金,青岛职工参保人可享受每年最高35万元的报销标准。这是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目前披露的信息。

杭州医保元旦实现一卡通参保者就医可实时结算

据《健康报》报道从元旦开始,可以在杭州各城区的医院直接刷卡就医,不用自己先付费再回去报销了。据悉,从2011年元旦起。杭州市医保一卡通的范围为所有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包括城镇老年居民医疗保险、少儿医保、大学生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员。使741万人享有了便捷就医的实惠。

医保一卡通是杭州市“十一五”期间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项目之一。经过杭州市劳动保障局、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物价局等主要部门和市辖各县(市、区)紧密配合协作。于2010年11月底圆满完成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信息系统的改造。杭州市民服务中心从2010年12月24日开始,面向市辖萧山、余杭2区和淳安、桐庐、建德、临安、富阳5县(市)发放市民卡(社保卡),由此奠定了医保一卡通全面实施的基础。

广州新医改方案公布

据《羊城晚报》报道广州市政府日前公布了《广州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下称《方案》)及四项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围绕基层医疗、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三大项进行,希望通过医改方案分流大医院“人挤人”的看病难现象。

《方案》对市民健康规划十分详尽,除了医保、用药、扩大健康档案建档范围外,就连儿童“牙齿健康”问题也列入此政策。而亮点在于逐步实现“全民医保”到“全民参保”这一艰巨目标。

复合药纳入四川省基本医保药品目录

据《成都商报》报道目前从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在《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原有药物基础上,四川将把复合药纳入此目录,按乙类药品管理。有意愿的药品生产企业,可在2011年1月20目前提出申请。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明确,申请纳入《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复合药必须是由该目录内两个或两个以上西药品种组成的复合药,且其药品通用名称未列入《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复合药的剂型,应与列入《四川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的西药单品种剂型相同;复合药在四川省的中标价格不得高于其所组成药品中标价格之和。

山西医疗保障制度臻于完备

据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报道近日。从山西省人社厅传来消息,截至目前,山西全省已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公务员医疗补助以及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该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和完善的一系列政策,基本解决了各类人员参保的政策瓶颈问题。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解决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引发的公平问题,但是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将引发新的不公平问题。建议将底线公平理念引入“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强调政府的基本责任,在追求适度公平的前提下同步发展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叮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医疗保障全民医保公平

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之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公正是其存在的理念基础。然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长期呈现出的碎片式制度结构,却与公平性目标相距甚远。2007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总理指出:“目前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增加较快,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决定以解决城镇非从业居民的医疗保障为突破口,开始“全民医保”的建设进程。这不仅意味着医疗保障制度从局部人群享有扩展到全民覆盖,同时也必然引出一个现实性与理论性并俱的问题,即该用何种公平的理念指导这次医疗保障制度变革,如何用一种恰当的公平视角来均衡多种制度并存带来的各种差异。

1“全民医保”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医疗保障itl0度的公平性问题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公平性的质疑不绝于耳,该制度的主要症结表现为保障的覆盖面不足,大量人群游离于医疗保障制度之外,暴露出了保障制度“有或无”层面上的公平问题。2003年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城乡共有30%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是疾病或损伤,与此相呼应的是,79.1%的农村被调查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44.8%的城市被调查者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缺失的情况相当严重。

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是面向不同的人群阶段性地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受益人群由少到多的过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起步最早,从1994年的两江试点至2006年底,该制度覆盖人群达到近1.6亿,但是鉴于该制度目标人群的局限性,城镇大量无固定工作单位的非从业人员没有被纳入到制度中来,其中包括大量的老人、儿童、失业人员等弱势人群。虽然不少城市的政策文件中规定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自行参加该制度,但是缺乏单位参与筹资这一关键环节,加上“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必须同时加入”的限制,使得这些弱势人群凭借自己的能力想迈进制度的大门,显得格外困难。

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比,2003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截至2007年9月30日该制度已经覆盖了7.26亿农民。。该制度的目标人群较为明确,旨在覆盖所有的农村居民,然而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社会环境之下,原本应该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的部分目标人群成为了新的制度外人群,出现了医疗保障制度的真空地带。

2“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缓和了制度缺失带来的不公平

“全民医保”目标提出之际,正是我国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酝酿之时,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个结论性意见j。正是这份报告的公布,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卫生体制改革的激烈讨论。我国卫生体制改革走到了新的转折点,众多的医改思路也在此之际频频提出,其中建立“全民医保”的呼声逐渐成为主流声音。

“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是对医疗保障制度长期缺失作出的呼应。在该目标之下,2007年7月10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此后79个城市陆续开始了试点。这项制度旨在覆盖2亿多城镇非就业居民,成为弥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一个大缺口的重要制度。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可见,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已经确立了城乡这三种制度作为我国的主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三种制度同步发展,将成为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目标的具体路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医疗保障制度安排中消除了由于制度缺失带来的不公平,如果不考虑人口的流动和制度操作中的可及性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户籍状况或从业状况,与某种医疗保障制度建立起对应的联系。

3“全民医保”的内涵需要新的公平理念

什么是“全民医保”,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更像是一个新闻词汇而不是学术用语。从最早作为一种改革呼声,到现在引发的如火如荼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民医保”基本上被理解为“全体国民都享有医疗保险制度”,甚至有人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立直接等同于“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填补长期以来的制度空白固然是保证人人获得医疗保障的必要途径,但却并不是最终目标。事实上,“全民医保”目标有着更为丰富的制度内涵,并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新增了一项保险制度,而应当将其视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必然过程,其核心内容至少有两点,一是全面覆盖;二是同一受益标准J。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每个人都享有医疗保障制度,这只是“全民医保”第一阶段的目标,也是我国当前正在努力完成的工作;在每个人都获得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保证人们能够平等地从制度中受益,这应当成为“全民医保”目标下隐含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虽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刚刚开始试点,效果的显现仍需时日,但是从制度的设计来看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差异。以郑州市为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是缴费基数的10%,2006年郑州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861元,平均每位参保职工每年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约1886元,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50元,而郑州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定的筹资标准则为每人每年9O元或330元,其间差异,可见一斑。在医疗保险中,筹资的差异必然会带来保障水平上的差异,如浙江省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率大体为25%,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报销率大体为75%,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率平均在40%左右。

面对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的必然趋势和多种制度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有必要反思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指导理念。和西方福利国家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我国选择了利用多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如何均衡各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允许制度差异存在的情况下体现公平理念,是引人思考的一个深刻议题。

在改革的初期,我国并没有形成以全民为视角的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也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始终缺乏统一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J。这和最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不无关系,作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军,该制度当初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而被动发起的一项配套改革,并不能算是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这个界定中不难看出,当初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位的局限,使得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受到制度视角的局限,在对医疗保障制度公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人们往往选择某一种制度,用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研究的思路来分析该政策微观运行效果,此时的医疗保障制度被简单等同于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障的公平问题被简化为医疗保险政策运行的公平问题,因此过度强化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卫生筹资功能,而淡化了其社会保障本质,公平问题的视角显得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

“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将如何保障全体国民的医疗福利纳入到统一的政策视野,因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平理念用于制度体系的构建。

4“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底线公平理念

在“全民医保”的目标之中,一种新的公平理念~底线公平理念值得关注。社会保障的语境中,“底线”是指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的一条基准线,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发展中共同具有的部分,也是起码必备的部分,是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位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就是“底线公平”一。如果将其映射到医疗卫生领域,底线可以被理解为人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正如我国目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一种强调“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承诺对人们普遍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底线”与“基本”之间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对应,但是底线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最低层次”。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语境中,“底线”更应该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而言的,它是责任的“底线”,需要政府在其中承担基本责任。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都清晰地表达出了筹资的责任:即对这两种制度之下的每位参保人员,政府都给与基准水平上的补贴,而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那些更为弱势的人群(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可以在基准水平之上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

底线公平理念将差异与均等、公平与效率这些辩证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该理念并不片面强调毫无差异的人人均等,而是在承认绝对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追求基准水平上的公平。以公平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但是又通过提出“底线”概念来限定公平的程度,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平的理论,更应当被视为一种制度理论和政策理论j。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引入底线公平理念,意在于通过对医疗保障的责任进行层次上的划分,进而在保障的水平和内容上体现出“有差异性的公平”,为多种制度并存产生的客观差异寻找一个合理的边界。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经过多轮的修改,在广大民众的无限期盼中,国家新医改方案终于出台,并将大学生医保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本文就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以及目前正在推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作了阐述,并就目前该项政策的优缺点及改进措施作了简要的分析。

随着高等 教育 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招生规模显著扩大,到200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已达到2300万人,其中包括计划内招生、计划外招生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等。而同时,近年来大学生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原来的公费医疗及学生平安险远远不能满足 治疗 的需要。我们在网上或身边的生活中经常会发现许多贫困的大学生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发出求助,学校师生、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发起爱心捐助活动。大学生作为国家 发展 的栋梁,其健康状况、医疗保障状况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正是基于此,今年两会后,经过多轮修改的新医改方案出台,其中一个亮点就是将大学生纳入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

一、大学生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直至新医改方案出台之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并没有被纳入实质性的社会保障范畴,医疗保障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学生的医疗费用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

(一)公费医疗

根据劳动保障部的资料,目前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始建于1952年,从1953年起,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开始享受公费医疗。经费由国家财政按照计划内招生人数向高校拨发一定数额的包干医疗费用,医疗补贴标准从1994年至今都是60元/年。这部分医疗补贴只针对高校计划内的学生,计划外学生(二级学院、扩招及高职高专招收)、自费生以及委培生则不能享受此补贴。由此可见,这种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窄,非计划内招生的学生一旦得了大病,医疗费用都得自己承担,而这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计划外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部分学生的医疗保障也越来越成问题。同时,这种医疗保险制度只对基本的医疗费用进行补偿,如常见处方药品,小额的医疗支出,门诊医疗费用等,存在保障范同小、水平低的问题。有人形象地将高校医疗机构比喻为“慈善机构”,渴了给点水,饿了给点饭,无法给予学生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大学生的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二)学生平安险(学平险)

学生平安险是在校大学生可以购买的一种商业医疗保险。学平险包括死亡、残疾给付保险,住院医疗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对于大学生,患大病的风险越来越高,而原有的公费医疗保障并不能有效地化解这一风险,况且对于很大一部分非计划内的学生还不能享受公费医疗,所以,大学生购买商业健康险可以作为医疗保障的补充。但学平险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它是商业险而非社会保险,故要求学生在投保前身体必须是健康的,所以身患疾病的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的非健康学生是被排出在学平险之外的。其次,对于学平险,各个高校缴纳的保费一般是每年20~50元,保费低,但保障水平也低,最高赔偿额度一般在2-6万元之间,赔付能力有限,对于重大疾病更是杯水车薪。还有就是学生对学平险的具体条款并不是很清楚,在索赔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需要自行先垫付医药费,事后凭借费用发票、诊断证明及病历才能得到补偿,这也无异于“雨后送伞”,给贫困家庭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

(一)“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概述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全民医疗保障体系,鉴于大学生医疗保险存在的种种问题,经过长期的调研和研究,借着本次我国新医改方案出台的东风,2008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终于下发了《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被正式纳入全民医保的范畴。该《指导意见》主要提出了以下三点意见:

1.基本原则:坚持自愿原则;中央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试点地区制定具体办法,对参保学生实行属地管理。

2.主要政策:(1)参保范围。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校(以下统称高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2)保障方式。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按照属地原则通过参加学校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学生按照当地规定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鼓励大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按自愿原则,通过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等多种途径,提高医疗保障水平。(3)资金筹措。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按照当地中小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相应标准执行。个人缴费原则上由大学生本人和家庭负担,有条件的高校可对其缴费给予补助。大学生参保所需政府补助资金,按照高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负责安排。中央财政对地方所属高校学生按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办法给予补助。各地采取措施,对家庭 经济 困难大学生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及按规定应由其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通过医疗救助制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系和社会慈善捐助等多种途径给予资助,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医疗费用负担。

(二)“全民医保”下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实施概况

继《关于将大学生纳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颁发以来,各省市积极响应,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各项实施细则。在浙江,《在杭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9月1号起实施。具体措施为:9月1日起,在杭高校大学生(外国留学生除外)每年只需缴纳30元钱(学生个人每年缴纳30元,同级财政补贴90元),住院生大病的医疗费就能报销,报销比例在70%一80%,且没有设定最高支付限额,也就是说,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严重疾病,即便住院医药费花了l5万元或更多,统筹基金始终是他们的坚强依靠,费用至少能报销80%以上。这个办法的出台,意味着杭州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

北京和沈阳两地对大学生医保t作也发出了量化通知:北京地区将把北京市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 教育 的全日制非在职非本市户籍的大学生,纳入到北京市医疗保险制度当中,标准与京籍学生相同。沈阳地区规定2009年级大学新生要100%参保,2008年级以前的在校大学生参保率不能低于40%。参保标准为:每人每年筹资80元,其中政府补助40元,个人缴纳40元,医保基金对每位参保大学生的年最高支付限额为l0万元,且该地区的参保学生在放假和实习期间都能享受医保。

经济 相对滞后的西北一带如陕西,根据当地经济情况,规定大学生医保的缴费标准为每人每年不高于100元,其中,个人缴费不高于20元。且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连续参保缴费。毕业后就业的,应参加城镇职工医保。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年限,可与其就业后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年限合并 计算 。同时指出,大学生在假期、实习、休学期间,可选择居住地或实习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部分,由统筹基金给予报销。大学生在校期问异地就医和转诊 治疗 ,按照高校所在市(区)城镇居民医保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 总结

将大学生纳入社会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的举措是一种社会的进步。正如本文所述,在这之前,与大学生医疗保险有关的是国家公费医疗制度和商业险学平险的补充。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公费医疗使大学生在校期间得了小病得不到报销,得了大病时报销的比例却又很小,加之此项制度只能报销一些特定的药品以及特定的 医院 ,在形式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未能享受公费医疗。学平险又由于是一种商业险,有在投保资格及理赔标准和程序上的种种弊端,大学生因此从中受惠有限。随着鸡肋似的“公费医疗”转变为社会医保,大学生虽然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但是由此而来的方便好处却是实实在在的。首先,社会医保覆盖范同广,保障高。该项政策惠及所有大学生,且没有象商业医疗保险那样的投保资格的审查,这给已经患病的大学生带来了春天的雨露;同时支付限额较高,甚至有些城市未设定支付限额,这对患严重疾病(如白血病等)的学生来说,无疑是生命的延续。其次,保费较低,基本上都在学生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且确实有困难的还可申请其他途径的免交,真正惠及到了每人每户。再次,社会医保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它在时间的延续上和未来的受益方面都要比商业保险更加完善,更加有效。此外,由于社会医保还可和以后自己工作时间段内的医疗保险、退休后的医疗保障直接挂钩,这也是普通商业保险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虽然大学生医保的推行带给人们诸多好处,但也不可否认,在制度和执行尚不成熟的今天,仍面临各种挑战。首先,对于新的大学生医保制度,不少过去享有公费医疗的大学生也有看法,因为医保制度,明显“有利于”患重大病症者,而一般的小毛病,则需要大学生自掏腰包付一定的费用,相比过去“不划算”,而且,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身强体壮,没必要参加医保,缴纳一笔费用。所以在自愿参保的原则下,可能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参加医保。针对这点,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树立保险意识,认识到这一制度对于保障更广泛大学生的利益其实就是每个大学生自身利益的重要性。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采取参加社会医保的措施,以保障所有学生的利益。其次,虽然目前各省市的保费较低,但对于一些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和家庭来说,仍然可能是笔不小的开支,甚至会影响到参保率。针对这种特殊家庭,国家和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帮助该类家庭。最好,要加强对大学生医保的管理,让医保制度切实解决大学生看病的实际问题。比如对放假及实习期间的看病问题,虽然已有省份提出相应措施,但在全国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削弱学生的投保积极性;还有就是学生关心的门诊看病问题,在全国的做法也不一致。门诊看病不能报销,以及有起付线等规定也无疑给学生看病增加了很大的支出;看病先自己垫付医药费再根据单据报销的做法同样也有“雨后送伞”之嫌,给学生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以后的政策修订及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外的经验,尽量考虑到光大学生的利益,使门诊、住院都参加医保,并且医药费由医院和医保基金直接发生关系,不需先行垫付。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到2010年,我国将实现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使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即实现“全民医保”。就2003年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5左右的城镇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障,任务十分艰巨。若将城镇社会群体划分为自我供养群体、家庭供养群体和社会供养群体,可根据各类群体的不同特点,考虑细化建立覆盖全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失可行途径。

一、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背景

建国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总体看来覆盖面较小。《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重大举措和目标任务,旨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新的卫生体制改革目标:到2010年,实现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所有居民全部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在此背景下,城镇居民应当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但一些非职工尚未纳入医疗保障体系。就城镇而言,完善现有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就是要设法覆盖目前没有覆盖的人群,建立覆盖全体城镇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二、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路径

以主要收入(生活)来源渠道为依据,将城镇社会群体划分为三大类:自我供养群体、家庭供养群体和社会供养群体。根据各类人群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医疗保障制度,是实现城镇“全民医保”的路径选择。

(一)自我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自我供养群体主要指城市所有用人单位的所有从业人员及退休职工,以及个体工商户等依赖自己的经济收入为生活来源的群体。这一群体正是当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保障对象。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系主要覆盖了有正式用工单位的从业人员,由于个人及单位参保意识不强、征缴渠道不明确等多种原因,灵活就业群体的医疗保障网基本不存在,他们几乎游离在医疗保险体系之外,其中尤以农民工群体的医疗保障缺失情况最为严重。只有将这部分人员纳入到医疗保险体系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就业人员医保”,这是整个“全民医保”进程的第一步。

1、灵活就业人员的界定

灵活就业(Flexible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我国灵活就业人员主要由农民工、城市国有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集体企业的失业人员、国有企业的离岗人员等构成,另外,还包括部分临时性就业和阶段性就业的家庭妇女。灵活就业人员在缓解我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劳动力结构调整、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既是对其所作贡献的认可,也是国家承担应尽责任的体现。

2、灵活就业人员的医保路径

灵活就业人员的最大特点是: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组织松散,流动性强。有的虽然属于雇佣关系,但基本上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随时可能中止。因此,雇主出于逐利意识不愿意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该群体因为劳动合同的缺失也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其承担责任;或者灵人员没有固定的雇主,雇主更换一次,医疗保险转移一次,两次保险的衔接过程可能存在空白保障期。由此,灵活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不能依赖于雇主,建议采取个人参保形式,其医疗保险政策可参照个体工商户执行。

(二)家庭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家庭供养群体包括三种人员,一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大、中小学在校学生等受抚养群体;二是无工作的成年家庭成员,其生活来源依赖其他家庭成员;三是年老的、没有正式生活来源的、由家庭成员赡养的群体。可以说,这个群体人员没有自己的生活来源,生活起居依靠家庭供养。在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这一群体的医疗支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负担。因此,可以考虑将这种支出渠道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应将家庭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在自我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基础之上并融合其中,从“就业人员医保”迈向“全家医保”。

据测算,目前城镇家庭供养群体约2.2亿人,从业人数2.56亿,人均家庭负担只有0.9人;按目前城镇医疗费用总开支3415.6亿元计算,城镇人均医疗消费约为656.8元,乘以从业人员人均负担0.9人,即从业人员每人年均需多缴纳医疗保险费591.2元。总体看负担并不很重。如果国家财政能分担1/3到2/3,从业人员人均负担就会更轻些。

1、嵌入性分析

依托自我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家庭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是符合嵌入性原理的。嵌.AM原本是新经济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由马克·格拉诺维特(MarkGranovet—ter)细致化,主旨在于探讨经济活动如何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由于社会关系网络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里的嵌人性是所谓的“结构嵌入性”,但结构嵌入性仅仅是嵌人性的一种。除了格拉诺维特揭示的结构嵌入性之外,沙琅·祖金和保罗·迪马乔(ShatronZukinandPaulDiMaggio)还提出了另外三种嵌人性,即认知嵌人性、文化嵌入性和政治嵌入性。①可以说,一项制度要得以有效运行,必须嵌入到其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认知程度、文化背景和政治土壤当中。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赡养长辈、扶养同辈和抚养晚辈更是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儿童、老人和家中无收入来源的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开支,理应由家庭中有工作、有收入来源的成员负担,即家庭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责任主要由自我供养群体承担,这种保障形式就是我国自古有之的家庭保障。因此,将家庭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融合在自我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体系之中,符合家庭保障的思想,受到的社会阻力较小,制度的可持续性较强。此外,当前“一人参保,全家看病”的现象也将通过多交保费而合理化。

2、负担能力分析

根据测算,在维持现有城镇医疗保障体系基本架构不变的情况下,从业人员全部负担家庭成员时,人均每年多缴纳591.2元,再加上从业人员自身人均参保缴费额279元,即人均缴费合计870元,就可以实现全家医保。②这对于多数城市家庭来说,完全可以负担。

用人单位根据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规定,需要承担本单位职工一定比例的医疗保险费,家庭成员作为用人单位职工所抚养或赡养的人一同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用人单位可以视自身实力分担一定比例的员工家庭成员参保缴费,作为一项员工福利也是历史有据的。

(三)社会供养群体的医疗保障制度

社会供养群体指无收入、无生活来源而又无法得到家庭成员接济,或虽有收入,但因收入较低无法维持生活,需要依赖国家补助、地方政府支持和慈善基金捐助等社会资源的群体。如福利院儿童、养老院老人以及失去就业能力的残疾人等。当前这一群体的医疗保障主要来源于医疗救助基金。考虑到医疗保险政策的统一性,可以将医疗救助基金作为这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保费,不足部分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足,为其投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从而真正实现城镇居民的“全民医保”。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 关键词 医疗保障 全民医保 公平

论文摘要“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解决了我国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不足引发的公平问题,但是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并存将引发新的不公平问题。建议将底线公平理念引入“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强调政府的基本责任,在追求适度公平的前提下同步 发展 多种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体系的叮持续发展。

公平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之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公正是其存在的理念基础。然而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长期呈现出的碎片式制度结构,却与公平性目标相距甚远。2007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总理指出:“目前

面对我国实现“全民医保”的必然趋势和多种制度之间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有必要反思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指导理念。和西方福利国家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同,我国选择了利用多种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来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如何均衡各种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允许制度差异存在的情况下体现公平理念,是引人思考的一个深刻议题。

在改革的初期,我国并没有形成以全民为视角的改革思路,医疗保障制度建立也呈现出“各自为战”的局面,始终缺乏统一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基础,社会各界人士对医疗保障制度框架设计与政策目标缺乏社会共识,改革目标含糊不清和充满歧义是卫生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j。这和最初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背景不无关系,作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军,该制度当初是为了适应市场 经济 体制改革而被动发起的一项配套改革,并不能算是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指出:“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 企业 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这个界定中不难看出,当初对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位的局限,使得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本身成为医疗保险的目的,颠倒了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的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受到制度视角的局限,在对医疗保障制度公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中,人们往往选择某一种制度,用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险研究的思路来分析该政策微观运行效果,此时的医疗保障制度被简单等同于医疗保险政策,医疗保障的公平问题被简化为医疗保险政策运行的公平问题,因此过度强化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卫生筹资功能,而淡化了其社会保障本质,公平问题的视角显得微观有余而宏观不足。

“全民医保”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将如何保障全体国民的医疗福利纳入到统一的政策视野,因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公平理念用于制度体系的构建。

4“全民医保”目标下的底线公平理念

在“全民医保”的目标之中,一种新的公平理念~底线公平理念值得关注。社会保障的语境中,“底线”是指全社会除去个人之间的差异之外的一条基准线,这条线以下的部分是每一个公民的生活和 发展 中共同具有的部分,也是起码必备的部分,是基本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每位公民在这条底线面前所具有的权利的一致性,就是“底线公平”一。如果将其映射到医疗卫生领域,底线可以被理解为人们的基本医疗保障需求,正如我国目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都是一种强调“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承诺对人们普遍的基本医疗需求进行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底线”与“基本”之间可以进行相当程度的对应,但是底线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最低层次”。在医疗保障制度的语境中,“底线”更应该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而言的,它是责任的“底线”,需要政府在其中承担基本责任。因此,在新型 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都清晰地表达出了筹资的责任:即对这两种制度之下的每位参保人员,政府都给与基准水平上的补贴,而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那些更为弱势的人群(如儿童、老人、残疾人等)可以在基准水平之上得到更多的政府补贴。

底线公平理念将差异与均等、公平与效率这些辩证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该理念并不片面强调毫无差异的人人均等,而是在承认绝对差异存在的前提下,追求基准水平上的公平。以公平为根本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但是又通过提出“底线”概念来限定公平的程度,它不仅仅是一个公平的理论,更应当被视为一种制度理论和政策理论j。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引入底线公平理念,意在于通过对医疗保障的责任进行层次上的划分,进而在保障的水平和内容上体现出“有差异性的公平”,为多种制度并存产生的客观差异寻找一个合理的边界。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7篇

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召开后,已有79个城市作为流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并计划在近几年覆盖全体城镇非从业居民。这是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农村建立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又一重大举措,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整合、提升、拓宽城市社区服务组织的功能。加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做好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工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社区医保是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城镇居民医疗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在推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过程中

由于参保人员大多为老人、小孩、并轨转制企业的弱势群体、失业或无业人员,因此社区医疗服务便上升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眼下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呈现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场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较多的患者对社区医疗服务能力缺乏信心。胜利街道居委会的xx主任告诉我们,居民们普遍认为社区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医术不高,设备简陋,生怕在社区就诊“小病拖成大病,感冒治成肺炎”。尤其对全科医生持怀疑态度。

第二,社区医院的硬件水平堪忧。其中有不少用药遭到患者非议。园林街道人大社区卫生服务站孟大夫称,虽然现在社区医院的医疗药品范围放开了许多,但还是没法满足患者要求,好多就诊的大爷、大婶们都要两头跑:在大医院就诊、看完病、拿着针剂药品到社区医院点滴。有些疾病需要作CT、彩超、X光片的。社区医院不具备这些设备、患者只能先在大医院就诊。这也是大多数岁数比较大的患者怕麻烦不来社区医院看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调研还发现,现在社区医疗卫生的定位非常笼统,大多是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没有对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疾病治疗和疾病防止加以区别,没有细致考虑各地医疗资源现状,发挥作用不够、机械地按统一标准划分社区卫生机构。

(二)社区医保管理平台建设滞后

职工的医疗保险平台是单位,城镇居民医保的组织实施网络则可以依赖社区。实际上,每一个街道、社区都已建立了劳动和社会保障站;但是省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负责具体操作;社会保险部门又不能隔着锅台指导街道、社区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这一块业务,这样街道社区机构等于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虽然,国家召开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会议,也有规划。但是社会保险法规、医疗保障政策还不完善、需要细化,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障难以操作、街道社区无法律依据,对参加养老保险、登记缴费、审核、监察、责任的追究没有章程、缺乏措施、政策法律建设不健全,难以震慑和阻止违法行为、处罚乏力,难以维护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合法权益。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监察办案机构等等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的工作效益。街道社区医疗保障管理平台目前是硬件不硬、软件太软。

二、街道社区医疗保险工作的对策思考.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推开,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迈向全民医保、完善目标关键性的一步。但勿庸讳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加紧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扩面专项行动,按照“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的构思、根据城镇居民的特点和医疗需求、以及街道社区的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在开展养老保险扩面的基础上,同步推进居民医疗保险扩面行动,避免城镇居民因大病造成的养老和健康风险,为城镇居民稳定构筑双保险机制。

(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基本原则

第一是低水平起步原则。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各方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筹资水平,保障标准。重点保障城镇非从业居民的住院和门诊的大病医疗需求,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试行医疗费用统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医疗保险的受益面,确保医疗保险的长足发展。第二是确保自愿原则。国务院决定2007年在有条件的省市、选定2—3个城市启动试点,明确确定地方进行试点的自愿性,充分尊重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城镇居民可自愿缴费、参加医疗保险,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政府作为后盾、建立财政辅助制度、引导和帮助居民参加医疗保险。

第三,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国家、省、市、县的责任,国家确定基本原则和主要政策,地方确定具体办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统筹层次原则上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以有利于发挥现有管理体系的优势。社会保险机构医疗保险的工作职能,贴近基层、和谐社会,从长远考虑要积极探索适合城镇居民特点的医疗保险办法,大力实施“低费率、保大病”的政策,鼓励居民参加医疗保险进而社会保险,将城镇居民完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第四,统筹协调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医疗保障相关工作基本政策、基本标准和管理措施等的衔接,保证城镇居民保险试点的顺利进行和医疗保障各类制度的协调推进。

(二)构筑预警、监管、处理三大网络体系

1.建立欠费监控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居民参保缴费监控预警体系,由街道(镇)、村、社区、劳动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关对欠费居民实行直接监控,每月对辖区居民缴纳保费情况进排查,督促参保居民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医疗保险费。

2.按经济情况对参保居民建立分类监管网络体系。对老、幼、转制、合并病残居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进行深入细致、客观的综合性等级排队评价;对经济收入比较稳定家庭居民的缴费情况进行重点监控,存在欠费的要限期补交、不按规定缴费的要降低其信用等级。

3.完善参保关系监察、争议调处网络体系。健全完善市、(县)镇、街道、社区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机构专兼职人员到位,实现定人、定岗、定责,条件好的可以聘请为社会保险联络员、成立街道(社区)调解组织,形成四级监控、争议调处网络,实行网络式管理,随时掌握辖区内的举报投诉、争议情况,维护参保居民合法权益,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及萌芽状态。对参保当事人及时、满意答复,确保不出现恶性有争议案件或群体性突发事件。

(三)建立执法、维权机制。

1.加强与工会、民政、工商、税务、公检法、银行等部门的互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特别是对恶意欠费群众,严重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团体、机构,加大联合处罚力度,取消其信贷款、社保、民政,劳保优惠政策享受资格等,该强制执行的从速处理,该依法处理的决不手软,并在新闻媒体上、社区街道及时曝光,使一些违反医疗保障法规的机构或居民受到严重处罚。

2.建立突发性应急机制。专门编制医疗保障关系专项应急预案、有效应对因医疗保障关系、医患矛盾而引发的突发性,明确应急的工作组织体系、机构设置、人员分工预警机制、信息、应急保障等内容、全面提升事件处理的应急反应能力,将突发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3.完善医疗保障应急周转金机制。建立市、县、镇三级应急周转金制度,对短期内无法按正常途径解决医疗保险基金影响医疗保险声誉的,先由街道、社区专项资金垫付,当街道社区无力支付时,启动市、县级应急周转金,确保社会秩序持续稳定。

(四)强化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能力

1.全面推进基层平台建设。在基层劳动和社会保障机构建设中,要有医疗保障工作责任,按照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障服务建设,在村(社区)建立医疗保障服务站;梳理医疗保障工作各项管理和服务职能,确保医疗保障管理与服务职能的下延。

2.加强医疗保障队伍建设。加强执法力量,壮大执法队伍,改善仲裁员和监察员的队伍结构,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医疗保障执法功能的社会公信度,促其医疗保障执法监察职能的下延,有条件的在县设立监察机构、街道配备兼职检查员。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8篇

20xx年1月20日,市委书记**在中央电台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节目中专门介绍了我市居民医疗保险工作,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全国各地先后组织医保工作考察团近千人次来我市考察学习,其成功做法已成为全国多个城市实施城镇居民医保的“样本”。截至20xx年12月,我市三项保险参保人数达100.57万人次,累计支付各项保险费用9.8亿元,有力地保障了参保人员基本权益,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保持业务工作领先的同时,中心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特色管理和服务品牌,连续多年被市委、市政府、团市委和市直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文明窗口”、“青年文明号”、“五好党支部”、“四优”文明单位和“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20xx年,中心分别被劳动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授予“全国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和“全省劳动保障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一、建全文明规范、高效便捷的服务机制

为切实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中心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服务理念,健全服务机制。

一是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模范”、“职业道德演讲”等形式,号召全体职工积极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参保患者的每一份费用清单、每一份病种申请,仔细甄别,务求真实、完整,既要让参保人员充分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待遇,又要体现执行政策的严肃性。

二是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学习。中心坚持每月第一个周六为“学习日”,制定了周密的学习制度,对全体职工提出了本科学历要求,采取激励、互助等方式增强学习效果。中心还定期选派同志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从各方面创造条件,提高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素质。几年来,中心职工共撰写各类研究论文97篇,被省以上媒体采用42篇,被《中国劳动保障报》、《中国医疗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等专业刊物采用21篇,2篇被中国社会保险学会评为“优秀论文”,为推进我市三项保险事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

三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中心从强化全体职工责任意识入手,坚持把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与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各科室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网络,使党风廉政教育、作风建设成为中心一项经常性工作。在工作中,凡涉及基金稽核和费用报销、经费使用等敏感问题,中心领导做好表率,坚持做到不说情、不批条,一切按章办事。领导作风廉政为职工们做出榜样,中心自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和社会治安重大刑事案件,也未出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

四是开展“五心”服务。由于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对象主要是患病、工伤等弱势群体,他们在遭受疾病或意外伤害后,情绪低落,甚至极易冲动。为此,中心深入开展了以“爱心、关心、细心、热心、耐心”为内容的“五心”级服务,设立“共产党员模范服务岗”,积极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五是丰富便民服务手段。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将慢性病门诊结算由医院拓展到药店,并积极开展慢性病进社区试点管理工作;专门安排机构服务异地人员帐户提现和费用报销,梳理业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参保人员为办理业务的奔波之苦,“排队报销”的现象成为历史。

二、建立环境优美、科学有序的服务管理平台

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适应人们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思想活动的新特点,中心不断丰富工作手段,打造科学有序的管理服务平台。

一是加大硬件投入。20xx年,我市将建立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建立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社会保险综合服务大厅。大厅一楼为医疗、工伤、生育三项保险服务区域,面积1500平方米,分为服务区、休息区和办公区。服务区设有打字、复印、免费茶水、雨具、老花镜等便民设施,休息区摆放坐椅、写字台,办公区配置2座大型电子显示屏、6台触摸屏、24条滚动电子屏等设备,用于和查询各类政策信息 。

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着眼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中心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依托信息中心投入2400万元建立了具有8台小型机、10台服务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170余家定点单位遍布全市各街道社区,全市参保人员均能方便持卡就医、网络结算。

三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参保人员,中心专门设立了综合服务台,制定值班长制度,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值守,为参保人员答疑解惑、引导服务。同时,根据业务流程设置了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结算、大病救助和费用核报7个服务区、14个服务窗口,形成了三项保险政策咨询、待遇审核和支付、大病救助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中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补位工作、离岗告示、否定报备等二十项工作制度。“微笑服务、统一挂牌、统一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已成为中心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心认真做好事务公开,向参保人员免费提供三项保险办事程序和健康知识手册。开通了医保网站,将各项保险服务指南、工作流程统一制作公示栏,制作了工作人员公开监督栏,设立了投诉电话、监督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把提高内控执行力作为中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多级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是加强定点单位监管。在坚持每年度对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检查、日常巡查、突击抽查150次,网络抽查病历30万人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定点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先后出台《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方医师管理办法》、《**市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促使定点单位加强主动管理,为参保人员开展优质服务,减少保险基金不合理支出。这一做法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推广。

三、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中心以帮助参保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一是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几年来,为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待遇,我市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取消乙类药品个人自付、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扩大门诊慢性病种类等措施,不断调整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几年来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16%左右。

二是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真空的难题,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采取个人缴费与市、区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办法,把市区全日制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婴幼儿以及其他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在我省率先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参保居民达9.45万人。该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高度关注,总理、吴仪副总理亲自听取了我市工作经验汇报,并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参保居民已经达到28.02万人,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基金平均报销比例达59%。

三是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我市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患重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20xx年出台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即参保人员年度基本医疗个人负担超20xx元以上部分可享受50-70%的补助。该补助制度与公务员医疗补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成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大病补贴后我市职工和居民医保个人负担比例将分别再下降6%和18%。

四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20xx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制度全覆盖、筹资多渠道、保障分层次、政策可衔接、管理趋统一”的原则,在不增加农民个人交费和财政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两项制度,一是在我市形成了统一的、可选择、可转换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避免了以往“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问题。二是加大了行政执行力,解决了目前费用结算中定点医疗机构与多个管理部门同时结算和参保个人与各个经办机构分头结算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共享定点医疗资源,农村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四是通过均衡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后可享受待遇水平较高的居民医疗待遇。今年,我市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0.47万人,参保率达99.6%。

五是构建和谐的“医患保”三者关系。为保障医疗保障制度的平稳运行,我市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一是积极推行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组建全市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明确门诊慢性病的鉴定和确认标准,规范医疗费用支付范围。率先以“准入法”制定医疗保险诊疗服务项目目录,改变了以往诊疗服务项目目录采用“排除法”导致的基金支付范围界限不明确等难题。二是不断探索科学合理的医疗费用结算模式。根据基金收支情况,我市及时调整住院结算办法,保证基金平稳运行,遏制过度医疗行为,积极推行住院医疗费用单病种结算,并将33种规定病种门诊购药范围放宽到定点药店结算,达到了降低参保人员负担,节约统筹基金支出的目的。将住院结算办法由最初的“定额结算、大额补贴”方式完善为“总额控制、定额结算、大额补贴、单病管理”的综合模式,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医保基金安全,使其最大限度地用于医疗消费之中。几年来,在基本医疗药品目录不断放宽、新增诊疗项目不断扩大以及人口老年化等不利因素下,我市连续多年实现了职工医保住院率控制在8%左右,居民医保住院率控制在4%左右。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使参保患者充分享受到保障又降低了个人负担。定点医疗机构也受益于医保事业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9篇

一是通过各种媒体报道。我们借助基于医疗保险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吴阳陶四海*王喆华以中文搜索为主的百度搜索引擎,对“医患关系”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800万条记录。二是通过学术研究文献。我们利用中国知网,共检索到篇名含有“医患关系”或“医疗纠纷”的文献11469篇,其中学术论文9526篇,新闻报道1943篇。自医改前2007年医患关系或医疗纠纷文献1251篇以来,近年来相关研究文献逐年减少,2013年相关文献降低到849篇。然而,医改以来虽然医患关系总体上有所改善,但是一些恶性医患冲突仍然时常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浙江温岭杀医,哈医大附院实习医生被杀,安医大二附院医护人员被杀,齐齐哈尔医生被高中生用铁棒打死,南京官员夫妇狂殴护士,广东潮州辱医事件等,都表明当前医患关系紧张而严峻。暴戾化的医患关系,也迫使医生在工作中不得不通过挑选患者来权衡利弊,规避风险,而这往往又会引起患者的不满,加重医患矛盾。频频发生的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而紧张的医患关系又促进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医疗保险制度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尽管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产业结构的变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户籍制度管理的松动等,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体制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我国医患矛盾产生激化的根源,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是分不开的。具体表现在:

1.补偿机制不尽合理一是补偿比例低。虽然近年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报销比例逐年提高,但由于医疗费用上涨,个人支付费用的绝对数还是在增加,群众对看病贵的问题反应比较强烈。比如,儿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通过骨髓移植治愈,但其总花费高达五十多万,普通城市工薪家庭和广大农村家庭一般无力承担[2]。虽然我国目前开始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但是由于处于试点阶段,难以覆盖到全部人群。二是补偿限制过多。对于异地就医来说,异地就医申请以及报销程序繁琐。高昂的个人卫生支出和繁琐的报销程序,增加了患者的不满,而医生受制于医院发展以及医保规定,在处理相关程序时,加大了医患冲突风险发生的概率。

2.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不改善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主要采用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在这种支付方式下,医生往往诱导患者多做检查,造成医疗费用快速增涨,为了控制医保基金的不合理支出,保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很多地方进行了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改革。但在改革支付方式的过程中发生因推诿病人而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河北保定市采取“总额预付制”,出现医保中心给医院定指标,医院给科室定指标,医生限收职工医保病人,“超额得医生垫付”等情况。意在“减少医保基金流失”的政策,却出现公立医院限收职工医保病人,造成医患关系对立的情况。

3.医保规范制约为了保障医保基金的安全,医保经办及监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医保规范。然而,由于医疗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加上医疗保险自身的复杂性,相关规范文件数量多,各种细则与名目繁多,使参保患者难以全部理解和接受,从而对医生因医保规范而采取的部分医疗行为产生不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关于医保规范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医保规范的各种细则、条款采用的都是保险术语,规范本身就难以理解,有些医生对规范解释的不清晰也会使患者产生误解,加重医患关系的紧张程度。二是相关单位和部门对医保规范进行了各种宣传,但是受限宣传条件以及受众个人,难以做到每一位患者都知晓。有些患者不了解医保实施细则以及报销范围等,加之医患之间有时沟通不及时,会使患者对于医生的医疗行为产生误解和不满。三是医保规范的严格要求与医患自身利益诉求产生冲突。医生有时会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医保目录外的药品,而患者则为了能报销医药费不接受甚至产生误解,很多医疗纠纷事件是由于医患双方对于一些医疗保险规范认识不一,沟通不及时产生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不仅加剧了医患之间的彼此失信,也使社会对医疗保险制度产生一些质疑,甚至成为医改部分领域进展缓慢及医患关系紧张的“替罪羊”。因此,健全医疗保险体制不仅有利于改善医保自身的形象,实现医疗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三、完善医保缓解医患关系的建议

1.完善医保补偿机制建议国家从三个方面完善医保的补偿机制。

1)适当提高基本医保补偿比例。基本医保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补偿比例,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2)加速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2014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刚刚进入试点运行阶段,覆盖城市及人口数量仍然较少,为了更好地保障发生大病支出的患者,有必要加速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扩大覆盖范围。降低因看病贵所致的医患关系紧张程度。

3)尽快完善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制度。不少医患关系紧张是因为异地就医的医保不能即时补偿,需要繁琐的报销程序。对此可以采取异地联网、委托监管等方式来开展相关工作,实现异地就医的即时结算。减少患者因各地奔波造成的费用及时间成本,使患者更好的享受医疗保险服务,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2.完善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进一步推进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创新医保支付方式。根据我国国情,建议采用多种支付方式并存的混合支付方式。对部分相对比较单纯、界定清晰单一的疾病,可以采取按病种付费。对一些长期的慢性疾病可以采取按床日付费。而实施总额预付时要注意同时加强监管,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推进质量医保。通过相关支付方式的实施,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医保规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3.加大医保规范的宣传力度医保规范的知晓状况是影响医患关系的主要因素,为了改善医患关系,必须加大医保规范的宣传力度。由于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信息获取渠道,建议通过以下渠道对医保规范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这些渠道主要是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社区宣传栏、专门的宣传活动(比如医保知识竞赛)。此外,建议加强医疗保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规范管理,接受参保人员的政策咨询、问题解答、意见建议等问题。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要向参保患者宣传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报销范围、自付项目等重要信息,在醒目位置设置医保信息公开栏。政府相关部门开通投诉电话,及时解决患者遇到的问题,使患者可以通过正规途径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暴力行为。从补偿机制、支付方式及医保规范的宣传等角度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现医患双赢,对实现我国医改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城镇居民医保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简要分析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融合的大背景,结合国际商保社保融合的成功案例,通过对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分析,总结出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缺点及可行性,提出我国在大力发展商保社保融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融合发展是指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社会保险是在传统商业保险的基础上,在近代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在欧洲出台的。随着劳动者阶层的壮大,社会保险的规模、范围日益壮大,在各国都成为重要的保险保障组成部分,与商业保险形成竞争的局面。但是,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存在共性、竞争性同时还存在很多互补性。社会保险是政府举办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社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保障,这种保障具有低水平、广覆盖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保障范围。商业保险可以提供客户多层次、特殊的保险需求,而且商业保险具有较成体系的保险原理和技术。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实现融合,便可吸取对方的长处,满足公民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公民提供充分的经济保障。使保险保障不仅具有高覆盖、平民性的特色,还可提供全面的系统的保障,并运行机制、精算技术、投资渠道拓展社会保障空间。国际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已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且日益发展成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形式。

在我国医疗保险社保商保融合尚未深入发展的时候,宜春市率先提出了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业务,并据此推出了公开招标业务 。

一、宜春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保险业务

我市城镇居民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委托商业保障公司承担的采购招标工作,基本情况如下:

投标报价为:

1.参保保费:城镇居民医保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成人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20 元;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及未成年居民每人每年缴纳 15 元。

2.理赔限额: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的费用,年度累计最高赔付限额 6 万。

3.理赔比例:超过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以上符合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统筹支付范围费用赔付比例 75 % 。

参保基本情况:截止2009年12月底,已参保人数为48.33万人,其中成年人25.24万人;未成年人23.09万人,总保费约850万元,目标参保人数约76万人。

参保范围: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参保对象为已参加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参保居民和大中小(含幼儿园)学生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时,必须参加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赔付范围按江西省劳动保障部门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和《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支付标准》三大目录执行。

二、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的优越性

首先,商业保险公司能够通过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和方便快捷的补偿支付方式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既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维护公共医疗的公平性,又有利于将商业保险的风险管控技术运用到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加强了效率性。保险公司与医疗服务机构通过签订盈亏分担协议,双方按照约定的赔付比例分享经营结果,有利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费用控制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保证其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险公司也可以专业化优势,为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科学化管理提供技术平台。

同时,政府方面,有利于转变职能,降低成本。政府通过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管理职能委托专业保险公司落实,由保险公司承担具体的经办工作,可以实现监督管理与具体降班相分离,政府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和技术性工作中解脱,集中精力专攻政策的制定与监督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公信力,做好基金征缴管理工作。

此外,对整个市场而言,有助于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风险经济,对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经济风险,可以通过在社会保障则中社会化的方式噩耗政府行为来给予解决。然而政府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不能把所有风险都纳入到自己的职能范围中,在此情况下,商保的存在就可以解决政府职能所不能覆盖的层面,把社保意外的风险,给予保障,这样有助于增强市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三、宜春市大病医疗保险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我国尚未出台有关的专门法律法规,商业保险公司、参保居民、政府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利于其相互之间义务关系的合理确定,同时也使得商业保险公司在参与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降低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其次,保险公司参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仍缺乏经验和动力。保险公司涉及社会保障的业务较少,如何管理日益庞大的保费收入无疑是个严峻的问题,加上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具有的公益性和低保费收入,保险公司缺乏足够的动力。

显然,社会保障对国家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采取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以减轻对国家财政的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仍然欠缺广度和深度,在运行机制和效率方面还相当不到位。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所以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如今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渐走出旧模式,开始进行新的探索。

越来越多的地区尝试着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进行融合,并且很多合作案例都进行地比较成功,“湛江模式”就是由此产生的一个典型。但是,在这种探索发展的过程当中,必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四、政府仍然要在社会保险的管理当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者,政府在社会保险中的重要职责是天然具有的。尽管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险的运作,并不代表政府可以做一个“甩手掌柜”。如果地方政府将自己的管理权力和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全数转交给了商业保险公司,这对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是相当不利的。作为商业保险公司,其主要经营目的就是盈利,而社会保险是以促进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为目的,因此,如果完全将管理权交给商业保险公司,极可能使社会保险功能弱化,社会保险被商业化趋同于商业保险。

明确管理权力和责任。在合同制定时,双方的管理权力和责任没有明确,可能在以后的合作中,双方管理权限交叉,最后导致使管理缺乏效率。同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也可能导致双方相互推卸责任。

构建共有的信息平台,合理简化办理手续。在委托经营模式下,社会保险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进行管理。因此,双方信息应当是一致透明的,这是提高社会保险运作效率的基本。原本将社会保险委托商保公司运作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提高管理和运作效率,但如果双方沟通信息不充分,反而会降低效率。

从被保险人的角度来讲,如果政府和保险公司不能有效地沟通协调,那么一旦遇到需要报销医药费,被保险人可能面临医院、社保部门、保险公司三头跑的境况,大大加大了被保险人的负担,这也是有些人反对这种模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在共同管理下,双方应当构建一个共有的信息平台,保证社保部门和商保公司都具有充分足够的信息,并且合理简化社保办理手续,降低被保险人、政府以及保险公司各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宜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

[2]蒋正忠,姚晓维.论保险的本质与保险业在金融行业中的角色定位[j].保险研究,2009(3).

上一篇:商业医保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保制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