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06:43:02

产业集群论文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1篇

在国内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蓬勃兴起之时,很多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产业集群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从不同视角和领域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沈正平等认为产业集群能够增强区域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官锡强提出,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产业链条化、企业生态化和产业关联性耦合,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吴勤堂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耦合机理,认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王志敏认为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经历孕育、成长和成熟阶段,不同阶段动力机制各不相同的。李世杰等、沈正平等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已经成为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直接诱因。还有部分学者对产业集群在农业领域内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尤晨等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涵义和形成机制。李渝萍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演化与先天禀赋、产业“根植性”和外部市场等因素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周新德认为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自然资源优势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产生和形成的主要因素,波通过实证分析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黄海平等以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分析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问题。综观上述研究,普遍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优势,带来成本优势和创新优势,产生溢出效应,有利于区域品牌形成,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发的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也为进一步探究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总结。

2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现状

2.1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特征

2.1.1区位优势明显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7°43′~39°23′,东经105°45′~106°47′,平均海拔1000~1200m,总面积20万hm2,是世界最适合栽培酿酒葡萄的地区之一。2003年,贺兰山东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委员会的“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继河北昌黎、山东烟台之后,成为第3个获得国家葡萄酒原产地保护认证的产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病虫害轻,是生产高档葡萄和葡萄酒的理想区域。该区域基础设施完备,交通物流方便,包兰铁路、京藏高速穿境而过,福银高速、青银高速汇聚于此。水利设施完备,境内沟渠纵横,葡萄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2.1.2独特的资源禀赋资源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3]。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和比较优势。从地质地貌上来看,贺兰山东麓地区是黄河冲积平原与贺兰山冲积扇之间的洪积平原地带,地势平坦,砂砾结合型土壤透气性强,钙质含量高,土质疏松,适宜葡萄种植和生长。该地区西有贺兰山天然屏障抵御寒流,东有黄河环绕形成的独特气候调节功能,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具备生产优质酿酒葡萄的独特资源禀赋。特别是在葡萄成熟季节温度稳定、雨量少,所产葡萄非常适宜干红、干白葡萄酒的生产,具备世界建设世界一流葡萄基地的良好自然生态条件。

2.1.3葡萄基地发展迅速贺兰山东麓保护区内葡萄种植面积逐年递增,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表1可知,2004—2013年,葡萄种植面积扩大了近10倍,尤其是酿酒葡萄的种植面积,以平均每年91.8%的速度递增,为拉长葡萄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葡萄产业基地的迅速发展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其旺盛的市场需求。

2.1.4相关企业快速集聚截至2013年底,贺兰山东麓地区共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酒庄)58家,葡萄酒设计加工能力19万t,实际加工5.46万t,建成的葡萄酒企业设计加工能力10000t以上的有7家、1000t以上的有19家、100t以上的有18家、100t以下的有8家,实现第一产业产值9.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2.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3.88亿元。此外,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相关企业的高度关注,部分企业在宁夏设置分支机构,积极开拓宁夏市场。以2014中法葡萄酒设备技术展览会为例,先后吸引了中法两国150余家葡萄与葡萄酒设备和机械制造商参展,涵盖了葡萄苗木、葡萄园机械、酿酒设备、葡萄酒储藏、包装及酒器具等相关领域。

2.1.5区域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贺兰山东麓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生态条件,是被国内外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产区之一,也是我国葡萄酒三大“地理标志产品产地”之一,该地区所产的葡萄酒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上也多次获奖,知名度不断提高,被称之为中国的“波尔多”。近几年,宁夏葡萄酒多次见诸于国际和国内知名媒体,得到世界诸多著名酿酒师和品酒师的赞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和国内的《参考消息》、《中国葡萄酒》等主流媒体,国外葡萄酒权威之作《法国葡萄酒年鉴》也发表专题文章介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葡萄酒黄金产区[13]。

2.1.6相关组织及支持性机构逐步建立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配套的相关组织和协同机构,特别是各类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和科研教育机构。目前,宁夏专门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葡萄产业管理机构———宁夏葡萄花卉产业发展局,专司全区葡萄产业发展管理工作。成立了宁夏葡萄产业协会、宁夏葡萄酒协会等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宁夏大学葡萄酒学院等一批教育与科研机构,并与渤海国际葡萄交易所合作,共同成了宁夏国际葡萄酒交易所,基本形成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市场交易,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的全方位、社会化的葡萄产业服务体系。

2.1.7政府大力支持宁夏先后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中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文化长廊发展总体规划》、《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优化提升实施方案(2013—2017)》、《贺兰山东麓列级酒庄评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在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金融信贷和财政税收上予以政策支持,积极引导规范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葡萄产业优化提升。

2.2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状况近些年,作为自治区六大区域性农业优势产业和13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的葡萄产业,在政策制定、基地建设、龙头引进、品牌培育等方面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进,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和地理标识知名度不断提高,区域品牌优势逐渐形成,吸引了张裕、王朝、长城、保罗力加、酩悦轩尼诗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建厂,集聚贺兰山东麓地区参与葡萄产业深度开发。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各类酒庄异军突起,成为的全区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截至2013年,全区葡萄基地面积达到3.6万hm2,建成葡萄酒加工企业58家,形成了加贝兰、贺兰山、西夏王、银色高地、巴格斯、御马、宁夏红等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实现总产值25亿元以上。目前,整个贺兰山东麓地区呈现出葡萄产业各类企业集聚的良好势头,发展潜力巨大。自治区政府提出,要以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知名葡萄酒产区和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为根本手段,着力构建布局区域化、栽培良种化、产品特色化、经营产业化的产业支撑体系,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从总体上看,贺兰山东麓地区具备了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初步特征,但“集”的趋势明显而“群”的功能还未显现,仍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和条件约束。一是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不够,定位不清,重视土地、自然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带来的产业比较优势,而对基于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产业竞争优势认识不足。二是集群内部产业同质化程度严重,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相对较低,各产业、各类企业之间以及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不强,集群组织化、网络化程度低。三是集群内竞争为主,合作意识不强,良好的互动机制还未形成,集群文化还需培育。四是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提高,而具有地方特色的识别度高、影响力强的的本土品牌尚未出现。五是相关支持性产业发展略显滞后,产业链条纵向发展不深,横向拓展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以生产要素导向为特征的地理集聚阶段,虽有产业集群的雏形但离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增强区域吸引力和集聚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互动机制,吸引更多的同类和相关企业及其它关键要素在该地区集聚发展。

3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3.1正确把握产业集群的深刻内涵和演进机理,深刻认识产业集群发展对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实践已经证明,凡是有繁荣经济的区域必有发达的产业集群,换言之,凡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深刻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正确分析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这既是贺兰山东麓发展葡萄产业集群的先导,也是制定葡萄产业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

3.2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吸引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产业群落的主导因素包括持续的区域优势、一定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生存发展的良好人文和社会环境。特定的发展阶段和约束条件决定贺兰山东麓地区要发展葡萄产业集群,除了自身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还需要优越的区域发展政策、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本等环境条件,而这些要素的提供仅靠市场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强力推动。因此,政府不仅是葡萄产业发展的行动主体之一,而且是形成外源动力机制的重要因素[14]。政府要致力于完善相关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在财政、税收、科技、协同创新和金融信贷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和产业扶持,规范行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此投资,推动各类企业的集聚,为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营造优越的综合环境。

3.3加强葡萄基地建设,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集聚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强,需要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作支撑。贺兰山东麓具备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优越自然环境和条件,需要通过建设葡萄产业基地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优质葡萄原料,这也是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产品标志保护区面积有20万hm2,适合种植葡萄的有13.3万hm2,2013年全区葡萄种植面积为3.6万hm2,而同期葡萄酒设计加工能力19万t,实际加工5.46万t,不到设计能力的30%。因此,加强葡萄基地建设,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是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或成立合作经济组织,实施规模经营,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内部规模经济,进而产生流入效应,吸引更多的企业投入其中,形成更大规模的聚集。

3.4加强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力度,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相对于自然物质资源等初级要素而言,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高级要素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是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贺兰山东麓葡萄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等初级要素带来的比较优势,更要注重发挥人力资本和协同创新等高级要素所形成的竞争优势,使二者相得益彰。贺兰山东麓地区紧靠于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有着从高等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和各类科研机构,是葡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葡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加大对教育、科技领域的投入,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自治区葡萄产业发展,推进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推进协同创新体系形成。集群企业也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共同推进产学研相协同创新,构建知识创新网络体系,形成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共同促进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3.5促进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积极打造贺兰山东麓区域品牌贺兰山东麓地区不仅具备发展葡萄产业的优势资源禀赋,还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旅游资源,宁夏绝大部分旅游资源都沿贺兰山沿线分布。这里是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过渡地带,独特的自然风貌,古老的黄河文化、神秘的西夏文化、独特的伊斯兰文化和古代边塞文化在这里交汇共存,具备葡萄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的天然优势和绝佳条件。同时,葡萄产业本身也是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的重要基础条件。实施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结合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长廊和休闲旅游产业,不仅可以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和需求,而且会增加贺兰山东麓地区的磁力和集聚度,增加贺兰山东麓这一区域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区域品牌的知名度。

3.6建立良好顺畅的互动机制,积极培育产业集群文化,构建良好产业集群企业生态系统集群内客户、供应商和关联产业之间密集的需求和技术信息流动是产业集群运作的基础,而集群内顺畅的互动机制会促使信息的流通更顺畅,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为集群内部不同组织和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与信任空间,是产业集群企业生态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14]。良好顺畅的互动机制的形成,既要以市场为导向理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成立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以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建立完善各类制度体系以规范集群内部成员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充分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集群文化,使之内化为集群成员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不断提高集群凝聚力和文化认同,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具有外溢效应的创新体系,构建良好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要充分挖掘贺兰山东麓地区深厚悠久的的历史积淀和数千年移民开发形成的开放、进取、包容的人文精神,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葡萄产业集群文化,推动集群内部良好机制的形成和运行。

3.7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加强资源保护与有效利用,实现贺兰山东麓地区可持续发展贺兰山东麓地区是温带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分界线,毛乌素、乌兰布和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四周包围,全年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脆弱。在葡萄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要高度关注生态环境承载力,避免出现环境恶化,保护和利用好葡萄产业集群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一是要大力开展贺兰山东麓地区生态防护林建设;二是加强环境整治,对区域内的污染型企业择址搬迁;三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2篇

1、企业家主导创新集群的机制。企业家的经历和网络是创造新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家作为经济变革的代表具有创造其个人更大利益的能力,常常以经营社会的方式去促成有利于当地新兴产业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的资源。企业家们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实践、利润的积累和专长的投入、扩展与大学和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组成新的创业团体,在长期努力中的形成并巩固新的集群。但是,企业家主导机制所催生的集群的需要较长的时间,集群的最终配置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环境和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其他资源基础。

2、政府主导集群创新的机制。政府重视创新集群形成的外生机制和内生机制,根据体制和政策的差别,发展产业集群可选择偏重内生的策略和偏重外生的策略。外生的策略就是通过外部的路径利用外部网络、吸收外资企业和人才担当集群建立运行的主角,或进行集群招商,其可行的机制在于:政府不予所辖区域的企业和各社会层面竞争获利,并且有政治、立法等优势手段调动战略性资源,达到自身的目的。而内生的机制就是依靠本土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地区性的新兴产业,通过免税和补贴对新兴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对大学培养产业集群特殊人才给予经费支持,建立研发本地化人才库,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企业和全球品牌。从国内外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来看,很多地方政府甚至是国家层面不仅参与其中,给予相关的政策扶持,他们更是成了集群的主导者。在这种实现路径中,政府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帮助集群解决两大难题:一方面,集群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因此在集群形成的初期,政府应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吸引过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利用率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但比如在物流成本、税收成本方面企业是无能为力的,因而政府作为集群的主导者,必须制定政策帮助集群攻克成本难关。重庆笔电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就形成了“5+6+700”的“品牌商+代工商+零部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也成了政府主导的典型。

3、创业和创新文化激励机制。如何将潜在的创业需求转换成实际的主动创业者,有学者早就提出激励个人承担风险,面对经济危机和失业的威胁积极开展市场创新。产业弱化或大量失业的产生可能是外生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大型公司没有让具备企业家潜能的个人另起炉灶的机制。因此,需要创造条件发挥个人创业偏好,需要集群内外的体制政策去建立创业激励机制。在企业之间建立服务于人才流动的中间型组织如连接高层经理和技术骨干的社会网络和在产业园区内提供高起点的基础设施,为研发人员提供一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等都将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同时,集群的创新必须有相应的创新文化来支撑。创新文化会渗透到集群的各种创新活动过程中,从而对集群的创新研发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硅谷作为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先驱和成功发展的典型,不仅向世界证明了集群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资金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深扎于区域社会体系中的个人创业精神和创新文化在此过程中的巨大推动力。也正是这点解释了为什么各地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始终无法复制出另一个硅谷。以敢于冒险、宽容失败、尊重人才的自由流动为主要内涵的创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硅谷人自由创业。

4、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根据产业集群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创新活动和企业数量的地理集聚倾向性,可以看出集群创新机制具有阶段性。确切地讲,不同生命周期产业集群创新机制不能列入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但由于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产业集群会表现出不同的创新性,也就会演化出不同创新型的企业,从而影响着整个产业集群。因此,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需要在不同阶段上各有侧重。在导入阶段重在激发研发机构知识溢出和企业自我创新的作用,形成和保护好企业家和其他个体自主创新、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成长阶段重视提高企业群体创新与合作共赢的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和中间组织的支持服务功能,增强抵御风险,在竞争中扩大规模效应的能力;在成熟阶段,强化产业集群持续创新体系,形成政府主导、金融支持、专业网络支撑、企业家成长和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体系。

二、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机制缺失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创新型集群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形成机制的完备性在集群运行中是相对的、也是初步形成的,因此,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完善过程就是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目前,我国多数产业集群是由外资企业或大企业驱动的,本土中小企业很多都选择通过学习模仿新知识和技术来实现产品技术升级,使得企业在短期中便可分享到产品更新带来的利润。但从长期来看,这会使本土企业技术停滞、自主创新能力缺失。本土企业所能够利用的技术外溢效应就非常有限,加之自身又不能自主创新,其结果就只能被挤出集群网络。同时,本应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产权制度和技术创新利益分配不合理,外加企业对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研发人员做自主创新并不主动。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或本土企业还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其企业家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他们虽然有冒险精神,但缺乏科学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使得他们在管理企业时存在盲目性。他们不能为企业在集群中找准定位,致使企业处于市场被动的位置。这对于企业自身和集群的成长都非常不利。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我国很多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都伴随着产业链的整体转移。集群中的跨国企业或龙头企业的迁移带动为其供应配件的配套厂商到新址落户,实现了集群的整体打包式转移。此时,转移地的本土企业并不容易进入这个联系网络。同时,出于关键技术保护的考虑,有些集群甚至会出现排外的现象,使得集群对本土企业的带动作用更加有限。

而在产业转型提升过程中,受到市场竞争环境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地方和企业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良好分工的问题突出。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集群布局重复、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严重,大量引进企业与原有企业互相争夺形成资源瓶颈约束。集群各主体间缺乏互信,与大学或研发机构合作松散,企业孵化和技术扩散能力较弱,尚未形成集群内部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机制,这就使得创新型产业集群在许多地区还不能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基于对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问题分析,我们认为其对策建议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集群创新意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制定实施创新产业集群的战略规划。要充分认识创新集群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的重大意义,立足于培植新的经济发展牵引力量,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站在后危机时代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全面规划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定位、目标和战略措施及组织机制。要统筹好产业规划与集群发展的关系,创新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集群主体创新与集群网络协调合作的关系,集群内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与地区经济繁荣的关系,形成创新型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群体、政策体制和当地资源支撑体系。

2、加大引进培育创新主体的力度,提升集群利用科技成果创新产品的能力。创新型企业、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主体,在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扎根性,但引进创新型大企业和人才是第一位的,必要时主体引进会带动整个创新型集群的引进。

3、建立健全技术联盟等集群内专业组织,提高集群合作创新能力。创新型产业集群是由在区域范围内主要围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市场进行产业合作的企业组成,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专业组织,对外可以协调政府产业政策,增强产业区间相互交流,提升集群整体形象,对内可以通过开展项目技术联合研发、产品技术市场联合开发等活动深化学习互助,增加创新机会,帮助实现集群创新和合作共赢。

4、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产权制度,提高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适当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提高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随着集群的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必须以自主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产权制度,保障创新和知识所有者的公正收益和合理补偿,激发科研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热情。

5、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机制,加强对企业家的专业培训,鼓励资源向中小企业流动。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企业家教育培训的力度,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培训,涵盖专业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理念的更新。同时,应该适当加强对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以及政策方面的扶持,努力减小市场壁垒,鼓励资源向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流动。

6、培育激励创业和创新的园区文化。创新的园区文化能够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出自发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集群内部的研发与创新,这对于创新型产业集群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为此地方政府应有大力支持大学研发和个人创业的补贴和奖励政策。同时,集群中的企业应大力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在产业集聚地抚育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型人才。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3篇

1.1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政策情况近年来,安徽省和各地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电子商务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帮扶企业克服资金、技术等困难,极大促进了安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合肥市在《合肥市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发挥电子商务的先导性带动作用,推进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努力提高行业的覆盖率和渗透率.同时文件提出要出台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实行政策聚焦和工作聚焦,破解本市电子商务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瓶颈问题,加强财政税收、贷款融资、土地规划、人才培养、政府监管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大力扶持本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池州市在《池州市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快现与电子商务的融合,建立起完善的专业协作体系.马鞍山在《关于推进马鞍山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市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出台扶持政策.安庆在《安庆市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试行)》中提出了对电商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租金补贴等政策.蚌埠市已将电子商务列入市重点产业,将与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进行科学布局规划,也将优先获得资金支持.

1.2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情况目前,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集群快速发展的态势.合肥已有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安徽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国(合肥)动漫创意电子商务产业园、滨湖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多个产业园区,吸引了一大批电商企业入驻,有效推动了本地电商产业集群发展.芜湖市也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在市政府机关整体搬迁后,原先的办公大楼已交付镜湖区用于打造电子商务大厦,引进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网站和电子商务企业入驻.目前芜湖已形成了包括宝能慧谷电子产业园在内的多个产业集群.蚌埠已发展了包括皖北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内多个电商产业集群.其他各地市近年来也纷纷建设了电商产业园区.但由于安徽缺少国内领先的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相对较缓慢.目前安徽各地电商产业集群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通过技术、资金等政策支持,吸引本地及外地电商企业入驻,从而实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2皖江城市带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专业人才短缺电子商务这一新兴产业涉及到IT技术、物流、管理等对方面,需要大量各类专业人才.安徽地处中东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专业人才紧缺,特别是IT技术类、电商运营类人才.目前,皖江城市带知名互联网企业和电商企业较少,对电商相关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够.另外,皖江城市带地区城市规模较小,交通不太便利,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抑制了外地人才来创业的意愿.

2.2意识落后皖江城市带中小企业众多,但大多对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不太熟悉,对电子商务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传统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对电子商务的作用了解不够全面,只重视短期内的产出,没有看到电子商务对企业发展带来的长期影响;二是缺乏对电子商务平台和模式的深入了解,在选择经营模式和服务商时难以正确判断,而一旦失误将影响企业信心,放弃电子商务;三是对电子商务应用认识片面,认为只需搭建一个信息展示网站,或是开个淘宝店就是搞电子商务了,对品牌建设、渠道建设等认识不够,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低.

2.3缺少龙头企业目前,皖江城市带具有代表性的本地电子商务企业有三只松鼠、羚羊早安、蝶恋等少数几家企业,其他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知名度不高.近年来,安徽各地大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引进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电商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入驻本地产业园,但这些引进的企业大多以分公司或者新项目的形式入驻,公司总部仍在原地.这种引进模式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产业促进作用,但难以引领本地电商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缺失导致皖江城市带的电商发展速度相比江浙地区缓慢.

2.4缺少电商服务企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完成摄影、包装、设计等大量辅工作.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将这些业务外包给专业化公司来运作,电商企业最好专注于运营、售后等工作.但皖江城市带电商服务企业相对较少,专业化程度不高,电商企业最后只能自己完成全部工作.这样大量的辅工作对企业造成了一定负担,影响了电商企业的专业化经营.

3促进城市带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3.1大力引入电商专业人才目前,安徽电商人才主要以本地高校毕业生为主,外来人才较少.外来人才缺乏导致先进技术和领先科技项目难以引入引来,导致近年来皖江城市带电商产业发展大多以淘宝店的形式为主,缺少新兴电商模式企业.皖江城市带地区应大力引进外地电商人才,给予户口、住房、子女教育等政策支持.地方政府通过举办大型招聘会,塑造本地原生态人居环境,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本地工作和创业,形成高中低端结构合理的梯队人才队伍.

3.2鼓励本地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发挥大型企业电子商务主力军的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规模发展和品牌建设.深化大型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实体购销渠道和网络购销渠道互动发展,提高供应链和商务协同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转化.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对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成功开展电商的企业给予费用补贴,树立典型,带动其他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独立电子商务平台,并给与技术开发补贴,支持企业研发新型电商平台,提升本地电子商务应用水平[4].

3.3鼓励外地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皖江城市带地区现有电商企业的电商应用水平较低,地方政府应大力引进发达地区知名电商企业来本地投资创业,鼓励企业在本地设立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对来本地投资创业的外地电商企业给予税收补贴.通过外地知名电商企业的引进,形成龙头效应,促进本地电子商务应用水平的提升.

3.4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电子商务产业链复杂,涉及众多上下游行业.地方政府应兴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吸引电子商务相关企业入驻,形成聚集效应.通过定期举办电子商务论坛,为企业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电商培训讲座,为本地企业传授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本地电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结论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深入,皖江城市带地区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巨大.通过电子商务集群发展可以优化本地经济产业结构,显著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避免过度承接产业转移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目前,皖江城市带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层次较低,地方政府应通过人才引进、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搭建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等措施加快本地电商企业集群化发展,提升本地电子商务发展水平.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4篇

(一)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与成本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能够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创新的风险与成本。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企业之间由于地缘性的关系,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便于进行信息的沟通与共享,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在交易中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同时,由于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特性,通过合理利用成员间的优势资源,能够充分的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发掘企业创新潜能,可以最大限度的分担创新风险,进而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在供应链企业的合作创新过程中,合作企业之间能够共担创新成本,使得各企业的资金压力有所减轻,将会避免因创新资金的投入不足而使得创新活动停滞的情况发生,使创新活动能够顺畅进行,缩短了创新周期,带来了额外的时间价值。

(二)实现企业资源的互补与共享在企业创新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资源。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任何企业的资源都具有稀缺性,同时,资源配置不均,这就使得大多数企业所拥有的企业资源不足以支持企业完成创新活动。而供应链企业间如果选择进行合作创新,就可以实现企业之间技术创新资源的互补与共享,进而满足创新条件,实现单个企业无法进行的创新活动,实现技术上的跨越式发展。

(三)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在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过程中,企业之间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学习、影响,激发供应链企业的创新潜能,同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共同探讨,会产生新的创新能力,将会使企业的创新能力更上一个新台阶,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四)降低研发总费用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市场购买两种方式获得研发成果。随着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研发成果的专用性越来越强,适用范围越来越小,因此市场对此种资源的竞争越发激烈,交易费用也逐步提升。通过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创新,能够有效的平衡产品研发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达到研发总费用最低的效果。

二、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的模式

合适的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提高供应链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创新的成功率,同时,可以降低产品创新的研发费用与风险,有效的缩短产品创新周期。按照供应链企业合作创新的深度和稳定性,可以将合作创新的模式分为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创新网络、技术联盟以及共建实体五种模式。

(一)技术转让。是在自愿平等、诚实守信、公开公正的基础上,供应链企业的各合作方通过签订契约的方式转让新技术的一种合作创新模式。

(二)合作开发。参与供应链合作创新的各节点企业,在共同遵循既定原则的条件下,通过共同投入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共同开发新技术、解决新问题、开发新产品,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一种创新方式。

(三)创新网络。参与创新的企业、科研院所、客户以及政府部门,共同投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充分共享的基础上,将参与各方纳入一个开放式的创新网络系统中,共同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方式。

(四)技术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投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通过结盟的方式进行新产品研发以及技术改进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

(五)共建实体。参与创新的企业、科研院所、客户以及政府部门,共同投入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建立企业实体,并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设计的一种合作创新方式。

总之,产业集群供应链企业之间通过选择不同的合作创新模式,进行稳定、高效的合作创新活动,使得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得到有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参与创新的各方达到共赢的效果。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5篇

(1)地理现状分析。大庆市是中国最大的陆地油田,是黑龙江省副中心城市、黑龙江西部中心城市,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地热等资源,地上有大量可以用的土地、水面、湿地和草原,大庆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有着“绿色油画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的美誉,拥有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虽为北方城市,但其经济状况、人文环境可与南方沿海开放城市相媲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景致各异,能够开发出相应的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具备深化开发体育旅游集群化的条件,促进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成为除出产石油之外的另一个GDP的增长点。

(2)体育旅游产业的现状分析。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城市多个部门的通力配合,以集群的形式进行联合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以大型体育赛事以及开发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与周边的旅游项目、旅行社、餐饮、酒店、运动场馆、纪念品商店和休闲运动设施等相关的企业相关联,形成巨大的体育旅游产业链。本文通过对大庆市与体育旅游行业相关的行业进行调查发现,大庆市政府为了促进大庆市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配合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市政府的有效手段将工商局、旅游局、体育局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细化分工,还另外成立了大庆市体育旅游文化公司,为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和体育旅游发展服务。从大庆市文体旅集团公司的2013年度统计数据看到,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要消耗二分之一行业的产品,绝大多数的行业都要消耗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品,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的后向关联。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使大庆市的体育场馆、旅游景点、自然景观、文化景观等在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下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则加速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格局基本形成。

(3)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现状分析。目前,大庆市旅游局、大庆市体育局、大庆市商业局及大庆市的大型宾馆、饭店、通信、网络信息等服务行业都能够通力配合,市政府宏观统筹,加大各个行业间的联系,全面地对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策略进行统筹,通过网络、实体对大庆市的体育旅游产业进行联合,使大庆市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水平越来越好,各个行业达到“共赢”的目的。通过集群化使体育旅游者在旅游、运动、休闲、观光、娱乐、购物、住宿、餐饮等方面得到一站式服务。通过调查发现,大庆现已正规开发出的体育旅游休闲景点53个,近10个自然景观,各类特色展馆近10个,并成立了专门的网站对旅游者的体育旅游计划和体育旅游内容进行指导。作为北方城市,大庆市冬季旅游项目内容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冰雪条件,开发了“北国温泉”、“林甸温泉”、飞天滑雪场、冬季天然湖面的冰雪滑梯、滑冰场等冰雪娱乐项目。大庆市政府启动的“冰雪嘉年华”体育旅游系列项目,大大提升了大庆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竞争能力。

2大庆市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的策略分析

(1)加大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广与宣传。近年来随着民众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休闲、旅游的投入,由于大庆是一座新型的城市,发展体育旅游项目的时间较短,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还不够,体育旅游的观念并没有普及。政府机关和社会有义务加强对民众体育旅游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这是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高旅游行业竞争力的首要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加强正面的宣传与引导,市政府已经做了大型的宣传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对大庆市的旅游产业进行了宣传,通过网络、媒体、电视、报纸等传媒进行正面的宣传,提高民众的兴趣,了解体育旅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打消人们的顾虑,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2)开发特色旅游,建立完整的体育旅游集群化体系。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体系的构建和发展,需要各个行业的通力配合来完成,而且通过行业间的配合提高产能效率,增强局部竞争力,提高团队运作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应展现出大庆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加强信息化、服务化产业集群化的同步发展,建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体系,紧紧抓住十发展战略目标的思想,依托本地特有的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建立系统的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化体系。

(3)利用现有资源,形成旅游项目品牌化。大庆的经济基础较为雄厚,投资5亿元新建了有“小鸟巢”之称的奥利匹克体育场并已经使用,兴建了许多全民健身场馆和游泳馆等;大庆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城市湿地,湿地总面积占全国已知湿地面积的1/30,这些都为大庆市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基础条件,政府开发了系列旅游项目并有雄厚资金支持,借助大庆特有的石油、湿地、湖泊、地理等特色,发展大庆独有的体育旅游品牌,吸引旅游者进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促进体育旅游集群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4)实现体育旅游集群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当前,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已经看到生态环境破坏给人类生存带来的灾难,大庆体育旅游的发展更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应该具有前瞻性,在开发自然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的同时,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计划,要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政府要制定文件进行约束、指导,对于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自然生存环境的项目要坚决制止。体育旅游的发展要合乎优化环境的需要,真正走一条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旅游路线,实现体育旅游开发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3结语

2013年大庆市GDP达到4300多亿元,列全国地级城市11位,但由于身处相对落后的北方地区,体育旅游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文关等方面相对滞后,民众对体育旅游的热情和观念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变,对体育旅游的经济支出还要加强。体育集群化是一个大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多企业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中间环节较多,难度大,需要政府从宏观角度出发,合理制定相应的政策,平衡各企业的经济利益,共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并对已经开发的项目进行深发掘,打造品牌,达到双赢的目的。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6篇

福建省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聚集区(如图1所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东部,自西南向东北包括漳州、厦门、晋江、莆田、平潭、宁德等沿海地域,陆海面积在3万km2以上。

(一)漳州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以漳州女排训练基地为契机,建设好漳州海峡西岸部级体育训练基地,着眼于闽台体育文化交流的合作平台,实现国家球类运动中心和台湾地区运动协会合作。整合漳州体育场馆,提升基地的接待能力和实际运营效率,建成功能齐全、影响力大的体育产业品牌基地。构建不同的筹资模式,集聚福建体育产业发展的高端资源,将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扩展为一个以球类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训练基地,改扩建东山帆船帆板等训练基地,积极开拓国内外体育培训市场,促进竞赛表演、大众健身、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的协同发展[2]。

(二)厦门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厦门作为生活品质之岛和体育赛事中心城市,正在在推进“乐活”国际体育生态岛的建设,整个项目按“一网四区一中心”布局,打造成滨海运动休闲旅游目的地[3]。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带动现代服务业,建立以所辖六区的体育中心为节点,覆盖所有街道乡镇的体育生活网;依据独特的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打造四个特色体育产业集聚区(雅生活、酷生活、B生活、缘生活);打造特色的体育赛事城市,例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海峡杯帆船赛和厦(门)金(门)海峡横渡等品牌赛事;申办国际级运动休闲体育赛事,构建以篮球、网球、乒乓球和大众健身操等为主要内容的滨海休闲体育服务业。

(三)晋江滨海休闲体育产业依托晋江自然山体、绿带、滨海景观、美丽丰富的滨海沙线,彰显时代特征和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借鉴新加坡滨海湾的规划设计理念,把晋江沿海大通道晋南段两侧,构建成体育文化村、养生文化村、高端休闲区、大众极限区等“两村四区三带”的组团式空间结构,面积约67.7km2,形成民众运动、休憩的乐园和对台交流的平台,打造运动、休闲、旅游、娱乐、商业、商务于一体的区域品牌。体育文化村结合当地地形特点,布局有海峡体育学院、马术中心、山地高尔夫、观光自行车道等项目[4]。养生文化村布局有高级疗养中心、护理学院、运动康复中心、体验度假、农业观光等项目,突出生态运动、养生文化和休闲主题。高端休闲区布局有企业公园、高尔夫球场、沙滩俱乐部、高级度假宾馆等项目。大众极限区布局有沙滩浴场、滨海公园、极限世界、海鲜街、度假村,打造公众运动休闲功能区域。

(四)莆田滨海休闲体育产业莆田作为体育文化名城,布局呈“一心三组团”:大众体育文化体验中心,南少林武术文化组团,湄洲岛滨海运动休闲文化组团,妈祖体育民俗文化组团。湄洲岛岛形如蚕,长达20km,面积约14.3km2,森林覆盖率达65%,由礁、屿、大小岛三十多个组成,有令人神往的岛屿潮音和“小石林”鹅尾怪石等风景30多处,素有“南国蓬莱岛”之美誉。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九宝澜黄金沙滩,沙滩洁白细软,海水纯净,海面宽广,无暗礁,为天然的水上运动及海滨浴场圣地。除九宝澜沙滩外,湄洲岛沙滩共有13处,其中鹅尾山沙滩、莲池澳沙滩、金沙滩都非常出名。特别是鹅尾山沙滩沙白、海碧、林绿、天蓝,犹如一幅靓丽的海景图。湄洲岛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它的海滨森林、宗教建筑、海域水景、海滩、小型岛礁、象形石、海鲜产品等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举办各种水上体育赛事的理想场所,尤其适合沙滩风筝、沙滩排球、潜水、游泳、帆板、海钓、水上运动等滨海休闲体育运动。

(五)平潭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打造以海岛运动休闲度假功能为主的“两湾一山”,构建特色的避暑度假、游览观赏、运动探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海岛运动休闲产业区。坛南湾突出高端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建设,布局有沙滩高尔夫球场、沙滩马术俱乐部、企业沙滩俱乐部、击剑瑜珈俱乐部、游艇俱乐部、时尚球类运动中心、康体会所等项目。海坛湾突出大众滨海运动休闲度假区建设,布局有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酷、沙滩极限营地、帆船和帆板、海钓、海上摩托、摩托艇悬吊滑翔、近海游船观光等体验项目。将军山突出海峡军事野营旅游区建设,布局有军事野营、CS实战营地、彩弹射击、军事主题夏令营、野外生存训练等休闲体验项目。可以考虑申办国际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锦标赛,打造环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铁人三项国际邀请赛、国际健走节等赛事,通过持续培育特色品牌赛事来发展平潭岛滨海休闲体育产业。

(六)宁德滨海休闲体育产业宁德作为世界地质公园,依托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大景区,构建特色山水运动体验与休闲的体育产业。白水洋亲水运动休闲区,包括涉洋观景(即徒步涉水旅行)、洋中戏水(即水上游乐)项目,构建精品特色赛事和户外运动营地等。太姥山山水运动休闲区,包括登山观海健走运动大本营、九鲤溪亲水游乐园、“将军洞”网游实战营地、晴川湾沙滩休闲俱乐部、畲寨民俗体育风情园。白云山山水运动观赏区,包括冰臼、峡谷、佛光等自然景观和畲族风情、红色文化、“坦洋工夫”茶文化等人文景观。荡岐山体育休闲山庄,包括篮球场、门球场、排球场、射箭场、游泳池、钓鱼台、健身道、乒乓室、室、户外露营区等项目。

二、福建滨海休闲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

我们认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创新性和文化性,是福建省培育滨海体育产业集群化的着力点。(1)休闲体育产业的聚集不是体育产业区域性的简单堆积,也不是建立“小而全”的区域综合体,而是根据具体地域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以休闲体育产业企业为载体,统一规划,优化区域经营资源,促进产业集群的创新和升级[5]。以厦门、平潭为龙头,其他区域为两翼,功能合理区划,突出地域特色,形成精品休闲体育产业聚集带。(2)根据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制定相应的融资政策,激励社会中的闲散资金能够积极进入该产业,使休闲体育产业能够获得更为强大的资金支持。(3)重视体育文化对滨海休闲产业的引领作用,打造体育文化品牌和创意体育项目,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价值链。(4)体育与旅游紧密相结合,对体育旅游资源从文化品牌上进行开发与包装,拓宽休闲体育发展内涵,创新体育旅游设施及活动的配置,促进其产业技术的升级,带动旅游业、体育业、娱乐业的全面发展[6]。(5)以发展户外运动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新时尚,把全民健身作为休闲体育产业的新取向,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在民营企业的直接参与下,构建良好的休闲体育产业创新的培育环境[7],促进新的休闲体育企业和新的业务不断涌现与升级。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7篇

(一)与此同时,产业集群会吸引更多的新企业介入,在产业集群形成后,吸引来的企业不仅会根植于本地,同时还会有更多的新企业在本地快速的成长。

(二)产业集群为创业园区集中治理污染提供了条件在创业园区中,通过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可以建立起能量循环利用的网络。在对本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共识形成后,可以让企业能及时的了解到相关技术信息以及市场信息,促进信息交流,进而为创业园区集中治理污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治理环境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三)创业园区的发展依赖产业集群虽然创业园区是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公共物品的共享没有产生聚集效应。由于创业园区的发展依赖于园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所形成的协同效应。因此,创业园区发展必须从产业组织入手,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产业集群是企业之间合作的有效形式,也是促进创业园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创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园区,都是由政府划分的,通过完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制定出相关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平台。通过吸引大量企业进驻和发展,使创业园区内单位土地面积远远超出非创业园,因此,这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当前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技术的创新在当前多数小型企业创业园区中,多数企业都是以低成本为基础。不少企业集群还停留在模仿、装配低价竞争阶段,产业的总体水平较低,缺乏技术的创新。

(二)产业配套服务相对薄弱就当前的中小企业创业园区来说,多数企业创业园往往只注重产业本身、金融、研发、广告等,相对服务业比较落后,最终导致整个集群发展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

(三)产业关联度不强多数中小企业创业园区在吸引外来企业时,过于盲目追求数量,忽视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渗透性,没有适当的引进产业,最终导致创业园区内的产业链无法形成。

三、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创业园未来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加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认识目前,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相对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实施产业集群对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民营经济来说,也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由于产业集群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了城乡建设。因此,在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加强产业集群重要性的认识。

(二)重视中小企业创业园区产业集群的规划要想产业集群的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必须认真做好规划和引导工作。首先,要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把创业园区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布局,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状态,掌握企业真正的需求,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其次,充分利用合理资源,实施科学的产业布局,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后,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建设具有专业化特色的产业市场,加大力度培养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三)加强创业园区环境建设,为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要想产业集群的未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为产业集群营造良好的环境,这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做好环境建设,加大公用设施、生态环境的建设力度,为产业集群未来发展提供支撑。其次,要加强中介机构的力量,使中介服务得到进一步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公共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建设。除此之外,要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扶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并且要强化产业集群的整体招商问题,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中小企业业主出国考察,并有效的开展招商活动。最后,要加强创业园区的地区品牌。政府在建设创业园区过程中,应把地区品牌作为工作重点,重点培养产业集群,创立地区品牌。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8篇

韩国大德科技园是典型的政府驱动的产业集群模式,是技术追赶者的发展模式,也处于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者位置。大德科技园是亚洲最大的产、学、研综合园区,是韩国成功由发展中国家转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重要里程碑。大德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第一,依托骨干产业,采取阶梯发展。大德科技园在技术引进上并不盲从,一开始就植根于韩国骨干产业,从重化工的技术开发,逐渐转向电子通信等高技术产业,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第二,重视基础建设,不断吸纳人才。大德科技园始终把为研究人员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放在首位,并非常重视研发人才的继续培养,最终打造了完美的软硬件服务设施留住和吸引了更多的人才,这从根本上保证了高科技产业发展。第三,鼓励企业参与,实行产学研机制。为发展高科技事业,增强国际竞争力,韩国政府初期效仿日本筑波,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后期逐渐强化与生产结合,注意吸收民间企业研究所的进入。同时为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大德科技园建立了产学研机制,并加强与国外的高科技机构的协作,有效促进国内外各方的信息交流,使科研成果能迅速应用于企业生产,转化为经济效益。

二、世界主要国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共同特征

1.政府宏观调控,企业主导发展。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和高风险的特点,各国政府都很重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长远规划,并给与大力的财政税收支持,从而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序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政府的宏观调控至关重要,但市场才是真正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共同规律是由企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即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OECD统计数据显示,所有国家的R&D经费最重要来源部门是企业,企业R&D投入至少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像美、日、中、韩四国更是超过了70%,显然企业是推动社会技术进步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2.官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包含若干的发展环节如规划、研发、生产、销售和再研发等,而官产学研模式是经过通盘考虑和计划的有机复杂系统,其联系不是单方向的矢量,而是有反馈回落的连环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由大学和机构进行研发,把研发成果及时转化到生产力上去,通过生产和科研之间的互动式的促进,在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最快速度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

3.研发投入稳增,集聚大量人才。R&D活动投入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保证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根据历年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所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R&D投入基本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其中美国和日本R&D投入较稳定且投入强度居于领先地位,新兴工业国家韩国R&D投入快速上升,中国的相关投入虽增长很快,但投入强度仍远低于美日韩。显然要想保持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加大R&D投入是当务之急。人才作为知识、技术、创新能力的载体,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纵观世界主要经济体,无一例外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然选择。

三、启示

美国硅谷因其拥有鲜明的特色产业“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不断产生新产业、新机制”和持久的创新文化而称霸于世;日本筑波因其照搬照抄,脱离市场,没有因地制宜而沦为“现代科技的乌托邦”;韩国在其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后,进行创新式的园区建设,使得大德科技园成为韩国最优秀的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化和培育新产业的基地,并成为推动韩国经济成长的加速器。鉴于此,对我国特别是次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主要有:

1.转变政府作用,促进官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明确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政府职能的定位。根据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处的阶段,结合国际上政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我国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将由行政职能转向服务职能。就我国目前而言,合理的战略规划、充分的制度供给和优惠的政策环境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服务。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和途径是我国应该借鉴的。要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转化机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我国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持续吸纳力。

2.承接产业转移,注重特色打造。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过程中,要立足区域优势和现实条件,着重打造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形成相关产业的集聚区,建设专业性强的开发区。要想从根本上树立开发区的专业性特质,政府就需要在开发区发展规划方面,将专业品牌构建理念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打造开发区的“专业”品牌特色主要通过构建“专业”产业特色和“专业”功能特色。首先,开发区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依托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实施差别化发展,找准战略定位,争取形成各具特色的极具竞争力的专业化产业。然而“专业”产业特色要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全国产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升级的大背景下形成,同时也要遵循产业区域分工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由于受到经济基础以及开放条件的限制,面临当下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若要培育园区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更应该将地方有限资源集中起来,根据自身条件选取并发展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明显的产业,实行专业化发展。其次,要构建开发区“专业”功能特色。目前我国国内开发区有很多类型,各种类型的开发区承担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并且各自采取的发展模式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式均有较大区别。因此,开发区在形成各自的专业性特征之前,要定位好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未来前景。对开发区的总体功能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应该鼓励那些符合要求的开发区建立科技园区、保税区、保税仓库以及出口监理仓库等功能区,并且在区域发展规划中融入功能布局以进行整体管理,以促进开发区中各种经济功能区的资源有效配置,从而推动功能区相互之间联合发展,使开发区对地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更加显著。如过去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经过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开发区中已有的传统产业在其产业体系中的地位开始弱化,要保持开发区稳定快速发展,必须适应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开发一些具有发展前景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新兴战略产业,转变区域功能。而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联南络北,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廉价,具有很大的区位优势,特别适合和需要发展现代流通业,成为全国的信息交通枢纽,因为现代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更能够大力支撑整个区域的产业经济发展。

3.增大研发投入,完善人才机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R&D经费支出总量和R&D投入强度均在逐年提高,2011年R&D经费支出13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体经济国家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均超过2%,我国不管是总量还是强度上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在财政投入方面仍需逐年加大研发投入比重,同时要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国家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对企业的投入应通过税收杠杆加以调整,鼓励企业投入开发研究与应用研究,逐步形成国家投入与企业投入并重向以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科研投入体系,从而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对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方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加大教育投入,重基础强素质。我国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使其制度化,成为硬约束的投入规范,同时采取教育投入多元化,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分级投入,社会各界资助投入,学校非义务教育发展积累投入相结合的教育投入制度。要重视基础教育,切实把目标转移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教育质量上来,并要加大企业员工在职培训力度,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二是人才配置市场化。要继续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逐步由以政府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配置方式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资源配置方式,同时要积极引导和规范企业产权激励工作,在分配体制上贯彻知识参与分配的原则。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9篇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发展2013年,山东省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万亿元,增长约20%。此外,山东省以建设“智慧山东”为目标,认定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济宁市物联网产业核心区(曲阜)、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物联网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了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新兴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加快山东物联网产业集聚“破题”,已是大势所趋。

(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随着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新能源产业开发利用,既有利于缓解经济快速发展和健康发展“两难”,也有助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认为,山东应立足区位优势,着重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五大新能源产业,拉长太阳能产业链,建设大型风电场,拓展核能、地热能、海洋能三大新能源领域。太阳能方面,除已形成“世界太阳能利用看中国,中国看山东,山东看济南”的格局之外,德州“世界太阳城”建设也如日中天,山东同时还助推淄博、东营、潍坊、威海等特色太阳能产业集群加速发展。风能方面,山东重点在烟台、青岛、威海、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建设大型风电场,并逐步向浅近海域发展。核能方面,烟台海阳、威海荣成核电项目正在稳妥推进。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作为制造类产品的“高端工作母机”,技术要求高、产品附加值大、辐射范围广,是推动整个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是产业链拓展延伸的关键。在自2011年山东省经信委陆续下发的“三批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园区)名单”中,先后认定济南、烟台、潍坊、淄博、东营等5大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乐陵、临沂经济开发区、威海南海新区等38个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基地(园区)数量逐渐增多。但是,从总体布局来看,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主要集聚在潍坊、东营、德州、烟台、滨州,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集聚效应有待加强。图2是根据上述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整理所得。21世纪山东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价值链的打造。山东省立足发展低碳经济,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大大促进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图2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已基本形成了鲁西北、鲁中、半岛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鲁南地区新医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其他产业也正逐步发展。但是,山东省的战略性新兴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这阻碍了山东省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二、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布局分散,集聚效应难以发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山东省抢占新一轮经济制高点的主要驱动力,山东省各地区在充分利用本地区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加以贯彻落实应当积极鼓励。但一些地区不计区位条件、技术基础、产业环境,一哄而上式的发展不仅适得其反,而且可能导致各城市间产业定位雷同、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甚至恶性竞争的后果。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为例,山东省陆续认定5个产业基地、38个产业园区,是出于“全省一盘棋”的大局考虑,但新兴产业发展耗资巨大且需后期持续投入,再加上一些地方之间缺乏全局配合,这样很容易造成一大批“小、散、弱”的企业纷纷建立,即使存在一定地域上的企业集聚,也难以实现企业协同配合、资源优势共享、集群效应带动的产业体系。

(二)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能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山东各地都将其作为新一轮产业投资重点。然而很多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都是体现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多,设备安装不断增加,产能、产量不断增长,这就导致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缺失,高端领军人才不足,同质建设普遍存在。以风电产业为例,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等地的风电项目陆续开展,风电装机容量成倍增长,但是核心风机专利还牢牢掌握在外国大企业手中。我们仍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离成为“领导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发展环境有待完善,有效市场需求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既需要政府“有形的手”的大力扶持,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激励功能。在新兴产业发展之初,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来吸引企业和资本进入这个广阔的潜在市场。但新兴产业的产品被大众普遍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在面临市场需求快速回落的成长放缓阶段,产能过剩、产品滞销,加之后期投入持续增加,政府财政吃紧,银行借贷和社会资本对新兴产业投资热情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面临发展瓶颈。

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建议

(一)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整体协同山东省各地区在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时,应结合本地产业布局和战略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切忌“一窝蜂”式的重复性建设。以新兴产业的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载体,逐步形成整体协同的专业化产业网络,鼓励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的中小企业,力求在集群内形成高品质的新兴产业企业长廊。

(二)构建集群创新体系,培养高端领军人才山东新兴产业定位应着眼“微笑曲线”的两端。一方面,要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大力增强对具有成长潜力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另一方面,构筑高技能实用型人才队伍、努力放大对人才的“磁吸效应”。山东省应注重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支持高校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例如,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生物专业,济南大学的材料专业都可以在优化设置的基础上输出“定制型”人才。

(三)加大财政和融资扶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阶段,面临着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开拓艰难的普遍问题。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鼓励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信息消费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山东省每年都拿出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此外,山东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产业集群论文范文第10篇

根据产业集群四阶段生命周期理论,产业集群依次经过萌芽-发展-成熟-衰落四个阶段,在这期间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一个钟形或S型演化轨迹(图1中曲线A-B-C-D,A、B、C、D分别对应从萌芽到衰退的四个阶段),文中称其为产业集群的四阶生命周期演化曲线。本文提出的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曲线(图1中曲线A-B-C-D部分-E)认为,当产业集群发展到“衰退”阶段后存在一个跨越点O,将集群演化曲线分化为上行的E曲线和下行的D曲线。E曲线表明,在O点时产业集群通过导入新技术、进入新市场、生产新产品等使产业集群进入到新的生命周期;D曲线则表明产业集群生命力“持续衰退”。在t4至t5之间的U型曲线是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关键期,与阮爱清(2008)提到的产业集群成长的“困难期”相似,它是由于在产业集群转型过程中转型收益无法抵偿转型成本而形成的转型困难期,表现在企业层面就是企业转型收益无法抵偿转型成本。在这期间集群内会出现成员企业迁离、关停,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下降的状况,但更重要的是,如果原产业集群受益于转换期内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成功转型升级,并由于新企业和相关机构的加入,使集群内组织结构更加符合现代产业集群的要求,即使在转换阶段有一定数量的企业退出集群,但集群整体能够维持临界水平以上的企业数量和综合竞争力,产业集群就从原生命周期A-B-C-D进入了新的生命周期演化阶段。

二、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过程中的企业行为选择模型

Capello(1998)认为产业集群演化的路径并不是自动实现的,在升级的每一个阶梯上都有可能停滞不前,因此很多产业集群的衰退是暂时的,是在某个发展阶梯上发展停滞的表现。产业集群持续演化的关键在于单个生命周期O点的跨越,整个产业集群演化的结果取决于集群内以网络结构相联系的个体成员行为的联合作用。下文通过构建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转换”阶段的企业行为选择模型,从微观视角分析产业集群内个体在这期间的行为规律,进而解释集群内企业行为选择对产业集群跨期演化的影响。

1.“转换”阶段产业集群内企业行为选择模型阮爱清等(2008)在运用模型仿真研究产业集群演化时,从网络结构角度构建了“种子-核-产业集群”的产业集群成长演化模型(图2上部),其中“种子”是形成产业集群的诱因,可以是一种资源、技术、市场甚至是企业、人才等,“核”是未来可能发展成为该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产业或产品的生产体系的雏形。本文以产业集群存续性为前提,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演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转换”阶段中集群内企业行为选择模型。为简化分析,本文设置了5项假设条件:a.假设产业集群内的领先企业数量为1,且处于该集群产业链的最下游;b.假设产业集群内企业层次为2,分别为领先企业和一般企业;c.假设一般企业分为两类,一类与领先企业同处于产业链相同位置,即与领先企业的关系以竞争为主,另一类处于领先企业产业链的上游,是领先企业的供应商,且每一类都由若干企业构成;d.假设产业集群内跨期演化前不存在配套服务商和科研机构;e.假设该集群演化的结果是确定的———顺利跨期转型,因此集群内部企业的行为选择不会改变这个结果,只会影响演变的进程。图2模型描述了在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单个“转换”阶段内集群内企业的行为选择。一个“转换”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领先企业引入新“种子”,原产业集群网络瓦解;第二阶段,产业集群内一般企业行为选择,集群“核”网络重构;第三阶段,新成员进入,产业集群进入新生命周期。①第一阶段:领先企业引入新“种子”,原产业集群网络瓦解。从转型顺序来看,当产业集群发展至衰退阶段,以产业集群存续为前提的跨生命周期演化一般以产业集群内领先企业的率先转型为起点。龙头企业就地转型的较低风险,政府培育龙头企业和鼓励龙头企业转型的倾向以及领先企业的地域、产业、知识根植性(闫华飞等,2013)等因素对地域粘着性的增强,因此“就地就行业”转型成为领先企业最主要的转型路径(赵昌文等,2013)。鉴于领先企业对产业集群存续的重要倾向,本文在分析中忽略领先企业迁离产业集群去区域的可能。从转型方式来看,产业集群内的领先企业一般具有资源、能力优势,同时比集群内一般企业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领先企业的企业家也往往具有更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转型发展的意愿。此外,在产业集群的转型过程中,政策因素对推动领先企业转型效果更加显著。因此,领先企业一般会成为产业集群区域中创新和转型升级的领先者。领先企业的转型过程,就是将新的“种子”(可以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商业模式等)引入企业(如图2中的d1路径),并随着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和集群内知识协同和技术溢出等作用,为产业集群植入新的“种子”的过程,同时“核”(如图2中的路径d2)。这种行为模式主要是由于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集群知识溢出具有吸收能力,对该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市场具有一定依赖性。第二种是离开原产业集群,以“种子”形式进入一个新的区域,构建以其为中心的“核”,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如图2中路径d3)。这种行为模式一般发生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但受到地区政府管理的企业,如沿海发达地区的印染、造纸企业和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在现实中表现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业梯度转移”现象。第三种是结束企业经营,关停企业(d4)。这种选择的做出可能是企业家对于企业或产业失去信心,放弃经营,也有可能是为转行腾出资金。b.处于领先企业产业链上游环节的一般企业行为分析:集群内处于领先企业产业链上游的一般企业,即领先企业的原材料或部件供应商。其在“O”点的主要行为模式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根据领先企业新需求,生产新产品,继续保持与领先企业的供求关系,构成新的“核”(如图2中路径d5)。这种行为模式主要建立在企业自身拥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对集群知识溢出具有吸收能力,并对该区域内资源和产业、市场具有一定依赖性的基础上。第二种是保持原技术和产品状态,放弃集群内最重要的客户(领先企业),寻找集群外新客户(如图2中路径d6)。这种行为模式一般发生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不论其最终是否离开原产业集群,但对本产业集群的产业关联性和经济贡献度都逐渐降低。第三种是结束企业经营,关停企业(如图2中路径d7)。③第三阶段:新成员进入,产业集群进入新生命周期。由于第二阶段中一些企业选择退出产业集群,为新进入的企业和机构腾出了一定空间与资源,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也对新成员的进入形成拉力。新进入企业中部分是领先企业的新竞争者,一部分是原材料和部件供应商,还有一部分是配套服务商和科研机构,这三类新进入者与产业集群内原生成员构成了新的产业链和网络结构。

2.企业行为对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影响企业行为对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产业集群的“存续性”和跨生命周期演化性的影响。其中“存续性”从集群内企业数量、集群综合竞争力两方面分析;对跨期演化方向的影响,可理解为是否有利于产业集群跨入新的生命周期。下文以此总结了企业行为对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影响。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转换”阶段实际上就是破坏原产业集群的路径锁定,重建核心能力的过程。首先,领先企业引入新“种子”,为产业集群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会破坏产业集群原有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引起企业数量和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暂时波动,造成产业集群衰退风险,这也是对阻碍产业集群转型的“根植性”进行破坏的过程;其次,产业集群内一般企业的行为推演虽然受到模型简化和结果设定的限制,但基本展现了产业集群“转换”期间企业主要的行为模式,并且各种行为对产业集群跨期演化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企业的追随创新行为有利于集群内新“种子”的存活、新“核”形态的构建和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发生,对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具有积极影响。一般企业迁离和关停虽然短期内会减少集群内企业数量,暂时降低产业集群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新企业的进入腾出空间和资源;最后,新企业和机构的进入对于完善产业集群功能结构,增强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策建议

将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曲线与企业在“转换”阶段的行为选择模型相结合,可以认为曲线上t4至t5之间“U”型关键期就是新“种子”嵌入产业集群后原“核”形态打破与新“核”重构的过程。根据该过程中产业集群内企业行为模型,本文以促进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为目的,给企业和政府提出若干建议。

1.企业方面推动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并不是企业经营的目的,但产业集群的演化与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存在紧密联系。产业集群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集群内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警惕产业集群衰退的出现,尽早防范,并为企业未来的行为选择做好准备。在“种子”引入阶段,对领先企业而言,在具备创新能力的前提下率先进行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不论是突破性创新或延续性创新)一般都有利于对企业长远发展,且依托集群资源的同行业领域内转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转型风险。在“核”形态重构阶段,对一般企业而言,如果不具备创新能力优势,可优先选择追随创新,从渐进性创新累积创新能力。一般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当借助集群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尤其是基于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暂时不具备创新转型能力的企业可以暂时采用梯度转移的方式缓和生存压力,但在转移后应当重视积累增强创新能力,在梯度转移时应当关注政策方面如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进入配套条件较好的产业园,积累转型能力。一般企业如果选择继续留在原产业区且不参与协同创新而寻找新客户,特别是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要尤其注意产业关联度和对本地经济贡献度的降低会减弱企业应对政府管制的能力。不论领先企业或是一般企业,都应有意识地利用产业集群内外网络关系,扩充社会网络资源,获取新“种子”;在增强“种子”吸纳能力和“核”重构能力方面,采取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弥补科研能力的不足,或集群内企业的合作关系进行创新活动,此外也可以考虑运用一些专利库获取技术资源,在突破性技术方面不占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商业模式等另辟蹊径的创新方式。

2.政府方面现在研究中提及的“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实际上是一种政策手段推动产业集群跨越单个生命周期演化的行为,这也印证了Bruso(1990)提出的两阶段模型。产业集群的衰退是产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但通过政策引导能够助推产业集群跨生命周期演化的发生。产业集群的衰退并不等同于产业衰退,对于一些传统产业集聚形成的集群区域,不应该盲目为新兴产业发展腾空间,而应当以“复兴”和“升级”为主,使传统产业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在“种子”引进阶段,政府:一方面,应通过信息公开、市场准入放开等提供更多的“种子”;另一方面,应通过构建公平、合理的资源要素价格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为产业集群引进新“种子”提供公平环境和畅通的渠道。“种子”引进后,产业集群转型关键期才刚刚开始,应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内其他企业通过协同转型或鼓励新企业进入形成新“核”和集群网络,缓解和弥补U型曲线阶段原产业集群网络瓦解对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破坏作用。对于无力或无心转型升级的企业可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或企业迁离为集群内新企业、机构的进入腾出空间。此外,政府还应当以现代产业集群的要求引导完善产业集群内功能结构,为配套服务企业和科研结构进入产业集群创造条件。

上一篇:生物信息学范文 下一篇:农业种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