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业务范文

时间:2023-03-06 12:03:04

并购业务

并购业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并购贷款;并购风险;机遇

日前,为规范银行并购贷款行为,提高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能力,加强银行业对 经济 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持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 发展 ,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二、实施并购贷款的难点

就并购市场来看,此次关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破冰之举,在为并购市场带来一定利好消息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

1.风险控制是关键

并购贷款看上去也是依靠存贷的差获得收益的业务,但在本质上和商业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之类的常规贷款是不一样的,它是一项高度包括投资银行业务的资 金融 通活动。需要商业银行自己拥有一个很强的投资银行团队,而这一块正是商业银行的短板。作为一项具有极大风险的业务种类,并购贷款的风险防控显得至关重要,也是银行最为关注的问题所在。并购贷款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还要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其风险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初期的商业银行,能否在对项目的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专业化的管控,仍是一大挑战。正是出于对防范风险的考虑,此次监管当局对于《指引》中并购贷款所占总贷款的比例,并购贷款期限,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都做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相关的法规还有些不够详尽之处,例如,如何防范 企业 将并购贷款资金用作二级市场炒股资金,如何界定“收购”和“炒股”?如此监管当局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定,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方法和程序,引导和促进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健康 发展 。

2.防止出现“并购贷款两头热中间冷”现象

自“开闸”放行一段时间以来,并购贷款并没有如市场想象的那样被各大企业哄抢,从交易所的统计资料来看,近半年,申请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热度不高,大型央企基本上没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俞铁成(2009)认为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是暂时的,原因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资金都比较充裕,小的并购根本不需要贷款,大的项目谈判周期都很长,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而在尹中余(2009)看来,国资委为了防范风险,严格控制央企投资冲动才是造成央企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对并购贷款“冷淡”的根本原因。在这里笔者不想过度的追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是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面对这些并购项目本身就具有的风险,很可能会使从事此业务的商业银行趋于保守,从而加剧对具有国有背景的企业的偏好。而另外一方面,面对国有企业的谨慎,如何引导企业规范投资行为,提升国有企业参与这项新业务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新的融资手段,在提升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合理的产业升级整合和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这些也是监管当局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不可忽视的层面。

3.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参与力度

中小企业在国民 经济 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但也是相对脆弱,容易波动的部分。中小企业在创业与发展过程中无一不遭遇缺少资金之痛,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夭折,更多的企业则因为缺少继续发展的资金而举步维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购贷款的推出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前期的并购贷款申请过程中,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意愿。基于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控制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有待于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事实上,并购贷款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这场产业升级和资源全球布局的大潮之中并发展壮大。

尽管《指引》仍然有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企业并购贷款的放行趋势不可逆转。无论如何,并购贷款都将为这个萧条的经济寒冬注入一强心剂。

参考 文献 :

[1]杨晨曦:并购贷款的喜与忧[j].资本市场,2009.04:98-99.

[2]关莉莉:并购贷款破冰[j].首席财务官,2009.01:20-22.

[3]罗兰芳: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9.03:126-127.

并购业务范文第2篇

一、并购贷款业务面临的机遇

《指引》指出所谓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企业或并购方控股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近年来,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行业重组不断深化,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技术含量、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兼并重组。就当前的并购市场而言,国内诸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还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目前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环境恶化以及流动性缺乏等冲击对各大产业中的企业已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洗,企业价值也大幅回归。这为各个行业中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垂直、横向甚至是跨行业整合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并购贷款在这一时期的推出将会为产业、企业、银行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利好消息。

1.并购贷款能极大的促进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需求的增长速度减缓,通过并购来增强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能很好的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通过并购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占有核心技术;企业通过并购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打造企业品牌战略。

《指引》正式,对于引导信贷资金合理进入并购市场,以市场化方式更好地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防范经济下滑,实现产业经济整合和升级,落实“走出去”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并购贷款能很好的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控制,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杠杆比率

并购贷款是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较高的一类贷款品种,《指引》明确规定要求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具有与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熟悉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这对于开展此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其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拓宽了银行贷款业务的范围,为利息收入增长拓宽了空间。再次,经过多年的货币紧缩以及严格的货款控制后,中国银行业的杠杆率非常的低。在全力保经济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放松的大环境下,在稳妥安全的大前提下,增强货币扩展能力,通过金融创新,适当提高中国的金融杠杆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助推中国经济提前走出调整周期。

3.并购贷款能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从新政策的受益企业来看,虽然监管当局开放并购贷款,但是商业银行从控制风险的目的出发,具体执行上会坚持较高的门槛。并购重组主要还是集中在具有并购能力、有充裕现金流、在某个行业有龙头地位的大型国企、央企中。特别是在经济下滑过程中,银行更愿意对政府主导的企业予以金融方面的支持,通常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重点支持行业范畴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像通信领域、机械、航天军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都存在比较好的并购重组机会。此外由于能够实施并购的企业都是各家银行竭力争夺的大客户,介入客户的并购业务,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大银行锁定客户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大强化。

二、实施并购贷款的难点

就并购市场来看,此次关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破冰之举,在为并购市场带来一定利好消息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

1.风险控制是关键

并购贷款看上去也是依靠存贷的差获得收益的业务,但在本质上和商业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之类的常规贷款是不一样的,它是一项高度包括投资银行业务的资金融通活动。需要商业银行自己拥有一个很强的投资银行团队,而这一块正是商业银行的短板。作为一项具有极大风险的业务种类,并购贷款的风险防控显得至关重要,也是银行最为关注的问题所在。并购贷款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还要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其风险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初期的商业银行,能否在对项目的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专业化的管控,仍是一大挑战。正是出于对防范风险的考虑,此次监管当局对于《指引》中并购贷款所占总贷款的比例,并购贷款期限,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都做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相关的法规还有些不够详尽之处,例如,如何防范企业将并购贷款资金用作二级市场炒股资金,如何界定“收购”和“炒股”?如此监管当局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定,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方法和程序,引导和促进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2.防止出现“并购贷款两头热中间冷”现象

自“开闸”放行一段时间以来,并购贷款并没有如市场想象的那样被各大企业哄抢,从交易所的统计资料来看,近半年,申请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热度不高,大型央企基本上没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俞铁成(2009)认为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是暂时的,原因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资金都比较充裕,小的并购根本不需要贷款,大的项目谈判周期都很长,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而在尹中余(2009)看来,国资委为了防范风险,严格控制央企投资冲动才是造成央企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对并购贷款“冷淡”的根本原因。在这里笔者不想过度的追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是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面对这些并购项目本身就具有的风险,很可能会使从事此业务的商业银行趋于保守,从而加剧对具有国有背景的企业的偏好。而另外一方面,面对国有企业的谨慎,如何引导企业规范投资行为,提升国有企业参与这项新业务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新的融资手段,在提升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合理的产业升级整合和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这些也是监管当局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不可忽视的层面。

3.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参与力度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但也是相对脆弱,容易波动的部分。中小企业在创业与发展过程中无一不遭遇缺少资金之痛,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夭折,更多的企业则因为缺少继续发展的资金而举步维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购贷款的推出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前期的并购贷款申请过程中,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意愿。基于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控制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有待于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事实上,并购贷款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这场产业升级和资源全球布局的大潮之中并发展壮大。

并购业务范文第3篇

尽管对于投资者而言,暂缓IPO待完善制度后重启,以建立正常化轨道无疑百利无一害,但对于券商来说,原有业务的停滞则无疑带来了资金链的压力。

当下,IPO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债券和并购业务的迅速扩张,同时也在推动着投行的转型。并购市场的火热使得多家券商加大拓展并购和再融资业务的力度,以期多一条生财途径。

重启近期无望

去年,共有225家中国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完成IPO,同比下降41.7%;合计融资约1680.2亿元,同比下降59.0%,融资金额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IPO停滞超过半年使得近期以来“IPO将重启”的传言愈演愈烈,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曾于2月底首次明确表示:重启IPO暂无时间表。4月12日下午,证监会发言人再度强调:重启时间尚不明确,且新股发行改革思路和方案正在研究中,届时会正式公开。

对于当下市场制度环境,多个财经评论员均表示,重启时机未到。目前股票供给的减少使得此前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状态得到较大程度缓解,总体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此次的表态无疑给投资者吃了一剂定心丸。

与传言不同的是,业内对于具体重启时间的预期则普遍集中于下半年。招商证券投资银行总部总经理谢继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考虑到IPO目前尚处于核查阶段。核查结束后,还要抽查,因此刚性时间就需要几个月。重启时间至少是在6-7月份以后。

财核加剧券商资金链压力

IPO业务的停滞使得券商的日子并不好过,而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财务核查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其压力。

规模较大的投行普遍表示,现阶段收入上他们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其他项目的收入暂时可以填补IPO业务的空缺,但对于以IPO业务为主的小券商而言甚至会面临生死攸关之境。

“很多项目做了两三年,没走到最后一步回报就没法体现,我们的资金周转确实有困难。本身好的项目就不多,现在上市成本又高,排队时间长,特别是看到财务核查成本这么高很多做项目的都不愿意开新项目了。如果再这么停个一年半载,我们这种规模的真的会做不下去。”某小型投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当前环境下的投行人员同样面临选择,毕竟整个行业的IPO业务都已受到影响。以华泰证券和东吴证券2012年年报数据为例,华泰证券2012年新股发行占主承销收入比重为56.95%,较历年降幅超过10%;东吴证券IPO业务收入更是由2011年的近2.8亿元骤跌至不足4900万元。

“现在大环境差,各家的IPO业务都差不多,也没有好的去处。”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正是这一环境下,促成投行业务开始转型。

并购重组乃双向需求

IPO模式的改变,使得投行开始谋求其他业务的增长,业务收入结构已发生变化。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券商将目光转向债券承销领域。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券商债券承销额同比增长三成。一些券商突飞猛进,浙商证券、渤海证券、兴业证券同比增幅分别达910%、559%、450%。除债券业务外,并购重组亦成为今年券商业务的重点。

两年前IPO正热时,并购重组业务在大多投行中并不受到重视。考虑到壳公司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涉及各方利益较多,项目难度大,很多券商并不乐意接这一摊子,企业也更倾向于自主上市。

今年的情况则大为不同。证监会信息显示,目前IPO在审企业近700余家,其中200余家已遭遇终止审查,而随着财务核查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处于中止审查状态的相当部分企业亦岌岌可危。

尽管大量企业撤单一定程度上减轻了IPO“堰塞湖”的状况,但这些企业融资的需求并不会就此消失。记者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开始谋求借壳上市,或考虑海外上市等路径。

“现在在接洽几个并购重组项目,之前准备上市的企业IPO撤回以后走这条路的比较多。”一投行人士指出。

数据显示,仅今年1月就已经有221家A股上市公司过一次或多次并购重组的公告,而去年同期仅有85家,市场潜力较大。部分券商去年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已经超过了2011年同期。

事实上,并购业务在券商的海外投行业务中早已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远超其他业务收入比重。投中集团统计显示,中金公司、国泰君安证券、中信证券分别以271.57亿美元、57.73亿美元和43.33亿美元名列2012年参与并购交易金额三甲;中金公司、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则分列参与交易数量前三位,分别为42起、26起和24起。

这一趋势同样有在内地发展之势。华泰证券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债券承销、再融资业务实现重要突破,并购重组业务保持行业领先。其中,境内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为1.27亿元, 较之2011年同比增长68%。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等公司同样实现并购重组业务收入增长。

尽管并购重组眼下已成为企业谋求曲线上市和投行寻觅业务增长的双向需求,这一业务在内地市场的推行仍难以短时间内赶上传统IPO业务。对于企业和投行而言,仍需要一段接受的时间。

“IPO毕竟是拿股权换现金,重组借壳的方式涉及资产或现金注入,造成股权稀释,很多企业老板也并不愿意。”有投行人士指出。“我们的市场需求和国外也不大一样,民营企业肯定还是希望上市融资多过做并购。”

而对于小规模投行而言,接触并购重组项目的机会则比较少,业务难以展开。前述小型投行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并购重组项目做不大,都是几单慢慢做,没法做成IP0那种规模。”

尽管业务转型的过程并非轻松,而对券商而言,并购项目的上报和审批过程都比较快,虽然收入规模不大,仍是当下填补IPO业务空窗的不二选择。

财经评论家叶檀指出:并购重组未来必将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并购重组使优质、高效的企业并购同质的低效企业是消化过剩产能的最好手段。没有并购重组则IPO的压力不可能消除,过剩的产能不可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消化。

并购业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1-0024-03

一、并购贷款业务面临的风险

并购贷款是一项有着巨大风险的业务种类,涉及兼并双方企业,包括行业、适用法律、股权结构等多个方面,其风险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并购贷款业务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资金运用机会和盈利增长点,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一)战略和市场风险

并购贷款的风险首先来自于并购交易是否能成功。据统计,全球并购交易平均成功率为33%,甚至还要更低一些。这意味着,近7成的并购交易实际上并不成功。如果并购交易的不成功仅局限于并购方本身,而没有银行机构的介入,就会相对简单,但并购贷款把银行拉了进来,使得原来就不确定的并购交易本身变得更不确定,风险也加大。

(二)政策和政治风险

并购活动涉及国家多项法律法规特别是非金融部门的诸多法规,商业银行往往难以全面把握相关政策。由于我国依法行政体制和体系尚不完善,政府过多介入经济活动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并购中政策风险凸显尤为复杂。同时,并购交易本身可能涉及警惕不当的行政许可程序。如果行政许可被上级撤销并追究责任,银行发放并购贷款的前置条件缺失,从而引发较大的风险隐患。此外,政府对个别行业制定了特别的管制措施,需要主管部门作出完整有效的批准或备案登记,否则,将严重影响并购后的整合及经营。对大型并购项目,银行还应关注反垄断审查的程序和结果。对于“走出去”实施并购的企业来说,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不透明、不完善的行政体制将增加并购贷款风险。

(三)法律与合规风险

《指引》首次在银行业务规范中引入“法律合规风险”,使之成为并购贷款中一项主要的风险控制内容,尤见其重要性。法律合规风险来源广泛,主要包括:

一是合规尽职调查风险。并购本身具有复杂的特性和高风险性,银行应对与并购相关的各个事项――包括主体资格、资产与业务、交易结构、担保安排、批准与登记、劳动关系、关联交易、诉讼与合规、对外投资等要素进行深入全面的调查分析。二是交易结构和并购方式的法律风险。并购方会从未来整合的需要、减少税负以及审批的简便性等各个角度提出不同的交易结构,如分拆项目以降低审批级别,规避法律以降低税负,将贷款借给并无其他现金流和资产的子公司以转移风险。银行只能依赖于担保或者其他法律安排进行风险控制。三是不当或不合理担保风险。在具体的并购贷款中,担保可能是目标企业的股权质押或资产抵押、浮动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创新融资担保形式,这就对银行全面有效评估担保物价值的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较高要求。四是借款人与目标企业资产与经营的合法性风险。并购贷款的最终还款来源是借款人及目标企业经营利润。如果在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取得或经营方面存在重大的合法性问题,就会影响到贷款归还的安全性。五是并购自筹资金来源合规性风险。自筹部分应主要来源于经营性的现金流,如果来自于其他融资途径,特别是非法融资,银行面临的风险就会非常大。六是法律文本风险。与传统信贷业务格式文本不同,并购贷款合同往往个性多于共性,需要办理业务银行加大调查和审查力度,因时、因事相应地制定和处理并购贷款合同具体条款内容。

(四)信用和道德风险

如果企业以并购名义向银行申请并获得贷款,在并购后,企业以资产权属不清、资产分割等理由直接或间接逃废银行债务;或者申请的并购贷款被企业用作其他用途,导致贷款被挪用、转移,就会造成严重的信贷风险。除此之外,并购贷款尤其要警惕山寨化现象。“并购贷款山寨化”是借款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欺骗银行,并通过假的并购交易向银行骗取贷款,或者是把并购交易的价格估高来获取更大数额的并购贷款的一种行为。金融危机加剧了企业的资金链困境,并购贷款的开闸为很多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渠道。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有需求、有能力进行并购,于是难免会有一些企业采取“假并购”的方式来从银行骗取并购贷款,道德风险需要关注。

(五)财务风险

借款人或目标企业财务管理是否有效,企业自身的整体偿债能力、并购后的新企业未来盈利及获取稳定现金流能力、对净资产价值的评估是否公允、汇率和利率等因素变动对未来经营是否存在重大不利影响、财务杠杆比例是否合理等财务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并购贷款的安全性。特别是财务杠杆比例,关系到该笔并购贷款是否属于高杠杆融资,风险是否超过商业银行承受能力。一般情况下,外部资金若占收购所需总资金的七到八成,收购后新组建公司总负债率可能会达到85%以上,负债率高可能会导致未来较高的利息支出和紧张的财务状况,这对银行来说,属于不太有利的因素。另外,与项目贷款相比,并购贷款的回收更不容易估算。并购方并购的企业,虽然在行业中占有一定地位,有收购价值,但多是一些出现财务问题的企业。在收购这些企业之后,由于并购对象本身存在经营问题,这些企业未必在短期内能够产生现金流,偿贷能力缺乏必要的保障。

(六)银行内部操作风险

包括银行内控执行不到位,从业人员违规操作、与借款企业或目标企业内外勾结伺机作案,以及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的风险等,与传统业务风险也存在较多共性。

二、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并购贷款业务风险防范措施不够充分

《指引》对并购贷款业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主要体现在,一是并购项目杠杆率,要求并购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二是贷款集中度,要求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额不应超过50%,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占同期本行的核心资本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三是贷款期限,要求并购企业还款期限不超过5年;四是银行资质,要求开办此类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和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1%。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对于贷款的风险审核主要基于企业往年的财务数据以及抵押和担保的数量。但是并购贷款风险更高,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如果商业银行还是按照传统贷款风险管理的模式和经验去经营并购贷款,那在整个业务开办过程中将危机四伏。通过审查各银行并购贷款操作流程,可看到各行操作规程基本是《指引》的“翻版”,对业务中的风险点仍无法做到完全覆盖,操作盲点仍然存在。如,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环节存在瑕疵,缺少并购企业在本行的全部贷款数量和质量分析;未来5年并购企业可用于偿债资金数据预测准确性有待商榷;对并购发展前景评价过于乐观,缺少对不利因素的忧患分析;对未来还款来源即并购整合后未来产生的现金流量关注分析不够,等等。另外,并购贷款的市场风险也不容忽视,由于金融危机增加了相关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并购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如果管控措施不到位,可能会为将来的市场埋下隐患。

(二)并购贷款业务客户资源储备不够充分

截止目前,在天津仅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与天津产权交易中心签订了并购贷款合作意向协议,并完成与天津创业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并购融资合作协议。其他大型银行正在与企业进行业务接洽。法人银行则处于规则制定和摸索中,尚未开办此项业务。并购贷款业务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是国内并购融资市场尚未发育成熟。目前经济形势下,虽然企业并购融资需求旺盛,但是多数企业的资质较差,并购项目达不到《指引》或商业银行并购贷款操作制度的要求,处于风险底线之上,银行在放款问题上只会更加趋于谨慎,甚至无法提供贷款。而银行选择并购贷款的潜在客户资源,大多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并购项目为主要发放对象。但是,目前国有企业之间资产重组大多采用无偿划转方式,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之间进行无偿转移,而且,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资金都比较充裕,真实的并购融资需求量并不大。

(三)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人才储备不够充分

从国外银行经验来看,并购贷款业务通常被视为业务产品条线中的高风险业务类型,银行要求从事该业务的员工具备多年投资银行工作经验,甚至要求这些人有从事交易破产方面律师的经历。《指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国外经验,规定了商业银行应在内部组织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门团队,对银行发放并购贷款过程中的相关事宜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但是对商业银行并购人才储备也未提出更高的要求。从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受制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投资银行业务规划,部分银行设立投资银行部门的初衷也仅仅是为了拓展短期融资融券、中期票据等新兴中间业务机会。按照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实际操作水平,要完成包括并购贷款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在内的多项主要并购环节的管理控制工作,难度系数相当大。

三、对策建议

(一)谨慎选择并购贷款客户

考虑到资产估值的确定性问题,建议从目标公司为上市公司的并购贷款业务起步,鉴于目标公司为上市公司,存在二级市场公开交易价格,公司相关信息披露较为规范和透明,其股权作为资产质押时,因估值相对确定,能够较好地覆盖并购贷款的风险。此外,一旦并购失败,目标公司的股份可在二级市场交易,能够提供更好的流动性,提供较好的退出渠道。

(二)重点关注并购贷款涉及的整合风险点

一是为了避免上市公司内幕炒作、知情人舞弊的现象,现在开展兼并收购贷款要循序渐进,避开兼并公司和被兼并公司二者均是上市公司的情况,避开资本市场上可能产生的信息舞弊的案件。二是并购贷款主要应抓住收购方来决策,考虑收购方是否有能力偿还。三是大型项目并购重组必须要求收购方聘请并购中介公司提供专业的服务,提供独立的报告和全过程的信息。四是除确保并购本身成功外,甄别交易真实性和股权真实性以防止欺诈也是并购贷款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有效识别恶意诈贷,就可能带来损失。

(三)加强并购人才培养

商业银行要积极吸收国内外专门从事并购方面的人才,加强风险管控研究,加强对并购贷款每个环节的风险控制,达到既满足市场对并购贷款的需求,又将并购贷款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目的。在并购贷款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银行自身的资金监控优势和信息优势,加强专款专用等管理措施,强化对结算环节的控制,防止贷款被挪用等现象的发生。此外,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银行应切实关注不同业务条线的企业文化冲突问题,如审慎经营一直是商业银行秉承的原则,但投资银行强调承担和控制风险,二者存在激烈的文化冲突,商业银行传统的考核激励机制也不适用于投资银行业务部门。

(四)加强合作和协调

并购业务范文第5篇

《指引》指出所谓并购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并购方企业或并购方控股子公司发放的,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近年来,国家通过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行业重组不断深化,积极支持市场前景好、有效益、有技术含量、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的兼并重组。就当前的并购市场而言,国内诸多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还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目前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环境恶化以及流动性缺乏等冲击对各大产业中的企业已经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洗,企业价值也大幅回归。这为各个行业中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垂直、横向甚至是跨行业整合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并购贷款在这一时期的推出将会为产业、企业、银行各个层面带来巨大的利好消息。

1.并购贷款能极大的促进企业发展

当前我国很多行业的集中度比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需求的增长速度减缓,通过并购来增强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理性选择。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能很好的形成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实施低成本战略;企业通过并购将扩大产品和市场,快速和有效加强研发力量,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占有核心技术;企业通过并购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打造企业品牌战略。

《指引》正式,对于引导信贷资金合理进入并购市场,以市场化方式更好地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提供良好的信贷支持,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防范经济下滑,实现产业经济整合和升级,落实“走出去”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并购贷款能很好的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控制,提高我国银行业的杠杆比率

并购贷款是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较高的一类贷款品种,《指引》明确规定要求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具有与并购贷款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足够数量的熟悉并购相关法律、财务、行业等知识的专业人员,这对于开展此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其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拓宽了银行贷款业务的范围,为利息收入增长拓宽了空间。再次,经过多年的货币紧缩以及严格的货款控制后,中国银行业的杠杆率非常的低。在全力保经济增长,财政和货币政策双双放松的大环境下,在稳妥安全的大前提下,增强货币扩展能力,通过金融创新,适当提高中国的金融杠杆率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助推中国经济提前走出调整周期。

3.并购贷款能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从新政策的受益企业来看,虽然监管当局开放并购贷款,但是商业银行从控制风险的目的出发,具体执行上会坚持较高的门槛。并购重组主要还是集中在具有并购能力、有充裕现金流、在某个行业有龙头地位的大型国企、央企中。特别是在经济下滑过程中,银行更愿意对政府主导的企业予以金融方面的支持,通常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属于国家重点支持行业范畴中的大型龙头企业,像通信领域、机械、航天军工、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都存在比较好的并购重组机会。此外由于能够实施并购的企业都是各家银行竭力争夺的大客户,介入客户的并购业务,无疑会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大银行锁定客户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大强化。

二、实施并购贷款的难点

就并购市场来看,此次关于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破冰之举,在为并购市场带来一定利好消息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忧:

1.风险控制是关键

并购贷款看上去也是依靠存贷的差获得收益的业务,但在本质上和商业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之类的常规贷款是不一样的,它是一项高度包括投资银行业务的资金融通活动。需要商业银行自己拥有一个很强的投资银行团队,而这一块正是商业银行的短板。作为一项具有极大风险的业务种类,并购贷款的风险防控显得至关重要,也是银行最为关注的问题所在。并购贷款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要考虑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和偿债能力,还要了解被并购对象的盈利能力,其风险明显高于一般贷款。对于投资银行业务尚处于初期的商业银行,能否在对项目的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方面实现专业化的管控,仍是一大挑战。正是出于对防范风险的考虑,此次监管当局对于《指引》中并购贷款所占总贷款的比例,并购贷款期限,开办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都做了具体的要求。然而,目前相关的法规还有些不够详尽之处,例如,如何防范企业将并购贷款资金用作二级市场炒股资金,如何界定“收购”和“炒股”?如此监管当局应当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规定,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方法和程序,引导和促进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2.防止出现“并购贷款两头热中间冷”现象

自“开闸”放行一段时间以来,并购贷款并没有如市场想象的那样被各大企业哄抢,从交易所的统计资料来看,近半年,申请的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热度不高,大型央企基本上没有。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个现象的原因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俞铁成(2009)认为出现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是暂时的,原因是国有大企业特别是央企资金都比较充裕,小的并购根本不需要贷款,大的项目谈判周期都很长,不是一下子就能做成的;而在尹中余(2009)看来,国资委为了防范风险,严格控制央企投资冲动才是造成央企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对并购贷款“冷淡”的根本原因。在这里笔者不想过度的追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但是后果是严重的,一方面面对这些并购项目本身就具有的风险,很可能会使从事此业务的商业银行趋于保守,从而加剧对具有国有背景的企业的偏好。而另外一方面,面对国有企业的谨慎,如何引导企业规范投资行为,提升国有企业参与这项新业务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应用这一新的融资手段,在提升当前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能力的同时,积极推动合理的产业升级整合和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这些也是监管当局今后工作的一个重点和不可忽视的层面。

3.提高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参与力度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部分,但也是相对脆弱,容易波动的部分。中小企业在创业与发展过程中无一不遭遇缺少资金之痛,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夭折,更多的企业则因为缺少继续发展的资金而举步维艰。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购贷款的推出对于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前期的并购贷款申请过程中,中小企业也表现出了很强烈的意愿。基于此,商业银行在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时,如何在满足市场需求和控制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有待于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和完善。事实上,并购贷款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让他们更多的参与到这场产业升级和资源全球布局的大潮之中并发展壮大。

尽管《指引》仍然有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是企业并购贷款的放行趋势不可逆转。无论如何,并购贷款都将为这个萧条的经济寒冬注入一强心剂。

参考文献:

[1]杨晨曦:并购贷款的喜与忧[J].资本市场,2009.04:98-99.

[2]关莉莉:并购贷款破冰[J].首席财务官,2009.01:20-22.

[3]罗兰芳: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探讨[J].内江科技,2009.03:126-127.

[4]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J].今日财富(金融版),2009.02:22-23.

摘要:本文在分析和总结并购贷款给国家、产业、企业和银行各个层面带来的利好基础上,对并购贷款业务的一些现实问题和难点进行研究,以期让读者能更深刻的理解并购贷款业务。

并购业务范文第6篇

随着国内企业改革的推进,国内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慢慢成为我国投资银行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但是,目前国内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在所有业务的比例仍然偏小,失败率不断上涨。因此,对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加以研究分析,对推动投资银行和企业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投资银行;企业并购;问题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借助并购的方式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实践证明,企业发展采取兼并收购方式比靠内部积累方式不仅速度快,而且效率更高。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乔治·勒蒂格勒通过对美国兼并收购历史的考察指出:没有一个美国大公司不是通过兼并收购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1]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作为资本市场的轴心,将并购企业双方联系起来,可以为企业并购提供专业化金融支持,从而有效地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促进市场效率提高。

1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现状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起步较晚,1995年,中信集团成立并购业务部,标志着我国投资银行开始开展企业并购咨询业务。

目前,国内投资银行仍然较多关注传统业务,并购业务占所有业务的比例仍然偏小。因为并购重组失败率高,财务顾问费相对较少,所以大多投资银行仍然把把重点放在IPO业务上。2011年并购重组业务占证券公司并购重组的比例只有1.5%,排名第一的证券公司在该项业务上的净收入为1.5亿元。[3]

另外,近年IPO审批放缓使得投资银行将眼光重新转移到并购业务,但国内拥有专业并购团队的券商并不多,即使有设立并购组,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挂着并购的牌子,并非专职承做并购项目,在IPO、再融资之外再寻找并购机会,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专攻并购的团队并不多;二是并购组和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组相互割裂,不会互相配合做项目,整体协同效应不乐观。

随着大型国企资源的不断减少,民营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积极性愈发强烈,创业板并购案例激增。投资银行作为并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投资银行过度依赖传统证券承销的投资银行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转向企业并购业务方面的大份额收益,将成为此类金融机构在经济危机情势下存活和发展壮大的一项重要因素。

2 我国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存在的问题

在国外成熟并购市场,投资银行所提供的服务包括传统的财务顾问、交易撮合、并购直投、融资安排、并购咨询和风险管理,不少上市公司并购活动都由投资银行促成。而在国内,投资银行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扮演的角色绝大部分仅为独立财务顾问。尽管近年产业并购占比有所提升,但我国投资银行开展真正的产业并购仍步履维艰。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引起:

2.1 行政干预过多,产权不明晰

从我国已经发生的并购案例可以看出,不少企业有着国资背景,对地方税收有一定贡献,大多数并购都是在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目标的干预下完成的,其并购对象定价方式等都是由政府来决定。与政府部门的“越位”相对应的是企业并购主体的“缺位”,由于企业法人财产权未真正落实,企业难以产生利益最大化的并购动机和行动。

2.2 投资银行难以满足并购市场需要

规模上,我国专攻并购的券商团队太少,只有十几余家;业务范围上,我国的投资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证券经纪、自营、新发行等再融资服务,资产管理和并购业务开展有限;股本结构上,我国投资银行多为政府或银行出资组建,难以以独立市场主体的身份按市场要求开展业务;人员上,投资银行从业人员因为长期专注于传统业务,对并购相关理论了解较少,自身专业实践经验较低。

2.3 法律制度不健全

产权流动和企业并购问题涉及社会众多领域,需要国家设立一系列法律对企业并购进行监管。但我国经济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资本市场还不完善,许多投资银行的业务操作也不规范,而且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并购过程中,强迫性并购、垄断性并购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国内相关立法滞后,也缺乏系统的法律依据,如兼并过程和兼并相关人员的法律缺陷,甚至出现法规之间的相互矛盾。[4]

3 相关对策及建议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外部环境改善,我国已具备发展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可能性。为充分发挥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积极作用,针对投资银行并购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3.1 转变政府职能、改革产权制度

政府越位、企业缺位是导致中国市场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要提高投资银行并购业务效率,应明晰产权、减免政府干预。一方面,明确政府的职责,在充分重视政府的宏观引导和仲裁作用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应明确产权所有者,保护产权所有者权益,并明确并购双方责任权限,以保证产权交易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促进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公平竞争。

3.2 调整业务架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促进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有效实施,对投资银行的规模、人才等内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作出改善。首先,投资银行应充分重视并购业务,将公司重心逐渐从传统型业务向并购业务转移,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当前有利的经济形势,增加并购业务在总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其次,通过自身兼并、融资等方式进行投资银行的产业整合和优化,组建更具有实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并购团队;再次,采取阶梯分布型股权结构,提高股东直接监控公司经营者的动力和效率;最后,通过行业论坛、公派等方式,加强国内外投资银行间的沟通交流,并加强员工的多领域理论和技术培训,为其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培养出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为保证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顺畅运行,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投资银行在并购业务方面的实践,尽快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相关法律体系和业务准则,如在法律上应对融资渠道做出明确的规定,一定程度上放宽对资金管理的限定条件;对现有的存在着不利于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矛盾加以适当修订与补充等。立法过程还应注意明确赋予相关主体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注意独立性与协调性相结合,完善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操作缝隙。

【参考文献】

[1]蔡艳青.告别雾里看花-看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9,(8).

[2]何小锋.投资银行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3]田晓蕾,蔡骏.中国投资银行并购团队摸底调查:仅十余券商专攻[J].理财周报,2013,(7).

并购业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汇率 FDI 并购

本篇论文主要探讨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我们使用1997-2007年汇率,FDI的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数据,并且以中国企业对外并购为研究点,通过汇率的波动以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探究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程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1.交易成本理论

Meyer(2000)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中东欧国家时的所有权控制制度及进入方式的选择,认为不稳定不完善的制度会增加交易成本,从而影响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中进入方式的选择。Milgrom,Robert(1992)Zejan(1990)Hennart 和Park(1993)认为多元化的跨国公司比起绿地投资来更倾向于跨国并购。

2.企业并购理论对跨国并购影响因素的分析

Vascomcellos(1998)认为当东道国股市低迷、公司价值可能被低估时,外国投资者会倾向于采用并购进入的方式。Ravenscraft(1991)认为当外币升值、实际购买力超过名义价值时,外国投资者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可以获得价值低估的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

(二)国内文献综述

程新章、胡峰(2003)从博弈论角度阐述了新建投资和跨国并购之间的利润差别,发现 FDI 进入方式的选择非线性地受到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

二、模型设立

之前有许多文章研究价值对并购业务的影响,但是我们用汇率作为解释变量,在以我国为并购方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对汇率的影响因素做一个限定,我们把X定义为货币存量,用它来代表货币政策的导向,因为货币政策的执行也会对外汇市场产生影响。我们的目的就是预测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影响,因此我们会说明通过解释汇率的内生性来量化从汇率到并购可能性的触发效应。

我们参考Alex,Edmans,Itay Goldstein(2012)关于公司贴现价值与并购可能性的模型基础上进行讨论。汇率对于并购的可能性是外生变量,我们首先用一个潜在的“汇率”exchange rate来说明

在基准模型中,模型可以描述为:

我们可以把汇率的影响因素定义为两部分。Z1变量包括能影响汇率与并购可能性的共同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国际资本流动,因为资本的内流与外流会影响汇率的波动,而且资本的流动包含了对FDI的效应。Z2变量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能够影响汇率及股价的波动。

三、数据以及变量的说明

(一)数据描述

我们的数据来源于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以及UNCTAD cross-border M&A database;Thompson Finance。数据年份从1990年到2008年。国家统计局2000-2010年间的货币总量,人民币汇率与FDI数据资料。我们的汇率包含了有东道国人民币的汇率以及与我国对外并购业务目标国的汇率数据,这些数据是从2000-2010年每一年的货币汇率的年平均价。因此我们只计算东道国以及目标国货币汇率的平均波动率。同时汇率对FDI也有影响。我们通过2000-2010年间货币总量的变化来估测货币政策的导向,因为货币容量会对货币的比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FDI数据

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中,我们排除了绿地投资,外国子公司的未分配利润,从母公司到子公司的贷款,我们只包含跨国并购业务数据。使用FDI的数据进行并购业务进行分析更加合适。

Aguiar和Gopinath(2005),Acharya,Shin,Yorulmazer(2010),Alquist,Mukherjee,and Tesar(2010)在1997-1998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对FDI进行了探讨,并且对金融危机期间,大量的外国资本购买亚洲的公司做了详细的陈述。本论文从汇率的角度出发,通过影响汇率的因素,并且探讨汇率对于FDI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汇率对并购业务的影响的重要性。

(三)变量的描述

1. Z1变量

我们知道人民币资产的需求量取决于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因此我们用Z2来代表人民币资产的相对回报率。如果其他因素不变,考察在给定的即期利率水平上,某一因素会增加或是减少人民币相对于国外资产的预期回报率。

国内利率iD假定人民币资产的利率为iD,假定即期汇率Et以及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人民币资产的国内利率iD上升,人民币资产相对于国外资产的回报率上升,因此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资产。对应于每一汇率水平的人民币资产需求量增加,因此图中需求曲线从R1F到R2F。

R2F与RD的交点2处实现了新的均衡,均衡汇率从E1变为E2,国内利率水平

iD的上升推动需求曲线R向右位移,导致本币升值(E)

相反,如果iD下跌,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就会下降,需求曲线向左位移,汇率下跌。国内利率水平iD的下降推动需求曲线D向左位移,导致本币贬值(E)

2.X变量

X代表货币存量。

货币供给的增肌会导致本国物价水平升高,进而降低了未来的预期汇率。此外,货币供给增加会降低本国的利率水平。人民币预期升值率和国内利率的下降会减少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推动需求曲线从R2F到R1F。

四、实证分析

(一)中国跨国企业对外并购现状分析

2001年中国加入WTO,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1990~2000年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年均保持在22亿美元左右,其中只有1992和1993年超过40亿美元(分别是40亿和43亿美元)。自2005年后开始快速扩张,2005~2008年流量分别为122.7、211.6、265.1和521.5亿美元。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走势相似,1990~2001年以前中国企业对外跨国并购额年均只有5.43亿美元。中国入世以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进程明显加快,2002~2008期间年均并购额高达70.17亿美元。其中,2006年高达156.84亿美元,2008年并购额达到187.26亿美元。

(二)汇率对于跨国并购业务的理论作用

相对价值的增加,通过股票价值的增加或是货币升值,都能够反映实际财富的增加,都能增强公司进行融资并购的能力。(Froot and Stein1991)

因此人民币资产的相对预期回报率的增加会带来人民币的升值,人民币的升值同时又能够引起东道国与目标国相对价值的变化,从而反映并购方的财富增加,最终能够激励公司的并购决策。

(三)汇率对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用

以人民币为例,从2005-2010年间,人民币累计升值1.21%,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5.55倍。从2000-2005年间,人民币累计升值1.01%,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增长12.76倍。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也呈现快速的增长。

(四)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推动作用明显

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跨国并购是企业走出去的两个重要方式,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为企业积累运营经验,熟悉当地的经济法律、社会和文化环境,为跨国并购打下坚实基础。从2000-2008年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我们国家的对外并购数量也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对外直接投资同对外跨国并购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

(五)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

李平,徐登峰(2010)研究了中国企业 FDI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分析框架和 LOGISTIC 模型,提出并验证了假设。技术优势比公司国际化程度对母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的影响程度高。同时,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对母国企业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有正向影响,即,东道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水平越高,母国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跨国并购的进入方式。

(六)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对并购业务的影响

1.股票市场状况

ISIL EREL,ROSE C.LIAO(2012)提出:两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的表现差异越大,则股市回报率相对高国家会成为东道国,东道国的公司会成为母公司。

2.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

当资本账户的限制存在时,公司的股东并不能在目标国直接投资。因此一国资本市场的状况会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又会影响并购业务的发生。

五、结论

本论文通过数据与理论的结合分析了汇率对跨国公司并购业务的影响。通过模型设立变量与汇率及并购的关系,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传导机制。我们虽然得出汇率对并购业务产生影响,但是我们缺少对于这种影响机制的实证检验。但是传统的文章并没有研究汇率对于并购业务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把我们的分析扩展到对于触发机制的公司级决定因素,并且引入工具变量。本篇中我们提出了新的观点。这对于跨国公司在采取并购决策时会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ISIL EREL,ROSE C.LIAO and MICHAEL S.WEISBACH,2012,Determinants of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Journal of Finance 67,1045-1082.

[2]胡峰,余晓东.跨国并购和新设投资的比较[J].财经研究2003(02).

[3]李平,徐登峰.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索,2010(05).

并购业务范文第8篇

从全球BPO行业发展阶段和并购的历史来看,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市场。美国BPO企业并购的第一阶段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发包企业周边的中小BPO企业之间的并购;第二阶段,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远距离的数据和信息传递成本和时效性大大提高,美国本土范围内并购开始活跃,并形成了一些中型的BPO企业;第三阶段,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到目前,IT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本降低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全球企业的想象,在美国BPO企业加紧并购和形成规模生产的同时,一场更广泛的海外并购正在萌发,印度和菲律宾等国家与美国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较为接近,能够更好的适应美国的商业惯例和文化,来自印度和菲律宾等国的海外并购更具市场竞争力。

从世界BPO行业发展最成功的印度来看,印度BPO产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并购的历史。如果印度ITO的发展是以infosys这样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海外提供模式为主轴,对外通过Body shop等低端形式不断取得客户信任,通过Y2K, Internet发展不断取得大型项目,攀升价值链为发展过程的话,BPO产业6年达到60亿美元,占到35%全国出口份额,这样快的发展本身就是并购的过程。在2003年印度BPO行业大发展时有574起并购案,2004年有353起并购案,每年平均并购金额5亿美元。2006财年印度企业在美国共完成48项并购案,投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目前收购金额越来越大,价格却越来越便宜。

国际化大公司进入印度从事BPO行业也是通过收购完成的,如IBM通过对Dakesh的收购,将其发展到3万人。另一方面,印度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也是以收购完成的。这是由BPO的特点和快速发展的要求决定的。BPO重要的是对客户行业和业务的了解。无论印度如何先进,它对客户行业的理解仍然是有差距的,这就要求通过收购获得快速进入。例如HCL是印度第5大软件出口公司,年产值逾10亿美元。在2002年5月通过对英国电信位于爱尔兰的共享中心Apollo Contact Centre 的收购,获得了今后三年总计3100万美元的订单,进入了欧洲市场,获得了当地提供能力。

印度BPO公司海外并购还呈现出如下特征:并购不是大公司主导的,有许多中小企业冲向国际市场,也是通过并购进行的。例如并购有许多是500万美元以下的;随后并购金额越来越大,进入白热化,过亿美元的并购案越来越多;并购的价格越来越低,随着转移的开始,美国的当地供应商已明显地感觉到竞争压力,大量的当地外包服务供应商压低价格,快速抛卖。

国际并购的驱动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跨国并购来获得BPO发展的战略性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先进技术和高端业务的经验等;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快捷的国际扩张通道,有三个突出的优点,首先是绕过了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使得本公司产品通过内部交易进入外国市场,其次是跨国并购继承了东道国企业原有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和商誉,节省了市场推广的时间和成本,另外,通过跨国并购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合理避税的作用;跨国并购BPO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市场份额,直接从发包企业(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企业)很难获得业务,跨国并购BPO企业可以迅速获得市场份额,本土BPO企业在运用流程分解技术,将业务分解成若干个模块,将这些模块转包出去。

近期,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资产大规模缩水。资产价格迅速下降是全球资源重组的一个重要时机,中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加快欧美国家BPO业务向中国转移的速度。抓住本次金融危机,从事BPO海外并购对我国BPO产业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由于金融危机之后,贸易保护抬头,海外并购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迅速打开美欧等国家BPO市场,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实现国内BPO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可以获得品牌、关键技术、高端业务经验和高端人才等战略性资源,塑造BPO产业的国家品牌形象;再次,快速增长的海外业务可以大量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尤其是新毕业大中专学生的就业困难;最后,恰逢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爆发,资产价格大幅缩水,海外并购的成本已大幅下降。

国内BPO企业也要意识到,海外并购并不是只有益处,同时也蕴含着风险,这就需要从事海外并购的企业在并购前做充分的调查研究,在整合过程中积极应对和处理可能发生问题和风险。并购是否能够成功,关键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判断本企业是否适合和有能力从事海外并购。海外并购最主要的风险是并购后的整合,这就需要并购企业拥有相对专业化的运营能力,最好是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从事的业务相同、相似或者存在上下游关系。并购后的整合对管理团队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并购企业拥有管理跨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同时,并购企业还要在管理人员储备和人员扩张方面做好准备。其次,要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工作,降低并购后的风险。要寻找适合并购的企业,主要从业务类型角度,在与本企业业务相同、相似或者存在上下游关系的同时,其业务最好还能够顺利地转移到本土,使并购后业务和客户流失的可能性比较小。被并购企业的规模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初期规模不宜太大,主要以中小规模的BPO企业为主,积累海外并购的经验。要了解被并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防止出现法律风险。要对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状况、业务结构和人员情况做充分了解,尤其要注意企业的负债情况,包括某些隐性负债和人员遣散所要支出的成本。然后,根据被并购企业的价值,采取灵活的支付条件获得满意的价格。再次,并购后的整合是并购成功的关键。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两个公司在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稳定团队,形成有益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关键。最后,由于国内BPO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实力弱,独立完成海外并购的难度还比较大,需要政府在资金、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BPO海外并购的汹涌发展,必将大大推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战略进程。FIC

并购业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并购 市场集中度零售业 综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6)12-053-03

并购是全球银行业永恒不变的主题,不断改变着银行业的版图。欧洲银行的并购整合一直比较活跃,从1996年到2005年底,欧洲银行共计花费了6820亿欧元(共816笔交易)用于世界范围的银行并购,其中在欧洲内部的并购整合交易占总交易笔数的1/3。随着金融市场深化和银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欧洲银行业的并购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欧洲银行业并购整合的主要特点

(一)西欧和新兴欧洲市场(加入欧盟的部分东欧国家)是欧洲银行跨境并购的主要市场

根据统计,欧洲银行并购交易额的83%是收购的西欧银行的股份,最大的前10笔交易占185起跨境交易的56%。许多银行已经开始通过跨境并购,越过母国在其他国家寻找新的增长机会,东欧部分国家改革后经济获得持续增长,金融市场开放步伐加快,被认为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成为进行并购交易的对象国。

(二)跨境并购超过国内并购,成为并购的主要形式

长期以来欧盟银行业并购的特征表现为国内多、跨境少;先国内、后境外;小规模的多、大规模的少。然而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欧盟国内银行间并购活动于1999年达到高峰,交易额开始下降。跨境并购交易额在逐年增加,2004-2006年欧洲四个大银行意大利安托威尼塔、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国际银行集团和瑞士信贷,在欧洲创造了最大规模的跨境并购。

近10年以来,欧洲银行的跨境并购交易额为1580亿欧元,总共274起跨境并购交易,其中包括汇丰银行收购法国商业信贷,巴克雷收购了西班牙的一家银行,联合信贷收购德国第二大银行集团联合抵押银行集团等。2004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已经超过国家内部的交易额,跨境并购成为主要的并购形式。2005年跨境并购额达到了历史最高记录,总交易额为400亿欧元。

(三)欧盟银行业并购整合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以零售业为主的并购整合逐渐向多元化业务(包括公司业务、投资银行)整合发展

1996-2005年间的前10起最大的跨境交易主要集中在零售银行。一些大银行开始通过并购其他西欧国家的零售银行发展其在欧洲的零售业务。近两年,并购的业务条线呈现多元化、横向化的趋势,涉及公司业务、投资银行等方面的并购也开始逐渐增加。零售银行的并购交易额最大也最成功,投资与回报之间呈现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在公司业务、新兴市场等方面的并购整合上投资与回报呈现明显负相关;投资银行方面的并购处于起步阶段,投资数量有限,投资回报也比较低。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欧洲金融服务业较为分化、各国税收法规文化之间差异、限制性劳工法等因素对开展公司业务和投行业务的阻碍作用更大。

(四)以实现控股为目标的并购是欧洲银行并购整合的主要形式

在过去的10年中,欧洲银行的跨境并购交易中的控股并购(MAJORITY M&A)和非控股并购(MINORITY M&A)的交易额大致相等,但是2002年以来,以获得控股权为目的的银行并购已经明显占据优势地位。2005年达到顶峰,控股权并购额是非控股权交易额的4倍。

二、欧洲银行跨境并购的动力分析

以跨境并购为主要特点的欧洲银行业的新一轮并购活动,既有银行自身发展、开拓市场的需要,又有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此外还有欧盟的政策支持。

(一) 银行增长战略是推动跨境并购的主要动力

在过去的10年间,欧洲银行普遍奉行增长战略,即通过市场规模的不断提高,推动银行盈利能力,进而实现持续稳定的市值最大化。而并购是快速实现增长战略目标的主要形式。跨境并购能够迅速占据具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有助于减少对单一金融市场的依赖,实现业务多元化,保证可持续的长期盈利能力。1994-2004年的10年时间里,欧洲前20家大银行的市值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欧洲前5家银行的资本市场市值份额从1998年末的12.9%上升到2003年的16.1%。

规模对于银行的发展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并购整合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支出。很明显,从1990s年代早期开始,欧洲银行业的固定成本支出呈上升趋势,从10-15%上升到25-30%的水平。而并购整合后的规模扩张可以摊薄固定成本。

规模扩张还有助于银行分散风险,满足“巴塞尔2号协议”的各项指标要求。“巴塞尔2号协议”被看作是业界的“ISO900标准”,它强调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银行的最低资本规定、内部风险暴露和管理程序以及监管当局严格的评价体系等,设定了十分具体的量化指标。符合该标准的银行将被国际金融市场接受和认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较高的国内银行集中度促使银行跨境并购

银行业的并购整合,降低了银行数目,提高了银行集中度。1992-2005年间,德国的银行数量下降了40%,英国银行数量下降了56%,法国为43%,意大利为28%。平均说来,自1997年起欧盟15国银行数目下降了25%。长期以来的欧洲国家内部主导的并购交易,导致欧洲银行业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在西欧国家银行业中,银行集中度(一个国家的前五家大银行总资产对全部银行资产的占比)逐渐上升,其中荷兰的银行集中度高达80%,欧洲的平均水平在40%左右。

银行业集中度对银行利润率有明显的影响。在高度集中市场中,主要银行的运行效率比较高,但是在集中度比较低的国家,即便是最大的银行也很难获得充分的规模效应。对于银行业资产集中度很高的国家,国内市场的有限性,使并购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边际收益超过了并购支付的成本。因此许多欧洲银行开始在国门以外寻找并购对象,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和盈利机会。

(三)欧盟相关政策为跨境并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欧盟委员会集中讨论了关于清除欧洲银行跨境并购障碍的问题。在金融服务政策报告(《Financial Services Policy 2005-2010》)中阐明未来五年的目标,主要包括:通过动态整合,建立一个一体化的、开放的、具有竞争力的、经济上具有效率的欧盟金融市场;清除欧盟国家间经济上的障碍,金融服务和资本能够低成本的在欧盟国家间自由流动。此外,欧委会还正式推出了酝酿已久的《金融工具市场规则》法案。这份将于2007年11月起正式实施新法律草案,被认为是促进欧盟金融服务业市场走向全面自由化的基础性规则。不仅如此,欧盟还起草了新的、更清晰的银行业监管规则,以消除成员国之间银行跨境并购的制度障碍。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欧洲银行业并购活动经历了以境内并购为主到向跨境并购为主发展,从以零售业务并购为主向多元化并购发展的过程,该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充分认识并购对于银行实现规模扩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按照加入WTO协议,中国将于2006年12月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中国银行业面临国际大银行的冲击,如何提高竞争力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艰巨任务。而并购可以使我国银行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和市场份额的增加。

从国内银行产业来看,国有商业银行规模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国际银行业相比,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明显偏小,资产质量比较低。从全球前10名最大银行来看,在最近的10年中,除中国工商银行在2000、2001、2002年连续三年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上名列前10名外(依次分别为第10、第7、第10位),它们均被美国、欧盟、日本的大银行所控制。2005年度全球1000家银行的前10名最大银行的一级资本总计为5328.94亿美元,总资产为116608.44亿美元,税前利润为1271.26亿美元。分别占1000家银行的比重为19.5%、19.3% 和23.4%。这表明相对于全球银行业来说它们的市场集中度已经非常高,市场影响力大,对全球银行业的市场格局有相当大的影响。

要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育国际化的超级银行,进一步优化银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扩充资本实力。收购兼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较好途径。

(二)通过境内同业并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为发展国内零售业务创造条件

如前文所述,欧洲国家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平均为39%;在美国,10家最大的商业银行控制的全国银行资产已从10年前的29%上升到目前的49%;在日本,3家最大的“超级银行”兼并了11家老银行,操纵着日本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我国银行体系呈现出寡头垄断的局面。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占到整个中国银行业的53%, 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占有率为17%,117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为6%。市场结构呈现两极分化,规模小、实力弱、网点不足的中小商业银行不能适应过度期结束后的竞争形式。

另一方面,我国的零售银行业务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些外资银行已经在我国设立一些分支机构,过渡期结束后即可开展人民币零售业务。网点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决定着银行在该业务领域的竞争能力。借鉴欧洲银行业兼并的经验,在我国开展银行业的同业并购。根据标准普尔公布的中国50大银行调查报告,随着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两极分化日益明显,该行业发生并购的时机已经成熟。国有商业银行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拥有覆盖全国的网络,并获得中央政府支持;城市商业银行的普遍特征是资产质量低和客户基础有限。另外银行盈利水平和市场份额也明显呈现两极分化。银行业并购的对象将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

(三)通过横向并购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

从欧洲的经验看,横向并购活动越来越受到支持和鼓励,同业并购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尤其是并购英国等证券市场发达的投资银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1年安联保险收购了德累斯顿银行,后者原本是德意志银行的收购目标,后因同业间并购活动会造成大量失业,未获政府批准。此外还有德意志银行并购伦敦招商银行(Morgan―Grenfell),荷兰国际银行收购破产的英国投资银行巴林银行,目的是在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伦敦开展投资银行业务。

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横向并购可以在目前分业经营体制下拓展新的业务领域,拓展混业经营的业务空间。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证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通过并购合适的证券公司可以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业务,积累行业经验,为投行业务的做大做强作准备。国内商业银行的公司机构业务部只限于债券的发行承销和一些中小企业机构的咨询顾问等,业务范围狭小,不能够抓住股票市场蓬勃发展带来的机会。另一方面,国内证券公司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因此可以考虑对有一定实力的证券公司进行并购,开展股票经纪业务,利用银行的公司客户资源,拓展A股市场IPO的股票发行承销业务。利用网点优势和交叉销售开展股票的二级市场买卖,发挥协同效应。

(四)通过境外并购推动境外业务的发展

欧洲的许多大银行的业务结构中都有全球市场业务。以汇丰为例,其全球市场业务(Global Market)囊括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债券发行、资本融资、股票、外汇、衍生产品、投资机会、风险管理、货币市场工具、NDF、稀有金属、财富管理等诸多内容。汇丰银行之所以能够在全球资本市场业务中占领一席之地,与其全球并购战略不无关系,全球并购和全球上市是汇丰银行全球化战略的两大支柱。比较典型的如2003年汇丰控股收购了国际领先的集基金管理、信托、托管、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于一身的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使汇丰控股在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拥有了高起点的发展平台。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境外机构进行并购。与直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相比,并购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实现本土化,磨合期短,能够迅速在当地开展业务。但同时也存在着并购境外机构支付的成本高,选择合适的机构难度大等劣势。

对于我国的一些商业银行来说,可以考虑到欧洲大陆的离岸金融中心卢森堡收购一家当地的金融机构。卢森堡虽然没有大的证券交易中心和资本市场,但是可以通过交易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任何一项顾客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资金进出受银行保密法保护。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境外代客理财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并购境外机构可以推动境外理财业务的发展,提高竞争力。这一点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显得更加重要,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申请成为QDII,在境外金融机构协助下,既可以降低境外理财的成本,又可以不断扩大QDII的额度和业务收入,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竞争优势会更加明显。

本文是在德意志银行总部与博奈德.斯佩耶 (Bernhard Speyer)博士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的,在此向他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Bernhard SpeyerChanges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Landscape Deutsche Bank Research

2.Bernhard Speyer Consolidation in European Banking:Great Progress―Expect in Germany Deutsche Bank Researchr January 2004EU Monitor

3.Amin Polster Foreign Earnings of European Banks:Unity in DiversityDeutsche Bank Research January 30,2006 EU Monitor

4.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European Banking ConsolidationApril 2006

作者简介:

并购业务范文第10篇

孙定:东南融通刚刚了财报,2011财年第一季度营收4890万美元,同比增长71.6%;净利润同比增长67.3%。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东南融通2009年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增长率超过50%,营收突破10亿元。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最近3年东南融通都呈现爆发式增长。您认为,东南融通还能维持如此强劲的增长几年?

连伟舟:您所问的问题也是我每天在问自己的问题。企业经营既要拼爆发力,更要拼耐力。最近10年中,比东南融通管理团队更优秀、战略更宏伟、人才优势更多、爆发力更强的公司很多,但是有些已经不在了,就是持久战没有打好,所以我觉得持久战比爆发力更重要。

正如您所看到的,东南融通第一季度的财报确实还不错。所以,我们调高了今年的预期,预计全年营收能够达到2.34亿美元。东南融通之所以获得如此快速的增长,与我们植根的金融领域密切相关。无论是银行、保险、证券还是企业金融市场,都是爆发性增长的行业。

就银行而言,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金融服务公司。过去10年,银行IT的发展是以数据大集中为主线的,在大集中之后,必将进行金融产品、营销服务、业务模式等创新,也必将建立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同时针对风险管理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这是一个机会点。

保险行业开始重新大规模地规划IT系统,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而伴随着数据的大集中,势必将进行核心保险系统的升级或重建,也必然带来系统,包括渠道、营销系统、管理系统、风险管控、数据分析等系统的升级建设。这和银行业10年前数据大集中及后续系统建设的情况非常相似,对我们来说是绝佳的机会,因为东南融通在银行IT服务方面的经验可以应用到保险IT服务上。

依我对金融行业的观察,从银行、保险到证券,金融IT建设的路径基本上是一样的,IT投资的热点次第展开。总的说来,IT是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未来10年我们仍然有很好的增长空间,只要我们不犯错误,东南融通的机会还很大。

孙定:目前,证券行业是东南融通惟一没有进入的金融细分行业,但它又是东南融通意欲在这两年重点进入的行业。除了证券,东南融通在大金融领域还有怎样的战略布局?

连伟舟:其实,东南融通已经密切关注证券业很久了。未来几年,证券将是重点突破的行业。我们为此储备了很多资源,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

我们看到,2009年中国证券行业IT投资再次超过保险行业。随着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业务创新,资本市场可能将由散户投资向机构投资转变,而中国的证券行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中国的债券市场开始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等,势必带来IT服务供应商格局的改变和新的机会。

但是,证券行业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将谨言慎行。证券IT服务更多的是以销售应用软件产品的形态展开的,由于产品化程度高,客户化的工作比较少,行业也有着比较重的“从众”心理,因此依靠一个成功的产品就能够相对容易垄断一个细分市场,行业壁垒是比较高的。

在证券IT服务市场,我们最终的目的肯定是要进入这个行业,怎么达到这个目的?首先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通过合资或并购的办法。

孙定:互联网和3G已经开始影响银行的业务模式。比如,超级网银也在这个月上线,移动支付因为运营商和银行的联姻而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这些新趋势?

连伟舟:互联网的确给金融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网络银行的业务范围已经从转账、支付、对账等基本功能扩展到缴费、基金销售、股票投资、理财规划等多个领域。此外,数据仓库、商业智能等分析管理系统与网络银行的连接,也使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化的服务。未来几年,网银的安全建设、业务种类扩充、中小企业网银以及跨业经营等都是银行IT的建设重点。

随着3G增值业务的快速发展,手机银行因其便利性和实时性而迅猛发展。未来几年内,我认为,手机银行将有几个机会:一是手机银行的安全解决方案;二是为细分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三是中小银行利用新电子渠道开拓零售业务市场。

并购注重业务线

我们不做财务并购,因为这是一个短期为了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方式。只有做业务并购并进行较好的整合,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孙定:我注意到,您非常关注未来金融行业的变化。在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布局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据我了解,东南融通对新的业务拓展是非常谨慎的,您进行新业务布局时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连伟舟:东南融通基本上不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采取追随策略。观察先行公司的得与失,然后找到行得通的方法,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只要能够咬得住,不被甩掉就行。我认为,追随策略可以减少很多前期风险,不容易出现失误。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实现赶超也比较容易。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跟随并不是模仿和抄袭别人的商业模式。随着像云计算这样的新技术趋势出现,金融IT领域正在涌现很多创业团队,它们带来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我们也在关注它们的成长。但是我们不会采取挖人,或者完全模仿的方式去做,而是会考虑并购,实现双赢。

孙定:我很认同您的观点。小公司在不断地创新开路,大公司不应该通过挖人或者是模仿把它们逼入绝境,而是应该寻求并购实现共赢。大公司有这样思路和理念支撑,整个产业链的生态才会更加良性。那么,在细分行业的并购上,东南融通又有哪些策略?

连伟舟:我们有自己的并购策略。我们不做财务并购,因为这是一个短期为了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的方式。做财务并购,的确能够快速做大规模,在短期内盈利性也会很好,但是在业务上协同少,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有限的。只有基于以业务能力、产品能力增强和补充,以及团队建设等为目标的并购,才能达到较好的整合效果。

大公司有综合优势、规模优势,但可能在某些细分的产品和业务领域上不如小公司专业和专注。因此,我们倾向于并购那些定位在更专业领域的公司。

实际上,迄今为止我们的并购都是围绕业务线展开的,目的是补充产品线。虽然东南融通有十几条产品线,但还是不够,中国银行IT的市场很大,每个细分的产品线未来都有几个亿的市场空间,我们希望每个主要产品线都能够做到第一。

在保险行业的并购,我们会以客户群、产品能力和团队为目标进行。目前,在保险IT解决方案市场,据IDC报告显示,排名第一的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30%;东南融通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13%;排名第三的公司市场份额不到10%。我们希望利用下一波保险公司的IT投资机会实现赶超。

孙定:据了解,东南融通今年将完成一起海外并购。您对印度的IT公司怎么看,比如TaTa,您是否会和他们合作?东南融通是否有计划并购印度的IT公司?

连伟舟:最近两三年,我们一直在关注印度的IT公司,我觉得他们太了不起了。印度公司是从IT服务起家,先卖人力,然后开始做业务流程外包、做产品、做咨询,已经开始在所有领域与世界级公司竞争了。

现在TATA已经是一个服务加产品的“实力超群”公司。它既有跨行业的IT咨询和服务能力,又通过收购细分行业的产品公司完善其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在金融、电信、能源、交通、教育、制造业等各行业多管齐下,对竞争对手来说相当可怕。

海外并购的确挑战性很大,这也是中国公司轻易不敢做跨境并购的原因。我们了解到,在印度年营收1 ~2亿美元,员工7000~1万人的IT公司很多,这些公司处于IT行业的第二、第三梯队,他们已经被前几大IT公司压得几乎没有发展机会了,因此,他们很希望和中国公司合作,到中国来。

中国最大的服务外包公司今年的收入可能首次超过两亿美元,如果能够整合上述这些印度公司,总收入达到5 ~10亿美元规模的机会将大大增加。但是,东南融通现在还不具备能力去并购一个营收1亿美元的印度公司,因为管理不了。

留住人才很重要

许多员工发现,原来只能做一件事,现在可以做10件事,甚至30件事。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成长空间。

孙定:我们看到,在金融IT领域,东南融通是并购行动最“凶猛”的公司。2008年,收购了普极科技、华育昌同创。2009年初,并购了保险IT服务商尚洋信德。2010年初,并购了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长信通。并购容易,但是其后的整合难度就大很多。东南融通如何做到“既不放弃机会,又避免风险”?

连伟舟:从2006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有几个并购案。在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我们又宣布了3起并购:一个是做外包服务的;一个是BI(商业智能)领域里做财务预算管理和企业绩效管理的公司;还有一个是管理会计领域的公司,以加强我们风险管理业务线。

尚洋信德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司,是迄今为止我们完成的最大一起并购案之一。东南融通原来的保险业务和尚洋信德有很多互补之处,但也有一些重合之处,所以整合难度非常大,但是最终完成整合的时间比预期提前了一年,整合效应也开始显现。

长信通的并购规模和尚洋信德差不多,但是长信通是一个面向核心银行业务的产品服务公司,而东南融通在核心银行领域非常薄弱。相对而言整合起来比较简单一些。通过和长信通的整合,我们获得了核心银行的专业能力,而核心银行业务,特别是面向流程银行的核心系统的市场非常大。

我非常赞同我们一个客户的观点,未来10年是核心银行业务更新换代的10年。新银行层出不穷,大型城商行、小型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各种规模和业务方向的金融机构很多,这些金融公司都要有IT系统来支撑,所以长信通这条业务线未来发展潜力是很大的。

幸运的是,这两起重要的并购,我们都顺利地完成了。虽然也有员工的流失,但高管、总监、核心技术和管理骨干都留下来了。在东南融通,他们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岗位。

孙定:您刚才说留住了这么多骨干,原来公司的重要人物也都留了下来。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他们都留住?

连伟舟:我觉得每个公司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坚持到今天的公司都历经磨难,都有远大的抱负。我们收购的公司都是发展型的,都是盈利的,财务状况都良好。他们都处于上升通道。大家走到一起,都希望有一个更大的平台,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

东南融通可以提供多一点的机会。我们不断地攻城略地,许多员工发现,原来只能做一件事,现在可以做10件事,甚至30件事。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每个人都有很好的成长空间。并且,东南融通的文化比较宽松,不去看小账,能够促使大家将精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在业务层面,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如此就形成了和谐的工作氛围。

还有一点,东南融通的业务线很多,发展机会也很多,每个人都有机会,可以各司其职。当然,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毕竟,在任何公司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内部都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歧,但我们讨论分歧的出发点一直聚焦在业务层面,就事论事。并且,我们也有配套的激励机制,股票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手段。这些都是东南融通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的保障。

采访手记:东南融通的成功基因

今年,记者采访了近30家本土行业软件公司,它们大多起家于某一行业,10多年来也一直专注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种“专注”是它们生存下来的根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东南融通是突破这种樊篱的少数。它从厦门出发,现在业务在全国铺开,总部也搬到北京。它从纽交所上市开始,国际化的视野慢慢打开,开始在欧美、东南亚等地闯荡。

2007年10月上市以来,东南融通通过并购,业务增长很快。这使得东南融通在大金融IT领域的实力大大增强。并购不难,整合难。但似乎每一次并购,东南融通都能够较好地进行整合。这家公司有着什么样的基因呢?直到见到总裁连伟舟,这个疑问终于迎刃而解。

作为一家年营收超过10亿元的公司老总,连伟舟很谦虚。总是觉得很多公司都比自己牛,要向它们学习。他觉得印度的TATA公司很牛,一步步从卖人头,做到了高端咨询服务。10年内中国公司要赶上印度公司还很难。他觉得易保这个产品型的保险IT公司在国际化道路上的经验也非常值得借鉴。

采访中,连伟舟给人一种非常大度、气量过人的感觉。我想这也是许多大部分被并购公司的员工留在东南融通的原因。(文/汤浔芳)

总裁感悟:上市公司要用好资本手段

上市公司除了拥有品牌、知名度等比较虚的优势外,真正的优势在于可以方便地使用资本手段进行并购。并购公司可以通过现金支付,也可以通过换股来完成。这样,就不必太在意被并购公司的规模。如果不使用资本市场做并购,上市公司就折损了一半的功力。

并且,上市公司有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可以用股票去留住员工。员工有时候并不在乎你给他多少工资,而是希望成为公司的一分子,成为公司的主人。

上一篇:并购流程范文 下一篇:企业并购审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