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脸谱

时间:2022-09-24 08:43:54

并购脸谱

据Dealogic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3.87万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29%。而2007年刚刚过半,全球并购态势却有愈演愈烈之嫌,无论是“道琼斯”并购案的峰回路转还是娃哈哈与达能的陈年旧账,都让我们领略到了不同的心情和故事。

近段时间,全球并购事件风涌云动,煞是壮观。

2007年以来,关于并购的话题持续升温。在全球范围内,最轰动的莫过于默多克以56亿美元之巨收购道琼斯旗下的《华尔街日报》。另传,微软也正在准备对雅虎发起收购之战。而在国内,关于并购的话题却显得分外沉重: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之后生死未卜,而大陆的TCL在对汤姆逊彩电部门、台湾明基对西门子手机部门的收购中都相继陷入了困境。而娃哈哈的掌门人宗庆后,更是因为十年前的一桩收购案而积怨爆发,和昔日的合作伙伴―法国达能公司撕破脸皮、兵戎相见。

在热闹背后,是截然不同的遭遇和心情。通过几张具有标本意义的脸谱,也许对了解2007年并购业能起到一管窥豹的作用。

愤怒的宗庆后

11年前娃哈哈一次轻易的“以身相许”,令宗庆后一直如鲠在喉,到今天已经到了非进行刮骨疗伤不可的地步。

自从2007年4月初,宗庆后声称娃哈哈遭遇达能集团恶意收购以后,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达能集团于5月9日向瑞典斯德哥尔摩仲裁庭提出8项仲裁申请,并于6月4日在美国联邦法院对作为“非合资公司”法定代表人之一的宗馥莉(宗庆后之女)提讼;第二天宗庆后愤然而起,提出辞去娃哈哈合资公司董事长职务;达能又毫不动摇,于6月6日宣布接受他的辞职;6月7日宗庆后和娃哈哈合资公司的员工、经销商等都发出了措辞激烈的公开信;7月10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沈阳娃哈哈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一案……

在这场争斗中,宗庆后的强悍与脆弱同样彰显无遗――

在与达能11年的合资期间,宗庆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强势。合作之初,宗庆后就与达能“约法四章”:第一,品牌不变;第二,董事长的位置不变;第三,退休职工待遇不变;第四,45岁以上职工不许辞退。随后10年中,宗庆后果然凭借其在娃哈哈多年的威望、强硬的作风,一直牢牢地掌控着娃哈哈的控制权。

宗庆后在经营、管理和销售上同样具有超强能力。除了娃哈哈矿泉水在中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以外,他于1998年推出的“非常可乐”和 2005年推出的“营养快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广大娃哈哈的经销商也跟着宗庆后赚得盆满钵满,自然对他忠心不贰,也在此次和达能的争斗中坚决站到了他的一边。

达能打出诉讼的杀手锏,原意更多是在逼宗庆后就范,谁知宗庆后却偏偏不买账,不但立即宣布辞职,而且立即发表致达能董事会的公开信,披露事实真相。据了解,在达能娃哈哈与宗庆后的时候,娃哈哈已经邀请了庞大的法律队伍来应对这场跨国诉讼。

但宗庆后也有自己的软肋,因为达能手握白纸黑字的合同,这是任何一方都难于抵赖的事实。从本质上讲,在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只要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合同,就应该具备法律意义上的约束力。当然,不是说所有不合理的约定只要白纸黑字了就永远不能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一定要通过对时机的敏锐捕捉、对商业规则和原始条款的合理运用以及有理有据有节的商业谈判来实现(有时可能还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而靠意气用事、口号连天,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更不惜靠拼个鱼死网破,则显示了宗庆后的小家子气。而宗庆后的“无赖”背后,凸显的正是宗庆后的无奈。

这桩纠纷的原因,归根到底一句话:想钻空子的人被别人钻了空子――宗庆后及其创业团队为了实现对原来是国有资产的娃哈哈进行MBO,不惜“引狼入室”和外方合作,谁知这只“狼”来了以后不但不走了,而一心想着把原来的主人赶出去。宗庆后自然选择了殊死搏斗。

品牌、商标对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样曾经高举过“民族品牌”大旗的联想,在处理此类问题时显然更有经验和成熟:联想在整合香港联想和北京联想准备上市时,柳传志就痛下决心,将香港的合作伙伴请出门外;2005年,联想准备进军国外市场时,发现其英文商标“LEGEND”被人抢注,为此,联想斥资数亿元,毅然启用“LENOVO”新商标,以绝后患。

无奈的李耀

2007年5月8日,因为明基涉嫌内幕交易,台湾桃园地检署正式对包括董事长李耀在内的五名公司高管提讼。据悉,这五名高管分别为明基董事长李耀、总经理李锡华、财务副总裁游克用、财务主管刘维宇和会计主任刘大文。

检方称,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之后就开始巨额亏损。但是在明基公布亏损之前,李耀、李锡华、游克用和刘维宇就通过抛售股票获利3000万台币,然后将这笔费用存入马来西亚银行。随后,当明基股价下跌后,他们又利用这部分资金回购了4200股明基股票,用以刺激股票市场。因此,李耀、李锡华、游克用和刘维宇四人是因为内部交易而被。而刘大文则是在知晓公司财务状况的前提下,帮助上述四人转移资金,因此以违反证券法和洗钱罪名被。

在一个多月之前,明基公布了该公司2006年全年财报。由于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战略失败,导致明基亏损276.1亿元新台币(折合8.327亿美元)。明基董事长李耀决定对此负责,在周二的董事会会议中提出辞呈,不过遭到公司董事会反对。这已是李耀第二次表达出卸任公司董事长的想法。

一年前,李耀给“BenQ”插上了品牌国际化的翅膀,在所有的选择中,他并购了西门子手机。因为,“这能让速度加快10年”。为这一战,李耀准备了2亿欧元的粮草,但是,砸进去了6亿多欧元,不但没有停止德国西门子手机的亏损,反而把明基的其他业务拖累了。

“我天生好冒险。”李耀则声称。对他而言,人生就是一场赌局。2001年11月5日,中国苏州运河,李耀宣布明基正式脱离Acer大家族,自创以紫色蝴蝶为象征的BenQ品牌。对着台下的老长官施振荣和满场的明基工作人员,李耀说:“我正在做一生中最大的冒险。”而过去十年,李耀一直都是凭着自己的精准眼光与强悍执行力,成为屡打胜仗的冒险大将军:他曾经成功促成联友光电与达科技合并,并主导明基与飞利浦(Philips)合组光驱公司……

李耀的冒险源自于他心中的品牌情结。有人称其对品牌有着宗教般的追求:“李耀心里对品牌有很强的企图心,如果有一天,明基的品牌能够赢过宏基,可能就是他心中最大的满足。”1976年加入宏基的李耀,近30年的历练让他对于中国台湾科技公司的短板非常清楚,主要的症结就是品牌:“技术变化太快了,并且消费者的习惯也在不停的变化,”李耀说,“唯一长久的就是一家公司拥有的品牌以及经营的理念。”

李耀在明基的品牌上投入了大赌注,据其介绍,过去几年在品牌推广方面的投入超过一亿美元。为了做自己的品牌,明基不惜得罪自己的大客户,即使影响到收入也在所不惜。在明基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手机之后,明基失去了过去的大客户摩托罗拉的订单,以致收入大损。

得意的默多克

正当中国人还沉浸于“五一劳动节”的长假里时,大洋彼岸的华尔街传出了今年最为轰动的媒体收购案――默多克旗下的新闻集团出价56亿美元(每股60美元的现金,或现金加股票)购买《华尔街日报》及其母公司道琼斯。

而此后的三个月内,曾经变数丛生―首先是掌控了道琼斯集团64%股份的班氏家族在默多克收购案的当日,便通知道琼斯董事会,称家族中超过半数的股份持有者反对收购;其后,MySpace的创始人格林斯潘公开致函道琼斯,称愿意借款4亿至6亿美元给班氏家族,让其避免被默多克收购。格林斯潘还称已经找到了四家投资商,愿意贷款给班式家族以回购道琼斯股份……最终,默多克还是如愿以偿,以56亿美元成功收购道琼斯。

自此,76岁的默多克成了新闻界大亨中的大亨。资产价值超过700亿美元的默多克,他的新闻集团旗下百多份报纸覆盖亚洲、澳洲、美洲和欧洲,福克斯台与星空卫视等各国的电视台亦是他的摇钱树,如今默多克又如虎添翼地得到了《华尔街日报》。《华尔街日报》精干的600人编采队伍和能吸引高端消费广告商的206万精英读者群,都将是无价之宝。最新的数据显示,《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在全球已拥有超过100万付费订户,是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的网站和最成功的网上收费刊物。这一成功平台也正好契合了默多克要创建更大规模网络媒体的战略。

76岁的默多克始终认为自己是个“报人”,但人们似乎并不因此尊敬他。过去50多年中,默多克缔造了无数的传奇,但他所最钟爱的“玩具”――报纸,却给他带来了最多争议。默多克的名字总与“小报”一词紧密关联,他所掌控的100余家报纸,永远在一种信奉“流行主义”的功利价值观下流畅运转。而且,关于默多克左右逢源、灵活多变的政治立场如何帮助新闻集团在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获得政策倾斜的例证,一直在坊间流传。在一次宴会上,CNN创始人泰德・特纳曾不无讽刺的表示:“小布什把萨达姆比喻成撒旦是错误的,我还没把默多克说成是撒旦呢!”

默多克从不回避让自己的政治偏好出现在自家媒体上,并透过特殊途径与执政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这与《华尔街日报》在人们心目中的冷静、诚挚、高端,公正无偏见的形象相左。经过交涉,默多克被迫签订了“编务独立协议”,确保在默多克与《华尔街日报》之间构造了一层“防火墙”。

“他就是想征服世界,而且他似乎能做到”,默多克的竞争对手、维亚康姆集团董事长雷石东评价他说。而时代华纳的董事长理查德・帕森斯说默多克“差不多是个18世纪的家伙:世界还正在形成期,他要在荒野里开辟出一块地盘,并守卫它。”默多克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无所忌惮的性格,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方法论。

对于热衷于影响力的默多克而言,如果说发行量300万份的《太阳报》为他带来了影响普通大众的平台,《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就相当于“皇冠上的宝石”――它们对世界政治、经济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早在1988年,默多克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只有《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这样的报纸,才能够为全世界的人提供巨大价值。

上一篇:中国内地能诞生世界首富吗? 下一篇:2007TCL人事震荡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