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

时间:2022-10-29 05:32:43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

摘 要:中学的语文教学如果想要达到好的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两方面出发去进行课堂设计,要给学生营造出好的学习氛围,而一堂课的关键就是教学刚开始的阶段,因此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就变得至关重要了。一个教师如果设计出好的导入语,开头就营造了与课文内容相符的情境,就会有利于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投入到课文内容中,使教学结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深入探讨教学导入语的设计,并进行实践,值得被广泛学习应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应用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如果想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又极富趣味的课堂环境,那么引领学生去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有趣,进入这个知识的宝库打开大门是关键。对于每节课不同的学习重点和内容,教师需要别出心裁设计出不同的导入语。精彩的导入语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总结了部分教学实践的经验,参考不同的课堂内容需要,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导入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 吸引学生注意力

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导入语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子放在课堂教学的开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上课铃刚想,学生们往往还没有从课件嬉闹和休息的状态中调整过来,即使坐在教室,思绪也不知飘哪儿去了。这个时候,特别需要教师巧妙地使用导入语使学生们尽快集中注意力,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一节课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看它抓住了多少学生的心也就是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所以,教师必须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先声夺人,让学生把兴趣集中在课堂教师的导语上,不给学生开小岔和走神的机会,把学生的心牢牢抓在课堂上,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序,温故而知新

在中学语文教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性积累量越来越多,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知识的总结性、系统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补充,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方法的不恰当或者整理复习不到位会产生知识遗忘。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说明了复习旧识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导语设计方面,就要巧妙设计,通过导语帮助学生们温故知新,更加全面性、统性的将知识连接起来。

三、创设教学内容情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教学任务中,课堂上的情景氛围很重要。在教学内容上的情境搭建会让学生对学习课程的情致有很大兴趣。在对一节课上进行充分的情景导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对不同的课件特点时。要运用各种方法,如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不同手段进行情境搭建,从而用不同方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融入课件的教学情境里。如讲述安徒生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老师在上课时,将同学们叫上台来。挑选出皇帝、大臣。让在座的大部分同学当观众,在讲台上在老师的帮助下,演绎一出话剧,同时让在座的同学们有充分的交流互动,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其中童话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含义。这样,不仅让学生自己有了参与上课表演的机会,也让大部分同学参与互动,极大的带动了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对演出同学的表扬,还会提升学生未来的学习劲头,形成学习氛围的良性发展。由此老师在演出其中也衬托出文章中所说的对人与人的信任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教师在教课也会更加的轻松愉快。

四 、多元导语设计,丰富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内容多样性,会呈现出许多不同的导语形式。比如有的课文内容明确,主题浅显,叙述清晰,在文章标题上直接能看出课件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直接在标题上点明中心。直接让学生读懂重点,了解文章大意。对于课件的知识上较为连贯,对曾经的知识有连带性,可以对学生进行旧知识的预习。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带入。教师对课件的预习中,可以对浅显易懂的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让学生直接了解文章的大意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快速摄取文章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短、平、快”。对于有历史沉淀的文章,可以先对文章的历史背景进行解读。让学生在历史背景中学习文章内容,表达文章大意。对于课件内容较多,较为复杂的文章。教师可以积极的准备教学用具。在课堂上运用运用表格,分类图,照片等,使学生对课件中的数据和内容有直观的了解,对接下来的讲课有促进作用。

五、结语

通过上面多种导入针对全面教学的不同应用,除此之外,还有比较分析导入语、名言启迪导入语、广告导入语、谜语导入语、歌曲导入语等多种导入语的应用。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一定会为同学们营造出好融洽轻松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也会使教学效果好得出奇。总而言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语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教师的用心设计,巧妙结合才是关键。教师根据各方面的突出表现,文学素养,知识沉淀,个人爱好等,课堂教学进行构思与设计,在教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巧用导入语,为学生开启一个美好的教学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李红.教育心理学[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5

[2]李红.教育心理学[J].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37

[3]金林祥,张雪蓉.《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4]六衍玲,吴明霞.《接受学习与课堂教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下一篇:实施学生校园体育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