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1 23:36:02

中学语文教案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素质教育;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68-01

作为一种全面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属于一种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备力量的教育模式。加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可以对学生茁壮成长、终身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21世纪的形势发展和客观需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要承担起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要在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样可以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得以现。那么,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动素质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和落实素质教育,就要注重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教育出高素质的学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所掌握的知识,要做一位博学多才的中学语文教师。此外,语文教师还需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开朗的性格,能够时刻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即使作为老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以正能量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使学生对语文教师更加崇拜,使学生热爱上语文教师所教的语文课。不过,光做到上述这几点还不够,中学生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要提高组织教学和驾驭语文课堂的能力,要善于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对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做到不管是新课的导入,语文课堂氛围的形成,还是课堂讨论、板书等,都体现出精心的处理,让整个语文课堂都体现出和谐、主动和激情。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具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和高超的语言水平,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讲解中都体现出强烈的感染力,确保所说出的一字一句、一言一行都能够将中学语文教师的独特魅力和水平体现出来,确保所运用的语言是幽默的、自然的、优雅的,确保给出的任何表述都是生动鲜明的、恰如其分的,以让学生享受到美感,且受到美感的熏陶,使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活动中既可以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在语文教师的带动下健全自身的人格。

二、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中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语文教学理念,要认识到课堂教学并不是单边活动,而是学生和教师的双边活动,要想方设法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要想方设法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所获得教学效果才是更为理想的。在进行备课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考虑,也就是说备课时也要做到备学生,千万不可在不考虑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就照搬语文教案,按照教案设计好的进行语文教学,而是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以确保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能够面向全体学生,且可以使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的需求得以满足。与此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千万不可将语文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千万不可只让学生做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者、让他们只知道记笔记,而是应当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确保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要确保学生有独立探究的机会,要多为学生提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觉得语文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是宽松的、自由的,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参与在语文课堂中真正有所收获,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能力、素质有培养和提高的自由空间。

三、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方法

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必然需要采用的手段就是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优化。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要以此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既可以使学生语文兴趣得到激发,还可以对学生思维起到启迪作用,对于发展学生能力也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的主导作用、宏观调控作用加以充分的发挥,要善于在教学中运用目的启发、直观启发、问题启发、对比启发等方式,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导、联想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的求知欲望得以激发,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形成。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可以使语文知识传授、语文能力培养、情操陶冶、思维训练融为一体,既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素质的早日形成。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是满足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加以深刻的理解,既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让素质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以体现和推进,以使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趣味教学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35

一、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原则

高中语文所树立的趣味性目标,有着推行和实施的教学原则,主要表现在灵活性、知识性、实效性三个方面:

1.追求灵活性

高中语文趣味目标的实现,对于促动和确保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动灵活性,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高中语文是否生动富有内涵,是否能够实现针对性和灵活性,主要取决于高中语文教案编写的质量。由此可见,高中语文趣味教学首先要从高中语文教案准备入手,在准备上必须要做到思路清晰,要做到资料丰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些都要做好做实,积极地将新知识,新观点融入教案中,增强高中语文的时代气息和灵活性。

2.追求知识性

高中语文教案的组成还要融入知识性,也就是说,高中语文在确立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目标的同时,还应注意教学有法,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让智慧推动高中语文发展,让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方法、技能等不是机械的、教条的,要选择适用于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手段。而高中语文知识和趣味教学目标的实现,正是知识性得到灌输的最佳路径。

3.追求实效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切忌高中语文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如果不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实际和知识应用实践,就会导致高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实效性、应用性大打折扣。那么,要想保证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就要用生动形象的典型案例和生活事例来剖析理论问题,让高中语文可以通过实践理论来指导实际,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高中语文知识具体化,让所学习的高中语文知识在实效性、应用性上得到双重保障。

二、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的策略

成功打造高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学,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实施。

1.让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在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上下工夫

在高中语文的趣味课堂教学中,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就是要设计好高中语文的内容,这一点不能回避的,而这时就是质量要求较严的时候,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方面,要增强时代感。要明确地按一段时期内的语文学习重点进行,集中时间和精力把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回答好。另一方面,要开阔视野。要重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灌输,要增强高中语文的知识含量和信息含量,在确定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的同时,尽可能把辐射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例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就可以把更多知识融合进来,让高中生在趣味中学习,比如梁山好汉的绰号,通过“豹子头”林冲引出更多的人物,诸如“呼保义”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入云龙”公孙胜、“智多星”吴用、“混江龙”李俊等,这就是知识性与趣味性高度融合的最好例证。

2.让灵活性与趣味性合理组合,在拓展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打造,关键在于搞好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知识拓展,针对所学习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更多的辅助知识融入到课堂中来,这同时也就可以让更多的趣味性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中来。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就可以灵活一下,通过该篇文章引出《红楼梦》,再联系其他诸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名著;通过曹雪芹引出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蒲松龄等诸多的著名作家,从而使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确保趣味性的同时,知识范畴得到有效的拓展,起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用。

3.让多样性与趣味性集中统一,在丰富高中语文教学媒体上下工夫

要想成功打造高中语文教学的趣味课堂,就要从丰富高中语文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入手。要将媒体结合授课,多样化教学,课外实践和第二课堂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中语文趣味课堂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进行创新和求突破。例如,在学习《雨巷》和《再别康桥》的时候,这两首诗可以通过舒缓的音乐和美丽的视频画面呈现给学生们,这些都是多媒体、多样性教学为高中语文创建的趣味性教学。

三、总结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3篇

1.剥笋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语教学的精雕细刻和用词造句之精妙上。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从字、词教学入手,然后一层层剥进去。大致可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然后进行组词、辨析,进行造句练习;通过对词语的讲解,对课文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教学,其长处在于让学生细细咀嚼,从中积累词汇,懂得用法,打下扎实的语言训练基本功。上海市特级语文教师高润华就是剥笋派的代表人物。

2.得得派

这种流派的特点是教学重训练,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是“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体系设计思想之一。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一课有一得”的能力训练。

这派代表人物是上海市华东师大附级语文教师陆维椿。

他为了培养学生能力,建立了初中语文教学一百零八个训练点,实行了“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每个单元完成一个训练点的教学,每个训练点选二、三篇文章作课文,从中取例指导学生训练。“一得”是指教学的共同要求而言,至于学生自己领会所得,越多越好。他在讲授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从中三次取例为三个不同训练点服务。第一次是用文中记叙百草园的部分作为精学课文,训练学生“细致地观察环境的一角,体味观察的情趣,抓住感受到景物的特征,掌握组织叙述层次和描写特征的词句,记叙环境的一角”;第二次是用文中记叙的三味书屋的部分,作为略学课文,训练用综合印象片断提炼典型作记叙,补充训练“记叙一个场面中的不同情绪反映,具体观察(或回忆)一个学习场面,有重点地写师生活动的情景”;第三次是用文中记叙雪地捕鸟的段落,作为记叙人物动作的自学作业。这种教学风格长处在于“注重实际应用,讲究实效,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强一些,把课教得实惠一些,让学生学得扎实一些,使教学效率高一些”。(陆维椿《教学重训练,一课有六得》,见《现代语文论坛》)

3.情感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重视语言因素的同时,比较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因素,提倡以情动人。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以充沛而丰富的思想感情,巧妙的课堂设计,艺术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语文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探索课堂教学最佳效益。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人物。比如她在设计《茶花赋》导言教案中写道;“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向往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土地,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著称于世的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一切,心中就会激荡起挚爱祖国的感情,可是要我们动笔写诗,又难以下笔。有的同学就问,祖国这么大,怎么写,怎么表达啊,话问得有道理。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写诗作文讴歌她,多少画家挥笔描绘她。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怎样才能表达得具体形象,而且写出新意呢?杨朔同志的《茶花赋》在这方面可给我们很大启发。”(《全国中学特级教师语文教案选》第31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就在于教者十分重视情感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挥审美活动的作用,把语文教学巧妙地同教育结合起来,进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4.设疑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是比较强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动脑筋,勤思索。这些教师认为有疑、无疑,即是教学始末。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使整个教学处于师生的共同解疑之中。

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便是上海光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陈钟梁。他在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时,“当学生熟悉内容后,我就引导大家思考:作者为什么通过一条狗来展开情节呢?时间为什么安排在中午?地点为什么设置在广场上?使学生沉浸在矛盾之中。一旦矛盾展开,思路豁然开朗,不但获得了知识,开发了智力,而且得到了一种享受。”(《语文教学的哲学思考》54页)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一改过去被动的局面,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文章的内容到形式,从字、词、句到谋篇、布局,自己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经过相互启发讨论,求得对问题的比较一致的解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上海市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语文教师徐振维是设疑派的行家里手。转.畅想派

这个流派的特点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代表人物是北京八十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他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出发制定了从教材、教法、考试和课外活动四方面进行改革的方案,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他对教材进行提炼加工,宁老师管它叫“浓缩教学内容”。他追求教法的“精”和“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注重从教学的整个特点过程上加以改革,从引起、控制、调整的各个阶段上去实现“精”与“巧”。他大胆进行“比较单元教学”,例如《一面》和《背影》两课,当教师安排学生通读两课之后,谈谈它们的异同时,学生便能指出:这两课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写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不同的是《一面》的三次肖像描写是由远望到近视,再到注视,这是步步深人的写法;《背影》则是在中间具体描绘背影形象,前后几次提及背景,这是前后烘托的写法。另外他注重发展求异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通讯·宁鸿彬: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探索》)

6.规格派

这一派的特点是教学有固定的模式。每一步都有一定的“规格”。

代表人物要首推上海嘉定县实验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他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观。“三主”教学观问世十多年来,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三主”教学思想体现在“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模式中。他的“自读”规格是自读六步法;认读、辨读、审题、回答、质疑、评析。在钱老师看来,所谓“规格化”就是把这个“流程”用若干明确的步骤规定下来,每一步怎样走都有一定的规格,从而使学生在严而有“格”,“格”而不死的训练中逐步摸索出阅读的门径。我觉得这实在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治本”之法(《语文学习·钱梦龙:自读初探——关于自读训练的对话》)。被吕淑湘先生赞为“年青的教育家”的辽宁省盘山县三中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总结实验了“六步课堂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也有固定的基本式。魏老师的改革坚持了教学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他将语文知识结构化,以知识为先导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无疑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工作。

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7.大语文派

这派的特点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并全方位地与之结合,开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种种渠道。

这派的代表人物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特级语文教师张孝纯和他的弟子张国生。张老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打开社会生活这个学语文的源头活水,建立一种具有三个层次的语文教学体系:强化第一课堂,丰富第二课堂,开辟第三课堂,促使语文与生活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大语文教育’的主要主张。”(《语文教学通讯·张国生:语文教学的第三课堂》).这种教学的长处在于打破长期以来局限在“狭小的笼”内小课堂的局面,开拓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这样使语文学习同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开放型的、全方位的语文教学系统。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流派不止笔者所列举的七种,还有一些,不想赘述。

尽管多种流派竞相标新立异,风格调然不同,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存在一些共同之处:

(1)改革者都具有现代教育观,具有开拓创新意识;

(2)试图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从封闭教学式向开放教学,从单纯重知识传授过渡到侧重于能力培养、智力的开发;

(3)不囿于方法论的探索,而大多体现教学整体改革、教育思想的改革;

(4)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有的突出运用语言基本功训练;有的侧重于陶冶学生感情,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的致力于学生思维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的精心设计教学程序;有的将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有机结合。

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同流派,是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形成,日臻完善的,它是在整个教育改革活动下诞生而发展的。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或者正在达到日趋成熟阶段,积累了一些比较宝贵的经验。众家崛起,竞相争鸣,这是语文教学改革充满生机的表现。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4篇

一、面对课改必须更新观念

当前,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没有必要的观念更新,课程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年龄特点来认真研究,探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出发来组织和实施自己的课堂教学,在传授多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同时还要改变对学生的传统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动的规律,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潜在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改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能够教育各种类型的学生,并使他们各自的特长都充分得到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终生学习,只有这样才会“与时俱进”,适应课程改革带来的种种新问题的挑战。

二、面对课改必须创新教案

既然教案是备课的结果,写教案是教师整理教学思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备课过程,理应产生不同的教案。所以,不同的课型、不同教师的教案理应有所不同,不能作统一要求。从详略的角度来说,理应从教学实际考虑,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以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例,单元中教读课文是带动学生学习其他课文的,为了全面反映教学过程,还是写详案为好;自读课文,重点是启发学生自学,促进学生思考,这类课文就可以写简案。以不同的教师为例,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不同,教案的详略也应有所不同。老手(不是“老教师”)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已有条理和系统,但事物在不断发展,情况在不断变化,具体到某些细节仍需做调整和整理,这样写写简案未尝不可;新手(不是“新教师”)经验不足,教学思想的条理化、系统化不明朗,需要加强整理,再者新手改进教法、总结经验也要以教案作依据,所以写详案好处很多。所以,新手和老手的教案可以有不同的个性。

语文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有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要进行不同个性的语文教学,就要写出不同个性的语文教案。学生的个性化,决定了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也就决定了语文教案的个性化。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更趋于社会化、人文化、网络化。语文教学要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关注人生,关注思想情感;内容来源更从过去单一的课本向图书馆、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师备课不再是课本加参考,而要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进入网络。所以新课标下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更趋于复杂,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必然也必须写出不同风格的教案。语文教师要写教案,要写具有不同风格的教案。

三、面对课改必须找准教学切入点

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研究愿望。如何找到文章的切入点呢?

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我抓住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将“不宁静”三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不赔会怎样?小说结尾会怎样发展?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自然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

4、从教学目标出发,设置若干关键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四、面对课改必须改变评价方式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5篇

[内容]

——以鲁迅《祝福》为例

新加坡初级学院和中国大陆高级中学的教科书里,都编选了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不过,中国是把《祝福》作为“语文”教材,新加坡则把它作为“文学”教材。由于“语文科”和“文学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等的设置,虽然有相通、交叉的地方,但却有更多的相异之处,何况两国的学制有所不同,学生的语文程度也有别。故整个课程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课型、教学方法、作业练习与考试题型等,都有或多或少、甚或有显著的差别。这里仅以《祝福》为例将两国的作业练习、考试及其题型加以比较分析。

甲 新加坡方面

一、在研讨课里接受口头练习

新加坡初级学院的研讨课和大学一样,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活动,老师主持,学生讨论。研讨课一般是每堂讨论一个或两个教学要点,如《祝福》的写作手法、祥林嫂的形象与性格等,在每个要点下另设小提纲。学生在上研讨课之前,必须研习有关资料,包括老师的讲义和讨论提纲,学生主动发言或质疑问难,老师从旁指导、订正、补充并作总结。学生上完一堂研讨课后,一方面是把握了该研讨课的教学内容,另方面则接受了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二、撰写专题报告

有的教师,要求学生撰写专题报告。其方法是教师拟定题目,如《祥林嫂再醮再寡再到鲁镇的遭遇》、《从封建礼教和迷信邪说探讨祥林嫂的悲剧》等。教师也指定或提供有关参考资料,让学生阅读、分析,撰写成一篇专题报告,并在研讨课上发表,让其他同学就报告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这样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关于创作练习

这是《考试纲要》提出的让学生“尝试进行文艺创作”的建议。但由于时间和学生语文程度的关系,大多数初级学院的学生都难以做到。老师只能鼓励对文艺有兴趣的同学,在课余时间进行小说创作的练习,交由老师批改。对文艺有兴趣的同学,老师也会鼓励他们参加由文艺或教育团体主办的文艺创作比赛,或参加“文艺营”,让他们在文艺营的研习会上,由专人指导进行文艺创作,包括小说的创作。

四、学院的测验与考试

新加坡的学制,是一学年分上下两学期。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大约每学期测验一次到两次,每学期又有期末考试。当然,《祝福》的测验和考试,都是和其他的小说或戏剧同在一个试卷,全是主观性而需要作综合分析的问答题。现将这类的题型举例胪列如下:

1.祥林嫂两次到鲁四叔家里当佣人,给主人留下什么不同的印象?这反映了什么事实?

2.略述祥林嫂的遭遇。鲁迅通过她表现了什么思想?

3.试分析鲁迅短篇小说《祝福》的写作技巧。

4.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思想性格是怎样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5.鲁迅的小说《祝福》,深刻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中的落伍思想和迷信风俗。试举例加以说明。

6.鲁迅的《祝福》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祝福》这个题目是怎样来的?

7.试说明祥林嫂前后两次到鲁四老爷家当女工的不同形象。

五、剑桥会考

鲁迅的《祝福》,自1980年至1996年,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其题型大致和各初级学院测验与考试的试题一样,都是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题。现将1987至1996年共10年的试题举例胪列如下,以见其与中国高考试题的不同:

1.鲁迅怎样通过祥林嫂的遭遇批判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

2.鲁迅写《祝福》的动机何在?试述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

3.试从结构与语方两方面来评述《祝福》的艺术特色。

4.鲁迅在《祝福》里,对鲁镇社会环境的描写,着重表现哪几点?

5.鲁迅在《祝福》中如何通过祥林嫂这个人物来反映封建伦理观念?试举例说明。

6.鲁迅在《祝福》中,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举两个例子加以说明。

7.试以《祝福》中柳妈和短工二人为例,说明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批判。

8.试分析鲁迅在《祝福》中如何利用“倒叙”和“第一人称”的手法。

9.鲁迅说要刻画一个人的性格,最好是刻画他的眼睛。试述鲁迅如何采用这种艺术手法,来描写《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睛,并说明其意义。

10.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 作者借此反映什么社会问题?

乙 中国方面

一、“思考与练习”侧重文学鉴赏能力的考查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每篇课文之后,按例附有“思考与练习”。《祝福》课文后“思考与练习”共提供了六道练习题,其中前五题都是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方面的题目,只有第六题才是语文练习题。足见《祝福》虽列入语文科,但就课

本的练习题来看,中国是以文学观点来处理《祝福》多过以语文观点来处理《祝福》的。现举一道练习为例: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然而,不管“思考与练习”如何设计题目,尽管题目设计得如何完善,只因与高考的题型有别,往往不被教师与学生重视,因为人们所重视的是高考的“标准化”题型,而把“思考与练习”的“表述(问题)题视为‘传统’的题型,置于被遗忘的角落。”(注:傅文昌《从高考看语文教学与练习》,载郭预衡主编《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页227。)

二、提供与《祝福》内容有关的写作练习

这是一些教学参考书或有关教案的编写者所提供的,目的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文学的写作能力。例如: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像,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

同样的,配合《祝福》内容的写作练习,因与高考的题型挂不上钩,也往往不受教师与学生的重视。

三、配合高考的标准化试题

有越来越明显的趋势:考试领导教学。这在中国也不例外,高考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本来,高考的功能,只是为高等院校选拔合格新生。但是,中学的教学却往往以高考试题为指挥棒,清晰地打上考试的烙印。”(注:傅文昌《从高考看语文教学与练习》,载郭预衡主编《专家谈中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页212。)

基于上述原因,好些教学参考书和教案的编写者就仿效高考的题型,设计出类似以下这些“标准化”的练习。(注:黄岳洲主编《新编中学语文教案》(高中,共六册),语文出版社,1994, 第三册,页171—174。)

(一)选择题

例题:祥林嫂被抢之后,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这句话的意思是:( )

A.一定程度上反映四叔对祥林嫂的关心同情。

B.四叔对卫老婆子一伙的憎恶。

C.四叔同意祥林嫂婆婆的行为,只是自己失了面子。

D.四叔对损失祥林嫂这样能干的帮工的一种痛惜之情。

(二)填空题

例题:《祝福》选自鲁迅的《 》集,小说生动地塑造了一

---------

个_______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例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A.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怎样的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揭示出:______________。

C.两处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例题:小说《祝福》中的“我”是怎样的形象?在小说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由以上所提供的类似高考的题型看来,这样的练习,除了第四项“简答题”是需要作简略的综合分析的文学试题以外,其他的试题多是侧重于所谓“标准化”的语文练习。新加坡的《祝福》,则不提供这方面的练习或试题。因为新加坡的“华文主修”分试卷一和试卷二,试卷一是语文科,其试卷则多属标准化的试题,与中国的高考近似,而试卷二是文学科,全是侧重于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问答)题。

根据以上比教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归属文学科或语文科的缘由

新加坡教育部《考试纲要》(注: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高级水准考试纲要》,新加坡教育部,1995。)把《祝福》列为“文学科”教材,中国《语文教学大纲》则列《祝福》(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为“语文科”教材,可见《祝福》归入文学科或语文科,是受新中两国整体课程设计所制约。新加坡的“华文主修”科分设两个试卷,试卷一为语文教材,考核学生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试卷二为文学教材,考核学生鉴别、欣赏和评述文学作品的能力。中国则把语文教材和文学教材统归为语文科,故《祝福》在新加坡属文学科,在中国则属语文科。

二、新中两国都重视文学教学

前面说过,新加坡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分为语文科和文学科,而中国高级中学的文学教材,则涵盖在语文科里。但中国语文科里的文学教材,较之新加坡文学科里的文学教材却还要来得多,足见新中两国都很重视文学教学。为了使学生“读懂较有内涵的文艺作品,读懂并能欣赏思想内容较深入、写作技巧较高超的文艺作品。”(注: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署编《中学华文科课程标准》,新加坡教育部,1993,页5。)新加坡课程发展署于1994年重新编纂的《中学华文》(第二语文)和《中学高级华文》(第一语文),已经增加了文学教材的比重,这对于学生将来进入初级学院修读有关华文的课程,将有莫大的帮助。至于初级学院的“华文主修”(第二语文)和“高级华文”(第一语文)的文学教材,从1997年起,也增加了篇幅,这确实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相同测试题型则略有分别

新加坡教育部《考试纲要》曾列出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对文学教材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注:新加坡教育部《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会考高级水准考试纲要》,新加坡教育部,1995。)中国《语文教学大纲》也曾列出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足见新中两国都有相同的文学教学目标。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祝福》的作业练习和考试,新加坡全是侧重需作综合分析的表述(回答)题,中国在平时作业里,则包含了表述题和“标准化”的练习,但高考的试卷里,却主要是标准化的题型。影响所及,《祝福》的教学参考书或教案的编写者,多提供类似高考的题型,如选择题、填空题等。分析这些标准化的题型,对于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则有待商榷。

四、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方法则有异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6篇

一、课堂教学“活学活用”洋思中学经验,推行“一五三Ο”课堂教学模式,想方设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充满人文色彩语文教学氛围,不断提高自己授课艺术水平。鉴于本学期学校取消早读的实际,建议语文课在学习新课之前,开展10分钟诵经活动。背诵、温习从前学过的课文和要求记住的文学常识、字词解释等语文知识。同时,语文老师要做到“课前三分钟侯课”、“下课铃响不拖堂”等教务处在课堂常规方面提出的要求。

二、教案格式本学期学校为减轻老师的劳动强度,及时推出“无纸化办公”、“透明化教学”等新举措。为此语文教案在格式上进行了重大改革。“课文教案”、“作文教案”和“单元教案”全部采用电子表格的形式。其中,“课文教案”只保留“课文题目”、“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学体会”以及“备课组长”、“组员”等栏目;“作文教案”保留“作文题目”、“课时”、“写作目的”、“写作要求”、“写作指导”、“作文批改及讲评情况记录”等栏目;“单元教案”包括“单元内容说明”、“学习学法指导”、“课文课时安排”等栏目。要求提前一周备课,备好的课通过“网上邻居”及时上传到“c3-ggazjj”微机上备份。这台机器的D盘“语文教研组”设有“本学期教案”。在这个共享文件夹下,又分别建有“初一备课组”、“初二备课组”、“初三备课组”、“初四备课组”四个子文件夹。打开相应的子文件夹,将“课文教案”、“作文教案”、“单元教案”和“教师下水文”分门别类地放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以备教务处一月一次进行的教案大检查。

三、科研课题本学期继续进行“创新写作教学与实验”课题的研究。在“选材”、“立意”创新的基础上,本学期探讨“语言”创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写一个勤奋工作的人,就将其比作老黄牛,这就是语言缺乏创新的表现。其实住在油区的人,见到的磕头机远比老黄牛多,磕头机日夜不停的转动故障除外,看上去比老黄牛敬业得多。近几年学生作文存在语言干瘪、比喻落入俗套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希望这一问题能得到改观,学期末能拿出阶段性试验报告来。

四、竞赛辅导课外辅导是培养尖子生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校本课程活动时间,将把各年级写作水平比较高的同学集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把学生分成“写人”、“记事”、“抒情”、“议论”、“读后感”五个小组,加强阅读、感悟和写作的强化训练,争取在油田第十届中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中获得好名次锌技臃帧8ǖ祭鲜σ猿跞⒊跛牡奈鳎疃氐阍谛N难纭?

五、语文沙龙本学期学校减少教研活动次数,但我们认为语文老师定期聚会,传递语文教改信息、倾诉语文教学甘苦、切磋语文教学技艺,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决定成立“语文教学沙龙”。活动时间定在每周二下午4:00,地点还是文学社,如遇到不可抗拒的原因除外。与语文教研活动不同的是,每次活动时间可长可短,不受一节课的限制。

六、阅读教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本学期非毕业班拿出一节课的时间继续在学生阅览室开展传统阅读外,实验班的学生还要在电子教室继续进行网络条件下的语文阅读实验,目前进行试验的条件已经成熟,软、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为了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同时避免不良网站对学生的影响,建议老师把要学生阅读的网站用网页压缩软件先将其下载下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网络阅读课后要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

七、作业批改本学期学校要求所有的作业全批全改,且要做到及时批改。针对语文作业的特点,难度在作文批改上。每篇作文必须要有总批语,提倡有眉批和旁批。各种批语要有针对性,能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已经改正的错别字,老师要及时批阅。

八、教学案例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在探究精神的指引下,学生对一篇课文肯定会有独特的理解。某些问题的提出,是语文老师始料不及的。如有个老师在教《松鼠》初语第一册第十九课一文时,班上有一个女生就提出,课文的开头写“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玲珑的小面孔上,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文章的结尾却又写“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前后文字一对比,这个女同学对的行文提出质疑,那么驯良、乖巧、讨人喜爱的小松鼠,人们干吗要剥它的皮,吃它的肉呢?这样写从感情上接受不了。因此这位同学提出把从初语教材中删去或要保留需从文字上作些修改的建议,也有的同学不以为然,指出文章的结尾只不过是平时的说明罢了。如果把这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记录到“教学后记”中,以引起后来老师准备本课时注意,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随着新课改的出炉,对于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局要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发掘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通过自身语言的应用,传递给学生更高级更有艺术气息的语言表达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崇敬之情,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也是对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同一句意不同辞藻表达所包含意境的不同,感受到文字真正的魅力。而这依赖于教师日常教学的引导以及教师自身的语言艺术水平。

1语文教学语言应具趣味性

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匠人,更是学生的益友、“大朋友”。因此语文课堂不应以规范化与形象化为教学方向,而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学生每天需要上多节课,每40分钟就需要接受一次教学环境的改变,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好动的中学生而言,枯燥的课堂氛围不仅无法吸引其注意力,甚至可能出现开小差等行为。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使原本模范化平淡化的课堂变得趣味盎然。过于规范化的课堂,缺少生机,学生可能前半节课还能够勉强集中精力听讲,但随着课程过半,教师的语气依旧平平、毫无吸引力,学生就会注意力涣散,像蔫了的茄子一样低头不语,甚至呼呼大睡。因此教师在写教案时,要注意对时间以及学生情绪的把控,将课堂节奏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到张弛有度,声情并茂。这有这样课堂才会有趣,学生听起来也不会太枯燥,长此以往自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化的魅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语文课堂趣味性不仅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活跃度,也体现在语文教案的风趣幽默上。有趣的语言表达与语言组织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生语言艺术水平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仲尼曾经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知乐知者。”因此只有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本身的有趣点与魅力点,才能够真正的从心底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融于与教材相关的笑话、故事以及格言警句等等,通过这些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充实更加有趣,激发学生对语文以及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2语文教学语言应具启发性

教师个人教学水平以及语言艺术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甚至人际交往关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帮助人们准确的表达心中所想,承接个人情绪、表达个人意识。教师通过其高级的语言艺术表达能力进行课堂教学,就是在无形中将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素质修养传递给学生。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教学,还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以及素质上的教育的义务。语文教师的教学在满足字正腔圆、语法规范、语音标准的要求的同时,还要融入思想教育,在学生建立人生观与价值观时成为学生的导航,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同时,语言所具有的深层含义以及精神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洗涤,触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书本内容产生共鸣。

3语文教学语言应具精当性

优美而富有内涵的语言不是喋喋不休的话语也不是堆砌的辞藻,它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描述,精准而又无可替代。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避免出现“好像”、“大概”、“也许”等模糊不清的词汇。有魅力的语言是鲜明而准确的,言简意赅而又无可替代。过多使用模糊性词汇不仅会让课堂显得不严谨,也容易造成歧义,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这一问题,省略不必要的重复话语,精炼语言,拒绝假大空、避免口头禅,做到书面用于精确、日常用于简洁。能够使用精简而恰当的词汇进行教学,是教师高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课堂语言一直模棱两可、词义不明,甚至望文生义,那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学习灾难”,学生不仅无法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语言的魅力,甚至会因此而感到困惑甚至厌恶学习。教师要有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在教学中时刻把握课堂节奏,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处获得准确的信息,了解教师所想表达的意思,从而节约不必要的思考时间,将注意力专注于教师讲课内容及教师讲课语言风格。

4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条理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并非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它具有非常明显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一篇文章从立意到动笔到完成,其内在必然有相互串联的知识体系结构。因此教师的讲课也必须严格按照这种结构来进行。一名出色的语言教师必然也会有着严谨的思维与出众的逻辑能力。语文知识的传授需要有序的、科学的进行。语文教师的授课是将文章内在的结构以及其所存在的严谨的逻辑剖析给学生看,让学生可以试着自己进行分析,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授课中,一定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方式,不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解析作者情感,都要做到脉络清晰、有理有据,对于文章结构的前后顺序、作者感情的前后转变都要一步一步分析,找出每一步变化的偶然点与必然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明白文章所想表达的意思以及教师所想传递给学生的思想,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师的感染下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文章。教师每一节课都会有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在这一任务下,教师要用科学而严谨的思维对待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利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文章进行解析,剖析作者情感,最后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将这些内容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质量。

5语文教学语言应具激励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时刻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情绪,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以此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自觉阅读。青春期的中学生,不论是三观还是思想品德都处于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任何小事都会被无限放大,影响学生的心情。而作为学生接触时间相对较多的教师,其对学生的态度更是直接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善于鼓励学生的教师,学生受其鼓励就会信心十足更加努力,而过于批评学生的教师,学生受气批评心理难以平衡,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厌学。因此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关心与鼓励。例如在日常作业评语中,对成绩优异的同学多多表扬,对相对较差的同学则多一些鼓励,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与鼓励时,就会从心底里认可教师,把教师当做良师益友,如此在学习中自然不会背负较大的心理负担,也能够更加轻松的投入学习,积极回答课堂提问。结合全文可以看出,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高超的艺术,优秀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的风格,展现自身的素养,同时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的谈吐、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教师要将每一节课都当做是自己表现个人素养的舞台,利用语言艺术及语言魅力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完成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使学生成长为一个谈吐优雅、思想成熟的栋梁之才。

作者:王彩虹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蔡炳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J].科技资讯,2011,(28):199.

[2]黄春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49.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8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1989年创作的新诗,2000年12月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由于许多争议和教学实践上的困难,到2004年人教社新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中必修教材中,又被撤下。不过随后,在很多高中语文教材或读本中,它仍然有很高的入选率,这与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情形还算相应。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选入教材后,在教育界、文学界引起普遍关注和争议,观点碰撞激烈。无论论者数量,还是声音强弱,持质疑态度的一方均处于上风。意见主要表现在:第一,质疑选文的经典性,认为其艺术水平不高,语言有问题,不是海子诗歌的代表作[2];第二,批评文本解读的准确性,认定教材、教参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简单化误读,诗的深层意味未被领受[3];第三,担心正面教育意义不佳,作者自杀结局和诗歌绝望厌世的格调,会给青年带来负面影响[4]。通读近十年来发表在语文教学和高校学报等各类期刊上的百余篇争议文章,发现批评的立意和标准,却离语文越来越远。这里针对以上三个方面的质疑,略做分析。

第一,文学的经典性不能代替语文教育文本的典型性。当我们把一篇课文称为教学活动的“文本”时,它就具备了教育媒介和语言载体的属性。语言是认识世界的中介,是表达自我的存在;文本是语言学习的中介,是教育功能的承载物。恰切地实现语文教育目的,取决于文本选择的典型化。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诗歌选文能否充分展现诗歌语言、文体和艺术上的特色追求,能否恰当地作为分析、感悟、临摹的对象,包括批判探讨的靶子,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特有的目的,应是考量其典型性的重点。就此而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入选语文课本的适当文本。

第二,从教育文本的角度看,关于教学活动中易生“误读”的批评也值得商榷。文本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同时还是教育活动对话的媒介,文本具备自在性、开放性和附加值,而教育文本中诗歌文本的自律性最弱,所谓“诗无达诂”。文本解释学理论也讲究“善待前见”,允许误读,从而推进理解循环螺旋上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感觉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批评者对这篇诗歌选文深意或本意的探讨,则陷入了文学专业化挖掘的误区,充斥着明显的精英标榜倾向和文人趣味。其实该诗从“圈内”走向“圈外”,直至被世俗化,乃至被曲解、肢解和文化消费,在诗的沙漠的今天,也是一件好事,是新诗普及和推广的契机。精英与大众解读之间的矛盾和张力,反映汉语新诗的魅力与无限可能,这是语文教育中有意义的事件。

第三,担心这首诗隐含的绝望弃世情绪和海子随后的自杀行为会给青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貌似很有道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一个文学文本,在这里被阴差阳错地当成社会文本来解读了。这样的思路范式,是语文文本选择中一种顽疾的延续和体现:从文章向社会问题和社会思潮拓展,把语文学科与思想、社会学科混为一谈。其实,这首诗为读者创设了一个具超越性的、有助于安放心灵的文学空间。海子已经下定决心以极端方式告别尘世,却把深沉的绝望表达得如此温暖。表面上美好、温暖、明朗,字里行间则隐含着生命的两难及其矛盾张力,而借此来培养语感和诗心,正是语文教育的追求和选择。

有些新诗教学文本选择的讨论,逐渐脱离了语文教育的立意。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与上述观点对应,存在着偏离语文本位的三种倾向。一是文学化,其实是一种窄化。用文学教育来代替语文教育,在选文上用文学标准来代替语文标准,追求文学的经典性,忽视语文的本来目的和教育的适宜性。这造成课文选择因陈蹈旧,新诗教学与新诗现状严重脱离。二是知识化,也可称工具化。知识化倾向极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以读写知识为整个语文教学的骨架。知识占有和知识恰切性的追求旨趣,造成对新诗教学目标的扭曲。三是虚泛化、宽泛化。在传统文化或人文主义的目标下强化语文教育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诸多功能,让语文教育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失去了其学科的独特性。过度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选择新诗文本时瞻前顾后,顾此失彼;文本解读中过分强调思想性及其社会文化意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中学课堂里往往被上成了“幸福课”或“死亡课”,这就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语文课的初衷。

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课程定位一直处在争议和摇摆之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之类的定性描述并没有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诗歌是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和文体类型,选择诗歌文本,从语文课出发,无外乎立言和立人两个尺度,主要在于领略诗意和培育诗心。

不学诗、无以言。立言,就是通过对诗歌语言艺术和文体特点的把握,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学会诗意地表达。作为教育文本的诗歌,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语言结构,包括形式、结构、语汇、句法、意象等。每一首诗自有特点,语文选择各取所需。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言,诗歌的意念、意象和意境是可以阐释和分析的。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情感和志趣,它显然比政论文体的观点、叙事文体的主题要朦胧缥缈,但它追求曲径通幽后心灵的颤动,这种共鸣往往来得微妙而深刻。语文教学就是把诗的文本作为中介,使学生通过细读揣摩和作者沟通,同时培养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这首诗第一句是“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第二句和第二个段落也是“从明天起”开头。吟诵中,读者自然会重读“明天”。似乎不需要做什么“明天和今天实际上就是此岸与彼岸的对立”之类的理性分析,也能体悟到诗人此刻不是“幸福的”“温暖的”,其在表达憧憬和希望的同时,隐隐透露出对“今天”的不满和拒绝。诗人随后形象而热烈地表达自己“喂马、劈柴”的幸福追求以及“和每个亲人通信”的温暖诉求,这实实地博得了我们的同情和共鸣。接着诗人开始祝福“陌生人”,但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通过“我只愿”又把自己和我们区隔开来,将他的向往投向远方。因此,文本传递给我们的是诗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挣扎和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诗人的意念要用物象呈现出来,寓“意”之“物象”就是意象。诗歌尤重意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可圈可点的意象很多,“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一些不搭界的词语碎片组合,作者想表达什么,读者又想到了什么,就需要用“意象”来贯通。“马”是奔走、旅行的工具,“柴”是与火相关联的事物,“喂马”“劈柴”是一种温馨而踏实的乡居劳作,和“周游世界”连在一起,使读者联想起自足、自由的状态。可以把这句与古诗词缔造意象的名句“古道、西风、瘦马”来比照。两句都有“马”,都诉说着诗人的“游吟”情怀,但前者在一些名词意象前加上“喂、劈、周游”等动词来驾驭,突出了主体的积极性;后者在名词意象前加上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则让意象更加集中鲜明,映衬出主体的孤冷与无力,为“断肠人在天涯”营造出典型的环境即意境。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诗歌艺术感染力的最佳条件。意境由一个或若干个意象生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的题目,在诗中关键的地方又反复出现,应该被视为整首诗的“诗眼”,是作者营造意境和读者进入意境的关键点。有人从中读出海阔天空、欣欣向荣,有人从中读出生活在别处、幸福在彼岸……意境的达成,受诸多因素影响,比如读者与作者间不同时域的文化背景因素。如果拿这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较弘一法师的“(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那位超脱世俗、一心向佛的大师临终的偈子有着更大更强的意义空间和语言气场,不过可能不如海子的诗句易被年轻学生所领悟。

学语文,就是通过语文文本的学习,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人格。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成人的活动,是帮助受教育者成为“充分成型的和完美无缺的人”[5]。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性的教育文本,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塑造人。诗的陶冶可以滋养性灵,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这也就是诗教立人,具体来说就是培育诗心。诗是文学最本质的因素。不可能每个人都做诗人,但诗心却是每个人在生命中都曾拥有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被尘俗所蒙蔽,被生活所遗弃了而已。读诗,就是唤醒人们沉睡的内心。海子在气质上是个青春期的孩子,有一颗纯粹的诗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对善良品质的表达,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心智未开、诗情未萌的青年学生,如果从这首诗“误读”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和活力”[6],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成“温暖的、诗意的栖居”,那也算是一种诗意的启蒙;更深层次地把它上升到“基于自身痛苦体验而指向他人的大悲悯大同情”[7]等人类关怀的层面,也未尝不可。这些都是诗心交流与碰撞产生的效应,是催人向善的。这正是生命意义上心灵成长的诗教,是激发诗心的诗教,是现代语文教育包括诗的教育的本来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波.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2]刘大生.病句走大运――从海子自杀谈起[J].书屋,2002(3);高波.诗歌典范和诗歌期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忧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J].当代文坛,2007(3);刘国良,卫建云.也谈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兼与苗立源先生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3(5).

[4]杨四平.在尘世中寻找天堂[J].名作欣赏,2002(3);刘国良,卫建云.也谈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兼与苗立源先生商榷[J].中学语文教学,2003(5);朱于新,江照富.执着纯粹诗意追求永恒精神――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海子的悲剧情节[J].语文学刊(高教版),2007(1).

[5]马里坦.新托马斯教育观: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289.

[6]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news/31211.htm)/语文教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006-09-20.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9篇

一、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在课内所获得的知识,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课堂上,时间紧、任务重,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不能面面俱到,有些知识不能拓宽、延伸、加深,有些知识甚至“蜻蜓点水”。有了文学社就好办了,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愉快地探索语文世界的新天地。如教学初语第三册诗歌单元后,教师可以补充介绍郭沫若、冰心、余光中、普希金等诗人的其他作品,走近诗人,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意旨;可以利用多媒体,开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系统介绍诗歌写作知识,练习写诗。再如教学初语第五册游记单元后,教师可归纳补充游记的写作技巧,让学生练习写一篇游记,既学用结合,又陶冶性情,提高学习效率。

二、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表面上看起来,文学社团无非是提高社员的文学水平,培养文学趣味和写作能力。其实,这只是文学社团的一个作用。既然是课外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指导教师只是个“参谋”。文学社团一旦成立,需要处理人际关系,需要组织讲座、征稿、评奖等各种活动,需要演讲、表演、书写、编辑、电脑制作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波折,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志的考验,智慧、机变、忍耐等方面的精神和能力。无疑,社团成员会在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文学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习的空间大了,路子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产生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刘国正先生说:“兴趣,能使学生坚韧,能使学生聪明,能使学生快乐,足以化难为易,易重为轻,溶苦为甜。”②如利用广播、板报发表社员的作品,对作者是鼓励是支持,对其他社员是鞭策是促进;再如课本剧演出,集声、色、形为一体,耳目一新,赏心悦目。有了兴趣,有了自觉性,还愁教学效果不喜人吗?

四、可以发挥学生语文方面的爱好和特长,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班级授课制,几十人在一起,用统编的教材,统一进度和教学方法,就不好照顾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兴趣爱好。文学社活动有着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大显身手,发展自己的优势。

勤读语文报刊的人会发现:文学社的作品水平就是非同一般,读着就是有味儿。读中学时就出书,就加入各级作协的人已屡见不鲜。

文学社如此诱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开展文学社活动呢?下面仅就多年的苦心实践与探索谈几点体会。

一、争取各方支持。不管干什么,单枪匹马是不行的,一意孤行、孤芳自赏是行不通的,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才能得心应手。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在农村学校普遍存在,课外活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少学校超标排课,加班加点补课。只有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执教,课外活动才不是空话。文学社的发展壮大,必须赢得“三个支持”:校领导支持,可以保证活动时间,争取到一定的活动经费和辅导津贴;教师群体(特别是同组教师)支持,他们会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群策群力;家长、学生支持,这起着决定性作用,会“春色满园关不住”,硕果累累。认识到位,支持跟上,掌声不断,文学社活动既不会迷失方向,又有了前进的动力。

二、争取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只有内容丰富多彩,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延续下去,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文学社活动,除举办文学写作专题讲座、写作欣赏与会诊等常规活动外,还可开展读书心得会、朗诵会、名著(或影视)研讨会、演讲会、名家书法赏析、小品演出、采访、与作家见面等等活动,为广大社员提供多种学习、表现的机会。

三、争取发表园地。文学社主要是“写”,作品光自我欣赏还不够,得创设一块园地让社员耕耘,享受丰收的喜悦。优秀作品,可利用学校现有的黑板报、广播发表,还可创办社刊、社报(包括手抄报)发表,还可精选向公开发行的报刊、电台推荐。有发表园地,那竞争力是不可低估的。期末再组织评奖,鼓励先进。作品发表,是活动成果的展示,更是竞争力、创造力的培养。

四、争取课外读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写好,多读是基础。文学社活动,指导教师要把指导阅读、检查阅读作为一个重点。城市条件好,教师要让社员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馆广泛阅读;农村书籍、报刊相对较少,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找出路。在组织文学社活动中,教师要抓好与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的阅读,走进名家名作;要组织社员订阅价廉物美的语文报刊,如北京的《中国校园文学》、山西的《语文报》、河南的《作文》、陕西的《美文》(少年版)等等,增强创作欲、发表欲;要鼓励、指导条件好的社员购买课外书,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名著。

五、争取名家指点。有条件请名家(名作家、名教师、影视明星、名主持人、名报刊编辑等)指点,将会事半功倍。校园不是流行“追星”热吗?请他们介绍成功经验,评点作文,即使就是一面之交,也会引人上路。

综上所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文学社活动,可以使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真正形成一种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统一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文学社活动的前景一定令人欣喜。

注释:

①②《新编中学语文教案》(初中第6册)第4页、第2页,语文出版社1993年1月。

中学语文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教案理念创新

1.角色转变:变“师本设计”为“生本设计”

所谓“师本设计”,是指以“教师的教”为中心,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的教学设计。这类教案,其教学资源均来自于教材与教参,设计者很少考虑学生的学情和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整篇教案能看出教师在课堂中清晰的“教”的轨迹,但看不到学生在课堂上怎样主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情感与心理的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课堂的学生活动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师本设计”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倡导“生本设计”。所谓“生本设计”,是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的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发展。为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自觉转变过去“教师即指示权威”的“师本角色”为“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生本角色”,并在教案中得以充分体现。

2.多维思考:变“教参套用”为“多元参照”

过去的教师在备课时,总是习惯于把教学参考书作为教材教学唯一的参照资源,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来自于教参。不管教参对教材分析的深与浅,不管教参涉猎的参考内容是否都有价值,提供的学习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学生的实际学情,当然也不考虑生活中和课堂上生成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设计者关注的是教参规定的既定的教学任务,并把能不能按时完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视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志。在这种思维定势下设计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学参考书的变本,也即前文所说的“无我教案”。

教参是教师设计教案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的参照资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在领悟课标与教参的基础上,做多元的教学资源参考,具体说来,起码要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论思考。主要指新课改理念,如“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综合性学习”,关注“学生的课堂生命成长”等。二是主题思考。一篇高质量的教案设计,需要一个体现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标题。通过这个主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法或预想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三是学生思考。课堂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应是处于课堂教学动态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本班学生的认知基础、认知风格,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对本班学生是否适用。此外,设计教学流程时还应对某些教学环节作必要的学情预设和设计说明,以便营造与学生对话的亲和环境,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资源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思考除教材教参外,还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价值的资源,如学生课外生活经验、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声像资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认真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适宜,“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无论什么样的方法,都要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3.基本建构:变“一般性设计”为“理念性设计”

所谓“一般性设计”,是指过去由“比较笼统的教学目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过程”、以归纳知识点为主要特征的“板书设计”等内容组成的教学设计。这类教学设计与新课改精神存在较大差距,因为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设计套路,缺乏理论指导、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缺乏创新。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只是教师从事的一般性简单重复劳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理念性设计”是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发展需要,具有人文性、主体性、生活性、互动性等特点。这类设计和相应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二、教案形式创新

过分追求形式是传统教案的主要诟病之一。每学期开始,学校发给教师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印制的备课笔记本,教师必须按要求将教案写在指定的地方,这种大一统的模式主要是为了方便评价,而其僵化的形式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更严重的是使得教案抄袭成风,泡沫教案泛滥,走向了教案设计的反面。这样倒也不是说教案就不要形式,教案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的,既有显性存在,也允许隐性存在,关键是形式要与内容和谐一体,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总体原则是“不拘一格,效用至上”。在突破传统教案要求纸质、手写、详案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倡导。

1.显性教案、隐性教案共存,提倡隐性教案

所谓显性教案,是指纸质教案,包括手写和打印,是看得见的存在,是教案存在的主要形式。所谓隐性教案,即所谓的“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显然,较之显性教案,隐性教案更适合动态生成型的充满生命气息的新课堂。问题是能将这些教案要素融会贯通于心中的可能只有那些经验丰富、富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对于大多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而言,采用显性教案更加合适。

2.详案、简案共存,提倡简案

所谓详案,是指将教案的每一个条目和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均进行详细的思考研究并编写出计划,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的计划均包括内容、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多媒体使用、教与学的统一方式以及时间分配。所谓简案,一般只需规划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内容,不需将细节设计描述出来。传统教案评价鼓励写详案,越详越好,似乎只有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准备好了,教学才会走向高效和成功。写详案的背后隐含的课堂理念就是课堂是固定的、静态的、可预设的,上课只要把教案的内容原封不动的照搬下来即可,而这恰是传统课堂最大的弊端。其实,课堂是一种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共享的一段生命历程,其间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不确定性。也正因此,有研究者发现,如果教案过于详细,课堂是往往难以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只是教案剧的呆板上演。因此,对于一些已经具备一定的教学素养的老师来说,更提倡写简案,而将更多的部分隐含在头脑中,根据课堂即时情境灵活调整。当然,对那些对教学内容不熟的新老师来说,写详案还是很有必要。

3.纸质、电子共存,提倡电子教案

较长时期以来,教案都是以纸质手写为主,而基于电脑、网络的电子教案,则是近年来大力将信息技术引进到教学领域的产物。这种全新的教案形式一经采用,就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的主要优点是:便于资源的查找和整合,便于修改和保存,提高了设计的效率,更为主要的是将课件引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电子教案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采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纸质教案退出历史舞台,较长时期内它仍然是教案的主要形式;而且怎样合理地设计和使用电子教案,也是一个须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撰写过程创新

新的课堂呼唤教案撰写过程的创新,即一份有价值的教案不仅仅是在课前完成,而应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即课中的随时调整和课后的即时反思,提倡二次备课和“一课多案”,给教案撰写注入活性因子,变“死案”为“活案”,以适应动态生成型的课堂要求。

1.教案——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完成

一般说来,教师总是在上课之前进行备课,并设计编制好教案,然后带着教案走向学生,展开教学,也正因如此,致使许多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地依赖教案,上课成了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教案剧”的过程,这正是传统教案主要诟病之一。实际上,老师即使备课再充分,也不可能预计课堂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事件,真实的课堂生活是动态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教案只能是一个预计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即时的课堂样态调整教学流程,包括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调整课堂教学目标、选择新的教学方法、生成新的教学内容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随时调整原先预设的教学方案,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2.教案——下课之后才完成的事

按照传统的观点,教案主要是课前编织,课中使用,而课后则很少过问了。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强调课后的反思,也就是说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课前的预设,还包括课中的调整和课后的反思,并且要求教师以教后记的形式书面记录下来。具体说来可从以下方面着手,记下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记下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记下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下教学过程中的智慧火花等。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看,教案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教案作为教师思想、方法轨迹的记录,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课前备课固然重要,但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因此,提倡教师在课后结合课前预设的教案和真实的课堂情境以及课后的反思,重新备课,并进行二次教案设计,显然,这种植根于真实的课堂并辅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写,对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意义非凡。

3.一课多案的设计是创新教案的有效尝试

教案,从本质上应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一种创造性理解,一课多案,就是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理解并设计成具体的教学方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艺术,养成教师多角度思考的习惯,同时使教学更能适应学生的需要。

中学语文教学中,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一课多案”的探索,近年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到这个方面的研究,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上就开始有《教学设计ABC》这一专栏,其表现形式就是“一课三案”。“一课多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进行教学试点的变化、教学手段的更新与教学角度的创新。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它表现出很大的牵引力,使得教师要关注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多维地表现新课标对教学设计的新要求,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等。教师要感悟诸如活动式、学长式、训练为主式、自学辅导式等有影响的教学试验与教学风格并进行实践与探索。教师要注重对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教学风格的“前沿研究”,尽可能地吸收其新的美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教学设计手法。教师应在不同的教学方案的对比施教中体味最优的设计角度和最好的课堂活动方式,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设计水平。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教学设计的视点,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形式的发展,努力创新自已的教学设计。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并不要求语文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设计出几种详案,也并不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来进行“一课多案”的设计。我们应当从教学科研的角度,从数学艺术的角度,从提升教学修养角度来进行尝试。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表现形式: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详案;设计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简案,乃至多种微型教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详案,其他的为简案;设计出几种教学方案,做到有一篇为主要方案,其他的为预备方案;勾勒出多种教学设想,优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不同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等等。

四、教案评价创新

怎样的教案设计才是科学的、优秀的,在新课程背景下至少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科学性: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就是指“课标”理念。教案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一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三要突出全新的教学和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概括地说,一份好的教案设计应该体现上述基本理念。具体说来,教案中应渗透着如下十方面的理念:一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二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三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四要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五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八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熏陶、感染和体验,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九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十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只有符合新的教育理念的教案设计,才能回答教学过程中“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才是一份科学合理的立意高远的教案。

2.深刻性:在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设计者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且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且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言语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起承转合、层层推进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和细腻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一份教案设计表现出如下方面的特点:课型新颖、思路明晰、层次细腻、手法生动、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案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3.个性化:在改革旧习惯的基础上突出自我个性

前文已充分论述传统语文教案的积弊,所谓改革旧习惯,就是在革除传统积弊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养成新的与时俱进的教案设计习惯。在教案设计中以学生实际情况为设计出发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个性化的教案设计。

上一篇:对数函数教案范文 下一篇:哪吒闹海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