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9:05:02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语文教学来源于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我们的母语通过语文得以延续发展,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认识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通过对生活的认识理解来改造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阅读语文,认识生活,才能够更好地生活。语文是生活的高度反映和升华,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理解生活,在阅读中看见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阅读中产生情感的共鸣,从阅读中学会面对生活。比如《祖国土》这篇文章,教学生学会认识到生活当中的美,在生命的过程中寻找生活和自然当中存在的美,学会从文章中感悟美,寻找精神的支撑。

二、生活化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语文材料———生活,多与生活接触,参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反过来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学习来源,对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在开放性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学习,真正地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三者之间的语文环境氛围。教师创造情景式教学对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创设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语言性的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想象,达到的效果一定很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时,就为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收获的知识会更加丰富、学习技巧也会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以亲身经历形成成长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些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来看,我们要尊重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这条规律,从规律中寻找生活化气息,使课堂不再枯燥。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许多语文阅读文本都来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在引导学生对这类文章进行阅读时,一定要预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生活,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与感悟生活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材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同类型的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多阅读文本加深理解和体会。有的教学文本注重形象性学习,有些教学文本强调心灵情感的感悟,比如《十八岁和其他》,这篇文章在描写的时候就比较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重点就是要理解整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带给人什么样的人生思考,应该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生命价值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先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那份感情,然后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与关心,面对父母的照顾和关心,我们自己应该要怎么做呢,这是一个能引起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探讨。在学生探讨完后,各自表达观点,不必形成一定的结论,就“对待父母的关心和照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这样的探讨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对今后的生活会有深远的影响,当学生今后生活中遇到和自己父母发生争吵,不理解父母时,就会想起课堂上讨论过的观点,然后将课堂学习理论融入生活。

还有就是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引出话题,比如《长亭送别》在课堂导入时,以爱情为话题,让学生举例小说、戏剧中的爱情悲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回忆以往学过的各种关于爱情的文章,学生会说出类似“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与林黛玉”等爱情故事,这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帮助学生复习了过去学过的语文知识。通过导入话题,切入正题,对于即将学习的课文,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方法,使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学水平总体有了很大提高。但少数民族乡镇中学由于受办学规模、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制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发展。首先,语文教材设置不够合理。文体混杂,没有侧重,教材选文忽视少数民族文化,不符合地区学生特点,能力要求脱离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教材编写要力求做到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水平这三者的统一。而少数民族地区现行的教材,在编写上却是以翻译汉文教材为主,能力要求脱离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以汉族学生为对象编写的,不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心理规律。其次,学校基础设施落后。乡镇中学办学规模小,水平差,效益低,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偏远地区,经济落后教育投资少,学校分布集中、数量少。学校硬件建设落后,缺乏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落后,多数民族中小学的实验室、微机室、语音室建设条件差,图书资料短缺。再次,教师队伍差异大、能力素养和综合素质不高。民族地区乡镇中学的语文老师往往学历偏低,知识结构老化,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并且主要以中师学历为主,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自主学习的条件也不具备,尤其在复式教学模式下,农村教师繁重的工作量致使其无法有时间更新观念。基层教师队伍不稳,由于条件相对较差,许多教师不安心在基层中小学任教,师资远不能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需要。最后,学生的辍学现象严重。部分乡镇学生辍学率甚至达到64%,出现了班级由低年级向高年级逐年递减的趋势,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把农村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产生原因

首先,语文教材建设滞后于新课改要求,缺乏民族语文教学大纲。少数民族地区的教材长期与汉族地区教材一致,没有专门适合于当地学生的语文教学大纲,教材没有侧重点,缺乏对城乡差别的认识。自然也就没有对应的教材、民族教材教辅用书和参考用书、课外读物。其次,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教育经费。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学生只能到较远地方入学。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西部三个省、自治区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10公里之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08年对全国8个县77个乡镇的调查也表明,经历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小学生平均家校距离变远4.05公里,其中有10%的学生家校距离变近,有31.14%的学生家校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在58.86%的家校距离变远的小学生中,平均变远了9.19公里。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学点相对普通中学数量要少,往往几个乡镇共用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因此对于很多家远学生需要寄宿,而寄宿制学校要比非寄宿制学校支出费用高出很多,又因资金支持少等问题,导致大部分学校运转经费困难,给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再次,忽视对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教师的流动性大。部分乡镇学校引进人才力度不够,很多接受过正规现代高等教育的师范类大学毕业生很难入岗,不仅仅是待遇问题,往往还涉及编制等问题。同时部分代课教师以及在岗教师缺少培训,无法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技巧,新的知识与观点无法传授等。对于少数民族乡镇中学里少量的优质师资来说,乡镇中学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较艰苦与城市教师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优质教师产生强烈的流动意愿。另外,风俗习惯及人情风物,观念意识的差异。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学生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大影响,由于早婚习惯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女孩的教育要求不高,女孩往往17、18岁就被家里要求结婚、生子,从此失去了进一步受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地区家长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在家长中流传,认为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赔钱的买卖”。由于教育投资的风险大,收益时间长,很多家长宁愿让孩子早早辍学,到大城市里打工挣钱养家,而不愿让孩子继续读书,有的孩子甚至小学毕业就外出打工。

三、解决少数民族乡镇中学语文教学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发展经济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增加教育投入。改变观念意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意识,变革保守狭隘的方面。中央民族学院和国家民委有关专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衔接问题做了研究,指出了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与教育的衔接关系上的两种不同循环的趋向。“一是良性循环:经济发达高教育投资高素质的人高劳动生产率经济发达;二是恶性循环:经济不发达低教育投资低素质的人低劳动生产率经济不发达。”在地区经济发展自力更生的同时,倡导社会关注民族地区中学生学习状况,提高少数民族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度,从而最终达到少数民族乡镇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次,完善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本,创造性使用教材。“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由于中学语文教材具有宏观性特征,需要考虑到全国中学生整体情况,且中国民族众多,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在文章与知识点的选择上无法做到满足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能够合理应运用地方性知识创造性使用教材,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结合地方性知识与民族特色讲解课文。再次,学校要注意发掘、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乡镇地区现有语文资源,开发乡镇高中语文校本课程。要增强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识,可开发的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够自己主动寻找、发现、利用身边的各类学习资源。另外,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应加快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全面提高少数民族乡镇中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少数民族乡镇中学应结合本校的教学实践,对教师进行有关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乡镇中学教师分析、反思和研究教学行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以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最后,教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部分学生可能由于客观环境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成绩差,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意义。此外,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需要和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学法指导,帮助其改正不良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不断发掘易于为少数民族乡镇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形象,尤其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形象,作为一个人衣着装扮,同时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欣赏水平和生活习惯。老师的着装需要注意大方得体,装扮适宜,学生对老师的印象好了,也愿意积极配合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必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在上课过程中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他们提供公平的发表意见的机会。除了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之外,中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现在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作为老师在交谈了解情况的时候,需要真诚沟通,并尽力帮助学生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2.注重教学语言、行为的有效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是一种“具有丰富情感的课程”,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必要的语言技巧,在上课过程中要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课文,用实际的行动来表现语文课程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并在课堂上多创造出学生发言交流的机会,针对用词不当、语言平乏等问题,当场予以指点纠正,让学生慢慢看到自己语言改进的过程和成果,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注意言辞恰当,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外,语文教师的肢体动作、眼神、表情等都会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课堂上一个会心的眼神称赞、一个严厉的注视提醒、一个轻敲桌面的批评,有时比语言更有效。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课文内容适当使用肢体语言,同时要注意在讲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

3.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上课的模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注意问题和答案的广泛性,不以标准答案的框架来限制,倡议多种答案和自己的想法表达,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再次,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情景学习等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4.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必须灵活运用现代化的教辅工具,如多媒体等。多媒体技术通过给课文配图、配声音等形式,提高了中学语文课文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这首词配上音乐,营造一种气势磅礴的意境,通过精美的音乐和有感情的朗诵,感染学生,让他们沉浸在诗词的氛围里,自我感受词的美、境的美。合理的借助现代化的教辅工具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乐趣、科学、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追求,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和行为,同时积极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语文教学中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多种原因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农村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阻碍了农村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发展。”如何使农村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所以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就成为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的作用。教师们若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将收到无与伦比的效果。

语文教学活动是农村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在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日从早到晚在校时间作一定的安排。早餐半小时可用录音机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使学生在听中受到文学的熏陶并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评议时事描绘现象、讲自己的童年、道家庭亲情、诵优美诗文、说有趣的笑话;为了引起全体学生的重视,还可对学生的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并作为单元测试分数的组成部分予以记录;在学生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食堂餐厅放一台电视机给学生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一首诗词的精美讲评,一篇散文的欣赏品读。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农村中学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身上得到潜移默化,周而复始,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定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我们可以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了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读中要疑。如在阅读《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征?为什么称“变色龙”?抓住标题不放松,根据这一疑问仔细读过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又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时,要组织学生讨论:“美国那么发达,曼哈顿街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伸手乞讨的人?”老师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家庭经济情况,赡养老人,遗弃弱者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从而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我们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对共性的看法或结合提出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把学生写得好的、那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中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部级作文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促进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培养农村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

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打上时代烙印。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例如农村中学在教学《挖荠菜》一文后,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祖辈曾用哪些野菜来做保命粮的,调查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可食用野菜?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且认真作好记录,并绘出植物的草图,用相机拍下野生可食用植物照片供大家认识和了解,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紧紧抓住语文教科书并把它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放弃广博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这是有背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不会获得成功!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语文教学要求情、求意、求神、求美

作家作文讲究情真、意切、传神、具众美。读者观它,诵读它,流连它,不外乎希望得到情的共鸣、意的领会、神的贯通、美的熏陶。

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

一、反复朗诵以求其情,划出感情线以明其幽。

一篇文章总是由材料来组成,有情线来驾驭,以理智来贯通,表的理也是“人情物理”。读者须从文章的字词中读出作者之情之意。故欣赏文章务须朗诵,要求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之。烂熟后,自然得其神气。其情已出,则探其幽微曲折之处。在朗读基础上,或从人物形象出发,或从故事情节出发,分别画出人物性格发展线索,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曲线,这样易入情入理。

二、“代人立言”以求其意。

古代科举考试士子,作文每每要求“代圣人立言”,学“圣人”的口吻、胸怀、角度来立论,来阐述。这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我们在欣赏作品时不妨借来一用:要求学生设身处地,以此身代作者说话。这样易使学生领会到文章的妙处,易入乎其中。具体办法是:让学生改写文章,评点文章,日久,文章自然入胸。

三、多方联系,旁推交通以求其美。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美在何处,最好是在联系中、在融会贯通中去寻找。狄德罗说:“美在联系中。”一只老鹰在天空中才能显示它的自由、矫健、迅疾。文章的美也是如此,只有在时代的联系中,历史的联系中,现实的联系中,在对比中,在与事物的关系中,才可求得。通过联系,对比旁推交通,才知道文美是因为文新、文奇、文真、文正、文深、文巧、文神、文变而有法、文切中肯秦、文感情充沛、文体现了作者的独立人格、文道出了他人之未道等等。

四、综合观照以求其神。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三尺讲台情有独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道出了我对教育的独特情怀,我是土生土长的杨花女子,与其说是家乡的落后,培养了我好强上进的性格,还不如说是的中老年教师感染、熏陶了我的教育情结。、老师让我在求学的路上,就做着教师梦,老师的亲力亲为让我立志做一名好教师。年来,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无论单位分配我什么任务,我从不敢有半点马虎,因为我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领会这种艺术是一种享受。在中心完小工作了四年,担任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语文教研组长、学校档案管理员、语文美术教学……忙忙碌碌之余,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迷惘充斥心中,原来发现自己的书读得太少,理论知识贫乏。正在我苦闷彷徨的时刻,继续教育给我带来新的信息,从那时开始,我终日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上好一堂课,我虚心请教同事,认真研读中外教育家、教学专家的论著,并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他人之长,形成自己的特色,我把每一节课都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契机。每天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活动和社会活动,受到领导的重视,终于有了走进中学的机会,在中学的三年里,刚参加工作时的那种冲动和不成熟在慢慢地消退,可是对事业的虔诚永不消退。三年来,担任过初一至初三的班主任语文、美术教学,兼任学校团委书记。各项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就这样我把自己的休息日和节假日都奉献给了我钟情的教育事业。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中,我对三尺讲台的满腔热情是那样的情有独钟。

二、以爱为源,育人为本

爱本身也是一种教育,世间伟大的本身都源于爱。我深谙此话的内涵,在孩子们心中我多么希望自己就是智慧与知识的化身、善与美、庄严与圣洁的代表。当我真正走上讲台的时候,我才知道树立这一形象是多么的不容易,曾经失望、徘徊,但我又是那样的喜欢那些孩子,于是我力图走近他们,寻找一把能够开启心扉的钥匙,当我无意中把自己喜爱的一首小诗读孩子们听时,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光芒和嘴角满足的笑意,我才明白了教师真正的含义。从此以后,我又在李镇西老师的启发下,燃起了民主教育的火焰;在朱永新博士的思辩中走上了教育创新的道路;在肖川博士的调侃中寻找教育的快乐。当顽皮的孩子犯了错误时,我没有凶神恶煞的吓唬,而是耐心地给他找犯错的原因;当有学生生病时,我用单车把他送回家;当有学生孤独时,我想办法与他沟通。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了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我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课后的交流,为课堂的学习搭建了心桥。即使成绩差的学生,也因为要够“意思”而认真听讲。由于是朋友,课堂异常活跃,我任教过的两个班级,人数都很多,但班风良好,学风浓厚,活泼可爱。××年完小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年中学班被评为“长沙市优秀班级”。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出色,两次被评为浏阳市优秀辅导员。年“泥娃娃”雏鹰假日小分队获得市优秀小分队。担任中学团委书记,培养发展团员上千人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⒊连续两年被评为“浏阳市先进团组织”。

三、致力教改,开创特色

全国上下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涌起,也卷起了我对教育的思考,使我一天天地茁壮成长,我认为教书不能墨守成规,应该从实际出发,开创自己的特色,这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学法指导”实验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因成绩突出,年被评为“市教研先进个人”,年教师节被评为市优秀教师。我参加了长沙市课题《抓源促流——从内容入手进行作文教学》的研究,独立承担了市课题《培养风筝式学生的课堂教学》研究,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七届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主持了市美术课题《开发资源拓视野,就地取材授新知》的研究,研究到了第二阶段,均取得了好名次。辅导的美术特长生张依依、胡再在市艺术节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可遗憾的是因工作的调动,该课题未能揭题。

我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流淌着年轻而活跃的思想,丰富而微妙的情感,深刻而独到的体验,富有个性的感悟。语文课里的“行云”与“流水”,源于学生心灵深处,走进学生心灵是语文教师考虑语文教学流程的基点,七年来我的每一堂课都朝着这一个目标前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习作有人次在“创新作文大赛”、“学习马列小论文”中获得长沙市、浏阳市级的奖励。

四、完善自我,锐意进取,

我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三年的中师生活,锻炼了我各方面的素质,在年“师魂工程演讲赛”中荣获一等奖,多次为党政机关主持重大节日庆典。年参与排练集体舞《浏河欢歌》,获得浏阳市三等奖。××年参加“教师美术书法”竞赛,获得浏阳市三等奖。参加三轮教师岗位培训,均被评为“优秀学员”。七年来,六次受到“市政府嘉奖”(××年,在中学工作半年没有评优资格)。有多篇论文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年语文教学论文《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获得长沙市一等奖;在小学语文教学编辑部举办的“新世纪、新思维、新教法”论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在浏阳市第二届教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三等奖。另外有《构建百舸争流的态势,走向千帆竞秀的未来》、《偷窥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少先队活动是其理想载体》、《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与个性的张扬》均获得浏阳市二等奖。

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中师毕业的我,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与时俱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格对话

中图分类号:G623.2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努力地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硕士论文积极的一面,学生就会从教师身上领悟到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生活之善。而语文教师坚强开朗的性格、温和幽默的语言、大方优雅的举止、渊博脱俗的器识会告诉学生生活是怎样的,人应该怎样生活。

因此语文老师的整个人格都对学生产生影响,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定位和价值取向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质也决定着语文教学是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近年来,对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在走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阶级性”的误区,在摆脱了七八十年代的“工具论”束缚后,终于走回了“人文性”本真。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张:教育不是为了社会功利的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本人,为了受教育者个人在人性、理智、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把他培养成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这种教育功能观、价值观认为语文教育应与人的发展相适应,并从人的发展推衍出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价值。语文教育的社会、价值(即工具、外在功能价值)的实现必须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实现。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个人价值的活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能力,还应使他们具有创造性、心理健康、道德完善,即健全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文化人”,而非单纯的“政治人”、“经济人”、“有用的人”。语文教育的内容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道德人格、艺术品质的培养。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体察生活、感悟人生。学生学习语文,就是要把语文当作人生来读,把人生当作语文来读。

传统教学给了学生形形的知识,培育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格对话以师生心灵世界的开放为特征,以互动为方式,从人格出发,沿着人格形成的道路,完成人格的塑造,师生双方均从对话中获得人格的升华。

语文教学中的“人格对话”,其内涵可理解为这样三个方面: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和“文本”化的课本观。教学伦理上的平等关系。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性质的人际关系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关系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自然也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传统的师生关系,由于受传统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规定,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威依从关系。如果遵循这种教学伦理原则,对话教学是无法进行的,培养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人格的人的教学目标也会难以实现。因此,平等、民主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第一原则。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不应对学生存在有偏见和歧视,否则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地具有人性,除了可以成为对话的前提之外,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上的互动关系。

互动、合作是语文教学中“人格对话”的生态条件。在许多人的脑子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已过时落伍了,人们对这种传统的传授法早已产生疑虑,充分注意到了传授法在较高效率地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牺牲了学生的智力、个性发展以及主体性的培育。于是就改“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就是互动,这就是对话。实际上,这种近乎机械的问答只是形式上的对话,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相对于传统教学,人格对话是师生交往的互动的、合作的教学,充满着无穷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活力和人格魅力。“文本”化的课本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本所确定的呈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现方式都是“范文”,都是“作品”,既然是“范文”,那么我们就只有摹仿,既然是“作者的产品”,那么我们就得尊重作者所想表达的东西,并以其为标准——尽管我们是通过对作品本身、或从作者的自述、或者对作者思想发展轨迹甚至是从别人提供的相关轶事或权威评论而获得意义。除此之外,其他理解都是错误的,或是不被允许的。对话式教学的课本观要求实现从“范文”到“文本”的转变,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去给对话创造更多的机会。在“对话”式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只是文本,其意义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我们做出怎样的诠释,我们如何从自身的理解、如何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创造。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借助文本实现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作文教学就是借助学生创作的文本),也就是教师和学生人格对话的过程,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思维定位在“人格对话”上时,我们语文教学的收益就可能不是干瘪的“语修逻文”而是丰满的健全人格。“人格对话”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现实尚不敢说,但作为新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绩效恐怕是无可争议的。

参考文献

[1]刘庆晶.对话教学初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2):22.

[2]许惠英.人格教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52-02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教学的要求及基本理念,对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初步探讨。

一、写作能力及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内涵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写作能力就是运用书面语言系统,完整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意识的倾向性、与智力的诸种因素联系紧密、与言语能力联系紧密。并且,从写作的基本过程和写作活动的心理因素可以看出,有两种能力是贯穿全过程的,这就是认识能力与表达能力。认识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思维力、联想力、想象力等。表达能力一般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选择表达方式和文章修改等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既然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由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两方面构成,那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要两方面都抓好,不能偏废一方。但本文将侧重从表达能力方面出发,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写作过程是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学生身边生活写起。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抒发出真的深厚的情思来。”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

(二)启发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写作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认识事物、理解生活的能力。这是审题立意、驾驭题材等的基础。因此,应启发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在写作活动中,想象是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比思维更重要。”通过想象,可以提高选材构思能力,使表达内容更丰富,思路更开阔,形象更生动。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是由一个事物而想到另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心智活动,是由事物表象到本质的认识活动。在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指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的束缚,闯出新路子,提出新颖独到的创见。

(三)培养学生审题立意能力,提高作文价值

先说审题。所谓审题就是正确分析理解题目的含义,根据题目明确作文的要求、主题、选材范围、明确文体、字数、写法以及人称等。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审题要准确理解文题含义。一要准确理解文题中词语的本义,有的还要根据文题的语境,深入理解它的本义。二要透过文题中词语的字面意义去准确理解其引申义。三要准确理解文题中词语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审题是要领悟文题的深刻寓意,通过本体,做出切合题意的文章。另一方面,审题要弄清题目要求。一般的作文题目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文题;另一部分是对作文者的写作要求。审题时,不但要准确理解文题的意思,而且要搞清楚写作要求。再说立意。所谓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评价一篇文章好坏的重要依据。它将确定一篇文章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择,乃至语言的运用。立意的具体要求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

立意正确是能准确全面地结合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意义,切合题目的要求。立意集中就是一篇文章只能集中表现一个主题。无论文章内容多繁杂都要做到“从头到尾一线穿,中心思想贯全篇”。立意深刻就是能揭示某些现象的本质或生活的真谛,言近而意远,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立意还要新颖,展现个性。展现个人化的生活和情感,是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精髓。立意新颖,要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的风貌。写文章,要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力图讲出别人没有讲过的道理,提出一点与众不同的见解,抒发一点自己独有的感受。一句话,提出一个鲜明新颖的主题,这是写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找到新颖的写作角度,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

(四)培养选材能力,突出作文主题

文章主题确定以后,要指导学生紧扣主题,精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根据主题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写不出好文章。所以对中学生应从选材的真实准确、典型、新颖进行培养。

选材要真实准确。所以,在作文选材时,不仅要看材料是否表现了主题,还要看它是否真实,只有真实文章才能感动人。培养学生选择材料必须着眼于材料选择的典型,所谓典型材料是指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材料。它能深刻的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很强的说服力。写作时应根据主题的要求,从具有不同程度典型性的材料中,挑选出最具典型性的材料写入文章。

(五)培养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能力,完善作文结构,增添作文色彩

叶圣陶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真。作者有境,入境始为亲。”指导学生布局谋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学生安排层次,安排段落,注意过渡和照应,写好开头和结尾,详写和略写。培养学生编写结构提纲的能力。编写提纲是作者对所写文章的结构布局、层次段落、开头结尾的总设计。它不仅可以使写作顺利完成,而且可以保证文章写作条理化、系统化。还要做到剪裁合理,详略得当以及文章的跌宕起伏,波澜变化。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的能力,指按照语体和表达的需要,准确熟练地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在培养以上能力的同时,不可忽视学生运用表达方式的能力和文章的修改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要根据主旨和体裁的需要,选用一种或多种方式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即“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学生写好文章后,对自己的文章哪里好、哪里有毛病一般很难把握。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学生知不足,然后改,方能提高。

三、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写作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学生作文,就是用语言来表现社会生活的智力活动。因此,要把学生的语言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转化为写作能力,让他们用语言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其次,加强学生的课外练笔。课外练笔有利于养成观察、阅读、思考、写作的良好习惯。课外练笔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操练,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全面自我教育的过程。可见,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按照正确的写作方法指导和持之以恒的艰苦训练,方能取得一定的成效。

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能力。学生自身也应加强阅读与积累,并经常进行课外练笔。我们知道,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这样,通过写作训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并能在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作仁.语文教学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5.

[2]秦和鸣.心理学浅说[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09.

[3]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A].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71.

[4]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学论文选(A).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70.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中文版(第一卷)[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284.

[6]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神思[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85:248.

[7]赵谦翔.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J].中学语文教学,

1999,3:24.

[8]黄展鹏.鲁迅怎样写文章[M].上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6:26.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主要是用正面进行方法,还是用渗透穿插方法。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具体、灵活而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妥善地处理好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渗透的方法进行德育教育,似乎更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一.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语文教学毕竟应该以语文教育为主,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种渗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现。既然是渗透,那就一定要讲究一些艺术性和操作方法。笔者通过20多年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感到以下三点是切实可行的。

1.抽出格言式的句子重点讲解

在人类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晶莹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这些格言使许许多多青少年走上成功之路,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言,是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挖掘、摘引、精选出来。现在语文课本所选的许多文学作品,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都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段话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要珍惜生命,让生命放射光芒。小说主人公保尔那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的至理名言,最集中地体现和概括了他为全人类利益而生存的博大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仅影响了整整几代人,而且会永久地流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2.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

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西蒙·亚力山大·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部分同学认为,老黑尔之所以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同学们争论热烈,那是他们在阅读时思考的结果。这是一篇课内的阅读课文,是以学生自读为主的。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了一对反义词:偶然与必然,偶然只是一种机遇,真正起作用的是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有缘,这是必然的。这篇课文的精华在于: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而素质是我们学生时代应该培养和训练的,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3.把握课文中德育渗透的重点

有时候,一篇课文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着多义性。此时,语文教师就要突出重点,抓住中心。在此,可以用综合、对比、选择的方法,找准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突破口。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虽然都有其闪光的思想和精神,但侧重各有不同,有的是爱国主义,有的是集体观念,有的是自强不息,有的是舍己为公……,当我们教完一篇课文时,完全可以把课文中高尚情操和闪光思想联系起来,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一些热烈的讨论,甚至是争议,最后让他们作出选择。尽管选择各有不同,但无意中却让学生们进行了思想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对德育渗透来说,是极其自然地突出了重点,有机地统一了课文的文学性和思想性,最终达到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区别

在语文教学和政治教学中,虽然都涉及德育教育,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政治课程中的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各自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而且表现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上和不同的教学步骤上。一般说来,有以下几个区别。

第一,政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目的是直截了当的,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因为向学生开设政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方面的教育。因而可以直接地向学生灌输思想品德方面的内容,并且越明白越好。而向学生开设语文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阅读分析能力的水平,它首先强调的是一种语文方面的基础训练,而不是一种思想方法的训练,或单纯的思想教育。因此,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些德育教育,不应该象政治教育那样明确和直接,而应该结合课文实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出现,这是由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所决定的,这样也较能为学生们所接受。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作为一位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其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是本书语文教学研究最坚实的基础和最丰沃的土壤。全书前四部分分为阅读篇、写作篇、高考篇和方法篇,在具体的文本分析、题目精解、写作指导、范文展示、拓展训练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方法论意义上的总结和归纳。从基础知识到阅读写作,从读书习惯到为文技法,其范围既覆盖到语文素质培养和高考语文的方方面面,又提供了切实而有价值的材料作为例证;其语文研究既能结合具体真实的教学过程,从中汲取灵感和方法,又直接为教学教法的拓展创新服务。尤其是其中收录的《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文,从培养学生的认读释词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推断联想能力出发,逐步提升层级,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挖掘突破口,自主设计课程,引入适当的材料并设计问题和训练,甚至呈现出真实的课堂场景和学生的反应。导读法作为作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旨在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自读、自学和理解能力,若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勇于创新尝试的实践精神,显然是无法做到的。该论文获得第六届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及2011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特等奖,可谓实至名归。这不仅体现并代表了作者武国屏先生高超的教学水平,更显示出“实践”在作者语文教育研究生涯中的重要位置和方法论意义。

武国屏先生的语文教育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知识教授的层面,同时还具有人文教育的关怀和高度。“育人”,始终是作者开展教育工作和教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如何培养学生的眼界、趣味、修养和道德,是文集中众多文章不同话题背后的共同命题和内在逻辑。从该书的散文篇和评说篇两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富有社会担当而又至情至性的仁者之心,其对于生活中点滴小事的敏感与发现,对恩师挚友的感念与铭记,对学生的悉心关怀和精神影响,无一不显示出人文的精神与理性的光辉。在人生实践的漫长旅途之中,武国屏先生以其为人为文,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从教学实践到生活之旅,从这部文集中走出的形象,不仅是一位在古稀之年回首来路负笈冥想的沉思者,更是一位眺望着前方仍孜孜不倦执著前行的赶路人。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这样一种“在路上”的状态,武国屏先生才能在其教学中育出硕果,在实践中邂逅真知,并以文集的形式将如此丰盛的精神盛宴奉献给我们。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在为该书所做序言中指出:“没有惊世骇俗之论,没有耸人听闻之声,武国屏先生的文章是朴实的,正如他的为人一样温厚纯正。但在这朴实纯正中,不正蕴含着思想的光华,精神的力量吗?”的确,真理之为真理,从不在于其语出惊人,往往贵在真实低调。武国屏先生恰恰是以其实践与沉思,完成了一次次与真理的华丽邂逅。

武国屏先生儒雅、淡泊、一身的书卷气。既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人,也是一个典型的语文老师。他的文章深入浅出,对于任何一个研究高考与参与高考的读者,都有不可否认的价值。如果从总体上来说,我认为可以用他一篇文章的题目,来概括他对于高考的基本思想,那就是“本固而枝荣,根深而叶茂”。他反复提倡的,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基本功。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与写作,只要基础知识扎实,基本能力强,一句话,真正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高考成绩是不必担忧的。

——蔡智敏(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武国屏老师在教学科研上成果颇丰,但书生本色不改,向学之心依旧,虽年过古稀,仍耕耘不辍,育才育人。我已毕业多年,但每忆及先生的谆谆教诲,如品甘醇,历久弥香,深省学习期间获益匪浅。

——刘润民(中共晋中市委副书记)

武老师的讲课何止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准确说是莘莘学子与恩师心灵的碰撞与共鸣。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是一种愉悦,一种放松,一种享受,自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感谢上苍,使我有幸遇到像武老师这样的启蒙老师,影响了我的一生。

——赵长青(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

武老师曾这样表白自己的心迹:“我燃烧自己,希望能给别人带来稍许光亮。”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他的一种追求,一种境界。青山夕照,绚丽多彩。我们期待着,期待着武国屏老师桃李芬芳,为祖国培养更多栋梁之才;硕果累累,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论文范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