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语文课堂导入

时间:2022-05-14 08:58:32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是针对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接受知识的范围和能力,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开始,设定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他们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激发他们对语文进一步进行探究的需求。

一、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学生只有既"会学",又"乐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

2、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教学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如何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如何在学科学习中运用心理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3、现代教育学理论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健康的学习心理中进行学习。

二、高效课堂的导入方法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导入。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天,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绿满天下,鸟语花香,万象更新。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歌颂它。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样描绘的?(生背)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又是怎样写春的呢?(生背)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这段导语先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春的诗句之后顺势引入新课。回味古诗,无形之中,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

(2)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在上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时,我和学生一起回忆了学过或补充过的他的其他类型的几首诗。一类是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还有一首《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另外一类是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这首《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边塞奇景,意境雄浑,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至此,学生不仅对王维本人的创作题材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推而广之,对整个唐代主要的诗歌题材也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导入和从相同作家的不同题材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自己营造一个形成比较的空间,不仅使得学生巩固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也使得他们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了新的知识。

2、从学生自身经历和写作情况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1)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导入。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也表现在给人取名字上。在《孔乙己》一课的课堂导入中,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孔乙己"名字的由来。

我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

(2)从学生的自身写作情况导入。在《背影》第二课的课堂导入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自爸爸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从学生五分钟左右的当堂写作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只用了一句话:"爸爸半夜背着我上医院,留了很多汗。"学生这样直截了当地写,是实在不会描写;有的学生似乎用了较多的修饰语,如"我考试没考好,爸爸狠狠了我一顿,过后,爸爸又诚恳的向我道歉,还仔细检查我身上的伤痕",但缺乏细节描写,干巴巴的,一点儿也不生动。于是,再让学生阅读原文中作者对父亲买橘子那一段的的描绘,通过和自己写法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用"蹒跚"、"慢慢探身"、"攀着"、等动词,将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3、从反常态的或一些特殊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探究的兴趣

(1)从反常态的生活现象导入。按照学生的实际生活,考试考得出色带给自己和全家人的当然是欢乐,尤其是关键性的考试,如中考和高考考得好,父母还会宴请亲朋好友一起分享欢乐。但是,"高考"中了举人的范进随后的举动却似乎有背于这样的日常生活常态。所以在上《范进中举》这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中国古人讲,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然而,范进在金榜题名后却疯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觉得这样的事情太反常,就仔细地研读了课文。

(2)从一些特殊的写作现象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创作过程也很特殊,这篇家喻户晓的"名文",其实却是被人"气"出来的。在我的介绍之下,学生更产生了探知其内容的兴趣,并且对于文章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解更加深刻。通过"披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违背的一些现象,使课堂的导入环节更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可以是多姿多彩的,但是无论如何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导入都应该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而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生活阅历、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从而提高授课效果。

上一篇:课堂提问在独立学院综合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下一篇:学生为什么“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