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12:40:54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的中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对于事物总是以单一的知识作为判断基础。这种较低的事物判断能力必然会对于真善美的缺乏准确的理解。因此在中学教学中,要将语文教学内容充分地运用起来,培养学生以积极的意识鉴赏美,以健康的观念理解美,以对于真善美以准确定位。

二、语文教育中融合真善美的新理念

(一)语言教育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探求“真”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真”,主要是针对于智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语文学科的质量水平,这就意味着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智力开发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以做到“求真”。在语文教育中,语文能力是学生听课、阅读以及写作中所具备的特殊能力。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不仅对于学生语文智力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语文能力训练融入到语文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使学生在对于事物的创造性以及人格的健全上都会有所提高。

(二)语言教育要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善”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善”,主要是针对于德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的核心旨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使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得以弘扬,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更为注重人文性。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中,要发挥德育教育,即是指通过人文教育,发挥其“向善”的目的,即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同时,还要中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教育。中学语文教育中,只有注重学生思想的净化,才能够引导学生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民建立起情感,并富有社会责任感。这种学生健全人格塑造,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极爱直观的确立非常有利,同时更有利于促进中学语文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语言教育要从美育学的角度探求“美”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所谓的“美”,主要是针对于美育的角度而言。语文教育本身就有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功能,作为语文教育的归宿,其作用在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构建学生的自由心灵,引导学生提升审美能力。通过语文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深处生发出审美感受能力,从而发展审美鉴赏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就要将真善美融合于其中,以为学生创造独具特色的教育环境。学生在感悟真善美的同时,心灵受到感染而获得个性上的健康发展。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美育是通过对感性形式的直观,达到对其中蕴含着的意味的领悟和把握,从而启迪人的创造力。它是“以直观形象的丰富性来培养人的有机的、整体的反应能力”,是沟通人类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美育既可使人的感性深邃化,也可使人的理性情感化,从而用温暖的色彩装点逻辑严密、严格规范的理性世界。美育在升华人的感性、引导人的情趣和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也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语文美育,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这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文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优美呈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纵观中学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大千世界。每一篇散文、每一段杂文、每一句诗歌,都是美的极端表现。这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呈现了美的各种丰姿。在美育的高度下,重新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融入审美情感,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之中也揉入动情的美感体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积极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中学语文课程中的美育问题

我国语文美育的理论准备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再加上课改力度不够,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表现在:

1.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所谓的语文美育,只是抓住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刻意同美学概念挂钩,形成教材分析加美学术语的套路,实际上课程内容与美学概念仍是未能完整结合的两张皮。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育,甚至会因为重形式而无法落实语文内容的教学。这样的美育,并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部分老师之所以能把语文课同美育较好地结合起来,往往得力于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或者是自己独创性的教学经验。他们的课充满诗意,氛围活跃,能收到“陶冶情操、启发智慧、传授知识”的综合效益,但其实践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缺少自觉性、主动性,也缺乏推广性。他们创造的宝贵经验,并不能让其他教师也同样获益。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构建一个完整的语文美育理论框架已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问题。

2.构建语文美育的新框架时,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语文美育的性质。美育不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或者点缀,也不仅仅是为了进行情感陶冶。从根本意义上说,语文美育是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21世纪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心灵健康、个性完善、勇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而美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严重地束缚着语文美育的手脚,教师更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则是推动语文美育现代化前进的动力。

3.教师自身审美素养不高是制约语文美育的瓶颈。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语文教学则更加具有艺术特性。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是主导者,应激发、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和独创冲动。同时,教师自己应更多地在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参与到课堂艺术的设计中来。这需要教师既从整体上把握一节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又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板书,投入教学,引导学生。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实施

1.开发课本中的美育资源

中学课本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在作家的感性审美之中,融注了个体对世界的领悟和感知,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个人独特性。清代学者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课堂上,教师可利用这些“景语”,引导学生去感悟其中潜藏的“情语”,从而进入文本境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再如,在诗歌中领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穆之美,“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适性之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生命感悟之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艳之美。这些美,格调虽然不一,但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导人的感性在其中徜徉忘返。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美,用合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受到美让人产生联想,从而达到情感上的美感愉悦,还有很多的诗词,反映了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其中,去分辨是非,体验道德之美。

2.促发联想,引导学生鉴赏美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一方面要诉诸形象,另一方面则必须诉诸感情。刘勰曾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认为文章必须借助艺术形象,才能感染读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艺术形象,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获得审美的情感与审美的愉悦,并同时获得道德、知识方面的教育。为此,在讲解分析中,必须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他们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并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审美经验与之相互联系,积淀审美财富,成为他们一生享之不尽的宝藏。如教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一段描写:“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可鼓励学生,根据平时观察积累,再发挥联想,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画面,从色、香、味的角度,全面体会其美感特质。

3.强化作文训练,提高审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块重要阵地,教师通过课程教学,会给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许多写作范本,而学生的作文创作,是范本实践的重要基地。学生能学会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自然、社会、人生之美。这一全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也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辨别社会和人生、如何审视真善美和假恶丑,也就培养了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以防学生跨入审美误区。

4.开展课外活动,寓学于乐

教师平时都应注意中学年龄学生的猎奇心态,适时地开展多种课外娱乐活动,这也是实施语文美育的一条好途径。如创办校园文学诗社、电影评论小组、校文工团等,开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可以拓宽学生审美领域、陶冶情操,激发爱美情感,调动追求美的热情,自然也就能提高审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

[2]范冬岩.试论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J].中小学教材教法,2004,(6).

[3]曹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摘要]在美育的视野中重新认识中学语文教育,能提升语文学科教学效益,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情操予以陶冶。本文就美育与语文的关系、中学语文教育当下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美育教育三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关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041―02

收稿日期:2006―04―08

作者简介:缪佳芹(1983―),女,重庆綦江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语文教学论研究。

本文所研究的“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对2000年至今的关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综合的评介。而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点之一,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研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我们汲取、借鉴国外语文教材设计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材,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本文所收录的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统计到有关文献19篇。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从纵向发展来看,2000年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有37篇,2001年有24篇,2002年有35篇,2003年有48篇,2004年有39篇,2005年有16篇。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秋,全国的初高中开始陆续使用名为“试用修订本”的新教材。其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从装帧设计、版面,还是从编排体系、提示系统、选文内容、作业设计上都较原来的语文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变,被称为“建国以来编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24。这套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视野、范围和方向。从2001年到2003年,此类研究呈现出一个递增趋势。呈现递增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版,这两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为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制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从横向发展来看,有关中国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编排系统的研究文献有77篇。研究提示系统的有6篇,选文系统的有87篇,作业系统的有19篇。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有8篇,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有2篇。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的体系编排系统和选文系统受到了中学语文教材研究领域的学者的极大关注,其中关于选文系统的研究最多。其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我国的语文教材向来以‘文选型’为主流、为正宗”[2]。其次,“中国的语文教材,向来是由一篇篇的选文构成的,教材的主体是‘选文’、教材即‘选文’,是根深蒂固的观念”[3]216。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对语文教材问题的关注,便集中在“选文”这一焦点上。再次,我国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语文知识、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物质载体,它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此外,以上数据还显示出我们对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以及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还相当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我们的教材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最前沿的研究资料;第二,即使拥有了最前沿的研究资料,也因为语言障碍而无法对其进行直接研究,这种研究与翻译脱节的现象已成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对母语教材进行比较研究的障碍。

二、文献内容分析

(一)2000年至今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1.编排体系

本文中的编排体系是指构成语文教科书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和联系。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教材主要是采用单元编排模式,这种编排模式不仅有对21世纪前语文教材编制模式的继承,也有属于它自己的革新,即“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由孤立的单篇选文罗列堆砌的单一‘选文系统’的框架,建构了以‘知识系统’或‘技能训练系统’抑或‘生活主题系统’为统领,‘范文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为辅助的‘综合’型教材体系框架”[4]。2000年至今,关于教材编排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探讨教材编排的具体原则;二、以某一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为例,分析它在编排体系上的优劣。这些研究固然为我们的教材编制者提供了许多可贵的信息,但同时也很难为他们所把握。其原因有二:首先,这些研究之间存在着交叉、重叠的现象;其次,这些研究“缺乏对教材问题的深入分析,没有看到教材结构的研究应先于教材编写原则的研究”[5]。

2.提示系统

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历史上,从没有课文提示到有课文提示,显示出我国教育观从“教学”到“学教”的变化,从重视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化。2000年至今,关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研究论文仅有6篇。目前,我们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例子出发,分析提示的优劣;其二,针对教材中提示系统的编写,提出编写原则。而这两方面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强调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提示系统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从而达到编写提示系统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落脚点也将继续成为以后我们研究这一领域的最终归宿。

3.选文系统

选文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载体,承载着人类的知、情、意、理、趣,因此它理所当然地肩负着培养人、塑造人的重任”[4]。因此,它是我们语文教材的核心组成部分。顾之川曾说过:“衡量一套语文教材的质量,关键是看选了哪些文章作课文。因此,选文要文质兼美,要经得起咀嚼。”[6]2000年至今,我国学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系统进行研究的论文有87篇。从这87篇研究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主要研究点:第一,探讨选文的系统性;第二,探讨选文的功能,强调选文是“例子”;第三,对选文的标准或原则问题进行探讨;第四,从教学层面来探讨选文所具备的文学特点。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发现,对语文教材选文的探讨也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我们对选文系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就教材的选文来探讨教材。叶圣陶先生曾就这一问题指出:“咱们一向在选编选文的方面讨论的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7]“切实研究,得到训练学生读作能力之纲目与次第,据以编撰教材,此恐是切要之事”[8]。可惜,由于语文教育理论研

究的忽略,叶圣陶先生在课程层面发出的“选文系统性”的呼吁被我们演化成了对语文教材“体系”的研究。其二,尽管我们给予了“选文”这一问题最大的关注,但是从研究者的选题看,“真正从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来探讨‘选文’类型的,似乎一直受到忽略,较少有人问津”[3]217。其三,研究层次不明。我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教与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这一篇‘选文’;一种是充当学习语文课程内容的媒介、途径、手段,目的是借此‘选文’让学生掌握外在于这一特定选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9]。我们在研究选文系统时忽略了这两个性质,导致了我们的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这三个层面的混乱。

4.作业系统

“对选文的阐释,对选文类型乃至编撰水准的把握,关键在教材的练习题设计”[3]228。可见作业系统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000年至今,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作业系统的研究论文有19篇,这部分论文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最前沿的信息和经验。纵观这19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出,现今我们在此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四个方面:首先,从语文教材中选出具体的例子,分析其类型、题型和层次,从而找出它们内在的逻辑联系;其次,列举具体例子,分析各题的优劣,提出自己的建议;再次,通过对具体例子的分析,提出作业系统设计的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第四,通过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以及国外一些优秀教材中的作业系统设计的介绍和比较,总结得失。无论从哪个方面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始终是研究作业系统的出发点。可惜,我们关于作业系统的研究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

(二)2000年至今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关于美国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的论文有8篇,主要围绕两个点进行研究:第一,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节选;第二,从教材编写理念、编排体系、选文内容、作业设计这几个层面对美国某一个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进行总体的介绍或评介。而由于我们长期在“语文课程内容”、“语文教材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和“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内容”这几个不同层面上的混淆,导致了我们“在介绍国外语文教材时,囿于既定的‘语文教材内容’的预设,我们的译介或评介的重心往往也并非有意识地放在‘语文教材内容’上”[3]20。此外,我们目前对美国语文教材的研究尚处于一个分割的零散的状态之中。

(三)2000年至今中关两国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分析

2000年以来,我们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的论文可谓凤毛麟角,仅有2篇。究其原因,客观上,我们严重缺乏美国语文教材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在主观上也存在我们对此领域的忽视,甚至认为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国外母语教材的研究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是理所当然的。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关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在本世纪初呈现出了繁荣的景象,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三个:第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都存在着研究层面的混乱;第二,“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在总体上是教材先行,理论匮乏、滞后。语文教材编写中存在的许多困惑问题,没有从理论层面得到解决”[10]9。第三,我国的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到目前为止还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层面,许多研究往往把国内外语文教材割裂开来,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体系。

参考文献:

[1]顾之川.迈向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新编教材研讨会侧记[J].中学语文教学,2000(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15.

[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邹花香.从语文教材编排体例的变革看选文的作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3(3).

[5]苏鸿.论中小学教材结构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6]顾之川.中学语文课程教材专家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9(8),

[7]叶至善,等.叶圣陶文集:第1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244.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744.

[9]王荣生.评我国近百年来对语文教材问题的思考路向[J].教育研究,2002(3).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

中学文言文教学究竟要把握在什么样的位向上?对这个问题,必须提出明确的界释和可操作的要求。因为这是关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们先看看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界述。

1963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78年拨乱反正的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1986年教学大纲规定:“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1992年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此外,1986年和1990年的大纲,都在“阅读能力”部分列出各年级阅读文言文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层分明的不同要求。不过,1990年前的四个教学大纲,都把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作为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共同取向,只是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与前四个大纲略有不同,但基本要求和1990年前的大纲没有差别。

那么语文界的先辈们为文言文教学又提出过什么要求呢?这里,我们不妨听听吕叔湘先生的话:“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有四种提法:一、为了了解现代文章里出现的成语和典故;二、为了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三、为了接受文化遗产;四、为了写好白话文。”(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在评议一、四两种的提法颇有不妥之处后,全然肯定“应该认真考虑的是二、三两种提法。”至此,我们综合教学大纲的界定和语文前辈的论述,同时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确切取向是:学习必备的文言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努力接受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初步学会赏析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积极吸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精神,全面提高青少年文化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也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

如何实现为文言文教学设定的目标要求呢?这要靠教学全程的切实有效的操作来实现它。吕老先生说:“接受文化遗产非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不可,也就非有基本训练不可。”(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把是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作为能否“接受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而能否具有“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则全靠“非有基本训练不可。”这就是说,“基本训练”是培养“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必由之径,而“自由阅读古书的能力”的形成,则是“基本训练”的必然结果,它们二者之间是互为依存密不可分的。文言文教学正应从这里起步,在教学中,着力不懈地抓实抓好下面几项基本训练。

抠紧字词认读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文言文字词的构成,除与现代文相同的常用字词外,教学中最应重视的是:通假字、古今异读字词、古今相异字词、古代专用字词、冷僻字词。这五类字词,是学生自由阅读文言文的拦路虎,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它们。当然,阅读文言文,要用普通话读准字音,这是无疑的。但是,一些特殊字词的读音,仍要按古字音认读,如“可汗”(ke han)、单于(chan yu)等,都要指导学生准确认读,切不可读错。其次,要精确认准字形。辨认字形,注意力要放在通假字、象形字、形声字上,尤其要重视形声字的认读。指导学生通过辨析字形结构,准确把握字意。再次,要准确理解字词义,这是抠紧字词认读的目的。吕叔湘先生指出:“难字固然要注意,常见的字更需要注意。常见的字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意义,而这些字又常常有时代限制不但不能用现代的字义去理解古书,并且同是古义也不能用后起的字义去理解时代在前的文字,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又不同的意义。”(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吕先生的话为我们理解文言文指明两个要点:一是要注重大量存在着的一字多义的理解,二是要特别留意古书字义的时代变化,切不可用今义解古义。这一点正是现今文言文教学必须加强的薄弱环节。

学会句意转换

这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关键。理解句意靠理解词义支撑,因此,教学中要把理解字词义放在首位。理解字词义,虚词为辅,实词为主,实词中又以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为最。要指导学生运用归类、比较、列表、调换等方法,理解字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准确意思,这是能否准确转换句意的关要之处。要在反复训练中让学生会学“保”(保留人名、官名、地名)、“调”(调换句中的词序和句子结构顺序)、“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去”(去掉不切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的语词)等转换句意的方法,使之成为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的技巧。要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句表达习惯的异同进行比较,让学生按语言表达规律实现古今顺意的准确转换。

练习文句诵读

这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对此,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他说:“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但现今文言文教学都未能认真实践叶老提倡的这两种读法。虽然诵读文句的训练各有分差,但训之有效、终成良习的几步总是切不可错过的。一是默念通读。这种读法多用于预读、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语,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同时列出疑难之点,准备发问解疑。二是宣读文句。这是在学生课前默念通读的基础上,“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宣读是最基本的诵读训练,它要求学生放开喉管,张口朗朗诵读。借此,一可检验默念通读的理解程度,二可在宣读中进一步促进理解文句内容,真可谓一切二得。三是吟诵。叶老说:“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注:引自《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全国中语汇编,开明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吟诵之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这种诵读文句的训练,已步入理解文言的佳境,非有通读、宣读做铺垫不可,更少不了老师示范、耐心指导、反复训练的功夫。实践显示,训练诵读之法,全在激发学生目之视之、口之诵之、耳之聆之、脑之思之。发

挥目、口、耳、脑的整体功能,对文言词句进行由音及义、由形及义、由表及里的全面感悟,经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天长日久的磨练,便会逐步养成文言语感。 注重读背积累

这是接受承继优秀文化遗产的奠基工程。俗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吼”,这是说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篇目占全套教材总篇目的20%左右。教学这些文言课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都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这是万不可降低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编者规定背诵的篇章、句段,要一律字准句确的背出来,并能手写无讹,呼之即出。这是铁板一块的定规,教学中不可打丝毫折扣。抓住课本文言篇目的读背积累,这仅算有个“基本口粮”,还不能称“温饱”,更算不上“小康”。教师应从课本篇目出发,再精选若干类似篇目,供学生阅读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文言知识,自读自解课外选篇中的疑难;教师可在课外,解疑答难,指导欣赏,也可在教课本篇目时适当联系课外相关篇章,举一反三,内外结合。还可指导学生把高初中所学文言课文中的名篇佳作、名言警句、文化掌故、文化文学常识等分门别类,梳理成条,以利记忆,这是加强积累的好办法。总之,读背积累这项基础工程的实施,全在坚持要求,着意做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当我们学生头脑中的优秀文化精品愈积愈多时,我们学生的人文品位也便会渐渐提高起来。

编导专题赏读

这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较高层次的训练。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古典作品的丰厚底蕴和精美的艺术方法。进行这项训练,首位在选好赏读专题。确立专题,可按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史列出若干专题:如诗经赏读,诸子散文赏读,史传散文赏读,南北朝乐府民歌赏读,唐诗赏读,宋词赏读,等等,使学生在掠览祖国文化文学发展史的长廊中,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辉煌轨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亦可按同一文学体裁的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作比较赏读,让学生欣赏文化长廊中镶着的一颗颗璀灿明珠的奇光异彩;还可就作品的内容列成赏读专题,如赞美爱国精神、高尚情操的,揭露黑暗腐朽制度、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歌颂祖国山河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等,使学生从多层面的赏读中汲取优秀精神营养,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感。赏读专题列好后,赏读方法的指导是否到位,则是赏读训练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指导学生学会从时代背景、作家的生活经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结构谋篇、作品的艺术技巧等方面,全面客观评价分析作品,特别要指导学生学会从参考前人的评价中有主见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机遇,对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成长将大有裨益。赏读活动的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课堂示范,师生同台赏读,教师指导学生赏读,学生自主赏读,请专门家作赏析报告,等等。赏读形式的安排,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赏读,有益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指导古为今用

这是阅读文言文的归宿。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古为今用,教师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语言材料的充分积累。对课文中的成语典故、名言佳句、优秀诗、词、文的篇段,均要学生熟记背诵,鼓励他们在口语、习作、生活中灵活应用。二是指导学生继承弘扬古代文化遗产中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反抗残暴,争取自由,舍生取义,追求真善美等优秀传统道德精华,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精神的新一代。三是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充分发挥汉语文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有古为今用的训练,内容极为丰富,施用的方面也极其广泛,对学生的教益也深刻而久远。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用心开掘的宽广领域,是文言文教学争取高效发展的用武天地。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吾居古邗城,倏忽五十年。

桃李播香远,杏坛未敢闲。

广陵春潮涌,扬显巨变。

已近桑榆晚,彩霞红满天。

先生这首诗写于2004年春天,时年72,退休一年多。他自称为“戏作”的这首诗刚好回顾了他走上工作岗位50年来的人生历程,表达了他晚年仍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怀。

先生去世的当天,我站在先生的书房里,默默地重读着这首诗,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先生77年诗一般的人生步履、我跟随先生30年的治学经历,也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

顾黄初先生1933年10月29日(农历9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古镇西塘。中学就读于浙江名校嘉兴秀州中学,高中语文老师宋清如是著名翻译家朱生豪的夫人。在她的影响下,先生立志专攻戏剧文学与戏剧理论。因著名戏剧理论家、翻译家陈瘦竹先生在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先生中学毕业时便报考了南京大学中文系并被录取。到大三时,由于当时国家尽快解决中学师资匮乏问题的需要,国内所有综合性大学各系科的学生都提前一年毕业,分配到中学去,充实中学的师资队伍。立志专攻戏剧的先生被分配到扬州,在苏北农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当了一名语文教员。虽说当中学语文教师不是先生的初衷,但先生想既然安排在教师岗位上,就要努力当个称职的教师。1954年春天,他当教师才半年多,就给当时的《光明日报》寄去了一篇题为《人生新起点》的文章,表达了他当个好教师的决心。文章发表时,标题被编辑改为《走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不过这倒反映了先生当时的积极向上心态。

1962年苏北农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解散,先生调入扬州教师进修学院担任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1963年又调入扬州师范学院函授部负责中学语文教师函授工作。有人说:“函授,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屑去搞;而如果确实没有学问,却又必定搞不好。”虽说当语文函授教员也不是先生的自我选择,但先生总是不甘“平庸”,既做了就要努力做好。直到现在为止,在扬州、泰州、南通、盐城(当时扬州师院高师函授的施教区)的中学里,凡是60岁左右、一直在中学里教授语文课、当年又接受过培训的资深教师,多数人恐怕不会忘记扬州师院函授部里有个名叫顾黄初的教员的。其时,他主持编辑过多种语文函授教材,几十期的《语文函授》期刊,为众多的中青年语文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脱颖而出提供了机会。

1978年,扬州师院举办了多年的高师函授停办。关于先生的工作,当时中文系主任和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同时登门提出两种方案:一是直接转到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二是把“”期间已中断多年、当年的任课教师已星散的语文教学法课程恢复起来,并逐步筹建相应的教研室。当时有老师劝先生,到现代文学教研室去,对个人将来的发展更有好处。可先生想,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看,是一门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专业基础课,既然原先的教师已各奔前程,就不妨去试一试,所以他自告奋勇地选择了筹建语文教学法教研室的任务。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表述自己当时的决心:“在过去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客观环境似乎并没有给我提供多少好的机遇,我总是在常人认为是‘贫瘠’的土地上翻土下种,争取获得一般幸运儿在肥壤沃土上获得的同样的收获。这种‘争取’,当然很艰难,而且也未必能如愿,但毕竟养成了我一种淡漠于机遇而信赖于自力的习惯。这也是一种收获。”

从事语文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后,先生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领域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语文教育史的研究几乎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所以他在众多的研究领域里,首先选择了以语文教育史作为自己研究的切人口。1982年他参加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第二届年会,提交了题为《且看前辈留下的脚印――早期“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述评》的论文,分析了20、30、40年代三部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内容、结构及其历史贡献。1984年到1985年,与上海的陈必祥、李杏保,广州的王华敏等先生共同合作,编写出版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填补了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研究的空白。1986年,东北师大的朱绍禹先生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在国内率先办语文教学法课程青年教师的专业研修班,邀先生主讲“中国语文教育史”专题。此后,他又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完成了许多重要的语文教育史著作:《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1991)、《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199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讲话》(199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1997)、《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2000)、《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2001)。

“史”的研究是纵向的,但在“史”的线索中必定要扩展到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扩展到语文学科的教材和教法以及评价体系。这使得先生对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特色。在横向上,他对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纵深感,因而显得持之有故、令人信服。改革开放以来,先生除了致力于语文教育的历史研究之外,还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理论探索、教材建设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著有《语文教育论稿》(1995)、《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2002),与顾振彪合著有《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1996)、《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2001),主编有《中学语文教师高级进修丛书》五种(1996)、《21世纪语文教育文库,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丛书》五种(2001),并与刘国正、章熊联合主编了《中国语文教育丛书》六种(1995至1998),成为语文教育界同行所公认的具有较为完整的语文教育思想体系、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

数十年来。顾黄初先生一直以叶圣陶先生为楷模,以学习宣传叶圣陶为己任。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去世后,顾先生写了《叶老最后留下的》一文以示怀念。文章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他1987年6月在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代表会议时,亲见叶老慈祥的容貌、亲聆叶老的谆谆教言的动人情景。文中提到叶老最后一次讲话的中心:“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出自《礼记・大学》)。先生说:叶老总是要求严于律己,一切从自己做起,所以才能成为人师的楷模,后学的表率。叶老直到垂暮之年仍然铭记着这两句话,以此自励,以此勉人,希望大家广为宣传这两句话。“这就是这位现代文化教育的伟人最后留下的箴言!”文章发表时还登载了先生的一副挽联:“人师楷模举止言行树一代高标;文坛巨擘辞章说部开世纪新风。”

我与先生的师生缘始于80年代初。1978年恢复高考后,我考取了扬州师院中文系,当时我的中学语

文老师柳印生先生即向我介绍,顾黄初先生是如何如何了得。至大三、大四时,刚好是先生给我们讲授“中学语文教学法”,终于得见盼望已久的先生,一睹大师的风采。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以及他既蕴含哲理又深入浅出的讲授,使他成为最受学生喜爱的教师之一。1982年大学毕业后,我被读中学时的母校指名要去,当了整整11年的中学语文教师,这期间一直与先生保持着联系。刚工作不久,我将自编的一本学生习作选《走进社会之前》送给先生,先生看了非常高兴,并在若干次给中学教师做的讲座中提到这本习作选。工作一段时间后,我写了一篇《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文章交给先生审阅,先生读后大为赞赏,并转交人民教育出版社供教材修订时参考。特别是1993年,我有幸被读大学时的母校(其时已更名为扬州大学)调了回去,担任先生的助手,在他亲自指导下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更是亲身感受到他慈父般的关爱,至今已有17个年头。我曾在我的一部专著的“后记”中写道:“顾先生是我治学的导师,也是我为人的楷模。如果说这些年我多少有些进步的话,也是与恩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记得1996年我破格申报副教授,由于某些原因未能如愿,先生得知消息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没有利用他的身份地位去帮我打招呼疏通关节,而是激励我加倍努力。他说:“譬如人家出一本书,你要出两本、三本,人家发两篇文章,你要发四篇、六篇。所谓责己严、待人宽,这才是真功夫。”第二年我顺利晋升副教授,先生是那样地高兴。在先生家里,顾先生、师母周梅珍老师、我和我的妻子女儿一起品尝师母亲自下厨炖的甲鱼和清蒸螃蟹,真是其乐融融。其情其景,至今历历在目。后来,我于2003年晋升教授,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先生和师母都像父母看到子女成长一样,由衷地高兴。

先生2003年以70高龄退休后,仍然坚持读书写作,参与各种活动,关心我的工作乃至我的研究生的学习。去年6月8日,先生还像往年一样,应邀担任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方向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当年毕业的研究生的论文答辩。6月9日,我和妻子请先生、师母和我的研究生一起在学校东苑餐厅吃饭,席间先生还谈笑风生。6月10日,便得到先生在前一天的例行体检中发现肝胆问题的报告。6月11日,先生即赴上海复查治疗。谁料这竟是先生最后一次任答辩委员会主席,最后一次和同学们一起聚餐。先生这一走竟再也没能回到他生活了半个世纪的扬州!

先生在上海治疗期间,我和妻子曾数次去医院和他在上海的家中探望。今年春节前,我们特地邮寄了一箱先生喜爱吃的扬州富春包子给他们。这学期开学后,由于手头忙,一直不曾得空再去看先生。就在先生去世前一周,洪宗礼先生与我通话时,我们还都期望着他的病情能有所好转。3月5日,我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我的正在华东师大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乔晖一道去上海长海医院康宾楼看望先生。先生见到我们非常高兴,一如既往地询问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情况。我们从下午三点多,一直聊到四点多,先生似乎忘却了自己重病在身。师母提醒我们,与进医院前相比,已经瘦了20多斤。我掂一掂先生的手臂,吃惊地发现几乎感觉不到骨胳的重量。但看到先生目光依然炯炯有神,思维依然清晰敏捷,谈吐依然掷地有声,我们也依然乞盼能有奇迹出现。临别时,我握着先生的手说:“好好保重,过些时我再来看您。”

然而,就在3月6日5时23分,师母就给我发来了手机短信:“顾老师凌晨四时半忽然大口吐血与血块,急喊医生护士,量血压为100/60,打止血针,左右手都挂水……”后来,听师母说:我们走后,先生一直很兴奋,晚上还看了一会儿电视,睡得很迟,半夜醒来,没有再睡的意思,说是想写首诗,已经想好了,要师母拿纸笔,再后来,就出现了师母短信所说的情况。

我与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在3月7日中午10时左右,先生与5日已经判若两人,面色苍白地躺在病床上,不过神志还清楚。我小心翼翼地走到先生身边,轻轻地轻轻地呼唤了一声:“顾老师”。先生慢慢地慢慢地应答了一声:“哎――”随后,我与先生的公子定红商议,赶紧回扬州,一是向院校领导汇报先生病情,二是整理先生人生经历和学术贡献备用。3月8日夜,我在电脑上打完《顾黄初先生简介》的最后一个字,关机休息。仅仅隔了几个小时,3月9日8时10分,定红打来电话,先生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随即,我和妻子,还有师兄王乃森夫妇,再次经镇江踏上了去上海的动车,协助料理后事并作最后的告别。

先生在重病期间,为排解病痛,常常一笔一画地抄写《四书》。在他上海书房的桌上,还摆着未抄完的《四书》和抄写本。他在抄至《大学》中“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时,用红笔在后边加注道:“此语为叶圣陶先生最后赠言于众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凝聚着先秦儒家学者智慧的千古名言,不仅是叶圣陶先生自律的格言,也是崇敬叶老的顾黄初先生的为人准则;不仅是叶圣陶先生勉励众人的话语,也是崇敬叶老的顾黄初先生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顾黄初先生在最后的日子里常常以诗的形式应答友人的问候,甚至是临终前还一直想到要写诗。这使我想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一句诗:“人,诗意地安居。”我以为:“诗人”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有人以诗来表现人生,即所谓狭义之诗人,或一般称道的诗人。有人以人生来写诗,即所谓广义之诗人,或真正的诗人。这就是说,真正的诗人,一生也许只写了几首诗,甚至可以是不写诗,因为他的人生就是一首诗,他是在用生命写诗!他用生命铸成了诗的语言、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诗的意境!如“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的叶圣陶先生,即是诗,是人生的诗化,是诗化的人生。在我心目中,像叶圣陶那样“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并以此教诲弟子的顾黄初先生,也是如此之诗人!

敬爱的顾黄初先生,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叶圣陶;高师院校;写作教学;多写;自改

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先是在中学教了20多年的语文,后来调到高校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和“写作”课的教学,但却一直没有细细地研究过叶圣陶,原因是我对他了解得太肤浅了:小学读过他的童话《蚕和蚂蚁》,中学读过他的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大学读过他的长篇小说《倪焕之》,当老师后教过他的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仅此而已。1999年,我校率先于全省在中文系毕业班开设“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专题研究课,并由我承担了这门课的教学任务:直到这时,我才开始较为系统地阅读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当我读完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时,心情就如翻江倒海般地难以平静下来。我惊奇地发现,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比起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位语文教育家都毫不逊色。仅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观点而言,叶圣陶就比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和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早30多年。

叶圣陶1912年18岁中学毕业后即走上教育岗位。他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编辑出版过大量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发表了涉及语文教育包括学科性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领导职务。他一生直接从事和热情关注语文教育的时间长达76年之久。正如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专家吕正之先生所说的那样:“他这样的经历,恐怕从古至今,在这个地球上很少有人可以比拟。”

细读过两本《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后,我确实是尝到甜头了,接着再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五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集》(二十五卷),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传论》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等。越读越觉得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越学越体会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与此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内疚:为什么不在年轻时更早地接触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呢?如果能倒退20年乃至10来年,我至少也可以把自己所在的中学当作实践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试验田(我曾长期担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和校长)。在给中文系毕业班学生讲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专题研究课的日子里,我就是怀着这种既喜悦又内疚的心情,一边教学,一边钻研,并随时将教学和钻研的心得体会加以记录和整理,所撰写的30多篇论文陆续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杂志上发表,其中有10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05年7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学术专著《叶圣陶与语文教育》。

促成我撰写这册书稿的主要动力,是深感我国基础阶段的语文教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进行下去了:阅读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而且讲和听几乎都围绕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转;写作教学总是“学生写,教师改”,而且还要“精批细改”!这种不把学生当演员、当主角,只把学生当听众、当看客的语文教学,其后果实在令人担忧。吕叔湘先生曾对此作过严厉的批评:“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先生的话使我联想到,如果不从根本上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不彻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中学毕业生语文大多数不过关的现象并非怪事,而是必然的结果。千万不要看到每年也有很多学生考上了各级各类高校,其中还不乏语文的高分获得者,但这些高分获得者中,不少是因为他们“得益于课外”,算不上是语文教学的功劳。此外也不排除有一部分学生是老师苦心制造出来的考试机器;他们高分是拿来了,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未必具备。关于这点,只要对大学中文系新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稍作测试,就完全可以得到证明。

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我时时都会被他对青少年一代的真情和对语文教育现状的深切忧虑所感染。为此,我一方面在本校中文系讲坛上向这批未来的语文教师大声疾呼,鼓励他们多学学叶圣陶的为人和他的语文教育论著,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反复宣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希望他们大力支持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我自己在“写作”课教学中也试着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进行写作教学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写作教学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一年的“写作”课讲完了,不少学生由于听得认真,考试时也能得个好分数,但是,他们的写作能力是否真的提高了?写作习惯是否真的养成了?这是高师院校写作教学必然面对和必须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同志说得好:“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叶圣陶反复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启发学生“动天君”(注:叶圣陶家乡苏州方言,意为动脑筋),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运用,做到知行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中不断尝到甜头,尝到甜头后又更勤奋地学习,更自觉地运用,如此良性反复循环,写作水平哪有提不高之理?与此同时,经过教师的步步启发引导,学生的主动意识增强了,写作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到那时,执笔为文再也不是强摁马头饮水,不是要他们写,而是他们要写了。由“要他们写”变成“他们要写”,这可是一个质的飞跃。久而久之,写作教学自然会进入叶圣陶所期盼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高师院校中文系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将去中学当语文老师,如果连自己都没有通过写作关,怎么谈得上有效地去指导中学生作文?总不能大糊涂教小糊涂吧!有鉴于此,我在进行写作理论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规定学生每周必须自觉完成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后来又扩展到每周两篇,并将完成情况列入学生“写作”课的平时成绩。有的学生一开始感到纳闷和不解:这有用吗?这是何苦呢?但经过一年的写作强化训练,学生的纳闷和不解消除了,他们渐渐体会到以前在中学时每学期只写三四篇,但每次轮到写作文,教室里都会嘘声一片,感到有负担,有压力,现在写多了反而觉得很轻松,很自如,有时甚至一写就是三四千字,想停都停不下来。他们终于理解了叶圣陶关于“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的道理。我想,等到这批学生毕业后到中学任教时,一定会把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诉学生,让学生从初中起就多写多练。如果这样做的语文老师多了,我们的写作教学将会取得多么令人可喜的成绩!

提倡学生多写,老师哪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批改?对此,我的回答很干脆:少改或不改。道理很简单:古

往今来所有会写文章的人都不是靠老师给改出来的!叶圣陶在1978年就非常明确地指出过,语文老师长年累月地给学生批改作文,恰似永远移不完的大山,辛苦是自不待言了,但其效果却是“徒劳无功”! 1982年他又语重心长地说:“精批细改选句话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当然,让学生自己改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的作文老师至少应该仔细看过,否则你就不了解学生的写作实际,但是绝对不要去搞什么精批细改。按照叶圣陶的观点,语文教师的任务只是从旁指导,万不可越俎代庖地把本应由学生自己做的事情包揽下来,因为那样做不但对学生无益,反而有害!不鼓励和指导学生改,学生就学不会自改,以后毕业离校了,身边没有老师了,到那时写了文章自己却不会改,岂不是害了他们?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论著涉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任何一个方面和环节,而且他的文章尽管包含的意义极其深刻,却都是用平实浅近的语言表述出来的,完全可以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理论。我相信高师院校的学生和广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在阅读叶圣陶的文章时,所感受到的绝不会是晦涩和乏味,而是愉悦和受用。叶圣陶的文风和他的为人一样,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我一直不喜欢某些故作高深的学究式论文,那种论文往往会把一些本来人人都能理解的事理,绕来绕去地写得连鬼都看不懂!热衷于写人人都看不懂或不愿意看的文章,除了能表明作者鹤立鸡群、天马行空外,我想是不可能有其他什么太大作用的。

上海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先生于1981年盛夏曾给我题写过一首自勉诗,诗云:“偶来拾贝海之滨,回看平沙履印新,少得终因涉水浅,碧波深处有奇珍。一晃26年过去了,我忽然觉得钱先生当年的诗句正好表达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如果说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是蕴藏着万千珍宝的碧波大海,那么我只是在海边的浅水区里捡到了几枚贝壳。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大海里来,不但捡拾贝壳,更采撷奇丽的珍宝。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集大成者:据笔者调研得知,新中国成立至今,凡是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是从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中得到过滋润和熏染。我真诚地希望一切从事和关心语文教育的人都来学习叶圣陶,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改革,锐意探索,知难而上,与时俱进,为打开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崭新局面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本书集中关注和讨论新世纪课改以来在“课程理念与建构”“教材研究与应用”“课堂策略与实践”“评估”及“教师教育”等五个领域的问题。

其中,大陆语文教育研究集中于创新教学、有效教学、整体阅读、文本解读、比较阅读、人文素质、作文考试与命题、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香港主要研究中华文化、品德情意、口语交际、聆听测试、修辞教学、主题阅读、网上阅读、批判性思考、教师个案研究等;新加坡则研究互动教学、滚动式泛读教学、有效学习、电影教学、思维教学、公民道德教育、语言交际等。通过比较,笔者发现研究内容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阅读与作文教学;香港及新加坡视野开阔,如香港2009年明确高中语文必修部分包括9个学习范畴,即阅读、写作、聆听、说话、文学、中华文化、品德情意、思维和语文自学。尽管我们也将听说读写及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范畴,但对于聆听、说话等真正展开深入研究的并不多。

其二,大陆开展的研究比较笼统粗疏,如创新教学、有效教学等,宏观跟风研究较多;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比较具体细致,如《大陆与香港初中语文教科书学习重点研究——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语文教学语言的影响:PMI与CMI课堂策略选择的比较研究》等。

其三,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内容创新程度不高,多沿袭旧说,如《构建创新型语文教学结构》《请站在“语文”的角度关注语文教材》《比较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多元运用》等,而对于当代多元信息化时代语文教育的关注与探究极少;香港及新加坡既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更关注当下的现代化语境,如《论香港中学语文新课程之单元组织——中华文化学习范畴的问题》,新加坡的《促进学生多读:主题阅读活动的组织与评估》《华文网上阅读计划的学习效能评估》等。

其实,不仅在研究内容上有区别,在研究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陆语文教育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极少量化研究;香港及新加坡则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笔者粗略统计:本书中大陆研究者17篇论文,仅有3篇有量化研究;而香港及新加坡28篇论文中,26篇论文有量化研究。如《香港新高中课程中国语文科的品德情意教学》、新加坡学者的《认知维度“临界区域”初探—思维教学的一个反思与探索》。

第二,大陆语文教育研究多以感性的概括研究为主,香港及新加坡则注重实验研究,理性成分更多。

仔细研究香港及新加坡的语文教育论文,会发现作者往往很下功夫。如新加坡永青中学华文部的一位教师写作《让歌曲为学生插上翅膀——新加坡中学“用华语歌曲教学华文”可行性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的量表就有12个,附录材料有7则,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实验过程,也能深切体悟到研究者的反思历程。

第三,研究成果表述文体存在差别。我们的研究表述文体基本以教学论文为主,香港及新加坡的研究文体多样,不仅有教学论文,还有教学案例、调查报告、课题总结等。从选题到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结论等,均见到清晰的研究过程。其实,我们做课题的数量是惊人的,但真正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总结的研究者极少。同时,大陆语文教育专业刊物对调查报告、课题报告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够。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能力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基础教育。众所周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关键。人们常说的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正如《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中所说的:"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在时下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切实落实素质教育呢?本文根据笔者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几点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 、深挖教材中的文化资源,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在中学的教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生活于文明社会的个人,能否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立足,施展才华,为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是否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诗文,是从古今中外璀璨的文学宝库中精选出来,折射出人类,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在素质教学中有重要地位。

以爱国诗文激发学生爱国爱乡的赤子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资源,可以说,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本国、本民族历史的反映,现行的粤版中学语文教材里,有数十篇课文涉及中国历史上几十个历史事件,如《鸿门宴》、《与妻书》等;几十部历史著作,如《史记》、《汉书》、《战国策》等;众多历史人物。如屈原、项羽、文天祥、孙中山等。中学语文课堂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热爱国家的古圣先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浓缩了3000年文明历史的诗文能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的情感。在粤版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歌咏祖国的大好河山优美诗文,如: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这些作品都以优美的语言、饱含深情地讴歌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或幅员的广袤或物产的富足。因而,学生面对这些作品时,他们心里油然地对这伟大的祖国产生无限的热爱之情。

以哲人的教诲和杰出人物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众多先哲的谆谆教诲,这些教诲闪烁着哲理的光芒。如《大学》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等等,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注重自身修养的特点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很值得年轻一代批判地继承。粤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上百个为了国家民族而甘洒热血、情操高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蜀相》中的诸葛亮,《与妻书》中的林觉民,《布衣总统孙中山》中的孙中山……通过对这些艺术形象的欣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通过精美的语言文学培养学生的高雅的审美情趣。语文教育家阎立钦说:"教育理论若不包括美育的研究,就不是完备的理论;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高雅的审美情趣能促使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所谓"美",包括主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艺术美则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而比现实的美更典型的美。歌德说:"美的鉴赏力不是靠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作,最能体现各个时期的艺术美的特征。学生学习它们,思想能在这高雅的艺术中得到熏陶。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高雅的审美情趣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狄德罗语)中学语文课堂必须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鉴赏品味,来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课内课外下足功夫,增进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等。它以听、说、读、写训练为核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

在课堂上,首先,要精讲精读。教师在日常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精品反复地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宋家之首的韩愈主张读书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只有反复阅读,虚心涵咏,才能读懂、读透,读出味道来,在品读中将作品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体验到汉语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如杜甫《蜀相》、《登高》中工整的平仄,严格的押韵;李清照《声声慢》词中采用大量的叠音词和一系列巧妙的乐音结合;徐志摩《再别康桥》中叠音形容词的巧用;戴望舒《雨巷》则吸取了我国古典诗词中讲究双声叠韵的特点,如使用"彷徨"、"芬芳"、"一样"、"彳亍"等诗语搭配在轻快的语调上,营造了舒徐柔顺、变化流畅的诗歌节奏,与低回宛转的诗绪相应和,构成错综抑扬的音韵美,获得声情兼美的神效。其次,要让学生体味到汉语语言的精美隽永。如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淡雅清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和谐华丽;老舍《我的母亲》中的朴素诚挚……这些让学生学习、掌握并运用标准、流利并具有美感的汉语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语言美的熏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其次,在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训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前三分钟"说"、演讲比赛"说"等"说"等训练方式。为了检查一个学期的训练成绩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我每学期讲完教材内容后,都会用四至六个课时进行班级演讲比赛。演讲时间不限,题目自拟。活动时,我会提前两个星期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充分的准备。每次这样的活动,气氛都异常热烈。学生们既当听众。又做演讲者,还是评委,他们非常乐意参与。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水平。

在课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感知丰富的信息和语言现象,这些信息和语言现象积累得越多,书面语言就越发展,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就越强。基于这种认识,每个学期初,我都给学生开列出必读的优秀书籍的目录;我还在班上订阅了《语文月刊》、《读者》、《南方周末》等报刊。这些刊物上的文章语言规范,可读性强,很有文学价值和趣味性,同学们读书看报的积极性很高,并从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例如《语文月刊》"诗海探珠"中的诗词、散文中优美的文笔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语文博览"中的文摘、史料也拓宽了 学生的知识面。《南方周末》的短评栏目词锋犀利,评论性强,对于学生立意谋篇,学写议论文大有裨益。大作家巴金少年时就把《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熟。他说:"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多本散文集,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可见读得多了自然融会贯通,出口成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就在多读和背诵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

三、切实落实好选修课、开展好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他们的创新创新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新课标》提出:"中学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对此,中学语文教学可以通过选修课和活动课来完成这一任务。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选修课已走进了中学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特长,通过选修课,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这样有助于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在老师指导下展开课题研究,就在这质疑和研究中往往有所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选修课能点燃学生个性化创造的火花,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各种形式的活动课如:征文比赛、创办班刊、创立文学社……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学生精力充沛,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这些课内外活动可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张扬个性的平台,可以激发学生标新立异的热情,在这些实践活动中获取新知识、不懈探求创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不断完善自我,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语文教育家刘国政所说:"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必定生动活泼,事半功倍。"⑥

注意课外延伸,让学生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应打破课本的界限,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能大量地从生活、报刊杂志、媒体网络中获取知识;把语文学习延伸为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工具与途径;让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教育目标。

四、努力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完成素质教育重任

新世纪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贯彻《新课标》的教改精神呢?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树立文道统一的语言观和"大语文"教育观。面对当前的教改,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应试教育"中挣脱出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再次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语文"的教育观,即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要把文学跟其他门类的艺术、教育、科学等边沿学科融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大文化"的熏陶,藉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其次,日常教学须面向全体学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它是与应试教育的"尖子生"教育相对立的。它的任务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合格的基本素质。张志勇认为:"素质教育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必须使每一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其三,教师必须努力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中学语文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中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学习进修,应具有紧迫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学习当今社会最新的中学语文教育理论,吸收新的中学语文教研教改成果,及时总结自身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得失。中学语文教师据此来迎接现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挑战,全面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增进自身的综合素质。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这是时代的需要,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每一位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把它融汇到教学实践中去,完成培养符合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王家政,《中学语文教学法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刘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涵义》,《普教研究》,1992年第二期。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在经历了之后,1978年夏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恢复了“”前的全国统考,至今已进行了20次。二十年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不仅为高校甄拔了千百万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等教育的发展,指引着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门学科的走向。在这方面,语文尤为明显。二十年来,中学语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学语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这一切都与语文高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语文高考对该学科的影响,探寻中学语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时期,高考语文统考推进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它以现代白话文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我们从苏联移植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17年的实践和研讨,我国的语文工作者刚刚触摸到汉语语文教育的一些规律,一场动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高考恢复全国统考之际,恰是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振翮高飞之时。新时期的语文高考试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文学科发轫前行的全部历程,记载着语文工作者对汉语母语教育冷静的反思,深入探讨所得出的一个个科学结论。

1.引导中学语文实现教学大纲。按照新时期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高考紧紧围绕这个关键出题,落实了语文智育的目的。语文德育是大纲规定的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高考作文是检验语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写好应试作文,必须注意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美育在语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贝多芬之谜》涉及音乐知识;1997年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赏析两首意境优美的唐诗。这些试题体现了“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因为高考的范围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这二十年以来,高考有效地约束了高中语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是母语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高考语文试题覆盖面广,不仅促进了高中语文实现大纲规定的任务,而且使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母语基础教育完成以后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

2.促进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试题不能出现旧题,命题角度不能墨守成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设计、出台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相应科目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物,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地感觉到试题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认字形正误的第2题,1995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3个错别字;1996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5个错别字;1997年试卷要求考生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7个错别字。成语知识考核逐年由课内向课外扩展,1997年该题中出现4个成语有3个属课外知识,其中“不孚众望”和“万人空巷”很难把握。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一项规定:文学常识题答案如有错别字不给分,这条规定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汉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中学语文重视双基训练。高考强调对能力的测试。例如,语法修辞题并不要求回答现成的定义规则,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辨别言语的正误优劣,构成通畅的语句。难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文学赏析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从1992年开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从一篇增加为两、三篇,选文的内容和问题的设计在加深。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从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两大类: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匠心独运的杰作,成为作文教学的经典题目,例如:《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看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有感》、《由圆联想到另一物体》、《读〈鸟的评说〉有感》等。高考作文的显著的特点是不束缚考生的思路,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题的引发下,每年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作文。总之,以测试能力为中心的语文高考,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选拔,试题一方面要反映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切中日常教学的薄弱环节。因此,目前这种最具权威的考试就具备了提示教学疏漏的功能。70年代末,语文界非常注意基础知识的补习,而忽视了现代文阅读。80年代初期,高考试卷出现一道系统考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考生对此竟无从下手。这一现象震动了语文界,它暴露了我国语文教育长期未解决好的一个大弱点:现代文阅读教学。从那时起,语文界特别注意阅读教学研究。在改革基础知识教学方面,高考语文同样起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中学语文一向重视同音字的教学,而忽视了双音节的同音词现象。1995年语文卷第3题要求分辨“化装”与“化妆”,1997年卷第5题要求分辨“考查”与“考察”。再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规定:表示约数的连续出现的数词之间不加顿号。1995年卷第5题A项“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大多数考生却判断为正确。句内括号与句外括号的区别一向不被重视。1997年卷涉及了这个知识点。语文高考缜密的出题思路,促使基础知识教学逐渐走向系统化。在80年代,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这是重视议论文写作的社会思潮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阶段作文教学出现了忽视其它文体的倾向。从1990年开始,高考小作文出现描写类、记叙类或说明类作文。1993年的作文《梧桐树下》为1980年以后第一次出现的非议论文体的大作文;1994年的作文《尝试》(60分),彻底纠正了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唯一重点。现在,作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整篇作文的写作能力,也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或分解。写作训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既借鉴传统经验,也重视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二十年来,语文高考为广袤国土上的城市、乡村,南国、北疆的中学提供了母语教育所应达到的高水准的范本,推动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得中学语文学科在经历“”以后,教学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3.确立中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模式。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一定的标准,并对误差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有了标准化试卷才能实现计算机阅卷,并有效减少人工阅卷的误差。怎样把语文学科的内容编制成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问题,是语文学科能否实施标准化考试的关键。高考语文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语文选择题的设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和阅读,以及文学常识等内容均能设计成选择题。这些选择题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例如,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够准确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句义文义的理解程度。和其它学科的标准化试题一样,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题量,能为优秀的考生提供表现才华的智力空间,使他们脱颖而出。有些语文选择题的选项文字较多,能够迅速准确地读懂选项,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例如,1997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选择项A:“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是一项错误的解说。因为雍陶的《题君山》所描写的并非“朦胧”的月色。这项解说的其它语词都很恰当,如果没弄清“朦胧”的含义,就会失分。这样的选择题,不仅考查是否掌握题干所要求的内容,实际上也测试了对选项文字的理解。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测试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表述性文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总之,语文标准化考试从无到有,从开始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设计选择题,到后来在阅读与文学鉴赏方面也设计了信度、效度都很高的客观性试题,这是语文学科的一大进步。高考语文卷创立了一种能显示汉语特殊规律的试题模式,这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标准化试题在语文高考中获得成功,使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4.初步划定中学语文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因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很复杂,所以,至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涵盖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要学好母语,必须学习多门社会科学。语文课的理论依据比较复杂,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文字类、言语作品类和言语表达类。语言文字类包括汉语理论与汉字理论;言语作品类包括文学作品和其它类别的书面语作品;言语表达类包括演讲学和写作学。中学语文以多门社会科学为理论依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成为既有较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言语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建立中学语文学科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新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语文工作者得以冷静地构建语文学科的理论框架。高考语文试卷就像一方屏幕,按年度展现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历经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考语文试卷的格局基本稳定了。它分为5个部分:汉语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5个方面就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高考语文试卷将中学语文繁复的知识板块化、条理化,将内容深邃、形式灵活、科学性很强的试题一批又一批地编制出来,浓缩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勾勒出中学语文的知识框架,为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近二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传达出了本世纪中晚期人们对我国中等语文教育内涵的共识。后来者将会以此为基址,构筑汉语教育的殿堂。

5.带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高考统考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验收学习效果,而是把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以便选拔。现在,标准化语文高考试卷对考生要求很高。在150分钟内,考生要阅读约6千个印刷符号(包括汉字、数字和其它符号);做完约25道客观性试题;回答7至8道填空题,其答案总字数约200字;写两篇作文,共800字。折合每分钟要理解50多个印刷符号,并同时写出7个以上的汉字。虽然语文高考题量大难度高,但每年都能涌现出大批成绩合格的学生。这证明了中学语文所取得的成就。选拔性考试的独特的意义在于使好学生有充分显示优势的机会,发挥出在其它类别的考试中无法显示的潜能,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机会观察到本学科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能以此为标本研究学科教育的规律,争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单以高考成绩评定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但是无视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所特有的研究价值也是片面的。

中学语文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都在逐步地充实加深。例如,高考的文言文大都选自史书,现代科技说明文的选文也比课文深奥。文章的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考古等多门学科。有国外的名家之作,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英国作家萧伯纳的散文《贝多芬之谜》;有当代中国名家的作品,如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钱仲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等。这些选文给中学语文教坛带来新鲜的气息,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提高阅读水平。高考语文试题深化教材的走向,带动了中学语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为了将中学语文建设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引进相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语言学领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是薄弱环节。现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高考试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学术动态。测试虚词的试题年年出。在修辞学方面,高考语文经常考查消极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最佳表达方式成为较稳定的题型。现代文阅读方面,语文高考引进的阅读学的先进理论较多。例如,以语用学为指导,考查结合语境对语义作出正确阐述的能力。在作文方面,重视引进思维学的成果,重视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比较、综合、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语文试题的设计者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入高考,促进了中学语文的学术化、科学化。总之,语文高考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水平;深化了教学内容;推广了新的学术成果。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引擎力。

二、高考语文统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考语文统考对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是:二十年来,语文高考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新世纪即将到来,语文高考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它能否继续推动中学语文的发展,能否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这取决于它能否清醒地认识并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高考试题严重脱离现行语文教材。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高校输送人才,所以,普通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必然十分关注高考语文试题。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目前的高考语文卷,基本脱离教材“独立”命题,其用意在于突出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测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和压题的现象。这样命题纠正了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有利于课外知识丰富的考生脱颖而出。其消极影响是造成高中语文课无视教科书的存在,架空能力训练,致使教学自由化倾向泛滥。为了克服这一消极影响,语文高考必须按比例体现课本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能力的测试,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纵容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2.测试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比例畸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言语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面。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地工作和生活。从选拔人才和推进语文教育两方面考虑,高考必须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选择题的特点是节约答题时间,最大限度地增加题量。正因为选择题要求考生多想少答,所以,不利于测试考生的表述能力。目前高考统考中填空题答案字数少,答案语句的质量不便再设采分点。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主要靠大、小作文。可是按作文分项分等评分标准,语言等次的分值差别很小。例如,大作文语言一等(准确流畅)比语言四等(语句不够通顺语病较多)只多7分。这总分150分当中的7分,表示的是考生之间语言能力的质的差别。要提高表达能力须花费极大气力,但是这项最艰苦的训练在高考中却只占总分数的1/20弱。表达能力在高考中的可悲的微弱比例,对中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极为恶劣。现在许多学生很“善于”做选择题。他们从题干和选项提供的信息中能判断正误,但是他们却不善于独立地阐述思想,心明了口嗫嚅。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都变成鲁迅笔下的“闰土”,“大约只是觉得苦,却说不出来”。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岂不成了民族的罪人?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重视提炼中心,充实内容,却不重视推敲语句。因为只要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即使语言不通顺,也扣不了几分。目前,在公开发行的书刊和各类公涵文件中,在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中,语句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造成此种现象的诸多因素中,高考的误导不可低估。因此,高考语文试卷必须加强对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应限制选择题的比例;增加表述性试题,并加大其分值;增加大、小作文语言分的分值(语言分应占到约1/3强,即占20分以上)。

3.一些试题偏难偏怪,影响了高考语文的信誉。为了增加考试的信度、效度,试卷的设计者不断地创造新鲜试题,这是必要的。但是,每年总有几道难题、怪题,好学生不懂,差学生不会,只好一起“蒙”。这就造成“语文学得好,不一定能考好,语文学得不好也不一定就考坏”的怪事。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致使语文高考的效度、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学科。例如,1997年高考卷第4题C项(B卷):“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不孚众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未收录。考生要把“深孚众望”中的“孚”想清楚,再转换为它的反义词“不孚众望”(绝少使用),才有可能理解这个词。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几乎没有考生能懂,回答此题(3分)只有瞎蒙。1997年试卷第3题(肠脑和颅脑)的20、22、23题(共7分)的答案都过于隐蔽晦涩,使多数考生答题靠偶然因素取胜。赏析古诗的第11题的B项(B卷):“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要求判断为错(3分)不合情理。文学欣赏应充许有心理运作的自由。阅读这么优美的古诗,为什么不允许考生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据统计,每年有20分左右的考题太难太怪,再加上作文分项评分标准不尽合理,于是,约30分至40分的试题不能科学地分离考生,大大削弱了语文高考的信度。

总之,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尽快改进,语文高考亦有可能变成语文教育发展的桎梏。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

从高考反馈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高考语文试题数量丰富、内容精深。这些试题启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人们意识到,很多试题应该是母语教育重要的内容,在以前却忽略了。例如,判别语句的优劣,这已经成为语文科常见的试题。现在,考生回答这类试题仍然只凭借语感和经验。汉语修辞学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语文教学没有现成的依据。怎样鉴别句子、句群及作品的言语质量,在同义手段、同义结构中如何选择最佳表达方式,这些应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却被理论语言学忽视了。而语文教学一向习惯于从现成的经典理论中移植教学内容。语言学中没有的,语文教学也不讲,于是造成该项内容的空白。出台鉴别语句优劣的试题,击中了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空白。我们不能总让学生凭语感和经验断定言语质量,语文界对此应该做出理论的阐释。类似这样的教科书上没有,而高考试卷已经考出来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识字量和词汇量基数是多少?应该有个较为具体的规定。现在我们只能抽象地说:多多益善。阅读理解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回答语文试题时,总是“跟着感觉走”。训练语文能力要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指导的训练是盲目的、低效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成为扼制语文学科发展的瓶颈。

2.高中语文教材亟待更新。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文选型课本。这种教材是30年代由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倡导的。其优点是课文按体裁组元,便于读写训练。缺点是知识不系统,阅读理论浮浅,作文没有教材。现在,语文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课本却几十年未变。试题的超前和教材的严重滞后,使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高考内容教材上没有;课内的教学内容高考大多不考。语文教师不知该讲些什么指导应考。高中语文实际上在做有“课”无“本”的无米之炊。教与学两方面都十分吃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许多模仿高考卷的试题集。语文习题集大有与课本并行成为第二教材的趋势。语文题海泛滥的根本原因是超前的高考试题与落后的教材之间的矛盾亟需一种缓解的办法。“题海”应运而生,行政干预无法使其退去。要解决语文高考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只有两条路:把语文高考拉回来,迁就陈旧的教材;肯定高考试题的方向,更新语文教材。显然,选择后者是历史赋予语文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召唤。

总之,中学语文,尤其高中语文教学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考,而主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应讲授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应尽快更新换代。不能总是诅咒“题海”,语文“题海”是富矿,有待我们去“披沙拣金”,锻铸新世纪需要的新教材。

中学语文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在经历了之后,1978年夏季,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又恢复了“”前的全国统考,至今已进 行了20次。二十年来,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不仅为高校甄拔了千百万合格的新生,而且有力地推进了中等教 育的发展,指引着基础教育,尤其是普通高中各门学科的走向。在这方面,语文尤为明显。二十年来,中学语 文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试题形式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目前,中学语文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惑。这 一切都与语文高考紧密相关。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语文高考对该学科的影响,探寻中学语文前行的坦途。

一、在新时期,高考语文统考推进了中学语文学科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语文学科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学科。它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它以现代白话 文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仅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建国初,我们从苏联移植了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经过 17年的实践和研讨,我国的语文工作者刚刚触摸到汉语语文教育的一些规律,一场动乱开始了。可以这样说, 高考恢复全国统考之际,恰是中国的现代语文教育振翮高飞之时。新时期的语文高考试卷真实地记录了中学语 文学科发轫前行的全部历程,记载着语文工作者对汉语母语教育冷静的反思,深入探讨所得出的一个个科学结 论。

1.引导中学语文实现教学大纲。按照新时期制定的语文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的主要目标是是“指导学生正 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高考紧紧围绕这个关键出题,落实了语文智育的目的。语文德育是大纲规定 的一项主要的教学目标。高考作文是检验语文德育的有效手段。考生要想写好应试作文,必须注意思想品德修 养,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近年来,语文界越来越重视美育在语文中的地位。1996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 贝多芬之谜》涉及音乐知识;1997年的古诗鉴赏题要求赏析两首意境优美的唐诗。这些试题体现了“培养健康 高尚的审美情趣”的教学目的。因为高考的范围与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基本一致,所以,这二十年以来,高考 有效地约束了高中语文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高中语文是母语教育全面提高的重要阶段。高考语文试题覆盖面广 ,不仅促进了高中语文实现大纲规定的任务,而且使人们能直观地认识到,在母语基础教育完成以后学生应该 达到的水平。

2.促进中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保证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所以,试题不 能出现旧题,命题角度不能墨守成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设计、出台的高考试卷已经成为普通中学相应科 目日常教学的重要参照物,促进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翻阅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明显地感觉到试题对语文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例如,辨认字形正误的第2题,1995年卷要求在16 个词语中辨认出3个错 别字;1996年卷要求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5个错别字; 1997年试卷要求考生在16个词语中辨认出7个错别字。成 语知识考核逐年由课内向课外扩展,1997年该题中出现4个成语有3个属课外知识,其中“不孚众望”和“万人 空巷”很难把握。历年的高考语文试卷都有一项规定:文学常识题答案如有错别字不给分,这条规定在引导学 生正确使用汉字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高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严格要求,促使中学语文重视双基训 练。高考强调对能力的测试。例如,语法修辞题并不要求回答现成的定义规则,而是要求考生根据学过的理论 知识,辨别言语的正误优劣,构成通畅的语句。难度增加最明显的是文学赏析题和现代文阅读题。从1992年开 始,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从一篇增加为两、三篇,选文的内容和问题的设计在加深。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 力,从1978年至今,高考作文有两大类:全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不少的高考作文题目,本身就是匠心独运 的杰作,成为作文教学的经典题目,例如:《读“毁树容易种树难”》、《看漫画“这里没有水,换个地方再 挖”有感》、《由圆联想到另一物体》、《读〈鸟的评说〉有感》等。高考作文的显著的特点是不束缚考生的 思路,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在精妙的高考作文题的引发下,每年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作文。总之,以测试能 力为中心的语文高考,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能力的转变。

高考的直接目的是选拔,试题一方面要反映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必须切中日常教学的薄弱环节。 因此,目前这种最具权威的考试就具备了提示教学疏漏的功能。70年代末,语文界非常注意基础知识的补习, 而忽视了现代文阅读。80年代初期,高考试卷出现一道系统考查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考生对此竟无从下手。这 一现象震动了语文界,它暴露了我国语文教育长期未解决好的一个大弱点:现代文阅读教学。从那时起,语文 界特别注意阅读教学研究。在改革基础知识教学方面,高考语文同样起了重要的提示作用。中学语文一向重视 同音字的教学,而忽视了双音节的同音词现象。1995年语文卷第3 题要求分辨“化装”与“化妆”,1997年卷 第5题要求分辨“考查”与“考察”。再如, 标点符号的使用说明规定:表示约数的连续出现的数词之间不加 顿号。1995年卷第5题A项“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大多数考生却判断为正确。句内括号与句外括 号的区别一向不被重视。1997年卷涉及了这个知识点。语文高考缜密的出题思路,促使基础知识教学逐渐走向 系统化。在80年代,高考作文都是写议论文。这是重视议论文写作的社会思潮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一阶段 作文教学出现了忽视其它文体的倾向。从1990年开始,高考小作文出现描写类、记叙类或说明

类作文。1993年 的作文《梧桐树下》为1980年以后第一次出现的非议论文体的大作文;1994年的作文《尝试》(60分),彻底 纠正了长期困扰高中作文教学的错误认识: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唯一重点。现在,作文教学不仅重视培养整篇 作文的写作能力,也重视表达方式的综合或分解。写作训练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应该既借鉴传统经验, 也重视创新。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总之,二十年来,语文高考为广袤国土上的城市、乡村,南国、北疆的中学提供了母语教育所应达到的高 水准的范本,推动了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使得中学语文学科在经历“”以后,教学水平得以迅 速提高。

3.确立中学语文标准化考试的模式。标准化考试是按照系统的科学程序组织,具有一定的标准,并对误差 作了严格控制的考试。有了标准化试卷才能实现计算机阅卷,并有效减少人工阅卷的误差。怎样把语文学科的 内容编制成客观性试题,即选择题,是一个科学性、技术性都很强的问题,是语文学科能否实施标准化考试的 关键。高考语文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为语文选择题的设计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高考语文试卷的文字、词汇 、语法、修辞、标点符号和阅读,以及文学常识等内容均能设计成选择题。这些选择题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 例如,文言文阅读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够准确测试考生对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句义文义的理解程 度。和其它学科的标准化试题一样,采用选择题形式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增加题量,能为优秀的考 生提供表现才华的智力空间,使他们脱颖而出。有些语文选择题的选项文字较多,能够迅速准确地读懂选项, 本身就是对语文能力的考核。例如,1997年高考的古诗鉴赏题,选择项A :“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 ‘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是一项错误的解 说。因为雍陶的《题君山》所描写的并非“朦胧”的月色。这项解说的其它语词都很恰当,如果没弄清“朦胧 ”的含义,就会失分。这样的选择题,不仅考查是否掌握题干所要求的内容,实际上也测试了对选项文字的理 解。在语文学科中,这种测试是有意义的,因为理解表述性文字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总之,语文标准化 考试从无到有,从开始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设计选择题,到后来在阅读与文学鉴赏方面也设计了信度、效度都 很高的客观性试题,这是语文学科的一大进步。高考语文卷创立了一种能显示汉语特殊规律的试题模式,这在 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是一次深刻的变革。标准化试题在语文高考中获得成功,使语文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了新 的光彩。

4.初步划定中学语文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母语教育的基础学科。因为人类的语言现象很复 杂,所以,至今还没有哪一门科学能涵盖一种语言的全部知识。要学好母语,必须学习多门社会科学。语文课 的理论依据比较复杂,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可以分为三大类:语言文字类、言语作品类和言语表达类。语言文 字类包括汉语理论与汉字理论;言语作品类包括文学作品和其它类别的书面语作品;言语表达类包括演讲学和 写作学。中学语文以多门社会科学为理论依托,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成为既有较系 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言语能力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建立中学语文学科完整的知识 体系。在新时期,安定的社会环境使语文工作者得以冷静地构建语文学科的理论框架。高考语文试卷就像一方 屏幕,按年度展现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历经近二十年的探索,高考语文试卷的格局基本稳 定了。它分为5个部分:汉语知识及运用、文学常识及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这5 个方面 就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5个组成部分。 高考语文试卷将中学语文繁复的知识板块化、条理化,将内容深 邃、形式灵活、科学性很强的试题一批又一批地编制出来,浓缩了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勾勒出中学语文的知 识框架,为其知识体系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近二十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传达出了本世纪中晚期人们对我国中等 语文教育内涵的共识。后来者将会以此为基址,构筑汉语教育的殿堂。

5.带动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高考统考是选拔性(常模参照性)考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验收学习效 果,而是把考生从高分到低分拉开距离以便选拔。现在,标准化语文高考试卷对考生要求很高。 在150分钟内 ,考生要阅读约6千个印刷符号(包括汉字、 数字和其它符号);做完约25道客观性试题;回答7至8道填空题 ,其答案总字数约200 字;写两篇作文,共800字。折合每分钟要理解50多个印刷符号, 并同时写出7个以上的 汉字。虽然语文高考题量大难度高, 但每年都能涌现出大批成绩合格的学生。这证明了中学语文所取得的成就 。选拔性考试的独特的意义在于使好学生有充分显示优势的机会,发挥出在其它类别的考试中无法显示的潜能 ,让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机会观察到本学科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并能以此为标本研究学科教育的规律,争 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单以高考成绩评定教学质量是不科学的,但是无视这种常模参照性考试所特有的研究 价值也是片面的。

中学语文近二十年来发展很快。原有的教学内容都在逐步地充实加深。例如,高考的文言文大都选自史书 ,现代科技说明文的选文也比课文深奥。文章的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考古等多门学科。有国外的名家 之作,如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英国作家萧伯纳的散文《贝多芬之谜》;有当代中国名家 的作品,如吕叔湘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钱仲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 大系·散文二集〉导言》等。这些选文给中学语文教坛带来新鲜的气息,引导学生把课内所学到的阅读方法迁 移到课外,提高阅读水平。高考语文试题深化教材的走向,带动了中学语文逐步深化教学内容。为了将中学语 文建设成适应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引进相关的科研成果。例如,在语言学领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是薄 弱环节。现在,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高考试题较好地把握了这一学术动态。测试虚词的试题年年 出。在修辞学方面,高考语文经常考查消极修辞手法的运用,选择最佳表达方式成为较稳定的题型。现代文阅 读方面,语文高考引进的阅读学的先进理论较多。例如,以语用学为指导,考查结合语境对语义作出正确阐述 的能力。在作文方面,重视引进思维学的成果,重视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比较、综合、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 语文试题的设计者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引入高考,促进了中学语文的学术化、科学化。总之,语文高考 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水平;深化了教学内容;推广了新的学术成果。它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科学研究的引擎力。

二、高考语文统考目前存在的问题

高考语文统考对语文学科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根本原因是:二十年来,语文高考自身在不断地发展、完 善。新世纪即将到来,语文高考面临严峻的挑战。今后,它能否继续推动中学语文的发展,能否为基础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轨服务,这取决于它能否清醒地认识并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语文高考试题严重脱离现行语文教材。普通高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为高校输送人才,所以,普通高中语 文日常教学必然十分关注高考语文试题。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愿为转移的客观现实。目前的高考语文卷, 基本脱离教材“独立”命题,其用意在于突出对考生语文能力的测试,避免出现死记硬背和压题的现象。这样 命题纠正了语文教学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思想,有利于课外知识丰富的考生脱颖而出。其消极影响是造成高中 语文课无视教科书的存在,架空能力训练,致使教学自由化倾向泛滥。为了克服这一消极影响,语文高考必须 按比例体现课本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能力的测试,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日常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 是纵容脱离课本另搞一套。

2.测试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比例畸轻。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具有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 能力”。言语表达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面。它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决定一个人能否顺利地工作和 生活。从选 拔人才和推进语文教育两方面考虑,高考必须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选择题的特点是节约答题时间,最 大限度地增加题量。正因为选择题要求考生多想少答,所以,不利于测试考生的表述能力。目前高考统考中填 空题答案字数少,答案语句的质量不便再设采分点。测试考生的表达能力主要靠大、小作文。可是按作文分项 分等评分标准,语言等次的分值差别很小。例如,大作文语言一等(准确流畅)比语言四等(语句不够通顺语 病较多)只多7分。这总分150分当中的7分, 表示的是考生之间语言能力的质的差别。要提高表达能力须花费 极大气力,但是这项最艰苦的训练在高考中却只占总分数的1/20弱。 表达能力在高考中的可悲的微弱比例, 对中学语文教学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极为恶劣。现在许多学生很“善于”做选择题。他们从题干和选项提供的信 息中能判断正误,但是他们却不善于独立地阐述思想,心明了口嗫嚅。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都变成鲁迅笔下 的“闰土”,“大约只是觉得苦,却说不出来”。果真如此,我们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岂不成了民族的罪人 ?现在,不少学生写作文重视提炼中心,充实内容,却不重视推敲语句。因为只要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即使语 言不通顺,也扣不了几分。目前,在公开发行的书刊和各类公涵文件中,在各种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中,语句 不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在造成此种现象的诸多因素中,高考的误导不可低估。因此,高考语文试卷必须加强对 考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应限制选择题的比例;增加表述性试题,并加大其分值;增加大、小作文语言分的 分值(语言分应占到约1/3强,即占20分以上)。

3.一些试题偏难偏怪,影响了高考语文的信誉。为了增加考试的信度、效度,试卷的设计者不断地创造新 鲜试题,这是必要的。但是,每年总有几道难题、怪题,好学生不懂,差学生不会,只好一起“蒙”。这就造 成“语文学得好,不一定能考好,语文学得不好也不一定就考坏”的怪事。这种情况严重地挫伤了教与学的积 极性,致使语文高考的效度、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学科。例如,1997年高考卷第4题C项(B 卷):“这次选举, 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不孚众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和《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均未收录。考生要把“深孚众望”中的“孚”想 清楚,再转换为它的反义词“不孚众望”(绝少使用),才有可能理解这个词。这样的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几 乎没有考生能懂,回答此题(3分)只有瞎蒙。1997年试卷第3题(肠脑和颅脑)的20、22、23题(共7分)的答 案都过于隐蔽晦涩, 使多数考生答题靠偶然因素取胜。赏析古诗的第11题的B项(B卷):“两首诗都将洞庭的 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 要求判断为错(3分)不合情理。 文学欣赏应充许有心理运作的自由。阅读这么优美的古诗,为什么不允许考 生产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据统计,每年有20分左右的考题太难太怪,再加上作文分项评分 标准不尽合理,于是,约30分至40分的试题不能科学地分离考生,大大削弱了语文高考的信度。

总之,现在的语文高考试卷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果不尽快改进,语文高考亦有可能变成语文教育发展的桎 梏。

三、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出现困惑的原因

从高考反馈的信息中,我们看到了中学语文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

1.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高考语文试题数量丰富、内容精深。这些试题启发了语文教育工作者。人们 意识到,很多试题应该是母语教育重要的内容,在以前却忽略了。例如,判别语句的优劣,这已经成为语文科 常见的试题。现在,考生回答这类试题仍然只凭借语感和经验。汉语修辞学在这方面没有提供系统的理论,语 文教学没有现成的依据。怎样鉴别句子、句群及作品的言语质量,在同义手段、同义结构中如何选择最佳表达 方式,这些应该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却被理论语言学忽视了。而语文教学一向习惯于从现成的经典理论中 移植教学内容。语言学中没有的,语文教学也不讲,于是造成该项内容的空白。出台鉴别语句优劣的试题,击 中了汉语研究和汉语教学的空白。我们不能总让学生凭语感和经验断定言语质量,语文界对此应该做出理论的 阐释。类似这样的教科书上没有,而高考试卷已经考出来的问题,还有不少。例如,优秀的高中毕业生的识字 量和词汇量基数是多少?应该有/!/个较为具体的规定。现在我们只能抽象地说:多多益善。阅读理解应该包括哪 些内容,如何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语文教师不能让学生在回答语文试题时,总是“跟着感觉走”。训练语文能力要有理论依据,没有理论指导的 训练是盲目的、低效的。中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匮乏成为扼制语文学科发展的瓶颈。

2.高中语文教材亟待更新。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的文选型课本。这种教材是30年代由 叶圣陶等语文界前辈倡导的。其优点是课文按体裁组元,便于读写训练。缺点是知识不系统,阅读理论浮浅, 作文没有教材。现在,语文高考试题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语文课本却几十年未变。试题的超前和教材的 严重滞后,使目前的高中语文课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高考内容教材上没有;课内的教学内容高考大多不考。 语文教师不知该讲些什么指导应考。高中语文实际上在做有“课”无“本”的无米之炊。教与学两方面都十分 吃力。近年来,社会上出现许多模仿高考卷的试题集。语文习题集大有与课本并行成为第二教材的趋势。语文 题海泛滥的根本原因是超前的高考试题与落后的教材之间的矛盾亟需一种缓解的办法。“题海”应运而生,行 政干预无法使其退去。要解决语文高考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只有两条路:把语文高考拉回来,迁就陈旧的教材 ;肯定高考试题的方向,更新语文教材。显然,选择后者是历史赋予语文工作者的责任,是时代对语文学科的 召唤。

总之,中学语文,尤其高中语文教学目前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不在于高考,而主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语 文教学应讲授较系统的理论知识;教材应尽快更新换代。不能总是诅咒“题海”,语文“题海”是富矿,有待 我们去“披沙拣金”,锻铸新世纪需要的新教材。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语文专业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