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9 13:23:18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语文的教学的阶段性任务也随之完成。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将语文教学工作做好,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课堂上体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三、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一、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1)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追求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们都必须抓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一一根本立足点。②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作文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③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形成创新意识。④整体推进个性化作文教学不是单独的、独立的教学内容,它与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意结合其他学科内容,整体推进。

(2)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点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首位,推动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积极引导和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其树立独立的思维。③发扬民主精神体现民主性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扬民主性。④倡导创新意识提倡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只有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完成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任务。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案在上面已经提到,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了“作文的个性化”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两个层面,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即通过创新的、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科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并能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形成个性化的作文课堂,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与多方面能力的平台。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

在内容方面,个性化作文应该着重进行材料、思想和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材料是个性化作文形成的丰富血肉,思想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语言是个性化作文的支柱和特色,思想、语言和材料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应该是个性化作文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输入”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的积累,这也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本内容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个性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进行展示和强调,逐步树立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意识。在方法上,应该采用“开源”与“导流”相结合的方式。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而古人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个性化作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阅读中学习,注意观察生活,充分挖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形成自己的作文“宝库”。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多“读”,将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转化”

由输入到转化的枢纽应该是总结和思考。面对“输入”阶段积累下的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使之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技能。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把积累和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是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语言和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止学生作文时盲从和一味模仿他人的重要保障,更是从“输入”到“输出”,完成个性化作文由“量”到“质”的转变的必要承接。具体来看,要积极倡导学生多“写”,多练笔,在练习的过程中,完成转化。

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出”

无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还是“转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输出”,只有较好地完成“输出”才能被视为达成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只有完成了“输出”,前面的准备也才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才使个性化作文区别于模仿式作文或模式化作文。对应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个性化作文“输出”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是多维度的:题目的个性化、观察的个性化、内容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情感的个性化等。还要强调一点,以上三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要纵横交叉进行,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总结

作文,是由古至今中国人记录历史、抒感的重要寄托,而汉字作文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义务将汉字作文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与指导,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学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鼓励个性化作文写作,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一、本届征文主题和时间

1.征文主题: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前语文等学科新课程教学改革

2.征文时间:2007年9月1日~12月31日

二、征文活动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家长,教研员、语文工作者,以及所有关注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和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其他人士。

三、应征作品要求

1.征文除了诗歌、散文外体裁不限,要求紧扣主题,论文、读后感、书评、学术随笔等均可;学术论文原则上在3000字左右;其他形式的应征文章原则上不低于1000字。

2.应征作品可以是未发表的,也可以是已发表的(限于报刊,但需注明发表时间和报刊名称)。

3.应征作品须注明作者姓名、身份证(或学生证)号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

4.所有作品必须系作者原创,一旦发现有剽窃、抄袭复制行为,将立即取消作品的评奖资格。

四、活动方式

1.全部活动在人教网(www.省略)上进行。

活动网址:www.省略/xgjy/jYYj/index.省略

2.人教网相关栏目跟踪报道活动全部过程,为参与本次活动者提供全面的展示平台。

3.个人可直接投稿,也欢迎以班级、学校、教研室、教育局或地区为单位集体组稿参加。

4.每位应征者限投稿一篇;投稿请注明“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网络征文”字样。

五、征文评选

1.征文活动结束后将评出一等奖十名,二等奖二十名,三等奖和参与纪念奖各若干名。

2.所有获奖作品除在人教网教育研究栏目长期展示外,还将向有关专业报刊推荐发表,并在人教网、语文世界网站和叶圣陶研究会网站发表。

3.部分获奖作者将受邀参加叶圣陶研究会举办的学术会议,有意者还可以被优先吸收为叶圣陶研究会会员。

4.此次征文活动将设立优秀组织工作奖,对贡献突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

六、组织机构

1.组织委员会

顾问:许嘉璐(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圣陶研究会顾问)

张怀西(全国政协副主席、叶圣陶研究会会长)

柳斌(全国人大常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

顾明远(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主任委员:韩绍祥(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赵光华(全国政协常委、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

副主任委员:李行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

魏运华(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

2.评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商金林(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吕达(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委员:陶本一(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叶小沫(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编审)

3.征文活动秘书处

秘书长:刘志奇(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民进中央研究室主任)

副秘书长:刘立德(叶圣陶研究会副秘书长)

王 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联系人:马 丽(人教网编辑)

联系电话:010-58758729

E-mail.省略

七、本次活动协助报刊

1.《课程・教材・教法》,2.《〈小学语文》;3.《语文世界》;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5.《小学教学研究》;6.《新课程报语文导刊》;7.《作文个性化平台》;8.《小学生拼音报》;9.《语文月刊》;10.《语文报》;11.《语文教学通讯》;12.《考试报》;13.《中学语文园地》;14.《语文建设》;15.《中学语文教学》;16.《小学教学》;17.《江西教育》;18.《现代语文》;19.《语文教学与研究》

八、推荐参考书目

1.《叶圣陶教育文集》(5卷);2.《叶圣陶年谱长编》(4卷);3.《叶圣陶抗战时期文集》(3卷);4.《叶圣陶童话全集》(4卷);5.《叶圣陶画传》(1册)。

注:本通知在征文活动主办、协办、协助单位网站和报刊同时。

叶圣陶研究会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61-02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火花,抓住他们独特感受善意诱发,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才能实现个性化阅读。现结合阅读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一点肤浅的探讨。

1.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肢解文本一讲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鲜活起来,他们在课堂上充满了机智与智慧,也充满了欢乐,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并最终培养起学生真正的独立阅读能力。

个性化阅读切合语文学科的思维性的本质属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语文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听说读写是语言思维的具体表现,一个人阅读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是由其思维品质的高低所决定的。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的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其指向便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源源不动的动力来自于本身对阅读的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将无意识的学习行为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来,才能积极调动自身知识储备深入探究文本,从而获得独特的见解与阅读感悟。相反,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即使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一本非常优秀的书籍放在他的面前,他也没有阅读的激情与欲望。即使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了阅读,也只是在机械地完成一个任务。没有学生的积极情感参与,阅读只能浮于表面,只能看到字面的意思,而无法将阅读引入深处,那么个性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山、水、风、雨、花、草等,同时配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妙的春天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强烈的阅读主观意愿。

3.通过创新来实现个性化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标"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的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重视概念图式的前提下,通过打破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图式。使学生在接触文本进行阅读时,能在自己原来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大脑进行构图或重新组合,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再用自己的话语来概括和总结全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领悟,产生另一篇同类的文章,从而拓宽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因为在阅读时,由于学生的能力层次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形成一篇新的文本,在阅读完后,融入个性化的东西,形成一人一个感想的局面。这样便形成了个性化阅读。例如在对《风筝》这篇课文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在阅读的同时对重点部分进行批注,通过创新阅读来实现个性阅读。在阅读时,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有些学生认为文中作者损坏弟弟风筝的行为是正确的,因为玩风筝很浪费时间,耽误了学习。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可能在家中也受到过类似的批评;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却认为作者的做法不正确,对小孩子只能教育,不能横加干涉,再说小孩子在玩的过程中也是有思想的,通过不同的玩法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智力。鉴于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得出最佳结论,这样就能使学生对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4.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

重点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联想能力指对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总而言之,阅读不但是一种感情和智慧的积累,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潘涌.走向个性化和语感型――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例说[J].重庆社会科学,2011.

[2] 何超莲.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11,1.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在新课标下提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个性化教学。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也在探索一种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经过分析和实践,我们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个性化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个性化阅读提出的背景

现代社会是创造的社会、个性的社会,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的个性化人才,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表达个人感受和体会、发挥自我的个性,即“现代教育的全部功能在于提升人的精神、提升人格、充分发展个性。”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地重复着“提示示范讲解分析辅导检查评价考试”的活动程式,学习随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思维空间受重难点、考点等带有固定的、僵死的知识网点制约,个性难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思路难以冲破教材已给定的信息的束缚,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妨碍了语文能力的提高。而语文教材内容的生动丰富,则需要尊重人的独特性和独创性,需要语文教和学多角度地理解,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与“阅读期待”不同,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有利因素,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提高人才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阅读养育气质,阅读改变人生。我们课题组认为,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个性化阅读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我们想通过本课题探索一些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策略,通过个性化阅读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和符合学生本人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鉴别能力以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的个性,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二、层次化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层次化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

1.目标层次化

不同的学生智力具有差异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有大小强弱之分。在将教学中的难点实施分解,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和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A级基础层次;B级技能层次;C级创造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完成A级目标,即基础知识,基本内容;中等成绩的学生完成B级目标,即关键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的分析、课内知识的课外迁移等;好的学生完成C级目标,即对文章的鉴赏创造。这些目标层层递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基础选择目标,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内容的易接受性,使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达到最佳状态。

2.教学过程层次化

教学过程分层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同一目标,异步参与。在教学过程中,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同一训练目标,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先后参与并学习讨论,相互启发影响,共同进步。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文章内含;好的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这样,采取“分食制”的办法,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3.迁移训练层次化

课堂问题分四类:陈述性问题、辨别性问题、理解性问题、评价性问题。A层次学生要求回答第一类问题;B层次学生要求回答前三类问题;C层次学生要求回答全部问题。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三多”,即多练习、多指导、多鼓励;学生要做到“三优”,即优先发言,优先到黑板上演示,教师对他们的作业优先面批面改,及时帮助矫正。B层次的中等生做到“三强调”,强调基础训练,强调通过比较对知识加深理解,强调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变化,促进思维的发展。对C层次的优等生实行“三超”,即学习内容上适度超前,学习目标适当超标准,教学形式可采用某些超常规的做法。课后练习的分层,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做。

三、小组合作式探究阅读模式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不再增加学生的负担,可以采用与讲课内容完全不相同的探究阅读方式,目的是学会鉴赏。

1.选题。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探究阅读的主题,要求是要告诉同学们你们要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结果。同学们通常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研究方向,因为有兴趣,所以一开始就不觉得有压力。

2.合作。这个阶段包括准备和探讨两个部分。准备阶段主要用于资料的收集。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探究的问题和方法,遇到难题就找老师帮助解决。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最后鉴赏的成功与否全看合作探究的方向是否找对了。

3.鉴赏。这一环节是学生展示自己探究成果的阶段,也是最能使学生激动和向往的时候。语文活动课就是展示成果的时候。学生们利用这节课对自己探究的课题进行诸如作品分析、名作欣赏、人物品评等等的介绍。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这里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4.评价。这一环节由同学的评价和老师的评价两部分组成。讨论评价加深了学生对鉴赏的理解,同时又为以后的专题鉴赏打下了基础。口头评价后便要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下发的评价表给进行探究成果展示的同学评分。最后便由教师对讲、评情况作简短的总结发言。

四、小结

模式并不是死板的一种模式,它只是一般的样式,它还可以生成许多变式,在实践中还可以灵活运用,另外,几种模式可以综合运用,可以根据课程进程在教学的不同时段,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汪行舟.积淀生活,抒写个性――写作教学实践点滴[J].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2]陈浩.提倡个性化写作,凸显写作主体[J].中学语文,2011年Z1期

[3]邹世雄.写作教学的原点――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J].写作,2011年Z2期

[5]吴平.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博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2-0123-03

读了李志星老师《网络,写作教学的创新平台》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就网络与多媒体的结合展开了论述,很有借鉴意义。那么我们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作文教学呢?笔者从技术等诸多因素考虑,认为时下流行的博客应是最佳选择。博客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从传统的信息共享开始渐渐跨过“思想共享”的门坎,真正开始凸现其无穷的知识价值。作为一种新的个体记录方式,其所具有的教育特性,将会彻底改变现有学习系统的运行方式,引发学习方式、教学模式、教育理念的变革,为实现教育资源和目标的最大化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网络作文课堂理论支持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这种学习方式,而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教学环境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新课标也倡导“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语文课程应“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二、博客的教育特性及建设与管理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我们每个人不需要繁杂和专业的技术,就可以轻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网站――博客。所谓“博客”,常见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Blog,weblog的缩略词。 指网上写作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格式。有时为了区分也称博客网站(网页)。另一种为Blogger,拥有 blog 网站或者在 blog 上写作、文章的人。本文采用博客网站一说。博客的种类繁多,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博客公社的个人博客,它可以添加成员成为小组协作“群博客”。

博客的种类繁多,这里我们可以采用博客公社的个人博客,它可以添加成员成为小组“群博客”。当然,任何一个较大规模的网站均提供此项功能。更总要的是,博客承载着重要的教育特性:

1.知识管理工具。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博客汇集组织网络上分散杂乱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入门和复习资料。而学生通过博客将老师提供的资料快速内化,避免了漫无目的的搜索过程,并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使其不断扩充增值,形成更大的共享资源网络,从而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总结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2.个性化。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博客可使教师跟踪自己不同时期的思想观点,从这种思想的变化中不断修正自己理解的偏差,在长期反复的摸索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学生的博客能使学生跟踪记录他们不同时期的思想,对学习的态度,对某些事情的看法,或提出对一些关于学习的疑问,获得其他人的评论,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提高。同时,他也可以使一些内容是不公开的,而其他一些内容是公开的。学生通过写博客形成一种写作的自信心和语感,在创建超链接的实践、道德等问题上获得经验。

3.协作学习。博客的留言功能,记录留言者的姓名、留言内容以及时间,使得交流更加便捷。应用于教学,对于学生可生成一份学习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协作关系,并维护和协调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提供学生之间的信息转发通路,给学生呈现问题情境、示例解答、测评内容及反馈信息。同时,学生所陈述的文章中充满了信息,它们携带了比表面看到的更丰富的含义。一篇文章能够“吸引”阅读者的思想参与,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和思维反响,让阅读者能够把自己的很多知识和信息同样融入到其中,从而在思想的碰撞过程中获得更多。

4.校内、校外的沟通。博客在内容上可以是各种主题、外观布局和写作风格的,按时间倒序排列,让人们可以随时记录和更改页面的内容。读者也可以评论文章的得失,互动性很强。博客的参与者不仅有师生,还有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这种方式让师生之间,学校内部成员和外部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更好的沟通、进行相互之间的协作,学生作品的评价模式也出现多元化,老师和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思想,缩小彼此之间的代沟。

三、博客网站的作文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就博客网站进行建设呢?①确定网站内容。定位于作文教学,提供作文素材、作文等。②选择合适的网站空间。眼下提供博客系统托管服务的网站较多,大都是免费的,但我们需考虑它的持久性和安全性。③注册博客。点击“注册”按钮,简单的填写一份表单,提交后即可。我们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作文教学的两种基本模式:

1.课堂同步模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把作文教学的各种内容制作成网页,存放到博客网站上。学生就可以随时通过因特网获得所需要的教学信息。

操作步骤:第一阶段,教师设计网络作文环境。包括问题情境设计、信息资源设计等;第二阶段,学生自主作文。学生以问题为“定向点”,通过 “在线选材在线构思在线表达在线评改”等步骤自主作文。师生双方通过一定的反馈监控系统,搜集与传递数据,各取所需,共同发展。

2.课外异步模式。课外异步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博客网站的特性进行课外作文教学的方法。“异步”是相对于“同步”而言的,指的是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借助博客网站、E_mail等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操作步骤:①教师把写作题目(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到博客学生浏览博客选择作文题目学生搜索作文资源完成写作学生把完成的作文以作者的身份在博客教师在线点评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重新,供读者浏览评论。②学生自主命题、自选话题到博客教师、学生或网络游客留言发表评论学生修改后的作文重新。

四、评价与反思

1.博客,作文兴趣盎然的“动力”。学生自主命题,在网络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创作,写出想象和幻想中的事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尝试通过组合构建出与原作有质的区别的新文章,让他们享受到组合质变的乐趣,使得学生了解到写作原来是这么灵活多变,充满生趣。

博客可以、储存和管理学生作文,记录学生作文成长历程,形成一个作品电子档案袋。学生可以随时阅读文本,看到创作当时的思想心得和心路历程,不断修缮自己的认识,体会成长的快乐。此外,阅读者近距离触摸书写者的内心世界,感到书写者在面前跟他讲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是“活”在网络中的,他在聆听书写者谈话,并把自己的评论写在上面和书写者进行交流。当书写者意识到自己的文章对阅读者的意义,就会调整自己书写的方式和内容,更好地呈现和整饰自己的所思所想,让“活”在网络中的自己与别人进行更好的交流。

2.博客,作文个性自由的“翅膀”。鲜明的写作个性,并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写作上创新意识的最高境界。

帕斯卡尔说过:“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只有会做一只会思考的芦苇,才能写出个性化的创新佳作。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需要:有权写什么、怎么写。行文中,就会克服对“规则”的恐惧感,淡化规则意识,进而对自己文章内容的情趣等有了更多的关注。

社会是写作的大舞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作文不仅是个人思想情感交流的工具,更是激浊扬清、革故鼎新的社会动力。我们提倡作文个性化,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将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将写小感情与写大社会紧密结合,做到“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富有社会意义和生命价值。

3.博客,作文贴近生活的“活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叶圣陶),这就需要学生去体味、感受真切的生活,学会倾听他人,在倾听中了解彼此的想法,反思自我。①写祝福的话,如祝福同学、父母生日的话,祝福大家节日快乐等;②说道歉的话,与同学、老师、父母难免有摩擦,把当面不好说的话写出;③动员家长参与进来,与孩子沟通,换一种文字方式进行爱的表达。④ “时事点评” “实话实说”等,选择一个热点话题,在博客参与在线论谈。只有我们留心于现实,善于在平凡琐屑事上发现美,并且不断地充实、嫁接和创造,我们的写作空间才变得广阔而深远。

4.博客,作文互动交流的“平台”。网络作文交流体现以下特征:①平等性。在网络作文交流中,你现实中的身份、地位没有任何作用,每个成员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评论者可以对文章掷以“番茄、鸡蛋”,也可以捧出鲜花,报以掌声。②立体性。每个赏评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水平爱好不同,品评的角度也就立体全面,自由开放。学生写的各种文章总能找到知音,从而感受到写作的意义。③多向化。上传于网上的作文处于广大读者的评判之下,师生、家长和网络游客都可以通过在网上留言、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参与评改,而且模糊了相互的界限,每个参与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和评论者。

总之,博客其固有的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特性,必然会在作文教学领域中大放异彩,在课堂内外更好的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博客,作文课堂因你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李志星.网络,写作教学的创新平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5).

[2]博客研究中心.什么是博客[EB/OL].blog.bokee.

com/help/what.GBK.htm.

[3]陈向东,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3).

[4]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1,(8).

[5]庄秀丽.Blog教学应用随想[J].中国电化教育,2003,(5).

[6]谢海龙.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7]周晔.试论网络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教学,2001,(6).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话题研究;综述

有人把语文阅读教学称之为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在语文教育的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关于阅读教学的相关论文数量堪称之多,但大都集中于文本解读、“教什么”、“怎么教”、阅读教学指向和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五个话题方面。以下是笔者对人大复印资料刊物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这五个话题相关文章观点的基本梳理。

一、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热现象与冷思考

从2003年至2012年这十年间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中关于文本解读的文章共有17篇,其中重要的有蒋成的《走出阅读教学封闭圈》(2003),王晓红的《新课程下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创新》(2003),王海燕/陈国安的《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2007),郑国红的《个性化解读:语文阅读教学的灵魂》(2007),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2008),《浅谈文本解读的误区及教学对策》(2011),叶立新的《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逻辑”》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倡导立足于读者为中心的个性解读,创造性解读和多元解读。随着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强调,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搬教材或教参的做法人所共知是不可行的,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创造性解读等多种解读方法逐渐被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中。另外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崛起,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读者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审美情趣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接受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独特理解,要从积极的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从中去寻找合理性的内核和多样化的认知。①

2.文本解读应多元有界。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对文本多元解读走向文本的阅读,遵循一般文学作品阅读的规律。如果说文本多元解读是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推行的结果,“多元有界”的提出恰是对新课改的自觉修正。赖瑞云的《多元解读应为多元有界》运用混沌学理论,描述分析了阅读理解的规律,提出了“多元有界”的概念,并例举了“界内”和“越界”的教学案例。“‘有界’说”应该是蒋成的“尺度标准”说的延续。赖文对于文章主题理解的描述比起蒋文更加细致,说明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文本本身的意义②。

新课标的修订和接受美学理论的倡导为文本多元解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03年搜索的资料看出我们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力求打破文本一元解读的局面,突破教参的禁锢,践行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从06年关于文本多元解读的文章中看出人们开始对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解读走向误区和偏颇这一现象进行冷静思考,提出了“多元有界”的观点修正之前出现的问题,对“多元”进行“界”的定位即立足于文本之上的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

二、教学过程中关注视野的转变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达到其有效性主要是处理好“怎么教”和“教什么”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怎么教”的话题研究

关于怎么教这一话题的探讨一直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从2002年到2013年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相关文章92篇,其中关于阅读教学方式的有28篇,课堂教学环节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37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8篇,网络媒体的阅读教学有14篇,引进国外教学对我国阅读教学的启示有5篇。具体分析如下:

关于教学方式探讨的文章主要有:何莉莉的《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方法初探》(2004),王宪廷的《语文新课程体悟式阅读教学》(2004),孙叶花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践探索》(2004),廖军辉的《开展专题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素养》(2007),罗菊友的《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林润生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2008),余映潮的《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2008),盛新凤的《“和美语文”不同题材文章的融通方式》(2009),茹红忠的《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特征及范式研究》(2011)。其涉及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点:

1.多样的教学方式。对话阅读,互文阅读,体悟式阅读教学、专题阅读教学,语感教学、语境再现式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和整体感知阅读教学、评点式阅读、探究性教学方法等等多样的教学方式进性探讨。对各类体裁的阅读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溯古”和“西学东渐”的精华。追溯传统阅读教学对我们当前教学方法的启示。同时又注意从国外借鉴他们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介绍引进美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给国内的阅读教学打开了新的窗户,介绍新西兰小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给我们的启示,加拿大契约学习对我国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文化圈及其日本的语文阅读教学给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启发等等。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运用的研究文章主要有:吴立岗的《简论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2005),周跃德《课堂阅读教学“先学后教”方法探究》(2007)章林华的《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与思考》(2008),汪玉清的《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支点”》(2009),郑建周的《提问管理教学法“初探”》(2011),张娟的《感情朗读:热现象与冷思考》(2012),戴贤泽的《让“静”成为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2012)。其观点有如下几点:从学生的初读感悟入手进行阅读教学,对主问题的设计和思考,对话题导入的精心编排,对教师备课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预设和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空白艺术,采用导学案,批注阅读教学法,对教师主导作用对阅读教学发挥的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文章有:杨益民的《语文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2007),李蓉的《语文阅读教学精英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008)李琳/钟菊莲的《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2009)金复耕的《阅读教学中写作背景资料的巧妙运用》(2011),嵇春明的《应正视教材中名著的选编问题》(2012)。这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造性的选择教学资源、筛选助读教学资料、巧妙运用写作背景资料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展开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另外对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文章有:刘珍芳的《论对话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运用》(2006),陈丽珍/张志民的《以学为主,媒体为辅,以媒促学――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交互式阅读教学新尝试》(2006),莫永玲的《在网络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2010)。网络教学和计算机等媒体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空间、利用多媒体素材和课件营造学习情境、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协作学习。从这些既有思路中,可以看到一些细微的进步。从关注资源的广度、丰富性向关注资源使用的有效性转变。③也为我们开发了新的阅读教学方式和方法。如读图、超文本阅读等新兴阅读教学方式的出现为我们阅读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关于“教什么”的话题研究

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的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有15篇。主要有纪勇的《阅读教学要给予学生什么?》(2006),沈坤林的《阅读教学如何确定探究的基本内容》(2010),吴中豪的《教课文?教语文?》(2010),李海林的《如何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2011),蔡正栋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技能培养体系的建构》(2012)。

从时间上可以看出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关注是从06年逐渐被关注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标准,沈文欲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学生发展的视角这三个角度确定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再思考》一文提醒要关注文本本身,同时《阅读教学不应该忽视语言表现形式》也提醒我们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建构一个可用的阅读教学内容体系用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三)“怎么教”到“教什么”这一转向的思考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众多,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有其理论支撑。教学方式也是多元化的,但都是针对具体的某一方面的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

关注教什么的过程中,关注教学内容才能让教学手段有依附,有根有据。形式依附于内容,在确定“教什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做到“怎么教”,即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和恰当的教学方式。另外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力图建构一个系统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体系,同时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提醒得到关注。

三、阅读教学指向渐趋于能力的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指向的相关文章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近十年的数据结果显示有28篇,其中主要的有孔凡华《阅读教学归宿的思考》(2003),才嘉红《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2004),潘林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2005),汪晓静的《突出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2006),彭静《重视技能训练 提高阅读能力》(2008)程祖进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2008),郎明仙的《基于能力取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2010),王东的《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能力》(2011),陈淑容的《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2012)。其主要观点如下:

1.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主要是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积累语感为本,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调动》一文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优化教学过程旨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的阅读教学正在向这一取向转变,另外相关文章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一文中提到我们所理解的语文阅读教学指向――“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质疑思辨的基础上清楚第表达(包括口头和书面)自己的看法和能力”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从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自觉地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⑤《从搜索表层信息到截获深层信息――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培养探究》中提到围绕教学内容选择运用网络搜索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在进行网络阅读时的信息加工能力。《语文要怎么“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启示》这一重要的教学思想,提倡教育者要善于诱导和启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主动境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3.阅读思维的培养。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已经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批判性思维成为了各领域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注重阅读理性思维的培养和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高中语文应重视“理性思维”教育》中从高考作文逻辑混乱的现象出发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启发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思辨、批判性理性思维的培养。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知识的掌握。事实上,死记硬背那些所谓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意义并不大。反思这种现象之后,80年代中期人们提出“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教学目标,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追求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讲究程序化、科学化的阅读训练。但是后来受中考、高考的制约和对训练的误解、扭曲,阅读训练走向了脱离课文思想内容大搞“题海战术”的死胡同,致使阅读教学出现了危机。2001年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总结了历史教训,提出了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目标观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和突破。

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关涉学生的现实学业状况,而且对培养孩子们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搜索近十年的资料看来,阅读教学趋向于学生质疑探究等具体适应以后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学为所用的观点。

四、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语文阅读教学评价这是一个较新的话题,在人大复印资料刊物上搜索到的文章并不多,从2003年至2012年共有6篇,虽然篇幅不多,但是每篇文章都是如此的闪耀。它们分别是广州市沙面小学语文组的《阅读课堂教学“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的研究》,魏晓琳的《真自主,语味浓,情趣足,效度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2字诀》(2010),陆《PISA如何测评阅读素养》(2011),杨丽/张泽科的《“教学评一体化”开启语文教育新境界――成都高新区“小学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改革观察》(2012)。胡芳娇的《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

从评价这一角度来观察审视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视角。我们曾惯用考试和写作的方式来测试语文阅读教学的水平。近些年来才有了新的进展:如“教学评一体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性评价的改革观察;语文阅读增值评价的目标构架和方法选择的探析;结合阅读课堂教学的操作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和情感状态的具体特点,分别制定了“四状态”的发展性评价指标,每一状态的指标又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低年段、中年段、高年段三个层次。另外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评的引进,对比分析PISA和我国语文阅读测试性质和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五、现有研究文献的不足及问题

从阅读教学的研究资料搜集可以看出阅读教学研究的方向和阅读教学改革的大致进程,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但是纵观这300多篇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文章看出,都是对阅读教学具体过程的探讨和分析,很少有从对语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定位这一上位概念来看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这一点还有待商榷和探讨。

注解及参考文献:

① 冯为民:《文化自觉与语文文本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6期第36~38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10年第12期。

② 沈静:《语文教学中的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概述》[J].《中国教师》2008年第一期第35~37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5期。

③ 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2007年第12 期第13~22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8年第3期。

④ 程祖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报》2008年3期第101~104页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于2009年第2期。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阅读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是对高中生语言能力和思想认知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对此,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发展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焦点问题。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发展为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避免程序化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实践机会,探寻有效策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见解。

一、激发兴趣,个性阅读

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是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而语文的人文性和“人情味”正是这一学科最大的闪光点。可以说,语文教学讲究“以情动人”,体现语文表情达意的本质功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如此。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逐渐丧失自身的活力,阅读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僵化的提高语文成绩的辅助方式,这是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的主要原因。对此,教师要从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出发,教出“人情味”,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要减少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干涉行为,让学生自由选择选择阅读范围,引导学生通过独特的阅读角度和思路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满足学生阅读的内在需要,这对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提升效果显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阅读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教师充足的耐心。做读书笔记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实现个性阅读的有效途径。为了避免阅读出现“无果而终”的现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自身的阅读体会、摘抄精彩的片段、做简短精练的书评等,通过这一方式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效果。

二、教师指导,探究阅读

高中生面临繁杂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巨大压力,阅读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尽管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但仅仅通过个性化阅读想获取优秀的成绩是具有很大难度的,毕竟,高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们要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语文成绩,这就对教师的指导环节提出新的要求。教师指导探究阅读一是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相关阅读信息进行筛选,三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四是对阅读内容的交流评价。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当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之后,教师要建立一定的阅读层次体系,引导学生将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到教师所制定的阅读层次体系中,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感悟及认知能力在阅读中逐渐统一,提升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避免学生对教师讲解的依赖性,在阅读中发挥学生的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可以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文本内容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有无穷意味的意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品意蕴,在阅读中看见生活、感悟生活。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阵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拓展性的课外阅读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开放性的语言类学科,单纯依靠教材内容来提高阅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拓展性阅读为高中语文锦上添花,这是现代语文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高中生通过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完全可以增加他们的课外阅读量。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这篇课文只是的一首诗词,课堂阅读时间并不长,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其他的诗词进行学习和背诵,并将诗词自学透彻。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时,教师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结合课本主题和高中生的实际需要,有目标地进行拓展,关注教学实际;二是教师要将预设性拓展和生成性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使拓展阅读流于形式。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拓展阅读的质量,教师还要丰富阅读形式,拓展阅读范围。具体来说,以点带面、自由阅读、读书交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要力求通过拓展性的阅读实现课外延伸,帮助学生拓宽眼界,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四、交流评价,完善阅读

交流评价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陈述自身观点,表达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也可以根据实际阅读提出问题,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相互交流,这一陈述、反驳、补充、讨论的过程是完善阅读的有效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阅读的合作者和引导者,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宽松氛围,成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合作伙伴”。首先,教师在进行阅读评价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引导学生从作者意图、写作背景、文章主题等多个角度全面理解阅读内容,实现多元化的评价。很多高中语文教师认为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成绩,教学评价只讲究效率,在阅读评价时十分刻板,程序化的评价形式使得评价效果大打折扣,忽略评价的语言艺术性。对此,教师学会利用风趣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亲切的肢体动作进行客观、简洁明了的点评,发挥评价的诊断、调节、激励、鞭策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及时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疑问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引导学生清晰准确地认识文章,把握核心,使学生对阅读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感悟,这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更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此要充满耐心,不断付出。

参考文献:

[1]李宛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6):46.

[2]张显东.高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语文旬刊,2008(6):56-57.

[3]何媚秀.让课堂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探究[J].教育,2013(7):54-55.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而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如何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其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情景导入,增加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里的语文趣味是指语文教学中的文学趣味,主要指语言形象、意境情趣、语言内容所延伸出的意境美。要领悟这种美,必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从品味文字到品味意境,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例如在讲授《春》这篇文章时,让学生先范读,初步了解作者对春的描写;有了初步印象后,开始导入场景,变换教学形式,进行想象练习,让学生闭上双眼,结合自己平时所见、所想,想象春天的场景,这样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主动描述自己心中春天的场景,大家讨论十分热烈;在各自的想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回到课文,用心阅读文章,体味作者所写的春天的景色,与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区别,经过这样的情景导入,再加上想象与实际的对比,学生深刻地记下了作者所写的场景,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情感只能产生于一定的情景。因此,如果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注重创造情景。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其情感。例如《童趣》,这是一篇文言文,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我不让学生急于看书,而是先描述自己小时候都玩过什么游戏,同学积极回答,有踢毽子、跳皮筋、玩弹珠、捉迷藏等等很多很多。然后我问同学们:“童年的时光玩的愉快吗?”同学们纷纷回答:“很开心。”教师接着总结:“童年的时光很美好,也很快乐,尤其童年时玩的游戏让我们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那么同学在古代的孩子们都玩什么游戏呢?是不是和我们小时候玩的一样呢?”同学们立刻被吸引了,在这种对比之下,他们用心去了解文章所写的内容,不仅对作者童年的游戏感到有趣、新鲜,更佩服作者超出常人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这种情景的铺垫和创设大大增加了同学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人施教,体现学生的童真

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向学生提供更活跃的思维空间、更开阔的学习平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再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引导学生作为一名读者去发现和再创造。为此,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心理,懂得学生需求,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教学《春》时,讲解第四段“春花图”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花园里的花百花齐放的情景,然后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做闭眼深思状,努力去想象那美丽的“春花图”。一位学生突然说了一句:“老师,我什么也没看到!”此时,我并有训斥那位学生,而是马上对学生说:“那我们一起去看看,去听听吧。”于是我在电脑上播放了春天花园里百花齐放的情景,春花开得那么娇艳,像朱自清写的那样“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蜜蜂嗡嗡地成群结队的在花园里辛勤的劳作…….随后,我播放了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再悠扬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语言文字带来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此时,还是那位学生动情地说:“老师,现在我感受到,春天百花齐放真的很美,万紫千红的!”是啊,学生自有学生的感动,学生自有学生的诠释,学生自有学生的情怀,学生自有学生的梦想。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体现出他们的童真来。

三、突出自我,上出特色,展示个性魅力

个性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意味着独立性,积极有益的美好个性特征是创造性的内在动力。语文个性教育是指语文教学能够突显个性,并能有效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的全部教学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及艺术,甚至也包括教学结果及其评价。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突出特点,展示个性呢?

首先,我们每个教师都要培养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教师的独特个性作为一种重要的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着学生优良个性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以自身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展示教师独特而健康的魅力,并将个性和魅力与教学环节最优化地结合起来,形成教学个性,这不仅是指教师的风度、谈吐,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想和德识才学上。教师的魅力富有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学生不自觉地模仿和学习,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带来思维的启迪,甚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

其次,更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要学会扬长避短,取长利短,在语文课上显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有的教师豪放、慷慨激昂,那么在教学中,就上出情,教出意,让学生再浓浓情意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师见多识广、博学多才,善于引经据典、妙语连珠,那么,在教学中就应该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总之,为了语文课的个性化,每位教师都有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教学上的优势。善画的要运用插画的优势,善读的要运用范读的优势,善唱的要运用吟唱的优势,如此等等,让语文课教学变得很有趣、很有味道,让学生两节课下来能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这样的语文课就成功了。

中学语文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 解除束缚; 关注生活; 自由抒写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24-00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创造性的一个板块,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写作的环境,活跃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创新。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解除束缚,观念创新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教师讲评学生听。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完全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时间一长,学生便没有了自立的意识,也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提出了创新作文的一个理念一一个性作文。

作文个性化,说到底就是写“我”,表现“我”,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感”“我识”,表现“我”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心理状态,表现“我”的喜怒哀乐,让学生自己去体悟,去有创意、有个性地表达。就内容而言,每个人所拥有的作文素材都具有“独特的这一个”的特点,只要写出了“独特的这一个”,便具有对整个作文领域一定程度上创新的性质。就这一点来说,初中学生是可以写出具有一定实在意义的创新作文的。为此,教师要转变角色,变作文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二、关注生活,契机创新

学生作文时常常抓耳挠腮,搜索枯肠,而写出的文章不是内容空洞、七拼八凑,就是离题万里、胡编滥造,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远离了作文的源泉一一生活。刘勰说的“情以物兴”“缘事而发”就阐明了作文和生活的关系: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的发现。因此,笔者认为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工夫,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感悟生活的直接途径是观察。善于观察,且观察入微的学生一定能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观察时,要使学生明白观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更不能走马观花,要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不是心血来潮,临阵磨枪,而要持之以恒。这样,使学生对“司空见惯”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感知出新的东西,写起文章来自然“笔下有物”。有一个学生在自由作文《带着一颗星的愿望为奥运喝彩》中写道:“夜晚,枯老的大树停止了哭泣,他伸出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双手,越伸越高,月光扑进了他的怀抱。在这洒满银辉的世界里,放眼望去,深蓝的夜光中透着一丝深邃,但满天的繁星却一齐放着璀璨的光芒。那一颗星不是最亮的,但我看到了,那颗星带着簇新的理想和绯红的黎明一起喷薄,我这么相信着。”这位学生就善于捕捉大自然中鲜活的材料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同时可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郊游、运动会、节日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让学生练习拟订活动的程序、宣传语、注意事项等。活动完后,可以写通讯报道、总结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丰富主体感受,使他们在有限的生活空间挖掘一口生活的深井,从而搜集和积累写作素材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当然也就不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况了。

三、自由抒写,表达创新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让这独一无二的心灵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写作,因为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能打动人。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写出有“个性化的东西”呢?

首先,选材上的自由。

有的同学写作文时总把选材的方向圈定在能体现主题积极向上的大事上,他们认为只有大事、好人好事才是可写的对象。其实不然,只要是健康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它就是我们所要表达的最好的题材,如一个自然现象、一次小小的风波、一丝淡淡的愁绪,都可成为写作的契机和内容。广告词也可入文,可以让学生就自由搜集的广告词选几则最感兴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串联成文,就可以成为评价广告词的创作。有学生这样写道:“默默无闻”,本是形容一个人做了好事,而大家不知道。现在把它谐音成“默默无蚊”,意思是“四周默默地,没有蚊子的声音”,还可以解释成“用默默牌蚊香,蚊子死光光,”真是一词多意,生动有趣。又如一个小小的动物也可入文,一个学生对蚂蚁比较感兴趣,她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蚂蚁是近视眼,能用触角传递信息、辨别味道,蚂蚁还是大力士,能搬比它身体大得多的东西, 蚂蚁死了还列队举行葬礼……她据此写了一篇日记《蚂蚁的秘密》, 她写出了自己的发现,确实是有创意的表达。

其次,心灵上的自由。

李镇西老师说:“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也就是说作文是种情感的需要,它需要我们投入情感,展现内心。

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真实地自由地表现出来。有位同学写她每天回家要爬七层楼,开始觉得很轻松,就像孩提时的生活,愈到后来愈吃力,就像是成年后的艰难。一层楼就是一个生活的阶段,写出了生活的艰辛感,情感很真切。还有位同学在《水的遐想》中写道:“最近,它整天愁眉苦脸,心事重重。它一想到人类对它的残酷恶行,就吓得直哆嗦。‘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了,我该怎么办呢?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像善待他们自己那样善待我呢?’想着想着,它就进入了梦乡。”这位同学把水比拟成为一个受人类虐待的“可怜人”。这样的情感表达既独特又感人,有什么不可以呢?我想,思想感情发自肺腑,就会给人感染,就会引发共鸣。相反,无病,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这种情感上的自由不仅对写作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培养诚实的人格,完善人的个性。

再者,语言上的自由。

传统写作要求学生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即使强调生动形象,那也主要是指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等。创新作文则强调个性语言,即自由语言,突出的是新鲜性和趣味性,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感觉。举例来说吧,描写自己老师的作文很多,但有一学生用“关公脸”写老师的外貌,用“狮子吼”写声音,用“一指禅”、“无影脚”来描写动作,用“红辣子”来比喻老师――“辣子是个怪,又怕又爱”。一个让学生又敬又畏、又怕又爱的老师形象跃然纸上。这样既写出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写出了生活的趣味,多么有个性的语言啊!

还有,立意上的自由。

要使文章写得生动活泼,除了选材、情感、语言可以创新,可以自由选取、表达,还必须讲究立意的创新、自由。那么如何达到立意的创新?一是指导学生从普遍的现象中发现新思想、新问题。清代学者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至理“犹如玉在璞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不可以璞为玉也”。二是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同是写梅花,陆游是顾影自怜:“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反向立意,写得生机勃发:“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三是鼓励学生向传统观念、习惯势力挑战,说出一番新的道理。比如一个学生学了《马说》一文后,提出了质疑:“相马不如赛马,应在公平的竞争中赛出千里马”,试想,如果对所写之事没有全面深刻的分析,没有向名人宣战的勇气,能写出如此耳目一新的文字吗?

总之,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别有洞天,充满生机。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努力落实一个“新”字,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兴趣之火,继而燃起他们创新的火把,使他们能在作文创新的天空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张吉武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范维胜主编.话题作文和创新思维训练,人民日报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高中语文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初二语文学期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