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时间:2022-07-25 04:29:24

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探究

摘 要 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老师已经认识到导入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导入教学的研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会,文章重点介绍了介绍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幽默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五种实用方法。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导入 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73-02

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确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导入教学又分布不同的类型,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媒体教学已经普及,无论是视频的还是音频的都已经被搬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来,那么导入教学更是变得多样化和科技化。

一、介绍导入法

老师在导入语环节对所讲内容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让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之下来思考文章的主要情感,靠近作者,靠近时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当然,老师也可以在导入语环节将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介绍,比如对文章的主要人物的相关事件的引入介绍,也就是介绍文章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这样就会在课堂一开始便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有老师在讲解杨朔的《茶花赋》时就对杨朔本人进行了相当的介绍,他会告诉学生杨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的写作特点是善于从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地方,并且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通过此类写法创造他的文章中的美的意境。还会告诉学生杨朔的散文特点,比如善于锤炼字句、精益求精等,学生从一允季痛筇迥芰私庋钏沸形牡奶氐悖在接下来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会很自然地去注意,得到很好的效果。这种介绍导入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养成一种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复习导入法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可以联系旧的知识,也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找寻彼此间的共性和差异,从而形成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和观念,在进一步的联系比较当中研究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课文内容,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某老师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采用了温故知新的方法,由于契诃夫特殊的地位和伟大的创造,教师意在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在课堂开始就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在外国文学中,有三位短篇小说家得到人们的推崇,被人们称作‘短篇小说大师’,大家知道都是谁吗?”学生回答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老师进一步提问学生各自的代表作,学生经过回忆也都能答上来,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也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加投入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三、悬念导入法

高中生仍然处在青春期,具有这一时期人们所具有的特征。如情感情绪的波动大,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心,也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可想而知。教师正好利用这一特点设置悬念进行导入,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真正地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武将红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也是颇有智慧。他曾经在讲解《垓下之围》时,这样进行导入新课“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垓卜之围,打三国一个人名’。猜出来了吗?别急,阅读了课文后,看谁能知道答案。”学生一听到要猜谜语,就提高了兴致,投入到课文里面去找寻答案。老师在课堂开始给学生抛出这么一个悬念,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经过阅读找出答案关羽,并且围绕着这个情形展开深入的思考,有利于文章的趣味学习。

四、幽默导入法

幽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在当今时代,有幽默感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与他们在一起,通过他们风趣而智慧的谈吐就让人感觉到很快乐了。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和应用总是胜出一筹,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让我们觉得语言竟这般神奇,真是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某老师在讲解《陌上桑》的时候,给学生说了一个幽默故事:曾经有一位农夫,他的女儿长得奇丑,父亲让女儿去地里看玉米,乌鸦见了她,吓得不敢偷吃她家的玉米,还把前几天偷的玉米还回来了。学生听到这里笑起来。老师随即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描法,学生说夸张。老师纠正说,夸张是从修辞角度说的,从描写说是侧面描写。接下来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味继续课文的讲解,引出文章的学习。这样的幽默故事是课堂的调味品,老师通过幽默故事导出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形象生动地让学生感悟到侧面描写的作用,加深学生的记忆,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是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的,所以是有效地导入。

五、比较导入法

老师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地深入到学习当中,不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够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多个层面,这样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联想的发挥,刺激他们的思维进入更加丰富的层面。李镇西老师在上《孔乙己》的时候就通过比较的方法导入新课,他在一开始就结合当时的环境将刚才另一位老师讲解的《最后一次演说》联系起来,与即将要讲内容进行对比,他说:“我感到这两篇文章有某种联系,《最后一次演说》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鲁迅先生呐喊的延续,那么为什么鲁迅先生要把他的第一本小说取名为《呐喊》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呐喊》中的《孔乙己》,也许能够找到答案。”将两篇有联系的文章结合起来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的东西和不同的东西,通过比较更加确切地认识事物,学生在比较中成长,学习到方法,也体会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下一篇:运用“史料实证”时的三个注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