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10-26 05:47:19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后,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社会急需一批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正逐渐被淘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此文试图从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四个方面切入,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文化产业 创新型人才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1]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2]建设创新型国家,决定的因素是人才,关键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至关重要。

党的十后,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社会更加需要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高分低能的学生正逐渐被淘汰。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本文试图从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四个方面切入,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

一、健全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生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同生存环境的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适应新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和激励创新。

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注重健全创新精神的培训机制。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创新精神品质的内核可归结为求真、质疑和立新三个有机联系的层面。要在培训中,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工作和学习实践,科学阐述创新的地位和作用。

二、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

21世纪,世界进入了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全球一体化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知识的发展关键在科技,科技的发展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因此,高校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积极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采取多向思维法,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思维。甚至可以尝试专业的创新思维锻炼,了解头脑思维的模式,学习创新原理,学会如何打破原有思维的框架和束缚,学习激发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方法,学会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应有不同的正确理解和处理,教学最忌刻板,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崇尚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相机点拨,常用常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独立评价事物、独立表达观点的独特思维方式,不囿于书本;同时,教师凭着自己厚实的知识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创造能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充分体现、展示相互间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封闭,进行创新思维。

三、完善教学体制,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敢于到“班门”“弄斧”。尤其是在代表学生能力的毕业论文的创作中,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所谓创新文化,就是在推进科技评价制度、奖励制度和人才管理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在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的过程中,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敢为人先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构成了大学自主创新的环境,是滋养创新型人才和学术的最肥沃的土壤。因此,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至关重要。大学要增强自主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生态,作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决定着技术创新,因此要营造潜心基础研究的氛围,以保证原创性成果的有效产出;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培养专业人才转向致力于培养创新型人才。[2]

学校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要鼓励学生独立解决所碰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是不断推动开辟出新的科学思想的道路、促进科学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在现有的前提下深化学术研究,才能更好地探索客观存在的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往往注重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N].光明日报.2005-10-20.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

上一篇:指导学生做好语文小结 下一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