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范文

时间:2023-02-25 23:13:07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范文第1篇

《文化产业》(CN:14-1347/G2)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旬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文化产业范文第2篇

家庭终端联网化的发展与未来演进

从并购AMC看万达海外并购的产业逻辑

同城兴趣社区:杭州19楼

中国漫画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西安旅游新亮点关中民俗产业经

刘明清:市场化出版有利可图

出版业上市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分析

谁主沉潮——肆增髟、华渲核心竞争力比较

陕西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分析

中国综艺节目制播分离路径探析

移动互联网将进入关键阶段

乐视三问:发展的逻辑

融合求变:传媒再造的七个方向

文化企业经营的六个关键环节

文化企业管理的五大课题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艺术品市场未来:搭建产业平台

绍兴、洛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比较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英美独立书店的创意经营之路

盛中国:娱乐消费不能替代文化消费

安东尼:中国的动漫产业太过浮躁

方所:独立书店的非典型样本

数字出版产业版权纷争解析

野性张北:音乐节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扩大文化消费的现实难题与政府应对

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共舞之路

图书出版发行企业试水电商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反思

风雨三十年路—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体育产业

数字时代的中国动漫发展问题认知

江苏文化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研究

文化产业园区运营的国际经验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设计要点与完善之道

亚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我国舞台剧盈利模式现状探析

内容设计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命题

宁伟群:我国文化标准制定严重滞后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保险业助推文化产业大发展

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机遇

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

国家战略助推文化产业腾飞

全国两会之后: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

文化企业海外并购,机遇与风险同在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产业范文第3篇

艺术内在的结构性传播取向分析

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济自觉

区域中心城市文化消费比较研究

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研究

我国文化消费水平评价及提升对策

转型与挑战:信息时代的出版业发展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文化品牌建设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五大关键问题

创意众筹融资模式的动力机制研究

作为文化议题的创意经济与创意城市

最美乡村空间开发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资本对居民文化消费行为的影响

城市居民本土戏曲文化消费提升研究

消费社会学视域中的动漫景观解析

农业创意品的价值估计及其产业前景

当代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

沿海城市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推进江苏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与政策举措

中国省级旅游产业效率现状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新时期的路径选择

财政补贴对我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

长三角区域文化市场融合及一体化发展研究

城市群文化产业非均衡增长与区域协同研究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背景下城市形象传播研究

文化折扣对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日本创意产业贸易结构与竞争力演变研究

网络视频版权资源的增值模式——以乐视网为例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GRA视角下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效应研究

国际镜鉴中我国文化产业财政支持理念革新思辨

中国对外文化产品出口结构研究与调整策略

江苏对外文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文化财产返还诉讼中的法律适用规则探析

从艺术税法视角剖析中国画廊业困境及解决之道

大数据时代创意设计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机制与模式:电影艺术如何影响城市创意产业

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基于DEA-Malmuqist的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研究

国际文化贸易制度环境研究:宏观政策与微观态度

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与全球化战略路径研究

融合:制造业与文化产业高质快速发展的可行路径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与我国文化产业开放发展对策研究

安徽省文化产业竞争力分析与提升——兼与中部省域比较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文化资源、文化势能及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误区探析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三大表征”与“五大关系”

“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及路径选择

文化产业范文第4篇

《文化产业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半年刊,围绕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学术性研究,得到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者的认可和支持,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文化产业范文第5篇

在7年时间里,国内发起设立的文化产业综合股权投资基金多达42只,其中38只披露了募资总金额,募资目标金额高达1243.15亿元,平均单只基金的募集目标金额达到32.71亿元。首期实际募集金额达404.4亿元,单只基金的首期平均募集金额为11.23亿元。其中,2011年募集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6只,基金总金额最大,为660亿元,首期募集金额也达到271亿元。

2007年至今,规模在31亿~60亿元间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数量最多,达到10只,此累规模基金的募集金额也最多,达到493亿元。

2007年至今,政府、传媒集团、券商、金融机构、专业创投机构等陆续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利用各自优势设立文化产业基金,并且相互合作,实现资源优势共享,从而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的数量最多,共13只,募集总金额为436.25亿元。在首期基金募集金额上,同样是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募资额最高,为163.5亿元。在单只基金的平均募资规模上,以金融机构和传媒集团组合型基金的水平最高,为52亿元。

根据基金发起主体的不同,文化产业基金具体可分为五大类型:政府支持引导型基金、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专业创投型基金、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传媒集团(及其他企业主体)组合型基金以及创投或券商与文化企业或上市公司组合的混合型基金。

在文化产业领域,资产量较大的广电、出版、传媒等国有企业在政府支持型基金中居于主导地位。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大量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加上国家政策鼓励国有文化产业企业通过上市、整合和并购做大做强,带动了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股权投资和上市浪潮,国有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的弄潮者。例如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先后投资了新华网、中国出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等大型文化央企。与此同时,各地方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也在深挖本省国有文化传媒集团的资源。

在文化/科技企业集团型基金中,2007年~2013年间成立的5只文化产业基金包括:东方星空文化传播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凤凰文化产业基金、北京歌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张江文化产业孵化器基金。这种类型的基金出身于文化传媒集团,对文化传媒产业有更多把握和信息渠道,可以借助于母公司的背景和资源,顺着产业链寻找优质投资项目,同时还能为企业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渠道。

专业创投型基金包括华澳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星长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映苏州文化产业基金等9只基金,基金总规模151亿元,首期募资52亿元。这类基金的特点是项目挖掘和评估的经验丰富,运作专业程度高、效率快。大型创投机构的办公室往往分布在全国各地,从而可以在各个地区快速推进,扩大项目筛选的范围和地域。

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与文化传媒集团(及其他企业主体)组合型基金包括建银国际文化产业基金、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4只文化产业基金,基金总规模260亿元。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有着庞大的网络和客户基数,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综合的贷款业务、理财业务及增值的产品营销推广服务,这是此类基金的优势。在面对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时,该类基金利用自身母体的资源优势,加上基金管理团队的专业服务能力,能够使企业愿意接受投资。

文化产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品牌营销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3-0083-02

1品牌的力量

品牌是企业及其商品的符号,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通过对品牌的认可体现出来。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而符号消费正是建立在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基础上对文化符号的体验,进而满足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对精神享受的要求。”

人们对知名品牌商品的迷恋,演变成“商品拜物教”,即商品带上与其无关的魔力,身份高贵的感觉与拥有时髦商品神奇地联系在一起。比如最新的电子产品出现,人们争相购买。

企业财产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而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品牌建设包括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延伸、品牌传播与品牌维护等方面。圣贤老子云:“三十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言概之:“有”给人带来益处,“无”则发挥了功用,即越看不见的东西,越是有价值的。文化企业品牌蕴含的文化,作为无形的、看不到的事物,是企业的魂。

例如,百年老字号对品牌的追求,诠释了优秀企业对品牌包含的质量文化、审美文化与顾客文化的追求,历经岁月洗礼,老字号的品牌与声誉在百姓心中培养了忠诚度。百年老字号对品牌文化的务实维护,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中国文化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比起步较早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中国的文化企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成长中的产业会遇到成长的烦恼,中国的文化企业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地及时发现问题,高效地解决问题。

21品牌意识不够,缺少国际性文化企业品牌,缺乏相应的带头人文化产业关系国家战略,整个国民经济面临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我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创造强国,短缺在于:一是没有品牌;二是产品附加值太低,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缺失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品牌,进而缺少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物,缺乏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以及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应该树立这样的意识:品牌的所有权不属于国家和政府,而是属于企业自己,资产可以买卖流动,品牌所有权是可以交换的,品牌所有权的流动变化不是国籍的变化,而是企业所有权的变化。对此,多数企业的品牌意识还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22品牌战略缺乏,品牌文化含量不够

现今文化企业对品牌的定位、传播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仍停留在品牌宣传的初级层次广告上,即只关注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宣传上,而没有提升到文化境界和魅力的忠诚度。

由于政策导向、营销机制、融资模式,民众对文化产业重视不够等原因,导致我国目前文化企业发展还处于较低级的局面,大多数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品牌传播缺乏持续性,一些企业只做有形产品,不愿把钱花在无形资产上,不愿投入资金规划和传播品牌,广告营销活动没有长期规划,三心二意,营销效果大打折扣,文化企业品牌难于成型和发展。加之近年来国际上各大文化企业集团抢滩投资中国文化产业市场,我国文化企业知名品牌较少,高科技新型文化企业品牌更少。

3中国文化企业如何传播与维护自身品牌

品牌是企业及其商品的符号,是企业信誉及其产品质量的“代言人”;同时也承载着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所以,优秀的文化企业应以这两方面为基点塑造、传播、维护企业及其产品的品牌。

31品质过硬,诚信服务

经济活动是有关信任的游戏。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的传播依靠消费者的口碑和宣传,广告虽是品牌宣传的主要方式,但广告主要塑造产品的知名度。而品牌的深度依靠消费者的口碑。

很多产品不是主要通过广告、市场营销得以风行的,例如,星巴克、Google、Facebook、iPhone以及微信、小米。优质的产品让用户从看门人切换到推荐者、传播者的角色。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未付酬的推荐和传播。推荐者不是在利益压力下的“要我传播”,而是在无利益压力下的“我要传播”。

32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与创意相结合

一旦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中国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给养,结合时展特征加以延伸阐发,不忘本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文化商品首要属性是文化的承载,文化是一种再生资源,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重读一本书,反复看一部电影,基于这样的特性,文化商品的营销需要新颖,要使消费者相信,他们需要消费一下这种商品,才不会与时代脱轨。但创意不是任意而为,只有产生与消费者心心相印的对接,才能保障其接受的有效性,针对不同性别、年龄、个性与学识的消费者,创意也应该有所不同。2014年“腾讯微信新年红包”就是现代通信平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经典案例。

33重视品牌的长期战略,传播正能量品牌文化

好莱坞的经验,就是人性共鸣的题材。美国的畅销书产业与电影产业就是一个产业,美国很多影视材料来自畅销书,像《哈里・波特》,根据电影里的场景做成主题公园,能够继续盈利;好莱坞很多电影故事都是历史上有传播基础的,像《泰坦尼克号》、《珍珠港》、《乱世佳人》等。所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源于好的故事、好的内容。

五十年磨一剑!宜家的价值远远超过其精致又便宜的沙发和书柜的家具连锁店,其背后是一整套难以仿制的高效精良的产业运作系统――品牌、设计及销售渠道的“一体化品牌模式”。宜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它整合了商流、物流,而且它整合商流、物流的核心理念――生活方式。正如英国一家媒体对宜家的评价:它不仅仅是一个店,它是一个宗教;它不是在卖家具,它在为你搭起一个梦想。在人们心中,用宜家IKEA已经像吃麦当劳、喝星巴克咖啡一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宜家实行的是自有品牌战略,所有商品都是宜家专利OEM委托定制的,它独立承担产品在流通中的一切风险。品牌核心能量的形成从来源上可分为五种:管理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权力优势、市场优势。所以,卓越的品牌来自强大品牌核心能量。宜家品牌的真正核心是让顾客成为品牌的传播者,而非硬性的广告。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温洪泉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12

[2]厉无畏创意改变中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125-126

[3]吴伯凡产品统领一切,品牌,战略靠边站[EB/OL].wwwMBAClubcn,2013

[4]刘峰宜家――卓越的品牌[EB/OL]cn,2007

[5]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9:135

[6]杨培浅析企业市场营销战略文化创新[J].中国市场,2014(1).

文化产业范文第7篇

理解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的第一件事,相信就是要厘清对该产业的称谓。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创意产业或文化产业在称谓和范围的界定以及产值衡量标准上,没有统一的标准。例如,在欧洲除英国之外的大多数同家称之为文化产业,美国称之为版权产业,澳洲、加拿大也多以版权为产业范围,日本的计划蓝图名为“The Status of Creative Industries in Japan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Their Promotion”,以创意产业为其发展主旋律,北京、广州、台北、韩国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上海、香港、纽西兰则称为创意产业,而在狮城新加坡,它被官方定义为创意产业。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包括创意产业或是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也对这两个称谓不甚明了。到底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有何不同呢?

何谓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一词源自1947年。

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首提“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澳洲经济学家大卫・索罗斯比则提出了著名的__要素――创意(creativity)、象征意义(symbolic meaning)以及知识财产(intellectualpropory)。在他的理解里,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就是文化。譬如音乐、文学、诗词、舞蹈戏剧等等。

然而。技术创新算不算是文化呢?索罗斯比的定义中没有科技也没有制度,因而,他所言之文化产业也就和创意产业内涵不同。

何谓创意产业

最早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一词的是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这个小组在2001年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创意产业图录报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s)。根据这份报告,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的范围界定在“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三个原则上,选定了包括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制造、博物馆、音乐、流行行业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

“创意产业”一词被加拿大、南非和部分亚洲国家所接受,但在欧洲国家及美国却没有立刻被采用,究其因在于美国早已以版权产业代表实质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而欧洲绝大多数国家,在文化意义上的认同,远远超过了创意。

基于使用新科技与系统,创意产业超脱了传统文化产业,其范围更为广泛也更为复杂。澳洲学者斯图亚特认为创意产业是一个新的学术、政策和产业论述范畴,它涵盖了大量新的经济商业活动,这是媒体、艺术或文化所无法精确描述的。

“The ability to create meaningful newforms”,这是新加坡对创意的定义。而对于创意产业的定义,则是“行业中的群体或个人的创造力和技术,通过知识产权的保障形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业”。因此,依新加坡的理解,如果一个创意无法通过企业行为在市场上出现或者通过企业行为创造就业机会,就称不上是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与文化产业之关系

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到底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是很多人都想明白的问题。事实上,在世界范同内众多的就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作出的诠释与界定中,以新加坡所提出的最为明确。

新加坡政府认为,文化是创意的基础与平台,是创意产业价值链的上游,文化提供创意所需素材(the raw material),而创意是激发想像创造的能力或力量(The power of thinking and ideas)。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关系可以这么理解:创意产业不同于文化产业。

尽管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有许多相似甚至交集重叠之处,但从理论的来源、时间的顺序及使用的专有名词上皆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将文化变成商品,而创意产业不仅将创意变成商品,还通过逆向发展将创意融入产品之中,形成品牌经济与体验经济,进而产生高附加价值。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任何人包括科学家、商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文化底蕴对创意的产生有加分的作用,但并不是必然条件。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意产业衍生于文化产业,它在传统产业上增加文化创意的附加价值,从单一的个人消费需求导向转为服务需求导向。在更广的角度上,创意产业涵盖了文化产业、内容产业、高科技产业等大多数行业。

创意新加坡

以文化艺术为核心价值发展的创意产业在狮城得以落地开花。过去几十年来一直依靠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以投资经济战略为主导的新加坡,正在加速发展以文化艺术、设计和媒体为主体的创意产业,将创意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之一,以立于可持续发展的不败之地。

创意产业与企业商界的关系可以从“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所提的“创意经济就是好点子变成好生意”(创意经济=创意产品×贸易)概念中简单理解。新加坡政府将企业、人才与技术并列为组合新加坡创意产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对于从事创意产业者或企业家们来说,理解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各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进而根据政府施行的政策发展产业、培养创意品牌、提高创意生产力、帮助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促使国民人口的年轻化与高素质化,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这,善莫大焉。

文化产业范文第8篇

通过相关的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产业融合动力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业、动漫业等产业中,对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而针对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这两种有着显著特征的产业,一般的产业融合现象和具有普适性的驱动力因素就不能很好的探寻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及解释二者融合的现象。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二者融合的驱动力,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奠定更加完整、成熟与可靠的理论基础。

2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驱动力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推动产业融合的动力或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创新的驱动,又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企业自身对产出效率的追求,同时还有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的外部措施支持等[2]。根据产业融合的一般原理,结合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本身的特点和属性,分析、总结出二者融合的主要动力因素,从三方面探讨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其中,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是基础动力,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主导动力,也是最核心、最深层次的驱动力,石油产业公众形象建设是辅助动力。三支主要动力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引导和推进产业互动并实现有机融合。

2.1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为二者融合提供基础动力

石油产业在国家发展中处于基础战略地位,文化产业是国家在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弘扬发展的产业,因此,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国家实现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国家关于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与规划从宏观层面为二者的融合提供基础推动力。

2.1.1石油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石油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具有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不仅带动人民生活、国家经济的发展,还是国家战略物资的重要储备品,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地质科学院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预计,2020年我国石油需求量将达6.3亿吨油当量,占能源需求总量的17.9%。中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预测,我国天然气需求将以年均21%的较高速度增长,2030年需求量将达5000亿立方米[3]。随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严峻,能源需求量及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控总量、调结构、保安全面临全新挑战的形势下,石油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依靠现科技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的互动与融合,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2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家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而文化产业要实现大繁荣大发展,必须要融合、渗透到各产业中,如融合、渗透到石油产业中,进一步发展石油文化产业,为石油产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2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二者融合提供主导动力

石油产业要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石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石油产业经济增长的“类型”,即通过技术革新、方式创新、管理提升等手段转变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产业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的产业,由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实现可持续发展[7]。石油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升级”,指石油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培育创新文化,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石油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提升石油产业的管理水平和发展质量。

2.2.1石油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几年,我国石油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残酷的国际竞争和严峻的市场挑战下,石油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一是油气开采瓶颈。随着油气开采的持续进行,地层压力不断上升,石油可采储量不断减少,开采技术短时间内得不到突破等原因,使国内已开发的主力油田稳产难度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而未投入开发的探明原油储量和有待探明的原油储量,绝大多数属于难动用储量,开发投资和生产的成本更高。二是炼油加工行业发展瓶颈。我国炼油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大批中小炼油企业装置规模小、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产业链短,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波动,炼油行业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也面临较大的发展瓶颈。要解决石油产业发展的各种瓶颈,转型升级是必然趋势,而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2.2.2弘扬发展石油文化的客观需要

21世纪是知识文化经济时代,市场衡量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标准不再单是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有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文化含量。弘扬发展石油文化可以为石油产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经济效益。一方面,继承发扬传统石油文化。我国广大石油工人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历程中,创造和积淀了大量的石油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是我国石油产业中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加强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石油文化产业是弘扬传统石油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的传播、交流使石油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并被更多的人群了解,有助于建立石油公众形象,提升品牌亲和力,扩大油气产品的影响力,进而提升市场价值和附加值。另一方面,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文化产业与石油产业融合发展催生新型石油文化产业能推动石油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结构创新、产业发展方式升级、产业消费模式转变,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方面,创造社会和经济效益。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对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石油文化产品和服务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加巨大。例如,石油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工作空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创造经济效益,为国家提供更多税收,也为石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2.3塑造良好的石油产业公众形象为二者融合提供辅助动力

石油产业的公众形象是传统石油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石油企业的绩效水平,对国家、社会和公众责任的履行。塑造良好的石油产业公众形象有利于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有利于对外传播石油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石油企业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油气产品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建设。

2.3.1石油产业需要进一步提升公众形象石油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产品及服务质量、公共关系、诚信状况等都影响企业的公众形象和公众认同度。例如,中石油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宗旨,践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的经营管理理念,承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近年来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腐败、一些安全事故,加上社会对石油产业的不了解,中石油的公众形象面临严峻挑战。中石化将“发展企业、贡献国家、回报股东、服务社会、造福员工”作为经营宗旨,力求积极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带动相关产业进步,为百姓的“衣食住行”提供能源保障和优质服务。但是,中石化违规购买天价高档酒、天价吊灯等事件,违背了艰苦奋斗、精细管理的传统和作风,损害了国家和股东的利益,也影响了其良好积极的公众形象。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还存在着突出矛盾和问题,石油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一员,在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国家油气能源安全供应的同时,应注重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

2.3.2文化构建石油企业内外沟通的桥梁如今,文化在石油企业内外沟通和国际交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协助企业、产业、国家、社会公众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关键力量之一。石油文化是石油产业与市场沟通、社会公众沟通的桥梁。通过沟通,可以让社会公众、媒体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油气产业,更好地理解石油文化,实现石油企业与市场和社会公众的多向沟通。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大石油文化资源的开发强度,加深石油文化产业的建设广度,加强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度,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社会舆论影响力,提升石油企业文化软实力,对全面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产业影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3结语

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国家的相关发展战略、石油产业的转型升级、石油产业公众形象建设等是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主要驱动力。通过分析石油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驱动力对于探寻二者融合的可能性,分析二者的融合现象,以及进一步为企业和国家针对二者融合制定产业政策、提出应对措施,促进产业发展战略变革,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文化产业范文第9篇

一、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连云港市现有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音像、网吧、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培训、影剧演出等文化市场服务类经营场所2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多人,注册资金1.1亿元,实际累计投资3.5亿元;共有报刊社、编辑部、印刷企业、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音像制作单位、网络出版单位等新闻出版类服务单位近1000家,从业人员8000余人,注册资金达3.3亿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8.1亿元。除去国营新华书店等为数不多的单位之外,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资、外资,其中歌舞娱乐业和民营书业发展较快。

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市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连云港市文化市场投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但从总体上而言,市场规模较小,质量档次偏低,规模大、档次高、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场所少,光储、动漫等高新技术行业尚属空白。

二是缺乏规划,布局不合理。印刷企业的分布自发性和随意性较大;公共聚集场所配套文化设施明显不足,现有文化经营场所布点分散,多利用其它商业场所改造,歌舞娱乐场所尤为突出。

三是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学历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尚没有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前瞻性和文化产业新理念的新型产业人才群体,导致不法经营行为时有发生。

究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点:

1、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娱乐消费水平低。连云港市虽属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但城市规模不大,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较低,与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在定位上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客流量较小、总体消费水平偏低的中小城市。这是影响该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根本原因。本地市民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住、教育方面,市民用于文化消费占各项消费支出的比例很低。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曾有上海、广东、福建、青岛等地客商有意在我市投资兴建大规模、高档次的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但在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后,认为我市消费水平和客流量还不具备兴建的条件。

2、行业歧视大,市民对文化产业的认同度低。在传统的市民眼光中,歌舞厅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藏污纳垢的色情场所,网吧、电子游戏机被视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甚至诱发犯罪的罪魁祸首。媒体对娱乐场所的宣传,大多是负面报道多、曝光多,正面宣传、引导少,对娱乐场所缺乏客观、公平、公正的宣传和正确的消费引导,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无疑在心理的层面限制了市民的消费欲望。另外,个别管理部门和执法人员也不把从事文化产业的业主当作投资者对待,企业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影响了投资者对文化产业投资的信心。

二、措施

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连云港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机遇,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及文化部门职能,按照发展第一、打建并举,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扶持发展演出业、引导发展出版发行业、有序发展艺术培训业、积极发展电影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举措,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先发优势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思想解放、观念新、眼界开阔。因此,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经济活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以及改善服务大环境,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文化部门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的引导、扶持作用,为投资文化产业的创业者、经营者提供一个宽松、宽容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坚持自主发展和吸引外资相结合,鼓励文化产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一是鼓励支持我市有条件的部门、企业特别是各类服务业利用自身优势投资文化服务业项目。二是借招商引资的东风,大力吸引外资投资我市文化产业,为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三是加强业务培训,组织经营者学习现代服务业知识,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3、坚持发展第一,强化服务意识。坚持以管理促发展,以规范促繁荣。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环境,优化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环境,吸引鼓励外资和民资投资建设各类文化产业,;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经营者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为文化服务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成立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评比,增强行业自律,提高娱乐场所服务水平和经营方式,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始终沿着健康有序、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壮大。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各项改革,改进和调整人才管理、使用制度,改革用人、分配机制,建立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大批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让熟悉艺术,又懂得市场运作,善于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积极培养大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经纪、策划、实业等方面的骨干人才。通过请进来传帮带、送出去专业培训等形式,建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人才队伍。制定文化经营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充分发挥现有文化经营人才作用,培养文化产业经营带路人和领头羊。同时,通过加强对经营业主的相关培训和组织外出参观考察,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建议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1年10月,文化部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随后,一批省、市先后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正在组织实施中。文化产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国外的做法不能照抄照搬,前人又无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市作为开放城市但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为我市的文化产业打好一个良好基础,使之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亮点,既应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出发,把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较高层次上研究文化产业规划,又要紧密结合实际,以创新的精神,制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能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制定规划必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并取得有关部门特别是政府综合部门的大力支持,将其纳入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规划之中。同时,为防止盲目建设和无序竞争,还要加强产业调研,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文化法规。

二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是事关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可能持久。这需要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实施引进外资、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等文化产业政策。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尤其要注意吸引外资来我市投入文化产业,对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优惠。支持文化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力度,把文体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中,对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减免相关税费,制定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政策,对国办文化产业单位的资产进行评估后,可作为资本金投入产业经营。严格制定、落实新建小区的文化配套用地政策等。同时,要通过成功的和有说服力的文化产业投资案例来吸引社会投资,使投资者增强信心。

三是建立统一领导的文化产业发展协调机构。当前,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各自为阵、自行其是的状态,缺乏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建议由市委、市政府牵头成立一个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或非常设协调机构,统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政策指导、发展规划等工作,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日常监管统一执法制度,防止各部门因利益冲突各行其是,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四是努力提高文化产业的社会地位。从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看,文化产业的繁荣程度直接影响到一个市的经济活力、发展潜力以及对外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各级党委政府应牢固树立发展文化产业是培养经济活力、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增强辐射力以及改善服务大环境、推进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的新理念,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象重视其他重要行业一样看待文化产业,能否适时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全市性的会议,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扶持作用,营造宽松、宽容、宽厚的发展环境。加大对文化产业在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改善投资软环境以及拉动消费、促进再就业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的宣传,开辟专栏,象宣传其他行业一样宣传文化产业的龙头单位及典型人物,逐渐改变文化产业被媒体负面暴光多遭误解的尴尬甚至受歧视的局面,使文化产业不仅得到社会的认同,而且使经营者享有投资者应有的尊重,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资源、产品、市场的划分,现代文化产业可分为娱乐业、音像业、传媒业、电影业、出版业、旅游业、网络服务业、电子娱乐游戏业、体育产业、文化培训业、艺术品拍卖业、城市会展业等。其中由文化(新闻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有娱乐业、音像业、电影业、出版业、电子娱乐游戏业、文化培训业以及网络服务业中的网吧业等。近几年来,我市的这一类文化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基本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市场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歌舞厅、电子游戏室、音像、网吧、文艺表演团体、艺术培训、影剧演出、印刷企业、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音像制作单位、网络出版单位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近20000人,2004年实现产业收入近10亿元。除国营新华书店等为数不多的单位之外,我市文化产业的投资主体多为民资、外资,其中歌舞娱乐业和民营书业发展较快。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满足市民文化娱乐需求、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与广东等发达地区相比,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及文化部门职能,我们将突出抓好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加强管理、搞好服务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首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针对我市文化产业总体市场规模不大,质量档次偏低,档次高、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经营场所较少,光储、动漫等高新技术行业尚属空白,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我们将会商有关部门,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抓紧研究制定符合我市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认真分析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进一步明确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加快发展文化娱乐业、扶持发展演出业、引导发展出版发行业、有序发展艺术培训业、积极发展电影业,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亮点。

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文化产业政策是事关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好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持久。我们将和市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制定有利于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发展非国办文化产业,除了国家明令禁止社会力量进入的文化领域,其他文化领域均打破所有制限制,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参与兴办各类文化产业;注意吸引外资投资兴办文化产业,对用地、税费征收等方面予以优惠。二是建立扶持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奖励基金,主要用于高新文化产业项目的资助、奖励、贴息等。三是落实好国家、省、市文化经济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文化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中,对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由政府无偿划拨土地,减免相关税费;落实好新建小区的文化配套用地政策等。

第三,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部门执法主体的作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协作,严格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打击一切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依法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正在起步和发展中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为文化服务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产品。同时,成立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协会,开展行业评比,增强行业自律,引导合法经营、守法经营。

第四,创新创优服务举措,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范文第10篇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亚文化产业;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优化、完善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环境和政策

(一)构建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合作环境

(1)打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好坏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程度的高低。市场体系建设较好的地方,文化产业竞争力也强。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传统文化市场格局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体制已被资本、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等文化生产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实现了文化资源与市场对接,文化产业投资呈多元化。针对文化市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文化市场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务渠道不畅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资本、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文化主体公平竞争,实现文化资源合理流动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保障。中国要加强与东北亚地区文化产业合作,必须制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的、科学完整的、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中国文化产业法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侧重于规范政府管理职能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适应按市场规律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形势;已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缺乏衔接性,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化产业法律体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认识不足导致文化市场监督管理力度不够。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法治环境我们必须做到:①牢牢树立依法管理文化产业的法治意识。纵观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产业向运用法律法规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转化是世界各国文化法治化的主趋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越宽松,法律保障越严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通过法律扶持、促进和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识,坚持依法治理文化产业,依法促文化产业发展,依法保护文化产业。②开拓创新,转变立法观念,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制环境。一是转变立法观念。从政府侧重保护、管理、规范市场职能向通过法律法规培育市场职能、协调监督职能、服务职能、维护职能转变。二是改变文化市场准入,放宽条件。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允许有效利用社会资本改造国有文化产业市场,允许社会资本直接投资文化产业,从事独立的经营活动,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三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政府通过提供贴息贷款、融资担保、财政补贴、投入启动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设立文化发展基金、精品创作扶持专项基金、优秀剧目创作演出专项基金、电影专项基金、文物保护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权保护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高校设立专门专业,专职培养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完善在职人员培训机制,专门培训;加强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场建设,创造有序人才流动环境等措施,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专业人才。③用法制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内国际市场。在规范文化市场方面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通过对文化产业人员法律法规的培训,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养和法制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消费者的法治观念,自觉抵制违法文化产品,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文化稽查人员定期进行政策、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执法能力;适当增加执法人员编制,提供财政补助,落实执法人员物质配备到位,确保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治理整顿工作有序、有效开展;改变线式多头管理体制,协调文化行政部门、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设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明确执法机构职责,有效监管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①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规划引导和服务支撑。资源到底该如何配置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核心问题,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处理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发展问题上,我们应当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意识主流引领的前提下,正确定位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绝政府的过度管理。要重点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职能,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培养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文化专业人才。②分行业、分地区指导,实施差异化区域文化发展和重点领域发展策略。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要与时俱进,根据文化产业的动态发展趋势,分行业制定符合各门类特点和发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打造动漫、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根据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和人民对文化产业需求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费市场,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借鉴美日韩等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经验,依托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演艺、文化旅游、节庆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制定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借力国际货币、国际资本等市场融资,是缓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主要渠道。我国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尚未形成“韩流、日本独特动漫”那样引领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国文化企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市场主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过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导文化产业升级,培养规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场主体,譬如建立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积极引导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提供公开透明、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环境。把推动文化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作为重要内容,通过不断创新科技、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增强产业的可持续创新能力。④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保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度挖掘国内潜在文化消费需求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境外文化市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开拓文化产业国际市场。打造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政府积极打造投融资服务、公共技术支撑、信息、人才培养、交易合作、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涵盖产业创意研发、孵化和推广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综合服务平台,是加强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把国内潜在消费资源和国外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提升我国软实力建设。

(2)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学会“放手”,才能腾出手来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外在条件和基础,去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打造一个鼓励创意、培育创新、方便创意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得到丽丽的制度保护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该项政策凸显了文化产业的“跨界融合”的扶持问题。主要表现为:扶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文化产业、动漫、手游等文化创意产业;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催生的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扶持促进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其他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深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构建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继出台一些列政策如《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关于改进口岸工作支持外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

二、努力探索中国与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为本,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东北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瓶颈也是专业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型、边缘性的新兴产业,又是一个深度依赖于知识、创意和技术的产业,文化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1)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则。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坚持一下原则:①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规划②实施人才吸引战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2)加强区域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①加强文化产业一般从业人员的培养。文化产业发展与信息、高科技等新兴产业密不可分导致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在文化产业专业人才方面,我国空缺比较严重,日韩在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储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我国承包日韩的软件和动漫外包产业,三国文化产业互补性很强。②注重特殊文化产业人才的打造。在影视业、高端创意产业中打造具有轰动效应的影视明星、创意高端人才、导演和制片人等专门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

(二)加强高科技与文化融合,助推创意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在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和创意只有与文化产业这个载体相结合,才能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还需进一步加强,一是科技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应用明显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短缺。(1)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高科技的竞争。只有将科技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才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决定权。对拥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中国来讲,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广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面对日本、韩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中国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创意文化产业,才会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凸显优势,占领文化产业合作交流的制高点,掌握东北亚文化产业发展的话语权。(2)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的原动力是创意文化创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强融合性的特征决定了创意在文化产业链中的地位,处于高端环节的创意离不开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是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自动化技术密切结合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在东北亚文化产业合作中推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

(三)构筑中国与东北亚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发展的平台

①打造中国与东北亚国家跨境旅游平台。发挥东北亚各国旅游中介机构或相关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鼓励民众到周边国家旅游,推进东北亚各国跨境旅游合作;促进各国在旅游行业的投资,共同开发区域性的旅游资源。如日本放宽对中国内地游客签证发放对象的范围,韩国扩大中国游客多次往返护照的范围。②推进中日韩三国体育交流促文化合作。如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运动会,每年一次,三国轮流主办,参赛选手由18周岁以下青少年200多人参加。该项体育活动加强了中日韩三国青少年间的文化交流。③坚持本国特色传统文化,举办工艺品和书画艺术品展销、文化旅游、技术合作。如东北亚文化艺术周、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旨在突出东北亚各国文化特色,打造具有个各国特色和风情的、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平台,增加经济合作机会。④设立专门的文化产业合作管理机构。该机构涵盖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政府协调部门、各种行业商会协会的信息中心和传播中心等。该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引导、协调、管理并推动中国与东北亚国家签署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协议;对东北亚各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整合规划建议,引导各国合理开发本国文化资源,促进东北亚各国在旅游,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艺术体操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