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25 02:44:33

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1.4万所高职院校,毕业生近千万。所以,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大三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通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心理问题提出了采用全员育人导师制度解决大三毕业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心理现状 全员导师育人制 市场营销专业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每年高职院毕业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如何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高职院校学生需要与本科生竞争岗位,就业压力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大三就业心理这一课题,笔者首先对我院新通国际学院毕业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对求职心理针对求职心态、自身定位、就业趋势分析等进行研究,并提出通过实施全员导师育人制度,帮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帮助毕业学生顺利完成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转变过程。

1.新通国际学院营销专业的就业心理分析

本次调查分析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其中男生88份,女生110份。“思想决定行动”,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新通国际学院营销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特征:依赖占被调查学生的41.2%,焦虑心理占被调查学生的22%,自负占被调查学生的19.5%。

1.1自负。

根据对新通国际学院的学生分析统计,学生生源多以温州、台州一带的为主,普遍家境都较好,而且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接受新事物,却往往无法坚持,特别是大三的时候,与社会接触后,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对未来失去信心。三年中,大部分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自身的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在调查分析中,部分毕业生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的差距、自身实际能力和现状,过高地估计自身,嫌弃企业无法满足其条件,从而导致学生无法顺利走向社会。

1.2依赖。

由于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毕业生一旦走入社会,如果遇到挫折,则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心理问题,会连锁反应产生盲目逃避的心理状态,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方面存在差距,甚至逃避找工作,在大三实习期间不工作,而躲在宿舍上网,或者要求家人安排工作,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完全被动寻找工作,过于依赖学校和家长。

1.3焦虑。

大三毕业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焦虑,从统计数据中,看出焦虑的比率低于依赖的比率,从而反映出学生目前择业心态的转变,在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找工作存在“拼爹”的现象,不认为凭借自身实力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而学生在初次走入社会的时候,往往会无所适从,急于求成,而且对营销专业的学生,本身的岗位特质决定其要有特别过硬的心理素质,当实际生活事与愿违时,往往容易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的情绪。

2.新通国际学院解决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误区疏导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我院学生各种就业心理误区,践行学院“融”文化理念,以学生为本,结合新通国际学院实际,决定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和实施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2.1实施全员导师育人制的就业指导培养体系方案。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新通国际学院推出了以全员育人导师制模式的职业生涯培养体系,全体教师参与育人,将所有的学生与导师精心配对,进行心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我院制订了《全员导师育人制实施方案》,通过全员导师育人制这一平台,实现了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让学生早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解决学生到大三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2.1.1全员导师制的内涵

为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践行“融”文化理念,构建以学生为本、教师教书育人的新平台,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结合新通国际学院实际,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最终要形成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新模式。

全员育人导师制是把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为小组,全体教师都担任导师,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小组。全员育人导师制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对学生的教育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地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地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2.1.2导师制的导师主要任务

大一时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要求导师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三年的规划、学生第一学期的个人目标,进行大学适应性指导和行为规范教育,让学生了解营销专业的定位,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学生导师可以通过指导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其对涉及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引导他们完善自己,扎实打好专业基础。对于毕业生,导师主要对其进行就业政策信息的讲解,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做好择业的前期准备。导师对每位被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修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等。导师根据被导对象的不同分别从学业成绩及原因、品德行为缺陷及原因、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分析,制定发展措施。

2.1.3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指向,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真诚地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开展个别化教育,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教育和引导,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不随意泄漏、评价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2.1.4工作职责

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言传身教,以自己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学习情况,与学生共同讨论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发展目标,制订学生个人发展计划。主动联系学生,经常与学生谈话、沟通,走访学生寝室,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动态和进展,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格。每月谈话、走访寝室各不少于一次,有关内容填写在《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中。

2.1.5导师制的考核机制

为了保证导师制的有效性,对于导师制的考核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学生成长导师工作手册》记录情况;学生对导师工作的评价;学生个人发展计划和学生的实际表现(综合测评排名、学生成长档案等);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小组的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的综合分数,将每个导师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各类优秀评选的参考依据。

2.1.6适时采取监督工作制度

为增强导师制的执行效果,2012级辅导员从导师制开始实行至今,分别于学期期中和期末两个时间段专门针对导师的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两次回访工作。第一次回访内容主要涉及导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以及学生个人规划的完成情况;第二次回访主要关注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效果,重点考量导师工作的持续性。两次回访均以学生寝室为单位,随机抽取每个寝室中的一名学生进行电话交流或面谈,对于寝室落单的学生,则一一进行电话沟通,以保障回访的会面性和客观性。

2.2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新通国际学院为了更好地推进营销学生就业,与物美、玫隆公司签订协议,在大三最后一个学期提前去企业实习,等于学生提前“上岗”,学校和企业将共同为学生提供学习、实习、就业的一条龙服务。此举也将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可以较快地直接面对企业,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了解自身与企业需求的差距。

3.结语

对于营销专业的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有过硬的心理素质,而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必须首先自身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通过导师制的帮助,让学生既能提高技能,又能更顺利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闵琰,戴志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2(17).

[2]高国生,刘勇兵.南京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及相关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9).

院级课题项目:本文是《基于就业心理特征的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以新通国际学院营销专业为例》课题研究成果。

上一篇:力求四个突破,打造有效课堂 下一篇:探索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