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求四个突破,打造有效课堂

时间:2022-06-14 08:58:41

力求四个突破,打造有效课堂

摘 要: 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普通话教学中学生对普通话知识的获得是否高效,技能的运用是否熟练,学习的过程是否愉悦,掌握的方法是否灵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趋向积极健康。简言之,要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普通话学习获得充分发展。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在提高普通话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 中职 学前教育 普通话 有效性教学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学前教育作为中职教育的一大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教师和保教人员的重要渠道。普通话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主干课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教资格证申办的基本条件,为幼教工作奠定坚实的语音基础,为就业面试做好准备。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学,在中职学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作为一名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普通话教师,笔者发现在普通话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突出的现象:

(1)部分学生反映,普通话在课堂上能听懂,也能跟着老师进行训练,但离开了老师自己就无法训练。尤其课后难以运用普通话与老师、同学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

(2)不少学生认为普通话难学,对普通话学习提不起兴趣,觉得普通话课枯燥无味。

(3)部分老师反映,课堂上花费太多的时间进行讲解训练,但教学效果不是太明显,尤其考试成绩不是太理想。

(4)不少学生在就业面试时无所适从,缺少普通话口语表达应有的胆量与技巧。

以上现象或问题无一例外地关系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

“教学有效性”即“有效教学”,主要指通过一定的教学投入使学生获得高效而持久、愉悦而灵活、积极而健康的进步和发展。普通话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普通话教学中学生对普通话知识的获得是否高效,技能的运用是否熟练,学习的过程是否愉悦,掌握的方法是否灵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否趋向积极健康。总之,要以最经济高效的方式让学生普通话学习的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笔者长期从事普通话教学工作,在普通话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突破常规思维定势,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普通话》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之一,承载着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二级乙等证书从而顺利申办幼教资格证的直接、重要的责任,同时也担负着为幼师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语音面貌基础的责任,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即将从事的职业做好准备。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通话教学,应当立足于学生实际,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普通话学习只为获得二级乙等证书的传统思路,既要为当前等级考试服务,又要为学生就业面试服务,更要为胜任幼儿教师工作打好基础。

二、突破陈年教材局限,丰富课程教学资源

普通话教材大多包括语音(包括声、韵、调、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短文60篇,话题训练30项等内容,陈年不变。为了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可尝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精心选取那些既能训练学生语音基本功为考级打基础,又能拓展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为谋职做准备的与学前技师职业相关的素材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韵母与声调时,选取一些幼儿歌谣来帮助学生识记;在字词训练中,多选取跟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如动植物、瓜果、常用动词等歌谣或舞蹈,短文朗读与话题训练中适时穿插童话故事,等等。突破陈年教材局限,精心选取教学素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不仅使普通话教学内容多姿多彩、生动活泼,让学生始终对训练感到新奇、有趣,兴味盎然,而且能增进学生对幼儿语言活动内容的熟悉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

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大胆实践开放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爱说爱唱爱动爱闹的特点,为教师提供了不断实践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机会。通过将普通话训练内容动作化或表演化,真正实现幼师普通话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幼儿性与表演性,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让学生“说练”

普通话等级考试题型共四种,其中第四题是“说话”,满分40分,要求考生围绕主题进行口语表达,用时不得少于3分钟,如果考生说话时间不足30秒则记0分。在这种情况下,因心理素质不好导致整场考试失败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普通话教学,不仅要训练学生的语音标准度,更要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胆量。可尝试加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训练时间。如,一堂课训练时间不低于30分钟。把课前5分钟的说话训练时间增加到10至15分钟。话题训练方式有:个人上台训练、同桌(两人)对练、两桌(四人)互练、小组(多人)上台训练、教师、助手督促训练,等等。总之,设法通过多种形式来训练学生胆量,真正体现技能课上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本真。

2.尽量让学生“唱练”

唱歌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技能,很受学生们的喜欢。在训练中,可充分利用这一兴趣点,告诉学生:“普通话是练出来的,标准音是唱出来的。”通过唱歌的方式来学习普通话,指导学生字正腔圆地朗诵某首歌词或唱好某首歌,尝试将声乐训练中咬字吐字的方法迁移到普通话学习中,并且形成一种习惯。这样,普通话的练习空间和方式就能得到极大的拓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法让学生“演练”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兴趣及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演训练。如,进行“啊的音变”教学时,选取《一只小蜜蜂啊》、《一个手指头啊》的歌谣让学生进行手指和身姿表演;在说唱《幼儿广播体操》口诀时,用手指与身姿变化来表现各种动物也是最好的普通话演练内容。另外,还可以教学生训练一些手语舞,如《从头再来》、《感恩的心》等,既训练了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又训练了学生的一定态势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效果极好。

4.适时让学生“玩练”

游戏,是幼儿园最重要的教学活动课之一。在普通话教学中若能适时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未来从事《语言》课教学时的游戏组织能力。如,词语教学中,通过“词语接龙”(首尾同音字)培养学生的听音辨音能力,通过“故事接龙”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故事编纂能力。

四、突破单一示范手段,多方提升教学魅力

普通话技能课的基础是语音发音训练,普通话教师不仅要具备标准的语音发音功底,更要将科学的发音理论讲授清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标准的发音示范。为解决人体发音器官内部构造不可见问题,教师可制作FLASH动画,形象直观地把发音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以展现教师发音示范中的隐性部分。另外,通过60篇短文的个人录音、美文配乐朗诵与视频制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或上传至QQ空间与学生互动,或在课堂让学生静听,鼓励学生尝试进行录音训练来学习普通话,等等。如此,均可极大拓展教学示范空间,增强普通话的课程魅力。

当然,课堂教学是瞬息多变的,教学模式也是千变万化的,尽管有着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但仍极具特殊性与差异性,而这些特殊性、差异性却往往是打造有效课堂的好方法。以上做法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位教师,但它确是笔者在实践中所作的有益尝试,望能抛砖引玉,以飨同行。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生)

上一篇:特殊音乐教育背景下音乐治疗室建设的意义与途... 下一篇:高职院校的就业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