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22-10-25 07:21:29

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实质上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厚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胎生于当代中国的革命实践,契合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文化自信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也构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和前提。必须坚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扩大价值观念国际影响力;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优势,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树立持续持久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基础;实践

[中图分类号] C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10-06

党的十以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长远大局和战略全局出发,多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更是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文化自信作为主体精神支撑,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优势的有效发挥。正如反复提到的,“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2]以上论断,充分彰显了我党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担当和坚定决心,深刻昭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之间的紧密关联,科学把握文化自信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自觉的心理认同和正确的文化心态。

它表现在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奉,Ρ久褡逦幕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对本民族文化发展潜力的信心和信念,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践行和弘扬。一个国家、民族或政党在推进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有文化自信作为支撑,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人,永远直不起脊梁;而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永远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立自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根源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厚植于中华文化的丰腴沃土,胎生于当代中国的革命实践,契合于世界文明的发展走向,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性。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沉、最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向导和实践遵循,它的提出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对文化坚定不移的自信。自信首先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的价值体系,其内涵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独特魅力。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科学的制高点,是与时俱进的学说、理论,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向前迈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马克思主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科学方法策略,充分实现了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公民“私德”之间的利益权衡和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提出了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等在内的价值理念和规范。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根本要求,是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矢志不移的价值追求和信念坚守。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忘本忘祖、忘记初心”[3],背弃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根柢,就是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旗帜鲜明地引领当代中国发展方向,能够一以贯之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能够掷地有声地回应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念的冲击。

核心价值观自信还建立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并非一蹴而就、一朝而立,它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延续发展过程中,孕育了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人文精神,呈现出鲜明的独特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以克己修身、廉洁自律、忠于职守为基础的个人操守,以慈爱孝悌、谦逊礼让、助人为乐为中心的处世原则等等,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成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就是坚信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能够得以延续,显示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同样为核心价值观自信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6],这些从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宝贵财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色”,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和生动的时代特性。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对革命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在:坚信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信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硕果,为凝聚党和人民的价值共识寻得了情感的依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7]。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价值观亦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反映了当今世界价值观变革和较量的形势,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价值观发展的走向和大势。尤其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每一个价值范畴都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结合,既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客观现实,反映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又符合世界文明的发展态势,凸显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就是坚信融汇西方文明精髓的中华文化能经得起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和碰撞,在世界发展大势中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蓬勃的文化发展生机与广阔的文化发展前景。

二、文化自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文化自信是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要支撑,自信才有执着的坚守,自信方能自觉的践行。对本民族文化的礼敬与自豪,对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的气魄与决心,对文化发展繁荣前景的信心与期盼,是文化自信的基本蕴含,同时也构成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和前提。

(一)文化自信有益于彰显人民主体性,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可能

文化自信建立在勇于担当的基础之上,关键在于文化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自主自觉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生产者。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因而归根到底,文化自信是人民的自信,表现为广大人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信赖。

人民主体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人民主体性的有效发挥。一方面,人民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其他什么价值观,而是集中反映我国社会各个阶层、阶级、群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其最高本质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民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受到价值观对自身的影,能够更好地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人民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就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依靠人民,正是因为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自觉接受,才彰显了强烈的主体性,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使其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文化自信即人的自信,终究需要通过人民表现出来,因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民要有创造、传承、创新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还要有对自身创造文化能力以及对所创造出来的文化的自豪与信心。

(二)文化自信有助于提高意识形态判别意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廓清迷雾

当今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斗争和较量愈发激烈,思想文化领域已然成为了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并进行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8],马克思主义就是当今中国思想文化之魂,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旦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党、国家和民族就会土崩瓦解,中华民族之思想文化便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树立和培育文化自信,就是确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巩固,就是相信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纷纭激荡时,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够帮助其提升自觉辨识和抵制错误思潮、腐朽思想、落后观念的意识和能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决定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根本方向和根本使命。党和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自愿地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坚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是符合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积淀的,并非等同于西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因此,党和人民必须警醒反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观点,不要总想着“西天取经”,“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9],而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三)文化自信有利于激活文化创新思维,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示自身文明成果的优势资源。如何始终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引领、价值导航的作用,如何有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键还在于文化创新。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菲尔普斯所说,“一个民族的繁荣取决于创新活动的广度和深度”[10],那么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兴盛、繁荣则有赖于文化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在适应新的时展要求过程中,在与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境遇下,必然会有新的文化形态孕育而生,跟上时展的节奏。文化创新成为了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与重要保证。

作为文化创新主体的人民群众,理应充分激发自身的文化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文化创造性活动中去,而这离不开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内心高度认同和信赖本民族文化,人们才会怀揣着对文化未来发展前景的美好期盼,才更能调动人们创新思维的运转,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深层性开发和灵动性运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活力。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坚持自身价值观内容与表达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内容上,对有些传统文化范畴,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扩展、完善和规范,使其呈现出鲜活的气息;在形式上,对有些陈旧的表达形式进行改造,赋予其现代化表达,做到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广泛接受。尊重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增进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贵在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多元异质文化往往会造成人们思想上的混乱以及文化自信的缺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促进人们形成文化自信方面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到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然经历了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文化自信的形成自然也需要经历实践的检验。我国应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好用活文化资源,着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精心打造和确立起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

(一)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扩大价值观念的国际影响力

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其理论体系的精细构建和理论内涵的深入挖掘。只有不断丰富和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与时俱进、完备成熟,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引擎作用的充分发挥。当前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哲学智慧,充分反映了人民最真实的价值诉求,是时代精神、实践要求最生动的体现。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始形态,将其理论内涵论证清楚、阐释全面、分析透彻,既是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这些价值观念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纳、认可和践行的重要前提。

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要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建设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潮流有更加预见性的把握,还要有将其置于世界文化之林参与较量的勇气和决心。“每一种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与世界各民族思想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就越便于择善而纳,越能够实现自身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完善。我国应积极倡导在对外交往中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和民族开展价值对话,将核心价值观念连同其背后所指向的文化意蕴一起传播开去,把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传递给全世界,让更多人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潜质的可持续性,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坚持在价值观念相互交流交融交锋的实践中丰富发展理论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所系,也为新时期下人民大众自觉树立核心价值观自信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支撑。

(二)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优势,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2],如今之所以愈来愈多的国家着眼于运用价值观的力量开展国家治理,就在于他们感受到了价值观的独特价值与魅力,也更加重视国家治理效果的持久性。在当代中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性”力量与制度法治的“刚性”s束相结合,才能迸发出巨大的共生合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国家治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集真理性与价值性于一身的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巨大的精神引擎作用,要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优势,首先必须将其作用于实践。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充分落实,就无法证明理论的、精神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转变为现实的、可靠的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国家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如强调的,“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13]。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实现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在民主、法治、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价值诉求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方式的创新发展。营造民主公正的社会氛围,让人们充分行使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增强其国家主人翁意识。公民之间互相关爱、诚信友善,互助体系日益完善,公民人格受到尊重,权利得到保障,官民关系得以维系,进而社会文明程度将空前提升。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兑现其对人民的价值承诺,足以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领时代前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强大力量和独特优势,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树立持续持久的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全世界所广泛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增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在历史上,中国曾具有明显的话语优势。然而当今现实却是,在国际话语权方面中国的很多价值观念、发展理念、基本主张、有益思考面临着“无语”或“失语”的尴尬局面。“有理不会说”“说了传不开”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探索、创新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努力寻找和开辟新渠道、新途径、新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理应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

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转化核心价值观话语表达方式,改变核心价值观话语形象,还需要有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敢于并且善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声”。一方面,针对传统话语中晦涩难懂的表述、过于浓烈的政治化色调,必须要“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4],塑造简约生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话语形象。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传播活动,通过各个渠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传递中国价值。当前,尤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说清楚、讲明白,且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心的内容要重点讲、反复讲、深入讲、创新讲。同时要善于创新话语传播的途径,统筹多种资源,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和传播中国声音。如此,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政治话语、学科话语、教育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变,才能使人民群众自觉树立起更坚强有力、更广泛深入、更持续持久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

[2].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N].光明日报,2014-02-18.

[3].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求是,2016(9).

[4].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6]云 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 红旗文稿,2010(16).

[7].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光明日报,2014-05-05.

[8].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4.

[9].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10][美]埃德蒙・菲尔普斯.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M].余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1][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

[12]《论语》.

[1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14].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上一篇:“不通人情”的蜀中廉吏纪大奎 下一篇:走进《农家书屋》画家迎新春爱心活动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