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

时间:2022-10-23 02:40:25

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之我见

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说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还可以提高语文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及阅读能力,提倡他们进行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个人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受年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制约,爱读什么书,不爱读什么书,主要由自己的兴趣决定。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害怕学生读课外书影响学习成绩,把课外阅读处理得像课堂教学一样,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家长的意图读书。学生没有了读书的自主性,读书成了教师、家长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读书。长此以往,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实际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他们喜欢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如果向他们推荐这方面的作品,肯定很喜欢。中、高年级的学生更喜欢趣味性较强的课外读物。只要掌握了这一特征,凡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成长有良好作用的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学生对这些感兴趣的书籍读起来很轻松,又能获得新鲜感,精神上也很愉悦,在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上也日渐长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二、拓展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用教师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才能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结合课程进度,根据所学课文知识,就要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相关的课外书,让他们大胆阅读,并指导怎样读。如,学习完《美猴王》,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西游记》,针对教材中感人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将整本书读完。在举行班级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讲一讲,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扩展了知识面。在学《小英雄雨来》时,雨来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敢会令学生对其产生敬佩之情。此时,教师伺机拿此文与《小兵张嘎》等作对比,要求他们分析人物的性格,从比较中受益。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学生的读书方式多了,读书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变成自觉的行动,长期下去,就会使阅读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阅读。

三、重视阅读中的相互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主旋律,新的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适时、有效地组织他们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在大家面前,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引领学生自愿自觉地跨进浩瀚的书海。如,在一次班级阅读交流会上,一位学生在讲元宵节挂灯笼的风俗时,说这一风俗最早与唐太宗时期的“开学灯”有关,并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一风俗的形成与由来。另一位学生马上接着讲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传说与爱国诗人屈原之死有关,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不甘心诗人的离去,划船追赶,形成了赛龙舟的习惯,向江中投粽子则为了驱赶鱼儿,长期以来,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当知道这些知识都是从《十万个为什么》上得来的,大家都很想看这本书。像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因此,重视阅读中的相互交流,既增长了课外知识,又使讲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成就感,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并以身说教,说明了课外阅读的好处和重要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需要阅读的书籍去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就会大大提高阅读能力。

我们要求学生多读书,是希望他们通过读书,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在书中不断受到启发,长见识,提高自身修养。实施课外阅读,靠的是熏陶感悟、潜移默化,它不是一个赶急图快的过程,也不会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自己体会感悟,感受到阅读的重要作用,才会逐渐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

(作者单位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泗水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赞扬成为教师的一种责任 下一篇:让这朵花也能忘我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