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路 和谐开发

时间:2022-10-21 01:33:55

创新思路 和谐开发

淮安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建区以来,始终围绕建成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抢抓机遇,苦创实干,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功能配套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尤其是去年以来,通过调整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全力实施东区大开发,各项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确立了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新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把淮安市建设成为辐射周边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要求,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实施四区联动,争创部级开发区”的目标,确定了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服务业和公益事业相配套、生产生活环境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新定位。根据这一定位,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原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调整,把建成区调整为以商住为主的新城区,编制了徐杨片北片工业集中区规划及南片综合发展区规划,完成了出口加工区、海关通关点、保税仓库、盐化学工业园、淮安台商工业园的规划,高起点编制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水电通信、环境保护、集约用地等各类专业规划。在建成区实施“退二进三”,培育和发展支撑作用强的大市场、大卖场、大宾馆,重点引进商务服务、现代物流、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汇集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进区服务业项目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大、档次高的大项目明显增多,全面提升了开发区的品位。

二、坚持基础设施超前,为大项目落户和产业集聚构建了新平台。针对区内基础设施滞后于项目建设需求的现状,按照适当超前的原则,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开展了以东区37条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大建设,在配套方面坚持高标准,实现供水、供热、供电、排污等一次性到位,建成道路50余公里,把东区的土地全部变为“熟地”,为大开发、大招商拓展了新的空间。为适应新一轮招商引资需要,构建承接外资产业转移新平台,我们规划建设了出口加工区、海关通关点、公共保税仓库、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功能配套设施。目前,出口加工区,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审批。通关点大楼、公共保税仓库、储运堆场已建成。留学人员创业园两幢共计1.9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标准厂房、22层的研发大楼和18层的商务酒店已动工兴建。为满足富士康等大项目供水、排污的需要,规划启动了30万吨开发区自来水厂和20万吨污水处理厂。开发区的功能配套日益完善,项目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内外并举,实现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突破。为实现大项目引进的突破,调整招商思路,全面实行专业化招商,在资金投入、资源整合、主攻方向等方面加大力度,展开了招商引资的强大攻势。在外资招商方面,确立了建成苏北台资高地的发展构想,把主攻方向锁定在深圳、东莞、苏南等台资密集区的产业转移和扩张上。经过坚持不懈的跟踪洽谈,在世界500强招商上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引进了台湾鸿海集团投资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项目。为进一步提升淮安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美誉度,经过认真筹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了“′2006淮安经济开发区金秋投资洽谈会暨台商企业――苏北发展论坛”,共签约项目20个,其中外资项目10个,协议总投资2.06亿美元。经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去年全年新签约项目119个,合同引资额152.6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33个;完成注册外资1.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4.9%,实际利用外资7080万美元,同比增长116%。对引进的项目,明确专人帮办,领导挂钩服务,定期跟踪督查,问题及时会办,项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共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87.7亿元,竣工项目56个,总投资41.5亿元,开竣工项目实际完成投入23亿元;新增注册企业281个,新增注册资本20.9亿元。对重大项目,如富士康项目,我们成立专门服务小组,从招工、项目审批上进行全过程“保姆式”服务,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了该项目一期注册的3家子公司的征地动迁、手续报批等工作。该项目于2007年1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后进展顺利。

四、坚持富民优先,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为了让人民群众更好、更多地分享开发建设的成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理念,扎实推进富民安民工程。动迁政策向弱势群众不断倾斜,拆迁户人均安置面积达35平方米,对独生子女户还奖励35平方米,保证了每户拆迁户都拥有一套住房,有的还有多余住房,可以用来出租收益,彻底杜绝“因拆致贫”现象。按高档、节能、智能小区的标准,规划建设了四座单体规模均在60万平方米以上的农民动迁新城,幼儿园、医疗点、娱乐场所、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配套设施同步到位。已竣工安置楼182幢、面积60万余平方米,可安置动迁群众5300余户。出台了标准高于省标的土地换保障政策,引导、鼓励农民参加土地换保障,参保率达50%以上。实施技能培训,培训失地农民3506人,向区内企业转移劳动力4800人,失地农民就业率提高了20%、达到98%以上。组建富民合作社,引导农民用好土地补偿资金。出台《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五年规划》,对区内部分学校、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公安分局、法庭办公楼重新进行规划、改造、建设;组织居民参加医疗统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50389人,参保率达95.6%。群众得到了实惠,对开发建设的支持程度明显提升。开发区正在向经济社会繁荣、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园区迈进。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上一篇:又好又快发展粮食经济 下一篇:提升发展水平 扮靓苏州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