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时间:2022-10-21 09:50:55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摘要】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努力开发调动多种教育资源,讲究方法,落实过程,必须从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等方面齐抓共管,互相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责任意识培育网络。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意识 途径 方法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及学生个体共同参与的非常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要把责任意识的培养写在育人的旗帜上,要着力营造以责任为标志的校园文化;家长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中坚力量,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深沉思考和固有热情;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归宿,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对大学生应当在肯定的同时不忘鞭策:大学生的每一个体应当在思想上自我肯定的同时在生活中努力践行自己的责任意识,力争在个体的知行统一中,达到提高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效果。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庭可以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意识教育。

一、学校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他们成长的最好摇篮,所以说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最佳途径与场所。大学应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需要高校发扬优良传统,激发民族的潜能与素质,体现大学的责任,找出应对当前社会的正确科学的价值取向。

1.将责任意识教育放在德育的核心位置

高校教育应把培养有责任意识与创造精神的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高校要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学生会做人做事,首先要教会学生负责。重视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养成,实际上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秩序。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精神,并外化为保护环境、忠于祖国、献身社会、关心他人、完善自我的责任行为。大学生只有首先学会负责,全面发展自己,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才会想到按社会要求做点什么从而逐渐表现出责任意识。

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和自由

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要围绕以学生、情境、实践为中心,区别于传统德育活动的以教师、以教材、课堂为中心,尊重学生自为性、自主性与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学校开展责任教育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应避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须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真实地感受,使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责任意识的形成正是责任主体在无数次的内化与外显的交替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应特别强调学生参与自我教育的意义。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育人环境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强化人文氛围,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因为只有在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的感染下和浸润中,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同时积极组织以道德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系列讲座或座谈会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并有效利用网络、广播、宣传栏等阵地营造责任文化,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的触动空间更加广阔,并最终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而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和责任行为的实现。

4.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社会的人,是文化传递的使者。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无及其强弱与高校教师有着正向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必须着眼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育中充分发挥。因此,教师的责任意识也应不断强化。高校需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以严谨细致、文明的教态,高尚、忠实、敬业的师德,以有意、有机、有序、有效的教学来教育学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5.完善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制度规范是进行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工程和重要保证,制定、学习和贯彻制度规范的过程,就是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生动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利用责任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对责任教育进行评估,必须坚持相对性原则。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程度和实践程度,都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评价,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只要当代大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和实践都是在向前发展的,那么就应当对责任意识培育的方法和效果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二、家庭教育是责任意识培育的基础环节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责任意识培育的第一场所,家庭要充分激活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深沉思考和热情。

1.家庭成员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影响

家庭成员的责任素质对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养成往往有着巨大的影响,家长的言行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家长责任行为的示范意义是巨大的,家长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如关心国家大事,尊敬长辈、关心老人和小孩等,这些都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作用。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积极充实完善,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庭中平等、民主、尊重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注意教育方式,善于与子女交流。通过一定的思想沟通,平等地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而不是总利用自己的“家长权威”,要求大学生“应该怎样”“必须怎样”。大多数大学生都比较重视家庭环境,在家庭中形成家庭互动学习氛围,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与成长的环境,家庭民主、平等,父母应对子女赏罚分明,择机而教,尊重子女意见,对子女的错误要有效引导。

3.家庭和谐生活决策的责任意识

家长应更多地关心孩子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对人、对事负责任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要有一个科学限定,使之切合双方实际,还要让子女适当参与家庭生活决策,实实在在地体验当家长的难处,进而促进家庭和谐生活。

三、培养大学生的主动实践精神是关键

社会实践对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具有无可比拟的效果,个人的责任意识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

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培养责任能力。没有责任能力的支撑,责任意识培育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来认识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识发生从“实践一认识一实践”来达到质的飞跃,从而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情感,进而促进大学生负责任的内在动力和自觉承担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四、营造社会良好氛围是保障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同社会环境的优化息息相关,必须努力营造一个以负责任为荣、不负责任为耻的社会舆论氛围,使人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得到释放。从根本上说,必须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利益相挂钩。利益因素对于履行道德责任的态度至关重要,在个人正当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会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责任的。因此,在社会层面,要净化学生成长的道德责任环境,只有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成为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积极因素,道德责任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

尽管各国的经济文化基础有较大差异,但西方主要国家在德育责任教育方面探索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与途径,吸取西方责任教育精髓是有效渠道。在具体方法上,除了实践性活动是世界各国学校德育的主要选择外,各国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改革。最有影响的是美国“隐蔽课程”概念的提出与实践,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在教学范围内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地和非特定的心理反映,使他们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的教育。美国波士顿大学瑞恩提出6E法:在学生的理智作用下,与学生进行有关的对话,向学生解释(Explanation)某些规则,给予某种启示;教师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评价(Evaluation)各种价值观,并且提供各种评价机会;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亲身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道德氛围,发挥环境期待(Environment Expectation)的作用。这些方法强调了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并建立起了制度化和立体化的联系网络。此外,日本善于吸取外来文化,它借鉴法国和美国的德育教育方法,并借鉴了中国儒家的思想,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德育体制。这都是培养责任意识方面值得借鉴的有效途径。

六、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协作培育体系

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不是简单的单一层面,它渗透在教育的点滴之中,既包括校内,也包括校外;既包括学习工作中,也包括家庭生活中。责任意识的培育应从小处着眼,大外着手,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而要与实践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责任意识。

学校作为责任意识培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把责任意识教育引入教材、带进课堂,将责任意识培育融入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教师责任形象,完善评价机制;家庭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发挥相互影响的作用,父母在家庭中应扮演好负责任的角色,用正面行动影响学生;社会要与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并践行责任行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学生自身则需积极主动投身现实生活实践,使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增强责任情感,提升责任行为。

参考文献:

[1]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马胜利,高毅,丛莉,刘玉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杜苓,董瑞芝,周婕,大学生责任教育亟待强化[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4]罗国杰,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1989.339.

[5]朱桂英,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07.

[6],西方主要国家的高校学生责任教育与启示[J].高教探求,2002.(3).

上一篇:开放性实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质量的影... 下一篇:论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