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07 08:15:40

论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物质载体,已日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而幸福城市的建设最终取决于其科技和文化的高度繁荣。立足于湛江高校的区域地位,以广东海洋大学为视角,着重研究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就施展湛江高校在幸福湛江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具体建议,以期湛江高校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文化、人才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推动湛江振兴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高校 幸福城市 作用

高校作为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的物质载体,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文化品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愈来愈成为一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既是科技文化知识创新和流传的主体,同时也是科技文化知识转换和利用的重要参与者。因此,研究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之提出

高校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高等院校的多寡和规模档次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品位的高低和发展的快慢。一座或几座大学,就可以衍生出一片新城区。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园的成立,催生了世界著名的“硅谷”;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联合,成就了“中关村”国家科技示范园区。由此可见,高校对城市的示范效应和催化效应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与城市之间相互依托,共同发展,能够更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达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实现双向共赢的局面。

具体而言,广东湛江要凭借后发优势,一举崛起成为粤西经济发展的龙头,不仅需要大型项目获得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更需要本地高校科研机构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当前,湛江高校数量和档次在粤西乃至环北部湾地区首屈一指,以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学院和湛江师范学院为代表的三所高校立足湛江、面向全省、辐射环北部湾地区,培养出许多高素质人才,为粤西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粤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湛江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诸如教师流失、办学层次较低、学科发展受限等。在建设幸福湛江的宏伟蓝图下,湛江高校如何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迎难而上,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职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幸福城市的涵义

1.幸福

“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尽管它有客观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但主要是对一种事实状态的价值判断,即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这就使得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出现歧义性和多样性。依据人类社会的普遍经验,可以得出以下这些情形是注定不幸福的:

(1)经济贫困。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贫困必然导致人们生存艰难。虽然富裕不一定幸福,但物质的贫乏一定会不幸福;贫穷问题和就业、失业、社会福利、保障密切相关,由此提供工作及福利保障乃是幸福第一要素。

(2)家庭观念。家庭关系是维系社会关系的根本,西方富裕国家,虽然平均富裕程度很高,但幸福感却日益下滑,最大的原因乃是家庭观念瓦解。离婚率居高不下,性关系松弛,非婚生子女大增,偏差行为甚或犯罪也趋严重等,这显示出,家庭观念的瓦解乃是不幸福的要件。

(3)社会安全。社会也是一种资本,西方幸福感的下滑,与人们相互信任程度的降低、社会不平等严重化之后造成的愤怒与敌对增强,以及犯罪增加等均有关。美国为全球第一监狱大国,每100人就有1人入狱。英国大部分人认为,入夜散步不安全。当人们觉得在社会生活如此累人,幸福感也必然不会增加。

幸福的终极定义,乃是国家不幸福,社会不幸福,个人也不可能幸福。实践中,国家社会的幸福不可能单凭政府的力量,而是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始有可能。当人们具有幸福意识的自觉,才有可能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致力于不幸福的减少。借用英国哲学家边沁的观点:“创造你所能创造的所有幸福,移除所有你能移除的不幸福。你在别人心中种下一点幸福,你会发现在你的心中会有收割;你将别人感受中的不幸福去除一些,则在你灵魂的宫殿会有美好的祥和与喜悦。”

2.幸福指数

评价一个社会发展的水平,固然应该考察经济发展的程度,但更应该考察发展的成果能否为公众所分享,能否很好地满足公众的生存需求,能否为公众的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及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等。以此为标准,以往将GDP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现在使用反映民众主观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这是政府在评价方式上的一种进步,从而对中央所要求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会起到一种良好的助推作用。

“幸福指数”肇启于30多年前的南亚小国苏丹,该国把“环境保护”与“政府善治、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一同作为组成“幸福指数”的四大要素,同时以“幸福总量”来取代GNP。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比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

2009年,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设计出一套新的指标,以人均寿命、生活满意度、环保成效为标准,对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评量,结果认为南太平洋小岛瓦努阿图是最幸福的国度。另外,前四名则是中美洲的哥伦布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巴拿马等小国。此外,像丹麦、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以及太平洋岛国等环保好的国家都位于排行榜的前面。而在亚洲,幸福由高到底,依序为越南、菲律宾、印尼,最不幸福的是新加坡。由此可见,经济发达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幸福指数”最主要的核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其决定作用的是“环境保护”。环境越好,幸福指数越高;反之,环境污染的程度越高,“幸福指数”的排名就会降低。

具体而言,同样作为衡量指标的幸福指数与GDP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内容相对恒定。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主要是用于对特定社会的进步发展以及良性运行状况进行衡量与评价,并不适于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排序与比较。因此,幸福指数只可作为各级政府的施政导向和社会政策调整时的重要依据,不宜过分夸大其功能,更不能用幸福指数取代GDP,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是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富的积累和提高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兼顾环境保护,提供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建立宜居城市,这既是幸福指数的基本标准,也是民众幸福感的具体表现。

3.幸福城市

近日,“2011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鲜出炉:杭州、成都、南京、重庆等十个城市成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可以得出,凡幸福城市都会涉及到同一个问题:民生。社会学认为,民生就是一个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具言之,我们所谓的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直接具体的利益,包括:社会保障津贴、医疗服务卫生、住房提供和补贴、教育服务、;就业

服务、个人社会服务等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幸福城市”,是指在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府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之下,能够给市民提供一种物质充裕、精神丰富、文化多彩、环境优美的生活,其核心是满足市民对快乐的需求。因为,幸福城市注定也是一个快乐的城市,人们选择这里的主要动因不是基于经济的考虑,更确切地说,是人们愿意在这里生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舒适,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在这里谋生。

综上所述,湛江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建设一个幸福的城市,即满足湛江市民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需要。这既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一个必备的逻辑起点。

三、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就其功能而言,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大学不按照功能进行定位,就会导致功能错位,势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具言之,高校对幸福城市建设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是幸福城市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外研究表明,大学是导致地区经济繁荣和活力的必然结果,即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是呈正比的关系。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能够吸引众多的移民,尤其是高学历的专业人士;反过来,大学培养的学生形成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又会对城市带来积极的影响,包括对当地企业的间接影响。因此,我们看重大学是因为大学有城市群经济的倾向,这可能甚于大多数行业。如美国的波士顿和旧金山地区为例,这里聚集的众多高等教育机构,致使实验室、工业园、高科技公司以及新兴公司集群大量涌现,其结果是波士顿和旧金山成为了美国最重要的城市经济中心。

(2)高校是幸福城市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高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延伸开来,与此同时,由高科技带动的各种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科技城,大学城的出现又进一步拓展了城市的中心辐射功能,使城市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得到极大发展。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本。而高校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就是输送城市创新型人才。高校能够依托城市,因地制宜地培养和造就本地需要的各种人才,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学科及研究领域覆盖面广,专业设置齐全,加之具有相关的研究机构和科研实力,因而是培育城市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城市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3)高校是幸福城市大众文化的领导者。高校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崇尚创新精神的造就,重视营造尊重知识、勉励创新的文化环境,使其在城市大众文化建设中起着示范作用。作为城市主体的高校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素质,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大众文化的营造。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如法国的蒙彼利埃市,虽然只是一个位置偏僻、规模不大的都市级城市,但已经发展成为法国最具活力的大学城,这里的大学凭借自身的品质,使该市形成一股政治开明、文化兼容、休闲自由的良好氛围。因此,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居民的文明素质,尤其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高校的作用不可忽视。

(4)高校是幸福城市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大学具有“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而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大学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以及协调相关资源的能力,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为自身发展获取最大化资源的功能。其本质,即是如何处理大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幸福城市的建设中,高校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参与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为城市的建设提供大量的可用人才;通过知识和技术创新,实现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进而助推城市经济产业的发展及转型;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方式直接为城市建设提供人力、技术和智力保障,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包括教育培训、科技咨询、信息传达等直接服务。

四、具体建议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代表的湛江高校,应在建设幸福湛江的宏伟蓝图下,认清形势,抓住机遇,集中优势,迎难而上,积极参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力争成为推动湛江振兴的重要力量。就广东海洋大学而言,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办学档次,强化机构品质

海大在幸福城市的建设中,首先需要对其功能进行定位。作为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以应用学科见长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在功能定位上,应当将教学置于中心地位,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困扰教学的几大矛盾:一是扩招规模与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在海大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教育资源短缺,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二是海大办学定位趋同化与特色化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设置重复,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地位不平等;三是教师与学生地位之间的矛盾。教师仍然保持知识本位型的传统教学范式。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本位型教学范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师资力量与办学规模之间的矛盾。当前海大需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优化师资结构,扩充中青年教学力量。

2.面向粤西,因地制宜造就人才

海大立足粤西,紧靠南海,在幸福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城市建设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中,务必保持“以学生为本”,教学改革应当立足于创新人才的造就,更新教导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合,强化实践环节。此外,海大要通过发展海洋和水产等优势专业,支撑重点专业、改革老专业、扶持新专业来进一步整合资源,以创新为领导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优势重点专业,造就一批适应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同时兼顾其他非重点专业的平衡与发展。

3.加强和地方城市的交流与合作

海大必须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地方、支撑地方,根据自己所在的区位优势和政府大力支撑的有利条件,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为海洋经济服务。首先,海大要把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生产力作为学校服务地方的目标,以地方服务为中心,努力提升为社会服务的程度;其次,海大要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积极构建与地方政府互动合作平台,争取在政策导向、资金资源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撑,增进学校自身更快更好地发展。

4.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校是城市的智库,是新知识、新科技的发源地和集中地。要建设幸福湛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快海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海大的知识和技术供给。首先,海大要加强知识和技术产出的创新性。具体而言,海大要尽量缩短其产品研发的周期。加快产品转化的时间,高效提升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其次,海大要加强高校研究成果的成熟度。此外,要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与合作研究,充分施展海洋开发研究中心、水产养殖基地孵化器的作用。最后要完善海大研究成果转化的组织、机制和政策,搭建产学研良性互动平台,拓宽高校研究成果转化的渠道,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

5.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

海大要施展好在建设幸福城市中的作用,就是要强化其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造就方面的功效,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首先,海大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要勉励勇于创新、勇敢质疑、宽容失败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力,以此来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海大要完善勉励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投身幸福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事迹和能力为重点的自主创新人才评价指标系统,勉励全校教师积极投身到幸福大学和幸福城市的建设中来;最后,海大要缭绕内涵发展,加强学校自主创新能力,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教导的重心加快转移到进步内涵、提升办学程度和质量上来。

(六)提升和发挥服务城市的社会功能

建设幸福湛江,需要高校的全力配合。海大在综合以上各种职能之后,最终还是要积极发挥自己应有的社会职能。基于海大目前在湛江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通过多个渠道发挥服务城市的功能:第一,通过重视科学研究,加快知识创新,参与教育培训来提供社会服务;第二,通过开展教育来帮助贫困地区人口的发展;第三,通过参与改革政策的制定过程,为地方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第四,通过高科技创新,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

五、结论

当前,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代表的湛江高校虽然面临着一些困难,但在建设幸福湛江的宏伟蓝图下,应当抓住新的历史机遇,集中优势,扬长避短,迎难而上,依托湛江本地的高校,同时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参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设幸福湛江提供强大的科技、文化以及智力支撑,以期成为推动湛江振兴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道玉,中国高校之殇[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0.

[2]马国川,大学名校长访谈录[M].华夏出版社,2010.108.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5.

[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266.

[5]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45.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