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时间:2022-10-20 09:59:47

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

摘 要:文章通过介绍中国近代金融机构的演变过程,从功能均衡的角度阐述金融机构中各个主体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为当代金融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钱庄 近代银行 共容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206-02

我国的金融市场,在封建时期就有了初步的发展,那时的金融机构一般是一些钱庄、银号、票号等等,主要是为当时的商贸活动提供资金流通的方便,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而以新式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市场则形成的比较晚,是从近代开始的。

一、近代票号、钱庄的发展

清政府时期的金融机构大体上有典当、钱庄、票号等组织,这些金融机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并引人注目的是山西票号和上海钱庄,它们在封建金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中国封建金融业的特点。

典当,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历史变迁改朝换代,直至今天还被人们所关注,说明其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显示了它较强的生命力。典当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业之一,堪称现代金融业的鼻祖,特别是抵押银行的前身。1911年至1920年间,开设的典当只有30户。清末民初,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动荡,经济和货币频繁出现更迭,典当一时呈现出兴盛期,从原有的区域局限变化为区域扩大,晋商、京商相继涉足典当业。

票号大多采用独资或合资的无限责任制。在经营方面,票号在汇兑业务之外,也尽兴放款业务,并且存放规模远比汇兑业务要小,这是符合当时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为主的商品经济情况的。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票号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成为清政府财政支柱,清政府为了弥补亏空而增加税收,举借内外债,大都经过票号之手。

钱庄,在清代以前便已存在。乾隆后期,钱庄逐渐从银钱兑换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信贷活动的机构,从而适应了商业要求,对商业流通起到了促进作用。当时,洋商为了在中国大量推销商品,掠夺原料,就不得不利用遍布全国各城镇的钱庄。钱庄业务活动对象主要是一般工商业户,除存放业务,还做金银买卖。钱庄一般资本都不雄厚,但数量多,而且分布广,并与外国银行建立联系。

二、近代银行的产生、发展

中国近代金融业在鸦片战争以后有所发展,由于票号、钱庄、外国银行内在的封建性和保守性,中国的前资本主义金融机构也终未能发展为新式银行。1897年5月在上海开张的中国通商银行就是第一家华资银行,通商银行建立初期,由于当时封建经济结构已濒于崩溃,新式工业正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大多数企业连筹集资本都有困难,当然谈不上有大量的间歇资本去补充银行的存款,所以通商银行最初几年的存款主要来源是清政府的存款。1903年清廷为整顿币制,决定在北京设立铸造银钱总厂。1904年3月财政处提出,铸造银币后,“尤需设有银行,为之操纵维持,始能畅行无阻”。这就是1905年创办第一家国家银行――户部银行的直接原因,户部银行是官商合办,由户部管理。1908年邮传部奏请按照日本兴业银行的模式设立交通银行。据统计,自1897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共设立过12家银行,其中,到清末还存在的银行有12家。

纵观中国近代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完成它所应该担负的筹集巨额资本以促进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尽管在抗战以前,中国银行业已经把目光转向扶植民族工商业,但这距离以巨额资本投放民族工业、促进中国经济的起飞还相距甚远。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中国产业发展幼稚,银行业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中国银行业建立初始就被迫同政府财政结缘,其发展是同政府公债的繁荣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中国银行业也就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而且银行业自身也受到政府财政与政局变化的影响。

三、钱庄与近代银行在功能上扮演的不同角色

近代钱庄和银行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经营产品等方面都不能与当代中小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相提并论,但它们在总体运营模式和理念上却与当代中小金融机构和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可比性。首先,在经营范围上,钱庄一般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往往与某一地区经营某种商品的商人交往密切,所以钱庄拥有丰富的信息渠道和信息优势。这种信息上的众多优势有利于钱庄增强客户借贷信息的对称性,减少逆向选择从而降低信贷风险,导致它在具体经营模式上钱庄更多采用的是信用放款方式而不是抵押放款。而近代银行规模则相对较大,尽管从创办初始,它就强调与产业资本的联系,但由于近代银行对于商情市况,不如钱庄熟知,与资金需求者之间也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在信贷业务方面,近代银行的放款条件就相对严格,不仅要求有抵押物,还须担保人签字盖章,手续繁琐。这些对于资本薄弱、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基本很少与之有业务往来,对于企业小额借款,银行更是不欢迎。

我们从近代整个金融市场的实际状况来看,近代银行的主要业务对象是那些大型国企,资本雄厚的企业,而钱庄则主要针对其他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但是在银行与钱庄共同发展的形势下,银行与钱庄并没有互相排斥,而是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共容共生模式。钱庄面对日益扩大的商品市场,其放贷业务往往被其资金所约束,迫切需要大量的周转资金。而在此同时,近代银行却拥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存在巨大浪费。于是就形成了一种资金共生模式,将两者的资金余缺联系起来,建立了一种短期拆借制度。近代银行以钱庄庄票为抵押,对钱庄进行短期的拆款;或者当钱庄手头资金充裕时,也会将资金回流银行。在相互拆款之外,钱庄还与银行联手对企业放款。除了企业借款外,对于一些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的借款,本国银行业和钱庄业也都采取了联合方式予以放贷。

通过拆款、联合放款等合作方式,全国工商企业不同形式的资金需求都在钱庄和银行合作发展之下得到及时的供应,钱庄和银行共同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和国内外贸易发展。在钱庄获取利息并扩大营业额的同时,也获得了资金上的融通和周转,业务规模也不断扩大。二者的配合还加速了不同城镇商品流通渠道的畅通,将更多的地域纳入了国际商品流通范围。

四、对当代金融发展的借鉴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已建立起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但由于银行所有制结构、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我国银行大都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大量中小企业往往难以获得银行的青睐,发生融资困难。国家希望通过放开中小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中小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目前银行体系中小金融机构格局相比,近代钱庄银行在规模、经营模式、作用等方面皆与目前的中小金融机构和银行状况具有相似之处。近代钱庄和近代银行的运营历史向我们生动展示出不同规模金融机构的共容共生模式,从历史的角度有力地论证了当前国家放开中小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能够与现有的银行体系和谐共生,有助于共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进工商业发展。

虽然从钱庄与近代银行的共生模式中我们看到许多有借鉴意义的合作方式,但是不得不指出,近代钱庄在其经营过程中也曾暴露出许多问题。资本充足率不足、投机行为以及信息瓶颈问题等都需要引以为鉴,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控制,慎防产生中小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加强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网络构建等。经济最终的发展动力终将来自于实体经济,还需把大量的资金放到发展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上,以此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文霞.中国金融中介机构发展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11)

2.褚伟.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选择、非正式契约安排与制度变迁[J].经济评论,2002(2)

3.张捷.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2001

4.夏斌.对我国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监管的建议[EB/OL].新浪财经, 2006.1.12

5.桑润生.简明近代金融史[M].立信会计出版社

6.中国近代金融史编写组.中国近代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郑钊)

上一篇:旅游景区门票支付意愿影响因子研究 下一篇:宏观经济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