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科技人才对比简述

时间:2022-10-20 08:58:31

地方科技人才对比简述

作者:刘媛 吴凤兵 单位: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人事处

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突出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首要任务,在政策体系上与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并突出了江苏省地方性的特点。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4月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苏发[2006]29号),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的配套措施以及人才队伍的领导等方面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宏观性的政策性意见。此意见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基础性指导意见,各个政策制定主体在此基础上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意见,不断对人才创新政策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省政府于2006年4月18日出台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财税、投融资、人才、知识产权、市场等方面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协调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在该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多个政府部门于2007年1月出台了《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和《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实施办法》,首次将人才协调机制引入到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中,并为此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同时明确了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3]。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在该意见的基础上于2008年了《关于实施“江苏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双千人才工程”,并提出了三年内引进1000名高层次人才和培养1000名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江苏省人事厅从2008年开始连续3年联合出台《江苏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对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和申报条件做了更加详细、明确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较强的操作性。该公告根据我省产业结构发展的方向,每年都对人才引进的重点领域做了部分调整,对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升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并且在人才引进公告中进一步放宽了年龄限制,对人才的支持措施更加具体,使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江苏省13个地市根据各个地方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台了本地区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及配套政策,形成了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

三大区域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较

苏南地区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为代表的5个城市在江苏省是经济发展最快的。相比较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地区的政策制定响应速度较快,政策体系较为完备,对高层次人才作了严格的界定,引进的条件更加明确和细化,不仅市一级层面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各个区都根据自己的发展态势和特点,在全区的主导产业上联合人事局及高校出台人才引进政策的具体条款,针对性更强。苏南地区善于利用高等学校的科研资源力量,更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同时,苏南地区善于利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教城、大学科技园等作为创新创业载体,为人才引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注重对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科教领军人才、海外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创新团队的建设,在制定人才优惠政策中更加注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考虑得更加全面和细致,包括引进人才子女的中、高考加分等。苏中地区的政策措施规定不如苏南的细致,但条件较为宽松,将创新、创业项目分开,并对创业人才的扶持力度大于创新人才,能够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特点,突出技能型人才和工业人才的发展。在出台的政策中,以工作业绩为主要的奖励依据,而不受学历、职称、身份、资历的束缚,并出台了留学回国人员和高技能人员的奖励办法,针对由市外和国外引进市区的中型以上优势工业企业的关键人才进行资金补助,并且出台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从资金使用、管理、考核与评价、监督与检查方面完善了人才引进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用于人才引进的支出更加严谨。苏北地区总体来说在人才引进条件方面的政策多于人才扶持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扶持的力度上较苏南地区有一定的差距。相比苏中利用工业企业的优势,苏北地区在政策制定中更加重视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农业方面重点培训农艺、园艺、畜牧渔业、农机机械等产业中技术要求较高的适用人才,积极开发农村乡土人才。由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相结合,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的同时拓宽引才渠道,充分调动发改委、劳保局、科技局等相关单位的积极性,将引进人才的任务强制化,注重人才会议联席制度,注重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通过建立表彰和批评机制推进人才引进工作的力度。由于历史原因,苏北地区难以留住人才,因此以淮安为代表的城市创造性地提出了“柔性引才”机制,实现人才与生产要素、工作岗位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于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盘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广泛吸引外来人才。

江苏省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各个地区差异较大苏南地区基本都以江苏省政府的《关于加强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基准文件制定了地区性的指导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提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比如苏州的《姑苏人才计划》、常州的《千名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无锡的530计划、镇江的331工程,而苏北地区大部分只提出了地区性的人才培养工程,而缺少与省委省政府的意见相匹配的方向性文件。总体来讲,苏南地区的政策完备性大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基本每年都有新的政策出台,延续性较强,而苏北地区只以省一级政策为模板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政策不够延续。相比较而言,苏州、无锡的创新人才政策的完备性、系统性大于苏南其他地区,尤其是在针对园区的政策上,高新区、工业园区也出台了园区内的创新创业人才政策,而且有专门的园区网站平台,而省内其他地市在针对创新创业载体的人才政策上有所欠缺。操作性不强在上述科技创新人才政策体系中,尤其是“意见”一类的政策性文件,以定性为主,定量化不够,比如“加快培育”、“抓紧落实”、“加强培养”、“多种方式”等字眼经常出现,弹性较大,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政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实施办法类文件尽管明确了实施的具体办法,但缺少相应的办理流程和办理部门,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重复性内容较多,地方特色不够省级文件以指导性为主,但每年出台的文件大同小异。以江苏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公告为例,该文件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出台,但每年的内容基本一致,只是在引进人才的年龄上做了一些变动。而地区性文件基本以省一级文件为模板,相似程度较高,缺乏地方的本地特色,不能很好地与当地经济、科技发展的特点相匹配,也没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等因素,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人才培育政策缺乏纵观全省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基本覆盖了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方面,但是有关人才引进后在后续培养方面的政策是一大空白,政策的前瞻性不够。

对策建议

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在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过程中,应充分根据当地的主导产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在与国家、省制定的宏观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的基础上做充分的调研。一方面,加强科技政策公众参与,通过建立科技政策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体系,开发有效的科技政策公众参与形式,使公众的观点和建议真正落实到科技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通过行政机构设立独立的部门或者委员会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4];另一方面,参考专家、学者的咨询、建议,专家学者往往在某一个领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深刻的前瞻性,充分接受他们的意见可以避免制定出来的政策脱离实际。加强政策制定的系统性现有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往往集中在人才引进方面,在人才引进后培养方面的政策缺失,建议健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科技人才机制和政策体系,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和政策、创新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和政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和政策以及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政策等。加强人才引进后配套政策的制定,尤其是在人才的后续培养和培训方面应给予一定的扶持,为人才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引进人才后还要想尽办法留住人才,尤其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更需要加强人才的后续跟进政策。加强政策制定的可操作性在政策制定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定性词汇,以免对执行尺度难以把握,应尽量将政策的操作流程固化,每一个流程与具体的部门甚至是责任人挂钩,加强政策执行和操作的严密性,避免漏洞的出现,统一执行的标准,加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制定的反馈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政策的制定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对于制定政策的决策主管部门,不仅需要加强政策制定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更需要了解政策制定后实施的效果,以便能在下一次制定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和互动机制,利用信息化平台发放政策执行效果的在线问卷调查,对制定的政策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搜集反馈的信息并听取科技创新人才意见,对政策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总之,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特色,结合优势产业制定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有利于缩小地区差异,促进地区科技和谐发展。科技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和谐要素,人力资源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通过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人才政策有助于提高科技创新人员的素质,加强人员的流动,简化优秀人才的引进手续,完善改进目前现有的引进体系。

上一篇:职高科技创新的核心研讨 下一篇:科技对事业影响的效应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