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19 01:56:18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针对知识经济时代以及当前教育大改革、大创新的背景,能否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人才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的视角,提出地方院校从设计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创新培养途径和教学管理机制、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建设行业背景双师队伍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65-02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对地方院校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地方院校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重点在改革与创新,关键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的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人才知识结构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地方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经济社会的新形势下,结合行业的发展,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途径、教学管理机制、人才评价标准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自我界定、发展与创新。

一、设计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多元化人才

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及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案,它决定了达到培养目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地方本科院校要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兼顾自身的特点,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明确培养人才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地方应用型院校更要突出能力,面向地方为行业服务,行业的需求和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首先,把培养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大纲,尤其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细化培养要求,将培养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环节,明确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外环节)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贡献。以构建能力培养为主线,从认知到应用、从被动到主动,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逐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能力,设计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其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一是加强专业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构建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平台;本专业内部做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科学素质教育的结合,各专业之间要加强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的渗透,努力探索培养具有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二是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培养、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加强体育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强化基础课程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专业教育,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正确处理规范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最后,大胆创新,突出特色。一是可以从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去挖掘。改变依据学科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划分课程,树立以能力和素质形成的相对独立性划分课程的理念,增设部分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课程。二是可以从增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方面去突破。实行弹性学分,给予学生跨学科学习和专业选择的自。在某些基础好、实力强、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实行双学位教育,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三是将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就业与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之中。

二、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多元化的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就要体现以素质为重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目标为准绳,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整合课程设置,整体优化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教学内容要不断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来更新,及时变更教学内容以反映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动态和要求,提供给学生以最优化结构的教育内容;教学内容应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的内容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掌握,而且注重学生心理的、生理的、智力的、审美的、精神的、人格的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育模式从教育规范的共性向学生发展的个性转变,那么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模式,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达到教育学的最佳效果,应根据课程特点,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技术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开设讲座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走校地融合、产学研结合之路

走校地融合、学产研结合之路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地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地方资源开发大平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入地方特色,实践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进程。

五、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实行系统化管理,重视过程管理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教学管理机制与专业设置方式和课程体系等的改革与创新配套进行。在管理与运行机制上突破旧的管理分散、单一的弊端,注意实行系统化管理,重视过程管理,注重管理的整体性、全过程性和全员参与性。在管理机构建设上,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中教务处的主导作用、院系的主体作用和教研室的基础作用,建立由学校职能部门、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教学督导组组成的系统管理机构;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差异,采用学分制与选修制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规范,细化操作,不断建立完善、规范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即实行精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上,按照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特点,遵循系统化管理的原理,建立以教学决策指挥系统、教学条件保障系统、宣传教育系统、教学监控系统、教学与教学管理评价系统、教学激励与约束系统、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为要素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使之对教学过程实时监控,又对教学效果反馈控制,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全员参加的互动式监控模式,充分发挥其保障、监控和导向的作用,及时纠正偏颇或弥补缺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构建多元化人才评价标准,激励学生成长成才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人才。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传统的主要以课程学习评价的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探索建立科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业评价方式,构建包括课程学习、能力评价、科研成果和实践活动评价等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做到评价方式和标准与培养目标和效果相一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准确,有实用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七、建立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产业的升级调整,对人才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行业的执业素养都提出了新要求。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其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担任行业岗位工作,是地方院校承担的重要任务。地方院校应该从教学和人事方面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参加行业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并努力通过全国执业考试,获得执业资格(因为获得执业资格是反映教师自身执业素质的重要参考,它直接反映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聘请企业一线技术开发人员到校任教,或者派遣骨干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有行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我们建设地方高水平特色大学的迫切任务,更是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曲铁华.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2]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80.

[4]罗辛,田育根.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J].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46).

上一篇: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构建与保障 下一篇:基于多学科融合进行创新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