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 老师驻驻脚 给学生喘口气

时间:2022-10-18 07:25:07

数学课堂 老师驻驻脚 给学生喘口气

我曾经读过特级教师吴非的一篇文章《要将自己教成“学生”》,文中讲述了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自身听课、学习的感受,考虑学生的听课、学习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才能使教与学交融,最后得出教师学习与学生学习感受是相通的.是啊,我们有些数学教师在平时数学教学时,往往“目中无人”,仅考虑知识的特点,而不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好像这里就应该这样教学,很少想到学生学习时的感受.这样的教师时常会怪罪学生,为什么我的教学,学生就学不会呢?我认为.这样的教师是在教书,而不是在教学.因为教学要考虑到学生学得情况,而教书往往是在传授知识,从不顾及学生的“死活”.我在数学课堂教学时,经常结合自己学习的感受,想学生学习的规律,需要慢节奏的就慢下来,知识不好理解需要交流的就交流,需要自己回味的就及时给学生1-2分钟,让学生自己体会一下刚学的知识.即,我时常提醒自己:住住脚,给学生喘口气.下面就以“以苏科版6.2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1)”为例来说明我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1 复习要给学生调动以前所学内容的时间

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探索,是在函数图象的探索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的,所以,在进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新课教学时,要复习描点法探索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另外,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已经能够按照规律去取点作函数图象,所以在进行新课前,也要复习一下作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主要是复习用规律作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方法.

具体如下:

用描点法研究函数图象的步骤是在初二学的,离现在已经很长时间,让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回答上来,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给学生一定时间去回忆;作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很简单,但是,同时作两种函数的图象,思维易发生混乱,所以,这里要准许学生犯错,准许学生用较烦的方法画图象.描点法研究函数图象的步骤,学生若不会,教师可以给予提示;作图象,学生用较烦的方法作图象,教师要引导,让学生用规律作图,这样做可以为新课教学埋下伏笔.

2 形成知识模型后,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消化

经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形成了知识模型,这个模型是知识的凝结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学生在应用它解决问题时,一般是从这个模型出发去研究问题,所以,学生一旦对探究出的模型不理解,这节课就前功尽弃了.

学生对形成的模型理解了,教师更应当交给学生运用模型的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第二部做什么?这样,在下面应用时,就会得心应手,否则,学生面对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

3 讲解例题时要给学生审题、试做和消化时间

例题是一节课中知识技能集中体现者,例题解决得好,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题出示后,教师要做什么?不是教师直接解题,也不是师生共同审题和解决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己去审题、试做,给学生进入解决问题情境中去,只有这样,教师再参与学生讨论,学生才能理解,否则,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只能是隔靴挠痒,没用任何效果.

在数学课堂上,难免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较复杂题或难题时,这时很多教师往往会直接讲解,这样不好.因为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较复杂题或难题,本身需要学生很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需要学生很强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一定有难度.这时教师若进行讲解,因为这时有很多学生没进入难以理解的知识或较复杂题或难题的境界,效果一定不好.我平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并试讲或试做,若还不行,就让学生间相互讨论,让会的学生讲解或解题,若还不行,我就引导学生去理解、做题,我很少直接讲解或直接给学生答案.

本节课没有难于理解的知识,也没有不会做的题,要说有,也只是x的取值要思考,或描点和连线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已,所以本节课教学起来较平妥.

5 练习巩固,一定要放手

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练习巩固如何,将影响到本节课技能形成的程度.教师出示练习题后做什么?不是急于学生让学生说出过程和结果,而是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做练习题时,教师不能打扰,否则,学生注意会分散,影响学生做题的效果.

本节课的练习是画4道二次函数2 yax=类型图象题,包括在同一坐标系和不再同一坐标系,我出示后,直接让学生做,最后进行检查和批阅,发现出错的很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教与学是相互的.教要依据学的情况来教,学的情况,教师与学生的情况是相通的.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时,一定要设身处地,不能轻易怪罪学生,俗话说:人活着要喘气,我说:学生在学习也要喘口气.各位老师,在课堂上,紧一点时间给学生吧!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看待,即,在自己教学的同时,好像自己也在听课,自己感觉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有效互动,教学才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非.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上一篇:用主体体验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下一篇:探析初中数学动态几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