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

时间:2022-10-15 07:18:02

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能力

重庆市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特点:基础性、多样性与选择性。

高中数学新课标的目标: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但高中的数学课堂和其他的如历史、政治、语文相比,学生感觉数学还是比较单调、枯燥乏味。所以学生在数学课堂的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要让学生40分钟投入到数学课堂上,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多样化的教学中培养能力。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展示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展示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归纳、理解的能力,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例: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迅速求出1+2+3+…+97+98+99+100=5050,请同学们思考,高斯如何迅速算出“1+2+3+…+97+98+99+100”这一结果的。著名数学家10岁能算出,激发学生探求的渴望和对学习方法的兴趣。教学时,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他们观察、猜想、归纳的能力,形成钻研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

学生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有兴趣。如当今社会的“住房贷款”“水费的分段收费”等问题。他们能算出生活中的分期付款问题,能计算银行存款的复利问题。但不能解决数学中数列问题和指数函数的问题。所以,可以把数学问题放在生活中,让数学生活化。

例:某下岗职工准备开办一个商店,要向银行贷款若干,这笔贷款按复和计算(即本年利息计入下年的本金)利率为q(0

(1)求贷款金额。

(2)若贷款后7年暂不偿还,从第8年开始,每年偿还A元,仍然在贷款后30年还清。试问:这样一来,贷款金额比原贷款金额要少多少元?

本题让学生感觉不陌生,是生活中必然遇到,而且是必须自己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认识学习数学就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问题,点燃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进一步培养他们研究数学、探索数学的能力。

三、把未知转化成已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3年8月,我国“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每90分钟绕地球飞行一圈。飞船刚进入轨道时,在近地点200km,远地点347km的椭圆轨道飞行,第五圈后变轨为距离地面343km的圆形轨道上飞行,已知地球半径R=6371km。

(1)若椭圆形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F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椭圆中心在原点,求飞船飞行的椭圆轨迹方程。

(2)若从12日9时算起,到17日4时止,两名飞行员在太空至少经历多少次日出日落?

本题以“神舟十号”的发射为背景,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人文性和时代特性。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数学兴趣,并把未知的飞船运行轨道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椭圆问题加以解决。形成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数学建模,将实际应用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多媒体视频技术在电子图书中的应用与探索 下一篇:关于初中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