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新课改实践中的反思

时间:2022-10-15 07:09:19

中学语文新课改实践中的反思

回顾中学语文新课改实践过程,许多学校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教学经验。不少教师对自己的教法作了很大的调整,特别是在问题的设计上下足了工夫,尽可能地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也有些教师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进课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独立思考探究。这样的“满堂问”使学生的思维实际上仍被束缚在教师的框架中。课堂上如何让学生不仅善答更能善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浅见。

一、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较多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没有认清自己的主体地位,更没有确立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总是甘当“漏斗”,听凭教师“灌输”,因此,教师有必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问题意识也会随之增强,学生参与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就愈大,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就愈强。要做到这点,首先,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传道、授业、解惑只是教师职责的一方面,作为先学之人的教师,准确地说,更应是学生的“陪练员”“服务员”。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色。只有当学生“愤”了、“悱”了,教师才能去“启”和“发”。其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成绩的好差,学生自己要负主要责任。教师的教最终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学生不能一味依赖他人,遇到问题时要主动询问,养成发问的好习惯。只有学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教师的热情与爱心才能唤醒他们作为学习主人翁的意识,进而引导他们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乐问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的学生顾虑重重,或抱着老师反正会讲的念头不想问,或慑于“师道尊严”不敢问,或担心问题过于简单会遭到同学讥笑而不愿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1.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教师一抹友善的微笑、一束期待的目光、一个关爱的手势,常常能激发学生提问的信心和勇气,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感到身心自由,无拘无束,想问就问,养成提问的习惯。2.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提问时间和空间。反观中学语文课堂,仍有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思考哪里的现象,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还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每堂课可留5~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就课堂内容自由提问,教师答疑、解疑。这种学生问教师答的互动,不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学得开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强化学生思维训练,让学生善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发思考的综合性艺术,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同时也难得多。要使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必须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有多种,横向、纵向、逆向等。下面略说纵向思维训练。这种训练是对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作由浅入深的分析,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孔乙己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成为那样的人?作家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层层剖析,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

语文课堂丰富多彩,学生个性千差万别。课堂提问要因势利导,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平台,让学生主动提问,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忠祥.注意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周刊,2006(12).

[2]崔峦.中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强化国学教育的方法 下一篇:精彩导入 奏响语文有效课堂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