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万能的

时间:2022-10-14 10:09:17

文化不是万能的

这个月天气有点热,天上有点雨,余秋雨大师有点烦。当然,作为大师级的文化人物,有点烦不奇怪,可余秋雨这回烦的似乎与文化无关,有人质疑他去年对地震灾区的20万元捐款,而余秋雨偏偏就不拿出捐款的证据,媒体由此归纳为“诈捐门”。

无可否认,余秋雨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哪怕只有一本《文化苦旅》。因为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可以将深厚的文化说得这么明白,这么浅显。这好比酿酒,酿出来的酒看不见颜色,可酿酒确实需要很多粮食。所以,上海设立了“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余秋雨的老家浙江慈溪市正在申报他的老宅子为“文物保护单位”。没两把刷子,能担当这么大的责任么?

大概是应了一句古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余秋雨得到了“大师”的称号,却从来没有得到“大师”的美誉,连余本人都怀疑一直有人和他过不去。先是有人翻老底,说他当年时期参与了那个臭名昭著的“石一歌”写作组;后又有人造谣说广州小姐的手袋里装着3件宝:口红、安全套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点评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唠唠叨叨说得多了,人们说是喧宾夺主;去年地震,余秋雨含泪劝说灾民不要因建筑质量低劣而上访,被网民讥笑为“秋雨含泪”;今年地震周年,又有人说余承诺捐款的20万元属于诈捐。就在人们担心余秋雨能不能跨过“诈捐门”的时候,余秋雨想到鉴于劝坐牢的贪官读书,这样好有点文化,却又被媒体设计成了“监狱门”。

或许,余秋雨很喜欢被人惦记,要不他不会隔三差五就折腾点动静出来。但是,余秋雨又很不喜欢被人这么惦记,要不,他不会说这个嫉妒他,那个是“咬余专业户”。但是,余秋雨怎么就是逃不脱舆论的诟病,难道这真的是有人嫉妒,有人靠“咬余”出名么?

这年头,谁没文化谁倒霉,谁没文化谁丢人。余秋雨是很有文化的人,余秋雨也常常以文化名人身份去传教布道。他常常站在道德的高度,用文化的眼光,以救世主的心态,审视一切芸芸众生。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人们对余秋雨的争议,似乎也脱离了文化,从道德、人品的角度来审视他,来度量他。余秋雨虽然竭力使自己保持一个文化大师的高度,但舆论似乎偏偏要将其拖下神坛,让其陷入泥淖之中。

有人说,放过大师吧,中国现在的大师太少了。有人立马就反驳,正因为大师太少了,我们就不能让大师滥竽充数。如果真是大师,就不怕舆论的审查。

于是,余秋雨不断修正自己的说法,从捐钱变为捐书,再又宣称在捐书后追加捐款,但这“捐款门”一个月似乎都未能越过去。人们似乎只认一个死理,捐的钱在哪里?

以前有流传很广的电视剧台词,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换句话说,没有文化是万万不能的,但文化又不是万能的。

上一篇:爱在八十年代 下一篇:从万泉河畔走出的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