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思维课探析

时间:2022-10-11 09:07:44

高职院校创新思维课探析

摘要: 创新思维课程,通过提高创新意识、重视开发右脑潜力、改善思维品质等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此外,还应重视品牌的教育意义、把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结合起来,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course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through rais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mphasis on developing the right brain potential, the use of method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inking and effective means. In addition, the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branded products, integ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personality with spirit of collaboration, combine the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with rational reasoning, to better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students.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素质;创新思维;创造潜能;开发右脑;知识杂交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innovative quality;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potential;develop the right brain;knowledge hybrid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5-03

0引言

人类的脚步已近迈入了最富有挑战性的时代――创新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和一个人,没有创新能力,就意味着被迅速淘汰。所以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创新的实现,取决于人的创新素质的高低。以下就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提高学生创新创新素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基本方法等内容,分别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的分析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它们是有机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通过分析不足、查找原因,使教学工作更有利与对学生创新素质提高。

1.1 创新意识亟待提高我们大多数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常常扮演的是消费者、被教育者和被领导者的角色。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亲身经历的很多现象和事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地进入到头脑中。特别是我们的学生,没有更多的自。在学校,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在家里,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看自己喜爱看的书籍,去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喜爱思考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了主动性和独立性,失去了探索知识的机会,学生们的学习方式采用了大量的记忆和模仿。他们在思维独特性、创新学习方法等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所以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和对创新的追求,可谓创新教育重中之重。

1.2 形象思维弱于逻辑思维长期以来,学生置身于“重知识,重共性发展,”强调严谨、严肃、严格,以理性思维为核心的科学情境。缺少“重思维,重个性发展”,缺乏独特、独创、独立,以感性为核心的人文情境。因此,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要高出形象思维水平。如:“A、B、C、D、E、F六个人,他们在身高上有五种关系:A比B高;C比D矮;B比D高;A比E矮;F比E高。问这六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用“不等式”进行分析、比较解决。其实,用形象思维去思考会更直观、更生动(如:柱状图、数轴……)。虽然,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创新思维的关键。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对创新思维更有独到的促进功效。由于这些课程的课时量较少,学生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在使用左脑(听、说、读、写、算、记忆、逻辑、推进、判断……)使得左脑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慢慢地,他们右脑的形象思维相对较弱。

1.3 知识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大多都在本专业范围内展开,没有时间和条件学习、接触相邻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扩大自己的眼界和知识面。所以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完备的知识结构是创新思维必需的物质基础。不仅拥有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还应拥有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创新思维其实就是知识杂交的产物。

1.4 对创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遇到困难有畏难情绪非智力因素对人的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启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学生对创新思维内容,有非常大的兴趣。学生在思维训练认真。但是,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却不同程度表现出惰性心理、应付心理和畏难情绪。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学生创新人格培养,重在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心,重在培养学生创新个性心理品质。只有那些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具有鲜明的独创精神,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敢于坚持、敢于怀疑、敢于开拓,具有冒险精神的人才能去创新,才能向未来挑战。

1.5 乐于思考,想象力丰富当代大学生物质条件丰富。电视机、手机、手提电脑等满足了他们生活、学习等多方面的需求。学生们兴趣广泛、活泼好动、乐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如:在创新思维训练中,对“天空――茶”进行联想时,学生的思考是“天空――蔡依林唱的歌曲《天空》――周杰伦的广告‘优乐美’奶茶――茶”(这与看电视、听歌曲有关系)。这些都是对创新思维极有利的因素。

2提高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应从以下四个基本方面进行。

2.1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一般指创造者得愿望、动机或意图。它是驱使创造个体产生创造行为的出发点。是创新因素中相对软的部分。然而,它却往往在创造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对创新执着、刻苦努力、一往无前才能获得创新活动的成功。那些长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一般很难去进行创新活动。

2.1.1 增强需求意识纵观历史上的创新成果,很大一部分是产生于对需求的发现。人们有了需求,所以才去认识事物、改造事物、创新事物。原先我们眼睛戴在鼻梁上很重,后来人们在材料上进行了很大的改进。把原来的玻璃镜片换成了较轻的树脂镜片,镜架也改用成合金。当眼镜的轮廓再小就无法覆盖所有的视线的时侯,人们跳出原有的“镜片、镜架”的概念,于是隐形眼镜诞生了,真是一个突破性的创新。

2.1.2 增强危机意识社会进步了,文明提高了,但竞争从来没有停止。北京烤鸭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大家都爱吃。也是北京人引以为豪的招牌特产。可是,现在市面上有一个叫“樱桃谷”的鸭,是英国人把原来的北京鸭拿回去做了基因品种改良,使其生长更快、肉质更好,烤出来的鸭子味道更鲜美。现在中国反倒向英国购买此鸭子的养殖权。所以我们每吃一只北京烤鸭,就掏一次腰包给英国人。你觉得这不可思议吗?创新对国家的未来存亡和尊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创新思维,无论个人还是国家,谁掌握它、谁拥有他,谁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繁荣。

2.1.3 增强环保意识据报道,我们喝的瓶装纯净水,世界每年大约卖出500亿瓶。需要200万吨塑料,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300万吨二氧化碳废气。只有20%的塑料瓶被回收利用。80%成为垃圾,塑料瓶对环境的污染很大,而且很长久。所以瓶装纯净水不仅极大的浪费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原本水是可以直接喝的。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我们为了发展而污染了水,然后再把水净化,装在瓶子里。我们反思这种生活方式是否健康文明。我们对物质的要求与自然是否平衡。创新,就是打开这些症结,建立人与自然新的平衡关系。

2.2 重视开发右脑潜力学习、生活中,总有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很笨,没别人聪明。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之所以没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成功,都是因为只使用了大脑潜力的一小部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全部发挥出来。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的思维要有出色表现,必须重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的大脑发挥出更大的潜力。尽管左脑和右脑形状相同,两者功能却大相径庭。我们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把感受到信息传入大脑后,左脑主要是用语言方式处理信息,右脑主要是用图像方式处理信息,左、右脑既分工又合作。由于学生学习时过多使用左脑,所以开发右脑潜力,有助于双侧大脑协调发展,也有助于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使用作为形象手段的视听器材和设备,更多地多使用“图形化”的方法,如草图、表格、流程图来表达思想,充分调动大脑形象思维的优势。

人人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思维训练来刺激脑细胞,使脑细胞更具有活力。从而用全脑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2.3 改善思维品质的基本方法每个人的经历、环境和习惯的不同,因此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比较稳定的、格式化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这被称为“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把双刃的剑。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思维定势常常有利于帮助我们解决每天的90%左右的问题,但对创新思维来说,“思维定势”极大地削弱了我们的想象力,妨碍了我们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地改善思维品质,不仅要弱化“思维定势”,跟过去各种错误的观念、认识说再见。还要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

2.3.1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发散思维作为一种多维的,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在发散思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个人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经验,从“问题” (发散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形象地比喻发散思维,“就像风吹蒲公英那样,向四面八方绵延飘散”。发散思维在思维上“海阔天空”常常表现为在方法上无限扩展。它有助于我们思维活跃,有助于我们摆脱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那些别出心裁、出人意料的结果,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3.2 聚合思维聚合思维,也称收敛思维、集中思维、综合思维。聚合思维就是在大量方案中,通过分析、判断、综合,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聚合思维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聚合点。也就是要有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问题。如:“哪个最省、哪个最有潜力、哪个最有价值……”。形象地比喻聚合思维,“就像聚焦镜把太阳光聚合在一起”。聚合思维是“在数量中,寻找质量”的过程。就是让人们思考问题时学会综合分析,筛选掉那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往往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配合使用。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从思维方向来讲,恰好相反。发散思维是“由一点发散到多点”的思维形式;而聚合思维是“由多点集中到一点”的思维形式。二者互为前提。从思维过程上来讲,解决问题多数情况是“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程序。有时也会用到“先聚合,后发散”的思维程序。

2.3.3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与正向思维“背道而驰”、“唱反调”,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地探索。

逆向思维的思维取向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比如“人弃我取、人进我退、人动我静、人刚我柔”等。逆向思维是相对而言的,当某一种逆向思维模式被大多数人掌握并应用,它也就变成了正向思维。

逆向思维并非故意违备常规,胡思乱想。它是对小概率事件的一种设想和分析,是在对整体有认知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它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为我们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另一种角度。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的魅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锻炼我们的创新能力意义非凡。

2.4 掌握基本的创新技法创新技法,是创新活动最有力的智能工具。它总结了前人在发明创造过程中的经验和技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4.1 仿生法由于生物界是自然进化中经历了几千年淘汰和改进后,才形成的有机体,其各项功能高度发达,形成许多人们已知或未知的奇妙的功能结构。仿生是一种模仿借鉴。它是以生物原型为模型。通过创新思维,再塑造。借助生物进行发明创造的事例有很多。如:树叶的结构――雨伞;斑马――人行道;下雨――淋浴喷头;高山、森林、海滩湖畔的负离子――空气负离子发生器;鸟嘴外形――刀、剪、镊、钳等手术器械;河流、树木、昆虫的颜色、轮廓――迷彩服……这些都是人们得到大自然的启示而创造出来的。

模仿借鉴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用眼睛重新审视这个熟悉的世界,就会获得很多创新的灵感及很多借鉴的机会。我们从模仿借鉴中学习、发现、超越,这就是创新。这是实现创新的一条有效思路和途径。特别是创新入门起步阶段,模仿借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4.2 “和田十二法”“和田十二法”也叫思路提示法。是我国创造学家许立言教授,总结上海和田小学的创造经验时,提出以动词提示代替奥斯本检核法的一种技法。共12句话36个字。“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十二个创新法。

这种方式,表达简洁,操作容易,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和使用。如“缩一缩”的含义为,这东西能否压缩一下?能否折叠?能否做薄一些、短一些、轻一些、小一些?

在使用“和田十二法”时,并不要求将十二动词同时使用。有时,只需使用其中的1~2个就可以完成创新活动,取得理想的创新成果。

3创新思维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在创新思维课教学实践过程中,及时反思自身教学工作的不足及可取之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等,更好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3.1 重视品牌的教育意义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并没有因为时代变迁而使人们失去了对它的厚爱。世界著名品牌的诞生,其原因有时非常独特。最初谁也没有吧可口可乐当成商品,但他现在确成了世界性的品牌。3M公司生产的便利贴,起初被认为是失败的产品,但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品牌的力量一直在影响着我们。海尔、耐克、麦当劳、肯德基、立顿、好时、香奈儿、哈根达斯、芭比娃娃……,这些世界著名的品牌能够延续至今,保持长盛不衰,都是源于那些创始人的辛勤劳动与不懈努力的结果,都是智慧的结晶。他们的挑战精神和奇思妙想的点子给我们带来勇气和信心。让我们在了解这些品牌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像那些创始人学习。学习他们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学会像他们那样持续创新。

3.2 把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学生协作精神结合起来人的创造性既是一种个性品质,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特性。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是因为与他人合作而获奖。所以,团队协作可以增强人们的创造性。在自然界,洪水肆虐,蚂蚁抱成球,渡难关。雁群排成V字,比单飞增加70%的飞行距离。“筷子精神”等无数事实说明:人生的牌局上,要想取得成功,“与人合作”是最大的一张智慧牌。

3.3 把学生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结合起来赏析美术作品与音乐作品,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它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对创新的思考。

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家。他从小就受艺术的熏陶。大家都知道李四光是地质学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我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钱学森先生曾说过:他现在的科学成,就和小时候学美术、学音乐,学文学是分不开的。因此,它提倡学理工科也要学习艺术,学艺术的也要学理工科。

体育教学是以动作技能的训练与学生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为特色的。教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取体会动作,对动作技术产生自己特点的理解。老师从从一些体育动作中启发学生空间想象力。鼓励学生细心地发现问题。在掌握动作要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也促进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因此,创新思维课应尽可能结合专业背景,尽可能让生动形象地感性体验与准确理性的思辨结合,来优化思维品质。

3.4 教学情境体现自然和谐学生是有个性的学习者。他们在个性品质、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理念观念上的差异是客观的。教师应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智力和个性都得到自由发展。教师要创造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独特精神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促进创新思维活动的展开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成果,应鼓励成功、宽容失效。鼓励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与众不同见解、敢于探索、敢于坚持、敢于怀疑、敢于超越。鼓励学生向书本、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创新思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应该养成创新的习惯,深入把握教学内容的内涵,创新设计、整合教育内容。以自己的言行来感染学生,使他们在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5 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少数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自学和实践所得到得。自学能力的强弱,对一个人的成才、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自学都是一种最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许多著名的学者、杰出人物,都是靠自学成才的。自学适用于所有的正常人,特别是大学生。

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创新必须的思维基础。而不会自学的学生,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就会变得举步维艰。这无疑会极大阻碍知识的积累和创造性的发挥。只有坚持不断的去自学,才能让自己去掌握那些不断更新的先进技术。不断地自我更新,形成终身学习,才能赢得未来。

教师应提倡学生“读杂书”。儒家中庸思想中“迂回折中”在创新过程中有时起着重要的作用。道家无为可使学生对创新多一些兴趣、少一些功利,唐诗宋词、历史故事里有做事的方法,也有做人的道理。总之,多读书就是给我们的创新思维提供更多的营养。

4结束语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亮点和惊喜都来自于创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的成功之路就是他们的创新之路。我们清楚地看到,创新思维所带来的价值和力量。我们需要创新就像需要阳光、空气一样。让我们打开创新思维的大门,唤醒学生与身俱来的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不是通过一个报告、一门课或是一个实践环节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创新教育必须建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立体化、多维化的影响。

我们要多给学生尝试创新的机会和成功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与悟,求实与冒险、科学与浪漫、继承与发展、模仿与创新的结合中,不断发展。我们希望有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汇聚成滚滚前行洪流,把最大的热情和力量献给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岭.创新竞赛[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袁张度,许诺.创造学与创新方法[M].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10.

[3]姚凤云,朱光.创造学与创新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付筠,黄道平.创新、创业、就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邢群麟,王艳明.一看就懂创新思维[M].立信会计出版,2010.

[6]徐斌.创新头脑风暴[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上一篇:解析现代景区职业服装的特点 下一篇:湿润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