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润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31 12:01:18

湿润山区发展生态经济对策研究

摘要: 以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参考依据,探讨湿润山区(以秦巴山区为例)经济生态发展目标模式。即在生态平衡目标和经济平衡目标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抉择最优化的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从区域特色出发,将秦巴山区按坡度划分为高山区、浅山区、河流区等三个区域单元,参照国家在该区域功能划分上的现有扶持政策(自然区保护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政策),在区域特色与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经济发展途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旅游业―茶、桑与富硒食品加工业―水电与水产业),凝练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方向(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最终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odel of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economic in the moist mountainous based on Qin-Ba mountains according to the four functional areas.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ecological balance and economic balance, a best model will be made between ecology and economy. Due to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ree functional areas, ( high mountains, shallow plains and areas along Hanjiang Rivers, the policies that the government takes such as natural reserve policies, returning land for farming to forestry policies and the South-to-North Diversion project should be connected with its features to explore a super way that we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 while developing the tourist industry-tea, industries related to mulberry, Se enriched food stuffto develop its economics and create a fresh direction, which is specialty industry, traditional industryand competitive industry together. They can melt smoothly and they will have a good interactive effect.

关键词: 湿润山区;秦巴山区为例;生态经济对策

Key words: moist mountainous area;Qin-Ba mountains;ecological-economic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3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010-02

1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背景下湿润山区(秦巴山区)的区位分工

1.1 湿润山区的涵义与特征湿润地区在我国是指干燥度<1.00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800mm以上,空气湿润,蒸发量较小。自然植被是各类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为主,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他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及东北三省的北部和东部地区。空气湿润、自然植被是各类不同的森林、耕地以水田为主是湿润地区三大表象特征。

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形成湿润地区的三大特性。系统脆弱性表现在湿润地区一切生态过程都是以固定的水文为基础的,正是由于其系统结构对水文条件的依赖性,湿润地区生态系统才湿得如此脆弱,以致于一旦失去水,其系统面貌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功能多样性表现在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两个方面:自然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水量平衡、气候调节等方面。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资源、休闲旅游和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结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湿润地区既是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与生态脆弱的耦合区,又是地形隆起与经济低谷的叠加区,也是资源富集与贫困人口的重叠区。

1.2 秦巴山区具备湿润山区的特征秦巴山区是中国地理学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广大山区地带的统称,地跨陕、甘、川、渝、鄂、豫5省1市,涵盖24个地市。它是地理中心带华中连接西北、西南的结合部,东部一级低地平原与西部二级高原的过渡区;是优质水源区之一,是三江(嘉陵江、汉江、丹江)一河(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汇水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关键地区(秦岭山地、神农架林区)所在地;是阻止西北荒漠化、半荒漠化和沙尘暴东侵南扩的屏障地带,也是西安、洛阳北方二氧化硫控制区与重庆、宜昌南方酸雨控制区的中间隔离带。因而该地区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巴山区是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殊区域。既是我国南北水系和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水岭,也是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交汇处。由于自然地理的特殊性,自然资源丰富,水力资源、矿产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储量十分可观。秦巴山区的第一优势是中药材产业。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绿色生物资源基因库”和“中药材之乡”。共有中药材品种2400余种,属于《药典》规范的正式中药材282种,占全部规范中药材的62.3%。[1]第二优势是水产业、水电业,第三优势是生态旅游业。秦岭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洋县朱q自然保护区、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等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其中。

以巴中―广元―略阳―凤县―宝鸡―周至―镇安―安康―万源为连线点的大秦巴山地走廊,既是连接川陕两省的桥梁和纽带,又是我国南方连接西北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轴,更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中川北沿广元、巴中、万源一线的米仓山地区,有如川北锁钥,扼守四川北出通道,典型的山地气候和丰富的植被资源,成为长江上游良好的生态屏障;而陕南秦岭,巴山和汉水谷地更是物华天宝,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秦岭以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使秦岭山地形成良好的大生态环境,降水量十分丰富,嘉陵江、汉水等大小流不下百条,均发源于秦岭山区。大秦巴地区给当地和嘉陵江流域、汉水流域以及相关区域创造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秦巴山地是我国首屈一指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宝库,峰峦峻秀的巴山山脉亦称大巴山,其得名于古代巴族和巴方国。巴山虽不及秦岭高峻,但亦与秦岭一样危峰如林,千崖万壑,森林茂密,道路崎岖险阻,是陕南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巴山西起嘉陵江谷,东至湖北武当山。其山势成西北至东南走向,绵延约300公里,其山岭交错,重峦叠嶂,是汉中、安康盆地与四川盆地的分水岭。秦巴山区又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被专家称为华夏天然的“中央公园”,而巴中是秦巴山区的最核心的部分。

但是,如此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显著的经济优势,这里仍然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中的最大的一个,贫困发生率30%以上。秦巴山区属于典型湿润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的石山区),既是大江大河的水源涵养与生态脆弱的耦合区,又是地形隆起与经济低谷的叠加区,也是资源富集与贫困人口的重叠区。这里不仅是单纯的贫困问题和生态退化问题,而且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多方面因素交织形成的复杂生态问题。这里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50.8%。因此,秦巴山区脱贫的突破口在于退耕还林。截止2007年底,全国退耕还林面积3.64亿亩,惠及农民1.24亿人,中央已累计投入1300亿元。秦巴山区退耕还林3810.68万亩(约占全国退耕还林面积10%)[2]。

1.3 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背景下湿润山区(秦巴山区)的区位分工国土面积中不同的区域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天然的功能分工。无形的难以货币化的生产和生活要素的成本就得由有形的可货币化的生产和生活要素的价值来让度和分摊。我国国土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四类主体功能区。[3]其中,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蓄洪水、防风固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内有选择地划定一定面积予以重点保护和限制开发建设的区域。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属于限制开发区。由此可以看出:秦巴山区在空间上的地理区位功能分工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要研究如何科学开发使开发的效益最大化,禁止开发区域只能通过旅游的门票收入和国家的各类保护区政策以及生态建设工程政策来获得经济收入,力争政策收益最大化。

2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2.1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理论研究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是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提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理念。这三者互为一体,总的目标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生态经济是总的目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实现生态经济的具体途径和手段。

有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69年,美国在世界上第一个把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确定下来。中国的研究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徐嵩龄在《中国环境破坏的经济损失计量―实例与理论研究》中认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大致占GDP的3-8%,[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算占GDP8%)。

2.2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实践研究关于生态建设与农业的关系方面,研究表明:置后二期的森林面积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增长6.3303个百分点。置后一期的草原面积每增加1%,农业产值增长0.2097个百分点。[5]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所产生生态效益价值方面,通过(吴起县)研究表明:保护水资源生态效益价值占17%,保育土壤生态价值占37%,固碳制氧生态价值占22%,净化环境生态价值占8%,改善小气候生态价值占1%,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占15%。生态建设的效益费用比为1.75。[6]吴起县2002年-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绿色GDP分别比当年GDP增加了43%、42%、30%。[7]

20世纪90年代前期,生态补偿通常是指生态环境的破坏者为其破坏行为的后果支付赔偿;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生态补偿则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资源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3秦巴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对策

3.1 秦巴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基本思路以我国四个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参考依据,探讨湿润山区(以秦巴山区为例)经济生态发展目标模式。即在生态平衡目标和经济平衡目标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抉择最优化的经济生态良性互动发展模式。[8]从区域特色出发,将秦巴山区按坡度划分为高山区、浅山区、河流区等三个区域单元,参照国家在该区域功能划分上的现有扶持政策(自然区保护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政策),在区域特色与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基础上探寻经济发展途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旅游业―茶、桑与富硒食品加工业―水电与水产业),凝练秦巴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方向(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最终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

3.2 秦巴山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设想①在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前提下,对区域进行功能性板块划分。秦巴山区在空间上的地理区位功能分工属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要研究如何科学开发使开发的效益最大化,禁止开发区域只能通过旅游的门票收入和国家的各类保护区政策以及生态建设工程政策来获得经济收入,力争政策收益最大化。②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出发,按照地域特色―国家扶持政策―经济发展途径―发展方向的思路进行调查研究与探讨。③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从区域特色出发,以山区坡度为依据,将整个秦巴山区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高山区(50度以上)、浅山区(25-50度)、河流区(25度以下)三大功能区域。三大功能区域分别对应国家三大生态建设扶持政策:自然保护区政策、退耕还林政策、南水北调政策。对应的发展途径分别是野生动物保护、药材、旅游业――茶、桑、富硒食品业――水电、水产业。走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如图1所示。

综上所述:国土面积不同的区位在空间上所起的功能是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补偿;资源富集与贫困人口的重叠区存在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互相交织的综合矛盾;湿润山区生态经济发展不适合县域经济中按行政区划的界限确定经济发展的模式,应走“一地一业”的道路,而不是“一县一业”的县域经济道路,建立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圈结构模式;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外部性,“市场失灵”和循环农业的特性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经济外溢理论认为,环境影响都要外溢到其他地区,相关地区都应为生态环境付费;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明确,通过交易总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外部性可以内部化。

参考文献:

[1]向继明.立足地域优势,发展安康绿色中药产业[J].安康师专学报,2003,(2).

[2]丁文杰.我国完成退耕还林3.64亿亩.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2007,08(25).

[3]张旭东,刘铮.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划分“四类主体功能区”. 中国发展门户网.cn,2006,03(06).

[4]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综述[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4).

[5]庞英等.生态建设对我国西部农业发展的贡献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6]赖亚飞,朱清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综合效益评价―以陕西省吴起县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3).

[7]赖亚飞.吴起县区退耕还林效益评价及其绿色GDP核算[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经济与管理科学辑),2007,(3).

[8]李玲芬,延军平,徐映雪,王敏.西南湿润山区生态与经济互动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江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23).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新思维课探析 下一篇:档案管理在血站工作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