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中晚期血常规的变化

时间:2022-10-10 12:28:11

妊娠中晚期血常规的变化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辽宁大连 116100)

摘 要:目的:加强孕产妇的系统管理,及时纠正与处理各种不良因素,预防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减少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和病残率。方法:对150名(22~30岁)孕妇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四项指标(WBC、RBC、HGB、PL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的血常规除了血小板以外,其它3项都降低,并且随着妊娠孕周的增加,WBC、RBC、PLT三项降低的比率增加,降低的程度增大。结论:孕妇应定期进行检查,并注意饮食与铁剂补充。

关键词:孕妇;血红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中图分类号:R446.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84-02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从2008年5月-2008年11月在本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年龄在23~30周岁之间,平均为28岁,排除合并内、外、妇科疾病后共计150例,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2 仪器

XE-2100血常规全自动分析仪。

1.3 方法

抽取正常孕妇(22~30岁之间)静脉血1.5~2.0mL,充分混匀,无凝集,用XE-2100血常规分析仪分析结果,并对四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表2、表3、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妊娠中期孕妇的白细胞有升高的趋势,而红细胞、血红蛋白都下降,其中红细胞25%人下降,血红蛋白9%人下降(低于100g/L)。到了晚期,白细胞升高更明显,平均在11×109/L,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比率加大,其中血红蛋白比红细胞下降程度大,血红蛋白下降达20%,各期血小板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妊娠妇女有血象的生理变化,红细胞计数约为3.5×10 9/L,(非孕妇女约为4.0×10 9/L),血红蛋白常低于非孕期的标准<100 g/L,称为“生理性贫血”。其原因是妊娠后母体血容量迅速增加,平均增加50,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加平均为25 ~30,故出现血液稀释现象。白细胞从7~8周起开始增加,至妊娠晚期达高峰,达(5~12)×109/L,有时达15×109 /L,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多,其原因不甚清楚[4]。白细胞计数血象中期即有上升,妊娠晚期白细胞达高峰,最高达到15.4×109/L,整个妊娠期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而孕妇不伴发热及其它炎症征象,在分娩2~5d内恢复正常,与各报道相一致,但临床上首先结合病史、体征和体格检查情况确定是否合并感染或其它并发症,以免耽误治疗。有报道妊娠期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但其形态和功能不受影响,可能与血液稀释有关;也有报道妊娠期血小板产生明显增加,与之相伴的是消耗也进行性增加,但是本资料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与报道相符。因为在妊娠过程中,胎儿的一切都需要母体提供,为适应胎盘血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从而引起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降低。这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贫血的进一步加重,因为到了晚期,随着孕周的增加,贫血发生率增高,于晚期达高峰,这与孕期铁需求大,未及时补充铁剂有关[1]。孕妇红细胞计数较血红蛋白下降早,因为随着铁用量增多,摄入量不足,机体动用储备铁,呈铁质负平衡,当体内铁耗尽时,继之发生红细胞内缺铁,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2],发现并及时纠正贫血,刘元姣等认为妊娠前期铁的需要量并不增加[6],在妊娠期特别在孕4~5个月时应加强营养,注意膳食营养平衡,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忌偏食、挑食、素食。孕妇应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叶酸、维生素B。含铁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血液、黑木耳、香菇、海带、瘦肉等,若同时补钙及维生素C有助于铁的吸收,即利用食物进行干预,增加铁的储备,做好血常规的监测,发现血红蛋白小于110 g/L,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应积极补充铁剂。至少80% 的孕妇服用铁剂后可在全孕期维持血红110g/L或以上,因而妊娠缺铁性贫血是孕妇最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对孕妇胎儿易造成较多的不良影响[3],即导致胎盘供氧不足,易造成胎儿宫内生长受限、低体重儿、早产、死产、胎儿宫内窘迫,故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5];而贫血孕妇由于胎盘缺血缺氧,易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伴胎盘早剥和弛缓性出血,贫血还可致孕产妇抵抗力差,对失血耐受力低,易发生失血性休克,且产褥感染率高。血常规检验是用于孕妇早期诊断快速准确的方法。孕妇应根据血常规的变化及日常的一些病理变化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及饮食和必要的铁剂补充,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孕妇更应注意,从而保证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 张喜红.620例妊娠晚期贫血孕妇的保健状况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2):106-108.

[2] 翟士勇.缺铁性贫血孕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观察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2,30(5):123-124.

[3] 史素玲,沈陵,李斌,等.妊娠期贫血发生情况分析[J].临床荟萃,2002,17(4):1382-1383.

[4]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

[5] 徐增祥,史常旭.现代妇产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49.

[6] 刘元姣,曹宋富.妇产科疾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58.

上一篇:腹腔穿刺在急腹症中的应用 下一篇: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