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问题和策略探讨

时间:2022-10-10 06:12:16

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问题和策略探讨

一、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生活垃圾减量的内涵与外延分析

1.城市生活垃圾的界定。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2.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生活垃圾减量化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需要,随着原生资源开采费用的增加和废弃物处理成本的上升,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城市生活废弃物产生的问题;生活垃圾减量化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需要,通过重新利用生活垃圾中的可循环物资,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不仅是缓解资源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也是城市生活废弃物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生活垃圾的“三化”内涵及社会经济效益。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狭义内涵分别是依据城市生活垃圾的生成源头、生成后的中间循环处置环节、最终处置(末端处置)技术而言的。

生活垃圾“三化”目标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三化”与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

(二)上海生活垃圾组成成分的分析与预测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生活垃圾的成分具有餐厨垃圾含量高、可回收物质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水分偏高等特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煤气普及率的提高,全市生活垃圾中可燃成分含量逐步提高,可回收成分逐渐增多。垃圾成分出现的这些新特点,要求与其有相适应的垃圾综合处理方法。

据预测,到“十二五”末期,上海生活垃圾各组成成分的比例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十二五”末期上海生活垃圾成分图

(三)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工作现状

1.垃圾的分类处理在上海的实施现状。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1995年,其间分类模式经历了多次调整。十多年来,垃圾分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一些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垃圾分类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垃圾分类标准设计不够具体,分类设施标准有待统一;垃圾分类城乡推进不平衡;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分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垃圾分类方式粗放,后续资源化程度不高;末端处置技术中填埋处置比例过高;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

2.垃圾的收费政策。美国、巴西、加拿大、台湾地区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垃圾收费政策,这些办法都有可取之处,但还无法直接“引进”到上海,因为对于垃圾收费,很多人从心底还未能接受。因此,上海暂不考虑用收费方式处理生活垃圾。

3.垃圾管理立法。目前,上海与生活垃圾相关法规包括:《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上海市餐厨垃圾自行收运管理办法》、《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管理办法》,这些法规尚未形成体系,对市民处置垃圾的行为缺乏约束。

4.宣传教育活动。上海生活垃圾减量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力度不够,在宣传形式上主要采用宣传栏开展平面宣传,利用现代的大众传媒较少,总体宣传效果不佳。

5.垃圾管理引进社会资本在上海的实施现状。目前上海环保治理的经费不足,政府对社会力量参与环保产业没有规范的政策加以保障,缺乏有效的措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产业,不能形成多元投资机制。上海市在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主要瓶颈及其成因研究

制约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的瓶颈主要包括:

(一)对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缺乏研究

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生产——居民购买与使用——垃圾产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填埋或焚烧”等环节,其中垃圾减量化自“设计”开始直到“回收”结束。“改进产品设计与提高”与“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两个关键抓手。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机制应重点围绕两个关键抓手展开。而“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的核心是垃圾分类环节,只有将可循环利用物资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回收利用才有保障。

(二)目前的上海垃圾分类制度尚待完善

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已有一段时期,但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1.分类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推进——常见的公共垃圾桶含糊的将垃圾分为“可回收利用垃圾”与“不可回收利用垃圾”,且对居民培训工作不贴切、不到位,很多居民对分类标准一无所知,分类工作也就无法开展。垃圾分类在中国属新生事物,缺乏习惯与传统,而目前的宣传培训工作开展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类工作的开展。

2.居民自发进行垃圾分类意识明显薄弱。除部分想分类但不清楚如何分类的居民外,尚有一部分居民习惯于传统的丢弃垃圾方式,认为垃圾分类增加工作量,拒绝开展。因此,加强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是今后实现上海垃圾减量化中的重要一环。

3.缺乏对垃圾分类的奖惩制度。目前针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情况,缺乏有针对性的直接或间接的奖惩机制。垃圾分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靠居民自发实现,缺乏制度保障。

(三)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缺乏有效的平台进行系统整合

目前,关于生活垃圾减量化方面的制度与规范彼此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衔接,亦缺乏统一平台将其有效整合,致使各种制度各自为政,难以产生工作合力。

三、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总体思路

(一)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形势分析

1.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素。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分别与上海市总人口数及上海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在对未来上海生活垃圾日产生量进行预测时,应充分考虑两者的影响。

2.“十二五”期间上海人均生活垃圾量的预测。RTCE(与生活垃圾产出相关的人均消费支出)指与生活垃圾产出密切相关的人均物质消费 性支出,如在食品、饮料、衣服、鞋类、家具、书本、报刊等方面的消费支出。RTCE数据可以通过细化、拆解人均可支配收入和TCE数据得到。通过分析历年RTCE与TCE之间的关系,得到RTCE预测方程如下:

通过分析历年RTCE与生活垃圾产生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建立以下预测模型:

利用上式及“十二五”期间各年RTCE预测值,可以计算出各年生活垃圾预测值,其变化趋势如下图3所示:

图3 基于RTCE预测法的“十二五”期间各年上海人均垃圾预测值变化情况图

由图3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上海的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以0.88公斤水平增长,2015年突破1.25公斤/人日,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形势严峻。

(二)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生活垃圾减量化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全体市民,实践证明仅靠政府某个部门和单项法规难以取得成效。生活垃圾减量化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还需要订立相关的法规制度,这些离开政府主导几乎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的政府主导作用体现在:政府高层领导主管生活垃圾减量工作;政府应给予生活垃圾减量以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主导立法工作。

2.强化“二次处理”原则。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的“二次处理”是垃圾分类与终端处理的中间环节,是在垃圾分类收集后,对其中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更深化的处理,“厨余垃圾”本地完成最终处理,不需再运入填埋场和焚烧厂;“其他垃圾”经过二次分类,最大限度筛选可循环物资;不可循环废弃物经压缩后运入终端处理场所,实现最大限度的减量。国外很多国家在垃圾分类与终端处理的之间也都具备强大的“二次处理”能力。实践证明,有效的“二次处理”是生活垃圾减量化的重要保证。

3.“厨余垃圾”本地处理原则。“厨余垃圾”具有污染性、刺激性、腐败性等特点,是人们对生活垃圾避而远之的主要原因。目前“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总量的50%左右,一旦“厨余垃圾”与可循环垃圾混合将极大地增加分拣的难度。因此,利用“厨余垃圾”的腐败性在区域内对其进行生化处理,不仅减少污染其他垃圾的机会,也减轻了最终处理的工作压力,具有重大的减量意义。

4.循环经济原则。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循环经济是实现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即减量化的重要途径。分类后的可循环利用物资必须由较为便利的渠道进入流通市场,作为次级资源进行重新利用,才能有效减少终端处理量。

(三)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总体思路

解决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对生活垃圾进行全生命周期分析,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产品设计)开始直至垃圾焚烧、填埋,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生活垃圾减量化设计;通过对生活垃圾产生的流程分析,从生产商、零售商、居民小区、垃圾收运场所直到焚烧厂、填埋厂,开展生活垃圾从产生到处理的全流程减量化设计;通过对生活垃圾产生、处理的所有相关方进行分析,构建政府规范、部门执法、企业自律、群众监督、全民参与的生活垃圾全方位减量化保障体系。从而形成“一横一纵”的生活垃圾减量化综合处理体系。其总体思路如图4所示。

(四)完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阶段性目标

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要有持之以恒、努力不懈的长期准备。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各项工作,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养成习惯、有序开展。课题组经过深入研究,提出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3年工作进度,如图5所示。希望经过全市人民3年的共同努力,可以取得较好的生活垃圾减量化效果。

(五)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技术路线图

我们设计的上海生活垃圾减量整体方案主要体现在源头控制、分类收集、二次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在上述三个环节中,通过各种方法、设施、技术手段减少垃圾终端处理量,其技术路线图如图6所示。

1.生活垃圾减量的源头控制。商品包装是这两类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生活垃圾减量的源头控制的主要思路是通过出台相关法规,鼓励企业简化商品包装、采用可循环材料比重,提高包装过剩及其部分一次性商品进入上海市场的门槛,从而实现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塑料、纸类等包装材料)产生量的目的。参考国际先进水平,通过源头减量措施预计可以实现提高可循环材料的比重约20%~40%,减少包装过剩10%~15%左右,预计最大可实现减少5%的生活垃圾排放量。

2.生活垃圾减量的分类投放控制。分类投放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地找出生活垃圾中的可循环物资,重新作为物资资源投入流通领域。通过分类垃圾桶,要求市民在垃圾投放时分为玻璃、织物、家用电器、有毒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六类。通过分类,可以直接将玻璃、织物、家用电器、有毒有害垃圾从其他垃圾中分离出来,避免污染,提高重新率,并通过专业回收机构进行回收,作为物资资料重新利用,不再进入最终处理环节,减少终端处理压力,实现生活垃圾减量的目的。如果垃圾分类制度能够较为顺利地实施,保守估计至少有垃圾总量5%~10%的减量。

3.生活垃圾减量的二次处理机制。二次处理是一次处理的有益补充,不仅弥补一次处理的不足,还可以减轻终端处理的压力。要求在垃圾分类收集后,无法利用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必须运入“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进行二次处理。其中“厨余垃圾”进行生化处理,预计可以实现“厨余垃圾”90%~95%的减量;其他垃圾经过二次分拣,分离其中可循环物资,剩余无法利用废弃物经过压缩后进行终端处理。预计其他垃圾可实现50%的减重与75%的减容。

四、完善上海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机制的重点领域研究

(一)上海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研究

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行性。全生命周期(LCA)可预测某一产品或某项活动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它是一种促进环境管理的工具。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生活垃圾管理,评价环境的可持续性。

图4 上海生活减量总体思路图

图5 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进度图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与产品不同,城市生活垃圾LCA与产品LCA对比如表1所示。

生活垃圾产生的全生命周期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与生产——居民购买与使用——垃圾产生;—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填埋或焚烧”等具体环节,其中垃圾减量化自“设计”开始直到“回收”结束,如图7所示。因此,“改进产品设计”与“提高可回收垃圾再利用率”是从源头上实现垃圾减量化的两个关键抓手。

图6 上海生活垃圾减量技术路线图

(二)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制度的研究

1.垃圾分类对于生活垃圾减量的重要性研究。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必由之路;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是使废物变成再生资源、变成财富的有利条件;垃圾源头分类收集能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封闭管理,杜绝垃圾中病菌的传播;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运输、处理、处置的工作量,减少环境污染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可简化后续处理工艺并提高效率、降低能耗、降低成本;垃圾源头分类收集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2.上海生活垃圾的分类模式。按照“大类粗分”的原则,结合上海各区实际以及3种生活垃圾终端处理模式对垃圾分类的基本要求,实行全市统一的分类标准。

“2+4”分类制度包括:湿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含可回收废弃物)、玻璃、织物、电器产品、有毒有害垃圾(电池、药品等)。

6种垃圾的具体界定如下:①玻璃:无毒的玻璃制品及其残损件;超50%为玻璃材质的物品;②织物:主要包 括各类纺织物,包括衣物、鞋子、床上用品及其残损件等,以及超总重50%为纺织物材质的物品;③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或者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充电电池、废扣式电池、废灯管、弃置药品、废杀虫剂、废油漆、废日用化学品、废水银产品、废旧电器以及电子产品、各类盛放或残存有毒有害物品的容器等;④家用电器:家用的各类使用直流电或交流电的设备及其残损件;⑤湿垃圾(厨余垃圾):包括生活垃圾中的餐饮垃圾、厨余垃圾和集贸市场有机垃圾等易腐性垃圾,如食品交易、制作过程废弃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等;⑥其他垃圾:除上述5种垃圾外的一切生活垃圾。

3.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基本步骤。①在垃圾分类时,因玻璃、织物、电器、有毒有害四类垃圾一般数量有限,易于分类,故首先应该将特种垃圾进行分类投放;②将湿垃圾(厨余垃圾)分离出来;③剩下的为其他垃圾,因其他垃圾中含相当数量的可回收废弃物,因此需相关人员进行继续分拣。

4.各类垃圾的流向。①有毒有害垃圾、家用电器:每隔一定时期有相关生产厂商负责到各居民小区回收;②玻璃、织物:由经营玻璃、织物回收企业每隔一定时期负责到各居民小区回收;③湿垃圾(厨余垃圾):厨余垃圾用塑料袋直接收集,投入指定垃圾桶中,采用电瓶车桶车对接方式运至各“垃圾处理站”,由环卫专业作业部门进行堆肥处理;④其他垃圾:又分为可回收、不可回收两部分,其中可回收部分直接进入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不可回收部分投入到收集站指定垃圾桶中,统一由环卫部门收集运输进行填埋或焚烧。

(三)上海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研究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生活垃圾收费可以大幅度降低垃圾的产生量,如图8所示。

图8 德国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前后排放量对比图

上海当前开展垃圾收费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体系,法律层面的不可行;收费标准难以确定,操作层面不可行;缺乏相关政策的配合,保障层面不可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技术层面的不可行。总之,现阶段上海进行生活垃圾的收费工作符合我国相关法规,有一定的必要性,目前上海尚不具备开展垃圾收费的必备条件,如果强制实行垃圾收费不但容易引起一定的社会问题,而且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面向居民上海生活垃圾减量的宣传效果提升研究

1.加强宣传教育,赢得社会和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借助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有实效的宣传;充分调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环保民间团体的积极性,使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真正让老百姓知道垃圾分类“为什么做”、“怎么做”、“如何做”。

2.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市民的环保教育。除了加强学校教育、传媒宣传外,还可通过公布环境公报、垃圾处理公报,赋予利用可回收垃圾生产的产品以特殊标志和荣誉,鼓励市民使用这些产品等方式强化市民的环境意识。

3.目前,在主要交通干道和商业街布设的分类收集垃圾箱是很好的宣传素材,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还应在中小学(幼儿园)的环境教育中增加分类收集的内容,不仅培养学生的分类收集意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分类收集的行为习惯。

(五)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研究

1.动员与整合社会力量,拓展公众参与层次和渠道。生活垃圾减量是一项需要全民积极参与的公益事业,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修正,都需要公民的积极配合与参与。“非政府组织”的民间性、基层性及灵活性使其在动员公民参与生活垃圾减量中都有先天优势。

2.公众环境权益意识和参与主动性。公众环境权益包括环境知情权、环境监督权、环境索赔权、环境议政权。对待环境治理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转换思路,利用有效传媒,使大家对环境状况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既不夸大情况的严重性,也不盲目乐观,这样会比单纯宣传垃圾分类的益处更有说服力,既提高公众环境权益意识也有助于提高公众主体意识和法律意识。公众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方式主动进行参与,在参与权受到侵害的时候,运用法律的方式保障自己的参与权。

3.补充政府一定职能,推动完善政策和优化效果。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垃圾减量工作,可以发挥非政府组织自身灵活、精干、专业、高效的优势,借用社会的强大力量来改变政府面对公众不断增加的各种需要而日渐力不从心的窘境,又能通过减少政府的具体管理事务,加强部门协调做好配套政策工作。

(六)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研究

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居民生活水平关系密切,上海市各区县居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垃圾产量交易已成为在发展不平衡状况下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论证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的基础上,致力于研究如图9所示的上海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方式、交易制度以及实施细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制度的潜在社会问题及其预防措施。

(七)完善上海生活废弃物有偿回收体系建设

生活废弃物回收体系的理想模式是结合社区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工作,依托社区合理布局,在生活废弃物分类收集的小区建立方便居民的回收点,在垃圾收集的源头即把各类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废弃物分离出来。形成“废弃物回收—再生原料加工—合理利用—废弃物再回收—再加工利用”的循环体,逐步呈现再生资源产业化发展的格局。

图9 生活垃圾产生量交易模式示意图

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应做到在3-5年的时间内,形成覆盖城乡便民服务的社区再生资源回收和现代再生资源信息网络,使90%以上的回收人员纳入规范管理;90%以上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车;90%以上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交易和集中处理;80%以上再生资源(主要品种)通过规范的渠道,其流向、贮存、处置得到有效控制,如图10所示。

图10 生活废弃物回收利用示意图

五、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成立“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

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涉及环卫、卫生、工商等多个部门,以往各部门之间就生活垃圾减量化问题缺乏足够的联系与协作。虽然各部门认识到生活减量的重要性,也开展了一些工作。由于彼此间工作缺乏协作,难以形成合力,导致事倍功半,生活垃圾减量效果不佳。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成立“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以 便能够协调各方工作,保证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减量目标的顺利实施。“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的组织架构如图11所示。

图11 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组织框架图

(二)制定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法律法规

  当前,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效果不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制定上海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法律法规显得尤为重要。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促进本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为出发点,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的基本目标,本着规范与鼓励并重的基本原则,建议制定《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先进奖励办法》、《上海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两部法规。

(三)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垃圾分类”

上海的“垃圾分类”已在多处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具备在全市推广的条件。鉴于目前上海城市生活垃圾面临的严峻形势,建议尽快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垃圾分类。

为保证垃圾分类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具体推广过程中,结合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垃圾分类具体措施应针对不同对象,作相应调整。我们设计了“居民区、企事业单位、学校、餐饮类企业和路边干道”等5类垃圾分类推广方案。

(四)强化生活垃圾二次处理能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运作方案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是“上海市垃圾处理综合管理办公室”下辖的基层单位,是集“可循环物品回收、生活垃圾分类、垃圾排放收费、垃圾压缩脱水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垃圾综合处理机构,其具体处理流程如图12所示。

每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根据其日处理能力,负责处理某一固定区域的生活垃圾,其具置可选择城市公共用地、居民小区空地,或对原垃圾收集站进行改造实现。

(五)控制上海生活垃圾产生源头

1.通过加收“处置费”的办法抑制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与使用。目前,一次性的生活用品从餐具、文具到各种建筑工具,种类繁多。一次性商品主要以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因此,建议针对不同种类的一次性商品,按其垃圾处理成本为基础征收“额外的处置费”,通过经济手段抑制一次性商品的使用。

图12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站”垃圾处理基本流程

2.出台“产品包装管理办法”。通过出台“产品包装管理办法”,提高过度包装商品进入上海市场的门槛,可以对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实现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

(六)将垃圾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的考核体系

明确垃圾减量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考核指标之一,对于有下列问题的追究领导责任:连续两个月领导区域内的生活垃圾月产生量超过规定标准;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状况不佳(以执法检查结果为准);违反市政府规定的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回收相关规定;未按市政府规定有效开展生活垃圾宣传,或宣传效果不佳;未按市政府规定升级、改造生活垃圾收集器材和存储场所;对生活垃圾执法检查配合程度不够。

将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工作作为领导政绩考核标准,生活垃圾减量工作开展不佳的单位领导取消本年度各类评奖资格,其考核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七)配备“垃圾警察”,加强执法检查

加强执法检查,是保障各项生活垃圾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条件。结合上海实际,建议上海在社区设立“垃圾警察”,加强执法检查,每处垃圾分类回收处配备一名督察员,以有效引导并管理市民配合实施垃圾分类回收。

“垃圾警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依据相关生活垃圾法规,对辖区各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执行垃圾分类回收情况进行检查,保证各项法规得以贯彻与实施。垃圾监督员的职责是监督居民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垃圾监督员属社区(居委会)提供的非正式就业岗位。

(八)重视志愿者工作,推动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

民间“志愿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上海生活垃圾减量化的过程中可以发挥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通过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使之与生活垃圾减量化专业力量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是实现上海生活垃圾减量目标的重要保障。应当重视和支持“志愿者”的工作,使志愿者成为政府与市民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工作的重要桥梁

上一篇:县完善四大机制,着力构建动物防疫工作新体制 下一篇:电子商务安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