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文综高考命题新亮点

时间:2022-10-08 11:43:33

新课改背景下文综高考命题新亮点

经历多年新课改和新高考实践的检验和完善,文综高考命题无论在指导思想、试题设计形式、考查目标与要求上,还是试题呈现方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度上都趋向成熟,总体表现出稳中求变的趋势,具有如下新的亮点:

一、命题将会在引入情境中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洽

虽然政史地分科教学具有其科学合理性,但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学科发展的趋向必然导致自然科学之间、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正在空前加强。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需要人们打破传统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给人类造成的思维局限性,从而引发人类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一些需要进行多角度、多维性思考。由此可见,文科综合性命题必将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关注过去、现在和即将发生的社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来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多学科、多角度、多维性的认识评价水平。

二、命题呈现方式推陈出新。考查思维跨度和人文素养力度加大

自2004-2008年文综试题设计借助的背景材料在呈现方式上精选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图像(形)信息,并拓展到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上,不仅活跃了卷面,而且加强了思维时空跨度;不仅注重对学生形象思维的考查,而且更注重了抽象思维考查;不仅注重学科知识运用的考查,而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学生的知识视野是否宽阔和思维是否灵活成为解答命题的关键因素。

三、命题逐步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发展趋向

(一)问题本身的开放性:命题方向上具有开放性和答案设计上具有开放性  首先,从命题方向上来看它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中西文化的交融和比较上。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卷第37题,该命题典型地体现了考查中国唐代官吏选拔制度和英国中世纪官员及其近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差异和对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共同推动作用的命题方向,显示了中西文化和社会制度之间进行比较的开放性命题视角。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美诸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的博弈、交流和碰撞由来已久,那么考问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全球性的意识必是高考命题的趋向。  其次,从标准答案的设计上来看,高考某些试题的答案不再具有唯一性。如: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测试II卷第39题第6小题,该题在考查学生认为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美关系一问的答案设计中明确注释“考生另有答案且言之成理,可以酌情给分”,充分体现了命题答案设计的开放性,以答案的开放性来鼓励学生的创新性。

(二)问题本身的探究性:注重事物价值评判的探究性

在一些高考试题中往往会考查学生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某个事物(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做出评价判断或价值选择。这种评判或价值选择具有探究性的特点,一些问题没有既定的结论或说没有现成的答案,其目的是要通过学生对探究性问题本身的思考考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不断实践,在一些自主命题的省市,探究性高考命题题目越来越明显,已成必然。

四、命题更加注重对考生认知、提取信息和加工、探究信息等思维过程和能力的考查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是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性学习态度的过程,也是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它反对死记硬背和过于学科本位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延伸与整合的思维过程,文综命题伴随新课程改革将会更加注重对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考查。多数高考命题所展示的材料是对事物现象的描述和阐释,而设置的问题却是要求考生对事物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因此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解读问题信息要求之后,就要学会思考联系和运用什么样的知识来设计回答问题(在这里存在着知识迁移和思维品质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知识迁移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学生联系的知识和感知的问题现象应对要准确,二是学生表述的概念和原理与揭示的问题本质要科学,三是学生阐释问题的过程要辩证(即学生能否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五、命题强化考查和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价值导向功能

勿庸置疑,高考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但是强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是应试教育或精英教育理念下的高考,而素质教育理念下新课程教学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新高考的导向,高考命题不仅注重考查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不仅考查学科知识的储备、再现与应用素养,而且也考查学生分析、综合探究问题的思维品质。不仅考查学生的学科意识,而且考查学生的公民意识、环保意识、科学精神、辩证反思意识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现代意识,体现了高考对当代中学学科教学的正确导向功能。例如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测试Ⅱ卷第38题,以“限塑令”的出台为背景材料考查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经济常识,分析“限塑令”对生产塑料袋的企业和消费者将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企业和消费者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2)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自发挥的作用。

(3)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国家出台“限塑令”不仅有其实践的诉求而且也有其理论的依据,不仅关乎企业的生产而且关乎公众的消费。以此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考问学生的学科理论素养、环保意识和公民素养堪称经典,真正体现了新高考引领中学文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意识与能力的价值导向功能。

上一篇: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天宝敦煌差科簿所见的“单身”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