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设计中的“物”与“我”

时间:2022-10-07 02:44:57

后现代设计中的“物”与“我”

[摘要]后现代设计改变了人与物的关系,将“物”、“我”对立的矛盾转向“物我合一”的和谐追求,运用多元的话语来传送当代消费社会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物” “我” 对立 和谐

设计将工业时代转变为资讯时代,将无生命的物质转化为“有情”的非物质,后现代设计改变着人与物的关系,传迭出消费文化与当代社会所呈现的意识形态。

一、后现代设计的情绪背景

自笛卡尔以降,整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都是在“自然的主人和占有者”的名义下展开的。人们认为只要掌握正确的公式就能使自己的意志作用于自然和他人。20世纪初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化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到了70年代现代主义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质疑,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如是说:“现代文化就是‘自我’的表现和再创造,以求达到自我发展和自我盛放”。现代主义设计片面地关注人对物质的占有和利用,偏重设计的物质功能,而忽视人类的精神需要。

后现代情绪源于现代工业文明出现的日益明显的危机。即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和精神的危机,这种情绪由建筑领域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后现代现象可以被描述为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省,是一种文化艺术上的物极而返。后现代艺术思潮促使人类对物质的“非物质性”作出思考,重新探索精神层面,艺术设计向多元化、多角度化发展,不断探求人对物的心理感受或体验,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来呈现观念,出现如亚历山大・曼迪尼所说的“种种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

二、后现代设计的“物”、“我”关系

后现代主义以70年代初为分界,指七十年代以来回归主题和形象的艺术现象,后现代艺术的理念不可置疑地影响到设计。后现代设计是一种兼容并蓄、多元的现象,追求文化多元性及其差异性、开放性与变异性,强调设计的个性和民族特征。同时又表现出对古典的回归、对自然的回归的追求。它自由地引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民族的艺术语言,如矫饰主义、埃及艺术、印第安艺术等非主流艺术,“表现”、“比喻”、“隐喻”等含义的观念在设计中大量出现。

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系列设计工作室,如“Superstudios”设计工作室,“Alchymia”工作室,及“孟菲斯”设计小组,重新塑造了设计的角色。意大利战后先锋设计组织的著名设计师安德勒・伯兰滋提出恢复人与物品之间的“联系和功能的系统”,这种系统不能通过纯粹的“功能概念来解释”,它还涉及着“人”与“物品”的关系。

(一)、后现代设计是对“物”、“我”两元对立的否定

“后现代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它超越了‘进步’的修辞”,现代主义认为艺术,必定是向前发展的,“这种修辞对自身过于认真,以至于使‘人’(或至少是我们现代文明的自我)成为中心”。现代艺术从未来主义宣言发表之始。一直高歌“以自我为本”,把人与自然相对立,力图使人凌驾于自然之上。

后现代对自我的认识超越了“以自我为本”的狭隘概念,认为自我不是单一的、完整的,而是和合、脆弱的,依赖众多的因缘而存在。后现代主义设计尊崇自然,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传统有着怀旧情绪,追求一种“自然”的关系,即不把自己从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要使物我分裂的世界重获统一。

如意大利“孟菲斯”设计小组的设计,就是强调运用非理性成分,带着浓厚的主观情感色彩,不惜削弱产品的固有功能,通过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段来丰富产品的造型、材质、肌理、色彩等效果,凸显材料本身所蕴涵的特。性及美感,使其成为一个有“存在性”的有机物与环境相融合,而赋予物质新的非物质性,这是对工业社会的绝对理性化的嘲讽与批判。是在寻求一种物质与情感相结合的途径。

(二)、后现代设计是对“唯物”的技术本质的批判

海德格尔说只有理解了技术的本质,即技术如何把世界改造成抽象的客体,如何把人类改造成为功能性资源,才有机会摆脱现代技术带来的危害。现代文明对自然的无限度地掠夺开发,将人类的意志通过技术作用于自然。使人类日益对立于自然,同时也受到技术的异化,现代主义过度的物质性窒压了精神性,物质的功能性扼杀了人们的感受力、与自然沟通的能力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能力。由此,后现代设计把对形式和功能的极端追求引向对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在设计中强调协调人与物的关系,遏制技术的非人性和无休止地膨胀扩张,减少对技术与规则的强调,倾向回归更人性化、更自由也更温暖的设计语言中。

后现代设计把物质作为一种文化和认识对象,超越我们过去所局限的对人与物的关系认识。后现代设计对非物质性的强调,是出于对工业化、功能化的技术的反叛和讽刺,力图透过艺术形式和传达媒介等的表现来达到外在功能与内在精神建构的目的。

(三)、后现代设计的多元话语

现代的特征就是拥有一个元话语来统台整个世界,而后现代话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让一弗兰索瓦・利奥塔否定了这种纯粹性,谈到语言游戏是多形态的,并不存在可以识别所有语言游戏所共有的一种元游戏或元语境。“没有一个观点,没有一个现有的知识的中心能使我们立刻看见宇宙的全部内容。”

后现代对“物”“我”关系的重新思考,促使人们用多元的角度来设计符码和解读符码。如莱维一斯特劳斯所说。承认人类的单一性和同一性,实质上意味着“抹煞文化的多样性”,现代主义进步论的文化价值观具有独尊性和排他性,即独尊一种文化,排斥该文化之外一切其他的文化形态。剥夺这些文化存在的理由。

又如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所说。“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7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对风格的多样性,对不同文化的相互贯穿和渗透,对差异性、他异性和多元性的赞扬。强调作品具有多重的解读性及阐释的作用,强调艺术是一种折衷的形式和具有不和谐的美感。可经由古典或其他的文化组合而成,这样的组合在意义上可产生多重的认定标准,有时是矛盾冲突的,其目的是要打破单一性,追求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民族性。后现代设计以折衷的手法,间接地通过历史的词汇和不同文化的素材去整合过去和现在。选取有“意味”的部分加以肢解、截取,打散和移植,加以富有创造性的综合。赋予产品新的“时一空”概念。

三、结语

尽管后现代主义不能包容所有的思想与理念,也有人已宣布了后现代的死亡,但后现代主义在当代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依然有其意义,由于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其运作过程日趋程序化、标准化、格式化,与个体的思想没有直接联系,使文化失去了精神的超越性和人文的关怀性。

后现代主义带来的价值观念,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是对于自然的回归。从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对狭隘的“我”的关注,终于扩大到对“他”与自然的认同。“物我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后现代主义带给设计最大的启迪。惟有如此,设计才能象莫里斯所说,“为人民所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都是一种乐趣。”

上一篇:后现代社会现象的影像化标本 下一篇:FLASH动画在电视动画片创作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