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10-05 02:55:23

对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反思

内容摘要:课改课堂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进行了纠偏,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强调学生主体自主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师的主体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交融,应该成为课改课堂的主旋律。

关键词:学生自主 教师个性 主体交融

中国人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忽左忽右或不左即右。很难做到像孔老先生说的那样:中庸。或者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辩证”。反映在课改的课堂上也莫不如此。当发现几千年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有诸多不足之处之时,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拼命地强调学生自主。殊不知,这样的课堂也是有诸多不足和欠缺的,至少教师的作用被忽略了。因此,我以为正常的课堂或者说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既要学生自主,也要张扬教师的个性。让二者发挥到极致,才是最好最优质的课堂。

一方面,课堂上学生自主,应该是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成了主人、主体,课堂的效益才能真正得到凸显,这是毫无疑义的。福建师大的余文森教授说:“课堂要求学生凭自己的力量,自觉、主动、独立地进行学习:自主阅读、思考、质疑;自主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自主总结、概括、纠正、反思,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教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凡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掌握的内容和解决的问题,教师都应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这些论断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但现实是我们的课堂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强调学生自主的同时,把教师边缘化了,甚至忽略不计了。因此,造成教师主体性的缺失。

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了课改后课堂的主旋律。这种思想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长期被忽略了的另一种人的“出现”。“学生中心论”理所当然地成了教学的中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学生“生活”在课堂之上之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却成了“旁观者”,教师的个性在教改的浪潮中被淹没了。

课改课堂在解放学生的同时,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另一种人”——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个性的同时,对教师的教学个性却视而不见,教师俨然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边缘化的人物。课改中的这种“学生一边倒”的倾向是对以往“教师中心论”的矫枉过正。笔者以为同样是不合时宜的。

当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在课堂之上焕发生命活力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考虑教师也是一个生命个体,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命又该如何演绎呢?既然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师生感情共鸣的空间,是师生创造与发展的空间。那么,在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是也应该在课堂上实现“自我发展”,也应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与自由呢?

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双边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都是教学的主体。在强化学生自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体主导地位。因为教师富有生命力的“教”,不仅仅融合了自己对世界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和人生实践的切身体会,而且能对学生的审美观和个性形成提供方法和支持。教师对世界和人生的思考与理解往往是中学层面的学生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当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自主的同时,我们也呼唤教师主体性的回归,支持教师个性的张扬。

余文森教授说:“无论如何突显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没有教师的组织、指引、调控、激励、评价,教学就不成其为教学。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

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以为:教学主体与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交织融合的关系。理由是:一、学生主体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教师主体的作用。二、教师主体的实现应该体现在学生主体的实现之中。三、教师主体的实现和学生主体的实现是共时行为。

一言以蔽之:主体交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追求,是课改课堂追求的最高境界。

李铃川,教师,现居福建福安。

上一篇:重读《学记》的两点思考 下一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