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探索\创新

时间:2022-10-04 08:04:47

情境\探索\创新

摘要: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数学教师的重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创设情境、引发质疑、激励求异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情境 求知欲 质疑 探索 求异 创新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阵地,发挥教学的作用与影响,巧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克服照本宣科的平铺直叙,而是要根据教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创设思维情境,造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解疑除惑的迫切心理,使其产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循环小数的认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上课开始时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比赛。每组两道题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第一题的商是有限小数,第二题是除不尽的。学生以前从未见过“除不尽”,于是产生好奇心。有的学生忍不住叫起来:“老师,怎么除不尽啊?”而此时教师还在装糊涂,惊奇地问道:“不会吧!我来除。”

二、引发质疑,培养探索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都无不说明疑问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从小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有意拔动学生那根“跃跃欲试”的琴弦,激励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即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否定或讽刺挖苦,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其强烈的探索意愿,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引发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求新知识。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新课伊始,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已经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受思维定势影响,自然地得出“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通过举例验证,很快就将这一结论了。此时,学生心中就会充满疑问,教师就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好这部分知识,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精心设计有创造性、有价值的问题,诱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其探索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要把疑问藏在心里,鼓励学生多想为什么,多问为什么,养成勤思善想的习惯。

三、激励求异,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过:“若没有胡思乱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成就出现,我们亏欠‘想象’这游戏的实在无法计算!”幼小孩子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们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因此,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头脑套上枷锁,更不能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而要时时鼓励,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使其能通过观察、思考,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打破解题模式的框框,善于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新颖的解法。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中: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围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分米?”学生一般有以下两种答案:(5×4-8×2)÷2=2(分米),或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新解法,5×2-8=2(分米)、5-(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边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的两条边。要引导求异思维,就要解放学生的思想,要让他们敢于打破旧框框去想问题,让他们自己多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与此正好相反呢?”“书本上的结论对吗?”同时也要向学生宣传哥白尼、爱因斯坦等科学家既尊重科学,又敢于向名家错误挑战、坚持真理的好品质,使学生认识到求异与创新的关系。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同样,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根据学生特点采用良好的授课模式和教学手段,精心营造质疑氛围,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潜能被开发,才能为新时代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福州市后坂小学

上一篇:今天,你微笑了吗?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